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 学年第一学期高二年级期末考试生物答案
一.选择题(每小题 2 分,共 60 分)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D B D D D D C D C D B D D D B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B C C C B D A D D D B B D C A
二.非选择题(共 40 分)
1. (1)大脑皮层(1分)
通过体液运输、作用于靶细胞和靶器官、作为信使传递信息(答出 2点,2分)
(2)ADH 和 ADHR(受体)结合后,促进水通道蛋白-2 插入肾小管、集合管细胞膜,促
进水分子进入肾小管、集合管(2分)
(3)ADH分泌量不足(1分)
肾脏相应细胞缺乏 ADHR(ADH受体),而使 ADH难以发挥作用(2分)
2.(1)特异性(或体液免疫和细胞)(1分)
(2)抗原(1分) 能够迅速增殖、分化产生浆细胞(2分)
(3)①该试验缺乏对照、该试验时间比较短、该试验受试者规模较小(任意答出 2点,
合理即可,2分) ②抗体(2分)
3. (1)成虫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广(2分) 操作简便;调查周期短(答出 2点,2分)
蝗虫个体比较小,且大多数群居,从照片中不容易辨别个体数目(合理即可,2分)
(2)实验组与对照组样方的大小要相同且合适;样方与样方之间的距离要相等;各样
方与中心点的距离要相等(2分)
(3)与对照组相比,添加了 4-VA的样方区域内蝗虫的数量明显增多(2分)
4.(1)分解者(2分) 将动植物的遗体残骸和动物的粪便分解成无机物(2分)
(2)循环、整体、协调(答出两项即可,2分)
(3)该系统不断向外输出农产品和畜产品(2分)
合理地调整能量流动关系,使能量持续高效地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2分)
(4)利用率(2分)
(5)后一个群落中的物种竞争能力强;前一个群落为后一个群落的产生提供了良好的环
境(答出 2点,合理即可,2分)太原新希望双语学校
2022-2023 学年第一学期高二年级期末考试
生物试题
一.单选题:本题共 30 小题,每小题 2 分,共 60 分。
1.“醉氧”是由于人的机体刚刚适应高原地区的低氧环境,重新进入氧气含量相对高的地区而发生的不适应,有疲
倦、无力、嗜睡、胸闷、头昏、腹泻等症状,被称为“脱适应反应”或“低原反应”。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醉氧”使机体内环境的化学成分发生相应的变化
B.“醉氧”的发生说明内环境稳态的调节能力是有限的
C.“醉氧”后的恢复离不开器官、系统协调一致的活动
D.“醉氧”的发生与内环境中的血红蛋白含量较高有关
2.2020 年武汉金银潭医院院长张定宇在抗击新冠疫情方面做出了杰出贡献,据报道此人患有“渐冻症”即运动神经
元与骨骼肌之间的兴奋传递出现障碍。研究发现运动神经元与骨骼肌之间的兴奋传递过度会引起肌肉痉挛,严重时
会危及生命,下列治疗肌肉痉挛的方法中不合理的是( )
A.通过药物阻止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特异性受体结合
B.通过药物抑制突触间隙中神经递质的回收
+
C.通过药物破坏突触后膜上 Na 通道蛋白的数量
D.通过药物抑制神经递质经突触前膜释放到突触间隙中
3.某生物兴趣小组利用当场宰杀的家兔探究影响促甲状腺激素(TSH)分泌的因素,实验结果如图所示。下列分析
不合理的是( )
A.1 号瓶是对照组,可排除培养液等无关变量对实验的影响
B.1、3、4号瓶对比可推测出甲状腺激素会抑制垂体分泌 TSH
C.1、2、3、5号瓶对比可推测出下丘脑不能分泌 TSH,但可以促进垂体分泌 TSH
D.由实验可知,甲状腺激素的分泌存在“下丘脑—垂体—甲状腺轴”的分级调节机制
4..新型冠状病毒在全世界蔓延,该病毒感染引起的肺炎会使患者肺功能受损,从而引起血氧饱和度下降,该病患
