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学研究——我们该如何重新认识 导学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史学研究——我们该如何重新认识 导学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01.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1-27 08:29:2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史学研究——我们该如何重新认识
一、史观
唯物史观(历史唯物主义)
常考: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等
其他史观:
阶级史观:阶级斗争是历史发展的首要动力(又称阶级斗争史观,从阶级的视角去研究历史,研究各个历史阶层中不同主导的阶级和各个阶级的发展状况对所在历史时期的影响;主要观点是各个阶级为了适应自身发展对原有统治阶级开展了革命,开创了新的历史时期)
生态史观:生态环境的变化深刻影响历史进程(生态史观是一种主张从地理环境的生态结构出发,运用生态学的理论和方法来研究与解释人类文明发展模式的观点。)
全球史观:世界是一个 整体,要用联系的观点看待世界历史
文明史观:一要不同文明类型的特点与主要成就,二要注意不同类型的文明之间的交流、借鉴、融合与碰撞。从纵向看,人类文明经历了渔猎采集时代、农业文明时代(包括新石器时代、青铜时代、铁器时代)、工业文明时代(包括手工工场时代、蒸汽时代、电气时代和信息时代)。从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转变的过程,就是现代化的过程。
现代化史观:现代化是历史的必然趋势(城市化、社会化、工业化、信息化、现代化、政治民主化)
简单来说,就是不同视角研究历史
实战演练:现代化史观
(2)据表2,说明京师大学堂的专业与课程设置如何体现了“中体西用”的办学思想。试从经济和政治两个方面,分析其对中国现代化的影响。
表现:(提取材料)经学大义等课程列为预科基础课程,大学阶段设置经学科,体现了“中体”思想;设置工科、格致等科,学习近平化学、物理、电气等自然科学和应用科学,体现了“西用”思想。
影响:经济上,从推动中国经济现代化发展角度作答,言之有理即可得分。
政治上,从“以经学维护清政府的统治,不利于政治民主化的发展”、“培养了一大批具有新思想的知识分子,推动了中国政治民主化进程”任一角度作答,言之有理即可得分。
唯物史观怎么答?
如果出题人明问唯物史观?
就答:唯物史观+阶级史观+生态史观+全球史观+近代化史观+文明史观组合拳
如果遇到小论文???结尾部分组织
如:《平凡的世界》反映出的时代特征:
(暗语:默写唯物史观,一条就行,多猜多得分)
最后一段: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平凡的世界》回应了上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的时代主题
实战演练:材料二 英国工人阶级的历史是从18世纪后半期,从蒸汽机和棉花加工机的发明开始的。大家知道,这些发明推动了产业革命,产业革命同时又引起了市民社会中的全面变革,而它的世界历史意义只是在现在才开始被认识清楚。
——恩格斯《英国工人阶级状况》(1845年)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运用唯物史观简述英国工业革命的历史意义。
(2)历史意义: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推动社会生产力的进步,使人类进入“蒸汽时代”;
阶级史观:促使工业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成为社会两大阶级;
全球史观:促进了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使得东方从属于西方;
生态史观:工业革命破坏了生态环境。
全球史观怎么答
一、开局扫题确定学者观点:欧洲中心论、全球史观
二、回映课本:痛批欧洲中心论,结合新航路-世界市场、殖民体系形成的史实
三、提出全球化是大势所趋。
实战演练(高考真题) 就欧洲的工业化历史而言,“世界视野”对于欧洲的意义远不如“欧洲视野”对于世界的意义大。对于核心地区的经济增长来说,亚洲、非洲和南美洲等边缘地区的作用微不足道。
——据帕特里克 奥布莱恩《欧洲经济发展》等
(4)对帕特里克 奥布莱恩的观点加以评述。
帕特里克·奥布莱恩站在欧洲的立场上,过分强调欧洲在世界历史发展中的中心地位,无视亚非拉等地区对世界发展做出的贡献,其观点具有片面性。
