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 年 级(下)语 文 五 单 元 导 学 案 课题:与朱元思书
【学习目标】
1.积累文言知识,重视朗读训练,逐步提高文言文的朗读和翻译能力。
2.体会文中作者追求自由的情怀,把握课文的主旨。
3.品味赏析文章的语言美,培养对语言文字的感悟能力,逐步捉高鉴赏水平。
【学习重点】
1.引导学生感受作品的志趣美、语言美。
2.疏通文意并熟练地背诵课文。
【学习难点】
理解"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的含意。
【学法指导】
学习本文应着力于诵读,只有在反复的诵读中,才能品味出文章语言的精妙之处和文中所写景物的诗情画意,才能体会出作者内心深处的情感与志趣。学习时可先对照注释,疏通文句,初步感知文章的内容;再通过反复诵读,并展开联想,放飞想象,体会文章的意境,领略语言的神韵;最后熟读成诵。朗读课文时要力求做到字正腔圆、抑扬顿挫,读出情趣。
【课前准备】
多媒体、录音机、示范朗读磁带、文字资料等
【学习过程】
一、课前导学
1.给下列加点的词注音
水皆缥碧( ) 急湍甚箭( ) 泠泠作响( ) 鸢飞戾天( )
经纶世务( ) 互相轩邈( ) 嘤嘤成韵( ) 横柯上蔽( )
2. 结合语境,解释下列词语。
从流飘荡:____________ 猛浪若奔:_________________
互相轩邈:___________ 经纶世务者:_______________
急湍甚箭:____________ 窥谷忘反:_________________
皆生寒树:____________ 千转不穷:________________
3.自查资料或网上搜索关于作者吴均的资料,筛选归纳后写在下面。
4.用普通话朗读课文二、三遍,要求读音正确,停顿恰当。想一想本文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画?
5.通过以上预习,把你遇到的困难、疑惑写在下面,以便在课堂上交流。
主备人:庄晶 审核人:吴迪、蔡婷婷 时间
二、课堂学习
(一)自主学习反馈,展示交流预习成果。
(二)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范读、领读、自由读、分组读、齐读)
1.采用多种形式反复朗读,注意语气,突出重音,节奏鲜明,速度稍缓。
2.结合工具书和文下注释,疏通文意,不解之处提出疑问,共同商议解决。
(三)合作探究,品味鉴赏。
1.本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试找出全文的中心句。
2.划分本文结构,概括段落大意。
3.作者说:“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这一段山水“奇”在哪里,“异”在哪里?
4.文章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从哪些句子中可以看出来?
(四读课文,品味语言。
1本文主要采用了什么表达方式?目的是什么?画出自己喜欢的语句,揣摩品味。
2体味一份美情。你从文中感到了什么?用“我读 (句子),感受到了作者 的感情。”的句式说话。
(四)比较阅读,鉴赏提升。
齐背《三峡》,熟悉文章内容,然后从内容和形式等方面比较与本文的异同。
三、拓展延伸 巩固
【练习反馈】
一、基础知识。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①水皆缥碧,千丈见底。( )
②泉水激石,泠泠作响。( )
③好鸟相鸣,嘤嘤成韵。( )
④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 )
2.指出下列各组中的加点词的不同用法。
①蝉则千转不穷。( )
欲穷其林。( )
②猿则百叫无绝( )
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
③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 )
果如鹤唳云端。( )
3.《与朱元思书》的作者__________,是__________代文学家。字__________,吴兴故章人。他的散文以写景见长,有人仿效他的文体,称“__________”.
