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邢台市名校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Word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河北省邢台市名校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Word版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16.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1-26 15:56:03

文档简介

1 2 3 4 5 6 7 8 9 10
D C C A A C A B A B
11 12 13 14 15 16
C C C A D D
参考答案
17、(1)原因:农耕经济发展的需要;统治者维护统治和社会稳定的需要;郡县制适应了古代社会的现实需求。(2分)
影响:强化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和治理;为农业生产发展创造了政治条件;促进了社会稳定;加强了中央集权;维护了政府财政收入的稳定;束缚了地方的创造性;阻碍了社会流动等(6分)
背景:西学东渐;政治民主化成为历史趋势;清末实行新政和预备立宪;辛亥革命后建立中华民国"等等(6分)
意义:是对地方治理的有益探索;为后世地方治理提供了经验教训(2分)
18、(1)异:古代是维护封建王权的工具 ;具有很强的人治特点 ;监察的功效取决于君主;(2分)中华苏维埃参考了苏俄模式和本土传统监察文化 ;以人民群 众为权利主体 ;功效受到战争环境的制约。(2分)
同:都强调监察制度化和法制化建设 ;都是中央政府加强统治 的有效手段 ;都有利于规范官员的言行 ;实际监察效果有限。(4分)
(2)认识要在借鉴外国有益经验和本土优秀传统的基础上与时俱进 建立起中国特色的监察制度;用以维护人民群众的利益;约束官员的 言行以确保社会主义建设步前进。(4分)
19、(1)措施:进口美国粮食、设立饮食改善协会、改变饮食结构(2分)。
影响:缓解了二战后日本的饥荒、维护了社会秩序、促进了社会经济恢复、改变了日本饮食结构、有利于美国粮食倾销、强化了美国对日本的控制、便利美国的经济扩张。(4分)
措施:制定法律法规和政策、建立耕地保护机制、保护农村土地承包关系的长期稳定、支持粮食生产区、构建农业产业体系、推广农业技术、健全粮食储备体系。(3分)
意义:保障人民生活、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经济发展、推进工业化和城市化 (3分)
20、示例(12分)
观点“富世界里的穷国家”揭示出全球化加剧了贫富分化
近代以来经济全球化推动了世界经济的发展,但是这个发展是极不平衡的,导致国家间贫富差距逐渐拉大。近代以来的经济全球化是由西方国家主导的全球化,新航路开辟后西方国家纷纷走上殖民扩张的道路,使亚非拉的广大地区沦为殖民地或半殖民地,尤其在经过第一次工业革命和第二次工业革命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迅猛发展,在此基础上西方列强于20世纪初将世界瓜分完毕,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最终形成。这一过程是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也是西方列强把亚非拉国家和地区变为自己经济附庸的过程。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经济全球化加速发展,虽然此时亚非拉许多国家赢得政治独立,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也逐渐崩溃,但由于西方发达国家具有经济、科技等优势,同时受西方殖民主义的长期侵略和掠夺以及新殖民主义实施等因素的影响,经济全球化仍然由发达国家主导,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 家在全球化中的获益极不平衡,发展中国家同发达国家间的差距更大了。
总之新旧殖民主义导致的不合理的国际经济秩序是全球化背景下贫富分化的重要的历史因素和现实因素。
