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届高考语文复习:小说专题训练——徐则臣小说(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3届高考语文复习:小说专题训练——徐则臣小说(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41.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1-25 09:46:0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小说专题训练----徐则臣小说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如果大雪封门(节选)
徐则臣
我和慧聪又追着鸽子跑。锻炼身体又保护小动物。我们俩把北京西郊的大街小巷都跑遍了,鸽子还在少,雪还没有下。白天他去各个广场和景点放鸽子,晚上我去马路边和小区里打小广告,出门之前和回来之后都要清点一遍鸽子。数目对上了,很高兴,仿佛逃过了劫难;少了一只,我们就闷不吭声,如同给那只失踪的鸽子致哀。致过哀,慧聪会冷不丁冒出一句:
“都怪鸽子营养价值高。我刚接手,叔叔就说,总有人惦记鸽子。”
可是我们没办法,被惦记上了就防不胜防。你不能晚上抱着鸽子睡。
西伯利亚寒流来的那天晚上,风刮了七级。门外的北京一夜风声雷动,夹杂着无数东西碰撞的声音。
第二天一早慧聪先起,出了屋很快进来,拎着四只鸽子到我们床前,苦着一张小脸。都快哭了。四只鸽子,硬邦邦地死在它们的小房间前。不知道它们是怎么出来的,也不知道它们出来以后木盒子的门是如何关上的。睡前我们仔细地检查了每一个鸽子房,确信即使把这些鸽子房原封不动地端到西伯利亚,鸽子也会暖和和地活下来的。但现在它们的确冻死了。
米箩建议卖给我们煮了吃。我赶紧摆手,那几只鸽子我都认识,哪吃得下。慧聪将冻死的鸽子递给行健和米箩,然后驮着他的两笼鸽子去了西直门。
谁也不知道鸽子是怎么少的。早上出门前过数,晚上睡觉前也过数,在两次过数之间,鸽子一只接一只地失踪了。
鸽子的失踪慧聪无计可施。“要是能揣进口袋里就好了,”他坐在屋顶上跟我说,“走到哪我都知道他们在。”越来越少的鸽子让他满怀焦虑。他二叔已经知道了这情况,警告他就算把鸽子交回去,也得有个差不多的数。什么叫个差不多的数呢?就眼下的鸽子数量,慧聪觉得已经相当接近那个危险而又精确的概数了。“我的要求不高,”慧聪说,“能让我来得及看见一场大雪就行。我想看见大雪把整座城市覆盖住,你能想象那会有多壮观吗?”
如果大雪包裹了北京,此刻站在屋顶上我能看见什么呢?那将会像我读过的童话里的世界,清洁、安宁、祥和,每一个穿着鼓鼓囊囊的棉衣走出来的人都是对方的亲戚。
天气预报为什么不能说说大雪的事儿呢。一次说不准,多说几次总可以吧。
可是鸽子继续丢,大雪迟迟不来。慧聪为了保护鸽子几近寝食难安,白天鸽子放出去,常邀我一起跟着跑,一直跟到它们飞回来。夜间他通常醒两次,凌晨一点半一次,五点一次,到院子看鸽子们是否安全。就算这样,鸽子还是在丢。与危险的数目如此接近,行健和米箩都看不下去了,夜里起来撒尿也会帮他留一下心。他们劝慧聪想开点,不就几只鸽子吗?让你二叔收回去吧。
慧聪说:“你们不是我,我也不是你们;我从南方以南来。”
终于,一月将尽的某个上午,我跑完步刚进屋,行健带着收音机的耳塞对我大声说:“告诉那个林慧聪,要来大雪,傍晚就到。”
“真的假的,气象台这么说的?”
“国家气象台、北京气象台还有一堆气象专家,都这么说。”
我出门立马觉得天阴下来,铅灰色的云在发酵。看什么都觉得是大雪的前兆。我在当代商城门前找到慧聪时,他二叔也在。林家老二在北京干过不少杂活,最后弄到了放广场鸽的差事。鸽子太多他忙不过来,投奔他的侄儿来了正好,他给他两笼,别的不管,他只拿鸽粮的提成,一块五一袋他拿五毛,剩下都归慧聪。吃喝拉撒衣食住行慧聪自己管。“不能干就回家!”林家老二两手插在大衣兜里,说话像个乡镇干部。“首都跟咱老家不一样,这里讲究适者生存、优胜劣汰。”慧聪低着脑袋,他都快哭了。
“专家说了,有大雪。”我凑到他跟前,“绝对可靠。”
慧聪看看天,对他二叔说:“再给我两天。就两天。”
回去的路上我买了二锅头和鸭脖子。一定要坐着看雪如何从北京的天空上落下来。我们喝到十二点,慧聪跑出去五趟,一粒雪星子都没看见。夜空看上去极度的忧伤和沉郁,然后我们就睡了。醒来已经上午十点,什么东西抓门的声音把我们惊醒。我推了一下门,没推动,再推,还不行,猛用了一下劲儿,天地全白,门前的积雪到了膝盖。我对他们三个喊:
“快,快,大雪封门!”
