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 题 二年级歌唱课《螃蟹歌》
1 .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指导思想: 在师生的互动中,在学生的音乐活动实践体验中唱好歌曲,掌握音乐技能,使学生在歌唱与表演中感受音乐情绪与形象。 理论依据: 依据课标中表现领域的相关建议,在教学中,积极引导学生参与聆听、演唱、编创以及综合性艺术表演等实践活动。
2.内容分析
歌曲分析: 《螃蟹歌》是一首旋律诙谐、活泼的四川民歌。表现了在河边玩耍的孩子们和螃蟹发生的有趣故事,方言的演唱使歌曲别有一番情趣。 曲谱分析: ·节拍节奏:本曲2/4拍,节奏较为紧凑,多运用后十六节奏,以及一拍附点和前十六节奏。 ·音乐结构:上下句结构的一段体。 ·旋律方面:乐曲首句有鲜明的四川民歌风格,大跳的运用使歌曲情绪饱满,生动而活泼。旋律过渡音较多,音域为九度的跨度,旋律跨度较大。又因速度较快,音准较难唱准。 ·调式调性:与《蜗牛与黄鹂鸟》相同,同为bE调,徵调式。整个旋律围绕徵调式主音sol进行,始于主音终于主音。 ·歌词方面:一字多音的手法多次运用,运用四川方言演唱,歌词形象,适合边表演边演唱。
3.学习者分析
本课教学班级为二(4)班,本班学生活泼好动,想象力丰富,表现力强,喜欢欢快、优美的乐曲,乐于参加音乐活动,能主动的表现音乐。 但本班学生对创编的学习方式接触较少,对于对比聆听的学习方式比较熟悉。 在以往的学习中,学生除认识二分、四分、八分、八分休止符,还认识了前八后十六节奏及换气记号、徵调式及bE调一线为do,并对节奏可以通过身体动作做出反应。并在以前的学习中,对四川民歌特点有初步的了解。
4.教学目标(含重、难点)
1.“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目标 喜欢歌曲,乐于并积极参与歌曲的演唱以及各种音乐实践活动。 2.“过程与方法”目标 能在聆听、感受、模仿、体验的过程中,掌握典型节奏的演唱技巧。再通过模仿创编、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为歌曲编创简单的多声部和声,树立准确、和谐、均衡的演唱意识。通过欣赏和体验劳动号子,使学生能够对四川民歌产生学习的兴趣。 3.“知识与技能”目标 了解民族调式中的徵调式特点,并尝试创编固定音型,运用固定节奏声势、固定音型等音乐素材做多声部合唱。 ※教学重点:歌曲《螃蟹歌》的感受与演唱 ※教学难点: 1.歌曲中四川方言的演唱 2.唱准歌曲中复杂的民歌节奏及旋律
5.教学过程与教学资源设计(可附教学流程图,含板书设计)
教学流程 教学过程 导入:音色与节奏探究游戏 【环节目标】探索音色启发学习兴趣,巩固复习后十六节奏型。 【设计意图】从听觉能力的磨练入手,在将音色与节奏声势探索结合的游戏中,学生对音乐学习的兴趣越来越浓,并初步探索本歌曲中运用频繁的后十六节奏,锻炼了学生的听辨、听记等听觉能力,以及肢体的协调力。 1、模仿探索“BONG”与“bia ji”。BONG为空心拍手声,biaji为手分别拍左右腿声,生在模仿中探索声音的厚与薄。 2、游戏“我拍你说”2组:①B B biaji 0| ②bia ji B B 0|。 3、听信号看反映:在“BONG”与“bia ji”反复随机组合过程中,由慢至快,固定为bia ji B |(腿腿 手)和B bia ji B |(手 腿腿 手)的节奏声势组合形式。每组节奏学生会击打后,均请一名学生到黑板写出节奏谱。 4、再到两小节固定节奏型B bia ji B |bia ji B |的学生循环演奏。 方言学唱 感受地域特色 【环节目标】唱准第一段歌词的方言与旋律,能够编创与歌词相符的螃蟹形象动作。 【设计意图】在歌曲学唱的过程中,更多使用的是着重儿童听觉学习的口传心授传统民歌学唱方式,并且注重学生认真听的音乐学习习惯。