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灯笼 第一课时 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4 灯笼 第一课时 课件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5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1-29 11:06:25

图片预览

内容文字预览

(共15张PPT)
4 灯笼
吴伯箫
(前置学习)
通读课文,梳理字词,查阅文中第10段和第11段引用的戏曲,诗歌、典故和历史人物。
4 灯笼
吴伯萧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猜谜。
谜面:
口抹胭脂一点红,任你万里到西东。
竹丝皮纸虽然密,只怕旁人口吐风。
(打一物)
谜底:灯笼
一、导入新课
2.读诗。
十五夜观灯
(唐)卢照邻
锦里开芳宴,兰缸艳早年。缛彩遥分地,繁光远缀天。
接汉疑星落,依楼似月悬。别有千金笑,来映九枝前。
新正元旦之后,人们忙着拜节、贺年,虽有新衣美食,但娱乐游赏的活动却比较少;元宵节则将这种沉闷的气氛打破,绚丽多彩的元宵灯火将大地点缀得五彩缤纷,绵延不绝,直至与昊昊天穹连成一片。
二、默读全文,捕捉那片“灯、光、火”
1.默读全文,感知文章内容。
题目是“灯笼”,全文说的仅仅是灯笼吗
灯笼
文章写的不仅仅是灯笼,而是回忆早年与“灯笼”相关的一些生活景象,流露出对故乡和亲人的怀念之情。
二、默读全文,捕捉那片“灯、光、火”
2.阅读首段,发现独特情思。
朗读第1段,你有什么发现
虽不像扑灯蛾,爱光明而至焚身,小孩子喜欢火,喜欢亮光,却仿佛是天性,放在暗屋子里就哭的宝儿,点亮了灯哭声就止住了。岁梢寒夜,玩火玩灯,除夕燃滴滴金,放焰火,是孩子群里少有例外的事。尽管大人们怕火火烛烛的危险,要说“玩火黑夜溺炕”那种迹近恐吓的话,但偷偷还要在神龛里点起烛来。
点拨:文章开始没有说灯笼,反而在说火、光、灯、烛等,实为伏笔为后文作铺垫。这也是散文的“自由笔法”,是本文值得重视的语言特色。
二、默读全文,捕捉那片“灯、光、火”
3.朗读段落,感知发散思绪。
朗读自己喜欢的段落,并用“那是 的灯笼,让我感受到了 的温情”句式表达你的感受。
选读课文段落,分享感受。
第3段:接祖父,挑灯接祖父、一路听掌故。
第5段:慈母关心,灯笼伴灯学、慈母在心间。
第6段:挂在村头,村头挂红灯、恩藉孤行客。
第7段:元宵节,龙灯入梦乡、太平说丰年。
第8段:送姊远嫁,灯高红宅第、族姊哭远嫁。
第9段:描朱红,描红纱灯上、爱然大朱红。
第10段:皇官里,宫灯翠流苏、蜡泪悯献帝。
第 11段:沙场将军,挑灯夜看剑、塞外秋点兵.
三、理清思路,理解“灯笼”背后的内涵
1.理解“灯笼”的线索作用。
想一想,“灯笼”在课文中起了怎样的作用
快速浏览全文。
是线索作用,串联各个材料,所有的叙事都与“灯笼”相关联;二是寄托作者对故乡和亲人的怀念,引发作者对国家的责任担当意识。
三、理清思路,理解“灯笼”背后的内涵
2.理清全文思路。
为什么课文开头和结尾都不写“灯笼”而写“火” 你能说说这样写的思路是什么吗
跳读首段与尾段,勾画批注。
作者写小孩喜欢火光的天性,表明人类追求光明的普遍特点;中间由灯火自然想到灯笼,又由灯笼联想起人和事,回忆早年乡村生活,充满深情;到最后延伸到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表达出激情,尤其最后一句“应该数火把,数探海灯,数燎原的一把烈火!”表达了抗敌卫国的激越情感。原来,灯笼的背后是爱国的情怀。
三、理清思路,理解“灯笼”背后的内涵
3.理解“灯笼”的文化内涵。
先朗读“阅读提示”第2段,再迅速浏览全文,结合文章内容概括“灯笼”的文化内涵。
点拨:除了“阅读提示”的分类外,还可以有更多分类方式,如:村民日常生活——灯笼给人温暖;乡村艺术表演——灯笼成为文化符号;乡村年节景象——灯笼装点欢乐节日;历中文化——灯笼积淀民族文化。
四、理解主题,评析作者宏大心愿
1.体会引用历史人物和事件的用意。
(1)课文第10段和第 11段引用了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请结合其中某一人物故事,说说作者引用的目的是什么。
①汉献帝和曹操的故事
②李愬雪夜入蔡的故事
③胡人不敢南下牧马的故事
④辛弃疾义斩义端的故事
⑤霍去病六击匈奴封狼居胥的故事
……
③时长:3分49秒
②时长:2分59秒
⑤时长:6分08秒
四、理解主题,评析作者宏大心愿
1.体会引用历史人物和事件的用意。
(2)明确作者的作意图。
引用诗词戏曲,借用历史人物和典故,写李翘、蒙恬等昔日大将以智慧和勇气抗击敌寇,保家卫国的故事,表达了作者对这些英雄的敬慕之情,为下文表达作者抗日卫国宏愿作铺垫。
四、理解主题,评析作者宏大心愿
2.评析作者“马前卒”愿望。
结合“于今”的社会背景,分析评价全文最后一段所表现的作者的观点态度。
唉,壮,于今灯笼又不够了。应该数火把,数探海灯,数燎原的一把烈火!
交流分享。
补充资料:
1931年9月18 日,日本侵略者发动“九一八事变”占领东三省,炮火不仅震碎了壮丽的祖国河山,也击破了无数文士的美好幻想,这其中就包括吴伯箫。然而,国民党政府竟然采取“不抵抗”政策,这让他十分愤懑,忧心如焚,怒火中烧,骨鲠在喉,不吐不快。
四、理解主题,评析作者宏大心愿
点拨:作者由对美好童年生活的回忆,引发对古代名将的追慕,又由追忆历史转而表现国难现实,并大声疾呼,表达了爱国的热情。原来,作者热烈赞颂古代将军塞外点兵、挑灯看剑、英勇杀敌的气概,是要表达作者在“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革命前景下,投身抗击日寇、保家卫国的革命大业中,与时代同呼吸、共命运的时代宏愿。作者热切希望冲上前线,奋勇杀敌,打击日寇;同时表达了对时局的担忧和对未来的期望,希望有更强大的力量,有更具凝聚力的精神,团结抗战,打败敌人,保卫好自己的家园。
1931年9月18 日,日本侵略者发动“九一八事变”占领东三省,炮火不仅震碎了壮丽的祖国河山,也击破了无数文士的美好幻想,这其中就包括吴伯箫。然而,国民党政府竟然采取“不抵抗”政策,这让他十分愤懑,忧心如焚,怒火中烧,骨鲠在喉,不吐不快。
唉,壮,于今灯笼又不够了。应该数火把,数探海灯,数燎原的一把烈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