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专题训练----杜荀鹤诗歌
一、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乱后归山
杜荀鹤
乱世归山谷,征鼙喜不闻。
诗书犹满架,弟侄未为军。
山犬眠红叶,樵童唱白云。
此心非此志,终拟致明君。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照应题目:不闻征鼙和“乱”字对应“乱后”,“归山谷”直接对应“归山”。
B.第二句中的“喜”字是全诗的诗眼,在思想感情方面统领后面六句内容。
C.诗书整齐如故,弟侄没有被征从军,颔联表明战乱并未严重影响诗人的家。
D.颈联极妙:有红有白,色彩鲜明;有声有色,视听结合;有人有犬,活力充沛。
2.如何理解诗人所说的“此心非此志”?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二、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送黄补阙①南迁
杜荀鹤
得罪非天意,分明谪去身。
一心贪谏主,开口不防人。
自古有迁客,何朝无直臣。
喧然公论在,难滞楚南春。
【注】①补阙:官名,掌供讽谏。
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诗为送别诗,抒发了诗人在送别黄补阙南迁之时难舍难分的心情。
B.颔联叙述了黄补阙被贬的原因,全心全意地劝谏皇帝而得罪了他人。
C.颈联运用互文修辞手法,对黄补阙进行了劝慰并称赞他为朝廷直臣。
D.全诗结构严谨,起承转合自然明畅,每联或呼应标题,或暗扣标题。
4.诗人为什么说黄补阙“难滞楚南春”?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三、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舟行即事
杜荀鹤
年少髭须雪欲侵,别家三日几般心。
朝随贾客忧风色,夜逐渔翁宿苇林。
秋水鹭飞红蓼晚,暮山猿叫白云深。
重阳酒熟茱萸紫,却向江头倚棹吟。
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抒情。诗人年龄不大,却须白如雪,可见常年奔波劳苦。重阳佳节还得出外,不能同家人同乐,因而不免感慨万千。
B.颔联记事。白天跟随商人乘舟旅行,担忧刮风下雨误了行程;夜晚和渔夫一起寄宿在芦苇荡,堪称风餐露宿,随遇而安。
C.尾联写景抒情。诗人手把新酿好的菊花酒,眼见紫色茱萸盛开,面对淼淼江水,为美好的节令里不能与亲友团聚而惆怅。
D.整首诗清新自然,洗练隽永,既有对风光的描绘,也有对风俗的反映,寄托了诗人丰富的情感体验,可谓写重阳的佳作。
6.请赏析诗歌颈联的艺术特色。
四、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恩门致书远及山居因献之
杜荀鹤[注]
时难转觉保身难,难向师门欲继颜。
若把白衣轻易脱,却成青桂偶然攀。
身居剑戟争雄地,道在乾坤未丧间。
必许酬恩酬未晚,且须容到九华山。
[注]杜荀鹤,晚唐诗人,46岁中进士第,但未被授官而离京,回到九华山。
7.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恩门”即“师门”,这首诗是诗人收到师门致书后写的回献诗。
B.首联交代诗人难以继续跟从恩师学习的原因,表达对恩师的愧疚。
C.“白衣”和“青桂”形成对比,突出表现诗人科举成功后的喜悦。
D.诗人在尾联中表达知恩图报之意,并向恩师发出到九华山的邀请。
8.请从“难”字入手,结合全诗,分析颈联表达的情感态度。
五、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喜从弟雪中远至有作
杜荀鹤
深山大雪懒开门,门径行踪自尔新。
无酒御寒虽寡况,有书供读且资身。
便均情爱同诸弟,莫更生疏似外人。
昼短夜长须强学,学成贫亦胜他贫。
9.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深山大雪,屋门少开,一个“懒”字衬托出天寒地冻的冷意。
B.屋外人迹罕至,堂弟却踏着大雪远道而来,令诗人喜不自禁。
C.家中很少出现没有酒御寒的情况,而且又有书可与堂弟共读。
D.诗人劝堂弟不必生分,惜时求学,语言浅易却饱含手足深情。
10.后人认为“学成贫亦胜他贫”一句意味深长,请说说你对这句诗的理解。
六、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送友人牧江州
杜荀鹤①
本国兵戈②后,难官在此时。
远分天子命,深要使君知。
但遂生灵愿,当应雨露随。
江山胜他郡,闲赋庾楼③诗。
[注]①杜荀鹤出身寒微,中年始中进士,仍未授官,乃返乡闲居。②兵戈:指唐末农民起义黄巢起义。③庾楼:一名庾公楼,在江州,白居易有诗句“三百年来庾楼上,曾经多少望乡人”。
1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黄巢起义后,藩镇割据下的唐末社会民不聊生,官场上也是好官难做。
B.诗人希望友人赴任江州能够满足百姓的愿望,即让农事生产风调雨顺。
C.江州胜过其他州郡,还在于江州是利于写文赋诗、进行创作的好地方。
