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 青山不老 基础过关全练(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19 青山不老 基础过关全练(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1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五四学制)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4-10 08:52:14

图片预览

内容文字预览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18 青山不老
基础过关全练
1.阅读下面语段,完成题目。
窗外是参( )天的杨柳。在这绿风dàng yàng( )的小院里,风一吹,树稍卷过涛声,叶间闪着粼粼的波光。这是中国的晋西北,是西伯利亚大风常来肆虐( )的地方,是干旱、霜冻、沙尘暴等与生命作对的怪物pán jù( )之地。这个拄着拐仗的瘦小老头,竟 (创作 创造)了这块绿洲。这是了不起的奇迹。
(1)给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2)语段中有两个错别字,请找出来并改正。 改为 ; 改为 。
(3)从括号中选择恰当的词语填入横线处。
(4)将画线句改为感叹句。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
A.在抗洪战斗中,全国人民风雨同舟,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
B.让他离开盘踞了八十多年的故土,他真舍不得。
C.昨天,狂躁的北风肆虐,致使树木倒伏、围墙倾塌、航班延迟
D.生活就像一杯浓酒,不经三番五次的提炼,就不会如此醇香。
3.对下列句子所运用的修辞手法判断有误的一项是( )
A.我们盘腿坐在土炕上,就像坐在船上,四周全是绿色的波浪。(比喻)
B.山洪涌下的泥埋住了树的下半截,树却勇敢地顶住了山洪的凶猛。(拟人)
C.村干部在旁边恭敬地补充着 十五年啊,绿化了八条沟,造了七条防风林带、三千七百亩林网,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迹。(夸张)
D.在这里,你会感受到“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的静谧。(引用)
能力提升全练
4.阅读《青山不老》选段,按要求回答问题。(4分)
在屋里说完话,老人陪我们到沟里去看树。杨树、柳树,如臂如股,劲挺在山洼、山腰。看不见它们的根,山洪涌下的泥埋住了树的下半截,树却勇敢地顶住了山洪的凶猛。这山已失去了原来的坡形,依着一层层的树形成一层层的梯。老人说:“这树下的淤泥有两米厚,都是好土啊!”是的,保住了这黄土,我们才有这绿树;有了这绿树,我们才守住了这片土。
(1)这段文字写的是老人带“我们”去看树时看到的景象,主要运用了 的表达方式。这里既是写树,也是写人;表现树的精神,也赞美人的品质。(2分)
(2)选段中画线句运用了 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展现了山沟里绿树成荫、枝繁叶茂,也侧面表现了 。(2分)
5.阅读下面文学类文本,完成题目。(15分)
种稻得道
周华诚
①插秧结束好几天了,指甲缝里居然还残留着一点泥巴。这天晚上朋友给我发微信,说他把“父亲的水稻田”的泥巴,带到了南京路上。朋友到上海出差,住四星级酒店,泡在浴缸里,看见隐藏在脚指甲下的一点泥巴,顿时觉得意味深长。
②最觉有趣的,还是小孩子。水水的女儿好好,今年六岁,已是第三次下田。她初次莅临稻田是两岁,爸爸妈妈带她到田间,她紧紧地搂着爸爸的脖子,挂在爸爸身上不肯下水。现在,她已是水稻田的老朋友了,毫不犹豫地把小脚伸进泥水中。大概,这也算是一种亲切的相见吧,一年两次,跟泥巴的相见。在城市中,这样亲近土地的机会可不多。晚上,住在乡下,她又把插秧经历写进拼音日记,笨拙的一笔一画,记下自己的心情,说手伸进泥里很好玩,明天还想再插秧。
③好好有了小弟弟,这小子,上一次来到水稻田才刚会爬。这次算是第一次下田,并没有像姐姐当年那样挂在爸爸身上不肯下来,而是很有点小男子汉的样子,干脆地糊了一身的泥水。吃晚饭的时候,这小子还以为,他吃的米饭就是自己当天种出来的呢。
④现在谁还知道水稻什么时节播种,什么时节插秧,什么时节开花,什么时节收获 本来,我发起“父亲的水稻田”活动,只是想记下父亲一年当中的农事,作为一份社会人文资料。因我从小在村庄长大,如今却一点儿都不会种田了。一转眼,我都已经是做父亲的人了,离了故土,又如何把这些记忆传承下去。这几年,我一年一年回到乡下,跟着父亲种田,又带着城里大小朋友一起种田,也算是与家乡、与泥土一次亲近的机会吧。
