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专题训练----江岸小说
一、阅读下而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熬冬
江岸
大雪应该是在半夜时分开始降临的,早晨起来的时候,陈彩凤奶奶打开大门,站在自家廊檐上,看见黄泥湾宛如一只小小的船,淹没在漫天漫地的白雪之中,都分不清哪是房子哪是树了。从早到晚,她开门望了好几次,大雪都没有停下来的意思。她怕滑倒,便一天也没出门。
这样的天气,即便把鸡放出来,它们也无法去野外觅食,只能龟缩在廊檐上,还得在地上屙一堆堆鸡屎。陈彩凤奶奶懒得放它们出来。快到晌午的时候,鸡群在鸡埘里乱扑腾,一只只脑袋都贴在竹编的鸡埘门上,尖嘴从门缝里露出来。显然,它们已经饿坏了。她只好把它们放出来,在廊檐上多撒了几把稻谷。
傍晚,陈彩凤奶奶又在廊檐上撒了几把稻谷。几只鸡应该都吃饱了,鱼贯进入鸡埘。陈彩凤奶奶堵了鸡埘的门,却发现廊檐上还有一只鸡在啄食。她咕咕唤了两声,那只鸡非但没有向她走来,反而怯生生地往后退,退几步之后,又笨拙地跳下廊檐,跳到白雪皑皑的院子里。在白花花的积雪照耀下,院子里亮光光的,她看清楚了,这是一只麻褐色的鸟儿,比她的鸡形体小了许多。
陈彩凤奶奶蹑手蹑脚地进了家,轻轻关上门。她从门缝里往外看,那只鸟儿又飞到廊檐上,寻觅吃的。鸡群几乎把地上的稻谷吃光了,鸟儿好不容易才从地缝里啄食一粒两粒被鸡们遗落的稻谷。她看了一会儿,急忙到谷仓里抓了一把稻谷,轻轻拉开门,将稻谷撒在鸟儿面前。鸟儿吓得慌忙飞到了院子里。过了片刻,它又飞到廊檐上,尽情啄食起来。
第二天晌午,雪停了,天气却变得分外寒冷。陈彩凤奶奶出来喂鸡,不禁哆嗦一下,又哆嗦一下。她扬手撒了一把稻谷,鸡们一下子往稻谷撒落的地方扑去。她突然发现鸡群里多了一只黑褐色的鸟儿。这下,她彻底看清楚了,这是一只斑鸠。斑鸠的毛羽稀拉拉的,有些潮湿凌乱。它挤在鸡群中间,依然怯生生的,躲在鸡的身旁,不时啄上一口。
显然,这是一只苍老的斑鸠,一只在野外无法觅得足够食物的老斑鸠。这天晌午,陈彩凤奶奶比平时多撒了好几把稻谷。鸡们都吃饱了,四散走开了,只有老斑鸠还在啄食。这会儿,它才不再那么矜持了,啄食的速度明显加快。
从此以后,每天早晨,每天傍晚,这只老斑鸠总会适时出现在廊檐上,和鸡群一起进食。陈彩凤奶奶怀疑它没有飞远,可能就躲在她家旁边的山坡上,守望着她的小院。否则,它怎么可能那么准时地不请自到呢?有一次,它不知怎么来晚了,陈彩凤奶奶隐隐约约有些失落。等它出现的时候,鸡群已经把地上的稻谷吃光了。她赶紧又往它身边撒了一把稻谷。这一次,它没有惊慌逃走,和一只喂了很久的鸡一样镇定站立着,开始进食。
每天除了给自己做两顿饭,给鸡喂食,陈彩凤奶奶多了一件事情,就是给这只老斑鸠喂食。
转眼间,要过年了。儿子开车回村里来接她,要把她接到竹园镇,和他们一起过年。陈彩凤奶奶捡了一筐鸡蛋,让儿子带走,带给孙子孙女吃,她却不愿意离开村子。
儿子说,娘,平时您说在镇上住不惯,要留在村子里,我也依您了。过年您再不去镇上,您自己一个人怎么过呢?
