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届高考语文复习:小说专题训练——抗美援朝题材(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3届高考语文复习:小说专题训练——抗美援朝题材(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43.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1-26 08:13:0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小说专题训练----抗美援朝题材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九个水壶
杜伟军
一九五一年七月二十三日,二营四连奉上级命令夺回烽火岭。烽火岭是一座不算很高的小山头,坐落在美军所占制高点与志愿军阵地之间,但地理位置极为重要,敌我双方都曾反复争夺过。控制了这个山头,就控制住了另一方的进攻路线。
凌晨三点,四连指战员悄然到达了山脚下埋伏好。半小时后,我军的“喀秋莎”火箭炮对敌人主阵地和烽火岭进行了猛烈的轰击。未等我方炮火停止,四连已经开始向敌方阵前移动,最大限度地接近了敌人阵地。炮火刚停,四连就呈散兵队形向敌人阵地发起了猛烈冲击。美军从来不吝啬弹药,在飞机和火炮的配合下拼死抵抗,战斗十分惨烈。从敌人的火力判断,他们大约有一个连在防守。但四连比敌人更顽强,一直苦战到下午四点多,终于攻下了烽火岭。阵地上,硝烟弥漫,敌人尸横遍野,一百多守敌被全歼。四连也付出了惨重的代价,原本有一百一十三人,现在仅剩下四十二人。
经过一整天的鏖战,战士们伤痕累累,疲惫不堪,又饥又渴,但依然毫不迟疑地开始抢修工事,准备弹药。正值盛夏时节,官兵们体力透支,急需补充水分。连长仔细观察了周边的地形,从我方主阵地到烽火岭之间,根本就见不到水的影子。但烽火岭到敌人阵地之间横着一条山沟,山沟中间有一片稻田,那里肯定有水。光天化日之下,阵地的下山路线完全暴露在敌人的火力之下,没有办法去弄水。他心想天黑以后,一定要想办法解决水的问题,不然明天的仗没法打。因为事关重大,连长要亲自布置任务。
“渴不渴啊?赛拉。”连长拍了拍赛拉的肩膀问。
“嘶。”赛拉疼得歪了一下肩头,吸了口气。
“怎么啦这是?”连长干咳了几声。
“不,事情没有。”赛拉经常把一句话倒着说。
“这小子肩膀头子让炸起的石头嗨了一下,问题不大。”排长东北口音特别重。
连长这才发现赛拉肩膀处洇出了一大片血。
“轻伤不下火线,连长。”这个口号赛拉没有倒着说。
“你过来。”连长把赛拉叫到阵前,指着山沟里的那片稻田。
“那个大米地里肯定有水,晚上你带个人过去,弄些……”连长咽了口唾沫,接着说,“弄些水回来。”
“事情没有。”赛拉一边点头一边琢磨着。
“看你的了,赛拉。”连长又要拍赛拉的肩头,手在碰到他肩膀前停住了。
天黑前,赛拉和杨福德找遍了让炮火犁过的阵地,好不容易从美军的尸体上搜集到了九个水壶。准备停当,等天完全黑了下来,两人便悄悄爬出阵地下山了。
一弯钩月斜挂在天上,繁星点点。我军阵地已经停止修工事,万籁俱寂。两人生怕弄出声响,行动非常谨慎,以低姿或者匍匐的方式,从阵地右侧挨到了山脚。
前边就是那条山沟,赛拉小心翼翼地从沟沿探出头去,结果吓了一跳,他见到十几步外的沟底闪着一片钢盔上反射的光,敌军的数量还不少,显然这些家伙是要偷袭我军阵地。
赛拉心想,看来取水的事情要先放一放了,眼下最重要的是不能让敌人偷袭成功。他向杨福德耳语道:“一会儿,我打,你就打。”并示意两人拉开一些距离。
赛拉见杨福德已经就位,那些闪光的钢盔都过了侧方,便瞄着离他们最近的鬼子扣动了扳机。
嗒嗒……火舌在喷吐,枪口在跳动。赛拉的枪口向右侧慢慢平着扫了过去。这时,杨福德的枪口也喷出了火舌。
我方阵地上那几挺轻重机枪也开始发言了,疾风暴雨般的弹雨瞬间倾泻过来,敌人吱哇乱叫连滚带爬开始往那条山沟里逃窜。连长他们很会打,一听波波沙的声音,就知道自己人在哪里,机枪只对着阵地正前方和左侧扫射。
没有了敌人的影子和动静,两人不打了。配合连队粉碎了敌人偷袭的阴谋,又消灭了几十个敌人,两位战士特别开心,他俩兴冲冲地回到了阵地。
赛拉和杨福德刚回到山上,战友们便兴高采烈地围了上来,纷纷打听刚才的情况。杨福德眉飞色舞地讲述着战斗经过,连长听了一会儿,反应过来了,问道:“水呢?”
赛拉虽然看不清大家的脸庞,但感觉到大家都在看着他俩。他一时语塞,不知道如何回答连长的问题。是啊,大家都很渴,翘首以盼,水呢?
