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统编版必修下册1.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共98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语文统编版必修下册1.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共98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4.8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1-25 09:48:3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98张PPT)
,论语
1.2 子路冉有公西华侍坐
统编版必修下册
情景导入
【关键词】志向、为政方略
同学们,假如你有幸可参与制定国家的方针策略,就“为政”这一话题,你会有什么样的金点子呢?(3分钟各抒己见)
大约三千年前,孔子也曾和众弟子们围坐在一起谈过这个“问题”。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走进《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看看他们有何高见?
  如果人类要在21世纪继续生存下去,必须回头两千五百多年,去吸取孔子的智慧。
  ——1998年1月全世界诺贝尔获得者集会巴黎时的宣言
学习目标
语言建构与运用:
掌握积累本文重点文言词汇句式。抓住关键词语,培养学生根据语境推断词句意思的能力。
思维发展与提升:
学习本文成功地运用对话和人物动作、表情等细节描写来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
审美鉴赏与创造:
创设情境,分角色朗读,师生共同探讨孔子的教育思想及其弟子的治国理念,感受孔子魅力。
文化传承与理解 :
从文中体会学习孔子及其弟子的处世之道,树立正确、健康的“三观”,领会孔子及弟子的思想在当今社会中的现实意义。领略大教育家孔子的教育风采,树立学习和人生理想。
第一课时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知人论世
01
孔子其人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人,儒家学派创始人。我国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被尊称为“圣人”。
其思想核心是“仁”,政治上主张“礼治”,鼓励人们积极“入仕”。汉代以后,其学说成为两千余年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
孔子
时代背景
孔子是一位有着强烈的政治理想和远大抱负的人。他在担任鲁国大司寇时,推行礼治,施以仁政,使鲁国大治。可惜的是鲁国国君受人离间,很快就疏远了孔子,他的政治主张 “礼”、“仁”也就成了一颗划过天空的流星,转瞬即逝。
孔子
孔子
写作背景
面对春秋战国那样的乱世,知识分子大都很不满意,于是纷纷思考救国救民、解决社会矛盾的方针路线。各自的想法大不相同,于是形成不同的学说流派。在孔子为代表的儒家之外,先后出现了道家、墨家、法家等不同流派。于是有所谓“百家争鸣”的局面出现。春秋战国之交的“百家争鸣”,是一个思想大爆炸的时代,是中国思想史上第一个黄金时期。中国传统中很多光辉的思想主张,都产生于那个时代。
孔子
了解语录体
语录体:中国古代散文的一种体式。常用于门人弟子记录导师的言行,有时也用于佛门的传教记录。因其偏重于只言片语的记录,短小简约,不重文采,不讲求篇章结构,也不讲求段落、内容间的联系,还没有构成单篇的、形式完整的篇章,故称之为语录体。
先秦记载孔子及弟子言行的《论语》及宋代记载程颢、程颐言行的《二程遗书》,均堪称语录体的典范。其中《论语》简明深刻、语约义丰,往往在一两句话里包含丰富的人生哲理和人生经验,流传后世,成为人们常用的成语、警句和格言。
孔子
语录体的特点
1、直录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论;
2、答问体,即先指出问者及所问问题,然后记录孔子的回答;
3、对话体,记录孔子跟弟子或其他人之间的对话经过情形;
4、一边记叙事情的经过,一边记录孔子的言论。
1.有教无类:他主张教育的对象不应分贵贱贤愚,要一视同仁,开平民教育之先河。
2.因材施教:这是教学方法,他重视启发式教育,是现代民主个性化教育和启发式教育思想的源头。
3.学思并重:这是治学方法,孔子认为“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4.均衡发展:孔子之教,重视德、智、体、美的均衡发展。
其 教 育 观
《论语》:“论”,编纂的意思;“语”,是语言的意思; “论语”就是语言的编纂。
它是一部以记言为主的语录体散文集,主要以语录和对话文体的形式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审美、道德伦理和功利等价值思想。
《论语》有很高的价值,古人有言“半部《论语》治天下”。
论语
文体
价值
文体知识
《论语》《孟子》
《大学》《中庸》
《诗》《书》《礼》《易》《乐》《春秋》
《诗》《书》《礼》《易》《春秋》
文学常识
礼、乐、射、御、书、数
六艺
风、雅、颂、赋、比、兴
解题
《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
①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是孔子的学生,年龄分别是51、39、31、18,孔子当时60岁。
②“侍”是倍侍长者。
仲由

