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伤仲永》
【课内四基达标】
一、填空题。
1.《伤仲永》选自 ,是 因惋惜方仲永而写的一篇短文。“伤”,这里有 和 的意 思。文章阐明了一个发人深思的道理: ,才能不断进步; 则必然才智枯竭,最终成为一个平庸的人。
2.从体裁来看,《伤仲永》属于 。文章明显分为两大部分:第 一部分 ,第二部分 ,提出作者的见解 。
二、语段阅读。
①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②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1.用“/”为第二段断句。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世隶耕 ②自为其名
③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④泯然众人矣
⑤不能称前时之闻 ⑥传一乡秀才观之
3.写出文中的一个通假字。 通
4.翻译下面句子。
A.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
B.父利其然也。
5.文中有三个字点出了仲永才能衰退的原因。这三个字是:
6.文中哪一句话写出了仲永的父亲贪利而自得,可悲可叹的愚昧无知之态?
7.课文中的哪些话介绍了方仲永才能发展的三个阶段?
8.对本文的写作特点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夹叙夹议、先扬后抑、对比的手法
B.寓事于理、先抑后扬、对比的手法
C.就事说理、先扬后抑、对比的手法
9.下面对文章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以方仲永的事例说明人的天资与后天成才的关系。
B.本文以方仲永的事例说明了后天的学习和教育是天才成长的必要条件。
C.本文以方仲永的事例说明了家庭环境的好坏,是决定一个人能否成才的关键。
D.本文针砭了当时不重视人才培养的社会弊病。
E.本文强调了知识、才能不是一成不变的,天才只有勤奋努力,才能大有作为。
【能力素质提高】
一、阅读下面短文,回答问题。
难忘的一课
那天的风雪真暴,外面好像有无数发疯的怪兽在呼啸厮打。大家都在喊冷,读书的心思似乎被冻住了。一屋的跺脚声。
鼻头红红的欧阳老师挤进教室时,等待好久的风也乘机钻进来,墙壁上的《中学生守则》一鼓一顿,开玩笑似的卷向空中,又一个跟头 了下来。往日很温和的欧阳老师 ;满脸的严肃庄重甚至冷酷,一如室外的天气。乱哄哄的教室静了下来,我们 地望着他 。
“请同学们穿上胶鞋,我们到操场上去。”
几十双眼睛在问。
“我要求同学们到操场上站立五分钟。”
教室外,卷地而起的雪粒、雪团,呛得人睁不开眼张不开口。脸上像有无数把细窄的刀在拉在划,厚实的衣服像冰块铁块,脚像是跺在带冰碴的水里。我们挤在屋檐下,不肯迈向操场半步。欧阳老师没有说什么,面对我们,脱下羽绒衣,线衣脱到一半,夹着雪的狂风帮他完成了另一半。“到操场上去,站好。”老师脸色苍白,一字一顿地对我们说。
谁也没有吭声,我们老老实实地到操场排好了队。瘦削的欧阳老师只穿一件白衬衫。衬衫紧裹着的他,更显得单薄。我们规规矩矩地站着。五分钟过去了,老师吃力地说:“解散。”
就在我还未能透彻地理解欧阳老师这一课时,仅有“中师”文凭的他,考取了北京师范大学的研究生。
