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届高考语文复习:小说专题训练——王春迪小说(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3届高考语文复习:小说专题训练——王春迪小说(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8.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1-26 08:12:4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小说专题训练---王春迪小说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喂鸡
王春迪
外乡人说老街,说街上的钱眼儿比那路边的榆钱儿还多,就看你愿不愿意弯腰去捡了。
他们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老街商铺遍地,人流如织,物阜民丰,随便给你一个插脚的地儿,卖个扫帚、箩筐、竹席啥的,不用走街串巷扯着嗓子吆喝,也够糊口了。
正因如此,蔡老谋的媳妇,每每见到蔡老谋闷在家里侍弄那几只大公鸡,火气就直往上蹿!媳妇觉得蔡老谋养鸡卖不了几个钱,还不如编个席、拉个煤到街上卖。媳妇隔三岔五就骂蔡老谋,瞧你这出息!你每天空着手出去拾粪,也比弄这几只鸡强!脑子灌鸡屎了,养鸡就养鸡呗,偏偏只逮着公鸡养,等着公鸡腚里给你拉个金蛋来吧!
蔡老谋由她说,也不搭理,只是进屋抓了把小米,背着手就出门了。那些公鸡见状,就跟有绳子拽着似的,乖乖地凑成一团,跟着蔡老谋出门溜达去了。
蔡老谋的这些公鸡,打去年年前就开始养了。当初,为了这几只鸡,蔡老谋走遍十里八村,选的都是那种身高羽艳的种。每天,吃的是稻谷、玉米、菜叶,喂的是蚯蚓、蚂蚱、米虫,偶尔,蔡老谋还弄几只小蜈蚣给它们啄啄。没事时,就带它们出去爬高、遛弯儿。一年下来,这几只公鸡眼似珍珠,冠如火焰,尾似彩虹,爪如金钩。羽毛油亮,似绣袍锦缎;步履强健,如将军出征,好不威武!清早打鸣,那叫声好似利剑一般,直冲云霄,简直要把天给捅破了!
腊月二十九那天,天不亮,蔡老谋便起身,从鸡舍里抱了一只公鸡,直奔老街而去……
这天清早,老街首富海爷府上的大门刚一打开,便见一只金羽红冠大公鸡昂首挺颈、精神抖擞地在院子里迈着方步,毫无胆怯之色。正当大伙儿无比惊奇的时候,那公鸡挺立在院子中间,铆足了劲儿,喔喔地亮了一嗓子。那个鸣儿打得清脆敞亮,余音绕梁,像是在人的耳边吹了一口仙气,把府上男女老少都给叫醒了!
当天上午,管家就让人把鸡抱到了海爷跟前,并把这喜庆事儿告诉了海爷。海爷听罢,桌子一拍,连说三声好!要知道,接年就是鸡年,大过年的,就“开门见鸡(吉)”,对于生意人来说,这是多喜庆的事儿啊!更何况,这只公鸡,似天鸡一般色彩鲜艳、威风凛凛,看一眼就想上去摸一把。海爷让管家抱到各个屋里去,给老太太和大奶奶瞧瞧,让她们也高兴高兴。海爷的小儿子,今年十岁,听大人说了这件事儿,手舞足蹈,还像模像样地写了一首诗,惹来大伙儿一阵夸赞。
哪想到,正当午的时候,有个下人来禀告管家,门口来了一个老农,说自己一只公鸡进了府里头,想把它要回去。
管家眉头微微一皱,照理,是该把鸡还给人家。堂堂一个大户人家,霸着穷人家的一只鸡,愣是不还,说出去,不让人笑死才怪!可大过年的,多好的一个彩头,整个府里老老少少喜庆一番,又这么还回去了,谁甘心?东家知道了,铁定会不高兴的。
想到这里,管家顺手抓了一包果子,对下人说道:“带我去见见那人。”
那人不是别人,正是蔡老谋。管家见到他时,蔡老谋正坐在门口的台阶上,穿着一件打着补丁的破短袄,腰间用草绳系着,两手揣在袖筒里。
管家问蔡老谋:“那鸡,是你的?”
蔡老谋躬身道:“咱一乡下人,给俺十个胆,也不敢讹到这儿啊,那只鸡的鸡冠上有一块黑点儿,是两个月以前让别的鸡给啄的,不信,您瞧瞧?”
管家微微一笑,把手上的果子递给蔡琳,顺带着,又从袖筒里掏了一个小银锭给他。
管家笑道:“这大过年的,讲究你来我往。这只鸡,既然进了门,就算你送给咱府上的新年贺礼吧。这些东西你先带去,不成敬意,赶明路过这儿了,不嫌弃的话,进来歇歇脚。”
一只鸡竟然给了一个小银锭!这都够买满满一车的大米了!一旁的下人看了,惊得直吐舌头!