杨福德憋不住了:“报告连长,刚到沟沟边头,还没见到水,就,就见到了一大片锅盔。我们就,就搂火了。”他一着急,把鬼子的钢盔说成了锅盔。
哈哈哈……战士们小声哄笑起来。
赛拉觉得虽然粉碎了敌人偷袭值得高兴,但取水任务还没完成,连长的责问没啥可说的。于是调头下山,这次从阵地上下来,他们轻车熟路,没有费多大周折便来到了山脚下的大沟边。他们趴在沟沿仔细观察了一阵,见没什么动静,便爬到沟里,匍匐前行。
半夜里,天气凉爽了很多,前面偶尔传来了蛙鸣。他们俩循着蛙声向前爬,还碰到两具美军的尸体。终于,在微弱的月光下,他们见到了一小片水洼。两人高兴啊,赶紧爬过去,不管不顾的,把头埋进水里就喝,直到喝不动了才罢休。
喝饱之后,两人好像在进行某种仪式,把水壶盖子一个一个拧开,轻轻地把整个水壶按进水里,水咕咚咕咚地灌进壶里,待没有了水流进水壶的声音,才从水里拿出水壶拧紧盖子放到一边。按照上面的程序,他们依次灌满了九个水壶,挂到身上并固定好,开始往回爬。
……
(节选自《解放军文艺》,2021年第12期)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根据开篇的时间“一九五一年七月二十三日”和后文出现的“美军”可知,该故事发生在抗美援朝战争时期。
B.虽然美军的火力非常猛烈,但四连的志愿军战士们更加顽强勇猛,经过了苦战后,终于歼灭了全部的美军。
C.经常把“事情没有”倒着说的赛拉,却没有把“轻伤不下火线”的口号倒着说,体现出赛拉坚持战斗的精神。
D.当赛拉为粉碎了敌人的偷袭而感到高兴的时候,连长责问他取水任务还没完成,但赛拉并不因此而心生怨怼。
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篇详细描写志愿军与美军交战场面,不仅有利于突出志愿军战士们的形象,也体现了战争的残酷。
B.文章运用神态描写表现战士们“疲惫不堪,又饥又渴”,但他们依然“抢修工事,准备弹药”,表现出战事的紧张。
C.文章多处运用细节描写,如用“低姿或者匍匐的方式”写赛拉与杨福德找水时的身姿,体现他俩的小心谨慎。
D.“疾风暴雨般的弹雨瞬间倾泻过来”“两人好像在进行某种仪式”等运用比喻,使文章语言更加生动形象。
3.文章是如何塑造连长这一形象的?请结合文本进行分析。
4.赏析文中两处画横线句子的作用。
二、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小题。
遭遇一九五零年的无名连
——西元
戈壁滩上又起风了,除了沙尘,好像什么都不存在。连长把王大心拉到水泥袋垛子下,吐了口沙子,使劲喊道:“明天一早要来五火车皮水泥,你看怎么办?”王大心明白,已到了最紧迫的时刻,一个半月后,某个杀手锏武器就要在这里试验。他向远处望去,想了会儿喊道:“我带人去!”说这话时,王大心很有点悲壮的感觉,要知道,这五车皮水泥停在三百多公里外的荒废小站上,没水、没电、没人烟,连手机信号都没有。装卸搬运水泥是一个没半点技术含量却又最苦最累的活儿。
连长露出很感激的神情,他补充道:“营长说了,就七天,你们在那里坚持七天,这边就能抽出人去支援。”王大心摆摆手道,别说这个了,咱们看看几个人能跟我走。俩人蹲下来,连长从兜里扯出皱巴巴的花名册,顺着一个个名字划下来。他喊道,你把威武带走吧!三闯给你!抗美你也带去!五四也给你!王大心向外摆了摆手喊道,就这几个吧,不要了!
王大心曾偶然看到过一篇文章,讲在朝鲜战争的第一年冬天,整整一个连的志愿军战士,为伏击美国军队竟全部冻死在了阵地上,无一人逃走生还。王大心读到这个故事时非常震撼。
这种震撼甚至让他有点迷惘,他试图去琢磨,在那个死亡的冬夜里,那个没留下番号的连队,他们都在想些什么?是什么让他们如此整齐划一地接受了死亡?
几个人到小站时,铁轨上停了五个车皮,整齐地堆着水泥袋子,五个人站在火车前,显得很渺小。小站只有一溜红砖平房,蒙着尘土,一大半玻璃都碎了。铁轨从远处伸过来,到此为止。从这里放眼望出去,是无边无际的戈壁滩。五个人把一个玻璃碎得最少的屋子收拾了出来,用报纸堵上破洞,在墙角把铺盖一溜排开。王大心把人叫过来说,从今天起,一人负责一个车皮,坚持七天,现在就开始干吧!戈壁滩上太阳暴晒,烧得浑身火烫。王大心感觉脑袋充血,周遭世界泛着红色,一大股血,一大股血从脑袋里的血管涌过,轰隆隆直响,每抬一袋都仿佛是苟延残喘。快到晚上八点,最后一辆载重卡车走了。王大心觉得浑身轻飘飘的,如果来阵大点的风,就能把自己吹跑。
王大心看过一个关于朝鲜战争的纪录片,有一个叫朱克的老人说,真要是面对面拼刺刀,那美国兵就不行了,怕死得很!当王大心回忆着这个细节的时候总在想:到底是什么,给了老人还有他同时代的人们,那样强大的精神力量?
