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课《邓稼先》第二课时课件(共46张ppt)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课《邓稼先》第二课时课件(共46张ppt)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2.6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1-25 19:24:5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46张PPT)
邓稼先
第二课时
七年级语文下册
学习本文通过对比表现人物的写作方法。
品味语言,感受表达特色,揣摩关键句段的含义和表达的妙处。
把握人物特征,理解人物的思想感情。
学习目标
阅读第一部分




《邓稼先》
第五部分:“我不能走”
第一部分:从“任人宰割”到“站起来了”
第二部分:“两弹”元勋
第三部分:邓稼先与奥本海默
第四部分:民族感情?友情?
第六部分:永恒的骄傲
小组讨论:
在写邓稼先之前,为什么先概述我国一百多年来的历史?
这一百年的历史与邓稼先有没有关系?




先概述我国近一百多年来的历史,是为了说明邓稼先是对中华民族从“任人宰割”到“站起来了”这一巨大转变做出巨大贡献的科学家,是对民族的发展产生巨大影响的历史人物。正因为中国近百年的屈辱历史,激发了邓稼先的爱国热情,他才有那样的爱国行动,邓稼先是一个爱国者,正是这段历史,激发了邓稼先让中国站起来的强烈愿望他不仅有这种愿望,而且用自己的实际行动,研制出了原子弹,而使中国进入核大国的行列,使中国具有对抗某些大国核威胁的力量,使中国具有保护自己的军事力量。
这段历史,即使在现在我们也不能忘记,忘记过去就意味着背叛。当今世界,落后也要受欺负,甚至要挨打。








思考:
为什么直到第一部分结束时才点出“邓稼先”的名字?
内容上:
任人宰割——倍感屈辱;站起来了——扬眉吐气。
在读者已经有强烈的心理预期中,适时地点出“邓稼先”的名字,达到醒目有力,震撼人心的效果。
结构上:
承上启下 巨大贡献——默默奉献
阅读第二部分




《邓稼先》
第五部分:“我不能走”
第一部分:从“任人宰割”到“站起来了”
第二部分:“两弹”元勋
第三部分:邓稼先与奥本海默
第四部分:民族感情?友情?
第六部分:永恒的骄傲
小组讨论:
文中说“邓稼先始终站在中国原子武器设计制造和研究的第一线”。从第二部分看,作者是如何围绕“始终”二字展开叙述的








中国的“两弹”事业始于1958年,邓稼先是第一批投入此项秘密工作中的一位。28年后,直到他去世前的四个月,他还和于敏联合署名写了一篇关于我国核武器发展的建议书。
作者列举的几个时间不光在共和国“两弹”事业发展史上有着重要意义,对于邓稼先的一生也是非常重要的。然而随着“两弹”事业的发展,邓稼先的身体却一天不如一天,但是他仍然坚持着,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所以最后作者用“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句话概括了邓稼先的一生。
思考:
“这些日子是中华民族五千年历史上的重要日子,是中华民族完全摆脱任人宰割危机的新生日子!”这个感叹句包含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这些日子”是指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第一颗氢弹爆炸的时间。两弹的爆炸,标志着中华民族真正强大起来了,而这样的进步是邓稼先所献身的事业带来的。
这个感叹句一方面赞扬了邓稼先为我国国防事业作出的巨大贡献,另一方面也突出作者作为炎黄子孙的骄傲和自豪。




阅读第三部分




《邓稼先》
第五部分:“我不能走”
第一部分:从“任人宰割”到“站起来了”
第二部分:“两弹”元勋
第三部分:邓稼先与奥本海默
第四部分:民族感情?友情?
第六部分:永恒的骄傲
小组交流:
完成下表并思考:作者为什么要拿美国科学家奥本海默与邓稼先作比较?