在以后的岁月里,我时时想起那一课,想起欧阳老师课后的一番话:“在教室时,我们都以为自己敌不过那场风雪;事实上,我们不是都顶住了吗?面对困难,许多人戴着放大镜,但和困难拼搏一番后,你会觉得,困难不过如此……”我很庆幸,那天我没有像个别同学那样缩在教室里,在那个飞雪交加的时候,在那个空旷的操场上,我上了终身难忘的一课。
1.请给下列的加点字注音:
①“冷酷:( ) ②“呛得人:( )
2.结合原文,解释下列加横线的词语:
①“一如”:
②“敌不过”:
3.第2段的横线上依次填入最恰当词语的一项是( )
A.丢 今非昔比 惊叹 B.落 神态自若 惊恐
C.裁 一反常态 惊异 D.飘 判若两人 惊诧
4.文章第①~⑦段的内容归纳如下: ; 作者详写了 ;略写了 ;目的是为了通过 的渲染,突出文章的中心。
5.文章中揭示欧阳老师在操场上给学生上这“一课”的用意是 。
6.作者在倒数第2段补述了“一课”之外的另一件事,其用意是 。
7.下边没有用比喻修辞方法的一项是( )
A.大家都在喊冷,读书的心思似乎已被冻住了。
B.满脸严肃庄重甚至冷酷,一如室外的天气。
C.外面像是有无数发疯的怪兽在呼喊厮打。
D.厚实的衣服像冰块铁块。
二、我们每个人都有独自在路上的经历,外界的变化一日千里,纷繁复杂,于是也常有迷路的时候。迷路了怎么办?请以《迷路的时候》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①中心明确,耐人寻味;②内容具体,富有生活情趣;③字数在600字左右。
【渗透拓展创新】
课外阅读。
魏文侯问狐卷子曰:“父贤足恃乎?”对曰:“不足。”“子贤足恃乎?”对曰:“不足。”“兄贤足恃乎?”对曰:“不足。”“弟贤足恃乎?”对曰:“不足。”“臣贤足恃乎?”对曰:“不足。”文侯勃然作色而怒曰:“寡人问此五者于子,一一以为不足者何也? ”对曰:“父贤不过尧,而丹朱放。子贤不过舜,而瞽瞍拘。兄贤不过舜,而象放。弟贤不过周公,而管叔诛。臣贤不过汤武,而桀纣伐。望人者不至,恃人者不久。君欲治,从身始。人何可恃乎?”
1.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字。
①父贤足恃乎? ②兄贤不过舜,而象放。
③寡人问此五者于子。 ④君欲治,从身始。
2.判断下面加点的词古今是否同义并解释。
①父贤不过尧。
②一一以为不足者何也?
3.指出下面句子的句式特点并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寡人问此五者于子。
②兄贤不过舜,而象放。
4.魏文侯从父、子、兄、弟、臣五个方面向狐卷子提问,狐卷子列举了哪些历史人物对答?
父— 子— 兄— 弟— 臣—
5.本文告诉了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6.联系本文主旨,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说一说我们应该培养什么样的精神品质。
【中考真题演练】
①夜色渐渐浓了。车厢里安静下来了,只有那不知疲倦的车轮“喀嚓喀嚓”有节奏地响着……
②在周围渐起的鼾声中,坐在对面的年轻战士,引起了我和小莉的注意。他黑脸膛、浓眉毛、虎虎棱棱的;那粗短的手指,使我想到开石头的钢钎。他正捧着一本《精修钟表》,专心地看着,好像根本就没有看到我们这两个女大学生胸前的校徽。
③“瞧,笨头笨脑的。”小莉用英语对我说着,嘴一撇,眼一眨。
④“还学修表呐,瞧他那手指头!”我也用英语说着,而且忍不住嘻嘻地笑起来。
⑤他哪能听懂英语?这不,他又咕咕哝哝地念起他的“修表经”来了。
⑥小莉摆弄起小桌子上的录音机,可是怎么也弄不响。她心痛地埋怨起来:“准是刚才掉到地上给震坏了!音乐也听不成了!”
