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 古代诗歌五首 基础过关全练(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0 古代诗歌五首 基础过关全练(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1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五四学制)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4-10 08:52:14

图片预览

内容文字预览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1 古代诗歌五首
基础过关全练
1.下列诗句中加点字的注音无误的一项是( )
A.独怆然而涕(dì)下 决眦入归鸟(zì)
B.齐鲁青未了(le) 拄杖无时夜叩门(kòu)
C.会当凌绝顶(líng) 自缘身在最高层(yán)
D.丰年留客足鸡豚(tún) 吟鞭东指即天涯(yín)
2.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齐鲁青未了(不尽) 阴阳割昏晓(分)
B.造化钟神秀(聚集) 荡胸生曾云(同“层”)
C.决眦入归鸟(眼眶) 吟鞭东指即天涯(吟诗)
D.自缘身在最高层(因为) 拄杖无时夜叩门(没有时间)
3.下列诗句的朗读节奏划分有误的一项是( )
A.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B.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C.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D.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4.文学常识填空。
(1)杜甫是唐代诗人,字 ,他被称为“_ ”。其诗作被称为“ ”,大都收集在《 》内。
(2)我国的“五岳”是指 _________ 、______ _____ 、_______ 、
__和 。诗句“岱宗夫如何”中的“岱宗”指 。
(3)王安石,字介甫,号 , (朝代)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
(4)陆游,字务观,号 , (朝代)文学家、史学家、诗人。其诗语言平易晓畅,兼具李白的雄奇奔放与杜甫的沉郁悲凉,尤以饱含 对后世影响深远。
能力提升全练
5.阅读王安石的《登飞来峰》,完成下面的问题。(6分)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 )
A.第一句概括峰和塔的高度,古代八尺为一寻,“千寻塔”,极言塔的高峻。
B.第二句写听说在晨鸡报晓时分,便可以看到旭日东升,进一步渲染塔之高。
C.第三句用典来直抒胸臆,“浮云”在古代诗歌中,往往用来借代品德高尚的人。
D.这首诗是登高抒怀之作,诗人登上飞来峰,触景生情,抒发豪情壮志。
(2)有人评价此诗有“哲理的诗化,诗化的哲理”之妙,请结合诗的内容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阅读陆游的《游山西村》,回答问题。(6分)
(1)下列赏析错误的一项是(3分)( )
A.首联中的“足鸡豚”一个“足”字,表达了农家款客尽其所有的热情。
B.颔联反映出诗人对前途所抱的希望,也道出了世间事物消长变化的哲理。
C.颈联诗人在赞美古老的乡土风俗,同时表达对家乡的思念与怅惘之情。
D.尾联别有情趣,淡淡的月光,静谧的氛围,更烘托出诗人的悠闲与惬意。
(2)下列关于这首诗的基调与风格,说法最准确的一项是(3分) ( )
A.格调高远 意蕴悠长 B.明快抒情 蕴含哲理
C.意境辽阔 基调低沉 D.豪放不羁 诙谐幽默
7.阅读龚自珍的诗歌《己亥杂诗》(其五),回答问题。(4分)
(1)诗的前两句,描绘了“ _____ ”和“ ”两幅实景,相反相成,互为映衬,是诗人当时心境的真实写照。(2分)
(2)诗人借“落花”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阅读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回答问题。(6分)
(1)下列对有关句子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中的“古人”是指古代那些能够礼贤下士的文人。
B.“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中的天地之“悠悠”与人之茕茕“独”影,互为映照,诗人把个人的存在置于广漠的宇宙空间下来表现,衬托出人的孤单渺小。