4.这篇文章从文体上看,应是一篇 ,介绍 ( )了优美的景色。描绘异水时,抓住了 的特点,在描绘奇山时,紧扣 的特征。
二、阅读理解。
阅读语段,答文后题。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5.指出下列各句中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风烟俱净,天山共色。
B.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C.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D.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6.下列句子不是骈句的一项是( )
A.从流飘荡,任意东西。
B.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
C.夹岸高山,皆生寒树。
D.负势竞上,互相轩邈。
7从听觉上看,富春江有哪些迷人景色 找出具体语句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的实际意思是什么 它反映
了作者怎样的处世思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文章理解。(3分)
(1)作者描绘异水时,抓住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特点;描绘奇山时,紧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特征(用自己的语言概括)。文章在总写中,用“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表现了作者的情态。在分写“异水”时,用“ ”一句夸张地表现了江水极深、极清的特点。在分写“奇山”时,通过泉响、鸟鸣、蝉转、猿叫,反衬了山的 的特点。之后,通过“鸢飞戾天者……窥谷忘反”的抒情短论,表现了作者( )的思想。最后,文章别具匠心地描绘了山中的又一奇景,突出了树多的特点,与前文“ ”一句相照应。 6.将下面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4分)
①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
②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7.文中“急湍甚箭,猛浪若奔”一句是写水流势湍急,《三峡》一文中哪句话与它有异曲同工之妙?(2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资料链接】
吴均是史学家,他著有《齐春秋》三十卷、《庙记》十卷、《十二州记》十六卷、《钱塘先贤传》五卷,注释范晔《后汉书》九十卷等,惜皆已亡佚。他是著名的文学家。《梁书》本传说:“均文体清拔有古气,好事者或学之,谓为‘吴均体’。”
《与朱元思书》是南朝山水小品中的名作,原是作者写给朋友的一封信,但这里看到的不是当时的完整信件。文中生动细腻地描绘了富春江从富阳到桐庐一段沿途百里的秀美风光,如诗如画,引人入胜,历来被人们当做独立成篇的山水佳作。
【我的收获】
八 年 级(下)语 文 第 五 组 学 案课题:五柳先生传
【学习目标】
1.背诵课文,积累文言词语。
2.学习五柳先生的性格志趣和精神风貌。
3. 体会本文朴素洗练的语言风格。
【学习重点】
1.疏通文意,背诵课文,积累文言词语。
2. 了解人物的性格志趣和精神风貌,体会个性鲜明的写人方法。
【学法指导】
学习本文,一方面可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疏通词句,课文内容了解大意即可,不必逐字对译。有些句子如“曾不吝情去留”“其言兹若人之俦乎”等,只要了解整体意思即可,不宜过细;另一方面,要通过反复诵读,从其性格、思想、爱好、生活、著文等各方面进行分析理解作者守志安贫,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独立人格和高洁志趣。
【学习过程】
一、课前预习 导学
1.查字典,给下列字注音,并读一读。
嗜( ) 辄( ) 吝( ) 箪( ) 黔( )
汲( ) 俦( ) 觞( ) 欤( ) 晏( )
2.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语。
每有会意:_____________ 造饮辄尽,期在必醉:_____________
曾不吝情去留:________________ 环堵萧然:___________
晏如也:_____________ 以乐其志:_____________
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自查资料或上网搜索关于作者陶渊明的资料,整理归纳后写在下面。
4.用普通话朗读课文二、三遍,要求读音正确,停顿恰当。画出文中表现五柳先生性格的语句,说说你是否喜欢“五柳先生”,理由是什么。
5.通过以上预习,把你阅读时的困难疑惑写在下面,课堂交流。
二.课堂学习 研讨
(一)自主学习反馈,展示交流预习成果。
主备人:庄晶 审核人:吴迪、蔡婷婷 时间
(二)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
1.采用各种形式反复朗读,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2.结合工具书和文下注释,疏通文意。
〈四〉合作探究,品味鉴赏。
1.本文主要从哪些方面来写五柳先生的?从哪些句子可以看得出来?本文主要赞美了五柳先生什么样的思想品格?