在说方言、讲方言的过程中,在大量注重实效性的模唱、内心唱的教学活动中,在各种歌曲音乐形象创编过程中,拉近学生与有地域差异的歌曲间的距离,玩学结合,使音乐学习尊重学生学习能力,使音乐能力的获得能够循序渐进又充满趣味。 初听歌曲猜主角 学生聆听老师播放《螃蟹歌》第一段,手部声势仍轻击,结束后,老师问两个问题: ①歌词容易懂么?生回答不容易。师指出这是用方言演唱的,非常有意思。 ②这首歌曲唱了一种小动物,猜猜它是谁?在哪句歌词里听到的线索?学生容易听出“夹夹”,引发思考。 2、再听歌曲画主角 学生带着寻找更多线索的心情再次聆听歌曲,老师跟随音乐歌唱的顺序,在黑板上画出螃蟹形象,每笔与音乐的旋律、节奏律动吻合,引出课题:四川民歌《螃蟹歌》。 3、学唱方言歌词 教师简单介绍巴山蜀水多彩绚丽,四川民歌是人们生活和情感的音乐化再现,长期以来为人们所喜爱。着重方言出示方言拼音:蟹[hai],哥[guo],个[guo],脚[jiuo],硬[en],生跟随老师读的同时,做动作形象创编。找咬字好的个别生读,树榜样学生跟学生学,注重生成。 4、学唱旋律感受民歌特点 在歌词熟悉后,进入旋律学习。 ①师生一句句学唱一遍,做每句刚才创编的动作。 ②训练内心唱:师唱一句后,生内心唱一句。 ③第三遍师唱一句生唱一句。个别生模唱后再集体模唱,发现旋律难点。在学唱过程中,引导学生听出旋律唱名。 着重解决难点乐句“八呀么八只脚”(sol la la la sol mi | re mi do re|)。该句问题有三:一是la音个数不清,学生易提前唱sol;二是sol mi的mi低;三是re易唱低为do。通过采用模唱、内心唱、接唱等策略帮助学生把握准确的音准与节奏,并出示乐谱,辅助科尔文手势辅助音准训练,注重实效性。 “两只呦大夹夹”(la. sol)乐句中重点为师生通过动作形象感知八分附点节奏在此句中的运用,唱准音高la及附点节奏。 ④第四遍:师两句,生内心唱两句,生口唱两句。 ⑤第五遍:跟随钢琴伴奏生第一乐段整体唱。 了解徵调式 创编多声部 【环节目标】能够创编简单固定音型为歌曲伴奏。 【设计意图】在学会歌唱的基础上,对歌曲的调式进行分析,能够使学生更加准确的感受民歌的特点。围绕徵调式主音创作的两组固定音型加入的三声部合唱,让学生在理解徵调式概念的基础上进一步运用,在多声听觉效果中去感知音乐。 徵调式拓展 教师提问1:“通过刚才的学习,你发现这首歌里什么音最多?”出示乐谱,师生轻声唱一唱,生找出sol最多。乐谱中sol全部着重标记,生只唱小节重音上的sol,师唱其他。 教师提问2:“最高音是什么和最低音是什么?都由那些音符组成全曲?”告诉学生do在红色的第一线,学生填出其他音。教师讲解,这就是民族五声调式中的徵调式,出示徵调式音阶,师生一起唱音阶。 教师提问3:“谁能唱唱前两小节的谱子?”个别学生点拍视唱集体学唱,完成前四小节的读谱。 教师提问4:“你们唱主音sol,剩下的我来,我们一起唱一唱”,师生合作完成全曲读谱。 围绕徵调式主音的固定音型创编 教师提问:“谁能试着用主音sol完成两拍的节奏创编?”生思考,进行节奏创编,例如solsolsolsol 0|…… 视学生创编能力灵活调整是二声部或三声部创编,二次创编可不仅局限仅为主音sol。学生分两声部,固定音型1先开始,再加入固定音型2,再加入歌曲演唱,循序渐进。 儿歌版童谣 感受诙谐幽默 【环节目标】学念童谣,做动作,感受四川乐观的人文气质。 【设计意图】同一主题的新念谣,为学生带来新的表现机遇。无论新儿歌的节奏与念词,还是儿歌念谣配合的肢体表演动作,都极大的丰富了学生对音乐节奏的律动感知,增强了学生对音乐形象更加浓厚的兴趣,加深了学生对用音乐的方式“说话”的理解。 教师提问:“通过我们的歌唱,你们感受到音乐的情绪是怎样的?”生在充分体验后能够回答乐曲的情绪是诙谐、生动有趣的。 教师:“四川人们还把小螃蟹编成儿歌,也很有意思,你听!”。教师边念谣边动作,“螃蟹一呀抓八个,两头尖尖这么大个,眼一闭呀脖一缩,爬呀爬呀过沙河。”学生跟着老师做一做、念一念,感受念谣的趣味性。 