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届高考专题复习:小说专题训练许地山小说(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3届高考专题复习:小说专题训练许地山小说(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5.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1-26 08:11:4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小说专题训练----许地山小说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醍醐天女
许地山①
相传乐斯迷是从醍醐海②升起来的。她是爱神的母亲,是保护世间的大神卫世奴的妻子。准陀罗是和我同舟的人,那晚上,他叫我和他到舵上的轮机旁边。我们的眼睛都望着看着推进机激成的白浪。准陀罗说:“那么大的洋海,只有这几尺地方,像醍醐海的颜色。”这话又触动我对于乐斯迷的兴趣。他本是很喜欢讲故事的,所以我就央求他说一点乐斯迷的故事给我听。
他对着苍茫的洋海,很高兴地发言。“她是我自己的母亲!”我静坐着,听这位自以为乐斯迷儿子的朋友说他父母的故事。
我的家在旁遮普和迦湿弥罗交界地方。那里有很畅茂的森林。我母亲自十八岁就嫁了。那时我父亲不过是十九岁。她每天要同我父亲跑入森林里去,因为她喜欢那些参天的树木,不羁的野鸟和昆虫的歌舞。他们实在是那森林的心。他们常进去玩,所以树林里的禽兽都和他们很熟悉。
我父母他们冒的险多,危险真个教他们遇着了。
我父亲拿着木棍,一面拨,一面往前走;母亲也在后头跟着。他们从一颗满了气根的榕树底下穿过去。乱草中流出一条小溪,水浅而清,可是很急。父亲喊着“看看”!他扶着木棍对母亲说:“真想不到这里头有那么清的流水。我们坐一会玩玩。”
于是他们二人摘了两扇棕榈叶,铺在水边,坐下,四只脚插入水中,任那活流洗濯。
父亲是一时也静不得的。他在不言中,涉过小溪,试着去探那边的新地。母亲在叶上坐了许久,只等父亲回来叫她,但天色越来越晚,总不见他来。
催夕阳西下的鸟歌,兽吼,一阵阵地兴起了,母亲慌慌张张涉过水去找父亲。她从藤萝的断处,丛莽的倾倒处,或林樾的婆娑处找寻,在万绿底下,黑暗格外来得快。这时,只剩下几点萤火和叶外的霞光照顾着这位森林的女人。她的身体虽然弱,她的胆却是壮的。结果发现父亲倒在地上,凝血聚在身边。她见父亲的脚还在流血,急忙解下自己的外衣在他腿上紧紧地绞。血果然止住,但父亲已在死的门外候着了。
母亲这时虽然无力也得背着父亲走。好不容易把父亲背过小溪,但找来找去总找不着原路。最后她决定自己一个人找路出来。她摘了好些叶子,折了好些小树枝把父亲遮盖着。用了一刻功夫,居然堆成一丛小林。她手里另抱着许多合欢叶,走几步就放下一技,有时插在别的树叶下,有时结在草上,有时塞在树皮里,为要做回来的路标。她走了约有五六百步,一弯新月正压眉梢,距离不远,已隐约可以看见些村屋。
她出了林,往有房屋的地方走,可惜这不是我们的村,也不是邻舍。是树林另一方面的村庄,我母亲不曾到过的。那时已经八九点了。村人怕野兽,早都关了门。她拍手求救,总不见有慷慨出来帮助的人。她跑到村后,挨那篱笆向里瞻望。
那一家的篱笆里,在淡月中可以看见两三个男子坐在树下吸烟、闲谈。母亲合着掌从篱外伸进去,求他们说:“诸位好邻人,赶快帮助我到树林里,扶我丈夫出来罢。”男子们听见篱外发出哀求的声,不由得走近看看。母亲接着央求他们说:“我丈夫在树林里,负伤很重,你们能帮助我进去把他扶出来么?”内中有个多髭的人问母亲说:“天色这么晚,你怎么知道你丈夫在树林里?”母亲回答说:“我是从树林出来的。我和他一同进去,他在中途负伤。”
几个男子像审案一般,这个一言,那个一语,只顾盘问。有一个说:“既然你和他一同进去,为什么不会扶他出来?”有一个说:“你看她连外衣也没穿,哪里像是出去玩的样子!想是在林中另有别的事罢。”又有一个说:“女人的话信不得。她不晓得是个什么人。哪有一个女人,昏夜从树林跑出的道理?”