蔡老谋听罢,腰一弯,手一拱,说了一堆吉祥话。
管家不待他说完,抱了抱拳,便转身回去了。
谁能想到,这只公鸡,恰恰就是这个看似老实巴交的乡下老汉故意放在门口的。更想不到,就是这个不起眼的乡下老汉,用他养的这些鸡,年前年后,几乎把老街上几个大户人家走了个遍!开春以后,蔡老谋用这些大户人家给的鸡钱,修了屋引了渠,娶了儿媳买了驴!
(选自《小小说月刊》,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头两段写老街商铺林立、人流如织、物阜民丰等,为小说主人公的出场提供了时代背景。
B.蔡老谋背着手出门溜达,公鸡跟在他的身后也出门溜达,小说写这一笔意在表现公鸡颇通人性。
C.蔡老谋来海府时,身穿破袄,腰系草绳,他故意打扮寒酸,从而博得海府同情,挣得更多银两。
D.走进海府的公鸡体形伟岸,叫声清脆,越突出描写公鸡的优点,就越能表现海府对公鸡的喜爱。
2.文中画线部分是怎样细致描写公鸡的?这样写在结构上有怎样的好处?
3.有人说蔡老谋是个值得肯定的人物,有人说蔡老谋并不值得肯定,你的看法呢?请结合小说进行分析。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走正门
王春迪
老街有句俗语:夏府的地,贺府的房,海府的银子用斗量。贺家发迹早,起初,海爷还是个小油贩子时,贺家就已经钟鸣鼎食,门阔院深,人称“贺半街”了。
然而,家有数座金山,不敌一个败子。后来,贺府家道中落,只能靠典当度日。一日,海爷路过贺府门前,看到有个不肖子孙正在卖一只骨瘦如柴的看门狗,海爷不禁喟叹,花无百日红,人无千日好。昔日金玉满堂的贺府,如今只剩下一个金砖碧瓦做的空壳了。
贺府后来卖给了海爷。因为地势高,地段好,海爷用它做起了油行的门面。贺府后院有个百步宽的天井,青砖铺就,四周景色幽静。还有几棵松柏,枝繁叶茂,傲然挺拔。如此花园,中间竟然高立着贺家的祠堂,迁又迁不走,拆又不能拆,看着让人堵得慌。
起初,每逢清明,贺家的子孙还三三两两地来祭祖。后来便不再有人来了。常有人跟海爷建议,这帮不肖子孙把老祖宗的家底都给败光了,也没脸来了,干脆把那个祠堂拆了吧。海爷却说,不可。
后院鸽子多,鸽子屎常落得到处都是,海爷吩咐下人,隔些日子把贺家的祠堂打扫干净。到了清明,贺家没人来,海爷还让人烧香点烛,更新一些被老鼠啃坏的牌位。
转眼几十个春秋,海爷已白发苍苍。一日,日过三竿,一阵锣鼓开道,老街的百姓跟水一样涌过去,随即,又像拍在岩石上一样分在两边,海爷隐约看到,一个八人抬的轿子在人群中似水浪般起伏。鸣锣十一响!这排场,惟京官才有!海爷微微闭着眼,低着头,垂着手,腰杆挺直地跪在地上。身后的家人,有的窃窃私语,有的自言自语,求佛保佑,甚至有的浑身发抖,跪在地上半边身子都斜了。
不一会儿,轿子停在了海爷府前,下来一个官人,下了轿,经过海爷时,像经过一个脚底下的石子儿,啥也没说,径直走进海爷的油行。身后,知府、知县以及各级官员都低着头鱼贯而入。街坊们瞧这架势,心想,生意人恩怨多,海爷得罪人了。
海爷的几个儿子,嘴止不住地叨叨着怎么办,怎么办呀。海爷静静地回过头,眼神一扫,大伙不敢言语了,同时腰杆也挺了起来。
一阵嘈杂的脚步声传来,官人从油行里走了出来,到海爷跟前将海爷扶了起来。海爷觉得此人两手温软有力,微微抬头,见他天庭饱满,地阁方圆,髯须飘逸,两肩圆厚,一副贵人之相。再看那官服,绣的是孔雀,顶带蓝宝石花翎。未等海爷说话,官人便说,本官乃贺家后人,一别数十年,如今故地重游,旧迹难辨,惟有当年祠堂,托您照料,仿如昨日。本官不胜感激,刚才失礼,颇有得罪。说着,官人要弯腰拜谢,被海爷一把托住。海爷气定神闲地微微一笑,道,举手之劳,荣幸之至。随后,两人有说有笑,一同走进了昔日的贺府。
当日,老街的每一个角落都在谈论着这件事,大伙都觉得,多亏海爷当初的仁义。倘若当初海爷一冲动把祠堂给拆了,保不准今儿个会出什么事情。
一日,外面下着大雨,海爷闲来无事,把几个儿子儿媳妇叫到跟前喝茶,海爷若无其事地问他们,知道当初为啥我没拆贺家的祠堂吗?
