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五四学制) 八年级下册 第五单元综合检测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五四学制) 八年级下册 第五单元综合检测题(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3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五四学制)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4-10 08:52:1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五单元综合检测题
(时间:90分钟 满分:100分)
一、积累与运用(28分)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和词语的字形都无误的一项是( )(3分)
A.驿道(yì) 瞬息万变(shùn) 纷至沓来 深不可测
B.黧黑(lí) 告诫(xiè) 穿流不息 前呼后拥
C.懈怠(dài) 接踵而至(chóng) 气喘吁吁 轻歌慢舞
D.雾霭(ǎi) 气势磅礴(bàng) 怒不可恶 如丝如缕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清明节,去烈士陵园扫墓的人络绎不绝。
B.天晴了,雪停了,站在楼顶上极目远望,茫茫原野,群山奔驰,银装素裹,五彩斑斓。
C.尽管我已经离开家乡多年,但家乡的风景依然历历在目。
D.此刻倒霉迹象接踵而至,频频小震酝酿着某一两次大地震。
3.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3分)
A.在坚持不懈的练习中,使他迅速成长为一名优秀的古琴演奏家。
B.据《西江日报》报道,2022年我国第一季度新能源汽车产量增长了大约140.8%左右。
C.《红色气质》一书,以独特的视角讲述了中国革命先烈不怕牺牲、英勇奋斗。
D.开放合作不仅推动了世界经济的稳定复苏,而且促进了人类社会的不断进步。
4.下面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十三、四岁的胡适沿着崎岖艰险的小路走到上海,飘到美国,回到北京,他博览群书,学贯中西,成为国人敬仰的国学大师。
B.“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岳飞的这几句词激励着我们青少年学生珍惜时光,努力学习,发奋有为。
C.历史正剧往往庄重严整,因为它倾向于真实再现,历史传奇常常灵动丰盈,因为它有较多理想色彩。
D.快乐固然兴奋,苦痛又何尝不美丽 我曾读到一个警句,是“愿你生命中有够多的云翳,来造成一个美丽的黄昏。”
5.下列句子没有运用修辞手法的一项是( )(3分)
A.当河水正这般畅畅快快地驰骋着时,突然脚下出现一条四十多米宽的深沟,它们还来不及想一下,便一齐跌了进去,更闹,更挤,更急。
B.它们在龙槽两边的滩壁上散开来,或钻石觅缝,汩汩如泉;或淌过石板,潺潺成溪;或被夹在石间,哀哀打旋。
C.在这里,尽情欢歌处,夜凉如水,他们的心像一滴水一样晶莹。
D.有一处需经隧道,穿山而过;俯瞰脚下峡谷,只见其间一股清流急湍,环顾四周,岩壁巉峻,丘岗葱绿,美不胜收。
6.自古以来,名山大川就是文人墨客游历的去处,也因此有了不计其数的美文佳句。请你根据提示回答问题。(13分)
(1)吉林省的长白山天池,是一个宁静优美的旅游胜地。天蓝蓝,水蓝蓝,令人心旷神怡。请你从所学的文言文中各找出描写山和水的名句写下来,并标注作者和出处。(9分)
①描写山的名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作者: 出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描写水的名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作者: 出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梦笔生花”是安徽黄山风景区的一处景点:山峰上一石挺出,凌空耸立,下圆上尖,像一支书法家的斗笔;峰尖石缝中,长有一株奇巧古松,盘旋曲折,绿荫一团,宛如盛开的鲜花;峰下有一巧石,形如人卧睡,故游人称此景为“梦笔生花”。请你说说“梦笔生花”这个名字的好处。(4分)
二、阅读理解(32分)
(一)阅读下文,回答问题。(16分)
黄河的重量
徐勋国
出黄陵,去壶口,想看看黄河。
这一程有160多千米,车行两小时多一点。穿行在黄土高原,远近一个个山坡、一眼眼窑洞闪过。山对山,沟绕山,人隔着山头互相看得见,但要走到一起,得走上大半天。陕北民歌唱得好:“羊肚子手巾哟三道道蓝,咱们见个面面容易拉话话难。一个在那山上哟一个在那沟,咱们拉不上那话话呀招一招手。”这几句歌词,当是真实情境的写照。
车驶入蜿蜒的晋陕大峡谷。晋陕大峡谷由北向南,长三十多千米,深二三十米,两壁陡峭,犹如斧劈。深褐色的崖壁满是层层叠叠如书页一般的横纹,这是一部厚重的天书——大地的历史、岩石的年轮。侧望深壑,五六十米宽,河水清清,缓缓而泻;斜阳穿过山垭,洒落河东,点点金光。
这是黄河
这是黄河!
远远看见,两边大山之间,雪白的水柱挟带雨雾直冲云天。那是壶口!
