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届高考专题复习:诗歌专题训练吴潜诗歌(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3届高考专题复习:诗歌专题训练吴潜诗歌(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4.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1-26 08:12:2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诗歌专题训练----吴潜诗歌
一、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水调歌头 焦山
宋 吴潜
铁瓮①古形势,相对立金焦②。长江万里东注,晓吹卷惊涛。天际孤云来去,水际孤帆上下,天共水相邀。远岫忽明晦,好景画难描。
混隋陈,分宋魏,战孙曹。回头千载陈迹,痴绝倚亭皋。惟有汀边鸥鹭,不管人间兴废,一抹度青霄。安得身飞去,举手谢③尘嚣。
【注】①铁瓮:镇江古名铁瓮城。②金焦:金山和焦山。③举手:分别时的动作;谢:告辞。
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词的开篇写古城镇江的地理形势,长江滚滚东流,金山、焦山相对屹立,读来有气势雄伟壮阔之感。
B.上片中“孤帆上下”写行船在浪涛中起伏,通过视觉感受写出了长江壮阔苍茫,亦有孤立无助之感。
C.下片概括陈述历史事件,说明了镇江在历史上的重要地位,旨在引出后面对人间兴废的抒情议论。
D.这首词题为“焦山”却不是只写焦山,上片写景,视野开阔高远,下片怀古,感情深沉而不失洒脱。
2.吴潜任镇江知府时写下了这首词,在他之前,辛弃疾任镇江知府时曾写下《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请对比两首词的结尾,分析其情感差异。
二、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满江红·金陵乌衣园①
吴潜
柳带榆钱,又还过、清明寒食。天一笑、满园罗绮,满城箫笛。花树得晴红欲染,远山过雨青如滴。问江南、池馆有谁来,江南客。
乌衣巷,今犹昔。乌衣事,今难觅。但年年燕子,晚烟斜日。抖擞一春尘土债,悲凉万古英雄迹。且芳樽、随分趁芳时②,休虚掷。
【注】①作者在建康任淮西财赋总领,与其兄吴渊同游乌衣园,遂有此作。②随分:随便。
3.下面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善用修辞,例如用罗绮指仕女,运用借代手法;“远山过雨青如滴”运用夸张手法。
B.“柳带榆钱,又还过、清明寒食”这句话写出了暮春地清冷,为下文奠定了感情基调。
C.“抖擞一春尘土债”,这句话不是写燕子的动作,而是显示了作者希望解脱繁重的事务。
D.本词有沉郁顿挫之致,感情的抒发由隐到显,含蕴深远感情,耐人寻味,笔调洒脱凝重。
4.这首词的下阕寄寓了词人哪些情感?请简要分析。
三、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满江红·齐山①绣春台
宋 吴潜②
十二年前,曾上到、绣春台顶。双脚健、不烦筇杖,透岩穿岭。老去渐消狂气习,重来依旧佳风景。想牧之、千载尚神游,空山冷。
山之下,江流永。江之外,淮山③暝。望中原何处,虎狼犹梗。勾蠡规模非浅近,石苻④事业真俄顷。问古今、宇宙竟如何,无人省。
①齐山:在今安徽贵池县东。杜牧曾在此写下《九日齐山登高》。②吴潜,宋末元兵南侵攻鄂州,吴潜被任为左丞相,而后被贾似道等人排挤,罢相遭贬。③淮山:指淮水两岸的山,宋、金以淮水为界。④“勾”,指越王勾践和他的大臣范蠡,“石符”,指五胡十六国时的后赵石勒和前秦符坚,他们在位时间都很短。