奥本海默 邓稼先
国籍(异)
职务(同)
功劳(同)
学术水平(同)
文化背景(异)
性格为人(异)




奥本海默 邓稼先
国籍(异) 美国 中国
职务(同) 原子弹设计领导人 原子弹设计领导人
功劳(同) 本国原子弹工程成功的功臣 本国原子弹工程成功的功臣
学术水平(同) 相当 相当
文化背景(异) 美国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
性格为人(异) 锋芒毕露、善于辞令、复杂的人 最不引人注意、忠厚平实、真诚坦白、“纯”、朴实
小组交流:
完成下表并思考:作者为什么要拿美国科学家奥本海默与邓稼先作比较?
小组交流:
完成下表并思考:作者为什么要拿美国科学家奥本海默与邓稼先作比较?




把邓稼先与奥本海默对比着写,更能鲜明地突出邓稼先的性格品质和奉献精神,就自然而然地得出结论:“邓稼先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所孕育出来的有最高奉献精神的儿子。”“是中国共产党的理想党员。”
阅读第四部分




《邓稼先》
第五部分:“我不能走”
第一部分:从“任人宰割”到“站起来了”
第二部分:“两弹”元勋
第三部分:邓稼先与奥本海默
第四部分:民族感情?友情?
第六部分:永恒的骄傲
合作探究:
写关于寒春是否参与研制中国原子弹的问题,邓稼先开始说“觉得没有,但是确切的情况他会再去证实一下”,这体现了他什么样的品质




邓稼先开始没有贸然否认,而要去证实一下,因为这事关寒春这位外国科学家的声誉,也事关中国科学家在原子弹研制方面的自力更生能力。有就有,没有就没有,凡事都要调查证实,这体现了邓稼先实事求是、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
小组讨论:
作者在写收到邓稼先的信后自己受到了“极大的感情震荡”时说:“事后我追想为什么会有那样大的感情震荡,是为了民族而自豪 还是为了稼先而感到骄傲 ——我始终想不清楚。”作者是真的“想不清楚”吗 请说说给作者造成“极大的感情震荡”的原因到底是什么。








说“想不清楚”,其实是想表达兼而有之的意思。作者运用两个表示选择关系的设问句,充分表达了自己内心深处引起的感情震荡。但作者没有给予明确答案,难道真的想不清楚吗 当然不是。在这里,看似想不清楚的两个疑问,实际上正是作者非常想肯定的两点:自己既为中华民族而自豪,也为朋友而感到骄傲。其实,作者对民族和对朋友的两种感情已经合二为一,彼此交融了。
给作者造成极大的感情震荡的原因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来自于终于证实了中国能够不借助外国的“援助”自行研制核武器,这是每一个炎黄子孙都会为之骄傲自豪的消息;二是来自于邓稼先在整个事件中所表现出的民族感情和巨大贡献,作为挚友,作者当然更为友人而感到骄傲。
阅读第五部分




《邓稼先》
第五部分:“我不能走”
第一部分:从“任人宰割”到“站起来了”
第二部分:“两弹”元勋
第三部分:邓稼先与奥本海默
第四部分:民族感情?友情?
第六部分:永恒的骄傲
小组交流:
第五部分第1段引用《吊古战场文》的用意是什么




引用《吊古战场文》,是用虚笔描述邓稼先工作环境之恶劣、艰苦,同时也含蓄地将研制“两弹”比作一场鏖战,而科学家工作的地方就是不见硝烟的战场。这就更增添了邓稼先精神的悲壮色彩。
小组交流:
“也不知道稼先在蓬断草枯的沙漠中埋葬同事、埋葬下属的时候是什么心情 ”
作者为什么要这样问




作者揣测邓稼先埋葬同事的心情,虽未作答,却不难想象他埋葬与自己并肩奋斗的战友,心情该是何等惨烈悲壮,令人不忍思量。
思考:
第4段有一处环境描写:“戈壁滩上常常风沙呼啸,气温往往在零下三十多摄氏度。”这处环境描写有什么用意




以环境描写表明工作环境、条件的艰难,更加突出邓稼先的工作热情和坚忍执著、吃苦耐劳的精神。




阅读答题笔记
自然环境描写的作用
①表现地域风光,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活动空间等。
②渲染气氛,营造氛围,烘托人物心情。
③衬托人物形象,表现人物性格。
④为……做铺垫,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⑤埋下伏笔。
⑥揭示作品主题。
“自然环境描写的作用”题思维方式
运用什么手法(手法判定),描绘了什么样的景物(景物特点),对什么人物(情节、主题)起到了什么作用。
思考:
作者讲述邓稼先说“我不能走”这个事例,有什么作用