近代欧洲制度的创新、经济发展和思想进步对世界历史发展具有重要影响,但奴隶贸易等史实表明,欧洲的“中心”地位及其对世界的贡献,在很大程度上是建立在对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剥削和血腥掠夺基础之上的。
自新航路开辟以来,世界逐渐成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各地区、各民族在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的联系和交流不断加强,共同促进了人类文明的发展与进步。
二、历史的基本要素(了解即可)
历史事实:又称史实,历史上的客观存在。
历史叙述:对历史的描述。
历史结论:是对历史事件、历史现象作出的主观的、总结性认识,包括性质、概念、意义、因果关系、历史地位、历史影响等的总结。
历史观点:是指某人或某类人站在某一角度、某一立场对历史的一些看法等。
常考:
历史评价:依据研究的结果对人和事物进行评价,具有一定的主观性。
史料解释: 是指以史料为依据,对历史事物进行理性分析和客观评判的态度、能力与方法。换言之,即结合社会背景等方面对史料的解读。
实战演练:罗马法某学生学习“罗马法体系”一课后,产生了疑问:古罗马的奴隶是否确如书上所说,被“摊斥在法律对象之外,不具有任何权利”?为此,他查找了资料,并撰写了如下读书笔记:
①奴隶指在罗马社会中不具有自由人身份的人,在法律上被视为物;奴隶的身份可能因出生、受到刑事处罚或在战争中被俘所致;奴隶可以被解放而成为自由人.【1】
②奴隶的释放问题是罗马法中重要的一部分.
③《十二铜表法》中就有相关的条文.【2】
④表明当时即己存在释奴现象.共和末期至帝制前期,随着罗马版图的扩大,释放奴隶的现象更加普遍.帝国大法官小普林尼的书信中就有释放一大批奴隶的记录.【3】
(2)在笔记的第一段中,哪些是对事实的陈述?哪些是该学生的评价?
陈述:①、③;评价:②、④
史料
常考分类:
1.学术价值分类:一手史料(原始史料)、二手史料
一般而言,一手史料的可信度高于二手史料。
2.史料表现形式分类 :实物史料、文献史料、口述史料、图像史料。
实物史料:以有形的物质遗存形式出现的史料
文献史料:文字记载的史料
口述史料:通过人类口耳相传或当事人口述留下的史料。
图像史料:常考照片、宣传画、海报
模板:史料类型+反映什么+用于研究什么+局限性
局限性:主观性、文学加工,需要与其他类型史料互证(二重证据法)
(一)史料运用
1.读史征信(一分史料一分话),史从论出
2.史料辨伪:一般采取保守态度,史料不充分,需要更多类型史料互证
3.史料互证,孤证不立:史料研究方法(特别强调二重证据法)
4.跨学科研究
(二)研究问题/史料实证的角度
通法口诀:姑父励志喂死猪
姑:孤证不立。
父:史料互证。
励:史料的立场。
志:史料的性质和来源,注意收集尽可能多、范围尽可能广的史料
喂:史料辨伪,即注意史料的真实性
死:注意史学思潮的影响(历史语境)
猪:注意史料的主观性、文学性、政治性,还要注意研究时避免主观臆断。
实战演练:材料一 1899年1月,康有为在回忆“公车上书”时说:“再命大学士李鸿章求和,议定割辽台,并偿款二万万两。三月二十一日电到北京,吾先知消息,即令卓如(梁启超)鼓动各省,并先鼓动粤中公车,上折拒和议,湖南人和之……时以士气可用,乃合十八省举人于松筠庵会议,与名者千二百人,以一昼二夜草万言书,请拒和、迁都、变法三者……并日缮写,遍传都下,士气愤涌,联轨察院(都察院)前里许,至四月八日投递,则察院以既以用宝(光绪帝批准和约),无法挽回,却不收。”许多论著据此认为康有为发起和组织了“公车上书”,并将之视为资产阶级改良派走上政治舞台的标志。
——摘编自《康南海自编年谱》等
材料二 20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史学界对康有为的说法提出了诸多质疑。茅海建详细查阅清朝军机处《随手档》《早事档》《上谕档》《电报档》《洋务档》《收电》《交发档》《宫中电报电旨》等档案,提出:“从二月二十七日至四月二十一日,在不到两个月的日子里,上奏、代奏或电奏的次数达 154次,加入的人数超过2464人次……在各省,封疆大吏电奏反对者(反对签订和约)已过其半数;在京城,翰林院、总理衙门、国子监、内阁、吏部官员皆有大规模的联名上书;举人们的单独上书也达到了31次,加入的人数达到了1555人次;举人们参加官员领街的上书为7次,加入人数为135人次。”“四月初八日(5月2日),即康有为所称‘不收’其上书的当日,都察院代奏了官员举人的上书共计十五件。”“由此可以证明,康有为组织的十八行省公车联名上书,并非都察院不收,而是康有为根本没有去送。”
——摘编自茅海建《戊戌变法史事考二集》
(1)材料一、二对待“上书”焦点问题的阐述有何不同?