小儿媳鬼精,抢嘴说,是老爷您仁义。
海爷笑笑,抿了一口茶,起身,眼睛望着窗外,好似看到了几十年前的情景。海爷说,贺家人搬走后的头几年,贺家还有不少后人来祭祖,其他人来的时候,都跟老鼠似的钻进钻出,拜祭时,有的说说笑笑,有的哭得撕心裂肺,进进出出,都走侧门,怕遇到熟人。
唯有一年轻女人,一手拎着篮子,一手领着一个孩子,清早最先来。娘儿俩大大方方地从正门进来,进来后,先将祠堂里里外外擦洗一遍,然后从篮子里拿出一个干净的蒲团,让孩子端端正正地跪拜。拜祭完,整理好衣裳,再昂首阔步地走出去。娘儿俩穿的都是粗布衣服,有的地方还带着点补丁,却十分干净。这样的穿着,从富丽堂皇的大门进出,难免会被众人指点议论,但那娘儿俩,始终抬头挺胸,遇到认识的街坊,还让孩子有礼有节地问好。
海爷说,贺家有这样的娘俩,谁还敢拆他家的祠堂?这么些年了,也不知道那天那个官人,是不是当年那个孩子?
小儿媳没弄懂,嘀咕道,不就是没走侧门走正门吗?这有啥啊?
海爷听罢,长叹一声,背着手,回屋去了。
(选自2015《小小说月刊》)
4.下列对小说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贺家败落的头几年,每至清明,贺家的子孙会前来祭祖,后来便无人前来,这是因为贺家人的祭祖观念随着家境的变化而变淡。
B.小说第三段描写贺府后院的环境是为后文写贺家后人衣锦还乡做铺垫,对整个故事的展开起到线索的作用,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C.贺家从家境殷实沦落到子孙卖看门狗的境遇,而海爷却由小油贩子成长为“银子用斗量”的大商户,两者对比鲜明,暗示主旨。
D.贺家年轻母子“走正门”进贺家祠堂祭祖,举止得体,有礼有节。这一补叙合理解释了海爷不但不拆还精心打理贺家祠堂的原因。
5.海爷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概括。
6.小说以“走正门”为题有什么好处?对你有什么启发?请谈谈你的理解。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孝心
王春迪
开春了,老街富商海爷要南下跑趟生意。
上了马,海爷却坐不住,马背上跟有着啥硌着他屁股似的,海爷下马招呼大奶奶,说,这一趟回来,保不准牡丹花都开了。娘就交给你了,好生照料着,特别是府上的大事小事,勤和她商量点。我说的,你可都记住了?大奶奶头点得跟捣蒜似的。
说起海爷府上的老太太,那可不是一般的女人!男人死得早,没改嫁,愣是一人忍饥挨饿,挑着个薄粉摊儿,风餐露宿,把海爷拉扯大,直至今天这样的家业!吃的苦、受的累,都被街上的说书人编成了故事,整日街头巷尾地讲!
这几年,老太太得了病,卧床不起,眼黑耳背,跟她说话,声音都得跟敲锣似的。海爷虽然接了家,但生意场上,里里外外的事儿,还得找她拿主意。老太太眼睛虽然瞅不见,但心里头跟明镜似的。她咳嗽一声,顶海爷喊十句。府里上上下下谁不知道,海爷只是个做事儿的,老太太才是管事儿的。巴结海爷,不如巴结她老人家!
如今,海爷把老太太交给大奶奶,大奶奶还不得跟接宝贝似的!
哪想,几个月后,等海爷大车小车地回来,进门,却看到府前府后,满眼的孝布白花。一问,才知道,前儿个.老太太撒了手啦!