我母亲用尽一个善女人所能说的话对他们解释都无济于事。她目前最好的方法,只有离开那里。左右思量,还是回到树林里去。
在向着树林的归途中,朝霞已从后面照着她了。她在一个道途不熟的黑夜里,移步固然很慢,而废路又走了不少,绕了几个弯,有时还回到原处。这一夜的步行,足够疲乏了。她来到了一个人家的菜圃,那里有一张空凳子,她顾不得什么,只管坐下。
不一会,出来一个七八岁的孩子,定睛看着她,好像很诧异似的。母亲知道他是这里的小主人,就很恭敬地对他说明。孩子的心比那般男子好多了。他对母亲说:“我同你去罢。我们牢里有一匹母牛,天天我们要从它那榨出些奶子,现在我正要牵它出来。你候一候罢,我教它让你骑着走。”
母亲在牛背上,眼看快到父亲身边了。昨夜所堆的叶子,一叶也没剩下。精神慌张的人,连大象站在旁边也不理会,真奇怪呀!她起先很害怕,以为父亲的身体也同叶子一同消灭了。后来看见那只和他们很要好的像正在咀嚼夜间她所预备的叶子,心才安然一些。
下了牛背,孩子扶她到父亲安卧的地方,但是人已不在了。这一吓,非同小可,简直把她苦得欲死不得。孩子的眼快一点,心地又很安宁,父亲一下子就让他找到了。他指着那边树根上那人说:“那个是不是?”母亲一看,速速地扶着他走过去。
父亲呻吟着:“我渴。”
孩子抢着说:“挤些奶子他喝。”他摘一片光面的叶子到母牛腹下挤了些来给父亲喝。
父亲的精神渐次回复了,对母亲说:“我是被大象摇醒的。醒来不见你,只见它在旁边,吃叶子。为何这里有那么些叶子?是你预备的罢。……我记得昨天受伤的地方不是在这里。”
母亲把情形告诉他,又问他为何伤得那么厉害。他说是无意中触着毒刺,折入胫里,他一拔出来血就随着流,不忍教母亲知道,打算自己治好再出来。谁知越治血流得越多,至于晕过去,醒来才知道替他止血的还是母亲。
父亲知道白母牛是孩子的,就对他说了些感谢的话,也感激母亲说:“若不是你去带这匹母牛来,恐怕今早我也起不来。刚才给我喝的奶子,实在胜过天上醍醐,多亏你替我找来!”父亲说时,挺着身子想要起来,可是他的气力很弱,动弹得不大灵敏。母亲向孩子借了母牛让父亲骑着。于是孩子先告辞回去了。
父亲赞美她的忠心,说她比醍醐海出来的乐斯迷更好,母亲那时也觉得昨晚上备受苦辱,该得父亲的赞美。她也很得意地说:“权当我为乐斯迷罢!”自那时以后,父亲常叫她乐斯迷。
(选自《许地山选集》,有删改)
【注】①许地山,“五四”时期新文学运动先驱者之一,一生创作的文学作品多以闽、台、粤和东南亚、印度为背景,以改造社会为己任。②醍醐[tíhú]海,是印度神话里智慧之海。醍醐,佛教用以比喻佛性,也比喻美酒。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用白描的手法描写准陀罗的父母摘下两扇棕榈叶,把它们铺在水边,坐下,四只脚插入水中,任那流水洗濯。活画出了极其温馨的生活情景,表现了作者对理想生活的向往。
B.在淡月中坐在树下吸烟闲谈的几个男子,特别喜欢怀疑,甚至见死不救。作者通过语言描写和心理描写把他们保守落后的本性刻画得惟妙惟肖,正是作者欲拯救人类的心志表现。
C.作者以印度为背景叙述故事。醍醐海、合欢叶、棕榈叶、大象、白母牛这些词语把读者带入到了异国风情中,但实际给读者的感觉也像是在描写国人的生活,给我们爱的熏陶。
D.作者擅长用自然意象来推动故事情节,从不见父亲、寻找父亲到父亲获救的过程中,用“夕阳”“霞光”“新月”“淡月”“朝霞”“朝阳”等来作暗示,人物的心理也随之起伏波动。
2.这篇小说结构严谨,试找出两组运用了照应的文句,并分别加以简析。
3.为什么说母亲就是“醍醐天女”?请结合文章简要分析。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铁鱼的鳃
许地山
那天下午警报的解除信号已经响过了。大队过去之后,路边闪出一个老头,头发蓬松得像戴着一顶皮帽子,穿的虽然是西服,可是缝补得走了样了。他手里抱着一卷东西,匆忙地越过巷口,不提防撞到一个人。
“雷先生,这么忙!”