陈彩凤奶奶说,我走了,没人给它喂食,它会饿死的。
还像去年一样,我把鸡也逮走,您就放心吧。
我说的不是鸡。它像我一样,七老八十了,老了,不中用了。我一走,我怕它熬不过这个冬天。我哪里也不去,我得陪着它,帮它把冬天熬过去。陈彩凤奶奶说着,叹息了一声。
这一声叹息,让儿子实在琢磨不透。儿子追问,娘,您说吧,到底是啥?咱们带它一起走。
斑鸠,一只老斑鸠,你带不走它,我也撇不下它。你别管我了,你走吧,你们自己好好过年吧。有它陪我过年,挺好。
儿子半天无语,不知怎么劝慰她了。和一只老斑鸠一起过年,这老太太,真是越老越糊涂了。
(选自《天池》2017年第9期,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大雪营造出冬日特有的环境,为人物活动提供背景,又推动了情节发展,大雪天气,苍老的斑鸠在野外难以觅食才来到陈彩凤奶奶家院子里偷食吃。
B.陈彩凤奶奶发现斑鸠后,不想惊吓到它。就蹑手蹑脚地进屋,轻轻地关上门,从门缝里往外看,这表现了陈奶奶心地善良、做事细心的特点。
C.陈彩凤奶奶“结识”斑鸠后每天都守望它,斑鸠来晚了,她甚至隐约感到失落,这如对待家里一员般的真挚牵挂,是她拒绝到儿子家过年的原因。
D.儿子想和去年一样把陈彩凤奶奶接到镇上他家里过年,但当她坚持留在村里时,儿子半天无语,觉得母亲越老越糊涂,这说明他不懂得怎样尽孝心。
2.小说的标题“熬冬”有哪些含意?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3.小说主要写了陈奶奶喂鸡喂鸟和陈奶奶拒绝去儿子家过年两个片段,你喜欢哪个片段?请谈谈你的观点和具体理由。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当过兵的人
江岸
如果不是电梯坏了,他是不会爬楼梯爬到十二层的。他气喘吁吁地爬上去,一步、两步、三步……突然,一道门缝里伸出一只长满褐色老年斑的大手,拽住了他的衣襟。
“小兔崽子,你怎么才回来?你妈盼你眼睛都盼绿了。”门张开了,挪出来一位秃顶老汉,凶巴巴地说。
他有些不知所措。他想掰开老汉的大手,夺路而逃,但是最终他什么都没有说,什么都没有做,被老汉一步步拖进了屋里。
客厅的餐桌上,摆放着四盘菜。两道菜是荤菜,究竟是什么肉,他却不能分辩出来。肉有些焦煳。另外两道素菜他看清楚了,一道是黄瓜拌皮蛋,一道是西红柿炒鸡蛋。餐桌上还摆放着三套餐具,每套餐具旁边,都有一只小小的玻璃酒杯。半瓶看不清楚牌子的酒,放在盛着西红柿炒鸡蛋的菜盘旁边。
老汉将他按在餐桌旁边的一张椅子上,让他坐下。老汉说:“你老老实实给老子待着,我这就喊你妈出来。”
老汉蹒跚地走进了卧室。他听到老汉细声细语地说:“老太婆,咱儿子回来了,回来陪咱们过年了,你跟我一起出来吧。”
他还是想立即逃离这里。但是,他好像被老汉施了魔法,坐在椅子上,一动也不动。
他看见老汉蹒跚地走出卧室,老汉的身边,并没有什么老太婆。直到老汉走近了,他才看清楚,老汉抱着一幅装在相框里的黑白照片。
老汉走到餐桌旁边,将相框摆放在餐桌上。相框歪歪斜斜地立着,可能是后面的支架没有完全打开,随时都会倒下。他猛地站了起来,扶住了相框,将相框后面的支架打开。相框稳稳当当地立在了餐桌上。
老汉紧挨着餐桌上摆放的相框坐下来,冲他挥挥手,说:“你也坐下吧。”
他顺从地坐在了刚才坐过的座位上。
老汉说:“人齐了,咱们吃年夜饭。”说着,老汉抓住酒瓶,哆哆嗦嗦地拧瓶盖。
他从老汉手里接过酒瓶,将瓶盖拧开,一股辛辣的白酒味儿猛地蹿了出来。他站起来,给相框前面的酒杯斟满酒,又给老汉和自己面前的酒杯斟满酒。
老汉哆哆嗦嗦地举起酒杯,朝相框示意一下,又朝他晃一下,说:“老伴儿,儿子,咱们干了这杯。”酒水从老汉的指缝里滴到餐桌上。老汉一仰脖将酒喝了。
他也举起杯,将酒倒进了嘴里。酒味有些淡,喝在嘴里,似乎是掺了许多水的白酒。他明白,这酒放得有些时候了,早已跑气了。
老汉将酒杯往他这边一撒,豪气地说:“今天咱们团聚,心里高兴,要连喝三杯。来,给老子满上!”