冉求
公西赤
陪长者闲坐
解题
对晚辈说话或者自谦时一般称名;
对平辈或尊辈则称字;
【扩展知识】
孔子的四名学生
读文了解大意
02
自由朗读文章,圈画出不认识或读不准的字或词语;
文本诵读
朗读课文
听朗读,熟悉课文内容,扫清文字障碍,
做到准确、流利地诵读课文。
字音字形
曾皙 饥馑 哂之
舞雩 铿尔 小相
沂 冠者 喟然
俟 撰 莫春
j n

sh n

kēng
xiàng

guàn
kuì

zhuàn

1、结合文本横线下方的注释,疏通全文
(课前预习,当堂检测)
自主学习
2、分组完成,请学生翻译课文
(检查自译情况)并逐段提出问题
子路、曾皙(xī)、冉有、公西华侍坐。
子曰:“以吾一日长(zhǎng)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整体感知
孔子问志
状语后置句
以: 知:
一日: 如:
乎: 或:
以: 则:
居: 以:
宾语前置句
因为
短时间(概数)
介词“于”,比
“已”,停止
平日
了解
假如,如果
有的人
那么
用,做
翻译:孔子说:“因为我比你们年纪大一点,不要因为我年纪大一点(因此)(你们就不说了) 。你们平时总在说:‘没有人知道我。’如果有人知道你们,那么你们打算怎么办呢?”
毋吾以也:否定句中的宾语前置句,即“毋以吾也”。
不吾知也:否定句中的宾语前置句,即“不知吾也”。
则何以哉:疑问句中的宾语前置句,即“则以何哉”。
整体感知
孔子问志
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shèng)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bì)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夫子哂(shěn)之。
弟子述志
整体感知
尔: 师旅:
而: 因:
乘: 为:
摄: 比及:
之: 方:
以: 哂:
“然”,…的样子
连词,表修饰
一车四马
夹处
代词,千乘之国
介词,用
军队
接续
治理
等到
合乎礼仪的行事准则
微笑
状语后置句
子路急忙回答说:"一个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夹在大国之间,加上外国军队的侵犯,接着又遇上饥荒;如果让我治理这个国家,等到三年功夫,就可以使人人勇敢善战,而且还懂得做人的道理。"孔子听了,微微一笑。
整体感知
孔子问志
对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bǐ)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弟子述志
整体感知
“求,尔何如?”
宾语前置句
方: 以:
如: 俟:
足:
如:
其:
计量土地用语,纵横
或者
使动用法,使...富足
至于
代词,代国家
连词,表顺承,就
等待
翻译:“冉求,你怎么样啊?” 冉求回答说:“一个纵横六七十里,或者五六十里的国家,如果让我去治理,等待三年,可以使人民富足起来。至于礼乐教化,(自己的能力是不够的)只好等待着修养更高的君子来推行了。
整体感知
孔子问志
对曰:“非曰能之,愿学焉。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
弟子述志
整体感知
“赤,尔何如?”
宾语前置句
能: 端:
之: 章甫:
如: 愿:
会:
同:
胜任
代词,代这些事
或者
诸侯在非规定时间拜见天子
诸侯一起朝见天子
名作动,穿着礼服
名作动,戴着礼帽
希望
翻译:"公西华,你怎么样 "
(公西华)回答说:"我不敢说能做到什么,只是愿意学习。
宗庙祭祀的工作,或者是诸侯会盟,朝见天子,
我愿意穿着礼服,戴着礼帽,做一个小小的赞礼人。"
整体感知
孔子问志
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
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
曰:“莫(mù)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yí),风乎舞雩(yú),咏而归。”
夫子喟(kuì)然叹曰:“吾与点也。”
弟子述志
整体感知
“点,尔何如?”
宾语前置句
希: 沂:
尔: 风:
而: 咏:
作: 而:
撰: 喟:
莫: 与:
“稀”,稀疏
“然”,…的样子
连词,表顺承
站起来
才能
水名,今山东曲阜
名作动,吹风
赞成
状语后置句
宾语前置句
状语后置句
“暮”
唱歌
连词,表修饰
叹息
