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 一滴水经过丽江 同步练习(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0 一滴水经过丽江 同步练习(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3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五四学制)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4-10 08:52:14

图片预览

内容文字预览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 一滴水经过丽江
积累运用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驿道(yì) 草甸(diàn) 翡翠(fěi) 目眩神迷(xián)
B.远眺(tiào) 擦拭(shì) 犹豫(yù) 漫溢(yì)
C.闸门(zhá) 砚池(yàn) 掺入(chān) 苍劲(jìn)
D.矗立(zhù) 晶莹(yíng) 回廊(láng) 五彩斑斓(bān)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运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在中国旅游和观赏名胜古迹,常常会遇到亭台楼阁等建筑物,这些建筑物坐落在奇山秀水间,点缀出一处处富有诗情画意的美景。
B.博物馆里陈列的文物有锦绣的,有金银的,五光十色,令人目眩神迷。
C.首先,他们得开辟草莱,支起篷帐,和遍地蜿蜒爬行的毒蛇和蜈蚣周旋。
D.运动会上,看台上的同学们手持五彩斑斓的红旗,在为运动员们呐喊助威。
3.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我望见了山下绿色的盆地:丽江坝,望见了森林、田野和村庄。
B.在不同的语言里,都有那个词频频出现:丽江,丽江。
C.我想停下来看看,东巴文的“水”字是怎样的写法。
D.黎明时分,作为一滴水,我来到了喧腾奔流的金沙江边,跃入江流,奔向大海。
4.下列句子中有语病的一项是( )
A.丽江古城体现了中国古代城市建设的成就,是中国民居中具有鲜明特色和风格的类型之一。
B.丽江古城内的街道依山傍水修建,以红色角砾岩铺就,有四方街、木府、五凤楼、丽江古城大水车、白沙民居建筑群、束河民居建筑群等景点。
C.相传,村里的玉湖是由土司木氏家族明代以前组织挖的人工湖,从湖中可以看到玉龙雪山的倒影。
D.《一滴水经过丽江》这篇文章表达了作者对丽江古城的喜爱、赞美之情。
5.下列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在高山上,我们沉默了那么久,终于可以敞开喉咙大声喧哗。
B.在这里,尽情欢歌处,夜凉如水,他们的心像一滴水一样晶莹。
C.因此,所有的水,都在稍作徘徊时,被急匆匆的后来者推着前行。
D.太阳出来了,我怕被迅速蒸发,借一阵微风跳下花朵,正好跳回浇花壶中。
6.给下列句子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这时只有细细的雨声,打着船篷,打着江面,打着岸边的草和树。②从桂林到阳朔,有人把这一程的风景比喻为一幅天然的画卷。③尤其是在春雨迷蒙的早晨,江面上浮动着一层轻纱般的白蒙蒙的雨丝,远近的山峰全被云和雨遮住了。④于是,一种令人感觉不到的轻微的声响,把整个漓江衬托得静极了。⑤但比起画卷来,那山光水色的变化,在清晨,在中午,在黄昏,却是各有面目,变化万千,要生动得多的。
A.②③⑤④① B.③①②⑤④ C.③④①②⑤ D.②⑤③①④
7.下面对本文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作者以“一滴水”的身份,讲述自己由雪变成冰川的一部分,再变成一滴水,由一滴水经过驿道、纳西族村庄、草甸、落水洞、黑龙潭、四方街、街道店面、纳西人院子等地方,最后流到金沙江的经历。
B.作者以玉龙雪山为背景,以玉河、街道为线条,以四方街为框架,构成了一幅丽江古城风景画,并用水的流动为画面增加了动感,只为展示丽江的自然景观。