示例仅作阅卷参考!不作为唯一标准答案邢台市名校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
历史试题
一、选择题(每题3分,共48分)
1.下面是关于先秦时期的一些记载。据此可知
记载 来源
九族既睦,平章百姓。百姓昭明,协和万邦 《尚书·尧典》
若有疾,惟民其毕弃咎;若保赤子,惟民其康乂 《尚书·康诰》
毋(诸侯)不有功于民,勤力乃事。予乃大罚殛女,毋予怨 《史记·殷本纪》
A.先秦统治者提倡仁政思想 B.神学的政治影响力减弱
C.华夏观念得到了一定认同 D.早期的民本思想已萌发
2.汉代的《武威王杖诏令册》规定,凡年满七十岁以上的老者,由朝廷赐予其顶端雕有斑鸠的“王杖”。这些持“王杖”的老人的社会地位相当于俸禄六百石的官吏,他们出入官府不受礼节限制;同时,汉朝还制定了对违犯王权令行为的惩罚标准。这一规定的目的是
A.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 B.对百姓提供必要的救助
C.倡导尊老敬老的社会风尚 D.维护儒家等级尊卑秩序
3.唐代食实封是指某些有爵者被赐予收取租税权的食封形式,食实封的贵族能从分散在各地的封户中收取租庸调。但唐代中后期,食实封逐渐演变为赐给一定实物或货币的方式,并且由国库定期支给。至唐德宗时,食实封制度名存实亡。食实封制度的衰亡
A.体现了皇权得到强化 B.是藩镇割据造成的恶果
C.反映了均田制的瓦解 D.折射出商品经济的发展
4.朱弁《曲洧旧闻》称:“东坡诗文,落笔辄为人所传诵”,于是化身千万,广泛传播,扩大了作家在文坛的影响力,提高了作品的声誉与地位,造就了士林之阅读期待。这可用于说明宋代
A.雕版印刷促进文化繁荣 B.词的创作满足了社会文化需求
C.豪放词成为文学的主流 D.活字印刷术提高了印刷业效率
5.下面是石涛(1641-约1718)的《黄山图》(局部)。“黄山是我师,我是黄山友。心期万类中,黄峰无不有”道出了他创作鲜活、生动的《黄山图》的缘由。该作品的创作
A.践行了重视“行”的哲学思想 B.反映了写意画的颓势
C.顺应了商品经济下的社会风尚 D.体现了“异端”思想
6.千百年来,中国普通民众日常所需外来物品甚少。19世纪80年代中期,人们惊奇地发现,邻近天津的玉田,人们日常所需洋货“至不可胜数”,甚至“饮食日用曰洋货者,殆不啻十之五矣”。据此可知,晚清天津附近地区
A.民众勤俭的消费观受到冲击 B.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特征明显
C.民众生活方式深受时局影响 D.民众对西方侵略的感受深刻
7.康有为将西方宗教入侵与秦朝的“焚书坑儒”相比,他说:“若国步稍移,则彼非金元无教者比也,必将以其教易吾教耳。犹吾孔教本起中国,散入新疆、云南、贵州、高丽、安南也。以国力行其教,必将毁吾学宫而为拜堂,取吾制义而发挥新约。”这从侧面说明当时
A.西方宗教对中国文化形成冲击 B.天主教主要在偏远地区传播
C.中国人信仰天主教的比例较高 D.西方列强普遍反对戊戌变法
8.下表反映了五四运动前后的刊物发表情况。据此可以推知,当时
时间 刊物发表情况
五四运动之前 中文刊物不仅数量有限,而且内容古板,千篇一律,多为文言文
五四运动之后 数百种白话报刊竞相兴起,“新文化”真正成为一场规模空前的“运动”
A.五四运动使知识界率先觉醒 B.新思想的社会影响扩大
C.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受到冲击 D.白话文开始取代文言文
9.新中国在成立初期积极参加或筹备举办国际文化活动,如文化人士互访、乒乓外交、举办纪念世界文化名人活动等,这些举措使我国同一些国家暂时搁置领土和社会制度等历史遗留问题的争议,为新中国走向世界开拓了广阔道路。这反映了新中国
A.文化外交战略卓有成效 B.利用软实力消除国际分歧
C.外交以意识形态为指导 D.重视传统文化的国际推广
10.据统计,1962年我国粮食总产量达到15 441.4万吨,比上一年增产1 790.5万吨;农业总产值比上一年增长3.3%,结束了粮食总产量连续三年下降的状况。出现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计划经济体制初步形成 B.国民经济调整工作的开展
C.工业化建设的快速发展 D.农业生产技术的大幅提升
11.改革开放初期,治安犯罪是影响社会稳定的突出问题;进入20世纪90年代中期前后,社会矛盾和群体性事件频发。为此,我国政府在社会治理上,不仅仅是政府管理,还包括社会组织和个人的参与。这说明政府