表现邓稼先在危难面前坚定不移的信念和无私无畏、勇于担当大任的精神。
思考:
作者引用五四时代的一首歌,其用意是什么




文中五四时代的《中国男儿歌》,旨在赞颂邓稼先就是只手撑天空的响当当的中国男儿。
阅读第五部分




《邓稼先》
第五部分:“我不能走”
第一部分:从“任人宰割”到“站起来了”
第二部分:“两弹”元勋
第三部分:邓稼先与奥本海默
第四部分:民族感情?友情?
第六部分:永恒的骄傲
思考:
最后一部分作者写道:“希望你在此沉痛的日子里多从长远的历史角度去看稼先和你的一生……”那么,应该如何“从长远的历史角度”来看待邓稼先呢




“从长远的历史角度”来看待邓稼先,这就照应了本文第一部分,即将邓稼先的一生放置在中国百年屈辱史的历史大背景下看待,放置在中华民族开始独立、复兴并走向强大的历史大背景下看待,这样就能全面认识邓稼先的历史价值。
思考:
“如果稼先再次选择他的人生的话,他仍会走他已走过的道路。这是他的性格与品质。”这两句话应如何理解




为中华民族的崛起,为广大人民的利益奉献自己的一生,这是邓稼先的人生。走这样的人生道路,是邓稼先的性格与品质决定的。所以作者说,如果邓稼先次选择人生,还会这么走。这两句话总写了邓稼先的伟大之处。
思考:
“能这样估价自己一生的人不多,我们应为稼先庆幸。”这句话有什么含义




邓稼先把自己的人生目标定位在祖国的国防事业上,他以自己的一生实现了人生目标,从来没有彷徨、没有矛盾过,至死不渝,无怨无悔;他执著追求、竭力奋斗的辉煌一生将在历史长河中成为永恒,不可磨灭。能够这样坚定不移地践行人生目标,并且成为永恒的人并不多,但邓稼先却是其中的一位。所以,作者对邓稼先的夫人说“我们应为稼先庆幸”,庆幸他获得了永恒。
邓稼先是怎样的一个人?




邓稼先是一位无私奉献,忠厚平实,真诚坦白,有胆有识,身先士卒,对祖国、民族的发展有巨大贡献的杰出科学家。
【补充示例】




事例一:钱学森召见邓稼先,说:“中国要放一个大爆竹,要你来做这个大爆竹。”当晚,稼先回去后与夫人通宵未眠。他只说,要去干一件工作:“从今以后我的生命就交给了这个工作。家中的事和两个孩子我是不能管了。”确实的,在稼先为国防大事献身时,他的女儿照样的下乡和回城没工作。
事例二:有一天,许德珩(邓稼先的岳父)问严济慈:“是谁为中国造出原子弹?”严哈哈大笑,说:“你去问你的女婿吧!”
【补充示例】




事例三:杨振宁在美国听美国人说,中国人的原子弹是由美国科学家参与做成的。他问邓稼先“有没有美国人?”稼先当时不便回答,待周总理说“把实情告诉他”之后,稼先写了“没有任何外国人参加”的信。信从北京直接送到上海市委欢送杨振宁的宴会上。杨振宁当场打开一看,立即泪流满面。
课文写了哪些事例,表现了人物怎样的精神品质?




事件 精神
① 在美国获博士学位后立即回国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报效祖国
② 1958年奉命研究原子弹制造的理论,并成功设计了“两弹” “两弹”元勋,功勋卓著
③ 1985年重病期间和于敏联合署名写了一份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核武器发展的建议书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④ “文革”初期,说服两派继续工作 没有私心
⑤ 1971年被“四人帮”批判围攻,竟能说服工宣队、军宣队的队员 勇敢、公正无私
⑥ 一封短短的信 强烈的民族自尊心、朴实
⑦ 1982年,“我不能走” 执着追求、无私奉献、责任心强
邓稼先是怎样的一个人?