慧聪从被窝里跳出来,赤脚踏入积雪。他用变了调的方言嗷嗷乱叫。鸽子在院子里和屋顶上乱飞。
我和慧聪爬到屋顶上。大雪之后的北京和我想象的有不小的差距,因为雪没法将所有东西都盖住。高楼上的玻璃依然闪着含混的光,但慧聪对此十分满意,他觉得积雪覆盖的北京更加庄严,有一种黑白分明的肃穆,这让他想起黑色的石头和海边连绵的雪浪花。他团起一颗雪球一点一点咬,一边吃一边说:
“这就是雪。这就是雪。”
鸽子在我们的头顶上转着圈子飞,我替慧聪数过了,现在还勉强可以交给他叔叔,再少就说不过去了。我们俩在屋顶上走来走去,脚下的新雪蓬松温暖。
(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从“我和慧聪又追着鸽子跑”写起,借此交代鸽子的不断减少已经很长一段时间了,同时也自然引出下文“我”和慧聪一起照料鸽子的事。
B.小说写寒流来的晚上“风刮了七级”,一方面突出了人物所处的环境风大及寒冷的特点,另一方面也呈现出这群生活在底层的青年窘迫的生活状态。
C.慧聪来北京的梦想就是看到“大雪封门”的景象。每天他都焦虑,不只是因为鸽子接二连三地丢失,更是怕叔叔会在大雪到来之前,就把他赶回老家。
D.小说中描写大雪的语句多从慧聪的角度来写,或侧重他本人见到大雪时的感受,或通过他的想象来描绘雪后的北京城,描写虚实结合,充满诗意。
2.简析文中画线部分的语言特点。
3.小说中的“鸽子与大雪”在情节发展中有着重要作用,这种作用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兄弟
徐则臣
寻找孪生兄弟的少年从两军对垒的中间地带走过,在杀声震天之前,对两队人马各看了一眼。月光正好。我躲在人群里,看见他转向我们时,梦幻般地笑了一下。
一个星期以前,他从南方来到北京,背着双肩包,走走停停,最终落脚到我们隔壁的院子。他到北京来找另一个自己。他从口袋摸出一张揉皱了的五寸照片,一个白白胖胖的男孩咧着嘴傻笑,可能一岁都不到,顶着一头稀疏柔软的黄毛。“戴山川,”他说。然后从另一个口袋又摸出一张照片,十岁左右,穿着一身花格子小西装,双手掐腰继续傻笑。他说,“我。”戴山川眯起了眼,目光幽幽地放出去,像一只翅膀无限延长的乌鸦飞过城市的上空。
一岁不到,他不好好吃饭,爷爷奶奶指着一张精美相框里的照片说:
“认识吗?”
戴山川指指自己。
爷爷奶奶摇摇头,“不是这里的你,是在北京的你。”
他不好好睡觉,爸爸妈妈也指那张照片给他看,“再不睡,咱们换了那个戴山川回来吧。
戴山川赶紧闭上眼。
后来,他终于明白镜框里的小孩不过是个借口,那个戴山川一直停留在不到一岁的模样。但他发现自己已经离不开他了。
戴山川成了戴山川的朋友。他是最好的朋友,也是唯一的朋友。
他说,“你没想过,这世界上还有另一个自己?”
“我没有。”
“如果有呢?”他很认真地提醒我,
“再想想。”
没有如果,我对他摆摆手。
“如果有呢?”他提醒鸭蛋,“再想想。”
鸭蛋歪着头想。“有!”他开心地拍着巴掌,“我妈妈说,我要再哭,她就把所有好吃的都给我弟弟。”
“你妈妈说过你弟弟在哪儿吗?”
“没有,我妈妈就说,长得跟我差不多。”
他把鸭蛋从小板凳上拉起来,“走,我带你去看看你弟弟长什么样。”
我站在屋顶上,看见戴山川牵着鸭蛋的小手出了隔壁的院子。
鸭蛋四岁,河南人老乔的儿子。老乔一家租住的是院子里单盖的一间屋,戴山川和几个卖盗版碟的挤在正房里。老乔带老婆一早推着车子出门了。鸭蛋留在家里跟一帮闲人玩。现在,戴山川把鸭蛋带出了院子。
我在屋顶的太阳底下打了个瞌睡,戴山川和鸭蛋回来了。鸭蛋举着一张大照片对我喊:
“你看,我弟弟!”