他正要给老汉斟酒,手机唱起歌来。他掏出手机,接听了,一个女声不耐烦地说:“你快点儿行吗?”他说:“你们先吃,别等我,我晚上可能过不去了。”女声吃惊地问:“你到底怎么了?”
他说:“晚上回家再跟你解释。”然后他挂断了电话。
等他装好手机,发现老汉已经将他们俩的酒杯都斟满了酒,酒杯旁边,有一些湿渍,明显是酒水洒了出来……
酒过三巡,老汉拿起筷子,夹一块肉放在相框前面的盘子里,又给他夹了一块。“来,咱们吃菜。这是你们最爱吃的红焖牛腩,来尝尝。”老汉说着,直接夹一块肉放到了嘴里,一边咀嚼,一边说“嗯,还行,挺烂乎的。”
他夹起盘子里的那块肉,吃了起来。肉虽然焖烂了,但是有些柴,味道也有些重,肯定是焖肉的时候,水熬干了,酱油也搁多了。
他费力地将那块肉咽了下去,抬起头来,发现老汉正紧张地盯着他。他笑了,说:“真好吃。
老汉放松下来,也笑了,还要给他再夹块肉。他摆摆手,赶紧说:“我自己夹。”
老汉还是从另外一个盘子里又给他夹了一块肉。“你再尝尝这个板栗焖鸡。”老汉说。
这块鸡肉竟然和那块牛肉味道差不多,有些柴,有些焦煳,酱油也搁多了。他笑着说:“真香。”
两个人推杯换盏,吃着喝着,他的舌头慢慢大了起来。他大着舌头,费力地喊了一声“爸”,问道:“我妈……”老汉叹了一口气,说:“儿子,你是军人,自古忠孝不能两全,但是你妈去世,你都没回来送她最后一程。我可真有点怨你……”
晚上,回到家里,老婆还在等他。“说说吧,到底是什么事儿让你放下一大家子人,缺席年夜饭的团聚?"
他一五一十地将整个过程和盘托出。
老婆吃惊地说:“怎么,你不认识咱们这位神神道道的邻居?很多年前,他儿子在部队参加抗洪抢险,牺牲了。自从他老伴去世以后,他就有点痴呆了,见到小伙子就叫儿子,往他家里拉,让人家跟着他回家。”
他的眼圈儿一点点红了。沉吟好一会儿,他说:“老婆,我求你个事儿。以后逢年过节,我想把大爷接家里来一起过。”
“如果我不同意呢?给个理由。”
“因为,”他凛然说道,“我也当过兵。”
4.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运用外貌、动作和语言描写,如“老年斑”“哆哆嗦嗦”“小兔崽子”等,塑造了一个年老体衰、神经失常的老人形象。
B.当看到相框随时可能倒下,他“猛地站了起来,扶住了相框”,说明了他是一个善于观察、细心敏捷的人。
C.两人喝酒畅谈后,他“大着舌头,费力地喊了一声‘爸’”,既表现了他有些难为情,又反映他的言不由衷。
D.小说主要以对话形式展开,加快了叙事的节奏。语言表述口语化,比如“盼绿了”“味道有些柴”,富有地域特色。
5.在楼梯间被老人拽住衣襟带进屋后,他的心理发生了哪些变化?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6.小说的结尾独具匠心,请简要分析其用意。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奔丧
江岸
王魁还是在他娘升天的那一年回的老家。屈指算来,他已经整整五年没有回故乡黄泥湾了。爹虽然老了,但没有老到犯糊涂的份儿上。就这几个手指头,他掰得过来。
爹躺在床上,有气无力地说:“给宝儿打电话,让他快回来。”
“怎么跟他说呢?”
“就说我不行了,要见他最后一面。”
王魁的几个姐姐分别叫王凤、王琴、王芳,爹叫了她们半辈子王凤、王琴、王芳。王魁有大号,可爹偏不叫,他都三十多岁的人了,爹还宝儿宝儿地喊他。王魁出生的时候,爹已经四十七岁了,娘四十五。这么大年龄结出个老秋瓜,怎么不是个宝儿呢?
王魁跟流星似的从广州赶回来。一进院子,他就丢了行李,长嚎一声,“爹啊”,救火似的往爹的卧室冲。
按照女儿们事先的安排,王魁进来以后,爹只能缓缓地睁开眼睛,气若游丝地哼几声,然后在女儿们的搀扶下慢慢坐起来,和王魁拉呱儿……可是爹憋不住。爹双手一撑,竟然呼啦一下直起腰,一把抱住王魁,大声地说:“宝儿,宝儿,俺的宝儿……”
这个戏至此彻底演砸了!
