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家在日喀则》
课 题 《我的家在日客则》
1.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一)指导思想 本课教学设计以学生的发展作为中心,从学生的实际能力出发,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结合低年级学生年龄特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能有表情的演唱好歌曲为起始目标,在提高学生歌唱能力的同时,巩固学生识读乐谱的能力,并且加大感受与体验领域、表现领域能力的培养。 (二)理论依据 2011版《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提出:以音乐审美为核心的基本理念,应贯穿于音乐教学的全过程。音乐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学习,应有机地渗透在音乐艺术的审美体验之中。音乐教学应该是师生共同体验、发现、创造、表现和享受音乐美的过程。其中“感受与鉴赏”是培养学生音乐审美能力的有效途径;“表现”是培养学生音乐表现能力和审美能力的重要途径。
2.内容分析
(一)核心内容: 《我的家在日喀则》的演唱、识读乐谱、综合性艺术表演、音乐表现要素、音乐情绪与情感、音乐风格与流派。 (二)教学内容的分析 1.歌曲分析:《我的家在日喀则》是一首藏族民歌,歌曲为2/4拍,五声宫调式,节奏简单,由四分音符、八分音符构成,旋律轻快活泼,流畅上口,音域跨度大,歌词是问答与衬词相结合的方式,体现藏族人民对家乡的热爱之情。20世纪60年代中期广泛流行于全国各地。唱起这首歌,眼前仿佛出现藏族同胞歌唱家乡、载歌载舞的情景。 2.谱例分析:歌曲谱例D调,最高音到E’,对于二年级学生来说,唱准、唱好高音困难很大,根据学生的现有能力,我把歌曲的D调转成C调,最高音到D’,使学生能够更好地演唱、表现作品。 3.音响分析:本课配套光盘音响中的范唱,歌词是“你的家在哪里”,而教材上的歌词是“我的家在哪里”,人称上不同。经过反复揣摩,觉得选用“我的家在哪里”,更能体现出演唱者对于家乡的热爱与赞美之情,以及赞美家乡时所表现出的骄傲与自豪。 (三)教学方式与手段说明 1.聆听与对比结合——在声音的练习的中,启发学生学会相互倾听,并指导学生互相模仿美好的音色,学生与学生之间对比演唱,学生和教师之间对比模仿,规范学生的音色和表情。 2.听唱与视唱结合——歌曲《我的家在日喀则》曲谱简单,旋律上口,以听唱法学习为主,引导学生多次聆听歌曲,熟悉歌曲旋律。由于前期积累了一些自主识谱的能力,所以在听唱的基础上,鼓励学生自主视唱歌谱,在实践中学生的能力得到了提高。 3.体验与实践结合——在歌曲学习中,指导学生完整演唱歌曲,体验、实践了藏族歌曲的音乐特点和风格。 4.重复与模仿相结合:在歌曲节奏练习和藏族舞蹈动作学习过程中,运用了符合低年级学生特点的重复与模仿的有效的教学方法手段。 (四)前期教学状况、问题与对策 1.状况: (1)学生刚进入二年级,音乐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有一部分积累。 (2)学生缺少演唱高音方法,认为需要用力大声唱。 2.问题: (1)学生识读五线谱乐谱有困难。 (2)学生演唱歌曲会出现喊叫,声音不统一,个别学生声音难听刺耳。 3.对策: (1)教师用听辨法与旋律接龙法相结合降低识读乐谱难度。 (2)教师看情况做简单的发声训练,让学生用自己的方法体验,教师再给予正确的指导,并且示范声音,使学生的声音统一。教师委婉地告诉学生:“歌是唱出了的,不是喊出来的”。
3.学习者分析
授课对象:我校二年级3班学生。二年级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具有好奇、好动、模仿力强,身体灵活,喜爱表演的身心特点。经过了一年音乐课的学习,对音高概念、音色统一、节拍的稳定,情绪的表现应有初步的认识和了解,并能较好掌握。四分、八分音符节奏学生已经掌握。学生具有一定的识谱能力。视唱歌谱可采取旋律接唱与自主识谱相结合的形式学习。在歌曲高音处应指导学生不要出现喊唱现象,运用对比、体验的方法表现音乐要素变化对音乐情绪产生的作用。二年级学生对于西藏很陌生,对藏族歌曲了解也不多,教师运用音配画的形式引导学生了解并喜爱西藏,喜学、乐学藏族歌曲。