大奶奶裹着一身孝服,眼睛肿得跟带血的鱼鳔似的,想到海爷跟前说句话,可海爷袖子一甩,愣没理她。
此后好些天,海爷一句话都不和大奶奶说,吃饭都不和她在一桌上。好似觉得老太太的死和她有关。大奶奶心里憋屈,越想越喘不过气,头七当晚,一块绸子就把自个儿挂在了梁子上。亏得发现得早,掐了半天的人中,愣是把她从小鬼儿的手里给拽了回来。
醒来的大奶奶又要撞墙,一屋子的人抢着去拦,半晌,海爷喊了一声“行啦!”顿时,屋子里鸦雀无声。
海爷让一屋子的人都出去,然后拎把椅子,朝大奶奶跟前儿一坐。我问你,我走之后,你咋照料她的?
海爷一问,大奶奶来劲儿了,大奶奶大声道,你问我?我这辈子对自个儿的亲娘都没花这个心思!一日三餐,哪顿不是我亲手端到她床前,一口一口喂到她嘴里的?她吃的药,哪顿不是我自个儿下手煎的?一早穿的衣服鞋袜,哪次不是我焐暖了,才帮她穿上的?这洗脸洗脚的水,哪回不是我试好了才端过去的?你问问去,这些活,我让下人插过手没?我怕她操心伤神,让她一门心思养病,家里头里里外外大事小事,我能干的,都没敢跟她吱一声!我都把自个儿当丫鬟使了,娘走了,能怨我吗?我心里头憋屈,跟谁说去?我干脆下去陪她老人家算了!我的娘唉……说完,大奶奶呜呜地大哭起来。
海爷突然起身,将桌上的盖碗往地上一摔!大奶奶的眼泪吓得顿时掉了线。
海爷气道,你还有脸哭!我走时怎么跟你说的?谁让你一日三餐喂她的?还让她一门心思养病?你不是存心害她,是啥?一通话,把大奶奶听傻了!
海爷缓过气,叹道,她操了一辈子的心,当了一辈子的家,习惯了。你突然让她闲着了,甚至连饭都要人喂了,照她那种性子,一准儿觉得自个儿没用了。到了这一步,她还有劲儿活下去?
大奶奶突然想起,以前海爷在她身边的时候,总是不停地说这说那,芝麻绿豆大的小事儿,都要老太太拿主意,甚至院子里来年种什么花,谁谁家要嫁闺女了,出多少贺礼的事儿,都让老太太定夺。起先,大奶奶甚至以为海爷在他老娘胳膊底下长大,是个没主见的爷儿们,现在才明白,他是想让老太太觉得自个儿对这一家老小来说,是天!是地!天一塌,这家人就乱套了!所以,再重的病,也得咬碎了牙活下去。
难怪海爷走时,再三吩咐自己,府上的大事小事,要多和老太太商量点。
逞了能,却坏了事儿,大奶奶寻思过后,肠子都悔断了好几截。
第二天,大奶奶跑到老太太坟前,跪着哭了一整天。海爷担心大奶奶有事,让人在不远处盯着。直至后来,大奶奶哭得晕了过去,被人抬了回来,好几天都没能下床。
(选自《小说月刊》2018年10期)
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情节跌宕起伏、一波三折。如大奶奶费尽心力伺候海爷娘,海爷娘几个月后却撒手而去,大奶奶悬梁自尽又被救起等。
B.小说语言通俗易懂、多用口语,富有生活气息。如“大奶奶头点得跟捣蒜似的”“大奶奶寻思过后,肠子都悔断了好几截”。
C.小说中的比喻生动逼真,如“跟她说话,声音都得跟敲锣似的”“眼睛肿得跟带血的鱼鳔似的”“奶奶的眼泪吓得顿时掉了线”。
D.小说在介绍海爷娘的时候,运用了插叙的叙述方式,刻画了一位守寡多年、饱经磨难、勤俭持家、爱管闲事的母亲形象。
8.结合小说内容,分析划线部分在全文中的作用。
9.本文描写细腻,人物形象鲜明,请分析作者是如何塑造“海爷”这一形象的。
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传菜师傅
王春迪
①老街首富海爷,花钱大方,办事儿讲究,府里雇个粗活儿佣人,都挑得像在剔鲫鱼刺儿似的。贴身的佣人自不必说,哪个不是眉眼精神、脑子灵活、手脚利索、口齿伶俐的?就连雇个喂牲口的,都得熟悉骡马的习性,闻一下马粪,张嘴就能说出这畜生的病根儿在哪儿!至于轿夫、工匠、厨子……里里外外,哪个没有一手绝活儿?