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词开篇从昔日登临此山,腿脚灵便,不需竹杖写起。十二年后,旧地重游,风景依旧美好,而自己当年的狂放之气却逐渐消失。不难看出,词人这时的心境较为悲凉。
B.词人联想到曾一同登临此山赋诗抒怀的朋友:“想牧之、千载尚神游,空山冷。”“空山冷”是对国事日衰的曲折反映,表现了词人深沉的失落感。
C.词人借古喻今,暗以勾蠡喻宋,以石苻喻金。一方面指出恢复中原须奋发图强,作长期努力;另一方面认为金的统治不会长久。
D.词人晚年受谗被贬,只能发出感时忧国的慨叹:古往今来,天地万物兴亡盛衰的道理,又有谁能理解呢?全词以“无人省”作结,悲壮豪放,耐人寻味。
6.中国诗人往往有登临情结,请结合下阕诗人登临所见分析诗人的情感态度。
四、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面小题。
望江南
[宋]吴潜
家山好,好处是三冬。梨栗甘鲜输地客,鲂鳊肥美献溪翁。醉滴小槽红①。
识破了,不用计穷通。下泽车安如驷马,市门卒②稳似王公。一笑等鸡虫。
【注】①小槽红,一种红曲糯米酿制的酒。②语出《汉书·梅福传》:“变名姓,为吴市门卒。”
7.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梨栗甘鲜”、“鲂鳊肥美”紧扣“好”字来写家乡物产之丰饶,勾画了一幅风俗画面。
B.词人认为做个农人乘坐轻便板车在田间劳作或者做个看守市门的小吏也和贵族一般惬意。
C.上片“醉滴”和下片“一笑”具有鲜明的形象性和动作性,流露了词人借酒浇愁的苦闷。
D.这首词语句浅白有味,雅俗相宜,善用对偶,自然生动,将故乡田园生活描写得很温馨。
8.本词蕴含的情感很丰富,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
五、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酹江月
吴潜
暇日登新楼,望扬州于云烟缈之间,寄赵南仲①端明。
半空楼阁,把江山图画,一时收拾。白鸟孤飞飞尽处,最好暮天秋碧。万里西风,百年人事,谩倚阑干拍。凝眸何许,扬州烟树历历。
应念老子年来,浮名浮利,已作虚空掷。三径才寻归活计,又是飘零为客。回首平生,惊心双鬓,容易成凄恻。尊前一笑,且由醉帽欹侧。
【注】①赵南仲,即赵葵。赵葵(1186-1266),字南仲,画家、诗人,与吴潜同为南宋抗金儒将。此词当赵葵初至扬州时作,吴潜时知镇江。
9.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词的上阕写景叙事,写出了白鸟孤飞、天高地迥、秋空明净、长风万里的寥廓景象。
B.“凝眸何许,扬州烟树历历”运用虚写的方法,写出了词人对友人的思念和牵挂。
C.“百年人事,漫倚阑干拍”这一动作描写和辛弃疾慷慨豪迈的词风有异曲同工之妙。
D.下阕“三径才寻归活计”运用典故,表达了词人对进入仕途、求取功名的向往之情。
10.词人在下阕抒发了多种复杂矛盾的情感,请结合词句简要分析。
六、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回答下列小题。
卜算子
吴潜①
春事到西湖,处处梅花笑。抖擞长安车马尘②,眼底青山好。
身世两悠悠③,岁月闲中老。极目烟波万顷愁,此意谁知道。
【注】①吴潜,南宋著名主战派官员。本词大约写于他赋闲之时。②长安车马尘,借指仕途上的纷扰与不顺。③悠悠,忧愁思虑的样子。
11.以下对这首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一二句运用拟人手法,说春天来到了西湖,处处是盛放的梅花,一个“笑”字赋予梅花喜悦欢愉之态,描绘了一幅生机盎然的的西湖早春图。