王魁从爹的卧室走出来的时候,脸色比锅底还黑。王琴递给他一杯茶,他劈手接过来,掼了个粉碎;王芳递给他一块馍,他也摔在她脚边。
王凤黑了脸,喝道:“王魁,你疯了吗?”
王魁吼道:“我就是疯了。你们知道吗?我们厂现在正是生产旺季,忙得吃饭放屁的工夫都没有。老板死活不批假,我是赌气辞职回来的。”
王芳嘀咕:“不就是打个工吗?以后再找活儿,还能找不到?”
王魁一下子蹦到王芳面前,手指着她的鼻尖,说:“我在这个厂干了十三年,从小工到主管,我容易吗?小工拼死拼活干一个月,才三千元,主管一个月一万多,你知道吗?你去给我找个主管的活儿试试!”
王芳吓哭了,躲到了王凤身后。
王琴气恼地:“爹五年没见你,能不想你吗?”
王魁说:“想我,看看照片行不行,打打电话行不行,把他送去广州一趟行不行,非得让我回来?我哪个月不给他汇钱?他缺吃缺喝缺穿了?”
王凤想说些什么,张了张嘴,却什么也没说出来。她们鱼贯走进屋,走进爹的卧室,围坐在爹的床边。显然,院子里发生的一切,爹尽收耳底。爹浑浊的眼泪像雨天屋檐滴水似的落下来。王凤给爹擦眼泪,爹的眼泪没擦干,她自己的眼泪反倒流了出来。
吃晚饭的时候,王魁说:“我已经给老板打电话了,想收回辞职报告。老板同意了,让我尽快赶回去上班。”顿了顿,王魁又说,“明天一早,我就走。”
爹一口饭含在嘴里,不嚼了,呆呆地看王魁,嚼得半碎的饭粒一点一点从嘴角掉出来。
三个姐姐你看看我,我看看你,都低下了头,默默吃饭。
第二天一大早,天刚蒙蒙亮,王魁就背着行李,要离家远行。王魁向爹辞行,院内院外,却没有爹的影子。姐姐们簇拥着他,把他送出村庄。
回到家,天大亮了。王芳清扫爹的卧室时发现,爹床边的桌子上,放着一个打开的烟盒,背面歪歪扭扭写了一行字:宝儿,爹对不起你,今后不再拖累你了。王芳还发现,爹的床上,堆着一摞红彤彤的百元钞票,钞票下面,也是几个打开的烟盒。她把烟盒抽出来,只见每个烟盒的背面,都写着一行行日期和几百、上千不等的金额。
王芳凄厉地喊:“大姐,二姐!”
王凤和王琴应声而入,接过烟盒一看,都慌了神儿。王凤哽咽着说:“快,快,给王魁打电话,让他快回来。”
(摘编自《微型小说选刊》,有删改)
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篇写王魁还是在他娘升天的那一年回过老家的情节,主要是说明王魁在外打工很久没有回家了,侧面表现王魁的爹对儿子的强烈思念之情。
B.王魁回到家,他父亲一下子就坐了起来,“撑”“呼啦”“抱”这些词语生动地表现了王魁父亲见到儿子时的激动心情,这也让装病的事被戳穿。
C.王凤在行事风格上符合家里老大的特点,她批评了发脾气的弟弟,也明白弟弟在外打工的难处,看到爹的留言就赶紧要妹妹们打电话告诉王魁。
D.小说通过一个老父亲因思念儿子而装病骗儿子回家的故事表现了对当前农村老人生活现状的关注,也表现了年轻人与父辈思想观念的冲突。
8.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王魁的形象特征。
9.小说设计王魁的爹留言出走的情节有何作用?请结合作品进行分析。
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放菜刀
江岸
秋已经很深了,漫山红叶染红了黄泥湾的天地。在这红光笼罩的天地间,走着一个挑担的汉子。汉子到了村口,就歇下担子,敞开粗浊的嗓子吆喝:“放菜刀了,张麻子菜刀,好钢打造的张麻子菜刀!”
汉子一张嘴,村人都听出来了,这个放菜刀的人,是个北方侉子。
黄泥湾地处殷城县最南端,村人说话声音和湖北人差不多,就被人叫做蛮子,那么,黄泥湾人就把打北边来的人统称侉子。
村里好不容易来个外人,开始纷乱起来。随着侉子一声声吆喝,大家都嚷:“侉子放菜刀啦!”一边嚷一边往村口跑。
先到的是两个小媳妇,最喜欢开玩笑。一个问,“侉子,你的菜刀能切豆腐吗?”一个问,“杀鸡能杀出血来吗?”