早已从影视剧里看过无数遍壶口瀑布:奔腾咆哮,浊浪滔天。泥黄、汹涌,已深深嵌在心里。
我们下车,沿岸溯河而上。脚下是一片片浅滩、沙洲,碎石如斗,沟沟坎坎积了一泓泓浑水。右边是深渊,水声隆隆。迎着冲天水柱和阵阵雨雾,我们跳着蹦着,越过巨石,绕过水洼。再往上走,沙洲尽头,壮阔的黄河扑面入怀。
这是壶口,黄河的中游。这里,黄河二百多米宽的河面,像一幅绢帛立轴,从巍峨的大山上铺展下来。浅处,碧波把青山映在画里,让人产生一种走进画境的冲动。我脱了鞋,探一探,水冰凉。于是,深一脚浅一脚地在河沿涉水,感受一条河流的灵魂:“黄河,我来了!”回想我这几十年的人生,曾有过九次坐车越过黄河,然而都只是张望一下浑浊的河水,匆匆而过,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亲近过它。掬起一捧河水,任由它从指缝里漏下,化作一条断断续续的细线,重新落进黄河,去汇成奔腾的激流。
回身,但见连着崖壁,一方巨石突兀,直抵河心。壮阔的河面因它而突然收缩,巨石底下几乎掏空,汹涌的激流还在摔打、磨蚀、撕咬,激起阵阵几丈高的雪白水柱。随游人登上石台照相,俯瞰脚下汹涌的怒涛,隐隐感到大地在震颤。突然,背后一声訇然巨响,石台下掀起一阵巨浪,巨浪越过头顶,又兜头砸下,把石台上的游客浇个透湿。人们先是一阵尖叫,随即转为一阵嬉笑,好一番透怀的畅快!这个小小的意外发生在瞬间,但对于我,却像是一种早已安排好的仪式:让黄河的水没了顶,浸润了身子,是一种洗礼。从此,我与黄河,便难分彼此。
把这里称作壶口,是因为它的地形呈大肚小口。两百多米宽的河面到了这里,骤然收缩,河水将山岩切割成一条长三十多千米、宽五六十米、落差二三十米的深壑,这就是晋陕大峡谷。壶口中心,激流冲击巨石,撞上崖壁,炸起几丈高的水柱;水柱落下,汇入激流,如万马脱缰,冲出壑口,怒射出去五六米才落进深渊,形成一道惊心动魄的瀑布。四周白沫喷涌,水雾弥天,激荡轰鸣不已。俯瞰深渊,黄河就像一条桀骜不驯的巨龙,奔流南下,一去不返。黄河长5400多千米,跨过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山西、陕西、河南、山东九省(自治区)流入渤海。壶口是黄河最具代表性的一段。平静温柔的黄河,到了壶口,就突然改变自己,奔腾咆哮、激荡轰鸣,那是在隐忍中的爆发,展现一种开天辟地、冲决一切险阻的伟力。在中国人的心里,黄河很重很重,因为黄河流域是中华民族的发源地之一,它是中华民族性格的隐喻。
……………
夜宿黄河宾馆,是四层排屋合围,紧贴黄河,听得见微微的水流声,我就枕着黄河酣然入梦。
(选自《新华日报》2021年4月15日,有改动)
7.结合文章具体内容,说说标题《黄河的重量》的含义及作用。(4分)
8.有人认为,文中“这是黄河 ”“这是黄河!”各自独立成段,其实没有必要。请说说你的理解。(6分)
9.我们曾学过梁衡的《壶口瀑布》,黄河的气势磅礴、恢宏壮观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本文同样侧重描写黄河的壮阔气势,请从语言运用的角度说说文章是如何表现黄河这一特点的。(6分)
(二)阅读下文,回答问题。(16分)
两进虎跳峡
张鸿源
①虎跳峡在滇西北,是玉龙、哈巴两大雪山南北夹峙金沙江形成的。江心突兀一块巨石,传说曾有老虎从岸边跳上巨石,再纵身跳到对岸,“虎跳峡”之名由此而来。虎跳峡全长17千米,分为上峡、中峡、下峡三段。
②我第一次进虎跳峡,是从中甸的虎跳峡镇步入上峡的。刚到金沙江畔,便看见对面的玉龙雪山高耸云天,皑皑白雪堆积在重重叠叠的峰脊上。时值盛夏夜雨初收的早晨,云雾游移在群峰间,愈显出玉龙雪山的高深莫测。
③接着,我走上一条仅容一人行走的崎岖山路。这条过于简陋的人马驿道,横系在临江的悬崖上,走在上面既艰且险。到了这里你才能体会到什么叫真正的山路:陡、细、长、险、滑……我觉得自己真像一只岩羊在峻峭的崖壁上战栗着探行。
④再往前,两岸高山越挤越拢,排列成一道道狭窄的天门。本来在宽阔江面上舒展流淌的江水,一下子挤进这难以容身的狭谷,它勃然大怒,发出震耳欲聋的轰鸣声。这声音在山谷间回荡传响,仿佛洪荒远古开天辟地的遗音。这里不是汪洋大海,我却感觉到了汪洋大海狂暴时的声势和威力:岩在崩,地在动,山在摇。我只觉头晕目眩,脚下站立不稳。据说,漂来的粗圆木和滚落的大石块,在这里都会被粉碎得无影无踪。我只能退到高处,遥遥承受这惊心动魄、热血沸腾的刺激……