⑦我们都掉了精神,彼此偎依着,闭上了眼睛,那有节奏的车轮催眠曲逐渐消失了……
⑧“哐当”一声,我们被震醒了。列车到了一个小站。我揉了揉眼一看,对面的战士不见了。忽然我看到录音机底下压着一张用英语写的便条,意思是:录音机已修好,大学生同志请听音乐。我虽笨,可是正在加倍努力学习。军队的两用人才正在涌现,知识就是力量!下面署名是“战士小孙”。
⑨“啊!”我和小莉不禁失声叫了起来。她一按录音机,立刻响起了美妙的乐曲。但我们都好像没听见,一直把头伸向窗外:
⑩前面不远的地方,有一棵白杨树。它没有婀娜的姿态,但是伟岸、挺拔。那质朴的躯干枝叶,在灯光的映照下,别具一番神采。那里一个高大的战士正要出站。
1.根据文意,下边一句话应该插在第 自然段和第 自然段之间。
他抬头看了我们一眼,又慌忙低下头,浑身不自在起来。
2.这篇文章写了三个人物,其中主要是写 这个人。
3.小孙深夜在列车上学习,可见他 ;不计较两个女大学生的失礼,可见他 ;主动帮陌路人修录音机,可见他 ;具有多方面的才能,却说自己笨,这表明了他的 美德。
4.文中画线部分运用了人物描写中 描写和 描写。
5.小说中的环境描写包括 环境描写和 环境描写。文中唯一用来交代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的句子是 (抄写原句)末段前三句属于 环境描写,它起了 作用,突出了战士小孙的高大形象。
6.在下边横线上填写三个各由两个字构成的词或词组,准确概括两个女大学生在接触战士小孙过程中的思想感情变化。 → →
7.文中用字最少而又寓意至深、耐人寻味的一个句子是 (抄写原句,包括标点符号)
8.简要说明两个女大学生不正确地议论战士小孙的原因。
参考答案
【课内四基达标】
一、1.《临川先生文集》 王安石 哀伤 惋惜 敏而好学 恃才弃学
2.散文随笔 叙事 就事说理
二、1.略
2.①属于 ②题上 ③文采和道理 ④消失。这里是毫无特色的意思。 ⑤相当 ⑥全乡
3.“扳”同“攀”
4.A.同县的人对他很惊奇,渐渐地请他的父亲去做客。
B.他的父亲感到那样有利可图。
5.“不使学”
6.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谒于邑人,不使学。
7.第一阶段:仲永生五年……其文理皆有可观者。第二阶段: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 前时之闻。第三阶段:又七年……泯然众人矣。
8.C 9.C
【能力素质提高】
一、1.①kù ②qiàng
2.①同某种情况完全一样 ②抵挡不住
3.C
4.欧阳老师上了一堂令人难忘的课:在风雪交加的一天,带学生到操场上站立五分钟 风雪像发疯的怪兽在呼啸厮打的恶劣天气 人物活动的过程及细节 环境气氛
5.面对困难,许多人戴着放大镜 ,但和困难拼搏一番后,你会觉得,困难不过如此……
6.以欧阳老师敢于正视困难、战胜困难,考取研究生的事实,证明了困难是可以克服的;使欧阳老师的形象更加丰满;充实了文章的内容,突出了中心
7.A
二、略
【渗透拓展创新】
1.①依赖 ②放逐 ③先生 ④自身
2.①“不过”,古今义不同。古义:没有超 过;今义:表转折的连词
②“以为”,古今义相同,作“认为”解
3.①状语后置句。我 向你问了这五种情况。
②被动句。兄长贤明没有超过舜的,可他的弟弟象被放逐了。
4. 尧 舜 舜 周公 商汤周武王
5.要成就一番事业,主要靠自己的主观努力,从我做起,而不应该依赖别人。
6.要养成自立自强的精神品质。
【中考真题演练】
1.④ ⑤
2.战士小孙(战士、小孙)
3.勤奋好学 待人宽厚 乐于助人 谦虚
4.肖像( 外貌)、心理
5.社会 自然 “军队的两用人才正在涌现” 自然 衬托
6.骄傲 内疚 敬佩
7.“啊!”
8.两个女大学生骄傲、幼稚,对军队两用人才正在涌现的现实又缺乏了解。她们认为像小孙这样的“粗人”想学钟表,简直是异想天开,更不用说能听懂英语。因此就议论起他来。
5伤仲永
【导学目标】1.知识目标:结合课文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背诵课文。
2.能力目标:(1)学习并掌握“之”“于”的用法及文言词活用的情况。
(2)学习课文详略得当的写法,揣摩精当的语言。
3.情感目标:认识后天教育的重要性。?