汉子哈哈笑,说:“大姐,你用我的菜刀割一下手指,手指能割破,就能杀鸡。”
这时候,一个愣头青冲过来,他嚷道:“我走南闯北,只知道王麻子菜刀、张小泉剪刀,没听说过张麻子菜刀。”
汉子又哈哈笑了,冲愣头青竖竖大拇指,夸赞说:“这位大哥真是见多识广啊,什么都瞒不过你。但是,王麻子能打菜刀,张麻子就不能吗?”
大家一看,汉子脸上果然有许多黑麻子,闪耀着黑黝黝的光,因为汉子皮肤黑,黑麻子隐蔽在黑皮里,不仔细看还真看不出来。,
愣头青被汉子堵住了嘴,忽然放声笑了,嘲弄地问道:“是不是所有铁匠都是麻子啊?”
汉子不笑了,脸紧了一下,叹了一口气。他说:“大哥,还真让你说对了,打铁的时候,铁花乱飞,哪有不溅到脸上的?十个铁匠九个麻。俺也想好看,可俺也得吃饭啊,还有老婆孩子一大家子人啊。”
愣头青再次被堵了嘴,有些窝火,红头涨脸地质问:“王麻子菜刀,削铁如泥,你张麻子菜刀能吗?”
汉子笑了,环顾一下四周,围观的人已经堆成了山。他蹲下身子,从担子里取出一块砧板,再取出一根铁丝,放在砧板上。汉子随意拎出一把菜刀,扬起来,一道寒光晃花了人们的眼。汉子手起刀落,将铁丝斩成两截。汉子起身,把菜刀递到愣头青手上。
愣头青接过菜刀,用指肚刮刮刀刃,刀刃并没有卷口。一圈儿人围过来看菜刀,菜刀从一个人手上传到另一个人手上,一个一个传下去,人群里不时发出啧啧的称赞声。
愣头青嘴角噙一丝冷笑,对汉子说:“这样的表演我也见过,好菜刀是好菜刀,可惜只有一把。”
汉子咧开大嘴哈哈笑了,笑够了,正色说:“我张麻子的菜刀,有一把算一把,刀刀一样。”
愣头青死死盯着汉子的眼睛,汉子也睁大眼睛回盯着他,两人像一对即将打架的公牛,正做着战前的准备。
良久,愣头青吼:“你别嘴硬,有你软的时候。”
“请便。”汉子说。
愣头青飞快地取出一把菜刀,寒光再次晃花了人们的眼。待定睛再看,砧板上多出了一截铁丝。有人从愣头青手里接过菜刀,刀口完好无损。愣头青疯了似的,把担子里的菜刀一一掂出来砍铁丝。砍到后来,大家都不看刀口了,一截截铁丝像断掉的蚯蚓似的趴在砧板上。砧板周围横七竖八的都是菜刀。
愣头青站起身来,额头竟有了细碎的汗。他对汉子一拱手,朗声问:“大哥,你的刀怎么放?我要一把。”
汉子把手搭在愣头青肩上,捏了一下,爽快地说:“兄弟是个直性子人,冲你这声‘大哥’,我也得便宜一点。这样吧,我不要钱,只要稻子。当场兑现稻子,十五斤一把;明年再给,二十五斤一把。”
大家迅速在心里算了一笔账。稻子市价是两毛钱一斤,当场买刀,不过三元钱,等他明年来收,就是五元钱了。过一年,多出两元钱,那可不划算。不少人赶回家,纷纷舀来稻子。愣头青帮汉子秤稻子、分菜刀,忙得不亦乐乎。最后,菜刀当场卖完,换回了满满两担稻子。
愣头青忘记给自己留一把菜刀了。
汉子说:“兄弟,今天麻烦你了,你好人做到底,帮我把稻子挑一担到镇上,那里还有一堆菜刀呢,你随便选。”
愣头青帮汉子挑了稻子,一前一后走出了村人的视线。到了镇上,愣头青挑了半天,终于选出了一把满意的菜刀。
愣头青:“大哥,明年稻子熟了,你过来,我给你二十五斤稻子。”
汉子说:“兄弟,今天多亏你帮忙,这把刀,大哥送你了。”
愣头青说:“大哥放心,只要人在,账烂不了。”
汉子说:“兄弟言重了,大哥是诚心交你这个朋友。”
愣头青回到黄泥湾,天已经黑定。第二天天不亮,他背了十五斤稻子,送给汉子。
愣头青说:“大哥,拿秤。”
汉子说:“不用了,兄弟太见外了。”
多少年过去了,这个放菜刀的侉子再也没到过黄泥湾,村里家家都还用着张麻子菜刀呢,有时还聊起这个侉子。愣头青见老,每每提到放菜刀的侉子,总是喃喃地说:“幸亏第二天早晨俺把稻子送去了。他怎么再不来了呢?”