唱劳动号子 体验民歌情境 【环节目标】欣赏和表演劳动号子版《螃蟹歌》,体验情境。 【设计意图】本课选取的民歌或儿歌念谣均属与民间音乐范畴,它们来源于人们的生活,对于民歌及儿歌的学习也应尊重歌曲的文化来源。就其相关方言、情境的模仿与再现,将有助于拉近学生与多元文化的距离,在文化中理解音乐,在音乐中了解文化。 教师提示学生:这首歌是四川的,如果这样唱行吗?教师用普通话唱两句,生表达感受,不好听。师说:“这样唱是不行的!那这样唱要不要得?”用四川方言演唱两句,生回答:“要得!” 教师描述水稻丰收时节,连螃蟹都丰收啦,人们满怀喜悦之情,在劳动中唱起来号子。播放四川劳动号子录音,学生感受一领众和的音乐演唱形式与风格。 师生多声部演唱《螃蟹歌》。在愉悦的情绪中结束本课。 ①师生号子呼应 ②声势律动:B bia ji B |bia ji B |(两遍) ③三声部固定音型1: sol sol solsolla sol |(嘿嘿,螃蟹哥) ④二声部固定音型2: sol remi sol sol remi sol |(八只脚 八只脚) ⑤一声部歌曲第一段表演唱2遍后结束 ⑥二、三逐渐消失。 (六)结束 教师指出,歌曲还有两段歌词,描述了小孩子被螃蟹夹了脚的情境,请同学们课后可以小组合作,自主学习,下节课我们再来表演唱。 【设计意图】通过本课的学习,基本解决了重点节奏和音准问题,对于第二三段歌词的学习采用课后小组合作形式,难度较低,也能够激发学生互相学习、互相交流的学习兴趣,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板书设计 螃 蟹 歌 四川民歌 徵调式
6.学习效果评价设计
评价方式 自评、互评、师评的多元评价方式,以鼓励性评价为主。 评价量规 项目 评价要点A.优秀 B.良好 C.一般自评互评师评教学效果评价能自信的演唱歌曲能唱准前八后十六节奏型能创编围绕徵调式主音的简短固定音型为歌曲伴奏
7.教学设计特色说明与教学反思(300-500字)
本课教学设计特色有以下三点: 遵循听觉艺术的感知规律,突出音乐学科特点 本课开始即从磨练学生听觉能力入手,在音色与节奏声势律动游戏中,初步探索本歌曲中运用频繁的后十六节奏,锻炼了学生的听辨、听记等听觉能力,以及肢体的协调力。在之后的教学中多次采用模仿、对比、声势辅助、内心听觉训练、多声部合唱等方法,以丰富的听觉训练方法,使学生有意识地听自己、听同学、听老师,锻炼学生良好的音乐听觉习惯。 遵循学生身心特点,丰富音乐感受,进而激发学生音乐学习兴趣 二年级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具有好奇、好动、模仿力强的身心特点,本课利用儿童的自然嗓音和灵巧形体,无论是有趣的音色节奏律动游戏导入、还是简笔画的螃蟹形象、憨态可掬的律动创编以及模仿劳动号子的情景式演唱体验,教学追求直观,儿童容易理解与参与。学生的音乐学习过程充满了对听觉、动觉、视觉、感觉、知觉的“五觉”体验,通过听、行和思的实际作为,激发和培养对音乐的兴趣,开发音乐的感知力,体验音乐的美感,进而达到“悟”的境地。 尊重民歌口传心授的流传特点,注重音乐与民族文化教学的有机融合 本课通过介绍地域人文特点、讲方言笑话、学方言演唱、说特色方言、还原体验民歌演唱生活情境、民族调式多声部创编等教学活动的设计,拉近学生已有音乐、生活常识与民歌文化之间的时空与地域距离。学生对民歌的学习方式也从体验、模仿向探究、创作不断纵深,进而在能自然、有表情地演唱基础上,参与到音乐表现和即兴编创活动当中。 教学反思: 本课歌谣在旋律的掌握及方言歌词的掌握上都存在不小的难度,因此本课设计未能针对三段歌词做完整的歌唱及表演。在四川民歌音乐风格的体验上,也可以做更多的音乐作品拓展,也可以通过对比聆听不同地域民歌等方法,让学生在思辨的过程中更好的掌握四川民歌的风格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