教科版(2017秋)科学 六年级上册 第一单元 微小世界 单元测试卷 (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教科版(2017秋)科学 六年级上册 第一单元 微小世界 单元测试卷 (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606.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教科版(2017秋)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23-01-26 22:30:3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一单元《微小世界》(单元测试)
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选择题(每题3分,共10题)
1.下列细胞中能观察到叶绿体的是( )。
A.叶肉细胞 B.洋葱表皮细胞 C.血液细胞
2.最适合霉菌生长的环境条件是( )。
A.温暖、潮湿 B.干燥、寒冷 C.温暖、干燥
3.下列食物的制作过程中,没有利用微生物的是( )。
A.面包 B.酸奶 C.豆浆
4.小明用老师提供的甲、乙、丙3个直径相同、放大倍数不同的放大镜,观察书本上相同的文字,分别观察到以下图像,这3个放大镜的最大放大倍数( )。
A.甲最大 B.乙最大
C.丙最大
5.自疫情爆发以来,新冠病毒的出现让所有人的心间蒙上一层阴影,病毒的进化升级的速度超出人们的预想,从原始病毒,到德尔塔毒株,到如今的奥密克戎毒株……世卫组织的报告指出,“奥密克戎毒株因其特性,可导致新冠疫情再次大规模暴发,将会产生严重后果。”世卫组织还表示,迄今尚未发现与奥密克戎毒株有关的死亡病例,并推测现有疫苗可在一定程度上预防该毒株感染导致的重症和死亡。根据资料,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新冠病毒会变异 B.疫苗对新冠病毒无作用 C.新冠病毒无法战胜
6.蟋蟀的“耳朵”在( )。
A.头部 B.足的内侧 C.腹部
7.下列描述,正确的是( )。
A.简·施旺麦丹最早利用显微镜发现微生物的人
B.所有的生命体都是由细胞组成的
C.蘑菇和木耳都属于微生物
8.面团发酵时间过长,为了让面团发酵得更快,和面用的温水换成沸水,3个小时后,面团却没有明显变化。查阅资料发现,发面时温度对面团中二氧化碳产生量有影响,如图所示。以下分析正确的是( )。
A.分析此图能大致判断发面的最适温度
B.45℃时发面效果会明显好于30℃
C.60℃的环境中酵母菌不能存活
9.有关显微技术的发展历史过程正确的是( )。
A.放大镜—显微镜—电子显微镜—扫描隧道显微镜
B.放大镜—电子显微镜一显微镜一扫描隧道显微镜
C.放大镜—扫描隧道显微镜一显微镜—电子显微镜
10.在我们制作的“小水塘”里有很多微生物,下图微生物中属于草履虫的是( )
A. B. C.
二、判断题(每题2分,共10题)
11.有些微生物对人类有害,有些微生物对人类有利。( )
12.人们观察到显微镜下植物的叶子是由相同的细胞构成的。( )
13.像霍乱等可怕的疾病都是由微生物引起的,所以微生物都是有害的。( )
14.霍乱、肺结核等疾病都是由微生物引起的。( )
15.新型冠状病毒(2019-nCoV)也是由细胞组成的。( )
16.通过放大镜和显微镜对观察到的图像进行对比分析发现,观察工具的放大倍数越大,物体的图像就越大,视野也越大。( )
17.鱼缸里的水变绿是微生物繁殖的结果。( )
18.一个生物体内所有细胞都一样。( )
19.利用光学显微镜观察到洋葱表皮细胞的形状是圆形的。( )
20.光学显微镜一般是由两块凸透镜组成的。( )
三、连线题(共7分)
21.小科选用了不同工具观察叶子。请将观察到的视野和对应的工具进行连线。
肉眼 放大镜 显微镜
22.下图是打乱的制作洋葱表皮装片的步骤,请将图片与下方相对应的步骤顺序连线。
四、简答题(每题8分,共3题)
23.请你写一写放大镜下的昆虫有哪些秘密?