【导学重点】1.掌握重点文言词语,翻译课文。
【导学难点】1.体会揣摩本文简洁.凝练的语言。
2.方仲永“混然众人”的原因。
【预习导学】
1.走进作者:
2.解释下列句子中带线的词。
①未尝识书具(??? ) ②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
③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 ④从先人还家(??? )
3.给下列句子中加线的字注音。
①日扳(??? )仲永环谒(?? )于邑人
②不能称(??? )前时之闻
③泯(???? )然众人矣
【合作探究】
4.指出下列句子中的“其”所指代的内容。
①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
②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
③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
④稍稍宾客其父(??? )
⑤父利其然也(??? )
【拓展提升】
5.用原文填空。
①幼年仲永天资聪颖,表现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少年仲永才能大不如前,表现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青年仲永已变得很平庸了,表达这个意思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仲永之所以会发生如此大的变化,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个事例告诉我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一空用自己的话作答)
6.指出下列加点字词的词义或用法。
(1).父异焉( )(2).稍稍宾客其父( )
(3).父利其然也( )(4).日扳仲永环谒于邑( )
(5).邑人奇之( )
第二课时
【预习导学】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理解其多种含义:
【合作探究】
2.翻译下列句子。翻译下列句子。
(1)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翻译:
(2)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翻译:
(3)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
翻译:
(4)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翻译:
(5)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翻译:
(6)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翻译:
(7)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
翻译:
【拓展提升】
3.回答问题。
(1)方仲永的变化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2)方仲永由天资过人变得“泯然众人”,原因是什么?
(3)作者为什么要详写方仲永才能初露时的情形?
(4)文章开头介绍方仲永的身世,作者的意图是什么?
(5)结尾自然段的作用是什么?
(6)联系全文,说说本文阐述了一个什么道理?
5《伤仲永》第一课时:1.王安石: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宇介甫,晚号半山。唐宋八大家之?一。他年轻时候,文章写得十分出色,得到欧阳修的赞赏。王安石二十岁中进士,当官之后积极推行变法,后来新法被废,王安石忧愤成疾,第二年病逝。?
唐宋八大家: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和宋代的苏轼、苏洵、苏辙(苏轼,苏洵,苏辙三人称为三苏)、欧阳修、王安石、巩(曾拜欧阳修为师)。(分为唐二家和宋六家)????
2.①曾经?? ②和同一族的人搞好关系?? ?③文采和道理??? ④指王安石死去的父亲
3.①pān? yè?? ②chèn???? ③mǐn
4.①自己的?? ②他的?? ③他的??? ④他的??? ⑤这种
5.①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 泯然众人矣
②父利其然也……不使学?即使天赋再好,也离不开后天的培养和学习
6.异:对……感到诧异。 宾客:当作宾客。 利:以……为利。 扳: 同“攀”,牵引,通假字。 奇
怪:以……为奇,意动用法。
5.伤 仲 永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让学生自己利用课文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
2.熟读课文,背诵课文。
3.抓住本文借事说理的特点,弄清材料与观点的关系,理解作者的思想观点。 4.注意本文详略得当的写法,揣摩精当的语言。
教学重点、难点
1.抓住本文借事说理的特点,弄清材料与观点的关系,理解作者的思想观点;
2.注意本文详略得当的写法,揣摩精当的语言。
教学方法:
教师引导与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相结合。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整体感知)分析理解课文内容,领会课文主旨
1.导入:
1.古人说:“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这句千古名言,一语道破了“活到老,学到老”的真谛。它告诉我们,一个人只有不断地学习、终生学习,才能与时俱进,成为顺应时代的有用之才。反之,如果你不进行学习,不接受教育,哪怕你是一个神童、一个天才,也会随着时间的流逝,销蚀成一个庸才、甚至蠢材。俗话说“先天不足后天补”,也就是说在后天的教育中得到弥补。如果先天条件好,天资聪慧,后天得不到正确的教育,那结果又是怎样呢?今天我们就学习王安石的《伤仲永》。
2.解题:伤:哀伤,叹惜。为仲永的遭遇而感伤、惋惜。王安石为什么要对方仲永哀伤、叹惜呢?同学们认真学习了课文自然就会明白。
3.初读课文,思考,方仲永才能的发展变化经历了几个阶段?