什么弟弟,就是鸭蛋自己。这个戴山川,带鸭蛋去了趟照相馆,就给他捡来个弟弟。摄影师给鸭蛋换了身时髦的小衣服,还有件挂着怀表的小马甲,鸭蛋装成弟弟,两只手有模有样地插在裤兜里。
我走到屋顶边缘:“你这不是祸害鸭蛋吗?”
“怎么是祸害?”戴山川说,“鸭蛋多孤单,咱得给他找个伴儿。”
听得我倒是心头一热。我就问鸭蛋:
“鸭蛋,你弟弟叫什么名字?”
“鸡蛋!”鸭蛋自豪地说,“我叫鸭蛋,我弟弟叫鸡蛋!”
必须说,鸡蛋对鸭蛋起到了效果。老乔说,鸡蛋太好使了,只要一指贴在墙上的鸡蛋,鸭蛋立马听话,该吃时吃,该喝时喝,该睡觉时睡觉。一个人待着也不吵不闹,脸对脸跟鸡蛋说话,弟弟长弟弟短,那个亲热劲儿!
出大事了。两帮闲人无事生非,从小打小闹到两军对垒,没想到真会出了人命。执法队先是半夜三更突击检查暂住证,无证游民一律遣返;接着清查周边违章建筑,一律拆除。
那两天不断有人过来告别。到了后天,推土机轰隆隆开到西郊,直接开到老乔租住的简易房下。
老乔老婆说,还有几样东西,再给五分钟。队长竖起右手食指和中指:两分钟。然后盯着手表看。
老乔两口子穿着拖鞋往房间跑,出来时候拖拖拉拉抱了一堆,抓到手的全往外扔。队长弯下食指和中指。推土机司机加了一下油门。鸭蛋突然大叫:
“鸡蛋!鸡蛋!我要鸡蛋!我要弟弟!”
他说的是贴在床头的照片。我想冲进去,但推土机怒吼了,我赶紧收住脚。一个人冲进房间,是戴山川。司机听清楚我们大喊“有人”时,踩刹车已经来不及了。我们看见简易房在左右晃动几秒之后,轰隆隆倒塌了。
除了鸭蛋还在哭叫他的弟弟鸡蛋,所有人都呆若木鸡。
那一段时间的确很长,相当之长。尘烟拔地而起。一间简陋的房子,连废墟都单薄。司机吓得推土机也熄了火。院子里只剩下鸭蛋的哭喊和风声。我确信时间是有声音的,我几乎能够听见时间正以秒针的速度咔嚓咔嚓在走。废墟寂静。然后,寂静的废墟突然发出了一点声响。尘烟稀薄,我们都看见碎砖头哗啦又响一声,一只手从砖头缝里一点点拱出来,一张皱巴巴的照片出现在废墟上。鸭蛋挣脱母亲,边跑边喊:“弟弟!”
(有删节)
4.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篇用梦幻一般的笔调描绘出亦实亦虚的画面,既渲染了奇诡的环境氛围,又与后文“对垒”情节相互照应。
B.老乔两口子冒着生命危险抢救物品,却唯独忘记鸭蛋贴在床头的珍贵照片,折射出人们对情感需求的普遍漠视。
C.小说最后“放”戴山川一条生路,于创作意图而言体现出温暖与祝福,于艺术构思而言终是稍觉突兀的一处曲笔。
D.小说以人物对话为主要表现形式,既精简了叙述笔墨,更富有艺术张力,又有利于展现人物心理,凸显人物性格。
5.简要分析小说中“我”的形象。
6.“寻找兄弟”是小说的隐喻性主题,请结合全文探究其深厚的意蕴。
三、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摩洛哥王子
徐则臣
要不是碰上个卖唱的,兴许这辈子我都不会关心摩洛哥在哪里。那家伙唱得真不错,嗓子一会儿像刘欢一会儿像张雨生。模仿田震《自由自在》的时候,我跟上他的那种狭窄、茫然又激越的声音,可以乱真。当然,跟上之前我给了他十块钱。给钱的时候我脸是红的。我心疼。但已经掏出来了,哪好意思再塞回兜里呢。他看出来我喜欢田震的歌,接下来他唱的都是田震的歌,《执着》《干杯朋友》《月牙泉》《未了情》。从地铁的这头唱到那头。地铁在西直门站停下,我得下去了。
他停下弹奏和歌唱,扭着身子指自己后背。他的夹克上印着五个字:摩洛哥王子。
回到平房,我跟行健说见着摩洛哥王子了。摩洛哥在哪儿啊?”