翻译:"曾晳,你怎么样 "(曾晳)弹瑟的声音渐渐稀疏下来,铿的一声,放下瑟直起身来,回答说:"我和他们三人所说的志向不同!"孔子说:"那有什么关系呢 不过是各自谈谈自己的志向!"
(曾晳)说:"暮春时节(天气暖和),春天的衣服已经穿着了。(我和)五六位成年人,六七个少年,到沂河里洗澡,在舞雩台上吹吹风,唱着歌走回家。"
整体感知
孔子问志
孔子评志
整体感知
三子者出,曾皙后。曾皙曰:“夫三子者之言何如?”
子曰:“亦各言其志也已矣!”
曰:“夫子何哂由也?”
曰:“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唯求则非邦也与?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唯赤则非邦也与?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
者: 唯:
后: 邦:
也已矣: 安见:
为: 而:
让: 小、大:
名作动,落后
特别指示代词
语气助词,罢了
治理
谦让
语气助词,无实义
国家
怎见得
连词,表并列,又
形作名,小相,大相
宾语前置句
状语后置句
孔子评志
整体感知
翻译:
子路、冉有、公西华三个人都出去了,曾皙走在后面。曾皙问孔子:“他们三个人的话怎么样?” 孔子说:“只不过自己谈谈自己的志向罢了。”曾皙说:“您为什么笑仲由呢?”孔子说:“治国要讲究礼让,可是他说话一点都不谦虚,因此我笑他。难道冉求所讲的就不是国家大事吗 怎么见得纵横六七十里或者五六十里讲的就不是国家大事呢?公西赤所讲的不是国家大事吗?宗庙祭祀,诸侯会盟和朝见天子,讲的不是国家大事又是什么呢?如果公西赤只能给诸侯做一个小相,那么谁能做大事呢?”
文学常识
03
1、古人有名有字,婴儿出生三个月后由父亲命名,男子20岁举行冠礼时取字,女子15岁举笄(jī)礼时取字。
文学常识
一、古人的名、字与号
2、通常名与字是有意义上的联系的,字是对名的解释。如:屈原,名平字原,“广平曰原”。
3、古人尊对卑称名,卑自称也称名;对平辈或尊辈则称字,称呼平辈或尊辈的名相当于骂人。如孔丘自称为丘,这是谦称;孔子对弟子冉求称求,这是尊对卑的称呼。
4、号也叫别称、别字、别号,以居住地环境、旨趣抱负、官职等自号。
1、王力的《古代汉语》:乘,兵车,拥有一千两兵车的国家在当时只能算中等国家。
文学常识
二、千乘之国
2、每乘拥有四匹马拉的兵车一辆,车上甲士3人,车下步卒72人,后勤人员25人,共计100人。
3、万乘用来指天子,千乘之国用来指小的诸侯国。
学法指导
04
学法指导
提示:运用注译评析法翻译课文: 所谓“注译评析法”就是在翻译文言文时候,对字词的理解和翻译是一个重点。只有能够准确流畅地翻译成现代汉语,才能在此基础上分析鉴赏。
“注译评析法”就是指在学习文言文时,先结合注释及工具书,对原文逐字逐句加以解释、翻译,将重要的语言现象指出来,加以说明。在此基础上,再对全文从内容、思路、写法等几个方面加以简要的分析评价,从而达到对文章全面、透彻的理解的目的。
学法指导
例如: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子路:姓仲,名由,字子路。曾皙:姓曾,名点。冉有:姓冉,名求,字子有。公西华:姓公西,名赤,字子华。这四个人都是孔子的弟子。侍:在尊长旁边陪着。侍坐:陪着(孔子)坐着。用简明扼要的语言写出四个弟子的姓名,并用“侍”字点出师生关系的密切、严肃]2、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以:因为,表原因的介词。一日:一两天,这里是指年纪。乎:用法同“于”,表比较的介词,相当于“比”。尔:你们,第二人称代词。长乎尔:比你们年长。毋(wú):别、不要,表否定的副词。毋吾以也: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即“毋以吾也”,意思是:不要因为有我在这儿(就不敢说)
学法指导
例如:3、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居:闲呆着,指平日在家的时候。则:就。知:知道、了解。不吾知: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即“不知吾”。不了解我,没有人了解我。如:如果、假使,连词。或:有人,无定代词,不知道姓名或不指称姓名。何以:即“以何”,古汉语的惯用格式,意思是“干什么”。以:做。点明事情,孔子启发学生“言其志”]小结:开头点明人物和事件,孔子循循诱导,启发学生谈自己的志向。
课后作业
1、背诵课文;
2、课外阅读《论语》这部书;
3、以“志向”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300字的小作文。