第一阶段,幼年做诗的非凡天赋。如:“即书诗四句”,“指物作诗立就”,
“文理皆有可观”。
第二阶段,写十二三岁的方仲永才能大不如先前,“不能称前时之闻”。
第三阶段,写方仲永完全变成一个平庸之人,“泯然众人矣”。
思考:方仲永由神童沦为平庸之辈的原因是什么?作者是怎样看的?
原因:其父利其然,不使学,把仲永当作赚钱的工具。荒废其学业,不能使其天赋用在学习上。作者认为方仲永才能衰退的原因是“受于人者不至”,即没有进行后天的学习和教育,并由此引发天赋不如仲永之人如果不注重后天教育,结果将更不可设想的感触。
讨论:你同意作者的这种看法吗?(分组讨论)(说明:应让学生畅所欲言,并允许有不同的见解。)
二、文言知识积累
1.掌握读音。
隶: 谒: 谒: 扳: 称:
2.对文中的“之”“于”进行归类。
① 之
忽啼求之: 它,指书具,代词。
借旁近与之: 他,指仲永,代词。
2
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教学设计-教案-23 伤仲永
余闻之也久: 这事。指仲永父“不使学”、“环谒于邑人”,代词。
不能称前时之闻:的,助词。
卒之为众人: 语气助词,不译。
② 于
环谒于邑人: 到,介词。
于舅家见之: 在,介词。
贤于材人远矣: 比,介词。
受于人者不至: 从,介词。
3.从文中找出词类活用的词语。
① 邑人奇之:以……为奇,形容动词作动词。
② 宾客其父:把……当作宾客,名词作动词。
③ 利其然: 以……为利,名词作动词。
④ 伤仲永: 哀伤,感伤,形容词作动词。
第二课时
一、精读课文,体会课文的写作特色
1.在选材、组材上,见闻交织,详略有序。
理解:课文采用闻、见、闻的方式依次写了方仲永才能发展变化的三个阶段,真实可信,有说服力。详写第一个片段,突出方仲永幼年聪慧,是可塑之才,有发展潜力,为后面的写他的退化作下铺垫,突出伤的前提,写其父贪利之举,点明伤的原因;略写后两个片段,引人深思,点明伤的内容。这样处理,内容集中而意旨明。
2.在语言表达上,用词洗练、生动。
可从两方面体会:
① 用词的精当传神。如第一段中写方仲永啼求之,一个啼字生动地写出了索求书具的情态;忽、即、立三个副词使一个天资非凡、文思敏捷的神童形象跃然纸上;环谒一词把方仲永父贪利自得、可悲可怜的愚
3
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教学设计-教案-23 伤仲永
4
昧无知之态刻画得淋漓尽致。
② 从全篇来看,行文也是笔墨极省,既高度概述,以至难以再删一字,同时也富于文采,描写细腻,与文体特点相映生辉。
二、拓展学习
以“由方仲永所想到的”为题,在课堂上即席发言,自己确定发言的角度和观点。
附板书:
伤仲永 王安石
神童(指物作诗立就)→普通人(泯然众人)(不使学 )
↓
学习和教育对于人才的培养十分重要
课件12张PPT。5.伤仲永一、走进作者及题解
二、整体感知
三、深刻领悟
四、语言表达训练走近作者 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江西临川人。
北宋政治家、文学家。著有《王临川集》
《王文公文集》,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本文选自其《临川先生文集》。
题解:本文题中用“伤”字点出作者的写作意图。
“伤”表达了作者对方仲永的什么之情?