者会出现发热、咳嗽、乏力、浑身酸痛等症状。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新型冠状病毒表面的一些特定蛋白质等物质可以看作抗原
B.新型冠状病毒感染人体细胞能与细胞表面的受体进行结合
C.被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细胞可能会产生干扰素来抵抗病毒感染
D.人体细胞膜上的抗体可以识别新型冠状病毒表面的抗原成分
5.2018 年 10 月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美国免疫学家詹姆斯·P·艾利森和日本免疫学家本庶佑,以表彰其在癌
症疗法领域所做出的杰出贡献。肿瘤细胞为了逃避人体免疫系统的追杀,在自身表面产生了一种被称为“PD-L1”
的蛋白,这个蛋白与免疫细胞表面的 PD-1 蛋白相结合,就会让人体免疫系统产生“这是好人”的错觉,从而放过
肿瘤细胞,任其疯狂繁殖。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1
A.T 细胞攻击自身体内产生的癌变细胞属于自身免疫病
B.图中所示过程人人生来就有,属于非特异性免疫
C.PD-1 和 PD-L1 结合体现了细胞膜具有控制物质进出细胞的功能
D.PD-1 抑制剂类药物,如 PD-1抗体,可以减弱 PD-1蛋白的功能,有助于治疗恶性肿瘤
6.过敏体质者会比普通人更容易对常见过敏原产生过敏反应,如花粉、柳絮和粉尘等。过敏反应发生的部分机制如
图所示,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
A.抗体与过敏原的结合具有特异性,过敏反应诱发人体产生抗体的过程属于体液免疫
B.许多过敏反应具有明显的遗传倾向和个体差异,一般不会对组织造成损伤
C.组胺等可能使毛细血管舒张,导致过敏者出现皮肤红肿等症状
D.机体初次接触花粉、柳絮和粉尘等过敏原引起的过敏反应较弱
7.植物生命活动除了受化学物质的调节外,也受环境因素的影响。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原产于热带地区的玉米适应短日照条件,在将其从热带地区引种至温带地区时,可能出现不适应的现象
B. 冬小麦的正常开花离不开春化作用,实验室夏季种植冬小麦时,可合理使用冷库,调节冬小麦的开花
C. 环境因素和植物激素对植物生命活动都具有重要的影响,二者单独发挥作用
D. 由于光敏色素的存在,光照可调节植物体内有关基因的表达,进而调节植物的生命活动
8.鼠类繁殖次数多,孕期短,产仔率高,性成熟快,数量能在短期内急剧增加,常对农业生产酿成巨大灾害。某生
物实验小组调查了某地小鼠的种群数量的变化,并绘制了如下曲线(AE 段)。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A.小鼠种群数量达到 DE段时,其年龄结构为稳定型
B.AB段小鼠种群的出生率大于死亡率,但环境阻力逐渐增大
C.若气候严重干旱,则小鼠的种群数量可能出现 C段的变化
D.若要防治鼠害,则在小鼠种群数量达到 K2/2前防治最佳
9.某自然保护区内共同生活着两种鼠科动物:社鼠和中华姬鼠,它们均主要以嫩叶及种子为食,在春季还辅以部分
土壤昆虫为食。林中的普通鵟会捕食鼠类,社鼠与中华姬鼠的种群数量变化如图 1所示,图 2为该地区小型地栖鼠
丰富度沿海拔的变化。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2
A. 两种鼠之间为竞争关系,两者的 K值在 2016—2019年间均逐年降低
B. 中华姬鼠的种群数量达到 K/2值时,种内斗争最激烈,种群的增长速率也最大
C. 在夏秋季,如果普通鵟体重增加 1 kg,则最多需要消耗 100 kg植物
D. 该地区小型地栖鼠丰富度随海拔的升高而逐渐增大,中度海拔种群密度一定大于低海拔
10.群落的外貌和结构会随季节变化而发生有规律的变化,这种现象叫作群落季相更替。下列有关群落季相的叙述,
错误的是( )
A.阳光、温度、水分等是影响群落季相更替的环境因素
B.植物早春萌发、鸟类冬季南迁均属于群落季相更替
C.群落的季相更替可能会引起群落的物种丰富度发生改变
D.与夏季群落季相相比,冬季群落季相没有垂直结构
11.某种植食性林旅鼠是猫头鹰的食物之一。在某个季节,某森林中林旅鼠因患一种病毒性传染病而种群数量减少,