(2)从史料类型(即文献史料、实物史料、口述史料、官方正史、私人日记,或者一手材料、二手材料)角度评析材料一、二论点依据的价值。
(3)指出材料二中两部文献在研究戊戌变法史中的缺陷。据此,谈谈历史研究的注意点。
(1)不同:材料三:康有为自述联名上书遭到清廷拒收。材料四:根据宫廷档案记载判断清廷没有收到康有为组织的联名上书。
(2)价值:材料三属于个人回忆,记述者本人为当事人,反映了记述者从自身立场出发对史实的记载,对研究记述者或史实有较高史料价值,但由于个人回忆包含记述者的主观意图,因此有时记述的并非是真实的历史。材料四属于史学研究,作者查阅了大量宫廷档案。档案是原始性的第一手资料。客观性和真实性较高,与回忆录相比其有较高的史料价植。
(3)缺陷:是当事人的陈述,容易加进主观色彩,影响历史的真实性。注意点:要重视史料的甄别、辨伪、互证;关注、收集正反两方面的史料。
(三)研究历史应该秉持什么样的原则
坚持唯物史观
历史:历史性原则,即将事件置于特定的历史背景之下评价
发展:遵循人类历史发展规律
客观:避免主观臆断
辩证:一分为二的评价,运用矛盾分析法
联系(多样性):不同史料之间的联系,史料存在形式的多样性
(四)影响史学观点(人物评价)和史料运用的几个主要因素
通法口诀:实力分战线:
实:时代不同、受时代局限。
力:立场不同。政治立场、阶级立场
分:分析方法和角度不同。史料研究方法
战:占有史料的情况不同
线:现实政治的需要
此外还可能有:评价标准不同
(五)补充史料:若进一步探究某事的原因,你认为还需要补充什么材料?举一例说明。
这就是史料补充 一般考虑 政策、经济、文化、军事、民族
补充的史料+理由(这种史料与研究问题的关联)
例如:
(某年高考题)若进一步探究宋代理学兴起和发展的原因,你认为还需要补充什么材料?举一例说明
例:需要补充与佛教、道教发展相关的材料。(2分)理由:佛教和道教的发展使传统儒学面临挑战;为应对挑战,佛学吸收了佛教和道教的部分思想,获得了新发展。
史书体例
(1)纪传体,以人物活动为线索叙述史事,如《史记》
纪传体史书的突出特点是以大量人物传记为中心内容,是记言、记事的进一步结合。
(2)编年体,以时间顺序为主线记载历史,如《春秋》《资治通鉴》。
以时间为顺序记述三国史事,比较容易反映出这一时期重大历史事件之间的联系
补充:春秋笔法:指在记录历史时强调明善恶,寓褒贬,将褒贬寓于叙事之中;同时对尊者、亲者、贤者隐恶扬善。
(3)纪事本末体,以历史事件为主线,将有关专题材料集中在一起。首创于南宋袁枢的《通鉴纪事本末》。
纪事本末体是以事件为主线,将有关专题材料集中在一起的史书体例
(4)典志体,又称政书体,是专门叙述历代典章制度的史籍。如唐代杜佑的《通典》,是我国第一部关于典章制度史的通史专著。
(5)章节体,以章节为顺序编排内容、叙述史事。是西方近代创立的一种新的史书体裁。
以时间为顺序,以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分章节叙述三国史事,有助于综合通贯、横向联系,揭示该时期各历史事实间的相互关系。
(6)国别体,以国家为单位分别记述的历史,如《战国策》。
以国家为单位,分别记叙历史事件。
(7)通史,不间断地记述自古及今的历史事件,如《史记》。