“唔,原来是黄先生,黄先生一向少见了,你也是从避弹室出来的罢?他们演习抗战,我们这班没用的人,可跟着在演习逃难哪!”
“可不是!”黄笑着回答他
两人不由得站住,谈了些闲话。直到黄问起他手里抱着的是什么东西,他才说:“这是我的心血所在,说来话长,你如有兴致,可以请到舍下,我打开给你看看,看完还要请教。”
黄早知道他是一个最早被派到外国学制大炮的官学生,回国以后,这老人家的兴趣是在兵器学上,心里想看他手里所抱的,一定又是理想中的什么武器的图样了。他微笑向着雷,顺口地说:“雷先生,我猜又是什么‘死光镜’、‘飞机箭’一类的利器图样罢?”他说好像有点不相信,因为从来他所画的图样,献给军事当局,就没有一样被采用过。虽然说他太过理想或说他不成的人未必全对,他到底是没有成绩拿出来给人看过。
雷回答黄说:“不是,不是,这个比那些都要紧。我想你是不会感到什么兴趣的。再见罢。”说着一面就迈他的步。黄倒被他的话引起兴趣来了。他跟着雷,一面说;“有新发明当然要先睹为快的。”
“不敢打搅,你只看这蓝图是没有趣味的。我已经做了一个小模型,请到舍下,我实验给你看。”
黄是头一次到他家,看见四壁挂的蓝图,各色各样,说不清是什么。厅后面一张小小的工作桌子,锯、钳、螺丝旋一类的工具安排得很有条理,架上放着几只小木箱。
“这就是我最近想出来的一只潜艇的模型。”雷顺着黄先生的视线到架边把一个长度约为三尺的木箱拿下来,打开取出一条“铁鱼”来。他接着说:“我已经想了好几年了,我这潜艇特点是在它像一条鱼,有能呼吸的鳃。还有艇里的水手,个个有一个人造鳃,万一艇身失事,人人都可以迅速地从方便门逃出,浮到水面。”黄听了一套一套他所不大懂的话,也看不懂他的实验,再坐下想与他谈些别的。但雷的兴趣还是在他的铁鳃,他不歇地说他的发明怎样有用,和怎样可以增强中国海军的军备。
“海军船坞于你这样的发明应当注意的,为什么他们让你走呢?
“你要记得那是别人的船坞呀,先生!他们要的只是熟练工人。”
“你为什么要辞工呢?”
“说来,理由很简单。因为我研究潜艇,他们已经怀疑我是奸细,好在我机警,预先把我自己画的图样藏到别处去,我想,我也没有把我自己画的图样献给他们的理由,自己民族的利益得放在头里,于是辞了工,离开那船坞。”
黄问:“照理想,你应当到中国的造船厂去。”
雷急急地摇头说:“中国的造船厂?不成,我所知道的一所造船厂,凡要踏进那厂的大门的,非得同当权的有点直接或间接的血统或裙带关系。”
黄说:“我看你的发明如果能实现,却是很重要的一件事。国里现在成立了不少高深学术的研究院,你何不也教他们注意一下你的理论,试验试验你的模型?”
