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上册历史第七、八单元 综合练习题(含答案)
选择题
1.1945 年 11 月 7 日,张漾兮先生在《自由画报》发表著名漫画《小距离》(下图)。该漫画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
A.国共第二次合作 B.北伐战争
C.重庆谈判 D.西安事变
2.在毛泽东回到延安的欢迎晚会上,张治中发表感想说:“毛先生此次去重庆,造成了普遍的最良好的印象,同时,也获得了很大的成就。”这里“很大的成就”主要指( )
A.达成了整编军队的协议
B.决定召开政治协商会议,保证人民权利
C.达成了建立联合政府的协议
D.达成了召开国民大会的协议
3.朱自清在1946年写道:“胜利到来的当时,我们喘一口气,情不自禁地在心头描画着三五年后可能实现的一个小康时代……但是胜利的欢呼闪电似的过去了,接着是一阵阵闷雷响着。这个变化太快了,幻灭得太快了,”材料中的“一阵阵闷雷”是指( )
A.蒋介石进攻中原解放区,发动全面内战
B.重庆谈判,中国共产党赢得政治上的主动权
C.抗战胜利,日本无条件投降
D.孟良崮战役,消灭了国民党整编第七十四师
4.1947年3月18日晚,国民党军进攻延安的枪炮声已清晰可闻,毛泽东、周恩来依依不舍地告别了居住了十年的延安,开始了( )
A.挺进大别山 B.占领南京
C.攻占锦州 D.转战陕北
5.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共产党适时对解放区的土地进行了改革,从而为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提供了重要的人力、物力保障。下列选项中属于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进行的土地改革的是( )
①实行减租减息的土地政策 ②颁布《中国土地法大纲》 ③依靠贫雇农,团结中农,有步骤地、有分别地消灭封建性剥削的土地制度,发展农业生产
A.①②③ B.①③
C.②③ D.①②
6.蒋介石认为中国共产党某一军事举动“东可威胁南京,西可威胁武汉,南可阻碍长江运输,在战略上对于政府是一个很大的顾虑”。此军事举动( )
A.粉碎了国民党对山东解放区的重点进攻
B.揭开了人民解放军战略进攻的序幕
C.解放了长江以北地区
D.结束了国民党在大陆的统治
7.“你们的中心注意力必须放在锦州作战方面,求得尽可能迅速地攻克该城。”该作战方针指导的战役是( )
A.挺进大别山 B.辽沈战役 C.淮海战役 D.平津战役
8.人民解放军战将粟裕在某次战役之后,于“万马腾欢”之时,填《沁园春》一阕:“杯高举,望军民莫醉,鞭指江南。”这次战役是( )
A.淮海战役 B.百团大战 C.辽沈战役 D.平津战役
9.下表是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民族企业注册数量统计表。该表说明了( )
时间 注册工厂数(家)
1913—1915 124
1916—1919 375
A.列强加快了对中国的资本输出 B.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开始起步
C.中国重工业获得了初步发展 D.民族工业获得快速发展
10.阅读下面民国时期中国民族工业发展变化统计表。中国民族工业出现这种变化的原因是( )
年份 拥有厂家 拥有资本 工人人数
1913 689家 33亿元 27万多人
1920 1795家 50亿元 55万多人
①帝国主义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掠夺 ②提倡国货,抵制洋货
③辛亥革命冲击了封建制度 ④南京国民政府的推动
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11. 电视台拍摄了一部反映我国辛亥革命后人们社会生活的电视剧,以下镜头不符合史实的是( )
A. 人们坐在家中看报纸
B. 男主角上街被剪掉了辫子
C. 剧中人物穿着中山装、西服、新式旗袍
D. 人们见面就叩头,口中称着“大人”“老爷”
12. 光绪皇帝颁布“明定国是”诏书,曰:“京师大学堂为各行省之倡,尤应首先举办。”京师大学堂创办于( )
A. 百日维新期间
B. 辛亥革命期间
C. 洋务运动期间
D. 五四运动期间
13. 下面1904—1910年中国教育统计表,由其内容可知,新式学堂数量猛增主要是由于( )