2.陶渊明“好读书”,为什么“不求甚解”呢
3.“赞”语与前文有什么联系
4.本文最大的特点是多用否定句,请从文中找出这些否定句,想一想多用否定句有什么作用
(五)学以致用,能力提升。
结合学习本文的体会,给你的同学写一篇小传。(200字左右)
三、拓展延伸 巩固
【练习反馈】
(一)朗读课文,并回答问题。
2.本文是一篇 ,作者 是 , (朝代)著名诗人,我们在上学期曾学过他的散文《 》。
3.“五柳先生”名号来历的原因是什么?(用原文回答)生活的情况如何?(用原文回答)
我的收获
八 年 级 语 文 第 五 单 元 导 学 案课题:马 说
【学习目标】
通过学习,认识封建社会人才被埋没的根本原因。
2、在把握文章中心的基础上,了解托物寓意的写法。
3、通过多种形式的诵读,训练学生的文言语感,逐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达到当堂背诵的效果。
【学习重点】
1、有步骤的诵读训练。
2、托物寓意的写法。
【学法指导】
学习本文,一方面要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疏通词句,理解基本内容,丰富文言语感,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另一方面,要求学生在初通文意后,能通过反复朗读,读出文中的韵味,体会作者寄寓于文中的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愤懑心情。
【学习过程】
一、课前预习 导学
1.查字典,给下列加点字注音,并读一读,记一记。
祗( ) 骈( ) 尽粟一石( ) 食( )马者 庖丁( )
2.自查资料或上网搜索关于作者韩愈的有关资料,整理归纳后写在下面。
3.用普通话朗读课文二、三遍,要求读音正确,停顿恰当。想想作者借“千里马”不遇“伯乐”的遭遇,寄托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二、课堂学习 研讨
(一)导入。
(二)自主学习反馈,展示交流预习成果。
(三)阅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
1.教师指导学生采用多种形式反复朗读,要注意节奏和重音,要读的响亮、流畅、沉稳。
2.结合工具书和文下注释,疏通文意。准确理解、掌握以下实词和虚词的意思。
( )有千里马 故( ) 虽( )有名马 祗( ) 辱( )于奴隶人之手 骈( )死于槽枥之间 一食或( )尽粟一石( ) 食( )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是( )马也 才美不外见( ) 且欲与常马等( )不可得 安( )求其能千里也 策( )之( )不以其道 食之不能尽其材( ) 鸣之( )而
主备人:庄晶 审核人:吴迪、蔡婷婷 时间
不能通其意 执策( )而临之 其( )真无马邪 其( )真不知马也
(四) 合作探究,品味鉴赏。
1.结合标题,谈谈本文的体裁特点。
2.结合创作背景,谈谈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3.本文在表现手法上有什么显著特点?说说我们还学过哪些类似的文章?这种写法有什么好处?
4. 找一找本文的中心句,并思考本文在结构上的特点。
5.再读课文,品味语言。画出自己认为写的好的语句,品味其表达效果。
6 归纳总结,试根据你对课文的理解,归纳文章主题与写法。
〈五〉学以致用,能力提升。
讨论:作者认为,自己是个人才,只是缺少伯乐的发现。其实封建社会不知道埋没了多少人才:,“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范仲淹);同情百姓,写出民苦“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的(柳宗元);与民同乐的太守(欧阳修);还有李白、苏轼、王维……这些都已成为了历史。那么,在当今竞争激烈的社会,你是怎么看待伯乐的作用呢?
二、拓展延伸巩固
【练习反馈】
朗读课文,并回答问题。
1、了解课文内容,用简洁的文字填空。
(1)这篇文章采用的是托物寓意的写法,以“千里马”比喻_____ ____;以“伯乐”比喻____ _____;以“食马者”比喻_____ _____。
(2)千里马“欲于常马等不可得”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食马者”的愚妄表现在:(A)_______ 。(B)________ __。 (C)_______ _______。
2、翻译下面的句子。
(1)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2)安求其能千里也?
(3)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4)其真无马邪?
3、课文《马说》的标点符号是后人加的。有人提出末句“其真不知马也”应该用问号结束。请再次朗读全文,揣摩文意,表明你的看法,并简要说明你的理由。
4、用文中语句填写:
(1)写千里马遭遇的句子是 。
(2)揭示千里马才能被埋没原因的句子是 。
(3)表现食马者愚蠢的句子是 。
5、有这样一个故事:一匹骨瘦如柴的马拉着盐车上山坡 ,气直喘,汗直流,竭尽全力还是拉不上去。赶车的人吆喝着,用鞭子狠狠地抽打它……这时,一个路过的相马人看见了,心疼的流下了眼泪,急忙脱下衣裳披在瘫倒在地的老马身上。老马睁开眼,看到相马人,眼睛一亮,长嘶一声而逝。
请展开想象,写出老马临死前想对相马人说的话。
【资料链接】