C.丽江古城是一座风景秀丽、历史悠久、文化灿烂的名城,城里的街道、店铺、水车、小桥,都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
D.作者用诗一般的语言描写了风景如画的丽江和丽江富有地域特色的建筑,用生动的语言介绍了丽江的民俗民风,给人以无限的美感。
8.随着社会的发展,水资源缺乏的问题日益严重。为唤起公众保护水资源的意识,我校八年级(2)班开展“认识水资源,保护水资源”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参与并完成下列任务。
[积累苑]
水,晶莹剔透;水,清澈透明。
水,时而刚,能 ;水,时而柔,能被物阻隔。
水,时而 ,勇浪迭涛;水,时而涓涓细流,浩渺无垠。
水是李白“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的豪迈气概;水是李白“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的深厚友谊;水是李白“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的离愁别绪。
(1)结合语境,在上文中的横线上填写恰当的四字词语。
(2)仿照上文中画线的句子,结合语境再续写一句。
[读图室]
(3)有位同学在网上搜索到中国节水标志,你能解说一下这个图标的含义吗
阅读理解
一、课内精读
阅读课文第9—14段,回答问题。
1.选文第1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技法点拨
分析文中重要段落的作用
常考题型:第×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请简要分析。
方法指津:段落的作用一般要从内容和结构这两个方面来分析。(1)开头段。内容上:点题或点明主旨;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情;交代故事发生的具体背景等。结构上:总领下文;引出下文;设置悬念,为下文埋下伏笔、做铺垫等。(2)中间段。内容上:突出文章的主要内容或对文章的主要内容作必要的补充。结构上:承接上文;引出下文;承上启下(或:过渡);为下文埋下伏笔、作铺垫等。(3)结尾段。内容上:深化主题;画龙点睛等。结构上:总结上文或全文;照应题目或开头,首尾照应;独立成段,使文章戛然而止,意味深长,引人深思;卒章点题等。
答题技巧:先看段落在文章中的位置,然后根据不同位置段落的作用,结合具体情节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来组织答案。
2.“我乘水车转轮缓缓升高,看到了古城,看到了狮子山上苍劲的老柏树,看到了依山而起的重重房屋,看到了顺水而去的蜿蜒老街。”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有何作用
3.“我确实想停下来,想被掺入砚池中,被蘸到笔尖,被写成东巴象形文的‘水’,挂在店中,那样,来自全世界的人都看见我了。”这句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愿望
4.联系全文内容,作者以“一滴水”的身份游丽江,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二、类文拓展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一粒米的旅行
王太生
①这注定是一条年复一年的经典线路,关于一粒米的旅行。
②五月,若隐若现的布谷声中,秧苗出落得青翠欲滴。农人挑着箩筐,担子跌落着亮晶晶的水滴。秧苗端坐在农人晃悠悠的箩筐里,一路挤闪路边的野草,以一个季节成人礼的方式,走向天光云影的秧田。
③一粒米就这样开始旅行。它一出门,就迎面遭遇一场兜头雨。一场雨在天地间泼泼地下着,秧田翻着气泡,秧苗在雨中,舒展腰肢,歪着小脑袋,咧着嘴,尽情吮吸。秧田需要汩汩的水,小河的水,沿着水渠哗哗流淌。这时候,有一尾鱼,“泼剌”一声,游入秧田。
④一粒米在旅途上,雨热同期。高温在秧棵间恣肆蔓延。只有这样氤氲的高温,一粒米才开始抽穗。三伏天,农人在水田劳作的姿势,是逆光中的一幅剪影,勾画在以秧田为背景的天空。那些秧苗在咕噜咕噜地喝水,农人在拔草的间隙,坐在树荫下,也咕嘟咕嘟地喝水。随身携带的水壶里,有一层厚厚的水垢。