世事难料,张麻子怎么就不来了呢?
10.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头一句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并用漫山的红叶为人物的出场描绘了美好的背景。
B.张麻子给菜刀定价,当场兑现稻子,十五斤一把,明年再给,二十五斤一把,说明他很懂得顾客的心理。
C.愣头青由“吼”到称张麻子“大哥”的转变,说明他被张麻子不怕挑衅的威势所慑服,自尊心受到打击。
D.愣头青日渐年老,想到张麻子时,常说“幸亏第二天早晨俺把稻子送去了”,说明他也是个善良的人。
11.小说中“愣头青”这一人物用墨较多,请分析其作用。
12.结合全文分析最后一段的表达效果,并说说张麻子“不来”的原因。
五、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抢 水
江岸
“记住,要守住堰坝,别让决口了。我回家睡一会儿,就过来换你。”爷爷低沉的声音随着烟气一起飘过来。顺子随便哼了一声,爷爷没有听见。
“你耳朵塞驴毛了?”爷爷竟腾腾腾大步跑回来,对顺子吼。“我不聋!”顺子的声音更洪亮。
爷爷愣了一下,踽踽地往回走,一边走一边嘟囔:“妈的,老子一辈子没做过亏心事儿, 怎么尽出败家子呢?”
“你在土里刨了一辈子食,有什么家当好败的啊?”顺子也嘀咕一句。
爷爷融进了夜色,看不见了。顺子扑通一声把自己放倒在一块青石板上,舒服地伸了个懒腰。
顺子把守的这个堰,人称头堰口,往左通往独龙岗,往右通往黄泥湾。黄泥湾的稻田位 置靠上,只要把堰口堵死,水便往右流,独龙岗的稻田只能喝一些人家下巴颏儿流下来的哈 喇子。大集体的时候,每逢干旱,两个生产队的劳动力就日夜聚集在这里抢水,结下了血海 深仇。这些年,整个殷城县十万大军下苏州,村村都是老弱病残,田地不是抛荒,就是栽上了板栗和茶叶,稻田的版图急剧缩小,抢水的闹剧很久都没有发生了。
朦朦胧胧中,他听见铁锹挖沙石的声音,听见水流哗哗的声音。他悄悄拔起铁锹,抄在 手里,猫腰下了河。一个老头正撅着屁股扒堰坝呢。老头已经扒开两尺多宽的决口,汩汩的 清水欢快地往下游流去。
顺子举起铁锹,对老头吼道:“大胆毛贼,敢来偷水?”
老头呵呵笑了,说:“我嫌白天热,想夜晚来挖堰,没想到你已经挖好了。小兄弟,就让我扒个小口吧。你们黄泥湾除了吴大眼那个老砍头的,谁还种庄稼啊?”
“不许你骂我爷爷。”顺子生气了。
“哈哈,你就是吴大眼的孙子啊?吴大眼那个老东西来了,老子也不怕他。”老头笑着说。
“我知道,你外号叫‘罗长腿’,你们是死对头,过去你们都是生产队长,为抢水没少打架。我爷爷的胳膊,就是被你砍断的。”顺子没好气地说。
“小子,你只知其一,不知其二。”老头说着,一把拽下了短裤。顺子凑过去,看见一道“弯月”从罗老头的腿根铺展到膝盖处。多宽的一把铁锹才能砍成这样啊,这可比爷爷左 小臂上那道狰狞的疤痕大多了。他倒抽了一口凉气。
“为了一口水,值得吗?”顺子摇摇头。
“怎么不值得?那年月,多一口水,就多一口粮食呢。”老头幽幽叹了口气。
“罗爷爷,我刚才和您闹着玩的,我帮您把堰口都扒开吧。”顺子说着,就要开挖。
“不必了,有这个小口就行。”老头制止了顺子。
“您都扒开才好呢。”顺子诚恳地说。
“为什么?”老头狐疑了。
“我想去苏州,爷爷的稻子旱死了,肯定放我走。”顺子调皮地笑了。
老头沉默良久,哀哀地叹息一声:“怎么年轻人都是一样的败家子呢?”