C.本诗第三句登楼眺望,写出空间辽阔,能够让人联想到一幅北方原野苍茫广阔的图景。
D.“幽州台”即蓟北楼,是战国时燕昭王为招纳天下贤士所建。诗人在接连受挫之时,登上此楼写了本诗。
(2)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 )
A.从主题角度看,本诗以慷慨悲凉的调子,表现了诗人的失意境遇以及寂寞苦闷的情绪。
B.从艺术表现角度看,这首诗前两句俯仰古今,写出时间的绵长。
C.诗人“独怆然而涕下”主要是因为时间的消逝与空间的广阔。
D.全诗语言苍劲奔放,音节抑扬变化,具有韵律美。
素养探究全练
9.假如《齐鲁诗刊》社主办诗歌创作研讨会,邀请了陈子昂、杜甫、王安石、陆游四位大咖。他们分别交流了创作《登幽州台歌》《望岳》《登飞来峰》《游山西村》的体会。请你完成以下任务。
(1)【猜猜它是谁】陈子昂在会上说:“本来我怀才不遇,情绪低落,可是听了在场一位诗人的诗句,我觉得希望还在。”你认为,这是什么诗句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猜猜他是谁】王安石在会上发言:“这次交流会,我觉得自己找到了知音。”请你猜猜他所说的知音很有可能是其他三位诗人里的哪一位。请说出你的理由。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基础过关全练
1. D A.涕tì。B.了liǎo。C.缘yuán。
2. D 无时:没有固定的时间,即随时。
3. B 应为“不畏/浮云/遮望眼”。
4.答案 (1)子美 诗圣 诗史 杜工部集
(2)东岳泰山 西岳华山 中岳嵩山 南岳衡山 北岳恒山 泰山
(3)半山 北宋
(4)放翁 南宋 爱国热情
解析 本题要注重积累,把握作家、作品、出处和诗中所涉及的文学常识等。
能力提升全练
5.答案 (1)C
(2)这句话的意思是把哲理蕴含在诗句中,诗句中的意象体现深刻的道理。如这首诗通过写“千寻塔”“最高层”等意象,形象地揭示“站得高,望得远”的道理。(表现作者变法革新的政治理想和远大的抱负,以及大无畏的精神)
解析 (1)“浮云”常用来比喻奸佞小人或其他消极事物。
(2)首先解释“哲理的诗化,诗化的哲理”这句话的意思,然后结合本诗中的“千寻塔”“最高层”等意象,从作者的政治理想、远大抱负、大无畏精神的角度来揭示诗中所蕴含的哲理。
6.答案 (1)C (2)B
解析 (1)山西村就在陆游的家乡,这里没有表达对家乡的思念与怅惘之情,而是赞美家乡淳朴的风土人情,表达了诗人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2)这是一首纪游抒情诗,表达了诗人对家乡风土人情的赞美,诗句流畅绚丽、开朗明快,颔联写景中寓含哲理,“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千百年来被人们广泛引用。据此可知分析可知答案。
7.答案 (1)白日斜 吟鞭东指
(2)表现诗人虽然脱离官场,但依然关心着国家的命运,不忘报国之志,以此来表达他至死仍牵挂国家的一腔热情。(意思对即可)
解析 (1)前两句中“浩荡离愁”是抒情,“白日斜”和“吟鞭东指”是写实景。“夕阳西下”与“扬鞭东去”,既有白日西斜,又有广阔天涯,离别的愁绪和回归的喜悦交织在一起。
(2)诗人借“落花”自喻,生动形象地表明自己虽然辞官,但至死仍会关心国家的前途和命运,不忘报国之志,表达自己爱国热情。据此分析作答。
8.答案 (1)A (2)C
解析 (1)“古人”是指古代那些礼贤下士的圣君,而不是文人。
(2)诗人“独怆然而涕下”主要是因为诗人怀才不遇。
素养探究全练
9.答案 (1)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2)(示例)我觉得是杜甫,“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和“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有异曲同工之妙。(言之有理即可)
解析 (1)“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蕴含哲理,它让陷入困境的人看到希望。因此这两句最符合。
(2)“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与“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都蕴含哲理:站得高才能望得远。二者都表现了诗人不怕困难、勇于攀登的雄心与气魄。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