叙述的内容广泛,所有重要事件和研究课题(军事、文化、艺术)涉及内容不深但都要涉及到。其次要求在叙述中体现历史发展脉络或贯穿其中线索,给人一种整体的认识。
(8)断代史,记录某一时期或某一朝代的历史,如《汉书》《国榷》。
(1)差异:《三国志》将曹氏列入帝纪,称刘备建立的政权为"蜀"”,列入列传,说明此书以曹魏政权为正统;《续后汉书》将曹氏列入列传,将刘氏列入帝纪,称刘备政权为“汉”,视为东汉政权的延续,说明此书以刘备政权为正统。
原因:陈寿生活在西晋,以曹魏为正统可以证明接替曹魏的司马氏晋朝的合法性;郝经生活在元朝,统治者尊崇程朱理学,注重伦理纲常,以刘备政权为正统,有利于维护统治秩序。
(2)①编写主线:示例:三国从分立走向统一
理由:在中华民族发展历程中,分裂是暂时的,统一是历史发展的趋势。
②编写体裁示例1:编年体
理由:以时间为顺序记述三国史事,比较容易反映出这一时期重大历史事件之间的联系。示例2:章节体
理由:以时间为顺序,以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分章节叙述三国史事,有助于综合通贯、横向联系,揭示该时期各历史事实间的相互关系。
实战演练:材料一《春秋》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编年体史书,记载了鲁国及各诸侯国二百余年的历史,内容以诸侯、大夫的政治、军事活动为主。
《史记》成书于西汉,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包括十二本纪、十表,八书、三十世家、七十列传,记载了上古至汉武帝时期的历史。
《史记》体例 篇目举例
本纪(帝王活动及重大事件) 高祖(刘邦)本纪
表(大事年表、世系表等) 建元以来王子侯者(汉武帝时封侯的诸侯王子弟)年表
书(重要制度变迁) 河渠(水利工程)书、平准(工商业)书
世家(诸侯等有重大影响人物的事迹) 楚元王(汉高祖之弟,封地为楚国)世家、陈丞相世家
列传(各阶层重要人物、周边政权的历史) 吴王濞列传、儒林(重要儒家学者)列传、司马相如列传、货殖(商人)列传、匈奴列传、大宛(在今中亚地区)列传
(1)比较《史记》与《春秋》的不同之处。从“篇目举例”中任选两则,分别简述其反映的西汉社会状况。
不同之处:
《春秋》为编年体;《史记》为纪传体。《春秋》记录了春秋时期二百余年的历史;《史记》记载了从上古到汉武帝时期的历史。《春秋》主要关注诸侯等社会上层的政治、军事活动;《史记》还关注了商业活动、水利工程、思想文化等方面的内容,以及学者、商人、少数民族等群体的历史。
简述社会状况:
高祖本纪:记载西汉开国皇帝刘邦的生平。西汉建国初,刘邦在经济上推行休养生息政策,有利于经济恢复;在政治上推行郡国并行制,以维护其统治。
儒林列传:记载重要儒家学者的事迹。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使儒学成为国家正统思想。
大宛列传:记载汉朝通西域的历史。丝绸之路的开通,促进了中外经济文化交流和贸易发展。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