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上海市崇明区高三(上)期末历史试卷(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2022-2023学年上海市崇明区高三(上)期末历史试卷(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2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1-25 14:24:2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22-2023学年上海市崇明区高三(上)期末历史试卷
题号 一 二 总分
得分
第II卷(非选择题)
一、问答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30.0分)
1. 世界古代文明的特征
将下列图片所示文明成果填入示意图中相应位置。(填写字母)。
(1) ① ______
(2) ② ______
(3) ③ ______
(4) ④ ______
(5) ⑤ ______
(6) ⑥ ______
(7) ⑦ ______
(8) 古代文明成果可以帮助后人研究相关历史问题,如:利用图A、图D和图F可以研究古代建筑;利用图C、图 ______ 和图 ______ 可以研究 ______ ;利用图 ______ 和图 ______ 可以研究 ______ ;
(9) 综合上述材料,概括世界古代文明有哪些特征?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70.0分)
2. 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与探索
你在准备“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与探索”为主题的小课题研究,开展相关理论学习与材料搜集工作,首先你整理出的大事年表时间轴如下:
材料一: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与探索
(1)根据材料一,完成材料目录填空。(填写字母)
A.改革开放 B.列宁主义 C.战时共产主义 D.马克思主义
E.苏东剧变 F.空想社会主义 G.新经济 H.巴黎公社
老师看过材料一的大事年表时间轴后,认为还需要增添“马克思主义:近代中国的艰难选择与必然结果”这一子目作为补充,你又找到了下列材料:
材料二:“其以百工领袖著名者,英人马克思也。……”
——《万国公报》第121期(1899年2月)“麦喀士曰:现今之经济社会,实少数人掠夺多数人之土地而组成之者也。……”
——梁启超《中国之社会主义》(《新民丛报》1904年2月14日)“(马克思)研究资本问题垂三十年之久,著为《资本论》一书,发阐真理,不遗余力……”
——孙中山《社会主义之派别及其批评》(1912年10月14日至16日演说词)材料三:“在十月革命以前,中国人不但不知道列宁、斯大林,也不知道马克思、恩格斯……”
——毛泽东《论人民民主专政》(1949年6月30日)(2)你认为材料二与材料三叙述是否矛盾?谈谈你的理由。
3. 地名背后的历史奥秘
材料一:
(1) 请将材料一中三幅地图反映的时代进行时序排列:
图 ______ →图 ______ →图 ______ 。(填写数字)
材料二:北京地名沿革表
朝代 北京当时名称
唐 幽州
辽 南京幽都府
金 中都大兴府
元 ① ______
② ______ 1368年,改名北平府,1403年改名京师(北京)顺天府
——(据戴均良主编《中国古今地名大词典》整理归纳)
(2) 完成表格中两处填空。
(3) 结合材料一,材料二表格中“南京”、“中都”、“北平府”等不同称谓中“南”、“中”、“北”得名依据是什么?
材料三:幽州……《周礼 职方》:“东北曰幽州。”《释名》曰:“幽州在北,幽昧(昏暗不明)之地,故曰‘幽’。”……天宝元年(742年)改为范阳郡……乾元元年(758年)复为幽州。
——(北宋)乐史《太平寰宇记》
(4) 成书于北宋初年的地理总志《太平寰宇记》,记载了北宋初年全国政区建置情况和历史变化,却对于材料二中五代十国时期辽朝对北京的地名变更和行政级别升格只字未提,这一现象可以推测出作者怎样的心态?
(5) 结合材料二与材料三,从作者立场意图和史料价值的角度,你如何看待《太平寰宇记》对北京地名的处理?
4. 民国八年
以下三则材料都记述了民国八年发生的事件。
材料一:此次北京之事,绝非发始者之本意。政府中人,苟能平心静气以处置之,断不致因一时之激动,而有解散大学以军法处置学生之说。何则事有轻重,法有界限,不能径情而直行也。苟其不然,后祸尚有穷期哉?政府其深思之。
--《申报》时评材料二:《大阪朝日新闻》报道:
5 月 6 日:“学生团体的成员来到最繁华的街上,强迫商店关门。”
5 月 7 日:用大号字体突出标题“学生义和团”。
5 月 7 日:“特别是像美国人参与经营的中美通讯社发表了国民自决会等排日运动机构的电报和宣言书,借此机会将上海发起的排日运动推广到南方各地。”
材料三:我发现我上次把这里学生们的第一次示威活动比作大学生们的起哄闹事,这是有欠公允的;整个事情看来是计划得很周密的,并且比预计的还要提早结束,……要使我们国家十四岁多的孩子领导人们展开一场大清扫的政治改革运动,并使商人和各行各业的人感到羞愧而加入他们的队伍,那可是难以想象的。这真是一个了不起的国家。
--美国学者杜威写给女儿的信(6 月 20 日)问题:
(1) 依据材料,“民国八年”发生了什么历史事件?指出判断的依据。
(2) 概括国内外各方对此事件的不同看法。
(3) 你如何看待各方对此事件的看法?