第二课时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探究文意
01
“陪长者闲坐”,这样的语境就容易使气氛和谐融治,师生平等、轻松自由,弟子们能各抒己见。
分析探究
讨论下列问题,完成下列表格。
1、文中孔子四个弟子的志向分别是什么?
2、从他们的言谈、动作和神态中,可看出他们各自有怎样的性格特点?
3、孔子对四个弟子的谈话作了什么评价?
课文围绕谈“志”展开:
整体感知
孔子问志
弟子述志
孔子评志
分析探究
孔子问志 弟子述志 性格 孔子评志
子路
冉有
公西华
曾皙
解析
孔子“哂之”理由就是“为国以礼,其言不让”
评价
治理一个受大国侵略而且遭受饥荒的千乘之国,并保证三年内使人民勇于作战并懂得义理。

从子路的神态和语言中表现了子路虽有治理国家的才干,但直率张扬,不谦虚。
有抱负、自信,却较鲁莽、轻率。
性格
解析
孔子在回答曾皙的询问时,反问“唯求则非邦也与?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既然是治理国家,礼乐教化之事,怎能非要等到君子去做呢?
评价
治理一个小国,三年内使人民富足。至于礼乐教化还难办到。

从冉有的语言中表现了冉有态度谦虚。
谨慎小心、谦虚退让。
性格
解析
孔子的惋惜之情溢于言表——“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既然也是治国大事,你却只是“愿为小相”,“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因为孔子认为他通晓礼乐,可以大用。
评价
能在诸侯举行会盟的时候担任一个“小相”。

从公西华的语言中表现了公西华不仅态度谦虚谨慎,说话也委婉。
恭谦有礼、娴于辞令。(委婉曲致)
性格
从表面上看曾皙并没有从正面回答志向的问题,只是描绘了一幅和谐融洽的春乐图,可孔子却“喟然叹曰:吾与点也”,孔子为什么单单赞同曾皙的回答呢?
曾皙描绘了一幅在大自然里沐浴临风,一路酣歌的美丽动人的景象,抒写了一种投身于自然怀抱、恬然自适的乐趣,流露出一种高雅的性情,一种对大自然的无比热爱之情。
他的回答与前三位学生截然不同,听来好像并无远大的理想,但孔子却发出了“吾与点也”的赞同声。
解析
解析原因
1、“孔子与曾点者,以点之言为太平社会之缩影也。”
——见杨树达《论语疏证》
2、“全文突出了儒家的礼乐治国的理想。”
——刘盼遂等主编的《中国历代散文选》
3、“今以《论语》考之,孔子本有行道救世之心,而终不得志,因此他有“道不行,乘桴浮于海的话和‘欲居九夷’的想法;孔子又说:饭疏食(吃粗糙的食物)饮水,曲脑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先秦文学参考资料》
分析探究
孔子问志 弟子述志 性格 孔子评志
子路 千乘之国—有勇,知方 (直率、粗犷) (哂之 )以其言不让
冉有 小国—足民 (谦虚) (叹之)唯求则非邦也与?
公西华 愿为小相焉 (更谦虚 ) (惜之)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
曾皙 暮春游乐图 (从容、洒脱) (与之)吾与点也。
分析人物形象
02
”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
用温和自谦的话首先解除了学生的思想顾虑,给学生创造了说真话的条件,创造了一个轻松、亲切、活跃的环境,从而鼓励学生敢于发表意见,大胆地谈个人的理想。
和蔼可亲、平易近人
人物形象
结合文本,归纳概括孔子的形象特点。
引用学生日常好说的牢骚话,指出学生平时认为人们不了解自己,所以感到无所作为,表明对学生的了解。
而后假设了一种情况,如果有人了解你们,你们怎么办?从而水到渠成地启发学生表达自己的想法。
循循善诱
人物形象
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
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
教学民主
最后一段“评志”。
因材施教
人物形象
孔子是一位伟大的教育家,他对每一个学生都了如指掌,即使在日常的交谈中,也要引导学生立志。
本文是以问答的形式来结构全篇的,是师生之间一次极平常的交流,就在这一问一答的简单对话中,却展示了不同的人物形象:孔圣人的和蔼可亲,他的循循善诱,他超乎寻常的教育理念和因人施教教育方法,以及他反对战争、向往和平,追求人人平等、幸福的和谐社会,在这里得到了最完美的体现。
此外,子路的率真自信,冉有、公西华的谦恭逊让,曾皙的高雅不凡,为我们展现了孔门弟子的不同风采。
小结
子路
为国以礼,其言不让 ,是故哂之。