第七天的时候,大家很有点欢天喜地的意思,只等着大部队开过来支援。第一辆载重卡车来了,王大心看见后车厢上空空的,就知道事情没那么简单。司机递给王大心一张纸,纸上写着:兄弟,这边实在抽不出来人,你们在那边再坚持一段时间!
大伙都有点发愣。王大心说,工期调整了,那边更抽不出人来。威武一下子坐在地上,叫道:“哎呀妈呀,这可什么时候是个头儿啊?”四个人面无表情,各自散去。威武自己手拄地站了起来,一人一车皮,天地间又恢复一片寂静。在一片浑浑噩噩的死寂中,突然传来嗷的一声叫,把王大心吓了一跳:威武轰地倒在车皮上,一股水泥灰腾空而起。王大心冲了过去,威武一手撑在腰上,用恳求的眼光看着王大心说:“指导员,我腰扭了,不能动了。”
王大心一直没明白,当时威武的眼光里为什么是恳求,而且很强烈。直到后来他才琢磨透,威武是在恳求大伙……王大心在看朝鲜战争的纪录片时不断会想,在那个时刻,能够受伤被送到后方,应该是很幸福的事了。但是,很多人却终生无法面对那个拷问:为什么只有自己活下来了?
威武委屈地看着地面,好像受了伤是件很见不得人的事。王大心让他坐连队的车回去,威武抓着他的手说:“指导员,我一定会回来的,相信我,我一定回来!”几天后,威武回来了,他是挺着腰杆回来的,一举一动仿佛都在告诉别人:你看,我可是回来了啊!王大心能理解这种心情,平时嘻嘻哈哈的没关系,但苦了累了的时候,千万别开溜,怎么也得熬过去。否则人家扎堆唠点什么,你想凑过去都觉得不好意思。
一个月零三天的早晨,一辆吉普车驶到平房门前。基地刘副司令和政委依次下车。政委对刘副司令说:“这五个人,一个月,在这没水、没电、没人烟的地方,搬运了一万吨水泥。您刚才看见的那个工程主体,是这五个人一袋水泥一袋水泥背出来的,没有他们,工程就不可能提前完工。”刘副司令惊讶地点点头说:“那在打仗的时候,他们就是突击队,要立大功的呀!”
这一刻王大心又想起了一九五零年冻死在雪夜里的无名连。他好像琢磨明白了,那背后有一大堆活生生的故事,那些故事,对大家来说其实并不陌生。王大心想象自己站在无名连的阵地上,镇定地与无名连一起等待天亮。
(有删减)
5.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一个半月后,某个杀手锏武器就要在这里试验。”暗示官兵们的任务时间紧迫,使命光荣而重大。
B.小说人物的名字富有特色:如“大心、威武、三闯”等,可以由名字联想到该人物鲜活的性格;而“抗美、五四”则带有历史的印记,寄寓了时代精神。
C.“……那样强大的精神力量?”、“是什么让他们如此整齐划一地接受了死亡?”、“为什么只有自己活下来了?”均是王大心关于朝鲜战争的心理描写,表现其自愧不如的心情。
D.本文语言平实、质朴,有个性;环境描写洗练而富有戈壁滩特色;在人物上,作者擅长真实可感,有血有肉的“非传统英雄的英雄”军人群像。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无边无际的戈壁滩”和一个破败的小站,“堆满水泥的五个车皮”和仅有的五个军人,鲜明的对比突显了故事的悲壮之感。
B.文中:连长说话前先“吐了口沙子”、两人面对面说话靠“喊”、 太阳烧得浑身火烫等细节描写,充分表现戈壁滩上环境之恶劣。
C.文中“ ‘哎呀妈呀,这可什么时候是个头儿啊?’、‘指导员,我腰扭了,不能动了’”等语言描写主要为了表现威武也有临阵退缩的时候。
D.政委的话:“五个人,一个月,在这没水、没电、没人烟的地方,搬运了一万吨水泥……”是对战士们付出的肯定,更是对其精神的礼赞。
7.小说中作者多次穿插关于抗美援朝战争的描述,请简要分析这样写的作用。
8.小说以“遭遇一九五零年的无名连”为题有什么好处?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又一个“狙击兵岭”
魏魏
常言说,“响鼓不用重槌敲”。自从团政委点出三连的问题之后,郭祥就立时召开了支委会,首先对自己打大仗的思想进行了自我批评。接着对“怕捅马蜂窝”的思想,也捎带着给了几炮。随后经过研究,选出了本连的特等射手,组成了步枪组,机枪组,还有六口炮和祖国新来的无座力炮合编的冷炮组,区分了地段,划分了责任。第二天,狙击活动就轰轰烈烈地开展起来。大家都憋足劲,要向“狙击兵岭”看齐。
果然不出所料,狙击活动遭到了敌人强烈的报复。又是飞机,又是大炮,很是疯狂了一阵。但是都被他们硬顶过去。郭祥还特意把无座力炮秘密运到前沿,敲掉了无名山上敌人设置的那辆固定坦克,狙击活动就更顺利地开展起来。无名山下的每一条大路小路,敌人出没的每一个场所,都受到狙击手们的严密监视。只要敌人一露头,就会猝不及防地倒在狙击手们的枪弹之下。真是把敌人打得晕头转向,屁滚尿流,偶尔出来一次,就像老鼠出洞一般。开始敌人还去拖死尸,死尸拖不回,还得赔上三个五个,最后连死尸也不拖了。当时,我们的快板诗人毕革飞,曾写过一篇快板,专门记载此事。诗曰:
狙击手,真活跃,你一枪,我一炮,
不打死靶,要打活目标。
展开狙击大竞赛,个个都把战机找,
敌人在工事一露头,叽地一枪应声倒。
敌人出来拉尸首,又是射击好目标。
你要愿意要尸首,我们负责给你造!