韩愈,字退之,祖籍昌黎,人称韩昌黎。唐代著名文学家。幼年早孤,由嫂抚养。25岁考中进士,长期得不到任用,最初他在长安曾三次上书宰相请求擢用,但结果是“待命”40余日而“志不得通”,“足三及门,而阍人(守门人)辞焉”。经此挫折后,韩愈不得不到汴州依附宣武节度使董晋。董晋死后,又去依附武宁节度使张建封。仕途如此坎坷,再加上当时奸佞当权,政治黑暗,有才之士不受重用,使他痛感明主难遇,就是在这种心情下,大约于贞元十一年至十六年间(795—800)写出了《马说》。跟《马说》同期的作品还有《龙说》(即《杂说一》)。文章以龙喻圣君,以龙喻贤臣,借“龙嘘气成云”,然后“乘是气,茫洋穷乎玄间(宇宙间)”的传说,阐明贤臣离不开圣君任用,圣君也离不开贤臣辅佐的道理,可以视为《马说》的姊妹篇。
贞元十九年(803年),韩愈在担任监察御使期间,因天旱人饥,上书请朝廷“宽民徭免田赋”,被贬为阴山令。元和十四年(819年),韩愈又因谏阻唐宪宗迎佛骨,险遭杀身之祸,后又贬为潮州刺史,后遇赦回京任礼部侍郎,曾代理京兆尹。
韩愈在政治上反对藩镇割据,思想上尊儒排佛。他力反六朝以来的骈偶文风,提倡复兴古文,与柳宗元同为唐代文学改革“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他主张“文以载道”,反对浮华文风,提出“惟陈言之务去”“辞必已出”的口号。他的散文,在继承先秦和西汉古文的基础上,又加以创新和发展,气势雄健,是一种从内容到形式都具有革新精神的散文。韩愈被喻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他的古文对后世有很大影响。
【我的收获】
八 年 级(下)语 文 第 五 单元 导 学 案课题:送东阳马生序
【学习目标】
1.学习积累常用文言词语,熟读并背诵全文。
2.感悟文章内容,把握主旨。
3.学习“勤且艰”的好学精神和坚忍不拔的求学的态度。
【学习重点】
反复诵读至背诵、积累常用的文言词语,学习作者的好学精神和求学态度。
【学法指津】
能否流畅地朗读课文和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有极大的关系。因此,要求学生至少将课文读上两遍,而且必须是以读得流畅无断续现象为标准。要求学生在自由朗读时,注意结合课文注释理解一些容易弄懂的词语和句子。
【学习过程】
一、课前预习 导学
1.查字典,给下列加点字注音,并读一读。
负箧( ) 屣( ) 皲( )裂 以衾( ) 容臭( )
烨( )然 叱( )咄( ) 媵人( ) 嗜学( ) 硕师( ) 廪稍( )
2.解释下列加点词。
①家贫,无以致书以观( )
②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 )( )
③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 )( )
④俟其欣悦,则又请焉。( )
⑤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 )
3.自查资料或网上搜索关于勤奋学习的警句,整理归纳后写在下面。
4.用普通话朗诵课文二、三遍,要求读音正确,停顿恰当。说说作者在求学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他是如何克服的?他为什么能够这么做?
5.通过以上预习,把你阅读时的困难、疑惑写在下面,课堂交流。
二、课堂学习 研讨
(一)导入。
主备人:庄晶 审核人:吴迪、蔡婷婷 时间
(二)自主学习反馈,展示交流预习成果。
(三)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
1.采用多种形式朗读课文,要求读音正确,读出感情。
2.结合工具书和文下注释,疏通文意。
(四)合作探究,品味鉴赏。
1.作者在求学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他是如何克服的?他为什么这么做?
(可引用课文中的原 句回答)
2.作者是怎样写自己的求学经历的?
3.与作者读书时相比,现今太学生的读书条件怎样 文章是如何进行对比的
4.通过这种对比,作者得出的结论是什么呢 请用课文原话回答?
5.再读课文,品味语言。画出自己喜欢的语句,揣摩品味,说说喜欢的理由。
6.归纳总结。试根据对课文的理解,归纳本文主题与写法。
(五)拓展延伸。
1.完成课后练习三。
2.在这篇文章中,作者提出读书要“勤奋”、“专心”,你同意这个观点吗 请结合你的经历谈谈自己的感受。
我的收获
八 年 级(下)语文 第 五 单元 导学案课题:诗词曲五首
【学习目标】
1.学习并了解诗歌的意境。
2.学习并了解诗、词、曲等诗歌的体裁特点。
3.熟读并背诵课文。
【学习重点】领会诗歌所抒发的作者思想感情及诗词中所描绘的意境。
【学法指津】
学习古代诗歌讲究“知人论世”,如果对作者的经历和遭遇有所了解,会有助于更多、更深、更全面地理解诗歌的内涵。因而要有意识地培养查询资料、利用资料的学习习惯;要学习运用“知人论世”的方法,来加深对作品的理解。
学习古代诗歌讲究反复诵读,细心品味。要在疏通词句,初步把握字面意思,初步理解作品所描写的内容——景、事、物,初步感知作者所表现的情感的基础上,通过反复诵读,发挥想象,展开联想,以加深理解,丰富感悟,领略作品的语言美、意境美。
【学习过程】
一、课前预习 导学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烂柯( )折戟( )宫阙( )峰峦( )
2.查阅资料,了解这五首诗歌的作者及创作背景。
3.用普通话诵读诗歌二、三遍,初步感受诗歌的音乐美和意境美。
4.通过以上预习,把你阅读时的困惑写在下面,课堂交流。
学习等级: 组长签字:
二、课堂学习 研讨
(一)导入。
(二)自主学习反馈,展示交流预习成果。
(三)学习《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1.交流写作背景。 2.朗读。 3.参照注释,理解诗歌内容。
4.合作交流,品味鉴赏。
(1)首联交代了什么?“凄凉地”和“弃置身”表露出诗人怎样的心情?