行健哼了一声:“我还见着西班牙王妃了呢。”
米萝已经从他的百宝箱里翻出了世界地图,旧书摊上花两块钱买的。“北非,在北非。头顶上就是西班牙。”
他把地图摊在我们的小饭桌上,我把脑袋也伸过去。摩洛哥头顶上不仅有西班牙,还有葡萄牙。左边是浩瀚的大西洋,右边是阿尔及利亚。边境之南是我只在地理课本上见过的毛里塔尼亚。
聊完就洗洗睡了。很快我们就把摩洛哥和卖唱的小伙子忘到了脑后。不是记不住,是所有激动人心的事情最终跟我们都没关系。我们还住在北京西郊的一间平房里,过着以昼伏夜出为主的日常生活。我依然隔三差五地出没在地铁2号线沿线,逢人不备的时候,鬼鬼祟祟地帮我办假证的姑父洪三万打小广告。行健和米萝也是,他们帮陈兴多打小广告,偶尔我们会在同一条街或者同一条地铁线上碰头。
有一天傍晚,我在西直门站地铁口的背风处吃烤红薯,行健从身后拍了我的肩膀,说:
“看见你那个‘摩洛哥王子,了。”
“那家伙是不是只有一件衣服?”米萝说。他们看见的也是那件印有“摩洛哥王子”的夹克。“他还带着个头发乱得像草窝的小女孩。
“他妹妹?”他们看见他的时候,他正从保温杯里倒水给一个脏兮兮的小姑娘喝。
“我哪知道。”
“我跟他说起你,”行健说,“他竟然记得。”
我继续吃烤红薯。
“不信?”米萝说,“我们真说起了你。说你给了他十块钱,他没想起来;说你跟着他听田震的歌,从车头听到车尾,他就一下子想起来了。他说,那个哥们啊,背个军用黄书包。”
看来是真的,那天我的确背着一个军用黄书包。其实那几年我背的都是这个包,就一个包。打小广告的一套家伙都装在里面:刻着洪三万电话号码的一个大印章,墨水瓶,涂墨水的板刷,印有我姑父电话的假证业务范围的名片,当然还有纸和笔,以备不时之需。能撒名片的时候撒名片,可以直接盖上个大戳的时候就盖戳,实在不行,用笔在一切可以写字的地方写上我姑父的名字和他的电话号码。
“那是他妹妹么?”米萝又问,“穿得可不如他啊。”
我真不知道。我也只见过那家伙一次。
秋风乍起,纸片和几片树叶被吹进了地铁口。一群人走出来,像这个秋天的黄昏,有种虚弱的单薄。最后出来的是一串饱满的歌声。“海面倒映着美丽的白塔,四周环绕着绿树红墙。”没有吉他声,但我知道“摩洛哥王子”来了。果然,摩洛哥王子和一个扎着两个蓬乱小辫的女孩从地铁站走出来。他在教那女孩唱《让我们荡起双桨》。小女孩六七岁的样子,鼻梁不高,脸有点脏,褂子还是用北方乡村里当被面的花布做的。摩洛哥王子该有二十出头,看上去比行健和米萝大。
“你们呀——”摩洛哥王子说。“来一根不?”行健挥挥右手夹着的中南海香烟。
摩洛哥王子笑笑,从兜里掏出一把零钱递给那小女孩,说:“过马路注意安全啊。别忘了歌词。”
小女孩犹豫一下还是接住了,然后向他摆摆手:“谢谢哥哥,我记着呢。”跳过马路牙子走到对面去了。
我们凑在一起抽烟,像一群不良少年。“你妹妹?”我还是问了。
“小花?不是。”摩洛哥王子抽烟的动作很熟练,“地铁里认识的。”
“她这样——干啥的?”米萝问。
“要钱的。”
“要钱的”就是“乞讨的”。地铁里有各种各样的乞讨者:残疾人;卖艺的,像摩洛哥王子这样;老人;孩子,比如那个小姑娘,叫小花?
“最近老是遇到她。”摩洛哥王子说。
“你为啥要给她钱?”米萝问。
“她说一天下来要不够数,回到家她爸会打她。”
我们都火了,这什么爹!哪天好好修理他一顿。
“稍安勿躁。”摩洛哥王子劝我们,“我也想跟小花的爸爸谈谈,小花不让,怕谈过了挨的揍更多。你们是干啥的?”
我想告诉他我们是做小广告的,行健瞪了我一眼,说:“你叫啥名字?”
“王枫。”
“你衣服上印着个‘摩洛哥王子’算啥?”