零零碎碎吃喝你,最后把你全吃掉!
在这场狙击大竞赛中,“创造杀敌百名狙击手”的口号,具有极大的吸引力。青年战士们,人人奋勇,个个争先,都想最先突破这个光荣指标。特别是那个16岁的小鬼杨春,简直着了迷。这匹刚刚戴上笼嘴的小马,在老保姆陈三得力的领导下,虽然进步不小,但是按陈三的说法,始终没有把他那种过剩的精力完全转化为建设的积极性。平时,不是到这个班偷偷拆卸机枪,就是到那个班摆弄别人的炮。这一下可好了,他的全副精力都集中到这方面去了。每天天一亮,他把帽檐儿一歪,就抱着一支枪,伏在射击台上,用一双圆圆的猫眼搜寻着自己的猎物。有时候为了减小自己的目标,他甚至脱个光膀子,把帽子也染上黄泥,伏在交通沟沿上观察。远远看去,他那在庄稼地滚过的身体简直同黄黄的泥块没有两样。由于他这样不辞劳苦,今天打中三个,明天击倒五个,他的记录表直像响箭一般地直线上升。他本人也越打越上瘾,越打越来劲。每天只嫌太阳落得早,只嫌天色亮得迟。就是夜间做梦,也不断地喊:“打中了!打中了。”一边喊,手指头还在不断地扳动。这样,在一个月结束的时候,他的毙敌数已经达到58名,不要说在全连,就是在全营也遥遥领先了。有人分析说,他所以能取得这样的成绩,是由于他那精确的射击技术。确实不能否认,他从小就是一个玩弹弓的好手,到现在他那圆乎乎的小脸上,还有一个小小的疤痕,就是他的“战友”给他留下的光荣纪念!
说到这儿,我们不妨揭破这小鬼的一件秘密。它甚至已经到了绝密的程度,以至料事如神的郭祥、工作深入的老模范以及朝夕相处的陈三都摸不清底细。
那还是今年春暖花开的时节,从祖国寄来了大批的“慰问袋”,小杨春也理所当然地分到了一个。这个袋子里装了几十块水果糖,还有一封短短的信。从信上看,来信人年纪很小,字迹稚嫩,一笔一画,像是刚会挪步的孩子,比杨春那打飞脚的字好不了多少。信上写道:
亲爱的志愿军叔叔:
我妈妈每天给我一分钱买糖。我没有吃,现在我给叔叔寄去。希望叔叔吃了我的糖,多打死几个美国鬼子!我要向叔叔学习,长大了,也要去抗美援朝。
李毛毛
当时,接到慰问袋的这位16岁的“志愿军叔叔”,不用说是颇受感动的。因为他平生以来第一次作为一个人民战士受人尊敬。他当时就在自己的小本上写了一首诗:
慰问袋,六寸长,慰问糖在里面装。
昨天我吃一块糖,糖儿对我把话讲:
你吃糖,想一想,祖国人民的心意可记上?
按照小杨春原来的计划,这糖本来是准备立功之后才吃的。但是,毕竟我们这位“志愿军叔叔”修养方面还有些不足,今天一块儿,明天一块儿,也就吃完了。只剩了个空空的小口袋还包在包狱里。这次支部号召“创造杀敌百名狙击手”,小杨春忽然想起这个慰问袋来,如果打死一个敌人,就把一枚小石子装进去,装满了100枚,将来寄给这位小朋友,岂不是一个很好的纪念?
这样就暗暗下了决心。但是,这小鬼鬼心眼不少:一来这计划还不知道能不能完成;即使能完成,事先透露出去,还是会被人传为笑柄。他自己这样那样的“漏子”已经够多了,何必再给人增加一份谈话的资料呢?于是就把这事定为“绝密”一级,对人绝口不谈。只是在打死一个敌人后,才选一枚晶莹可爱的小红石子,乘夜深人静悄悄丢到那个未曾见过面的朋友的口袋里。
(节选自《东方》,有删改)
9.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团政委点出三连的问题后,郭祥“立时召开了支委会”,“立时”体现了郭祥对存在的问题高度重视。
B.敌人动用飞机、大炮对志愿军展开强烈的报复,这表明敌人对志愿军包括狙击活动在内的军事行动早有预料。
C.李毛毛在信中说“长大了,也要去抗美援朝”,表现了志愿军战士们的精神对后方的孩子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D.杨春没有按照原计划在立功之后吃糖,“修养方面还有些不足”,表现了杨春定力的不足,还有一定的孩子气。
10.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志愿军狙击手的打击之下,敌人“就像老鼠出洞一般”,这里采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了敌人的狼狈。
B.小说选取抗美援朝这一重大历史事件,既展示了正面的战斗场面,也描写了战争中的日常生活,内容充实。
C.小说的语言朴实,如“怕桶马蜂窝”“真是把敌人打得晕头转向,屁滚尿流”等,与《哦,香雪》的语言相似。
D.小说的叙述者无所不知,既能够看到人物、事件的外部状态,也能够深入人物的内心世界,感知其所思所想。
11.有人认为快板诗人毕革飞的快板内容与上文重复,应该删去,你是否同意?请简要说明理由。
12.为弘扬抗美援朝精神,展现志愿军战士的风采,抗美援朝纪录片《英雄》栏目组正在寻找“志愿军英雄”。请根据小说内容,提炼三则关于杨春的素材,供摄制组采访使用。
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东方①(节选)
魏巍
郭祥临到洞口,又回过头笑着说:“王大发,我也给你提个意见:以后说话你少带点刺儿行不?”