顺子笑了,说:“罗爷爷,您怎么和我爷爷一样叹息、抱怨?” 两人正聊着,顺子听见河堤上传来嗒嗒的脚步声,肯定是爷爷到了。可是,走近堰口的时候,脚步声突然消失了。顺子一时有些紧张,爷爷会不会骂他,会不会和罗爷爷再血战一 场呢?
顺子的爷爷看见了决口的堰坝,也看见了那个鹭鸶一样有着一双长腿的黑影。独龙岗除 了“罗长腿”这个老东西,也没人种庄稼了。姓罗的又来抢水了!他本能地要扑过去,却慢 慢收住了脚步。这年月,还有谁喜欢种庄稼啊?还有谁半夜三更来抢水啊?如果全中国还有 两个人种庄稼,一个是自己,另一个必定是这个老鬼了。罢了,罢了。
“顺子,水还旺吧?”爷爷朗声问。
顺子抢白道:“你不会自己下来看看?”
爷爷竟没有再吱声。
罗老头做好了打架的准备。这个老东西,总是得理不饶人呢,今天恐怕也不会善罢干休。 可是,老东西死活不再往前迈一步,仿佛没看见他。他心里一阵热。他明白,老东西一定是 看在庄稼的分儿上才没有找麻烦呢。
他低声对顺子说:“陪你爷爷回家睡觉吧,这里有我呢。”
堰坝的决口好象越来越大,罗老头赶紧填了几锹沙石。水流的声音欢快活泼,像一支明快的小夜曲在暗夜悄然游荡。
(有删改)
13.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恰当的一项是()
A.顺子不想留在农村耕种土地,很不情愿地来守水。因此,当“罗长腿”来分水时,顺子就想故意把堰口全扒开,旱死爷爷的庄稼,逼爷爷放自己走。
B.顺子的爷爷和罗老头都把顺子看成是“败家子”,既表现了顺子好逸恶劳的个性,也凸显了两位老人的性格,揭示出两代人尖锐的矛盾。
C.文章画横线两处都写到了流水的声音。前一处发生在“扒开”决口之后,后一处是“赶紧填了几锹砂石”之后,用意不同,体现出作者的良苦用心。
D.罗老头让顺子看自己被顺子爷爷砍成的伤痕,顺子内心产生了强烈的震动,认为前辈们这种做法并不可取。这从侧面写出了顺子对那个时代的不满。
14.文章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15.明知是宿敌“罗长腿”在抢水,“吴大眼”为什么死活不肯再往前一步?作者如此安排有何深意?请谈谈你的看法。
【答案】
D“这说明他不懂得怎样尽孝心”理解有误,陈奶奶的儿子很孝顺,一直让陈奶奶去镇上住,陈奶奶放心不下鸡,也说逮到镇上,只是他不能理解陈奶奶对老斑鸠的牵挂之情,并不能说明他不懂得怎样尽孝心。
①冬天大雪,天气寒冷,陈奶奶年事已高,有可能过不了这个冬天;②老斑鸠已经没有觅食能力,难以熬过这个冬天。③陈奶奶和老斑鸠相伴相依共同经历生命的晚境。(意思对即可)
3.观点一:喜欢陈奶奶喂鸡喂鸟这个片段。理由:①按照时间顺序写,条理十分清楚。②细致表现陈奶奶和斑鸠的感情,为下文拒绝去儿子家过年作有力的铺垫。③文笔细腻,细致描写了斑鸠由怕人躲人到有点胆怯再到镇定的变化。④使用烘托手法,用雪下得大、下得时间长,天气寒冷,烘托环境恶劣,凸显“熬冬”之意。
观点二:喜欢陈奶奶拒绝去儿子家过年这个片段。理由:①善于描写人物对话,贴切地表现了人物的形象特点,比如陈奶奶对生命的珍重。②反衬手法用得好,儿子的不理解,反衬出陈奶奶的慈悲情怀和孤独心态。③适时点题,借陈奶奶之口表明老人要陪着斑鸠把冬天熬过去。④感彩更加浓厚,升华小说主旨,表现老人的坚守,因为牵挂斑鸠过年都不愿离开,增强了感彩。
4.C“既表现了他有些难为情,又反映他的言不由衷”错误,结合前文,老人一直把他当儿子,两个人喝酒吃菜,关系很是和谐,他自然角色代入,喊“爸”接着问“我妈……”也很自然,费力是因为喝多了舌头不好使。
5.一开始是惊惧,进屋后感到疑惑,听到要叫“妈妈”出来忐忑不安;吃饭过程中内心平静下来后对老人有了同情心并产生好奇;知道真相后内心充满感动与敬重之情。
