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美 版五年级美术下册《第18课:给科学插上艺术的翅膀》教学设计(表格式)

文档属性

名称 人美 版五年级美术下册《第18课:给科学插上艺术的翅膀》教学设计(表格式)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46.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美版
科目 美术
更新时间 2023-01-27 22:25:5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人民美术出版社小学五年级下册
第18课 《给科学插上艺术的翅膀》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本课属于“综合·探索”学习领域。艺术与科学犹如双翼,影响着人类文化的进程。本课与后两课构成科学与艺术的学习单元。本课旨在启发学生在资料搜集、观察、欣赏、分析、讨论等过程中,感受科学与艺术带来的心灵顿悟,认识科学与艺术的相互作用,了解科学与艺术在人类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作用,提高美术综合探索能力。培养学生既能欣赏科学的理性精神,又能崇尚艺术的人文精神,养成善于从科学的不同视角发现美、欣赏美、汲取美,以及热爱艺术、热爱科学的美好情感。
本课教材中曾侯乙墓编钟是青铜器铸造技术与造型艺术的完美结合,唐代《三彩骆驼载舞俑》是高超的陶瓷烧制技术下的完美艺术作品。《下楼梯的女人》和《大碗岛的星期天下午》是科学技术的思想在艺术笔下的思辨。
二、学生情况分析
五年级学生具有比较完备的综合实践能力、探究发现能力以及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够结合教材内容参与探索、研究、创造等活动,积极合作,寻求解决具体问题的办法。同时,学生研究的主动性不足,研究科学与艺术专题的具体方法并不完善,因此教师要给予学生细致的指导帮助学生提炼总结科学与艺术的关系。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初步认识科学与艺术的关系,了解人创造的科学与艺术完美结合的作品。
2、过程与方法:学生在观察、讨论、分析、探究的过程中,领悟科学与艺术关系,并运用绘画、摄影、文字记录等方式进行一次科学艺术考察活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知人类科学与艺术的结晶,培养学生合作精神和综合探索的能力。
四、教学重难点
1、重点:启发学生从科学与艺术的不同视角发现美、欣赏美,激发学习兴趣。
2、难点:感受科学与艺术之间的相互影响。
五、教学策略与手段
本课重点是探索科学与艺术的关系,除了教师讲授、播放视频之外,重点要让学生进行探究,感受科学与艺术带来的心灵感悟。在课堂上增加李政道、张衡等故事,让学生理解科艺相通。通过展示Tilt_Brush,让学生认识现代科技给绘画带来的改变。教师现场示范油水分离法的方法与步骤,学生能直观感受学习。通过最后的拓展,让学生认识科学与艺术相结合体现在生活的方方面面,科学与艺术是人类生活发展的两翼。
六、教学教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激趣导入 教师出示《长信宫灯》,提问:,古代中国创造了灿烂的文明,瞧,谁能猜出这件文物在古代是什么生活用具?学生回答。教师提问:它为什么设计成这种造型?学生讨论回答。教师总结,这就是被誉为中华第一灯的长信宫灯,它设计十分巧妙,宫女一手执灯,另一手袖似在挡风,实为虹管,用以吸收油烟,既防止了空气污染,又有审美价值。长信宫灯一直被认为是中国工艺美术品中的巅峰之作,这不仅在于其独一无二、稀有珍贵,更在于它精美绝伦的制作工艺和巧妙独特的艺术构思。从古至今还有许多科学与艺术的的结晶,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18课,给科学插上艺术的翅膀。教师板书课题:第18课,给科学插上艺术的翅膀 学生观看《长信宫灯》,思考科学与艺术如何结合。 通过猜想,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初步认识科学与艺术相结合的伟大成果。