⑤田埂上,迎面走来的水牛,一对大眼睛怯生生的。农人谚语:鹅眼看人时人小,牛眼看人时人大。牛的双眸,闪烁的是对土地的敬畏。
⑥一粒米邂逅爱情。这时候,稻田里有蛙鼓虫鸣。感情越炽热,温度越高,一粒米在稻壳紧紧包裹的子宫内灌浆发育。灌浆中的一粒米,阳光下,放在掌心,用手轻轻一搓,是迸裂的、嫩嫩的、青中带玉的包浆。不远处,邻家女孩儿,坐在树下,静静地读着书。
⑦湿热相伴,汗水同行。宋代诗人戴复古在《大热》中描述,“天地一大窑,阳炭烹六月。万物此陶镕,人何怨炎热。君看百谷秋,亦自暑中结。田水沸如汤,背汗湿如泼”。天太热了!整个世界就像一个大瓷窑,在酷暑的六月燃烧。何必埋怨天热呢,你看秋天的硕果,其实是在这炎热的夏天孕育。在这样的天气耕耘,田里热得可怕,稻田的水,滚烫、滚烫,像是沸腾了一般,农夫背上的汗,如同被泼了一盆水上去,湿漉漉的……
⑧等到暑热消去,凉风起,农人额头的汗珠渐渐风干,秋天到了,梦中稻田,逐渐干涸,大地一片金黄。一粒米,等待收割。就这样,一粒米在时光的旅行中,戛然而止。
⑨告别了稻田,一粒米,脱去薄薄的稻壳,变成晶莹的一粒,又开始了它的另一种旅行,从乡村流入城市。
⑩那时候,父亲在粮店上班。一袋一袋的米包垒成粮垛,高高的。我躺在粮垛上,一堆米在身下,有秩序地缓缓游动。趴在粮垛上玩耍的日子,我曾看到装满无数粒米的麻包,上面盖了章,有的还标有印记。有一只麻包,上面写着“新河大队 张”。我猜想,这一定是卖这一包米的那个农民留下的,他舍不得经历了一个苦夏所收获的这一包米 抑或是让淘米做饭的城里人,晓得这一包米,是乡下一个姓张的人种的 彼此之间,有种缘分。
儿时餐桌上,我经常将一碗饭,吃剩一半。外婆见状,不时提醒说,一粒米,七斤四两水。浪费粮食,响雷打头。我吓得赶紧扒拉干净,故意发出响声,碗底照见人影。
一粒米,喂养了乡村和城市。
(选自《长江日报》2022年5月5日,有删改)
1.按时空的变换,本文主要写了“一粒米”的哪两段旅行
2.按要求品析语言。
(1)秧苗端坐在农人晃悠悠的箩筐里,一路挤闪路边的野草,以一个季节成人礼的方式,走向天光云影的秧田。(加点词语有何表达效果 )
(2)三伏天,农人在水田劳作的姿势,是逆光中的一幅剪影,勾画在以秧田为背景的天空。(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
3.本文是如何体现散文“形散神聚”的特点的
4.请从“一粒米”的角度,谈谈它在“旅行”中的感悟。
素养培育
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丽江古城的民居至今依然保持着明清建筑特色,突出结构布局,追求雕绘装饰,被誉为“民居博物馆”。
材料二 纳西先民创造了灿烂的东巴文化。纳西古乐更是源远流长,蜚声中外。它的源头是唐宋以来的一些词、曲音乐。这些古乐至今还保留有二十多个曲目,被誉为“音乐活化石”。
材料三
1.根据前两则材料,说说丽江古城有什么特点。
2.材料三为丽江古城纪念币,说说纪念币的近景和远景各是什么。
写作创新
本文以第一人称写一滴水从在玉龙雪山之巅形成到汇入金沙江的时空历程,串起了丽江的地理环境、自然风景、历史发展、当代风貌、文物古迹、民风民俗。文章在一个叙事框架中缓缓展开,让虚构的叙事者娓娓道来,构思之妙令人赞叹。请你也运用第一人称写一段话。
参考答案
积累运用
1. B [解析]A项中“目眩神迷”的“眩”应读“xuàn”,C项中“苍劲”的“劲”应读“jìng”,D项中“矗立”的“矗”应读“chù”。
2. D [解析]本题考查对词语的正确使用。D.“五彩斑斓”的意思是多种颜色错杂而繁多耀眼。该词用在这里,与句中的“红旗”矛盾,使用不恰当。故选D。
3. A [解析]A项中的冒号应改为破折号。
4. C [解析]本题考查对病句的辨析。C.语序不当,应把“明代以前”放在“由土司木氏家族”的前面。
5. B [解析]本题考查对句子运用的修辞手法的辨析。A、C、D三项将丽江的水拟人化,运用的是拟人的修辞手法。B项运用的是比喻的修辞手法,“他们的心”是本体,“水”是喻体。
6. D
7. B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分析。本文不仅展示了丽江的自然景观,还展示了丽江古城的人文景观、风土人情,不仅有风景画,还有建筑画、民俗画。