“一直想整个乐队,叫‘摩洛哥王子’我是主唱。不过得慢慢来。还有吗?再来一根。”明白了。他只是想象中的“摩洛哥王子”的主唱。但他的广告做得好,八字还没一撇,他就把乐队名字印到衣服上了。
(选自2015年第9期《长江文艺》,有删改)
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
A.小说以“要不是碰上个卖唱的,兴许这辈子我都不会关心摩洛哥在哪里”开头,不仅交代事情的起因,还制造悬念,易于激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同时也奠定了文章的感情基调。
B.“我”欣赏王枫歌唱得不错、给他十块钱的时候“我脸是红的”还“心疼”,这样写既表现了“我”对王枫的欣赏,又暗示了“我”生活的不容易。
C.“我”回到平房跟行健说自己“见着摩洛哥王子了”,行健竟然说他“还见着西班牙王妃了呢”,表明他根本不相信“我”说的话。
D.小说描写了一群北漂青年的日常生活,也以真实的笔触,反映了这群青年在北京所从事的职业状况,表现了北漂生活的不易。
8.小说写的是一个卖唱的北漂青年的平常事,却用了“摩洛哥王子”这样一个题目,请探究以此为题的作用。
9.小说在刻画王枫这个形象时,突出了他的哪些形象特征?请简要分析。
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罗盘
徐则臣
秉义从太师椅上站起来,解开唐装的上面三个盘扣,真就从怀里摸出来一个红绸子包裹。
“啊?罗盘!”
“对,罗盘。”秉义说,“我爷爷娶我奶奶时,我爷爷他爹把这个罗盘给了我爷爷。我爹娶我妈时,我爷爷把这罗盘给了我爹。……今天,星池和小宋结婚了,按照祖上的规矩,我把这个罗盘亲手交给星池。”他把上衣盘扣扣好,捏住衣角打理整齐,再次捧起罗盘,挺胸抬头,对儿子说:“星池,来,接着。”
星池站起来,有点蒙。他走到父亲跟前,双手伸出来了还在说:“爸,我们不再跑船了啊。”“跑船不跑船,咱们邵家都是船民。接着!”
司仪及时地鼓掌,他说:“老人家说得实在!亲友团的各位朋友,你们觉得叔叔说得好不好?好就来点掌声!”围观的多半是船民,还有比这句话更提神的么。掌声像河水拍打船只。星池捧着罗盘退回到蒲团上。
秉义回到太师椅上,有段半分钟的空白,然后拍一下椅背,说:“今天孩子结婚,作为父母,我和老伴很开心。都长大了。小宋的叔叔和舅舅也在场,我和老伴感谢你们,谢谢你们把小宋送过来!小宋是个好姑娘,我们老两口会像亲闺女一样待她,请转告亲家公亲家母,请他们放心。我把星池交给小宋,我和他妈也放心。我们希望他们小两口的日子越过越好!”
司仪插了个空,带领大家掀起了一个鼓掌热潮。
“儿大不由娘。星池今天成家立业了。咱们家世代跑船,到星池这里,上岸了。说真话,我这心里堵了好几个月,不是想不通,是放不下。水饭吃了一百多年,饭碗到我邵秉义手里,砸了。我答应过我爹,要把这个碗端好的。但是一辈人有一辈人的想法,一辈人有一辈人的活法,这个世界在变,年轻人就应该按年轻人的想法去活,去干。我不知道星池是走对了还是走错了,但我尊重儿子的决定,就像当年我爹尊重我的想法一样。”
“咱们船民的传统,儿子一结婚就分开过,分家的礼物是一条船。我和星池妈要成亲了,我爹问我要什么样的船。我说要机动的,让机器推着船跑。我爹想不通。他说咱们船民的手艺在哪儿?在撑篙,在划桨,在扯帆。一篙值千金。最牛的船老大都是使帆的高手,不管哪个方向来风,都能调节好帆的角度,让船一直跑。帆都不用,你跑什么船!我说要么给我机动船,要么不要。我爹咬牙切齿地答应了,他觉得邵家跑船的事业毁在我手里了。我没有。我把船跑得很好,我把船跑得更好了。所以,我一直在说服自己,我们的老黄历不一定就对,年轻人的事让他们自己决定。星池是有主见的孩子。在家里,我这把老骨头说了算,但我很清楚,我这儿子一直都很有主见。”
“成家立业都是一辈子的大事,星池决定了,我支持。有条件要上,没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上岸对船民也是个生死离别的大事。但舍得也要舍得,舍不得也要舍得。我是个老古董,但我不迷信,更不是老糊涂。想做的尽力去做,就一定能做好。我相信星池。我和他妈结婚第二天,她到娘家回门,回到家迟了一会儿,太阳落了。照咱们船上规矩,新娘子得带着太阳进门,要不会败财路。说来不怕大家笑话,那天中午我在丈母娘家多喝了两口,眯着了。醒来后紧赶慢赶,回到家太阳还是落了。我爹气坏了,两年没跟我们俩说话,船也不让我们跟了,怕坏了财运。我们俩就这么分家单干了。我们俩起早贪黑,三两年跑成了微山个体运输的第一大户。我爹脸色才好看一点,有天晚上叫我喝酒,喝到位了才跟我说,带不带太阳进门看来都行啊。”
秉义老婆实在忍不住了,直接把手伸过来,“叫你说几句,你这上天入地的一通扯!俩孩子还跪着呢。”
“那小宋、星池,你们俩先起来。”
“爸,你说吧,”星池说,“这些年我就没听过你说这么多话。”
小宋也说:“爸,您只管说。我跟星池听着呢。”
秉义站起来,挠挠腮帮子,扭头看老婆,“我说到哪儿了?都是你,没事瞎打断啥呀。三十多年你就没让我痛痛快快说过。”
老婆哼一声,脸扭到另外一边,“看把你憋的!我也没见你哪天成了哑巴!”