⑤怀着上峡带给我的震撼走向中峡。迎面来了一队马帮,我闪身到路旁让道,听着马儿们艰难的足音,看着马帮慢腾腾地消逝在远处断崖后面 马帮就是这样从过去走到
现在的。路途艰险,马帮却奋力前行,走成了峡谷中一道独特的风景。中峡的谷底礁石遍布,如满天星斗。这些从山上飞滚而来的落石,堆积江中,犬牙交错。江水在其间往复跳跃,浪花推着浪花,旋涡套着旋涡,一路5千米18个险滩相连至下峡。
⑥我对下峡的感受,第二次比第一次强烈。三年后的正月初,我从丽江的大具乡乘车直奔下峡。抵达停车场,我不禁惊叹:“好个哈巴雪山!”仔细俯仰一番:没有零散的峰头断崖,整体性的山岳和巨型斜面板块造就出大气磅礴的雄姿。而后沿着栈道直至江边的观峡台,在台上远眺江两边玉龙、哈巴凌空对峙,峰连嶂合。此景正如清代孙髯翁所写:“一线中分天作堑,两山夹斗石为门。”前往渡口的路上,日头已经偏西,山巅阳光耀眼,峡谷里却笼罩着浓浓的阴影,几分雄浑,几分肃穆,几分苍凉。
⑦从渡口乘船前往对岸。上岸后发现没有路,我只得寻着人踩过的痕迹,攀藤抓草往上爬,还得时时小心,脚下不能打滑,否则就会坠下深渊。我大汗淋淋地攀登了近1个小时,才算踏上新开辟的公路。
⑧山高峡深,天黑得早,我只好投宿在下峡核桃园的一家小旅店。核桃园是个只有几户人家的小山村,这里的夜特别深沉,空寂得不像在人世间。浓墨似的山头上方,星星在一块不大的天幕上眨着眼,默默感受夜的静谧。人在此际,内心一片宁静,仿佛世间一切的纷杂都与我无关。我很快就带着白天的游兴进入了梦乡……
⑨第二天拂晓我就出发了,穿越中峡来到了上峡。上峡已经开发为旅游景点,修筑了栈道,可直下江边挨近虎跳石。峡中筑了公路,可以通车,游览更方便了,越来越多的人可以欣赏到一身豪气、雄奇威猛的虎跳峡。但留在我内心深处的,还是那个不经雕琢、野性十足的虎跳峡。我伫立江崖,仿佛又见一队马帮从远处断崖后慢腾腾地走来
⑩两次进入虎跳峡,我如同经受了洪炉的冶炼,无论是体魄还是心魄,都比过去强健许多。若要问我云南山川最富阳刚之美的地方在哪里,我定毫不迟疑地回答:在虎跳峡!
(选自《滇域探秘》,有删改)
10.请梳理作者在虎跳峡所见的主要景物,概括其特征,并根据提示将下面的示意图补充完整。(4分)
A. B.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请结合语境,从修辞角度对本文第④段中画横线的句子进行赏析。(6分)
12.游记常见的写法有“移步换景”和“定点换景”,本文第⑥段使用了哪种写法 请简要分析。(6分)
三、写作(40分)
13.按要求写作文。
在生活中,一个场景、一处风景、一种境遇……往往可以让你触“境”生情。那“境”加“情”,常常可以引发你的联想和思考。
请你任选一个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作文。
要求:(1)内容健康积极;(2)表达真情实感;(3)除诗歌外,文体不限;(4)不要套写、抄袭;(5)不要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人名。(请各位同学自附作文纸)
参考答案
一、1. A [解析]B项中“告诫”的“诫”应读“jiè”,“穿流不息”的“穿”应为“川”;C项中“接踵而至”的“踵”应读“zhǒng”,“轻歌慢舞”的“慢”应为“曼”;D项中“气势磅礴”的“磅”应读“páng”,“怒不可恶”的“恶”应为“遏”。
2. B [解析]“五彩斑斓”的意思是多种颜色错杂而繁多耀眼。该词用在这里与语境不相符。
3. D [解析]本题考查对病句的辨析。A项,成分残缺,缺少主语,删掉“在”和“中,”(或:删去“使”);B项,重复赘余,删掉“大约”或“左右”;C项,成分残缺,缺少宾语中心语,可在句末加“的故事”。故选D。
4. B [解析]本题考查对标点符号的用法的辨析。A.“十三、四岁”在本句中表示概数,应去掉顿号;C.“历史正剧往往庄重严整,因为它倾向于真实再现”和“历史传奇常常灵动丰盈,因为它有较多理想色彩”是两个分句,“真实再现”后面的逗号应改为分号;D.结尾的句号应放在引号外。故选B。
5. D