“又来了!你想我是七十岁左右的人,还有爱出风头的心思吗?许多自号为发明家的,今日招待报馆记者,明日到学校演讲,说得自己不晓得多么有本领,爱迪生和安因斯坦都不如他,把人听腻了。”
黄看看时表,随即站起来,说:“你老哥把世情看得太透澈,看来你的发明是没有实现的机会了。”
“我也知道,但有什么法子呢?这事个人也帮不了忙,不但要用钱很多,而且军用的东西又是不能随便制造的。我只希望我能活到国家感觉需要而信得过我的那一天来到。”
雷说着,黄已踏出厅门。他说:“再见罢,我也希望你有那一天。”
黄直盼着得到他的消息。过了好些日子,他才从一个赤坎来的人听说,有个老头子搭上两期的船,到埠下船时,失手把一个小木箱掉下海里去,他急起来,也跳下去了。黄不觉滴了几行泪,想着那铁鱼的鳃,也许是不应当发明得太早,所以要潜在水底。
(摘编自1941年2月《大风》半月刊)
4.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以雷先生发明“铁鱼的腮”为中心事件,将一件并不一定能实现的发明运用写实的手法表现出来。
B.雷先生在逃难时不慎将盛潜水艇的箱子掉入海里,他也不顾危险跳下去,表现了科学家视科学发明为生命的品格。
C.小说叙事不以叙述事件、渲染情节为重点,而是极力描写个人的言行,塑造出极为普通却又厚重的人物形象。
D.小说以四十年代抗日战争为创作背景,歌颂了雷教授的爱国热忱,同时寄寓了作者“科学救国”的理想
5.“想着那铁鱼的鳃,也许是不应当发明得太早,所以要潜在水底”,请结合小说内容,简要分析这句话的含义。
6.小说在塑造雷先生这一人物形象时,主要用了哪些手法?请结合小说简要分析。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街头巷尾之伦理
许地山
在南口那边站着一个巡警。他看上去是个“街知事”,然而除掉捐项,指挥汽车,和跟洋车夫捣麻烦以外,一概的事情都不知。那一头来了一个盲人,一手扶着小木杆,一手提着破柳罐。他一步一步踱到巡警跟前,后面一辆汽车远远地响着喇叭,吓得他急要躲避,不凑巧撞在巡警身上。
巡警骂他说:“你这东西又脏又瞎,汽车快来了,还不快往胡同里躲!”幸而他没把手里那根“尚方警棍”加在盲人头上,只挥着棍子叫汽车开过去。
盲人进了胡同口,沿着墙边慢慢地走。那边来了一群狗。它们一面吠,一面咬,冲到盲人这边来。他的拐棍在无意中碰着一只张牙咧嘴的公狗,被它在腿上咬了一口。他摩摩大腿,低声骂了一句,又往前走。
“你这小子,可教我找着了。”从胡同的那边迎面来了一个人,远远地向着盲人这样说。盲人已经两天没回家了。他蓦然听见叔叔骂他的声音,早已吓得魂不附体。叔叔走过来,拉着他的胳臂,说:“你这小子,往哪里跑?”盲人还没回答,他顺手便给他一拳。盲人“哟”了一声,哀求他叔叔说:“叔叔别打,我昨天一天还没吃的,要不着,不敢回家。”
叔叔一面骂,一面打,把盲人推倒,拳脚交加。破柳罐也摔了,掉出几个铜元,和一块干面包头。叔叔说:“你还撒谎?这不是铜子?这不是馒头?你有剩下的,还说昨天一天没吃,真是该揍的东西。”他骂着,又连踢带打了一会。
盲人想是个忠厚人,也不会抵抗,只会求饶。
路东五号的门开了。一个中年的女人拿着药罐子到街心,把药渣子倒了。她想着叫往来的人把吃那药的人的病带走,好像只要她的病人好了,叫别人病了千万个也不要紧。她提着药罐,站在街门口看那人打他的瞎眼侄儿。
路西八号的门也开了。一个十三四岁的黄脸丫头,提着脏水桶,往街上便泼。她泼完,也站在大门口瞧热闹。
路东九号出来几个人,路西七号也出来几个人,不一会,满胡同两边都站着瞧热闹的人们。他们当中怎么没有一个人走来把那人劝开?难道看那盲人在地上呻吟,无力抵抗,和那叔叔凶狠恶煞的样子,够不上动他们的恻隐之心么?