探究新知——艺术让科学展现更完美 教师出示《曾侯乙墓编钟》,介绍相关知识。曾侯乙墓编钟铸造于两千五百年前的战国时代,它气势恢宏,总重量达到两千五百多公斤,是世界上已知的最早具有十二个半音的乐器。它高超的铸造技术和良好的音乐性能,改写了世界音乐史,被中外专家、学者称之为“稀世珍宝”。曾侯乙墓编钟的铸成,表明中国青铜铸造工艺的巨大成就,更表明了我国古代音律科学的发达程度,它是中国古代人民高度智慧的结晶,也是中国“文明古国”的象征。教师总结:规模巨大,音质纯美,设计精巧,气势雄伟。是科学与艺术的完美结合 。教师提问:你还知道哪些科学与艺术相结合的工艺作品?学生分组讨论回答。 学生观看、思考、小组讨论。 通过观察讨论,认识艺术让科学展现更完美。
探究新知——科学让艺术表现内容和形式更丰富 在艺术让科学展现更完美的同时,科学也让艺术表现的内容和形式更加丰富。教师展示《下楼梯的女人》和《高速拍摄的沙滩排球》让学生对比两幅作品有什么相似的地方?学生讨论回答。教师总结,现代摄影技术给了画家很大的启发。还记得四年级所学的点染画法吗?教师出示《大碗岛的星期天下午》你知道这幅作品的创作依据什么样的科学道理呢? 学生讨论回答。教师总结:画家采用光学原理和色彩对比及颜色并列所产生混合效果的理论,在画面上使用纯色,不在调色板上调混颜色,这样,中间色是在观赏者的眼中自解混合而产生的。这种画法色彩明亮,秩序严谨,自有一番情趣。新印象主义根据这一色彩分割的理论作画,也被称作“分割主义”。 也因为他们在具体敷色时用点彩的方法, 所以又被称作“点彩派”。现代科学技术让艺术表现内容和形式更加丰富,绘画不仅在二维的平面纸上,在三维的立体空间也能进行。学生欣赏视频《Tilt_Brush》 学生观看、交流、讨论。 通过交流讨论认识科学让艺术表现内容和形式更丰富。
分析总结——科学与艺术完美结合 无论是古代的《长信宫灯》,还是现代的《大碗岛的星期天下午》,都体现了科学与艺术的完美结合,古今中外也有许多科学与艺术兼具的巨匠,教师展示达·芬奇《蒙娜丽莎》和直升机草图,张衡的地动仪,华裔科学家、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李政道。教师小结:达·芬奇不仅是画家,还是科学家、发明家、生物学家。被誉为“科圣”的张衡还是我国最早的文人画家。华裔科学家、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李政道在绘画方面也有很高的造诣,他说:科学和艺术是不可分割的,就像硬币的两面,它们源于人类活动最高尚的部分,都追求着深刻性、普遍性、永恒和富有意义。在他的感染下,李可染、吴作人等许多著名的画家还用绘画的形式来表现深奥的科学原理。学生欣赏作品 学生观看、交流、讨论 让学生认识科艺兼修。
用艺术的眼光看科学 出示《人体红血球》和《疱疹病毒》让学生猜一猜这两幅美丽的图片是什么?展示更多的微观世界照片,让学生欣赏微观世界的美。 学生观看、讨论。 让学生学会欣赏科学的美。
教师示范 看了这么多的微观世界图片,我们发现他们特有的美。课前我让大家在网上查看细胞图片,并用铅笔把细胞的结构图画出来。那么我们如何把它表现的更艺术化呢?请看老师示范。教师示范用油水分离法画细胞结构图。 学生观看。 通过直观示范,让学生学会绘画技法。
学生实践 作业要求:学生尝试用油水分离法画细胞结构图 学生实践 学生实践
展评作业 学生自评、互评和小组评作业。教师点评优秀作业。 展评作业 展评作业
总结拓展 今天我们学习科学与艺术相互作用,密不可分。了解了许多艺术作品是科学与艺术的完美结合。在我们生活中,还有许多科学与艺术完美结合的地方,比如建筑,希望大家回去后调查一下建筑中是如何体现科学与艺术完美结合的。 学生总结 拓展学生知识
七、板书设计
18.给科学插上艺术的翅膀
科学 艺术
八、教学反思
本课属于“综合·探索”学习领域。旨在启发学生在资料搜集、观察、欣赏、分析、讨论等过程中,感受科学与艺术带来的心灵顿悟,认识科学与艺术的相互作用,了解科学与艺术在人类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作用,提高美术综合探索能力。本课对于六年级学生来说有点难度,特别是教材设计的学生实践,要求学生进行一次科学艺术考察活动,很难完成。
通过对课程的设计,一是丰富了教材内容,增加了长信宫灯和科艺兼修人物事迹。二是融入了最新科技成果,增加了现代绘画技术Tilt_Brush。三是加强了与生活的联系,让学生从生活中发现科学与艺术相结合的案例。四是重新设计了作业,让学生用油水分离法画细胞结构。从教学效果看,很好完成了教学任务。
教学中部分环节没有把握好和注意到细节部分,对学生艺术实践没有及时指导和点评。
总体上,本节课培养学生既能欣赏科学的理性精神,又能崇尚艺术的人文精神,养成善于从科学的不同视角发现美、欣赏美、汲取美,以及热爱艺术、热爱科学的美好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