6.示例:(1)①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郦道元 《三峡》 ②水皆缥碧,千丈见底。吴均 《与朱元思书》 (2)“梦笔生花”这个名字赋予黄山石、松优美的文化底蕴,让人仿佛置身于一个朦胧优雅的意境,任意驰骋想象。
二、(一)7.含义:《黄河的重量》指黄河蕴含着中华民族伟大的精神品质。作用:概括文章主旨,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解析]本题考查文章标题的含义及作用。“在中国人的心里,黄河很重很重,因为黄河流域是中华民族的发源地之一,它是中华民族性格的隐喻”道出了题目的含义——黄河象征中华民族的精神品质。回答作用时,可结合标题的一般作用,联系具体内容进行分析。本文标题有概括文章主旨,点明中心的作用;同时,标题引发读者思考“‘黄河的重量’有多少 ”,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8.两句“这是黄河”各自独立成段,分别用问号和叹号作结,表达了作者初见黄河时的疑惑和赞叹;每句话只有四个字,独立成段,表现出黄河带给作者的震撼。
9.示例:“随游人登上石台照相,俯瞰脚下汹涌的怒涛,隐隐感到大地在震颤。突然,背后一声訇然巨响,石台下掀起一阵巨浪,巨浪越过头顶,又兜头砸下,把石台上的游客浇个透湿。人们先是一阵尖叫,随即转为一阵嬉笑,好一番透怀的畅快!”,通过写游人的感受,侧面表现了黄河的壮阔气势,“汹涌的怒涛”“震颤”“訇然巨响”“巨浪”“砸下”这些词语都体现了黄河的壮阔气势,用语生动形象。
(二)10. A.山路险阻(或:山路崎岖 或:驿道艰险) B.村夜沉寂(或:星夜沉寂)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提取、概括。本题要求梳理作者在虎跳峡所见的主要景物并概括其特征,把示意图补充完整。第②③④段写作者在上峡所见。第②段写在上峡所见的“雪山高耸”;由第③段“接着,我走上一条仅容一人行走的崎岖山路 陡、细、长、险、滑 ”可知,这里写在上峡所见的“山路险阻(或:山路崎岖 或:驿道艰险)”;第④段写在上峡所见的“江水震响”。第⑤段写作者在中峡所见:礁石密布。第⑥⑦⑧段写作者在下峡所见。第⑥⑦段写在下峡所见的“雪山磅礴”和“峡谷森严”;由第⑧段“这里的夜特别深沉,空寂得不像在人世间。浓墨似的山头上方,星星在一块不大的天幕上眨着眼,默默感受夜的静谧”可知,这里写在下峡所见的“村夜沉寂(或:星夜沉寂)”。
11.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挤”“勃然大怒”两词把江水人格化,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江水因江面变窄而流速变急、水声震响的特点,表达出作者内心强烈的震撼。
12.第⑥段使用了移步换景的写法。作者先写在停车场俯仰哈巴雪山的磅礴雄姿;再移步到观峡台远眺玉龙、哈巴两山对峙的景象;最后写在前往渡口的路上看到山巅阳光耀眼,峡谷阴影笼罩的景象。[解析]本题考查对游记写景方法的分析。从第⑥段“三年后的正月初 造就出大气磅礴的雄姿”可知,作者观察的第一个地点是停车场,他俯仰观察哈巴雪山的磅礴雄姿。从“而后沿着栈道直至江边的观峡台,在台上远眺江两边玉龙、哈巴凌空对峙,峰连嶂合”可知,作者观察的第二个地点是观峡台,远眺江两边玉龙、哈巴两山。从“前往渡口的路上 几分苍凉”可知,作者观察的最后一个地点是前往渡口的路上,看到山巅阳光耀眼,峡谷里却笼罩着浓浓的阴影。据此分析作答即可。
三、13.[写作指导]这是一道材料作文题。此作文和同学们的生活联系密切,有利于训练同学们的思辨能力,引导同学们表达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感悟。材料比较简短,“在生活中,一个场景、一处风景、一种境遇 往往可以让你触‘境’生情”的意思是受到某种情境的触发而产生某种感情。而“那‘境’加‘情’”是本次作文的关键部分。作文只要写“景”或“境”,再加上联想和思考,表现出自己的真情实感即可。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