“刺儿有刺儿的用处。”调皮骡子笑着说,“今天,我要是说:‘连长,你有时间没有?咱们谈谈。’你一定会说:‘好好,等我找个时间。’说不定拖到什么时候!你瞧,我刚说了个‘落后班’,你马上就坐了下来。”
“咳,怪不得人说你是‘调皮骡子!’”郭祥用手点了点他,笑着走了出去。
正如郭祥所料,现在打伏击是越来越困难了。
为了提前到达,调皮骡子这个班天色刚交黄昏就提前出发。这支七个人组成的小分队,在草丛里忍受着密密的蚊蚋的侵袭,直到凌晨三点多钟,还不见敌人的影子。由于调皮骡子长久没有摊上任务,求战心切,仍然纹丝不动地聚精会神地伏在草丛里。
这时候,东面的坡坎下钻出来五六个敌人,一面打冲锋枪,一面冲上来。调皮骡子不动声色,等敌人冲到30米处,接连投过去三颗手榴弹,打得敌人滚的滚,爬的爬,只剩下一两个逃到坡坎下面去了。
这时,只见南边坡坎下草棵一动,摇摇晃晃地露出一顶钢盔。他刚举起枪来准备搂火,又立刻停住,原来那顶钢盔是用一根小棍儿顶着。他低声地骂了一句,没有理它。过了一会儿,坡坎下伸出两个脑袋,一伸一缩。调皮骡子仍然不加理睬。敌人的胆子渐渐大起来,坡坎下先后伸出七八个脑壳,悄悄地爬上了坡坎,试探着向弹坑接近。等他们进到适当距离,调皮骡子才抓起一个大个儿飞雷,一扬臂,嗖地投了出去。轰隆一声巨响,登时像大炮弹一般掀起一股浓烟。他怕不解决问题,又一连投了几个手榴弹,半个山坡雾沉沉的。
调皮骡子正暗自高兴,忽然背上像有人捶了一下,一扭脸,一颗小甜瓜手榴弹从背上滚下来,在炸弹坑里滴溜溜乱转。他来不及思索,就把手榴弹抓在手里,立起来一扬手投了回去。手榴弹还未落地就轰隆一声爆炸了。几乎与此同时,他听见背后“哒哒哒”一串冲锋枪声,背上一麻,就昏倒在弹坑里了。等他清醒过来,觉得浑身无力,肚子里热乎乎的;低头一看,腰里的皮带钻了好几个洞。他把怀解开,肠子已经流出来,像小茶碗那么一坨,垂在裤腰上。鲜血顺着两条裤腿流个不住。
他一看左臂上还缠着的毛巾,那是昨天晚上夜间战斗的联络记号,就想把它解下来,垫着它把肠子塞进去。可是刚刚解下毛巾,猛一抬头,四五个黄毛脸的敌人已经冲到面前五六步远,正要来抓他活的。他登时怒火冲天,霍地立起身来,一只手用毛巾捂住肚子,一条臂夹着冲锋枪,一阵猛扫,把四五个敌人都打倒了。这时候,他的肠子已经流出了一大坨,站立不稳,又坐在弹坑里……
天色不知什么时候,阴沉起来,一阵狂风过后,跟着来了一阵暴雨。调皮骡子忽然灵机一动:“不趁机突围,还在这里傻等什么?”这么一想,就用那条毛巾垫着,想把肠子塞进去;结果竟塞进了一多半,剩下一坨实在塞不进去,只好忍着疼痛把腰带往紧里扎了扎。接着,一手提着枪,一手拿着手榴弹,走出弹坑。
在雨烟的保护下,调皮骡子顺利突围,艰难地跋涉在草莽里。等走到河边,回头看看后面并没有敌人追赶,就觉得实在走不动了。他稍微休息了一下,此刻他最怕的就是在河里滑倒,如果那样,就很可能爬不起来,他拄着冲锋枪,极力稳住步子,才过了那道不足一丈宽的小河。
过了河,两条腿就像绑了两块大石头似的,每过一步都像有千百斤重。他只好走几步,歇上一歇。他觉得走了很长很长时间,回头看看,并没有走出多远。由于草深路滑,一脚蹬空,跌倒在坡坎下面,顿时又昏迷过去。
过了很长时间,他才苏醒过来。他挣扎了好几次,都没有站起来,心里不由地生气:“你也是一个老战士了。大江大河过了多少,今天就这几步路,你怎么就走不了啦?”他对自己的责备果然有效,抓着灌木丛,拄着枪把硬是站了起来,又开始了比平常几千里路还要遥远的征程……