②海爷府里的锅灶,有大小灶之分,小灶是给主子用的,做饭跟绣花一样,玩的都是红白案上的真功夫!大灶则是给佣人设的,可就这儿,也不养闲人,个个有手艺,天天忙得脚不沾地。
③这天,府里大灶上,进来一个伙计。是个年过半百的老汉,身材瘦小貌不惊人不说,终日闷声不吭俩眼朝天,像是来和石头赛呆似的。大灶的活儿零碎,装炭、烧火、掏灰、择菜、洗米、剁肉、和面,哪儿都要人手,可任你忙得跟陀螺一样,人家那屁股就跟粘在马扎上面似的,挪都不挪一下。大伙儿心里鼓着气,但嘴上都不敢言声。毕竟,这人是管家亲自领进来的,也没交代啥具体的事儿。大伙儿私下里嘀咕,莫非是管家亲戚,来这儿吃闲饭的?
④海爷好热闹,得个由头就要宴请亲朋。每逢此时,大灶小灶就得齐上阵。这次,海爷过寿,更是少不了吃吃喝喝、唱唱跳跳。请客这天,老汉破天荒地起了个大早。进门时,还带来一张一人多长、一臂宽的木托盘,边上还镶有约两厘米深的木挡条。大伙儿不知道干啥用的,就见他靠在井边,用一块抹布里里外外地擦。
⑤烧火时,老汉开了口,交代灶上的伙计,一会儿上菜时,把菜放在这托盘上,其他的事儿,交给他来办。
⑥大伙儿不知其意,等着看他的把戏。
⑦海爷开始说祝酒词了。往常,海爷一张嘴,就意味着灶上的菜要下锅了。
⑧这时,只见老汉将鞋一脱,换上一双草鞋,用白头巾将头一裹,就和伙计一道,将盛满菜的盆盆碗碗,密密麻麻地搁满了拍盘。随后,他马步一蹲,几个人将托盘搬到他头上,那托盘便像粘在他头顶一般。老汉长长地吆喝了一声“上菜喽”,而后,就见他在席间健步如飞,或转弯下蹲,或金鸡独立,任由他在熙熙攘攘的人群中灵巧穿梭。眨眼间,这一托盘的热菜,稳稳当当地送完了。转了一圈回来,大伙儿看那托盘,愣是一滴菜汤都没洒!而那老汉,气定神闲,大气都不喘!六六三十六桌亲朋,每桌二九一十八道热菜,全是这老汉一人传送的,整个过程,不过三两袋烟的工夫。搁往常,十几个人来来往往,手忙脚乱的,菜送错桌的,撞人怀里的,把菜汤滴到别人身上的……什么岔子没出过?
⑦平日里,大伙儿哪见过这样的绝活儿?席上亲朋纷纷拍手叫好,直夸海爷府上能人多!海爷得了脸,散了席,招手让管家把老汉喊了去,当面赏了二两银子,还嘱咐管家,把他转到小灶上去了。谁不知道,那儿活儿轻,油水还高。
⑩事儿传到了灶里,大灶小灶的师傅都不服气,自个儿烟熏火燎地忙了一整天,三十多桌的席面,哪道菜里没花心思?手都累得拿不动筷子了,也就赏了一两银子,这还得是掂勺的大厨。现如今,这个老汉不过是传个菜罢了,东家一时兴起,竟给了二两银子,这东家眼里还有人吗?这天,小灶里的大厨,见老汉散着手,闲坐在马扎上搓裤脚的泥巴,心里不爽,便招呼老汉:“喂,老哥,帮我切个土豆吧。晚上,大奶奶想吃酸辣土豆丝。”
别小看切土豆丝这活儿,小灶里的这个师傅切出来的丝,条条细得能穿针眼!大厨坐在一旁吧嗒吧嗒地抽着烟锅子。捏着土豆,老汉也不说话。一把刀,三两下,一个土豆就变成了一个圆柱形。而后,他用刀沿着圆柱,开始削出一张又长又窄的片,将圆柱全部削完后,将切好的长片再卷起来,最后像切面条一样切好抖开,瞬间变成一根根一臂长的土豆丝……
那天,在一旁看傻了眼的爷们,终于明白,为啥老汉平时不靠锅边不拿刀勺,只是偶尔传个菜了。人家能耐收着使,是想给你留个饭碗罢了。
(有删改)
10.下面各项对小说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①段叙述海爷家里雇请佣人非常讲究,营造了故事发生的环境,为主要人物老汉的出场搭建了一个舞台,做好了内容上的铺垫,暗示即将出场的老汉身怀绝技。
B.第⑥段中的“把戏”一词带有贬义,表明大伙儿对老汉的不屑与怀疑。
C.第⑧段详细描写在海爷过寿宴请宾客时,老汉展示精彩的传菜绝活,老汉深藏绝技,不鸣则已,一鸣惊人。这是小说唯一的高潮,凭借自己的绝活,老汉为海爷赢得了面子,自己也赢得众人由衷的敬佩。