从而对猫头鹰种群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导致新出生的猫头鹰个体数有所减少,但成年猫头鹰的数量保持稳定。下列
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病毒性传染病的出现导致森林的物种丰富度下降
B.林旅鼠和猫头鹰、林旅鼠和病毒之间的种间关系分别为捕食、寄生
C.猫头鹰种群受到病毒影响后,其种群数量会逐渐减少
D.病毒是影响林旅鼠种群数量和猫头鹰种群数量的非密度制约因素
12.某生态园的面积为 40hm2,研究小组采用标志重捕法调查仓鼠的种群密度,第一次捕获 120只作标记后全部放掉,
第二次捕获 200只,其中发现 10只带有标记。下列相关叙述中,正确的是( )
A. 该农场仓鼠的种群密度约 2400只/hm2 B. 此种方法可以调查该地跳蝻的种群密度
C. 第一次捕获与第二次捕获的间隔时间越短越好 D. 仓鼠在捕捉一次后更难捕捉,导致统计的种群密度比实际大
13.某河流由于泥沙堆积,河道中间河床慢慢露出水面,形成了一座小岛。随着时间的推移,小岛上出现了各种植被、
灌木和一些小动物。后来为了发展旅游,大力植树造林,现如今已发展成集旅游休闲为一体的森林群落。下列有关
叙述错误的是( )
A.该小岛上进行的演替属于次生演替
B.该群落演替的过程中水平结构和垂直结构均逐渐复杂
C.在该群落演替过程中生物种类增多,植物对光能的利用率增加
D.人类活动加快了该小岛群落演替的速度,改变了群落演替的方向
14.科研人员为了解鸟类在群落中的地位和作用,对某森林内繁殖季节鹭类组成和筑巢高度情况进行了调查,调查结
果如表所示,其中白鹭主要在白天飞向西南方向活动、觅食,夜鹭主要在傍晚飞向西北方向活动、觅食。下列有关
说法错误的是( )
3
筑巢高度/m 池鹭/只 白鹭/只 夜鹭/只 牛背鹭/只 鹭类总数/只
6~8 6 6 8 0 20
8~10 52 6 6 2 66
10~12 14 4 4 2 24
12~14 10 22 4 0 36
A.4种鹭类在森林内筑巢高度的不同,有利于鹭类对空间资源的合理利用
B.不同鹭类占据的生态位不完全相同,这是协同进化的结果
C.该森林群落鹭类中的优势种是池鹭,而牛背鹭则不占优势
D.白鹭与夜鹭的筑巢高度完全相同,种间竞争激烈,夜鹭会被完全淘汰
15.碳中和是指在一定时间内直接或间接产生的二氧化碳或温室气体排放总量,通过植树造林、节能减排等形式,以
抵消自身产生的二氧化碳或温室气体排放量,实现正负抵消,达到相对“零排放”。碳中和已成为全球共识,以下
是生态系统中碳循环示意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碳循环和水循环都是以无机物的形式进行的
B. 碳在无机环境中有多种存在形式
C. 过程③主要是光合作用,大力植树造林是实现碳中和的唯一措施
D. 过程②和④是导致碳循环平衡被破坏的主要原因
16. 右图为某人工鱼塘的主要能量流动图解,其中 a、b、c、d为相关鱼的能量同化量。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甲种鱼和乙种鱼间的能量传递效率为(b+d) /(a+c)×100%
B. 甲种鱼和乙种鱼以及这个鱼塘中的其他生物共同构成了一个群落
C. 这个人工鱼塘只需要物质的输入,而不需要能量的输入
D. 若除去乙种鱼并增加投放饲料,则甲种鱼的数量会呈现“J”型增长
17. 右图为某同学建构的种群各数量特征之间关系的模型,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①②③④分别指的是迁出率、迁入率、死亡率和出生率
B. 种群都具有种群密度、年龄结构、性别比例等数量特征
C. 利用性引诱剂诱杀某种昆虫的雄虫主要是通过控制⑥,进而影响种群的数量
D. 悬铃木在某市街道旁每隔 5米种植一棵,这是对种群数量特征的描述
18. 下图 1、2、3是某森林中喜鹊的种群数量变化曲线。图 4为该森林大山雀种群数量变化曲线(图中λ表示该种
群数量是前一年种群数量的倍数),以下分析错误的是( )
A. 图 1中 A点和图 3中 E点的增长速率与图 2中 C点对应 B. 图 1、2中的 B、D点都可以表示种群达到了 K值