正在他艰难地跋涉时,忽然听见后面沙沙地响。他蓦地一惊,以为是敌人追过来了,就停住脚步,把子弹哗地一声推了上去,静静地等待着。时间不大,听见草丛那边一个人说:“我看他不会叫敌人虏去。别看这家伙平时大大咧咧,到关键时刻是很过硬的!”另一个说:“很可能是负伤了,你看小高地上的炸弹坑里好大一摊血哟!”第三个说:“你怎么知道是他?”第二个又说:“你没看见那一堆手榴弹弦吗?还是得顺着血印找才行!”又一个说:“要是不下雨就好了,一下雨血印也看不见了。”说到这里,只听一个人用命令的口气说:“大伙散开一点,在草棵里仔细拨拉拨拉。就是把这草地翻遍,也得把他找着!”调皮骡子听出,说这话的正是自己的连长郭祥。
他心里一阵热乎乎的,就尽全身的力量喊了一声:“连长!我在这里!”但是想不到自己的声音这么微弱,加上雨声又大,简直就跟没有喊出来似的。他只好把手指探上扳机向空中放了一枪……
(有删改)
【注释】①《东方》,作者魏巍,长篇小说,获首届茅盾文学奖。作品通过对朝鲜战场和中国农村生活的描写,全面反映了抗美援朝的伟大胜利。
13.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头的对话,气氛轻松活泼,既表现了调皮骡子的性格,也与下文战斗场面的紧张残酷形成鲜明的对照。
B.小说塑造人物以动作描写为主,写调皮骡子射击、投弹、艰难地突围和跋涉,具体生动地表现了战士的精神气概。
C.小说节选的结尾部分令人回味,“向空中放了一枪”后戛然而止,枪响之后会有怎样的故事发生,给人留下悬念。
D.小说将战争的气氛写得逼真,既有现实主义的真实,又富有浪漫主义的想象,具有鼓动人心的力量,令人振奋。
14.小说将人物称为“调皮骡子”,郭祥称他为“王大发”,这样写有什么用意?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15.小说的倒数第二段,从调皮骡子的角度来写连长带着战士们寻找战友,这样的叙事角度有什么好处?
五、阅读下面的小说,完成小题。

公元
在这里,有个海拔五百多米的高地。向北望去,是好似一面湖水的山谷。谷底有雾气、薄冰和积雪,当阳光照耀在上面,仿佛盛满了熔化的金子。二斗伢子总是梦见自己变成一只黑色大鸟,展开遮天的双翅在高地上空盘旋,慢慢低飞,向高地主峰落下去……
当年,十六岁的二斗伢子第一脚踏上高地主峰,小腿就陷在了土里,一直没到膝盖。这是一种被成千上万颗炮弹炸成灰尘状的黑色浮土,像炉膛里烧过的稻草灰。他之前没见过,之后也一辈子没再见过。尺把深处以下,才能踩到碎石块、弹药箱和散落的枪支、子弹壳,还有僵硬的肢体和躯干。阵地上光秃秃的,不远处立着半截炭黑色的树干,树皮早已被气浪剥光,无论来年春风怎样吹拂,也绝不会再活过来了。
这里的夜,是乌蓝色的,细细听去,隐约传来轰响声。在战壕里,指导员问二斗伢子,你怕死吗?二斗伢子说,不怕。指导员问,屁股底下就埋着死人,你不怕?二斗伢子说,鬼子都死了,不怕!指导员问,那么多战友的遗体你也不怕?二斗伢子说,心里只想着报仇,不怕!指导员呵呵一笑,又问,你个小牛犊子,就从来没感觉到怕?二斗伢子说,从来没感觉到过。指导员不笑了,说,没感觉到怕,不是真的不怕。等你心里有了它,并且知道怎么面对它的时候,才是真的不怕。二斗伢子嗯了一声,却不太服气。
回到坑道里,二斗伢子坐在老兵李大棉裤旁边。只见他往铝饭盒盖里倒了薄薄一层炒面,用小手指甲仔细地翻弄,像犁地一样,把谷壳、沙粒挑出来。然后,再用中指、食指和大拇指把炒面搓成中药丸一样的球,小心地放进嘴巴,连口水也不喝,就生生咽进肚子里。二斗伢子说,老李,喝口水呗,小心刮破了嗓子眼儿。李大棉裤摇摇头,说,水?过三天你再跟我说喝水的事儿吧。你没看见咱们上来时,那些人都干成什么样子了?