A. 洋务运动的推动
B. 教育救国思想的影响
C. 辛亥革命的推动
D 清政府宣布废除科举制度
14. 制作知识卡片是学习历史的一种重要方法。下面是小雨同学整理的《申报》的资料卡片,其中表述不正确的是( )
A. 时间、地点
B. 主要内容
C. 重要地位
D. 主要影响
15. 小红同学就一位中国近代杰出人物给出以下三个提示。由此判断,该人物是( )
提示一:毛泽东评价其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中华民族精神的发扬人。
提示二:1918年5月,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
提示三:著作以小说、杂文为主,其杂文语言犀利、辛辣,善于揭露当时社会的黑暗。
A. 鲁迅 B. 冼星海 C. 胡适 D. 魏源
16.南京临时政府规定:官员不分级别,都以西式大氅或燕尾服作为礼服。女子礼服,上装是对襟衫,下装是裙子。这一规定的实质是南京临时政府( )
A.重视服饰身份象征 B.强制推行服装统一
C.大力推进社会平等 D.全面学习西方文化
17.1905年,《时报》刊文评价中国教育史上一件划时代的事件:“革千年沉痼之积……咸出于有用之途,所以作人才而兴中国者,其在斯乎。”“革千年沉痼之积弊”是指( )
A.废除科举制度 B.废除八股和武举
C.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 D.成立京师大学堂
18.郭沫若在《少年时代》中描述中国废科举前后的情况说:“以前是读古书的,现在不能不注意一些世界大势了。以前是圣贤书外无学问的,现在不能不注意些科学知识了”。由此看来,废除科举制度( )
A.促进了民主共和观念的传播
B.使民众受到民主与科学洗礼
C.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
D.利于中国近代新式教育发展
19.电影自近代传入中国后,把市民从家庭引向社会,把商人、绅士从公所、“堂会”戏场等引入大众文化娱乐场所,使传统文化生活的个体性、家庭性欣赏转化为集团性、社会性消费。据此可知,电影的传入( )
A.丰富了人们的物质和精神生活
B.改变了市民文化消费形式
C.加深了市民对异域文化的了解
D.传播了自由民主的新思想
20.1942年,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提出文艺为工农兵服务的方针。解放区文艺工作者深入工农群众,创作出一批优秀文艺作品包括( )
①鲁迅的《狂人日记》 ②丁玲的《太阳照在桑干河上》 ③周立波的《暴风骤雨》 ④赵树理的《小二黑结婚》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二、非选择题
21.辨析改错.近代中国风云迭起,在经济、社会生活、教育文化事业等方面发生了巨大变化。辨别下列史实的正误,在该题前的括号内正确的打“√”;错误的打“×”,并加以改正。
[ ](1)近代民族工业受到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摧残和压迫,在恶劣的生存环境中顽强地挣扎着。
改正:
[ ](2)近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化是不平衡的,其中沿海地区的变化大于内陆地区的变化。
改正:
[ ](3)1942年,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提出了文艺为工农兵服务的方针。
改正:
[ ](4)1931年,我国拍摄的第一部有声电影是《渔光曲》。
改正:
2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荣氏兄弟(荣宗敬、荣德生)筹办保兴面粉厂……手续很快办妥。准备动工之时,荣氏兄弟收到县衙通知,通知责令工厂迁址。原来,无锡士绅联名具告保兴面粉厂“擅将公田民地围入界内”,而且在古城边竖立烟囱,必将“破坏风水,有伤文风”。荣氏兄弟将详情申报商务局,并转呈总督府。经过查勘,“公地在附近则有之,恐不在内”,但士绅又以“烟囱竖立,破坏风水”为由进行阻挠。知县孙襄臣仍坚持迁址,并和常州府多次向上级部门禀告此事,而总督府的批文也先后下了七道。但无锡士绅还是不肯罢休,直到两江总督刘坤一第八次批文,工厂才得以修建完工。