屋里屋外的人都笑起来。
“好吧,再说最后两句。就两句。”秉义说,“这个婚礼呢,是我坚持在船上搞的。咱们家是船民,上了岸、上了天都是船民,邵家祖祖辈辈就是船民。老祖宗都在天上看着,也在水上看着,在这一千多公里长的大运河上看着。我得给祖宗一个交代。还有那个祖宗传下来的罗盘,传到星池手里了,怎么用是他的事。过几年他可能回到河上了,也可能一辈子不再下水。不管下不下水,那罗盘的指针该指南的时候还指南,该指北的时候照样指北……”
(选自第十届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北上》,有删改)
10.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篇船民们把如潮的掌声送给邵秉义,是因为在星池不乐意接受罗盘的情景下,邵秉义的讲话唤起了他们作为船民的身份认同。
B.文中的司仪在主持婚礼过程中穿针引线,带领大家及时鼓掌,推动了情节的发展;但是,在文中因话语不多,使结婚仪式不够热闹。
C.邵秉义坚持把婚礼办在船上,同时也支持星池上岸,既表现了他对传统船家文化的坚守,也体现了他对年轻人创新创业的认可。
D.小说主要运用语言、动作描写来刻画人物,突出了邵秉义热爱生活、勤奋执着,坚守传统而又开拓进取的一代船民形象。
11.请结合全文分析“罗盘”的含义。
12.文章中的插叙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五、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各题。
奔马
徐则臣
上了五斗渠的大路,杂乱的蹄印就十分清晰了。我明知道不去找蹄印也清楚红旗和栋梁一定是从这里经过的,可我还是忍不住跟着那些马蹄印走。上了五斗渠的大路我就看到了他,光着上身站在路边的瓜棚前,他在盯着沙路上两匹奔驰的枣红马。
他叫黄豆,他们父子俩在沙路下面不远的野地里守着一片瓜地和两个鱼塘,他们是外乡人。我是放牛时经常经过他的瓜棚才逐渐认识他的。有一天他问我,沙路上的那些车是跑向哪里的,我们才成了说话的朋友。“我也不知道它们要到哪里去,”我说,“我从来没坐过车。”过了半天他才说:“我也没坐过。”
后来我们终于说到了红旗和栋梁,说到了他们的马。红旗和栋梁是放马的,总是骑着马经过黄豆的瓜棚到乌龙河边去。马吃饱了他们就骑着马在沙路上狂奔,和那些四个轮子甚至更多轮子的车赛跑。他们在马背上意气风发的模样让我羡慕得不得了,坐在光溜溜的马背上,右手抓紧马鬃,左手不停地甩着马鞭,大喊大叫,掉光了纽扣的衣服在风里扬起来,像电影里冲锋时的旗帜。
“你骑过马吗?”黄豆问我。“骑过。你呢?”“没骑过。骑在马上高兴吗?”“当然高兴,过瘾,”我说。其实我只骑过两次,一次马走得很慢,另一次是小跑。“你没骑过马,你不知道骑在马上有多开心,威风得像大元帅。马跑得那个快呀,真的,人就像飞起来一样。”可是我从来没有在马背上尝到飞起来的滋味。“我也想骑马,”黄豆憋了半天才说,“你能和他们说一声吗,让我也骑一次?”