C. 图 4中第 4年和第 8年种群数量相等 D. 森林中随着各个种群的变化,群落的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也在变化
4
植物种类 细 菌 多 样 性 指 数 土 壤 中 氮 含 量
发展阶段
(种) (ACE) (g/kg)
初级阶段 11 3694.97 0.04
发育阶段 12 3939.91 0.05
成熟阶段 18 3853.56 0.06
18题 19题 (注:ACE 越大,表明丰富度越高)
19. 目前我国处于生态环境改善阶段,环境专家们调查了一批植物生长发育的情况,他们分别是初级阶段,发育阶
段,成熟阶段的植物,而且每个阶段的 ACE越大,表明丰富度越高,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植物种类越多,土壤中的含氮量一定越多 B. 该批植物发展阶段越靠后,植物个体的发育情况就越好
C. 随着灌木丛的发展,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逐渐增强 D. 调查植物生长发育情况,就必须调查成熟阶段进行观察
20. 长白山随海拔的升高依次分布着针阔叶混交林、暗针叶林、岳桦林和高山苔原 4个植被分布带,生存着种类繁
多的珍稀野生生物。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长白山生物种间关系复杂,包括捕食、寄生和腐生等 B. 具有捕食关系的两种群,数量不一定呈周期性波动关系
C. 长白山上所有的动物、植物组成了生物群落 D. 长白山随海拔升高的 4个植被分布带体现了群落的垂直分布
21. 假定某种群当年数量是一年前种群数量的λ倍,图 1为λ值随时间的变化曲线;图 2为该生态系统的部分能量
流动示意图。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 图 1中 a~d时间段内,d时种群数量最多,第 d年和第 e年种群数量相等
B. 图 1中 b~c时间段内,λ值基本不变,此时种群的年龄组成为稳定型
C. 据图 2分析可知,生产者与初级消费者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为 D2/D1
D. 若初级消费者用于自身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为 N,则其同化量为 N+A2
22. 我国建立三北防护林用于保护农田和草原,主要树种有泓森槐、榆树和杨树。将其与自然状态下的常绿阔叶林
进行比较、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三北防护林抵抗力稳定性低 B. 常绿阔叶林物种丰富度较低
C. 三北防护林垂直分层现象更复杂 D. 常绿阔叶林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更大
23. 群居蝗虫会释放出高浓度的挥发性有机物苯乙腈,而散居蝗虫几乎不合成苯乙腈。研究人员推测苯乙腈是一种
化学警告信号,能使蝗虫天敌大山雀具有捕食散居蝗虫的偏好。下列相关说法正确的是( )
A. 调查蝗虫的幼虫跳蝻密度一般采用标记重捕法
B. 群居蝗虫通过苯乙腈向大山雀传递信息,表明生命活动离不开信息传递
C. 消灭蝗虫可调整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关系,提高能量传递效率
D. 蝗虫的种群数量处于波动状态,在某些特殊条件下可能出现种群爆发
5
24. “构建生态廊道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网络”被写入我国十九大报告。生态廊道指适应生物迁移或栖息的通道,可
将保护区之间或与之隔离的其它生境相连。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生态廊道建设属于生物多样性的生态系统多样性层次
B. 生态廊道建设是生物多样性保护中的就地保护措施
C. 生态廊道建设可恢复珍稀物种生物数量,提高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
D. 生态廊道联系碎片化生境,可增加不同物种间的基因交流