李大棉裤又说,等会儿美国人的炮弹打过来,你要学会分辨。如果是“呜儿呜儿”发尖的声音,那是远炮,你不用理它。如果是“呼——噗”一下过来,带着风声,那就是近弹,你赶紧卧倒,能多快就多快。我说你个娃儿,别不当回事儿,多少人还没学会,就没了!二斗伢子用肩膀拱了李大棉裤一下,问,老李,你怕死不?李大棉裤说,肯定怕呀!活人哪有不怕的?二斗伢子又问,那是啥感觉?李大棉裤说,就像喉咙里黏着一口痰,吐也吐不出来,总是让你喘不过气来。他接着说,不过,它总在提醒你,别逞能,只要仗还没打完,就别放松了警惕。许多人的死,其实都是因为心头那根弦儿松了。他们本应活得更长久——
突然间,二斗伢子只见李大棉裤的嘴一张一合,却听不到任何声音。然后,蜡烛晃了一下,一片漆黑。一声接一声的巨响震聋了二斗伢子的耳朵。他蜷起身体,死死抱住脑袋,任由筛子一样的坑道把他抛到空中,撞在墙上,再摔在地上。二斗伢子在黑暗里上下翻飞,不记得自己是谁,也不知道为什么来这里……
炮击过后,美国兵就该上来了。有人扒开坍塌的坑道口,猫着腰冲进战壕。二斗伢子在坑道里跌倒了,胳膊和大腿被人重重踩了几脚。他使了几次动儿,还是没立起身子。突然有只手揪住二斗伢子的棉裤后腰,拎小鸡一样把他拎出坑道,颠簸了上百步,扔在了一个炮弹坑里。二斗伢子扭过脸,看到这人是机枪手大老张。大老张的手紫红色,手指头又粗又壮,每根都像茄子。他把机枪架好,瞄了瞄,对二斗伢子吼道,这两箱手榴弹归你!
二斗伢子还是第一次离这么近看到美国兵端着枪向上冲。他有点慌,手榴弹一个接一个向下甩,却不知道炸到敌人没有。大老张猛得拍了他一下后脖子,喊道,看准了再甩!那手榴弹都是拿命换来的,运一箱上来就得少一个人!二斗伢子一愣,盯着大老张的手,又摸了摸发烫的后脖梗子。过去,二斗伢子挺怕这双紫红色的大手,因为大老张开玩笑时总是没轻没重。现在,却觉得这手挺亲切。一巴掌过后,二斗伢子清醒多了,每次把手榴弹抛出战壕之前,总会把半个脑袋探出去,瞅瞅鬼子已经冲到哪儿了。
不知过了多久,那只手又重重地拍了一下二斗伢子的肩膀,并且紧紧抓住他的领子。二斗伢子一片空白的脑子开始慢慢转动,他哆嗦着向高地下方望去,只看到了美国兵的后背和屁股,他们向远处跑了!二斗伢子腿软绵绵的,他抹了一把鼻涕和泪水,心想,原来仗就这么打啊!他扭过脸,想对大老张笑一下,道个谢。可是大老张不在身边,他的那挺机枪枪管给炸弯了。二斗伢子把胳膊探向肩膀,把抓住自己领子的那只紫红色大手掌拿到眼前。这是大老张的手,只是从小臂一半处炸断了,慢慢滴着血,指甲缝里的污泥似乎都还留着体温。二斗伢子隐约记起来,机枪被炸坏了,敌人冲上了高地,大老张拎着爆破筒和两个鬼子抱在一起,接着是暴雨般飞过来的石子、土块和血肉。
……
(选自《小说选刊》2021年第4期,有删改)
1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讲述了以二斗例子、大老张等为代表的抗美援朝战土在极端恶劣的条件下,坚守高地浴血奋战的故事,谱写了一曲革命英雄主义的赞歌。
B.指导员和二斗伢子聊天时谈到了生死,指导员对二斗伢子这个小战士无惧死亡的生死观一笑置之,二斗伢子不服气是认为指导员缺少牺牲精神。
C.初上战场的二斗伢子曾一度慌乱,是大老张用简单的方式教会他冷静应战。小说以二斗伢子的“生”与大老张的“死”相映衬,增强了作品的感染力。
D.小说写二斗伢子战后“腿软绵缩的”“抹了一把鼻涕和泪水”等内容,刻画了新战士在惨烈战斗中的恐惧心理,从一个侧面表现年轻战士的成长。
1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从新兵二斗伢子的视角,细致描写了抗美援朝战争的惨烈场景,以此表现志愿军战士英勇顽强、同仇敌忾、视死如归的精神。
B.小说开头写二斗伢子的梦境,为下文埋下伏笔,接着通过对高地的浮土、树干等物象的描写,虚实结合,让读者感受此前战斗的激烈与残酷。
C.小说注重细节描写,例如“往铝饭盒盖里倒了薄薄一层炒面,用小手指甲仔细地翻弄,像犁地一样,把谷壳、沙粒挑出来”这一细节表现了战士们异常珍惜食物。
D.小说构思独特,将战斗的爆发安排在二斗伢子与李大棉裤对话之后,使小说叙事节奏从舒缓转为紧张,使小说张弛有度、扣人心弦。
18.小说多处写到大老张的手,请分析大老张的“手”在全文中的主要作用。
19.小说中的战士们时刻面临着死亡的威胁,作者却以“生”作为小说的标题,请结合文本分析其寓意。
【答案】
B“终于歼灭了全部的美军”理解错误,根据原文“一百多守敌被全歼”以及后文的美军偷袭来看,并不是全部的美军被歼灭。
D“‘疾风暴雨般的弹雨瞬间倾泻过来’‘两人好像在进行某种仪式’等运用比喻”说法错误,“两人好像在进行某种仪式”没有运用比喻。
3.①运用细节描写:连长又要拍赛拉的肩头时,想到赛拉的伤势,就停住了,体现连长关爱士兵的形象;