A.践行了人民民主专政的理论 B.注重增强民众的法治意识
C.强调多元主体对社会的管理 D.行政管理职能弱化的趋向
12.罗马共和国晚期,裁判官通过告示将一系列表现形式不同的侵害行为归入“侵辱”的概念中,其中就包括“公然性诽谤与言辞侮辱”。这种侵辱“或以物件实施,或以言辞实施。以言辞实施的,发生公然性诽谤与言辞侮辱”。这说明当时古罗马
A.法律体系进入完善阶段 B.民众之间的矛盾较为突出
C.已重视保护公民的人格 D.个人权利得到了全面保障
13.1526年,西班牙国王查理一世下令,每支远航船队必须携传教士同行,否则不得离港;此后,几乎每条船上都会有传教士的身影,他们改变异教徒的迫切心情不亚于寻找一个新贸易港口的船长。这表明,早期殖民活动
A.开启异域文明的交融 B.致力寻找新贸易港口
C.受到宗教精神的推动 D.以传教士为主要力量
14.马丁·路德说,如果把《圣经》比喻成一棵“大树”,其中的字句就是“枝条”,那么他已经摇晃过每根“枝条”了。有学者赞同马丁·路德独立探索的精神,认为他卓有成效地开辟了《圣经》批判之先河。这说明马丁·路德的行为
A.促进了人文主义的传播 B.推动了《圣经》的研究
C.便利了理性主义的弘扬 D.加速了宗教改革进程
15.19世纪,英国慈善机构如雨后春笋般迅猛发展,这些民间慈善机构通常与政府济贫部门密切合作。有学者就19世纪60年代初期之前的伦敦慈善机构数量变化情况进行了统计(见下表)。据此可得出的结论是,英国
A.民众邻里互助意识增强 B.贫富分化矛盾得以化解
C.社会治安得到根本改善 D.经济发展推动社会救助
16.1896~2021年,奥运会已经举办了32届。在1896~1956年的前16届奥运会中,欧洲国家和美国就举办了其中的15届,占比93.75%,另外一届由澳大利亚举办。在1960年之后的16届奥运会中,欧洲国家(不包括苏联和1991年后的俄罗斯)和美国举办了其中的7届,占比43.75%。上述变化折射出
A.国际体育运动走向分散化 B.大国国际责任意识的缺失
C.欧洲和美国城市功能弱化 D.国际经济政治格局的变迁
二、材料题(共52分)
17.社会治理关系国家和个人,影响深远。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6分)
材料一 农业社会需要农民稳定地进行耕种,从剩余非常有限的千家万户中汲取税收以维持上层建筑,进而保持整个社会的稳定。而郡县制恰恰具有使人民“定居”的功能,这源于郡县制首先要“编户齐民”,即“地不动、户不动、人不动”,其目的在于将人固定在土地上。古代农业社会的流动速度比较慢,人被固定在土地上后就定居了,税收也因此稳定了。其实只要掌握了户籍,就必然掌握赋税钱粮。
——摘编自曹锦清、刘炳辉《郡县国家:中国国家治理体系的传统及其当代挑战》
材料二 清朝末年,清政府为了振衰起敝,推行宪政,并将推行地方自治作为立宪的基础。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清廷仿照日本的选举法规,颁布了第一部全国性的地方自治章程,预计宣统元年至宣统五年(1909~1913年),陆续成立全国地方自治机构,各省逐渐开始行动。但随着清帝退位,宪政筹备遽然中止。民国时期,虽然政府几次推动地方自治,但始终没有多大的成效。学者如梁漱溟、米迪刚等认为完全靠外国制度,不能解决中国的问题。地方自治要成功,必须设法和中国古代乡约、保甲、社仓、社学这些有中国特色的地方自治制度相结合。
——摘编自牛铭实《从封建、郡县到自治:中国地方制度的演变》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古代中国长期实行郡县制的原因及影响。(8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中国推进地方自治的背景及意义。(8分)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一 重视监察立法是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的重要特征,伴随着监察法的编纂,古代监察制度一直在制度化、法制化的道路上稳步发展,其实质是封建皇权的依附性工具,具有浓厚的“人治”色彩,这使得监察的职能在实际运用中发生异化,其从惩治官吏腐败的官员异化为统御、平衡官僚势力的权力工具。监察制度的功效不在于其机构设置、官员素质、法律制定,而在于君主自身的开明程度。中国古代监察官员作为“风宪之官”“耳目之官”,是皇权的代表和延伸,因此,对于监察官员的选任往往要综合考察其德行、文化素养和工作经验。