25. 某校学生开展了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实验,得到如图结果,图 1是酵母菌种群增长速率随
时间变化的曲线,图 2是将某阶段的培养液稀释 10 倍后用血细胞计数板(规格为 1mm×1mm×0.1mm)计数,
观察到的计数室中细胞分布情况。正确的是( )
A. 从实验结果来看,酵母菌种群数量呈 S型增长 B. 图 1中 a点时培养液中的酵母菌种内斗争最激烈
C. 计数时先加培养液待酵母菌细胞沉降后再盖盖玻片 D. 估算培养液中酵母菌的密度是 1.44×107个/mL
26.下列实例中不能体现生态系统中信息传递原理的是( )
A.蝙蝠通过自身发出的声波,对目标进行“回声定位”
B.增加对农田的投入,如施用农家肥,可以有效防止土壤肥力下降
C.某些动物在繁殖季节释放用于吸引异性的信息素
D.在森林中,狼根据兔留下的气味去猎捕后者,兔根据狼的气味或行为特征躲避猎捕
27.北京延庆区的野鸭湖是生物多样性和稳定性较高的湿地生态系统,是华北地区重要的鸟类栖息地之一。下列相关
叙述正确的是( )
A.处于生态平衡的生态系统的各种组成成分保持不变 B.负反馈调节是生态系统维持稳态的主要机制
C.减少鸟类天敌的数量有利于增强其稳定性 D.营养结构复杂程度与抗干扰能力呈负相关
28.两个不同的生态系统在同时受到同等强度的干扰(a)后,其结构和功能的曲线变化情况如图所示,据图不能得
出的结论是( )
A.同等强度的干扰下,乙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比甲强
B.同等强度的干扰下,若乙生态系统干扰提前,则 B点左移
C.若甲生态系统的干扰强度增大,则 C点右移
D.图中偏离正常运行范围的程度可以体现恢复力稳定性的大小
29. 近年来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卓有成效,粤港澳大湾区的生态环境也持续改善。研究人员对该地区的水鸟进行研究,
记录到 146种水鸟,隶属 9目 21科,其中有国家级保护鸟类 14种,近海与海岸带湿地、城市水域都是水鸟的主要
栖息地。该调查结果直接体现了生物多样性中的( )
A.基因多样性和物种多样性 B.种群多样性和物种多样性
6
C.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 D.基因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
30.如图为一富营养化河流生态修复工程的示意图,错误的是( )
A.曝气可增加厌氧微生物降解有机污染物的能力
B.吸附基质增加了微生物附着的表面积,提高了净化效果
C.植物浮床有吸收水体氮、磷的能力,可减少富营养化
D.增加水体透明度,恢复水草生长是该修复工程的目标之一
二.非选择题(共 40 分)
1.(8分)人体每天都要从饮食中获取水和无机盐,同时又要通过多种途径排出水和无机盐。人体水盐平衡部分调
节机制如图 1 所示,图 2 表示抗利尿激素(ADH)作用于肾小管、集合管细胞后发挥作用的机理,其中 ADHR 表
示 ADH受体。回答下列问题:
(1)据图 1分析,当人体饮水不足时,高血浆渗透压对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的刺激增强,在_________中产生渴觉,
同时使垂体释放的 ADH 增加,ADH 通过血液运输到肾小管和集合管,促进水的重吸收。该过程体现了 ADH作用
方式的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答出 2点)。
(2)根据图 2描述 ADH如何促进肾小管、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__________________。
(3)尿量超过 3L·d-1称尿崩。引起尿崩症的原因有多种,其中之一与 ADH有关。结合图 1和图 2分析,提出 2
种可能的机制: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8分)2022年 10月 26日,吸入式新冠疫苗在上海率先启动接种。腺病毒载体疫苗是将新冠病毒的核酸片段重
组到经过了安全处理的腺病毒的基因组中制成的。吸入式新冠疫苗属于 5型腺病毒载体疫苗,能激发机体的黏膜、