他忠厚朴实,真诚坦白,他从不骄人,没有小心眼,一生喜欢“纯”字所代表的性格。他热爱自己的祖国,热爱所从事的事业,他的一生始终在执着地追求,无私地奉献。为了站起来的中华民族的强大,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技法提炼】叙事以小见大




邓稼先在我国现代国防和科学发展史上是一个不平凡的人物,但作者在赞颂他的伟大精神时,却侧重选择了一些___________,于细微处见深情,于平凡中见高尚。
平常小事
采用“横式结构法”,巧立小标题,通过“板块”并列的结构,将邓稼先的生平事迹与杰出贡献和国家的兴衰、民族的强弱联系起来,不仅刻画人物性格,赞美人物精神,而且还去探寻其缘由,多角度地展示人物的性格和优秀品质,使人物形象显得悲壮而豪迈,伟大而崇高。




结构独特
角度新颖
1
邓稼先的故事很多,但作者选择最能表现其精神的事例,收到了很好的效果,有力地表现了文章的主题。如,作者用“文革”时邓稼先说服两派继续工作和说服工宣队、军宣队不要围攻这两件事充分表现了他伟大的人格魅力,正是他的无私、真诚感染了所有的人。




选材精确突出主题
2
作者与邓稼先有着半个世纪的友谊,有着相同的文化背景,他从朋友的角度对邓稼先进行记叙,并将自己对朋友的深情、对祖国的热爱融入字里行间,使读者能够体会到作者的一片赤子情怀,于不经意间被感动。




饱含深情生动感人
3
邓稼先在我国现代国防和科学发展史上是一个不平凡的人物,但作者在赞颂他的伟大精神时,却侧重选择了一些平常小事,于细微处见深情,于平凡中见高尚。




以小见大
细微处见精神
4
有时句式十分整齐,如“从‘任人宰割’到‘站起来了’部分,举了1898年‘任人宰割’的四个例子;又如“‘两弹’元勋”部分,按时间顺序介绍邓稼先的简历和贡献,句式也相对整齐。
有时长句与短句交错使用,例如“邓稼先与奥本海默”这一部分中,第四段介绍奥本海默的性格和为人,长句和短句就交错使用。




句式多变
错落有致
5
这篇文章歌颂了邓稼先忠厚谦虚、真诚朴实的思想品格以及为了中华民族的崛 起,身负重任,身先士卒,不怕牺牲的奉献精神。








阅读课文“我不能走……”这一自然段,回答问题。
1.选文以“我不能走”为标题,如改成“他忠于职守”好不好,为什么?
不好。因为以“我不能走”为标题既能体现邓稼先勤勉奉献的高尚精神,又引用了邓稼先的原话,很感人。




阅读课文“我不能走……”这一自然段,回答问题。
2.杨振宁先生在写邓稼先时引用唐代散文《吊古战场文》中的一段,其作用如何?
工作环境极其恶劣,表现邓稼先的奉献精神。




阅读课文“我不能走……”这一自然段,回答问题。
3.现在各种媒体逐渐发达起来,各种虚构的电视剧喋喋不休地“侃”着生活琐事。杨振宁在文中说“假如有一天哪位导演要摄制‘邓稼先传’”,你觉得有必要吗?
当然有必要,过去说“搞原子弹的不如卖茶叶蛋的”,这是对真正作出巨大贡献的人们视而不见或抹煞其价值。摄制《邓稼先传》可以让人们了解这位卓越的科学家、爱国者,学习他高尚的品质、奉献的精神。




阅读课文“我不能走……”这一自然段,回答问题。
4.范仲淹在他的一首词——《渔家傲》中说:“燕然未勒归无计。”文中也有取此意的一句,应该是哪一句?
碎首黄尘燕然勒功。




同学们,学习本文,我们既要学习邓稼先的伟大人格,也要学习他的科学精神、科学态度,还要学习作者不拘一格的人性化的创作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