主备人:庄晶 审核人:吴迪、蔡婷婷 时间
(2)颔联在表现手法上有什么特点?描写了怎样的现状?体会作者此时此刻的心情。
(3)颈联的本意和比喻义是什么?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境界?
(4)结合标题,谈谈尾联的用意。
(5)这首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四)学习《赤壁》
1.交流写作背景。2.朗读。 3.结合注释,理解诗歌内容。
4.合作交流,品味鉴赏。
⑴)《赤壁》开头为什么从一把很不起眼的折戟写起,这样写有何作用
⑵诗人是怎样评价赤壁之战的?
⑶“二乔”在诗歌中指代什么?这样写有什么意义?
⑷全诗最精彩的是久为人们传诵的末二句,这二句议论感慨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五)归纳总结,根据你对诗歌的理解,归纳主题。
《过零丁洋》 《 水调歌头》 《 山坡羊 潼关怀古》
(一)复习导入。
(二) 学习《过零丁洋》
1.交流写作背景。2.朗读。3.结合注释,理解诗歌内容。
4.合作交流,品味鉴赏。
(1)首联回顾了诗人怎样的经历?
(2)颔联“风飘絮”“雨打萍”比喻什么?
(3)颈联两个“惶恐”,两个“零丁”各有什么含义?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4)尾联表明了诗人怎样的气节?
(5)请同学们谈谈中国历史上“留取丹心照汗青”的事例。
(三)学习《水调歌头》
1.交流写作背景。2.朗读。3.结合注释,理解内容,体会意境,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四)学习《山坡羊 潼关怀古》
1.交流绍写作背景。2.朗读。3.结合注释,理解诗歌内容。
4.合作交流,品味鉴赏。
⑴ 给这首曲划分层次,概括大意。
⑵“如聚”“如怒”描写了怎样的形象?
⑶“望西都,意踌躇”描写了怎样的景象?
⑷ 怎样理解“宫阙万间都做了土”?
⑸ 为什么说“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五)归纳总结各诗的主题。
这首曲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三 拓展延伸 巩固
【练习反馈】
1.今天,人们常引用刘禹锡的诗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来说明新生事物必然代替旧事物的道理。
2.杜牧《赤壁》中角度新颖、见解精辟的咏史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
3.文天祥《过零丁洋》激励志士仁人“舍生取义”的 名句是:
。
4.人们常常引用苏轼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达对离别的亲友的真挚祝福。
5.张养浩在《山坡羊 潼关怀古》中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来表达对民生疾苦的同情。
6. 默写、填空。
①《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一诗的作者是___________,“酬”的意思是___________,“乐天”是___________。
②沉舟侧畔千帆过,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铜雀春深锁二乔。
【我的收获】
八 年 级 语 文 下 册 第 五 组 检 测 题
姓名 班级
一、选出下列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 ( ),并改正在题下的横线上(4分)
A.水皆缥(piǎo)碧 不慕(mù)荣利 世有伯乐(1è) 幼即嗜(shì)学
B.急湍(tuān)甚箭 造饮辄(zhé)尽 骈(pián)死槽枥 硕(shuò)师名人
C.互相轩(miáo)邈 环堵萧(sù)然 才美外见(jiàn) 遇其叱咄(duō)
D.经纶(1ún)世务 短褐(hè)穿结 执策(cè)临之 以衾(qīn)拥覆
错误: 改正:
二、解释下列加点的词(8分)
1.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 2.先生不知何许人也
3.一食或尽粟一石 4.食之不能尽其材
5.暂凭杯酒长精神 6.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7.虽有千里之能 8.安求其能千里也
三、下面是唐代大诗人杜甫的一首诗,小明抄录后不小心洒上了几滴水,把诗中的几个字弄模糊了。请你根据古诗的基本特点,在给出的有可能是诗中用字的备选字中确定一个填到诗中(3分)
客至
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 。(来、归、至、到)
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_。(敞、启、开、修)
盘飧市远无兼味,樽酒家贫只旧醅。
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余_。(酒、酿、搏、杯)
四、在下面这副对联下联的横线上填上合适的字,使对联完整(7分)
笑古笑今,笑东笑西,笑南笑北,笑来笑去,笑自己,原来无知无识。
观事观物,观天观地,观( )观 ( ),观( )观( ),观( ),总是有高有低。
读一读这副对联,说说对联所要说明的道理。
答:
五、填空(14分,每空0、5分)
1.《五柳先生传》的作者是( )朝的( )。它是一篇别具一格的传记,它有别于一般传记之是
2.《马说》的作者是( )朝的( ),文章一开始就亮明基本观点的两句是( ) ,( )。( ) ,( ) 。作者以来( )比人才,以 ( )来比管理者(统治者)。