唯求则非邦也与?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

唯赤则非邦也与?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

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谦让
句首语气词
国家,这里指国家政事

赞成
从“弟子述志”中可以看出他们的什么“志”?
子路
冉有
公西华
曾皙
个人志向
军事治国
礼乐治国
经济治国

四位弟子志向虽各有侧重,但都愿意在仕途上创一番事业. 都是参加政治.文章长于在记叙过程中刻画人物。同是“言志”,表示愿意施展抱负、有所作为,子路、冉有、公西华三个人的言谈却又各具特性。这里,除了对子路有一句“率尔而对”的动作、神态的描写外,其余都只写了人物的语言,通过语言的描写表现人物的性格特点。
探究一:曾皙的“志”具体是什么?
这幅“暮春咏归图”,实际上就是委婉展现了曾点出世为政的理想,即所治理的国家安定自主、百姓自由幸福。
曾点描绘了一种超然的“世外桃源”,无拘无束,自由快乐,即隐士的生活景象,表现了淡泊宁静的心态。
探究二:孔子为什么“与点”?
暮春咏归图
理想生活
和谐社会
精神家园
为什么“孔子喟然与点”?
当时社会动乱,孔子称之为“礼崩乐坏”的时代,因而孔子政治上主张“礼治”,“为国以礼”。曾点的志向突显孔子礼乐治国的最高境界,故孔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曾皙的这段话,表达了隐士的生活景象,可能隐约触动了孔子周游列国屡遭失败、心力交瘁而想过平静无为的生活的想法。因此曾皙的话不仅是显己志,也是对孔子心灵的折射。
子路:
治理“千乘之国”,“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侧重强国
直率鲁莽
信心十足,有远大抱负,刚强果决,知难而进,具有政治军事的才能
冉有:
治理“方六七十,如五六十”的小国,“可使足民”,不过“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侧重富民
谨慎小心,谦虚退让
公西华:
在“宗庙之事,如会同”时,“愿为小相”。
侧重以礼治邦
重视礼治,具有娴熟礼仪,善于应对,善于辞令。具有谦虚谨慎的美德。
志向虽各有侧重,但都愿意在仕途上创一番事业. 都是参加政治.
四位弟子的话,可以调换顺序吗?
不能调换。这番“侍坐”谈论仿佛就是层层递进的展示,呈现了孔子礼乐治国的思想与愿景。
子路:勇;方
冉有:足民
公西华:礼乐
曾皙:礼乐治世
孔子
侧重以礼治邦
曾皙
子路
冉有
公西华
(仲由)
(点)
(求)
(赤)