盲人嚷着救命,至终没人上前去救他。叔叔见有许多人在两旁看他教训着坏子弟,便乘机演说几句。这是一个演说时代,所以“诸色人等”都能演说。叔叔把他的侄儿怎样不孝顺,得到钱自己花,有好东西自己吃的罪状都布露出来。他好像理会众人以他所做的为合理,便又将侄儿恶打一顿。
盲人的枯眼是没有泪流出来的,只能从他的号声理会他的痛楚。他一面告饶,一面伸手去摸他的拐棍。叔叔很快把拐棍从地上捡起来,就用来打他。棍落在他的背上发出一种霍霍的声音,显得他全身都是骨头。叔叔说:“好,你想逃?你逃到哪里去?”说完,又使劲地打。
街坊也发议论了。有些说该打,有些说该死,有些说可怜,有些说可恶。可是谁也不愿意管闲事,更不愿意管别人的家事,所以只静静地站在一边,像“观礼”一样。
叔叔打够了,把地下两个大铜子捡起来,问他:“你这些子儿都是从哪里来的?还不说!”
盲人那些铜子是刚在大街上要来的,但也不敢申辩,由着他叔叔拿走。
胡同口的大街上,忽然过了一大队军警。听说早晨司令部要枪毙匪犯。胡同里方才站着瞧热闹的人们,因此也冲到热闹的胡同去。胡同里的人,都到大街上看热闹去了。这里,盲人从地下爬起来,全身都是伤痕。巡警走来说他一声“活该”!
他没说什么。
(有删改)
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幸而他没把手里那根‘尚方警棍’加在盲人头上”中的“尚方警棍”一词,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引号起到了讽刺的作用。
B.盲人本就可怜,连作为亲人的叔叔都不去关心、爱护他,而是变本加厉地盘剥他,这就更加凸显了人们的自私与冷漠。
C.“他没说什么”,不仅照应了前文“盲人想是个忠厚人,也不会抵抗”,也写出了盲人被侮辱,被损害早已成为习惯。
D.小说撷取了生活中的一个小片段,展现了街头巷尾的各色人等的众生相。小说叙述冷静客观,但字里行间有作者情感的表露。
8.小说发生地在“街头巷尾”,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简要说明。
9.小说除盲人外,还集中写了群像,请结合作品分析这类人的特征。
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缀网劳蛛
许地山
她对于前途没有一点灰心,且要更加奋勉。长孙虽是剥夺她们母女的关系,不许佩荷跟着她,然而她仍不忍弃掉她的责任,每月要托人暗地里把吃的用的送到故家去给她女儿。
她现在已变主妇的地位为一个珠商的记室了。那班没思想的男子在休息时,便因着她的姿色争来找她开心。但她的威仪调伏了这班人的邪念,教他们转过心来承认她是他们的师保。
她一连三年,除干她的正事以外,就是教她那班朋友说几句英吉利语,念些短文。在她的团体里,使令、供养,无不如意。
那天,她又坐在那里,手拿着一张佩荷的小照,那是史夫人最近给她寄来的。她翻来翻去地看,看得眼昏了。她猛一抬头,又得着平时所现的异象。她看见一个人携着她的女儿一直走到跟前。那人说:“长孙夫人,我领你的女儿来找你哪。”
尚洁此时,展一展眼睛,才理会果然是史先生。她不等回答史先生的话,便上前用力搂住佩荷,她的哭声从她爱心的深密处殷雷似的震发出来。佩荷不认得她,害怕起来,也放声哭了一场。史先生不知道感触了什么,也在旁边只管擦眼泪。
这三种不同情绪的哭泣止了以后,尚洁就呜咽地问史先生说:“我实在喜欢。想不到你会来探望我,更想不到佩荷也能来!”她要问的话很多,一时摸不着头绪。只搂定佩荷,眼看着史先生出神。
史先生很庄重地说:“夫人,我给你报好消息来了。”
“好消息?”