4.教学目标(含重、难点)
(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乐于学唱歌曲《我的家在日喀则》,乐于体验、感受、表现歌曲,喜欢参与本课的学习活动,在学习活动中增强演唱的自信心。 (二)过程与方法:在以音乐为主线的综合艺术实践中,运用感受、体验、模仿、探究、对比等教学方法学唱歌曲,有感情地演唱表达歌曲情感。 (三)知识与技能:运用轻快的声音,自信、准确地演唱歌曲。 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演唱歌曲《我的家在日喀则》。 教学难点:歌曲第三乐句的准确演唱。
5.教学过程与教学资源设计(可附教学流程图,含板书设计)
(一)新课 阶段目标:情境导入新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1.音配画,选择符合音乐《在北京的金山上》的画面,并说出为什么? 2.谈话:布达拉宫在西藏的第一大城市,西藏的第二大城市是哪?(日喀则) 【设计意图:音配画引出歌曲,引导学生了解音乐风格特点与地势有关。】 (二)感受歌曲 阶段目标:聆听歌曲,感受歌曲,激发学习兴趣。 1.观看日喀则风景图片,激情引趣。初步感受歌曲旋律。 2.初听歌曲,感受歌曲情绪。 (1)提问:歌曲给你什么感觉?你是从哪听出来的?(心情、歌词) (2)提问:歌曲的节奏是不是欢快的? 3.复听歌曲,进一步感受情绪。 谈话:我特别想用歌声表达我现在的心情,你们能用这个节奏帮我伴奏吗?(教师范唱,学生伴奏) 【设计意图:聆听歌曲,了解日喀则景美,歌美,熟悉歌曲,感受歌曲欢快的情绪。】 (三)学唱歌曲 阶段目标:有感情地唱会歌曲。 1.学生初唱歌曲,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1)学生跟范唱演唱歌曲。 (2)提问:唱完以后心情怎么样?你们是不是还有唱不准的地方?哪句唱得最高兴?(啊索啊索马里拉) 2.学习衬词。 (1)熟读衬词(啊索啊索马里拉)。 (2)讲解:什么是衬词 (3)练习找出衬词。 (4)练习歌中衬词。 3.学唱歌谱。 (1)范唱。 (2)学唱。 (3)指名唱。 (4)评价(音准、节奏、声音)。 4、学唱歌词。 【设计意图:运用体验、实践法,模仿法,指导学生唱会歌曲。并学习正确评价他人。】 (四)表现歌曲 阶段目标:激发学习兴趣,唱好歌曲。 1.引导学生用声音表现日喀则的美。 2.教师改编歌词范唱歌曲。 3.学生评价教师的演唱。 4.学生有感情的演唱歌曲。 【设计意图:运用体验、实践、模仿、评价等方法,让学生唱好歌曲。】 (五)拓展文化,情感升华 阶段目标:了解藏族民族文化。 1.教师边唱歌曲边舞蹈。 2.观看藏族舞动片段。 3.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藏族舞蹈动作,边唱边跳。 4.聆听著名歌手韩红演唱的歌曲《家乡》,再次感受描写日喀则优美风光的歌曲。感受演唱者对家乡的热爱。 【设计意图:生模仿学习藏族舞蹈动作,感受、体验藏族的民族文化和优美风光。】 (六)下课。 谈话:同学们,这节课你们上的高兴吗?快乐吗?下课!
6.学习效果评价设计
评价方式 自评、互评、师评的多元评价方式,以鼓励性评价为主。 评价量规项目 评价要点A、优秀B、良好C、一般自 评互 评师 评教学效果评价歌曲演唱:音准、节奏、旋律准确性。歌曲表现:有感情、自信地演唱歌曲。能够积极主动参与音乐实践活动。
7.教学设计特色说明与教学反思(300-500字)
本课设计以音乐为主线,用精美的图片,藏族风格的歌曲,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导入本课学习。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以及此年龄特点善于模仿、肢体灵活等特点,通过多次聆听,熟悉、感受歌曲后试唱,课堂现场生成问题,解决演唱中遇到的问题,如衬词、音准、情感表达。层层递进的教学环节,学生主动参与、乐于参与音乐实践活动。课上注重学生主动探究,学生自主问为什么,教师帮助解决,变师让我学,为我要向师学。而后又引导学生用舞蹈的形式表现藏族歌曲。不但了解了藏族歌曲的风格特点,舞蹈动作,还了解了藏族地区的风土人情,学生喜学,乐学,提升生感受与欣赏和表现领域的能力,培养了音乐素养和审美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