D.小说重点通过传菜和切土豆丝两项绝活来表现老汉不同凡响。小说将小灶师傅切土豆丝的精湛功夫与老汉切土豆丝的绝活儿进行对比,突出老汉技高一筹。小说还给读者这样的启发:山外有山,人外有人,万万不可轻慢一些看起来不起眼的小人物。
11.本文情节构思独特,语言也很有特色,请结合文本试从不同角度分析本文的语言特点。
12.从小说中可以看到:老汉身怀绝技,但是到海府大灶后,只是在海爷摆寿宴时做传菜的工作,在寿宴上传菜为海爷赢得面子后,到了小灶,却无事可做,这样的情节安排是否合理,请说说你的理解。
五、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人情
王春迪
在老街上吃过早饭的人,都说老街上的早饭特别有味儿。其实老街上的早饭和别的地方没有什么不同,吃来吃去也就那几样,不过就是豆腐脑豆腐卷,薄粉黄粉,煎饼油条酥烧。后来街上也有卖类似汉堡烧卖手抓饼灌汤包的,但说不上是因为不实惠,还是因为不填肚子,除了那些上学的孩子外,吃的人并不多。
寥寥几样东西,老街人却有自己的搭配方法,若吃豆腐脑,老街人习惯就着煎饼,卷着黄粉(黄豆做成的粉)和油条吃,煎饼里还要抹一道由辣椒粉、韭菜花、酱油和成的调料。若吃薄粉(绿豆做成的热糊糊),他们喜欢把辣椒粉韭菜花搅拌在薄粉里,就着豆腐卷或者酥烧(用面裹着葱白炸成的团子)吃。
老街有几家卖早饭的,都扎在街西那当口,门面很小。里头仅够支几口锅,来客就坐外头。夏天,用几张一臂高的小桌子拼成一排,两边放满了小马扎,无论男女,管你是西装革履还是穿红戴绿浓妆艳抹,见空就坐吧,别等人伺候,自个儿端碗儿,自个儿擦桌。冬天,就围着桌子搭一个简易棚子档风,用那种红白蓝三色相间的防水布,有风吹过,哗哗作响。
和别的地方不同,老街这儿卖豆腐脑,摊子上就只有豆腐脑,还有几摞煎饼。你要吃油条酥烧,就去炸油条的摊子上;你要吃黄粉,几步远的地方就有黄粉摊,自己切去。有几个老街坊还有喝早酒的习惯,卖薄粉的万大娘屋里有桶装的散装玉米酒,她男人从酒厂打来自己喝的。你若馋,自己找碗倒。南面的牌坊街,卖薄粉的摊子上,也卖酥烧、豆腐卷、油条、茶叶蛋,省时省力,很方便,但大伙儿还是不厌其烦地到老街上吃,几个摊子转转,现吃现买,香。
匡婶多年来一直在老街卖水煎豆腐卷,一口锅,一块儿面板,从一毛钱能买一个的年月,卖到今天两块钱三个。匡婶的水煎豆腐卷儿,不用调和油,而用花生油,皮薄得能清晰地看出里面五颜六色的馅儿,她的馅儿三天两头地变,韭菜黄瓜豆芽胡萝卜,土豆白菜萝卜洋葱荠菜。大清早,摊前就有长长的队伍,排队等锅开。
匡婶一直是笑呵呵的,其实匡婶很多时候并没笑,她长着一张笑脸。匡婶圆脸,腿上肉多,嘴巴微张,眼睛有点眯,慈眉善目的。熟悉匡婶的人,知道她命苦。匡婶男人年轻时下矿,手脚生了病,人到中年就不能干重活儿。匡婶凭看一口煎锅,拉扯大了一个闺女一个儿子。闺女在本地中医院当护士,儿子考上了大字,毕业后在南方找了个体面的工作,还谈了个女朋友,眼瞅着要谈婚论嫁了,儿子却遇上了车祸,说走就走了。这些年,匡婶常会盯着留着平头的圆脸青年愣神儿。她的儿子生前就是平头、圆脸。
匡婶的男人身体不好,却很勤快,早上给匡婶打下于,中午收摊后,匡婶眯一会儿午觉,男人便骑着机动三轮车买菜买面拉货。技校门口,每逢周木就有很多等车回家的学生,他便在三轮车后面装上一个篷子,拉几个短途的学生,挣多挣少,反正不闲着。
哪想有一回,匡婶男人在回家的路上,遇到一辆正拐弯儿的大货车,他正处于大货车视线盲区,俗称“月亮弯”,被卷进了货车里头。
那些天,卖薄粉的万大娘和几个老姐妹,轮着到匡婶家给她送水送饭。大家也不知道怎么劝她,儿子丈夫一种死法,都走在她前头。这种塌天的事儿,怎么劝?说什么好?匡婶愿意说话,就陪她说话,不愿意说话,就帮她拾掇拾掇。
没有了匡婶的豆腐卷,街坊们便去吃油条黄粉,但口味儿终究单一了些,老街的吃客少了许多。