答案和解析
1.【答案】【小题1】F
【小题2】G
【小题3】D、E
【小题4】H
【小题5】B
【小题6】C
【小题7】A
【小题8】E,H,古代文字,B,G,古代文学
【小题9】略
【解析】(1)根据图片所标位置可知①处是罗马,据所学知识可知,古罗马建造了万神殿来供奉奥林匹亚山上的罗马诸神,故答案应为:F。
(2)根据图片所标位置可知②处是希腊,据所学知识可知,古希腊盲诗人荷马编写了《荷马史诗》,分为《伊利亚特》和《奥德赛》两篇,故答案应为:G。
(3)根据图片所标位置可知③处是埃及尼罗河流域,据所学知识可知,卡纳克神庙是埃及中王国及新王国时期首都底比斯的一部分,太阳神阿蒙神的崇拜中心,古埃及最大的神庙所在地,而那尔迈调色板是一块盾形石板,出土于埃及,两面雕刻着纪念国王那尔迈统治的画面,故答案应为:D、E。
(4)根据图片所标位置可知④处是两河流域,据所学知识可知,楔形文字是源于两河流域的古老文字,这种文字是在公元前3200年左右由苏美尔人所发明的,是世界上最早的文字之一,故答案应为:H。
(5)根据图片所标位置可知⑤处是印度,据所学知识可知,《摩诃婆罗多》是印度古代梵文叙事诗,主要反映列国纷争时代的印度社会,故答案应为:B。
(6)根据图片所标位置可知⑥处是中国,据所学知识可知,甲骨文是中国的一种古老文字,是已知的能见到最早的成熟汉字,主要指中国商朝晚期王室用于占卜记事而在龟甲或兽骨上契刻的文字,故答案应为:C。
(7)根据图片所标位置可知⑦处是朝鲜半岛,据所学知识可知,朝鲜半岛上的古代天文台——瞻星台,是朝鲜半岛最古老的天文建筑物,故答案应为:A。
(8)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甲骨文、楔形文字书信、那尔迈调色板上都保有古代文字,那尔迈调色板上刻有象形文字。《摩诃婆罗多》和《荷马史诗》分别是古印度和古希腊的两部史诗,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故答案应为:E、H;古代文字;B、G;古代文学。
(9)根据图片可以看出,颜色较深的地区为最初文明的起源,它们主要分布在大河流域,后来文明不断扩展到世界各地,世界文明逐渐联系起来。同时从诸多不同的文明成果可以看出其具有多元发展特征。故答案应为:文明多元化,最初的文明主要分布在大河流域,后文明区域不断扩大,世界各地文明由割裂逐渐走向联系。
故答案为:
(1)F。
(2)G。
(3)D、E。
(4)H。
(5)B。
(6)C。
(7)A。
(8)E、H;古代文字;B、G;古代文学。
(9)特征:文明具有多元化,最初的文明主要分布在大河流域,后文明区域不断扩大,世界各地文明由割裂逐渐走向联系。
本题考查世界古代文明。第(1)问,需要考生掌握古罗马文明;第(2)问,需要考生掌握古代希腊文明;第(3)问,需要考生掌握古代埃及文明;第(4)问,重点掌握两河流域文明;第(5)问,需要考生掌握古代印度文明;第(6)问,需要考生掌握古代中国文明;第(7)问,需要考生掌握古代朝鲜文明;第(8)问,需要考生比较古代文明成果的异同;第(9)问,需要考生概括世界古代文明的特征。
本题考查世界古代文明,侧重于考查考生阅读和提取信息、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史料实证、时空观念、历史解释的学科素养。
2.【答案】(1)依据材料一图示信息和选项中的事件,结合所学可知,空想社会主义的代表人物是圣西门、欧文、傅立叶等,因此(1)应填F;《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因此(2)应填D;巴黎公社是无产阶级建立政权的第一次尝试,因此(3)应填H;列宁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形成列宁主义,指导了俄国十月革命,因此(4)应填B;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到新经济政策是苏俄(联)建设社会主义的实践,因此(5)应填C,(6)应填G;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开始了改革开放的进程,因此(7)应填A;世界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与变化的表现是东欧剧变,因此(8)应填E。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可知,反映了20世纪初,先进的中国人开始介绍马克思及其马克思主义,但是当时对其认识比较肤浅,没有真正认识马克思、列宁主义;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可知,十月革命的胜利,给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促使马克思列宁主义在广泛传播,中国的先进分子用无产阶级的宇宙观作为观察国家命运的工具,重新考虑自己的问题。因此两则材料并不矛盾,反映了对马克思主义从肤浅认识到深入认识的过程。