——摘编自杨联《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的变迁、特征及启示》
材料二 中共及苏维埃政权所颁布的一系列监察法规的条文内容,不少是从俄国(苏联)法律中原文照搬过来的。但同时,中国共产党立足于苏维埃区域的理论需求和现实情况,对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监察制度进行了理论与实践意义上的双重创新。在理论上不仅借鉴学习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监督监察思想,还吸收了中国本土传统监察文化中的一些合理因素;在实践过程之中,则在监察活动中努力贯彻独特的群众路线,体现了人民群众是权力监督监察的主体理念。这一时期残酷的战争环境导致苏维埃中央政府难以形成有效的、统一的管理,从而致使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监察制度的建设也受到极大的环境限制与约束。
——摘编自谢建平《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监察制度研究》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古代中国与中华苏维埃政权监察制度的异同。(8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中国监察制度的认识。(4分)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一 二战后,日本粮食短缺问题严重。美国占领当局以政府信贷的方式设立占领区政府救济基金、占领区经济复兴基金等,推动日本大规模进口美国粮食。20世纪50年代后,美国大力推动剩余粮食(做面包的小麦、做饲料的玉米等)的对日倾销。美国设立了“饮食改善协会”,“赠予”日本学校面粉和牛奶,并培训面包师。日本人的食材逐渐从以米、鱼、蔬菜为主变为以小麦、肉类、乳类为主。畜牧业的发展刺激了日本的粮食进口,1973~1974年,日本对美国谷物和豆类进口的依存系数达67%。
——摘编自徐振伟《二战后美国对日本的粮食战略及其影响》
材料二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度关注粮食安全问题,粮食生产加快发展。国家制定的一系列法律法规和政策措施,坚持不以牺牲耕地搞开发,保持农村土地承包关系的长期稳定,保护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国家加大对粮食主产区的支持力度,按照市场需求,把粮食的生产、转化、加工、流通、消费作为一个完整的产业体系,进行系列开发和整体建设。国家农业科研的投入比重不断提高,国家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加快建立,“种子工程”“畜禽水产良种工程”等重大工程顺利实施。健全完善中央储备粮与地方储备粮之间的补充机制,统一协调省、市、县三级储备的吞吐,确保各地国储库和中央储备粮规模的稳定。2007年,中国粮食产量再次登上5000亿公斤阶段性水平。2008年,我国粮食产量突破历史最高水平。
——摘编自尹成杰《粮安天下——全球粮食危机与中国粮食安全》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二战后美国占领当局为解决日本人吃饭问题而采取的措施及其影响。(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我国为保障粮食安全所采取的措施,并分析其意义。(6分)
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有学者在研究全球化的著作中使用了如下标题:
“富世界里的穷国家”
根据材料,结合世界近现代史知识,围绕上述标题展开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论证充分,表述清晰。)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