D.末句化用了白居易诗句,由此推测白居易写此诗句时是在被贬江州时。
12.这首诗歌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诗歌简要概括。
七、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送人宰吴县
杜荀鹤
海涨兵荒后,为官合动情。字人①无异术,至论不如清。
草履随船卖,绫梭隔岸鸣。唯持古人意,千里赠君行。
【注】字人:治理百姓。
13.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海涨兵荒”说明了吴县当前面临的情况:战乱和自然灾害严重影响百姓生产生活。
B.诗人认为治理百姓不需要什么特别的方法或奇妙的策略,对友人赴任吴县充满信心。
C.随船卖履、隔岸鸣梭,第三联描绘了一幅生机勃勃、安居乐业的江南水乡市井图画。
D.作为送别诗,本诗没有渲染伤感的离情别绪,而是着眼于对朋友的劝勉,别具一格。
14.诗人对友人赴任吴县提出了怎样的期望?请简要回答。
八、阅读下面这两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雪
杜荀鹤
风搅长空寒骨生,光于晓色报窗明。
江湖不见飞禽影,岩谷时闻折竹声。
巢穴几多相似处,路岐兼得一般平。
拥袍公子休言冷,中有樵夫跣①足行。
【注释】①跣xiǎn:赤脚。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联“风搅长空”一个“搅”字写出了风的力度,渲染雪寒。
B.第二联“不见飞禽影”,从听觉感受写出大雪天特有的凄寒寂静之景,“折竹声”从视觉感受写出积雪之重、雪势之大。
C.第三联以“巢穴”变得“相似”和“路岐”变得“一般平”写出大雪覆盖大地、苍茫一色的景象。
D.全诗无一个“雪”字,但却几乎句句都不离雪,描写形象生动,情感抒发自然流畅。
16.请从艺术手法和情感等方面简要赏析这首诗的尾联。
【答案】
B对“喜”字的分析错误,它不是全诗诗眼,它只能统领中间四句内容,与尾联思想感情不致。
2.①诗人在前面描绘一幅平静祥和的农村生活图景,透露的是对太平生活的渴望,是要在田园生活中安居。这就是“此志”。②“此心非此志”表明诗人并不想真的沉入田园生活之中,他在这混乱动荡的时代,不愿置身事外,希望有朝一日可以辅佐圣明的君主,打造太平盛世。③这句话表现了诗人积极进取的心态和爱国的思想感情。
3.A“难舍难分的心情”理解有误。本诗主要表达了诗人对黄补阙正直谏言的肯定以及对其被贬的义愤之情。
4.①黄补阙南迁“非天意”,不是皇帝的真实旨意(不符合天理,事理)。②黄补阙为人正直,一心谏主,是为直臣。③“喧然公论在”自有他人替黄补阙抱不平。
5.C“眼见紫色茱萸盛开,面对淼淼江水”错,对尾联的理解有误。诗人想象着故乡的风物(酒和茱萸)、亲人团聚的情景,倍感无奈,只能倚桨吟味。这是虚实结合的写法,不能说眼前所见。
6.①色彩的对比。本诗颈联中白的云与鹭,红的野花以及深色的山,都通过深浅参差的色彩描绘了一幅秋天傍晚的美丽景象,宛如一张画卷在眼前铺展开来。②动静结合。本诗颈联将静的秋水、红蓼、暮山、白云和动的飞鹭、啼猿放在一起,用动的鹭和猿为整片静景注入了生机与活力,使整个画面生动了起来。③视听结合。本诗颈联中直写猿的哀声与深沉孤寂的画面相辅相成,将诗歌的萧索凄凉之情推向了顶峰。④寓情于景。本诗颈联中鹭、晚、暮山、猿叫,都是有哀怨之情的意象,寄寓了诗人羁旅漂泊、思乡怀人的寂寥与落寞。
7.C“形成对比,突出表现诗人科举成功后的喜悦”错,没有对比,“突出表现诗人科举成功后的喜悦”也不当,结合前句“若”分析,这是一种假设,是希望,“偶然攀”强调不容易,所以没有喜悦,只是期待。
8.①“难”体现在剑戟争雄,时局艰难,也体现在身逢乱世,保身艰难,仕途不畅。②诗人虽然遭遇种种艰难,仍然坚信乾坤之间有道义,体现了诗人不畏艰难、坚守道义的积极人生态度。
9.C“家中很少出现没有酒御寒的情况”错。“无酒御寒虽寡况”,意思是家中常常无酒御寒,这种滋味虽然寡淡。“寡况”不是“很少出现这种情况”之意。
10.这句诗的意思是:只要学习有成,即使缺少衣食也好过其他困苦状况。这既是对堂弟刻苦求学的劝勉,也是对自我的宽慰与勉励,同时阐述了深刻的道理,读书不仅仅是为了做官,更是为了追求充盈的精神世界。
11.B“即让农事生产风调雨顺”曲解文意,“当应雨露随”喻指实行宽民惠民之政。
12.①表达了对友人赴任江州的期望之情,愿友人在兵荒马乱的年代做个好官;②宽慰友人,希望友人在江州创作诗文,来纾解思乡之情;③侧面表达了自己经世济民的政治主张和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13.B“诗人认为治理百姓不需要什么特别的方法或奇妙的策略”错。“字人无异术,至论不如清”,强调为官之“清”,亦即廉政,才是治理百姓最好的方法。选项对颔联前半句断章取义。
14.对民有情,为官要清,重视生产。
15.B“第二联‘不见飞禽影’,从听觉感受……‘折竹声’从视觉感受”错误。视觉、听觉的陈述有误。“不见飞禽影”,是从视觉感受写,“折竹声”是从听觉感受写。
16.①尾联想象出公子拥袍尚言冷和樵夫光脚雪上行的生活图景,并进行对比。
②紧扣“雪”字,照应前诗“雪寒”特征的同时,揭示出不同阶层生活境遇悬殊的社会现实。
③尾联表达出诗人对此的不平之感并寄寓了他对社会底层劳动人民的同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