8.(1)示例:滴水穿石 汹涌澎湃 (2)示例:水是李煜“问君能有几多愁 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的亡国之恨。(3)中国节水标志由水滴、人手和地球变形组成。圆形代表地球,象征节约用水是保护地球生态的重要措施。标志留白部分像一只手托起一滴水,手是拼音字母“JS”的变形,寓意“节水”,表示节水需要公众的参与,鼓励人们从自己做起,节约每一滴水;手又像一条蜿蜒的河流,象征滴水汇成江河。
阅读理解
一、1.内容上,描写了“小水滴”来到了四方街,实现了自己的心愿,引出后文对四方街的描写;结构上,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2.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描写了“小水滴”乘着大水车转轮缓缓升高,看到了四方街的美丽景色,形象地写出丽江古城的自然景观和房屋、老街等人文景观高度融洽的特点,语言整饬,读起来朗朗上口,富有韵律感,增强了文章的表达效果。
3.借“小水滴”之口,表达了作者珍惜优秀传统文化,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展现中华文明的美好愿望。
4.(1)构思新颖,视角独特。(2)想象合理,描写真切。(3)突破人的感知局限,上天入地,无所不能,阅尽沧桑。
二、1.生长之旅(或:苦夏之旅);流通之旅(或:辗转之旅)。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概括。根据题干,找到第③段“一粒米就这样开始旅行”,第④段“一粒米在旅途上,雨热同期”,第⑥段“一粒米邂逅爱情”,第⑧段“一粒米,等待收割。就这样,一粒米在时光的旅行中,戛然而止”等内容,由这些内容可概括为:生长之旅。由第⑨段“告别了稻田,一粒米,脱去薄薄的稻壳,变成晶莹的一粒,又开始了它的另一种旅行,从乡村流入城市”,可概括为:流通之旅。
2.(1)“端坐”一词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秧苗在被运往稻田时郑重的样子,表现了农人对秧苗摆放的重视和对作物的敬畏之情。 (2)表达了作者对农人辛勤劳作的赞美之情。 [解析]本题考查对重点词句的赏析。(1)加点词“端坐”的本义是“端正地坐着”。根据语境可知,该词形容的是秧苗,可见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通过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秧苗在被运往稻田时郑重的样子,表现了农人对秧苗摆放的重视和对作物的敬畏之情。(2)这句话描写的是农人劳作时的样子。根据“一幅剪影”和“勾画”等词语可知,这句话表达了作者对农人辛勤劳作的赞美之情。
3.文章既写了“一粒米”的生长、流通过程,又写了辛勤的农人、欢快的鱼儿、耕作的水牛、读书的少女、炎热的夏季等,还记叙了卖粮的经历、外婆的教育等故事,看起来有些散,但文章以“一粒米的旅行”为叙事线索,主旨明确,表达出对农人的赞美、对农村生活的热爱、对劳动成果的珍惜,从而将零散的素材聚拢起来了,体现出“形散神聚”的特点。
4.示例:“我”经受过暴雨雷电、酷暑的考验才完成了育苗、抽穗、成熟的过程,明白了成功要经历磨砺的道理;“我”在成长过程中得到了农人的辛勤呵护,“我”懂得了要有一颗感恩的心;外婆对“我”的教育让“我”明白要珍惜劳动成果。
素养培育
1.丽江古城文物古迹众多,文化底蕴丰厚。[解析]本题考查对信息的提取概括。由材料一的内容可知,丽江古城古建筑很多;由材料二的内容可知,丽江古城有灿烂的东巴文化,纳西古乐源远流长,蜚声中外。据此分析概括即可。
2.近景为丽江古城建筑,远景为玉龙雪山。
写作创新
示例:我是一条小河,我的旁边是一个小村庄,每年夏天,小村庄里的人总喜欢到我这里来嬉戏、玩耍。每当这个时候,我就感到很快乐。每次看到小村庄里的人辛勤劳作时,我又觉得应该为他们做点什么。于是我努力滋润着每一块地里的庄稼,这些庄稼长得越来越好。到了秋天,庄稼大丰收,小村庄里的人脸上都露出了满意的笑容,我心里也感到更加快乐了!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