材料二 1912年,荣氏兄弟合资在上海创办福新面粉厂。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荣氏兄弟获得厚利,把面粉厂扩大到六家,1915年,又投资创办了申新纱厂,不久扩展为两个纱厂。经过不断扩充,到1922年,荣氏家族拥有面粉厂12家,纱厂4个,荣氏兄弟成为当时中国有名的民族资本家。
材料三 1922年,西方列强卷土重来。申新各厂两年中就亏损百余万元,福新厂也从盈余转为亏损。1937年日本法西斯大举进犯中国,各地荣氏工厂横遭浩劫,有的化为一片焦土。抗战胜利后,奄奄一息的荣氏集团劫后余生,但中国卷入全面内战之中,再加上美国产品的大量涌入,以及通货膨胀,荣氏企业终难恢复战前的辉煌。
(1)根据材料一、三,概括荣氏企业在创立、发展过程中遇到的主要障碍。(6分)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1912年到1922年荣氏企业迅速发展的原因。(6分)
(3)概括从上述材料和问题中你得到的启发。(4分)
23、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据统计,从1912—1916年间,北京政府所颁发的有关发展实业的条例、章程、细则、法规等达86项之多,……有关工商业方面的重要法令有:《暂行工艺品奖励章程》《公司条例》《公司注册规则》《商人通例》《商业注册规则》《商会法》《商标法》……”
——引自《北洋军阀中国社会之变迁》
材料三:抗日战争以前……国民政府也采取了一些鼓励发展实业的措施,掀起国民经济建设运动,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尚能继续向前发展。到1936年,中国的资本主义发展达到了高峰。
(1)材料一表明我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主要特征是什么?
(2)根据材料二、三,归纳我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出现两次高峰的共同原因。
(3)民族资本主义在经历两次短暂发展后,其进程均被打断。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两次打断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进程主要因素分别是什么?
24、近代旧式学堂与科举制度不利于人才的培养和选拔,没有现代的传媒手段,也阻碍了社会的发展和成熟,因此改革和创新势在必行。请你结合相关知识,完成探究任务。
[史料说史]
材料 此事乃吾国数千年中莫大之举动,言其重要,直无异古者之废封建,开阡陌。
——严复对废科举的评价
(1)科举制是什么时候创立的 废除于何时 为什么说废除科举制度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件大事
[图片展史]
(2)图一报纸创刊于哪一年 它有什么地位
(3)图二中的文化出版机构是在哪里创办的 在当时该出版机构主要出版哪些书籍
(4)大众传媒报道的突出特点是什么 我们应当如何评价大众传媒对社会的影响
答案
1-5CBADC 6-10BBADA 11-15DADBA 16-20CADBB
21、(1)√
(2)√
(3)√
(4)ד《渔光曲》”改为“《歌女红牡丹》”
22.(1)封建势力;帝国主义侵略;战争破坏。
(2)一战期间,列强减少对华商品和资本输出;辛亥革命的推动;实业救国的热潮。
(3)国家独立、民族解放是经济发展的前提;社会稳定是经济发展的基本条件;政策扶持是经济发展的关键;发展经济应该抓住机遇,开拓创新。
23、(1)艰难曲折。
(2)政府制定政策、措施,鼓励发展实业。
(3)第一次:帝国主义列强的侵略掠夺(或“一战后帝国主义经济势力卷土重来”)。第二次:日 本侵华战争的破坏。
24、(1)隋炀帝时。1905年。因为科举制的废除有利于顺应时代潮流,培养适应时代发展的人才,有利于社会的发展与进步;中国近代新式教育制度是在废除科举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2)1872年。它是近代中国存在时间最长的中文报纸。
(3)上海。它编辑出版多种中小学教科书、字典和大批文化学术著作。
(4)时事、客观、公正、实事求是。当传播的内容健康、积极向上时,大众传媒能够起到积极作用,从而使人们“开卷有益”;当传播的内容反动消极时,大众传媒就起不到任何积极作用,反而有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