“伤是哀伤,痛惜的意思,表达了作者对
方仲永的惋惜之情。整体感知:掌握下列加点字的读音。
隶(lì) 谒(yè) 扳(pān) 称(chèn)之:
忽啼求之:它,指书具,代词。
借旁近与之:他,指仲永,代词。
余闻之也久:这事。指仲永父“不使学”“环谒于邑人”,代词。
不能称前时之闻:的,助词。
卒之为众人:语气助词,不译。
于:
环谒于邑人:到,介词。
于家舅见之:在,介词。
受于人者不至:从,介词。
词类活用
邑人奇之奇,以……为奇,形容词作意动词。
宾客其父宾客,把……当做宾客,名词作意动词。利其然利:以……为利,名词作意动词。
朗读时注意下列语句的停顿。
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
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余闻之也/久
理解课文结构层次
全文可分为两部分:
第一部分(第1、2段):简述方仲永才能发展的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写幼年作诗的非凡才能和天赋。
第二阶段,写十二三岁的方仲永才能大不如从前。
第三阶段,写方仲永完全变成了一个平庸之人。
第二部分(第3段):作者阐明观点、看法。
体会深刻的立意
本文借事说理,通过方仲永从五岁到十五岁间的才能发展变化的故事,说明了人的天资和后天成才的关系。本文意在以方仲永的故事为典型的反面事例,强调后天的教育和培养对发展才能的重要性,使人们领悟到人的天资和后天成才的关系。
领悟课文语言表达简洁、洗练的特点。
文中“忽啼求之”“即书诗四句”“自是指物作诗立就”三句
中的几个副词对表达文意有什么作用?
理解“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一句的语言特色。
第三段中“受于天”指什么?“受于人”又指什么?
“受于天’是指人的先天条件好,即有天赋。
“受于人“是指人的后天学习和受到的教育。
这一段作者要表明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作者主要强调了后天的努力学习、接受教育对成才的重要作用。
思考 以“由方仲永的悲剧所想到的”为题发言,谈感受。要求:
声音洪亮,用普通话发言。
中心鲜明,讲话层次清楚。
时间一分钟左右。
语言表达训练课件20张PPT。伤 仲 永
(复习课)世隶耕
未尝识书具
父异焉
借旁近 与之
即书诗四句
自为其名
传一乡秀才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
邑人奇之
稍稍 宾客其父
或 以钱币乞之
父利其然也
日 扳仲永环谒于邑人属于
曾经
对……感到惊奇
邻居;给
书写
题(写)
全
从此;完成
同县的人;认为……奇异
渐渐;把……当作宾客
有的人;用;求取
认为……有利 ;这样
每天;拉着;到处拜访得为众人而已耶能够罢了固众人本来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就因为况且且为众人卒之为众人最终受于天也承受贤于材人远矣胜过泯然众人矣完全不能称前时之闻相称从先人还家跟从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把……当作通假字:
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扳”通“攀”,牵,引。古今异义此渐渐稍微有的人或许普通人许多人 原文语句 古义 今义判断词文采和道理条理词类活用:父异焉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父利其然也对……感到惊异对……感到惊奇把……当作宾客认为……有利一词多义:自并自为其名自是指物作诗立就闻余闻之也久不能称前时之闻自己从听说名声于环谒于邑人于舅家见之贤于材人远矣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引出对象在比从之忽啼求之借旁近与之传一乡秀才观之以钱币乞之余闻之也久不能称前时之闻受之天也书具仲永诗仲永写的诗仲永天资过人的无义1、这首诗以赡养父母、团结同宗族的人
为内容,传给全乡的秀才观看。2、同县的人对他感到惊奇,渐渐地请他的
父亲去做客,有的人用钱求取仲永题诗。3、父亲认为这样有利可图,每天牵着仲永
四处拜访同县的人,不让(他)学习。 4、(写的诗)不能和从前的名声相称。
(他的)才能完全消失,成为普通人。5、他先天聪慧,超过一般有才能的人很多。6、最终成为平凡人,是因为他后天的教育
没有达到(要求)。7、他先天聪慧,如此有才智,没有受到
后天的教育,尚且成为普通人。8、如今那些没有先天聪慧,本来就普通人
(的人),又不接受后天教育。能够成为
普通人就停止了吧?(连普通人都不如)本文主题——【本文借事说理】
借事:
借“仲永天资过人,因其父不使学,
最终泯然众人” 的故事。
说理:
说明后天教育对成才的重要性。●人的智力确实存在差异。
但起决定作用的,是后天的学习。
●天资好,加上努力,可以是栋梁之材;
●反之,天资再好,不努力,碌碌无为。
●而天资差的人,愿意努力,
也可以成为有用之才。我们吸取的教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