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专题训练----贯休诗歌
一、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春晚书山家屋壁二首
贯休
水香塘黑蒲森森,鸳鸯鸂鶒如家禽。
前村后垄桑柘深,东邻西舍无相侵。
蚕娘洗茧前溪渌,牧童吹笛和衣浴。
山翁留我宿又宿,笑指西坡瓜豆熟。
【注】鸂鶒:xīchì水鸟名。
1.下列选项中与诗歌内容不符的两项是
A.“东邻西舍无相侵”一句,写出了农家生活祥和宁静,没有恃强凌弱、尔虞我诈、互相争夺等社会现象,寄托了诗人的理想和情趣。
B.“蚕娘洗茧前溪渌”一句,通过描写“蚕娘”在绿溪边漂洗蚕茧的场景,既写出了农家劳动的艰辛,也表现出“蚕娘”的辛勤和丰收的喜悦。
C.尾联写山翁“留我宿又宿”“笑指”,是神态、动作、语言的描写,表现其淳朴善良、殷勤好客的性格,并侧面烘托出“我”流连忘返的心情。
D.本诗末尾用一“熟”字状“西坡瓜豆”,绘出一片丰收在望的景象,回应上文满塘黑压压的蒲与到处都是的桑柘,欣喜之情,溢于言表。
E.此诗给人清新健美之感,在晚唐绮丽纤弱的诗风中,可谓独树一帜。
2.本诗八句诗中,前三句描绘了怎样的景象?有什么作用?
二、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题某公宅
贯休[注]
宅成天下借图看,始笑平生眼力悭。
地占百湾多是水,楼无一面不当山。
荷深似入苕溪路,石怪疑行雁荡间。
只恐中原方鼎沸,天心未遣主人闲。
【注】:贯休,唐末五代分裂时期前蜀诗僧,在文学史上颇负盛名,讽刺诗备受推崇。
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人写某公宅邸建成后天下人及自己的表现,衬托某公宅设计精致,景观优美。
B.某公宅山水环绕,远离尘嚣,是隐居修行的好地方,诗人内心渴望能居住于此。
C.诗人借苕溪路和雁荡山石来写某公宅园林景致,可见诗人并非真的“眼力悭”。
D.二三联正面描写某公宅的环境,视野由远及近,由外到内,笔法由总括到细腻。
4.如何理解尾联中的“主人闲”?诗人对此有怎样的情感态度?
三、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献钱尚父①
贯休
贵逼人来不自由,龙骧凤翥②势难收。
满堂花醉三千客,一剑霜寒十四州。
鼓角揭天嘉气冷,风涛动地海山秋。
东南永作金天柱,谁羡当时万户侯。
【注】①钱尚父:即钱谬,唐朝末年的越王,五代十国时期吴越国的创建者。②龙骧凤翥:形容奋发有为。
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富贵迎面而来,虽带有宿命的色彩,但作者仍强调了人奋发的能动性。
B.堂上宾客如云,美女如花,表现了钱王的风流儒雅,生活的豪华奢侈。
C.一剑霜寒便坐拥了十四州,使人想见钱谬举重若轻、所向披靡的气势。
D.诗人在尾联对钱尚父固守东南、受封为王、成就功业给予肯定和称许。
6.请赏析本诗颈联的表达技巧。
四、阅读下而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野居偶作
贯休①
高淡清虚即是家,何须须占好烟霞②。
无心于道道自得,有意向人人转赊③。
风触好花文锦落,砌横流水玉琴斜。
但令如此还如此,谁美前程未可涯。
[注]①贯休,唐末五代时期前蜀画僧、诗僧。②烟霞,即山水胜景。隐居之人往往酷爱山水,有烟霞痼疾。③赊,远。
7.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本诗将说理与写景相结合,表现诗人在野居生活中体味的禅道与禅趣。
B.诗人认为修道重在修心,内心高淡清虚,无心于道,才能道与人合一。
C.颔联反对“有意向人”,点明只有远离尘俗,身处名山胜水才能得道。
D.诗歌忌讳重字,本诗却多次使用重字,体现出禅居诗语言通俗的一面。
8.本诗颈联富于诗意与禅趣,请简要赏析。
五、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秋晚野步
贯休①
闲步不觉远,萧萧木落初。
诗情抛阃阈②,江影动襟裾。
阁北鸿行出,霞西雨脚疏。
金峰秋更好,乞取又何如。
【注】①贯休(832-912),字德隐,婺州兰溪(今浙江兰溪市游埠镇仰天田)人。唐末五代前蜀画借、诗僧。②阃阈,门限、门户。
9.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诗的第一句是诗人内心闲适的外化,诗人心境淡然,故不觉得道路遥远,此处的“闲”字不是闲置无事,而是恬淡悠闲、自由自在的表现。