某天,临近晌午,万大娘正收摊,来了一个人,提了一袋子豆腐卷儿,放在桌子上。“老板娘,你尝尝这个豆腐卷儿,说得过去,赶明儿我就送点儿过来。放在你摊子上,你挣点,我也挣点儿。”
万大娘说:“你搁这儿吧,我正忙,晚些时再说。”那人一走,万大娘就去了匡婶家。让匡婶尝尝这豆腐卷。匡婶咬了一口。
“咋样?”万大娘问。
“皮厚了,菜也老,还放味精。”
“这人要在我摊子上卖这个。”
“那你就卖呗,多挣些。”
万大娘说:“我不卖。你以为人这辈子就只为挣钱 这些日子,街坊们的肚子都给你留着空儿呢。我们这帮老姐妹都盼你走出来,就怕你闷在家里胡思乱想。”
几天后,匡婶的锅又在老街上支起来了。万大娘特地让人在老街口放了一挂小红鞭……女儿知道母亲又出来卖早饭,很不乐意,她不想让母亲太辛苦。可匡婶却说:“你不懂的。”回头又补了一句:“这条街上单单摆个摊儿,欠的人情,一辈子都还不完。”
(有删改)
13.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匡婶多年卖水煎豆腐卷,街坊们喜欢她做的豆腐卷,照顾她的生意,因为她厨艺精湛,食材讲究,做的好吃。
B.小说中描写匡婶的“笑脸”,突出她慈眉善目的形象,与她丧夫失子的苦命形成对比,引发人们对她命运的同情。
C.万大娘让匡婶尝要代卖的豆腐卷,盼望匡婶能重新支起摊子,这不仅推动了情节发展,还巧妙地揭示了小说主题。
D.小说语言自然而简练,形象而生动,同时兼有口语化特点,符合人物的身份,如“赶明儿我就送点儿过来。”
14.小说开头一二段有什么作用?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15.老街的人情美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答案】
1.D
A.“时代背景”错,应在“生活场景”。
B.“意在表现公鸡颇通人性”错,应为“意在表现蔡老谋精于养鸡的特点”。
C.“他故意打扮寒酸,从而博得海府同情,挣得更多银两”错,此时的蔡老谋故意打扮寒酸,并非为了博得海府同情,而是因为他抓住大户人家霸着穷人家的一只鸡会让人笑话的心理。此外,海府也并非因为同情而给他更多银两,而是因为过年图个彩头,且不给银两怕被人笑话。
2.第一问:运用比喻的手法,写了公鸡的眼、冠、尾、爪、毛和步履,生动形象,形神毕现。
第二问:呼应下文公鸡在海爷府院中的不俗表现,为下文海府重金买公鸡埋下伏笔(或:做了铺垫)。
3.(示例一)值得肯定。
①蔡老谋做事用心:虽然老街挣钱容易,但他并未为挣钱而走寻常道路,而是别出心裁,且做事专心、有方。
②蔡老谋取财有道:他用自己养的上好的公鸡,以特殊方式“卖”给大户人家,让大户人家自愿“付钱”,方式虽然特殊,却是正当的。
③蔡老谋懂得生活:他虽没有远大理想,但善于经营生活,他用挣来的钱盖房引渠,置办家业,给儿子娶媳妇。
(示例二)不值得肯定。
①蔡老谋专养公鸡令人费解,给人以游手好闲的感觉。
②蔡老谋靠养的几只公鸡用计让大户人家主动掏钱给他,给人以巧取的感觉。
③蔡老谋得到这些钱后,修屋引渠,娶儿媳买驴,没有更高的生活目标,给人以目光短浅的感觉。
4.B“对整个故事的展开起到线索的作用”是错误的。这一段环境描写只是集中在第三段,没有贯穿全文起线索的作用。
5.①有经济头脑,善于经营。海爷最初只是一个小油贩子,最后拥有“银子用斗量”的家产,并买下贺府的豪宅。②有长远打算,居安思危。看到贺家不肖子孙卖狗而不禁发出“花无百日红,人无千日好”的感叹;听到小儿媳的嘀咕,长叹一声回到屋里。③富有心计,做事果断。由贺家的一对母子来祠堂祭祖的情景,察觉这对母子不同于贺家寻常子孙,于是没有听从别人的建议拆除贺家祠堂,还吩咐下人时常打扫贺家祠堂,事实证明他的决定是正确的。