B.三四句中的“车马”一词饱含深意,如同“而无车马喧”中的“车马”、“竹杖芒鞋轻胜马”中的“马”一般,借指仕途上的纷扰与不顺。
C.五六句以叠词“悠悠”写出词人忧愁思虑的样子。年岁在赋闲中流逝,表现了满腔的报国之志无处抒发的酸楚以及对朝廷偏安一隅的不满。
D.这首词在情与景的关系上是以乐景写哀情,以生机勃勃、欣欣向荣的西湖美景,反衬出词人年华已逝、壮志难酬的无限哀愁,更增一倍之哀。
E.这首词表达的情感深沉而强烈,忧时伤国之情流露字里行间;表达情感的方式迂回跌宕,看似欢喜实则悲愁,颇具杜甫沉郁顿挫的诗风之韵。
12.极目烟波万顷愁”让你想到李煜《虞美人》中的哪两句词?二者有何异曲同工之妙?请结合词句简要分析。
【答案】
C“旨在引出后面对人间兴废的抒情议论”表述错误,下片概括陈述历史事件时没有抒情议论,同时前面的概述也并非其目的。
2.辛词结尾用典,以廉颇自况,表达了不被朝廷信用、才能无法施展的忧虑;吴词写超脱凡尘、飞升成仙的幻想,表达了出尘避世、隐迹遁去的想法。
3.B“这句话写出了暮春的清冷,为下文奠定了感情基调”错误。柳树已是长条如带,榆荚也结实如古钱 。清明、寒食两节已过。景物不清冷,也没有为下文奠定感情基调。
4.①对物是人非、盛衰变化的悲慨。用典抒情,以乌衣巷仍在、乌衣事难觅,唯有燕子见证着如今“晚烟斜日”的萧条景象,表达对世事沧桑的慨叹、英雄难觅的悲叹。
②对官场俗务的厌弃。作者想借游园摆脱“尘土债”,即自己经历的繁杂官场事务,表达出对尘驱物役的官场事务的厌倦。
③珍惜春光的感慨。诗人想趁着这美好春日及时行乐,端着酒杯随意畅饮,不愿虚度了这好时光。
B“词人联想到曾一同登临此山赋诗抒怀的朋友”错误,作者想到如果杜牧在千载之下,还来神游故地,将只见寂寞空山。因此,杜牧是作者的前辈,不是一起登山的朋友。
6.①诗人眺望山川,看到中原沦陷,百姓暗无天日,表达诗人对中原父老的深切同情。②对长期丧失国土的无比痛惜。③诗人认为恢复中原须作长期努力,只要发愤图强,收复失地是完全能做到的。④空有济时忧国之志,却无人理解,壮志难酬。
7.C“流露了词人借酒浇愁的苦闷”错误,体现的是诗人安享田园生活,蔑视权贵的情感。8.①“甘鲜”“肥美”表现对家乡物产丰饶的喜爱;②“输”“献”表达对乡民辛勤劳作的赞美;③“醉”显示对纯朴乡情和民风的恋念;④“识破”显示内心对得失不计较的豁达;⑤“安如”“稳似”表现对隐逸生活的向往;⑥“一笑”体现对权贵的蔑视。
9.D“表达了词人对进入仕途、求取功名的向往之情”错误。运用“三径”的典故,“三径”的意思是归隐者的家园。“三径才寻归活计,又是飘零为客”,意思是向往田园生活却又身在官场。表达诗人入仕报国与归隐田园之间的矛盾心情。
10.①抒发了时光流逝而壮志未酬的失落愁苦。“回首平生,惊心双鬓,容易成凄恻”,词人因双鬓已白而心生惊惧,因一事无成而愁苦凄恻。
②表达了身在官场却向往山林的矛盾心态。词人想“三径归活”却又“飘零为客”,向往田园却又身在官场。“浮名浮利,已作虚空掷”中“掷”这一动作表达出自己身在官场身不由己的无奈心情。
③表现了用豪迈之举对抗无奈现实的豁达心态。尾句“尊前一笑,且由醉帽欹侧”借词人笑着举酒豪饮、醉倒帽子歪斜的神态描写和动作描写,反映出作者慷慨豪迈的乐观心态。
11.BE
B项,“车马”一词借指仕途、世俗。“车马喧”“车马尘”指仕途或者世俗的纷扰。E项,这首诗语言风格不是“沉郁顿挫”。
12.“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二者都使用了比喻和夸张的修辞,将愁思比作无限的万顷烟波或者滔滔不绝的江水,使其无限放大。 都将抽象的情感形象化,化无形为有形。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愁思之深之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