我跟在红旗和栋梁屁股后头已经好多天了,他们就是不答应。黄豆总是在我差不多要经过他的小屋时就坐在路边,见到我远远地就站了起来,问我红旗他们是不是已经答应了。
有时候我都在想,不去乌龙河边放牛了,不忍心看到他的失望。可是我忍不住,我和他一样想得到骑马的机会,看到马蹄印我就不得不跟着走。黄豆日复一日地站在路边等着我经过,等着我答复。
我从家里偷了桑葚来贿赂红旗和栋梁。红旗说:“还想骑马?”“不是我骑,是黄豆。”“黄豆?”栋梁说,“你是说看瓜的那个黄豆?”“是,他想骑马,就一次也不行吗?”栋梁说:“你跟黄豆说,我们答应了,但是要让我们在他家的瓜地里随便吃。”
我把话带给了黄豆,他一屁股坐到了地上,整个人显得更小了。“我爸会打死我的。他每天都要把瓜数上一遍才睡觉。”“可是他们就这么说的。”黄豆站起来走向他的小屋,走到门前转身对我说,“再过几天瓜就熟了,我就告诉你。”
瓜不可避免地熟了,我经常看到黄豆的父亲推着独轮车来我们街上卖西瓜。
一天下午我骑着牛经过瓜地,黄豆从小屋里冲出来,激动得满脸通红,鼻尖和额头上缀满了汗珠,“你让他们快来,我爸昨晚没数瓜就睡了。快,快点!”
我从牛背上跳下来,撒腿向乌龙河跑去。我们是骑着马跑回瓜地的,我坐在栋梁的身后,紧紧地抱着他的腰。黄豆站在路边等我们,只说了一句话“摘瓜前拍一下,没熟的不要摘。”
红旗和栋梁把缰绳交给我俩,跑进了瓜地。我和黄豆一人牵着一匹马。“怎么骑?”他问我,“我不知道怎么上去。”我让他学我的样子,抓住马背纵身一跳。他学不来又不敢和马过于亲密,我帮他几次他还是上不去。我也不敢到沙路上,担心汽车把马给惊了。我骑在马上,黄豆牵着另一匹,我们走得都很谨慎。那个下午我们就是这样过来的,一个慢悠悠地骑着,一个牵着,在和沙路平行的八条水大堤上来来回回地走。我们走得激动又满足,丝毫不觉得厌烦,相互之间甚至连话也不说。太阳还没落尽的时候火烧云就出来了。在西半天变幻出各种图案,一会儿是羊群,海浪,飞马,一会儿是房屋,庄稼和狗,一会儿是两个奔跑而来的人,一边跑一边喊着我和黄豆的名字,是红旗和栋梁——不是在天上跑,而是在地上跑,黄豆像火烧了一样突然扔掉缰绳,站成了一根树桩。出事了,我们都没想到他父亲回来得这么早……
我牵着牛离开瓜地时就听到他的叫声,他开始挨打了。红旗和栋梁有点不好意思,让我告诉黄豆,以后他想骑就骑,一个瓜也不要。
上了五斗渠的大路我就看到了黄豆,短裤上的血迹已经变得黑红,前胸和后背也有青紫的淤血。“红旗说了,你只要想骑,什么时候都可以。”我说。“我不骑。”“怕你爸打你?”“不是,”他说,“我不会骑。”
(选自《中篇小说选刊》,有删改。)
13.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头和结尾都写了“上了五斗渠的大路”这句话,不仅首尾照应结构完整,而且构成了贯穿全文的线索。
B.第一段运用心理描写表现了“我”对地上蹄印的执着,含蓄地表达了“我和他一样想得到骑马的机会”的愿望。
C.“我”和黄豆关于沙路上那些车去哪里的对话,看似漫不经心,其实表达了少年对外部世界探索的强烈渴望。
D.“摘瓜前拍一下,没熟的不要摘。”这句话虽然简单,但对塑造黄豆这个人物形象却很重要,使人物更加丰满。
14.简要赏析小说中划线部分文字。
15.有人说这篇小说是“表现孩子心灵世界的纯粹”,也有人认为是“关于成长的故事”,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看法。
【答案】
D“小说中描写大雪的语句多从慧聪的角度来写”错误,如“我推了一下门,没推动,再推,还不行,猛用了一下劲儿,天地全白,门前的积雪到了膝盖”“鸽子在院子里和屋顶上乱飞”“我和慧聪爬到屋顶上。大雪之后的北京和我想象的有不小的差距,因为雪没法将所有东西都盖住。高楼上的玻璃依然闪着含混的光”“鸽子在我们的头顶上转着圈子飞,我替慧聪数过了,现在还勉强可以交给他叔叔,再少就说不过去了。我们俩在屋顶上走来走去,脚下的新雪蓬松温暖”,这些都是从“我”的视角来写的。