24.你能使烧杯、塑料袋具有放大作用吗?写出你的方法。
25.为了控制病毒的传播,我国制定了相应的防疫措施,其中一项就是在疫情发生时不聚集,居家防疫,因此许多人会在家中囤积一部分食物,但是夏天的时候,食物容易发霉,如何才可以减慢食物变质速度?请写出至少两种方法,并各举1—2个实例。
五、实验题(每大题8分,一个大题可能有多个小题,共2题。)
用显微镜观察洋葱表皮细胞。
26.在括号中写出显微镜的结构名称。
27.下列使用显微镜的步骤中,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A.安放→对光→调焦→上片→观察
B.安放→对光→上片→调焦→观察
C.对光→安放→调焦→上片→观察
28.用显微镜观察物体时,眼睛看目镜观察时应该( )。
A.左眼睁开,右眼闭拢 B.左眼闭拢,右眼睁开 C.两眼都保持睁开
29.小宏在观察过程中,从目镜往下看,发现里面黑乎乎的,什么也看不见,应该怎么办?
30.小宏在制作洋葱表皮切片标本的时候,为了便于观察标本,应用( )进行染色。
A.高锰酸钾 B.碘酒 C.酒精
31.如图是小宏在显微镜下观察洋葱表皮标本时的视野,若要使视野①转换成视野②,则应向_________移动标本才能实现,我们发现标本移动的方向和从目镜里看到的物体图像移动的方向正好_________。
32.小宏想在视野内看到更多的细胞数目,他应该选哪个显微镜呢?( )
A.目镜10×,物镜5× B.目镜5×,物镜20× C.目镜10×,物镜20×
杭州有江南水乡之称。在我们周边有许多河道,这些河道里的水干净吗?601班的同学决定考察研究,他们从自然水域的河道里取回了一瓶水样。
33.601班的同学打算用显微镜观察水中有没有微生物,这时要先制作水样的玻片标本。他们先用滴管吸取一些水样,滴在______上;为了控制可能存在的微生物的运动,他们还应该在水滴里放少量的______,再盖上盖玻片。
34.将玻片标本放到载物台固定后,他们应该先______镜筒,眼睛看______;然后慢慢______镜筒,用左眼看______。
A.降低 物镜 提升 目镜 B.提升 物镜 降低 目镜
C.降低 目镜 提升 物镜 D.提升 目镜 降低 物镜
35.调节完成后,他们从目镜里往下看,发现微生物的图像很模糊,那么应该调节______。
36.某个小组同学在目镜(5×)和物镜(10×)的镜头组合下,看到了视野中有一长条形微生物在按顺时针方向游动(如图)。有A、B、C、D四位同学根据课堂实验,对放大倍数及实际游动方向得出以下四种结论,其中正确的是( )。
A.放大50倍,逆时针 B.放大15倍,逆时针
C.放大50倍,顺时针 D.放大15倍,顺时针
37.观察水中微生物需要制作细胞装片,盖上盖玻片的操作方法要正确,不然会影响观察效果,下列方法正确的是( )。
A. B. C.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A
2.A
3.C
4.C
5.A
6.B
7.C
8.A
9.A
10.A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答:(1)昆虫的翅膀上布满小鳞片;(2)昆虫的眼睛分单眼和复眼,复眼由许多小眼组成;(3)昆虫的耳有各种各样的外形,在身体上的位置也不固定;(4)昆虫的头部有一对触角,不同种类的昆虫,触角的形状和生的位置也各不相同。
24.烧杯、塑料袋里装水
25.冷冻法:冷冻鱼。腌制法:火腿。真空法:真空大米。
26. 27.B 28.C 29.调节反光镜,直到视野中出现明亮的光圈。 30.B 31. 左下方 相反 32.A
33. 载玻片 脱脂棉纤维 34.A 35.细准焦螺旋 36.C 37.A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