6.好处:①贺家年轻母子“走正门”进贺家祠堂祭祖,与贺家其他人“都走侧门,怕遇到熟人”的行为形成鲜明对照,有助于刻画人物形象。②“走正门”的孩子到祠堂祭祖总是“大大方方”“端端正正”“抬头挺胸”“有礼有节”,最终高官得做,衣锦还乡,从而彰显了小说主题。③通过后面海爷叙述年轻母子“走正门”这个情节,照应了前文内容,使情节更严谨让人觉得在情理之中,并且照应标题。启示:无论做什么事,无论处于怎样的环境之中,做人处事都应坚持“走正门”,唯有如此才能立身处世。小说以此为题,具有很强的教育意义和现实意义。
7.D“爱管闲事”说法错误。老太太独自一人忍饥挨饿,挑着个薄粉摊儿,风餐露宿,把海爷拉扯大,大小事情都要自己来干,这不是“爱管闲事”,是突出其饱经磨难、辛苦操劳的一生。
8.①结构上,这段话为下文责怪大奶奶埋下伏笔,并且引出了“海爷娘的死”“大奶奶寻死”“大奶奶悔过”等情节,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②人物塑造上,这段话表现了海爷的细心孝顺,自己外出经商,放心不下娘,临行前叮嘱大奶奶“好生照料”,同时也暗示了大奶奶的蠢笨,只记住了海爷话的前半句,忽略了后半句。
③主旨上,这段话揭示了“尽孝心要根据不同的对象采取不同的方式”的主旨。
9.①细节描写,如“上了马,海爷却坐不住,马背上跟有啥硌着他屁股似的”。表现了海爷对母亲的担心以及对大奶奶伺候母亲的不放心。
②动作描写,“海爷突然起身,将桌上的盖碗往地上一摔”,表现了海爷对大奶奶照料母亲方式的不满。
③语言描写,如“她操了一辈子的心,当了一辈子的家,习惯了。你突然让她闲着了,甚至连饭都要人喂了……”,表现了海爷非常了解母亲的性格,采用合适的方式对母亲尽孝。
④侧面描写,如“府里上上下下谁不知道,海爷只是做事儿的,老太太才是管事儿的”,表现了海爷对母亲尽孝的良苦用心。
C“这是小说唯一的高潮”错。老汉表演传菜绝活只是小说的第一次高潮,并不是唯一的高潮。还有一次高潮是在结尾切土豆丝,技艺压倒小灶的师傅。
11.这篇小说的语言特点有:
①语言通俗,接近口语。本文在叙述故事时运用不少口语,使故事更加通俗易懂。
②在注意语言通俗的同时也兼顾语言的典雅。如运用成语、叠词等加强语言的表现力。
③运用多种修辞方法使小说语言富有生动性。
12.(1)情节安排合理。
①从小说的发展来看,最初老汉来到海府,按照海府的习惯,肯定经过管家考核,先是到了大灶,由于在海爷寿宴上露出了传菜的绝活,得到海爷赏识,才得以到小灶工作。
②符合海府的做派。小说开头已经交代了海爷花钱大方,办事讲究,海府并不一定想让老汉具体掌勺,因为小灶里大厨也不少。养着他可能是为了关键时候使用,也可能是海府出于撑门面的需要。
(2)情节安排不合理。
①一个身怀绝技的大厨,到了海府小灶却无事可做,从常理上说不通。海府虽然有钱,但未必会养闲人。
②有可能是作者为了阐释主旨的需要,有意杜撰这样的情节。从前面的情节来看,海府也没有更重要的场合给老汉提供施展厨艺的机会。
A“因为她厨艺精湛,食材讲究,做的好吃”错误,街坊们照顾匡婶的生意,主要是她的手艺好,也有帮助她渡过生活难关的原因。
14.①交代故事发生的背景,老街是典型的社会环境,展现了故事的社会背景。
②推动情节的发展,为下文写匡婶的故事做铺垫。
③揭示形成人物性格的基础,为老街人的性格的形成提供依据。
15.①质朴善良。老街的早饭,反映了老街人质朴淳厚的民风;在匡婶家遭变故时,万大娘和几个姐妹安慰匡婶。
②重义轻利。万大娘家里的散酒随便喝;万大娘不代卖别人的豆腐卷,等匡婶继续摆摊。
③知恩图报。匡婶受到街坊的照顾,心存感激,认为摆摊欠的人情一辈子还不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