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版步步高《学案导学设计》北师大版历史选修一第四章 北宋王安石变法章末检测

文档属性

名称 2013版步步高《学案导学设计》北师大版历史选修一第四章 北宋王安石变法章末检测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25.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其它版本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4-03-04 07:48:4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章末检测(四) 北宋王安石变法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北宋初年统治者采取了许多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这种措施产生的消极影响有 (  )
①消除了分裂割据 ②削弱了军队的战斗力 ③降低了政府的工作效率 ④增加了政府的财政负担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2.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说道“先天下之忧而忧”。北宋中期,士大夫忧患意识的形成因素不包括 (  )
A.土地兼并,贫富分化 B.财政危机,积贫积弱
C.辽夏威胁,边患严重 D.权臣当政,政局动荡
3.庆历新政期间,范仲淹针对腐败的官僚制度推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他严格“恩萌”制,主要是 (  )
A.使科举制度更适合封建统治者的需要
B.通过裁汰冗员而减轻政府财政负担
C.防止权贵子弟亲属利用特权垄断官位
D.依照政绩提拔官员以提高行政效率
4.王安石的富国之法中,体现政府对国民经济宏观调控能力的是 (  )
A.市易法 B.方田均税法
C.均输法 D.募役法
5.王安石变法中的青苗法、募役法和方田均税法在目的和作用上的相同之处有 (  )
①加强对人民的控制 ②限制了官僚地主的利益 ③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 ④减轻了地主对农民的人身控制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③ D.②③
6.在《历史的拐点》一书中有这样一段文字:王安石变法在京城附近实
施一年多后,官员向宋神宗汇报说,地方治安大有好转,“盗贼比之
昔时,十减七八”。这主要体现了王安石哪项变法措施的作用
(  )
A.均输法 B.市易法
C.保马法 D.保甲法
7.王安石变法中,为了解决北宋初期以来实行的“更戍法”带来的弊端的措施是(  )
北宋将军腰牌
A.保甲法 B.保马法
C.将兵法 D.设军器监
8.王安石在《上仁宗皇帝言事书》中指出:“方今之急,在于人才而已。”他在改革中实行“贡举新制”,主要新在 (  )
①废除明经科 ②进士科专考经义和时务策 ③加大诗赋在考试中的比重 ④设明法科
A.①② B.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④
9.王安石对科举制度进行改革,规定“学问和品行最优者,可以不经科举考试直接出任官职”。这说明他 (  )
A.看到了原先科举制的弊端
B.扼制私人办学的发展
C.产生了否定科举制的思想
D.认识到地方教育的重要性
10.据史书记载,经过王安石变法,“中外府库无不充衍,小邑所积钱米亦不减二十万”。这反映出王安石变法 (  )
①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 ②缓解了财政危机
③彻底扭转了积贫局面 ④缓和了社会矛盾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11.北宋司马光向神宗皇帝进《弹奏王安石表》中说:“臣之于王安石,犹冰炭之不可共器,若寒暑之不可同时。”这主要是因为变法 (  )
A.对科举制和学校制度进行了改革
B.用人不当,出现了危害百姓的现象
C.改革失败,未使北宋摆脱危机
D.触犯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