故答案为:
(1)(1)F;(2)D;(3)H;(4)B;(5)C;(6)G;(7)A;(8)E。
(2)不矛盾。理由:材料二:20世纪初,先进的中国人开始介绍马克思及其马克思主义,但是当时对其认识比较肤浅,没有真正认识马克思、列宁主义;材料三:十月革命的胜利,给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促使马克思列宁主义在广泛传播,中国的先进分子用无产阶级的宇宙观作为观察国家命运的工具,重新考虑自己的问题。这反映了对马克思主义从肤浅认识到深入认识的过程。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了马克思主义。第一问要求学生结合社会主义运动的特征及影响来分析;第二问结合马克思主义的内容和影响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了马克思主义,侧重考查考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的能力。
3.【答案】【小题1】1
【小题2】3
【小题3】2
【小题4】大都
【小题5】明
【解析】(1)依据图1可知,都城是东京,周边存在西夏、辽等民族政权,结合所学可知,图1是北宋时期的疆域图;依据图2可知,设有行省,结合所学可知,图2是元朝疆域图;依据图3可知,都城是临安,周边存在西夏、金等民族政权,结合所学可知,图3是南宋的疆域图。因此排序是图1→图3→图2。
(2)结合所学可知,元朝时期北京称作大都,因此①是大都;1368年,改名北平府,1403年改名京师(北京)顺天府是在明朝,因此②是明。
(3)依据:依据表格信息“南京”、“中都”、“北平府”并结合所学可知,“南”、“中”、“北”得名依据是地理方位。
(4)心态:结合所学可知,中国古代存在华夷观念,认为汉族优于少数民族,因此成书于北宋初年的地理总志《太平寰宇记》,记载了北宋初年全国政区建置情况和历史变化,却对于材料二中五代十国时期辽朝对北京的地名变更和行政级别升格只字未提。
(5)立场意图:结合所学可知,作者的意图是表达作者歌颂宋代初年安定团结的局面和渴求“太平治世”能够长久的愿望。史料价值:结合所学可知,《太平寰宇记》是研究唐中叶以来至北宋初期的政区建置变迁、社会、经济、文化方面的重要资料。
故答案为:
(1)图1→图3→图2。
(2)①大都;②明。
(3)依据:地理方位。
(4)心态:华夷观念。
(5)立场意图:表达作者歌颂宋代初年安定团结的局面和渴求“太平治世”能够长久的愿望。
史料价值:是研究唐中叶以来至北宋初期的政区建置变迁、社会、经济、文化方面的重要资料。
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古代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第一小问要结合中国古代政治发展的特征来分析;第二小问要结合元朝和明朝发展的特点来分析;第三小问要结合中国古代地理环境的特征来分析;第四小问要结合古代民族关系发展的特征来分析;第五小问要结合宋朝历史发展的特征来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古代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侧重考查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的能力。
4.【答案】【小题1】五四运动;依据:“民国八年”是 1919 年;事件发生在北京,后扩散到上海等地;是以学生参与为主的反日运动。
【小题2】材料一:国内舆论或《申报》同情此事(学生),要政府以和平方式解决问题。 材料二:日本舆论认为这是排日行为,是义和团式的破坏,背后有美国的支持。材料三:美国学者(或杜威)赞赏此事,认为可以推动政治改革,应向中国学习。
【小题3】五四运动发生于 20 世纪初的中国社会转型时期,受西学东渐和复杂国际关系与国内形势影响,被当事各方所关注,并形成多种社会力量的博弈。在新文化运动影响下,中国舆论站在爱国立场,谋求真正的民主政治;日本则关注维护一战后在华获得的侵略权益,敏感中国的爱国事件和西方的反应;美国学者赞扬中国的发展进步,反思战后美国(或西方)社会的弊病。
【解析】(1)本题主要考查五四运动,要求学生结合五四运动特征来分析。
(2)本题主要考查五四运动,要求学生结合五四运动的影响来分析。
(3)本题主要考查五四运动,要求学生结合五四运动的特征和影响来分析。
解答问题要搞清楚五四运动的特征和影响,学生要有较强的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的能力。
第1页,共1页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