6.结尾点出真相,既照应题目,使小说结构完整而严谨,又丰富了小说的内容;使人物形象更鲜明而丰满;深化了主题,表现了对军人的理解,对他们牺牲奉献精神的赞美。
7.D“表现了年轻人与父辈思想观念的冲突”错误,本文主要关注的是行孝方式的问题,也一定程度上表现了对农村老人生活现状的关注,但没涉及两代人思想观念差异的问题。
8.①孝顺却不知道该怎样孝顺。王魁听到父亲病重的消息辞职回家说明他是孝顺的,但是因为工作忙,五年里只往家寄钱而没有回家,忽略了父亲对自己的思念,说明他不知道如何孝顺年迈的老人。②脾气暴躁。知道父亲是骗自己的,就黑了脸,对姐姐们乱发脾气。③能干、对工作负责。作为一个打工者,十三年间从小工升到主管,时刻惦记着厂里的生产,说明他是一个能干、对工作负责的人。
9.①结尾出人意料,使故事情节更加曲折,给读者心灵以震撼,王魁千里探父,没想到父亲是装病;王魁再离家,父亲却“离去”。②烘托人物形象。王魁父亲“离去”时留下了道歉字条和王魁寄回家的钱,说明他不愿给儿子添麻烦,使王魁父亲的形象更加丰满。③揭示小说主题。父亲留下钱“离去”,这一情节能引起人们对行孝方式的思考。
10.C“说明他被张麻子不怕挑衅的威势所慑服,自尊心受到打击”错误,由原文“愣头青疯了似的,把担子里的菜刀一一掂出来砍铁丝。砍到后来,大家都不看刀口了,一截截铁丝像断掉的蚯蚓似的趴在砧板上。砧板周围横七竖八的都是菜刀。愣头青站起身来,额头竟有了细碎的汗。他对汉子一拱手,朗声问:‘大哥,你的刀怎么放?我要一把。’汉子把手搭在愣头青肩上,捏了一下,爽快地说:‘兄弟是个直性子人,冲你这声‘大哥’,我也得便宜一点。这样吧,我不要钱,只要稻子。当场兑现稻子,十五斤一把;明年再给,二十五斤一把。’”可知,愣头青是被张麻子的的刀工折服,由衷地佩服。
11.①推动了情节发展。“愣头青”的质疑和挑衅,张麻子的一一应答,客观上起到了广告宣传作用,结果菜刀销售一空,因此,起到了推动故事发展的作用。②衬托人物形象。面对“愣头青”一系列不友好、挑衅的行为,张麻子都笑着应对,衬托了张麻子的老练成熟、宽容大度。“愣头青”自愿提早还十五斤稻子,是被张麻子免费送刀的行为所感动,侧面衬托了张麻子为人厚道、做人本分的一面。③突出小说主题。文章写“愣头青”一系列行为,批判了人与人交往故意挑衅的不友好的做法,也肯定了“愣头青”后面表现出来的热心帮助他人的行为。
12.效果:小说以“张麻子怎么就不来了呢”的疑问作结,给读者想象的空间,增加了艺术张力。
原因:①张麻子的菜刀质量好,多少年过去了村民们还用着,张麻子没有再来的必要。②张麻子的“老婆孩子一大家子人”要靠他卖菜刀换稻谷吃饭,他整日奔波,或许生病了或出了意外。(意思对即可)
13.C
A. “顺子不想留在农村耕种土地,很不情愿地来守水”错误。顺子说旱死爷爷的庄稼,是为了让“罗长腿”在分水时没有心理压力。
B. “既表现了顺子好逸恶劳的个性,也凸 显了两位老人的性格,揭示出两代人尖锐的矛盾”错误。说顺子“好逸恶劳”错误,也不能说爷孙两代人有“尖锐的矛盾”。
D. “这从侧面写出了顺子对那个时代的不满”错误。从侧面写出了那个时代的印记,而不是顺子对那个时代的不满。
14.(1)对结仇过程的交代,为下文表现“吴大眼”与“罗长腿”两人的关系埋了伏笔,也与后文的谦让形成对比。
(2)写人们下苏州,稻田版图急剧缩小,为下文写吴、罗二人不再发生争执的变化做好铺垫。
15.第一问:(1)“吴大眼”与“罗长腿”均热爱种庄稼,虽因特殊年月结下深仇,但也惺惺相惜。(2)这年头没有人种庄稼,“吴大眼”与“罗长腿”同病相怜。
第二问:作者通过“吴大眼”的举动,表达了对传统的农业生产、生活方式的结束的忧虑与深思,以及对淳朴人性的颂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