“前儿天,长孙先生忽然到我家里找我。他一向就和我们很生疏,好几年也不过访一次,所以这次的来,教我们很诧异。他第一句就问你的近况如何,且诉说他的懊悔。他说这反悔是忽然的,是有人警醒他的。现在我就将他的话,照样他说一遍给你听——“‘我自前年生事,二人分离以后,每疑惑尚洁官的操守,又常听见家里佣人思念她的话,心里就十分懊悔。但我总想着,男人说话将军箭,事已做出,哪里还有脸皮收回来?本是打算给它一个错到底的。然而日子越久,我就越觉得不对。中间读写书,也跟人聊些天,有勇气了。现在请求你先把佩荷带去见她,盼望她为女儿的缘故赦免我。你们可以先走,我随后也要亲自前往。’”
尚洁听了这一席话,却没有显出特别愉悦的神色。
他们一面走,一面谈,在路上就遇见长孙跟着一个本地人从对面来。她认得是长孙,就堆着笑容,抢前几步去迎他,说:“长孙君,平安哪!”长孙一见她,也就深深地行了一个敬礼,说的话印证了史先生介绍为真。
尚洁见他那番诚恳的态度,比起从前简直是两个人,心里自然满是愉快。
她回来了,先住在史先生家里,意思是要等长孙来到,一同搬回她的旧房子去。谁知等了好几天,也不见他的影。她正想着,史先生拿了一封信进来对她说:“夫人,你不必等长孙了,明后天就搬回去吧。现在他要把从前邪恶的行为和暴躁的脾气改过采,且要偿还你这几年来所受的苦楚,故不得不暂时离开你。他已经到槟榔屿了。他还说从前一切的产业都是你的,要求你尽量地享用,直等到他回来。”
尚洁搬回来那天,可巧下了一点雨,好像上天使园里的花木特地沐浴得很妍净来迎接它们的旧主人一样。她进门时,妥娘正在整理厅堂,一见她来,便嚷着:“奶奶,你回来了!我们很想念你哪!你的房间乱得很,等我把各样东西安排好再上去。先到花园去看看吧,你手植各样的花木都长大了。后面那棵释迦头长得像罗伞一样,结果也不少,去看看吧。史夫人早和佩荷姑娘来了,他们现时也在园里。”
她和妥娘说了几句话,便到园里。一拐弯,就看见史夫人和佩荷坐在树荫底下一张凳上——那就是几年前,她要被刺那夜,和史夫人坐着谈话的地方。她走来,又和史夫人并肩坐在那里。史夫人说来说去,无非是安慰她的话。然而她一时不能说出合宜的话,教史夫人明白她心中毫无忧郁在内。她无意中一抬头,看见佩荷拿着树枝把结在玫瑰花上一个蜘蛛网撩破了一大部分。她注神许久,就想出一个意思来。
她说:“我像蜘蛛,命运就是我的网。蜘蛛把一切有毒无毒的昆虫吃入肚里,回头把网组织起来。它第一次放出来的游丝,不晓得要被风吹到多么远,可是等到粘着别的东西的时候,它的网便成了。它不晓得那网什么时候会破,和怎样破法。一旦破了,它还暂时安安然然地藏起来,等有机会再结一个好的。它的破网留在树梢上,还不失为一个网。太阳从上头照下来,把各条细丝映成七色;有时粘上些少水珠,更显得灿烂可爱。人和他的命运,又何尝不是这样?”
史夫人还要说时,妥娘来说屋子已收拾好了,请她们进去看看。于是,她们一面谈,一面离开那里。
园里没人,寂静了许久。方才那只蜘蛛悄悄地从叶底出来,向着网的破裂处,一步一步,慢慢补缀。
(有删改)
10.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故事以简洁的语言交代背景,尚洁被丈夫抛弃,且被剥夺了对女儿的监护权,遭受人生重大打击。
B.写尚洁的哭声,运用了夸张,让读者更真切地感受到压抑在尚洁心中的悲苦以及她对女儿的思念。
C.“你的房间乱得很”以及佩荷拿着树枝撩破蛛网的细节,触发尚洁思维,助其找到了能回答史夫人的话题。
D.结尾尚洁以蜘蛛结网的故事,表达了自己对生命的理解,寄寓自己看破人生的消极态度,引人深思。
11.尚洁在“破镜重圆”的过程中,心理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请结合作品简要说明。
12.尚洁一度成为“弃妇”,而后又回归自己的家庭生活。请从尚洁这一角度分析其中的原因。
【答案】