体液和细胞三大免疫过程而加强免疫,具有方便无痛、持久有效等特点。回答以下问题:
(1)注射式疫苗和吸入式疫苗均能激发机体的_________免疫。
(2)新冠病毒的刺突蛋白 S 的基因会在机体细胞中表达产生刺突蛋白 S,刺突蛋白 S 作为__________能够诱导机
体产生抗体和记忆 B细胞,该细胞再次接触到新冠病毒时,_________,然后快速产生大量抗体。
(3)有效的疫苗被视为控制新冠疫情的长期解决方案,而新冠疫苗的研发更是一个前所未有的挑战。中国工程院
陈薇团队在 I期疫苗人体临床试验中以年龄范围为 18~60岁的 108位男女性为试验对象,并随机分为低、中、高三
个剂量组,经过 28天的注射试验过程后,机体内中和抗体(指与病毒结合后能消除病毒感染能力的抗体)在第 14
天显著增加,并在接种后 28天达到峰值,细胞毒性 T细胞应答在接种后 14天达到峰值。
①有同学认为该试验结果说明了疫苗注射后在人体内已产生了免疫应答,该疫苗已可用于全面接种。但某些同学不
赞同,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答出 2点)。
②受试者在接种疫苗后需定期血液采集检测__________分泌情况,以进一步判断疫苗的免疫效果。
3.(10分)蝗虫主要取食禾本科植物的茎叶,是一种农业害虫,蝗灾对农业、经济和环境构成了重大威胁。科研工
7
作者在蝗虫聚居地发现了一种释放量低但生物活性非常高的群居信息素 4-乙烯基苯甲醚(4-VA)。研究表明,在群
居信息素的作用下,蝗虫种群由散居型可以转变为群居型,形成超大型种群。为进一步确定 4-VA的作用,科研人
员利用 4-VA及溶剂进行图 1(黑色表示添加了 4-VA的样方区域)所示的室外草地诱捕实验,其结果如图 2所示。
回答下列问题:
(1)调查蝗虫幼虫跳蝻种群密度常用样方法,但调查蝗虫成虫却不适合用样方法,原因是_________。有人提议采
用空中拍照技术调查蝗虫成虫的种群密度,与标记重捕法相比,该技术的优点是__________________(答出 2点)。
但也有人反对采用该技术,你认为反对的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
(2)采用图 1所示的方法进行室外草地诱捕实验时,需要设置样方,并将诱捕器置于样方内。设置样方时,实验
组与对照组要交替进行,除此之外还需要考虑的因素是__________(答出 2点)。
(3)分析图 2 可以得出结论:群居信息素 4-VA 可以吸弓 |蝗虫种群由散居型转变为群居型,其依据是
___________________。
4.(14分)党的十八大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五位一体”总体发展战略,生态农业是中华民族生态文明发展模式之一。
如图是南京古泉生态农场示意图。请回答下列问题:
(1)蚯蚓在该生态系统中的成分属于________,其功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该生态农场建设依据的生态学基本原理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出两项即可)。
(3)为提高果树产量,果农不仅需要适量施肥和浇水,还要进行除草和灭虫工作。从物质循环角度分析进行施肥
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从能量流动的角度分析进行除草灭虫工作的意义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与传统农业生态系统相比,该系统提高了能量______________________(填“传递效率”或“利用率”)
(5)果园若是长时间不管理,将会生长出各种杂草,乃至灌木等,从而使果园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则发生代
替的可能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答出 2点即可)。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