侧重强国
侧重富民
洒脱高雅
从容淡定
鲁莽直率
好胜自诩
谨慎小心
谦虚退让
谦恭有礼
娴于辞令
:分析报告:从各自之志看人物性格,悟孔子思想
合作探究
本文通过孔子和四个弟子一次十分融洽的谈话,表现了孔子的政治抱负和追求。作者在记述孔子的抱负和理想时,不仅记录了孔子和四弟子各人的言行,更重要的是刻画了一组鲜明生动的人物形象。无论是子路的直率、自负,冉有的敦厚、谦虚,还是公西华的忍让、虚心,曾晳的豁达、洒脱、自得,孔子的循循善诱,都栩栩如生,跃然纸上。今天读来,人物依然如在目前。
明晰主旨
(1)虽同为语录体的哲理散文,但与《论语》其他篇目相比,文学性较强,这主要体现在曾皙的语言中。
写作特色
(3)文章脉络清晰,按事情发展的顺序展开。
(问志-述志-评志)
(2)通过人物的语言描写来揭示人物性格。
划分层次
03
【划分课文层次】
第一部分,从开头到“如或知尔,则何以哉”,写孔子问志。
这里主要是写孔子启发学生“言其志”的一段谈话。开始是“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孔子这样说,是为了打消学生们的顾虑,希望他们毫无拘束地畅所欲言。接着是“居则曰:'不吾知也!’”孔子很了解他的学生,摆出了学生中存在的现象。最后是根据这种现象,明确地提出了“言其志”的要求:“如或知尔,则何以哉?”引出下文。
第二部分,从“子路率尔而对曰”到“吾与点也”,写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言志。
这里主要是写四个学生“各言其志”的谈话。子路首先发言,他愿意施展自己的才干,去治理一个处于危急境地的“千乘之国”,而且要三年见成效。子路说完,本以为会得到老师的夸奖,哪知结果却是“夫子哂之”,看来孔子对他的谈话是不大满意的。这是什么原因呢?这里埋下了伏笔,以引起下文。冉有、公西华是在孔子点名提问后发言的。对于这两个人的谈话,孔子也没有明确表示赞成与否,这是什么原因呢?这又是疑问,要看文章的下一部分才能找到答案,曾皙最后一个发言,他的谈话,赢得了老师的赞赏,孔子“喟然而叹”,还明确表示:“吾与点也!”
【划分课文层次】
第三部分,从“三子者出”到结束,写孔子评志。
这里主要是写孔子评论几个学生“言其志”的一段谈话。写到这里,前面的疑团就全都解决了。孔子“哂由”,是因为“为国以礼,其言不让”。孔子也肯定了冉有的志向:“唯求则非邦也与?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孔子还肯定了公西华的志向:“唯赤则非邦也与?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
总之,本文以记叙为主要的表达方式,以对话为基本形式,以“志”为中心内容,以“问志”、“言志”、“评志”为线索,这样写,中心鲜明突出,条理层次清晰,结构严谨。
【划分课文层次】
【探究:谁是刻画最生动的人物?】
明确:文章刻画得最生动的形象还是孔子。首先,文章写出了孔子的理想抱负。孔子要求弟子“各言其志”,他自己并没有“言其志”,但读者可以从他对弟子们“言志”的态度及评论中了解他的志向。孔子赞同曾皙的说法,是因为曾皙所描绘的太平盛世的景象,正是他所渴望和追求的。可以说,儒家学派的有所作为的积极进取精神和孔子的“礼治”、“仁政”、“教化”的政治理想,集中地体现在曾皙的志向中。冉有和公西华言志时,都表示愿意出仕从政,有一番作为,孔子在谈话中也都予以肯定。尤其是说到公西华时,孔子说:“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意思是说按公西华的才能,还能做大事,“为小相”是大材小用了。孔子笑仲由,是对他“不让”的态度不满,对于“为国”的志向并不反对。总之,从本文中,我们可以看出,孔子是一个有理想、有抱负的人,他和他的弟子们一样,都想以积极进取的态度为安邦治国干一些工作。
强调:这就是孔子“吾与点也”的原因,当然也有孔子为人谦虚的一面,曾皙讲的这个境界,就应是社会安定、国家自主、经济稳定、天下太平,每个人都享受了真、善、美的人生,与孔子的仁政、礼治相符合。就是文中说的“为国以礼”,用礼来治理国家。
孔子在当时得不到重用,想要入仕但始终不能如愿,最终选择潜心教育,编订古书。他心中怀有遗憾怀有矛盾。曾皙的想法符合孔子的“用之则行,舍之则藏”的想法,描绘的是一幅隐退之后自得其乐的画面。
其次,文章还写出了孔子作为师长的既能严格要求学生,又和蔼亲切、善于启发诱导的特点。