B.诗的第二句,用了白描手法,文字浅白,意蕴幽深,既点出初秋时令,又描绘了秋叶飘飞的情状,“萧萧”一词兼具声形。
C.“诗情抛阃阈”表现了诗人“秋晚野步”,将诗情留在家中,眼前一片空旷,内心更是无欲,对周围景物视而不见的僧人心态。
D.“江影动襟裾”描绘出诗人来到江边,江风吹动衣襟、诗人形象倒映在水中的画面,虚实相间,显得生动形象,富有美感。
E.诗的颈联描写的是远景,对仗工整,有形有色,动静结合,前一句点出了季节为秋,后一句点出时间是傍晚,的确是诗中佳句。
10.对尾联中“乞取又何如”的含义,你是如何理解的?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六、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各题。
秋尽途中作
贯休
行行芳草歇,潭岛叶纷纷。
山色路无尽,砧声客强闻。
残阳曜极野,黑水浸空坟。
那得无乡思?前程入楚云。
1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题目交代了诗歌创作的时间及地点,秋尽不归,路途奔波,是诗人情感的触发点。
B.首联用“行行”“纷纷”两个叠词拟声,形成节奏感与韵律感,富有音乐美。
C.颔联写到“山色”“砧声”,视听结合,声色俱存,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
D.颈联描绘了一幅肃杀、阴冷的画面,营造出凄凉、悲苦的氛围,为尾联的抒情做铺垫。
E.全诗运用比喻、反问的修辞手法,描写花草凋零、落叶纷纷等暮秋之景,以抒发思乡之情。
12.这首诗的颔联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简要分析。
【答案】
1.BC
B项“写出了农家劳动的艰辛”与诗意不符;C项没有“心理”描写。
2.第一问:前三句写池塘里蒲草森森,传来阵阵清香,水鸟悠闲嬉戏,如家禽一样,一点也不怕人,桑树和柘树到处都是,显得翠色葱茏,描绘了山村晚春景色秀美、物产丰富的景象。
第二问:(1)渲染了山村静谧安恬的氛围。(2)为下文描写和谐安宁的山村生活做了铺垫。(3)寄托了作者对宁静美好,民风淳朴的田园生活的喜爱与向往之情。
3.B“诗人内心渴望能居住于此”是牵强附会,于文无据。从诗的尾联“只恐中原方鼎沸,天心未遣主人闲”看,作者对某公候建宅的行为是不赞同的,诗人当然也没想能居住于此。4.①“主人闲”指的是某公追求的生活安逸与清闲;②中原正在战乱,而某公这个时候建宅享清闲,不顾国计民生;③诗人对此是批评讽刺的。
5.B“堂上宾客如云,美女如花,表现了钱王的风流儒雅,生活的豪华奢侈”错误。“满堂花醉三千客”意指满堂的花香熏醉了无数宾客,而非“美女如花”,故“表现了钱王的风流儒雅,生活的豪华奢侈”更是无稽之谈。
6.①听觉与触觉结合:鼓角声、风涛声是听觉,“冷”“秋”是触觉,听觉与触觉结合,表现钱谬四处征战、紧张激烈的战斗场面。②夸张:鼓角声直上天际,风涛声震动大地,“揭天”“动地”以夸张手法突出战事的场面宏大和钱缪所向披靡的气势。③寓情于景(烘托渲染、以景衬情):以揭天动地的鼓角风涛和充塞天地的肃杀之气,来烘托渲染钱谬坐镇东南的赫赫威势。
7.C“点明只有远离尘俗,身处名山胜水才能得道”,错误。这一联的意思是:有心追求道,也就有了道与人的区别,好比“你”有意地去结交人,别人会对“你”的目的产生怀疑因而疏远“你”;无心于道才是道与人合一的最高境界。
8.(1)诗意:微风拂过,花落似锦,水过阶前,其声如琴。野居之处画面静谧美好,诗人怡然自得,写景抒情富有诗意。
(2)禅趣:风吹花落,阶横水斜,景物本无心,却造就美景;诗人野居偶见,没有刻意追求,却欣赏到如此美景,无心即为得道。
9.CD
C项,“将诗情留在家中”错,应是将凡俗留在家中,到野外寻找诗情。另“对周围景物视而不见”也不准确。D项,“虚实相间”错,这里是实景。
10.示例:诗人在秋天的晚上闲步野外,看到落叶飘飞,站在江边,感觉到风动衣襟,看到身影倒映江水之中,鸿雁高飞,秋雨稀落,西天已经出现彩虹,夕阳下的山峰显得金光灿灿。这一切美景,让人心旷神怡,不由想要把这一切美景揽入自己怀中。“乞取又何如”一句表达了诗人此时的心态,作为僧人本庆四大皆空,却在面对大自然美景的时候,也不自禁地产生了“乞取”的渴望。
11.BE
B项,诗中使用的叠音词“行行”“纷纷”并非拟声。E项,未使用比喻。
12.①“山色路无尽”表现了对前路渺茫的担忧。②“砧声客强闻”表现了对家乡的思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