②运用正面描写:连长听到波波沙的声音也开始对着敌人扫射,“连长他们很会打”,直接体现出连长有勇有谋、果敢的形象;
③运用语言描写:连长询问赛拉找水任务的情况,体现出连长沉着冷静的形象。
4.第一处:
①通过斜挂的钩月和点点繁星,营造了一种宁静、紧张的氛围;
②体现赛拉与杨福德找水时的小心谨慎;
③为后文美军摸黑偷袭、两方开火做了铺垫。
第二处:
①凉爽天气和蛙鸣声,营造了一种安宁的氛围;
②为后文赛拉和杨福德顺着蛙声找到水洼做铺垫;
③暗含乐观精神,抗美援朝终将迎来胜利。
C“表现其自愧不如的心情”错误。这些心理活动描写一方面表现了王大心在朝鲜战争英雄的感召下,不断成长的心路历程;另一方面,更是为了突出历史中与现实里,两代军人在精神上是一脉相承的,而不仅仅是个人心情的体现。
C“……主要为了表现威武也有临阵退缩的时候”错误。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一方面为了突出工程任务之艰巨,另一方面,欲扬先抑,为后文威武“挺着腰杆回来”作铺垫,进而塑造其真实、有血有肉的高大形象。
7.①穿插关于朝鲜战争的记叙,使内容更加充实,表现王大心在困境面前不断反思和成长的心路历程;
②将朝鲜战场上的事迹和士兵搬卸水泥的事件放在一起,暗示军人不畏艰苦、不怕牺牲、忠诚奉献的精神一脉相承,历史与现实相互交织,扩展了文章的表现空间,深化了小说的主题。
8.小说以“遭遇一九五零年的无名连”为题的好处有:
①在情节内容上,作者以朝鲜战争中雪地里的“无名连”与现实中的小小工程相提并论,穿插叙述,既丰富了小说的内涵,又表现了作者对新一代军人的崇敬之情;
②在人物塑造上,由普通基层官兵组成的“无名连”坚韧顽强,完成了以五个人之力搬运了一万吨水泥的壮举,塑造了更真实、丰满、坚韧的平凡军人的群体形象;
③在主题上,沟通了历史与现实,深化和升华了小说的主题,充分表达了作者对军人顽强、忠诚、奉献精神的讴歌!
④在构思上,题目新颖独特,起到了设置悬念,吸引读者,引人思考等作用。
B“这表明敌人对志愿军包括狙击活动在内的军事行动早有预料”错误。从原文看,敌人对志愿军的军事行动并不清楚。
C“《哦,香雪》的语言相似”错误。两篇小说的语言并不相似,《哦,香雪》文字淡雅,洋溢着诗情画意,笔调清新。
11.不同意。
①从内容上,虽然与上文的内容有些重复,但以诙谐的语调再现了志愿军战士英勇杀敌的场景,表现出战士们的乐观精神;
②表现了朝鲜战场上志愿军战法灵活,善于调动士兵的士气;
③表现了志愿军战士对装备精良的敌军的蔑视以及必胜的信心。
12.①杨春一心为国,参加抗美援朝,在随时可能付出生命的情况下狙杀敌人;
②杨春为战胜敌人,不分日夜苦练狙击本领;
③杨春专注于“狙击”,即使夜间做梦,也会梦到击中敌人并做出扳动扳机的动作;
④杨春知恩图报,用石头记录战场的战绩报答小女孩的“慰问”。
D“富有浪漫主义的想象”的说法错。小说以平实的语言、全知视角写战争场面,没有“浪漫主义的想象”。
14.①小说称人物为“调皮骡子”,是为了突出人物个性,使人物形象更鲜明;“调皮”指顽皮,不驯服,“骡子”指王大发有力气,能打仗。
②连长称他的大名“王大发”,表现了上级领导对同志的爱护与尊重。
15.①与全文的叙述角度一致,叙事更加流畅自然。
②使情节紧张、富有波澜;“他蓦地一惊,以为是敌人追过来了……”“一个人说……”“另一个人说……”……。
③便于表现调皮骡子的感受,表达战友之情。
B“二斗伢子不服气是认为指导员缺少牺牲精神”错误。结合“指导员不笑了,说,没感觉到怕,不是真的不怕。等你心里有了它,并且知道怎么面对它的时候,才是真的不怕。二斗伢子嗯了一声,却不太服气”可知,“二斗伢子不服气”不是因为他认为指导员缺少牺牲精神,而是认为指导员太小瞧自己了。
B“为下文埋下伏笔”错误。小说开头描绘的梦境并没有埋下伏笔的作用,后文没有与这个梦境前后照应的相关情节。
①对“手”的描写可以更好地塑造大老张作为一名老战士关心战友、英勇无畏的英雄形象。②“手”的细节描写将大老张过去爱和新兵开玩笑、战时对二斗伢子的爱护以及最后壮烈牺牲的情节串连起来,推动了情节的发展。③讴歌以大老张为代表的战士群体不畏艰苦、视死如归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④增强表达效果,引发读者对生与死的思考。
19.①反映战争的激烈和残酷。小说以战场为特定环境,战士们始终面临生与死的考验。②引发对生命意义的思考。主人公二斗伢子对“生”的思考从开始的“不怕死”到后来对“生”的思考逐步走向成熟。③表达对抗美援朝战士的崇高敬意。小说中的战士为了祖国的安全及和平正义,他们热爱“生”而又不惧牺牲,英勇无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