①使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赋予了夜空以人的情感,暗写慧聪的心理。②句式上长短交错,尤其短句的运用,写出了雪的大,以及雪给人带来的惊喜。③叙述语调沉着(冷静)节制,叙事从容平畅。
3.①构成小说的主要情节。慧聪看“大雪封门”的愿望,因鸽子的丢失不断受挫和愿望的最终实现,是情节的核心。②丰富情节设置的层次性。鸽子的不断丢失与雪的迟迟不来让慧聪不断焦虑的同时,也让简单的情节变得丰富。③使故事有余味。鸽子的丢失之谜和大雪融化后慧聪的去处,使小说大量留白,引人遐思。
4.C“于艺术构思而言终是稍觉突兀的一处曲笔”分析错误,前文“简易房”“单薄”等细节描写已巧妙伏笔。
5.(1)“我”是现实生活的良善者:“我”既为戴山川帮助“鸭蛋”找到“弟弟”而深深感动,也为“鸭蛋”要找回“弟弟”而意欲冒险。(2)“我”是精神世界的边缘人:“我”不相信“寻找”,也不需要“兄弟”,更多的时候,“我”“躲在人群里”或躺在屋顶晒太阳。(3)“我”的形象有发展变化:戴山川的行动感召,鸭蛋找到兄弟之后的幸福感动,使我开始理解精神追求的重要性与必要性。(答对两点即可)
6.(1)寻找“兄弟”揭示了现代人普遍存在的精神孤独的生存困境;(2)寻找“兄弟”表达了觉醒的人们对温暖情感的企盼与寻觅;(3)寻找“兄弟”还寄寓了作者期待人们追求更高生命层次的深切关怀。(意思对即可)
7.A“同时也奠定了文章的感情基调”说法错误,文章开头“要不是碰上个卖唱的,兴许这辈子我都不会关心摩洛哥在哪里”交代事情的起因,制造悬念,易于激起读者的阅读兴趣,但是没有奠定文章的感情基调作用。
8.①制造悬念,吸引读者;贯穿全文,结构严谨。②突出了王枫内心的美好。反映了他的精神追求。③肯定了王枫对理想的追求,突显了小说的主题。
9.①心地善良。帮助乞讨的小女孩小花。②做事理性。对于“我们”都火了,打算哪天好好修理小花的父亲一顿,王枫让“我们”稍安勿躁。③热爱音乐。想组建自己的乐队,并给乐队提前想好了名字。
10.B“但是,在文中因话语不多,使结婚仪式不够热闹”错误,从文中来看,“围观的多半是船民”,而邵秉义的话则切中了船民们的心思,所以气氛始终很热烈,并非“不够热闹”。11.①是船民身份的象征;②家庭传承的罗盘;③一代又一代人成长的见证;④做人做事必须有底线和坚守。
12.①丰富文章的内容,使情节有波澜;②表现邵秉义内心的矛盾,让人物形象更加真实丰满;③展现独特的船民文化,表达对船民传统的不舍;④引发读者对“传承”变与不变的思考,深化小说主旨。
13.A“上了五斗渠的大路”只是开头和结尾的呼应,并不是这篇小说的线索。小说的线索应该是“骑马”。
14.(1)写西天傍晚的火烧云“变幻出各种图案”,烘托出实现愿望后人物内心的激动和满足。
(2)运用排比写出火烧云的美丽和变幻莫测,将人物内心的激动形象地展现出来,又运用比喻,将黄豆预感到大祸临头的神情描绘得真实生动,使情节前后形成对比,渲染出紧张的气氛。
(3)“一会儿是两个奔跑而来的人……”由虚到实,从天上梦幻般的美丽到地上火烧般的现实,过渡得十分巧妙自然。将人物内心的落差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了。
15.(1)表现孩子心灵世界的纯粹和关于成长的故事,二者并不冲突,在小说中都有表现。
(2)心灵的纯粹表现在孩子的愿望总是那样简单,仅仅就是骑骑马吃几个西瓜。
(3)成长则体现在他们关心沙路。上的汽车要开往哪里,对远方充满好奇与探索。他们渴望在马上驰骋,享受摆脱现实羁绊的自由。但结果却是他们不得不接受挨打或内疚的惩罚。如何在梦想和现实之间寻找到最佳的纽带,这正是每一个人成长的主题。
(4)骑马的梦想一旦实现,竟然不过是“走得都很谨慎”“一个慢悠悠地骑着,一个牵着,在和沙路平行的八条水大堤上来来回回地走”,是梦想欺骗了我们,还是我们给梦想附着了太多的东西?梦想也是作品的一个主题。
(5)一句“我不会骑。”说明即使追求快乐,也需要在成长中去习得获取快乐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