⑤从种稻的劳作里,我们知道了,很多事情不必着急。水稻生长,一年一季,至多两季,着急也没有用。何不放慢生活的脚步,让一切自然生长。从种稻的劳作里,孩子们也知道了,原来大米是从土地里长出来的,原来有一片自己的土地是这样愉快的事情。
⑥今年,“父亲的水稻田”招募了20位“地主”共同参与劳作。说好了,每个人都可以回到这一片小小的土地上,劳动,或者仅仅只是在田埂上小坐,听听蝉鸣,看看萤火虫,一起喝乡下的茶,夜深时对饮一碗粮食烧(酒),都是好的。
⑦上海的“地主”钱先生,那几天公司里有重要事项走不开,错过插秧,特意写了一幅字,又找人装了框送来——“种稻得道”。我觉得,这算是一种鼓励吧,或者是目标。工作也好,生活也好,我们每一个人,都从这些日常当中获得领悟——道在日常,道在一日一日的劳作当中。
(选自《经典美文》)
(1)下列对文章写作手法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第②段用对比手法写小女孩下田的不同表现,展现了其由恐惧到享受的巨大变化。
B.第③段对小男孩的一系列描写,生动表现了孩子对自己当日劳动体验的自豪之感。
C.第④段第一句运用设问的手法,表达“我”的担忧,交代“我”发起活动的初衷。
D.全文以质朴的叙述为主,适当的议论为辅,让人读来感觉亲切而又不觉陷入深思。
(2)请围绕“种稻”简要概括本文的写作思路。(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从全文看,“种稻得道”的“道”具有丰富的内涵,请简要作答。(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基础过关全练
1.答案 (1) cān 荡漾 nüè盘踞 (2)稍 梢仗 杖 (3)创造 (4)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迹啊!
解析 (3)创作:创造文艺作品。创造:想出新方法、建立新理论、做出新的成绩或东西。这里是说老人竟然在环境恶劣的晋西北通过种树造出了一块以前从未有过的绿洲,绿洲是老人做出的成绩,所以选“创造”。
(4)陈述句改为感叹句,在句中添加“多么”等感叹词,在句尾加上“啊”等语气词,变句号为叹号。注意保持句意不变。
2. B 盘踞:占据、霸占(某个地方)。此处感彩不当。
3. C 该项没有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
能力提升全练
4.答案 (1)描写
(2)比喻 老人不屈的精神和劳动创造的巨大价值
解析 (1)选段写了树、山和老人的语言,从表达方式上看是描写。
(2)通过“如”这个比喻词,可以判定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这里把“杨树、柳树”比作“臂”“股”,写出了杨树、柳树生长得茂盛。同时还表明老人为创造这片绿洲付出了千辛万苦,从侧面表现了老人的顽强和他所创造的巨大生态价值。
5.答案 (1)C
(2)首先从种稻残留的泥巴引发感慨,引出下文;然后回忆了小孩子种稻的趣事;继而交代了发起“父亲的水稻田”活动体验种稻的原因及其结果;最后抒发“种稻得道”的感悟。
(3)亲近自然(土地);了解自然规律,传承农耕文化;感悟生活真谛;享受生活乐趣。
解析 (1)C项“设问”说法有误。第④段第一句没有运用设问的手法,设问是自问自答,而这里只问无答。
(2)根据第①段可知,开头由种稻残留的泥巴引发感慨,引出下文;根据第②③段可知,回忆了小孩子种稻的趣事;根据第④段中的“现在谁还知道水稻什么时节播种 什么时节收获 ”和第⑤段中的“从种稻的劳作里 很多事情不必着急”可知,交代了发起“父亲的水稻田”活动体验种稻的原因和结果;根据第⑦段讲述的活动的参与者钱先生因错过插秧而送来一幅字可知,今年因为钱先生,有了“种稻得道”的感悟。
(3)根据第②段中的“大概 这样亲近土地的机会可不多”可知,“道”有亲近自然(土地)之意;根据第③段中的“吃晚饭的时候 他吃的米饭就是自己当天种出来的呢”和第④段中的“现在谁还知道水稻什么时节播种 什么时节收获 ”可知,“道”有了解自然(植物生长)规律之意;根据第④段中的“我发起‘父亲的水稻田’活动 作为一份社会人文资料”可知,“道”有传承农耕文化之意;根据第⑤段中的“从种稻的劳作里 让一切自然生长”可知,“道”有感悟生活真谛之意;根据第⑦段中的“工作也好 道在一日一日的劳作当中”可知,“道”有享受生活乐趣之意。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