3.《送东阳马生序》作者是( )朝的( ),《山坡羊·潼关怀古》的作者是( )朝的( )。
4.怀旧空吟闻笛赋, 。沉舟侧畔千帆过, 。
5.《赤壁》的作者是 ( )朝的( ) 。诗中对历史事件进行假设的两句是 , 。
6.朋友分别时,可以引用《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的两句是 , 。
7. , 。念天地之悠悠, 。(陈子昂《登幽州台歌》)
8.李商隐《无题》中表示对爱情忠贞的名句是 , 。
六、文言文阅读(26分)
(一)送东阳马生序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敞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 。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1.下列句子中都含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2分)
A.①家贫,无从致书以观 ②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B.①同舍生皆被绮绣 ②食之不能尽其材
C.①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 ②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D.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 ②常著文章以自娱,颇示己志
2.翻译下列句子。(4分)
(1)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2)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
3.用自己的话说说先达教授传授学问时是怎样的?如果他做你的老师,你喜欢吗?为什么?(2分)
答:
4.文中是怎样写“同舍生”的?为什么要写“同舍生”?(2分)
答:
5.在文中横线上填上原文的内容,并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2分)
答:
(二)与朱元思书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1.选出下列加点字的解释有错的一项。答:( )(1分)
A.蝉则千转不穷 (尽) B.负势竞上 (凭依)
C.横柯上蔽 (隐蔽) D.好鸟相鸣 (美丽)
2.下列句中加点字词不属于词类活用的一项是( )(1分)
A.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B.从流飘荡,任意东西
C.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D.风烟俱净,天山共色
3.选出下列加点字的意义与现代汉语不同的一项。( )(1分)
A.从流飘荡 B.任意东西
c.互相轩邈 D.天下独绝
4.简答题。(2分)
①描写富春山全貌的句子 。
②用夸张手法写水的清澈、透明的句子 。
③用比喻的手法写水的动态美的句子 。
④含蓄表现作者鄙弃名利思想感情的句子 。
5.文章理解。(3分)
(1)作者描绘异水时,抓住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特点;描绘奇山时,紧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特征(用自己的语言概括)。文章在总写中,用“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表现了作者的情态。在分写“异水”时,用“ ”一句夸张地表现了江水极深、极清的特点。在分写“奇山”时,通过泉响、鸟鸣、蝉转、猿叫,反衬了山的 的特点。之后,通过“鸢飞戾天者……窥谷忘反”的抒情短论,表现了作者( )的思想。最后,文章别具匠心地描绘了山中的又一奇景,突出了树多的特点,与前文“ ”一句相照应。 6.将下面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4分)
①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
②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7.文中“急湍甚箭,猛浪若奔”一句是写水流势湍急,《三峡》一文中哪句话与它有异曲同工之妙?(2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七、作文训练(任选一个题目)(40分)
(一)、请将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改写成一篇散文,要求想像大胆奇特,写景生动,情感充沛。字数在500字左右。
(二)、在丰富多彩的学习生活中,同学们时常会萌发出许许多多的“渴望”,如渴望得到一种心爱的东西,渴望有位好朋友,渴望得到父母师长的关爱或理解,渴望“个性”得到保护和发展等。请以“我渴望 ”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1、将题目补充完整再作文。 2、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3、中心明确,内容具体,条理清楚,有真情实感。文章要写出渴望什么,为什么渴望。
4、字数不少于600。
第五单元测试题
第五单元 阅读选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