孔子提出话题,要求学生言志,选择的是人生的重大课题,这是对学生的最大关心和教育。他指出了学生“居则曰:'不吾知也’”的现象,也是对学生很委婉的批评。因为“治国以礼”,所以他不满意仲由的“其言不让”。这些,都能说明孔子是一位很严格的老师。但孔子又不以尊者自居。要求学生言志,先做好引导工作,让他们消除顾虑。子路的态度不谦虚,为了不影响别人发言,他不立即提出指责。赞同曾皙的说法,表示“吾与点也”,又是在婉转地表明自己的志向,给学生以启发,师生在谈话,曾皙却在一旁鼓瑟,可见师生关系的融洽、谈话气氛的和谐。曾皙提出疑问,孔子又耐心给以解答。由此可以看出,孔子并不是可畏的圣人,而是一位可敬、可亲的师长。
四位弟子志向虽各有侧重,但都愿意在仕途上创一番事业. 都是参加政治.文章长于在记叙过程中刻画人物。同是“言志”,表示愿意施展抱负、有所作为,子路、冉有、公西华三个人的言谈却又各具特性。这里,除了对子路有一句“率尔而对”的动作、神态的描写外,其余都只写了人物的语言,通过语言的描写表现人物的性格特点。
文言常识积累
04
通假字
(1)鼓瑟希
“希”通“稀”,指鼓瑟的声音已接近尾声。
(3)莫春者
“与”通“欤”,疑问语气词。
(2)唯求则非邦也与
“莫”通“暮”;暮春,指农历三月。
文言知识积累
(1)使动用法
① 风乎舞雩
足,使动用法,使......足。
(2)名词用作动词
可使足民
风:名词用作动词,吹风。
② 端章甫
③ 三子者出,曾皙后
端:礼服,名词用作动词,穿着礼服。
章甫:礼帽,名词用作动词,戴着礼帽。
后:名词用作动词,落后。
文言知识积累
词类活用
(3)形容词用作名词
(4)动词用作名词
文言知识积累
词类活用
① 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
小:形容词用作名词,小相。后文的“大”类同。
② 比及三年,可使有勇
勇:形容词用作名词。
异乎三子者之撰
撰:动词用作名词,才能。
“由于”
2、动词:
文言知识积累
一词多义:以
1、介词:
“ 用”
如:(1)加之以师旅。
(2)因之以饥馑。
(3)以俟君子
(4)为国以礼,其言不让
如:毋吾以也;
“拿”
如:则何以哉
① 在表示命令的句子中用“也”煞尾
2、句中:
文言知识积累
一词多义:也
1、煞尾:
② 语气词
如:不吾知也; 夫子何哂由也
如:毋吾以也
用在单句中的主语后
如:1、由也为之。2、求也为之。
3、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
③表示说话人对所说的事情深信不疑
④用在因果句的句尾
如:1、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2、吾与点也。
如: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
文言知识积累
一词多义:而(连词)
①连接状语和谓语
如:
1、子路率尔而对曰。
2、舍瑟而作。
3、咏而归。
②表示并列关系
如:非诸侯而何
2、代词:
文言知识积累
一词多义:之
1、助词:
用于定语与中心语之间
如:
1、千乘之国 ;
2、摄乎大国之间;
3、宗庙之事;
作动词宾语
如:
1、加之以师旅;
2、因之以饥馑;
3、由也为之;
4、夫子哂之;
4、异乎三子者之撰;
5、夫三子者之言何如?
5、求也为之;
6、是故哂之;
7、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
文言知识积累
一词多义:其
代词:
如:1如其礼乐。2为国以礼,其言不让。
指示代词兼语气词
一词多义:焉
单纯语气词
(与“之”的区别见注释) 如:愿学焉
如:愿为小相焉
文言知识积累
一词多义:者
2、特别指示代词:
1、语气词:
时常词后通常用“者”字
如:莫春者,春服既成
①名词性词组
如:冠者五六人。
②在数词后面
如:三子者出。
特殊句式
文言知识积累
(1)状语后置
① 以吾一日长乎尔 “以吾乎尔长一日 ”
② 加之以师旅 “以师旅加之”
③ 因之以饥馑 “因以饥馑(加)之”
④ 摄乎大国之间 “乎大国之间摄”
⑤ 异乎三子者之撰 “乎三子者之撰异”
⑥ 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乎沂浴,乎舞雩风,咏而归。”
⑦ 为国以礼 “以礼为国”
正常语序
特殊句式
文言知识积累
(2)宾语前置
① 毋吾以也 “毋以吾也”
② 不吾知也 “不知吾也”
③ 则何以哉 “则以何哉”
④ 尔何如 “尔如何”
⑤ 何伤乎 “伤何乎”
⑥ 夫三子者之言何如 “夫三子者之言如何”
正常语序