B“通过语言描写和心理描写把他们保守落后的本性刻画得惟妙惟肖”错误,没有运用心理描写,也不能说是保守落后。
①“她是我自己的母亲”与“自那时以后,父亲常叫她做乐斯迷”相照应,表现了父子两人对母亲的敬仰。②“她摘了好些叶子,折了好些小树枝把父亲遮盖着”与“我是被大象摇醒的。醒来不见你,只见它在旁边吃叶子”相照应,赞扬母亲本来只是想用叶子保护父亲,竟意外地给大象提供了食物,而大象却又救醒了父亲,真是善有善报。③“我们牢里有一匹母牛,天天我们要从它那榨出些奶子”与“孩子抢着说:‘挤些奶子他喝。’他摘一片光面的叶子到母牛腹下挤了些来给父亲喝”相照应,写出了小男孩的善良与大度。且与前面几个成人的言行形成对比,表现了作者欲改造社会的目的。④“她见父亲的脚还在流血,急忙解下自己的外衣在他腿上紧紧地绞”与“你看她连外衣也没穿,哪里象是出去玩的样子!想是在林中另有别的事罢”相照应,写出了母亲被误解的苦痛,更增强了对冷漠者的鞭笞。⑤“他们常进去玩,所以树林里的禽兽都和他们很熟悉”与“我是被大象摇醒的”相照应,不仅仅写出了人与自然的和谐,而且在关键时刻大象还能救命,情景感人至深。
3.因为母亲具有“醍醐天女”的美德:①富有智慧,用合欢叶作记。②拥有爱心,想方设法救夫。③不惧艰难,背着父亲回家。④勇敢无畏,在森林里求援。
4.D“寄寓了作者‘科学救国’的理想”错,原文信息有“我已经想了好几年了,我这潜艇特点是……” “黄听了一套一套他所不大懂的话,也看不懂他的实验……他不歇地说他的发明怎样有用,和怎样可以增强中国海军的军备”“说来,理由很简单。因为我研究潜艇……预先把我自己画的图样藏到别处去,我想,我也没有把我自己画的图样献给他们的理由” “照理想,你应当到中国的造船厂去” “我看你的发明如果能实现,却是很重要的一件事。国里现在成立了不少高深学术的研究院,你何不也教他们注意一下你的理论,试验试验你的模型?” “看来你的发明是没有实现的机会了” “ 我只希望我能活到国家感觉需要而信得过我的那一天来到”,可见”算不上“科学救国”,因为在当时只是空想阶段,或者说只是蓝图愿景。
5.①雷先生的执著蕴含着极大的爱国热情。②批判国民党执政当局腐败的政治。③惋惜雷先生“科学救国”在当时只是空想。
6.①抑扬手法(先抑后扬),小说开头雷先生不修边幅、举止怪异,随着情节推进一个痴心报国的安国科学家的形象展现出来。②烘托手法(侧面描写),将雷先生置身于抗战这一背景 下,黄先生、社会各色人等对他的不同态度烘托他的执著。③细节描写(语言、动作),小说通过雷先生的动作语言展示其人物性格。
7.A“‘尚方警棍’一词,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错。“尚方警棍”一词所用修辞不是比喻,而是化用,化用“尚方宝剑”一词。
8.①街头巷尾是社会的一角,是小说描写的社会环境的一部分。
②街头巷尾是各类人汇聚的场所,有利于展开故事情节,塑造人物形象。
③街头巷尾的人、事、物、情都极具代表性,有利于以小见大表现小说主题。
9.①无聊爱看热闹。盲人挨打,众人都出来当热闹看。
②冷漠、自私、麻木。盲人被打,至终没人上前去救他。中年女人只求自己的病人好。
③残忍无情(人性)。盲人的叔叔边打盲人边演说,巡警却视而不见。
D“看破人生的消极态度”错,主人公即便在人生低谷时也不曾消极,回归家庭更不应该以消极解读。
11.(1)乍听到“破镜重圆”的消息,一时不敢相信为真,内心是忧郁;
(2)听到长孙亲口表白,内心满是欢喜;
(3)回到旧居,内心是平静。
12.(1)遭遇抛弃,并不是她的原因,她美丽善良,备受身边人的认可与赞誉;回归家庭,理所当然;
(2)被抛弃后,她没有灰心,相反更加奋勉,赢得新圈子人们的尊敬与拥戴;
(3)她以一种非常宽容的心态看待长孙和自己的命运,没有抱怨﹑忌恨;
(4)她深爱着自己的孩子,表现出母亲的伟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