特殊句式
文言知识积累
(3)省略句
①因之以饥馑 “因以饥馑(加)之”
②可使足民 “可使(之)足民”
③以俟君子 “以(之)俟(sì)君子”
正常语序
你认为在当今社会中孔子“礼”与“和”的思想还有没有现实的意义,举例说明?(让学生各抒已见)
1、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2、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
3、社会的和谐问题
4、国与国之间的和谐关系
拓展延伸
【分析角度】
拓展阅读
05
拓展阅读
一、(《论语》中其他“言志”的篇章)1、《公冶长》选段孟武伯问子路仁乎?子曰:“不知也。”又问。子曰:“由也,千乘之国,可使治其赋(即兵役和军政)也,不知其仁也。”“求也何如?”子曰:“求也,千室之邑,百乘之家,可使为之宰(县长或大夫家的总管)也,不知其仁也。”“赤也何如?”子曰:“赤也,束带立于朝,可使与宾客言也,不知其仁也。” 可见:子路具有军事才能、冉有具有管理才能,公西华娴于辞令,善于搞外交。
拓展阅读
二、《论语》中其他关于治国的篇章。
1、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论语·为政篇》
翻译:以道德教化来治理政事,就会像北极星那样,自己居于一定的方位,而群星都会环绕在它的周围。
2、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论语·为政篇》
翻译:用法制禁令去引导百姓,使用刑法来约束他们,老百姓只是求得免于犯罪受惩,却失去了廉耻之心;用道德教化引导百姓,使用礼制去统一百姓的言行,百姓不仅会有羞耻之心,而且也就守规矩了。
拓展阅读
二、《论语》中其他关于治国的篇章。
3、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论语·为政篇》
翻译:把正直无私的人提拔起来,把邪恶不正的人置于一旁,老百姓就会服从了;把邪恶不正的人提拔起来,把正直无私的人置于一旁,老百姓就不会服从统治了。
4、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论语·学而篇》
翻译:治理一个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就要严谨认真地办理国家大事而又恪守信用,诚实无欺,节约财政开支而又爱护官吏臣僚,役使百姓要不误农时。
拓展阅读
5、能以礼让为国乎?何有?不能以礼让为国,如礼何?——《论语·里仁篇》
翻译:能够用礼让原则来治理国家,那还有什么困难呢?不能用礼让原则来治理国家,怎么能实行礼呢?
6、孔子曰:“知及之,仁不能守之,虽得之,必失之。知及之,仁能守之,不庄以涖之,则民不敬。知及之,仁能守之,庄以涖之,动之不以礼,未善也。”(《卫灵公》)
译:靠聪明取得了地位,不能用仁德去保持它,虽然得到了地位,也一定会失去的。靠聪明取得地位,能用仁德保持它,假若不用严肃的态度来治理百姓,那么百姓就不会尊敬他。靠聪明取得地位,能用仁德保护它,能用严肃的态度治理百姓,而不用礼义教化人民,那也算不得完善。
7、孔子曰:“所重:民,食,丧,祭。宽则得众,信则民任焉,敏有功,公则说。”(《尧曰》) 译:所重视的四件事:人民、粮食、丧礼、祭祀。宽厚就能得到众人的拥护,诚信就能得到别人的任用,勤敏就能取得成绩,公平就会使百姓公平。
拓展阅读
8、孔子曰:“先有司,赦小过,举贤才”。(《子路》)
译:孔子说:“先派定各 部门的负责人,赦免部下的小过失,提拔德才兼备的人。”
9、孔子曰:“无为而治者,其舜也与?夫何为哉?恭己正南面而己矣。”
译:实行无为而治的人,就像舜帝一样英明,还需要再去做什么呢?
10、哀公问曰:"何为则民服 "孔子对曰:"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
译:鲁哀公问道:"怎样做才能使百姓服从 "孔子回答说:"提拔举用正直的人,使他安置在邪曲之人的上面,百姓就会服从;提拔邪曲之人,使他居于正直之人的上面,百姓就不服."
课后作业
1、背诵课文;
2、课外阅读《论语》这部书;
3、以“志向”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300字的小作文。

Thank you for watchin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