12.刘安世《元诚语录》载:“得君(王安石)之初,与人主若朋友,一言不合己志,必面折之,反覆诘难,使人主伏弱乃已。”这表明王安石 (  )
A.对上级趋炎附势 B.意志坚强,性情执拗
C.对下级刚愎自用 D.能够容忍下级的诘难
二、非选择题(第13题18分,第14题16分,第15题18分,共52分)
13.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仁宗之世, 契丹增币,夏国增赐,养兵西陲,费累百万。 ——《宋史》
材料二 陛下(宋神宗)即位五年,更张改造者数千百事,……其议论最多者,五事也;一曰和戎,二曰青苗,三曰免役(也称募役),四曰保甲,五曰市易。……免役之法成,则农时不夺,而民力均矣;……市易之法成,则货贿通流,而国用饶矣。
——王安石《临川先生文集》
材料三 (王安石)不忍贫民而深疾富民,志欲破富民以惠贫民。……及其得志,专以此为事,设青苗法,以夺富民之利。民无贫富,两税之外,皆重出息十二,吏缘为奸,至倍息,公私皆病矣。 ——苏辙《栾城三集》
材料四 (司马光)请更张新法,曰:“……王安石不达政体,专用私见,变乱旧章,误先帝任使,遂至民多失业,闾里怨嗟。……敛免役钱,宽富而困贫,以养浮浪之人,使农民失业,穷愁无告。” ——《续资治通鉴长编》
请回答:
(1)北宋“积贫”原因,除材料一中涉及的以外,还有重要一项是什么?(2分)
(2)王安石变法针对“积贫”采取的措施,除材料二中提及的以外,还有哪两“事”?依据材料二,概括王安石变法取得的成效。(4分)
(3)依据材料三、材料四,指出王安石“新法”遭到废除的原因。(6分)
(4)有关王安石变法的评价,目前史学界主要有两种意见。一是肯定说,认为王安石变法一定程度上扭转了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一是否定说,认为王安石变法是一场脱离实际的变法运动。请选择其中一种意见,发表评述。(6分)
14.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宋代由于积贫积弱,社会问题很多,王安石等一部分知识分子有感于形势严重,以天下为己任,奋起而挽救危亡。
材料二 王安石变法手段中有一个要注意的问题,就是他更多地重视商品货币的作用……反映了宋代商品货币在社会生活中的活跃,也证明王安石的变法思想和变法举措有很大的前瞻性。——以上材料均选自马克垚《世界文明史》
请回答:
(1)由于宋代积贫积弱,社会问题很多。概括指出积贫积弱的具体表现。(4分)
(2)依据材料二指出王安石变法手段的突出特点是什么?在符合这一特点的许多措施中既有成功之处,又埋伏着失败隐患。请选择两项符合上述结论的措施,并说明理由。(6分)
(3)如果通过时间隧道与王安石对话,请你结合所学知识,提出合理化建议,助其变法成功。(6分)
15.北宋时期王安石发动了旨在改革北宋建国以来积弊的一场改革,但并未处理好具体实行的问题以及与反对者的关系,所以当时和后人对其变法褒贬不一。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食贱则农贫,钱重则商富;末事不禁,则技巧之人利,而游食者众之谓也。故农之用力最苦而赢利少,不如商贾技巧之人……食贵则田者利,田者利则事者众;食贵籴(即买米)食不利,而又加重征,而民不得无(不)取其商贾技巧而事地利也。
——《商君书·外内》
材料二 熙宁四年(1071年),司农寺拟定的免役法规定:废除原来按户等轮流充当衙前等州、县差役的办法,改由州县官府出钱雇人应役,各州县预计每年雇役所需经费,由民户按户等高下分摊。原不负担差役的官户、女户、寺观,要按同等户的半数交纳钱,称助役钱。
熙宁五年(1072年),颁行市易法,在京城设市易务(后改为市易司),以100万贯作本,负责平价收购商人滞售的货物,赊货给商贩贩卖,也向商贩发放贷款。商贩赊货物及借款,需以财产作抵押,5人以上互保,每年纳息二分。 ——转自历史风云网
材料三 (王安石变法)首先利息并不低。王安石定的标准,是年息二分,即贷款一万,借期一年,利息二千。这其实已经很高了,而各地还要加码。……利息高不说,手续还麻烦。……道道手续,都要给胥吏衙役交“好处费”……地方官就更是硬性摊派了。当然,层层摊派的同时,还照例有层层加码。于是,不但贫下中农,就连富裕中农和富农、地主,也得“奉旨贷款”。结果,老百姓增加了负担,地方官增加了收入。
——易中天《谈王安石变法》
请回答:
(1)据材料一、二,指出商鞅和王安石在惠农方面的具体做法。(6分)
(2)据材料一、二,指出商鞅和王安石对商业的态度。结合时代背景简析其原因。(6分)
(3)据材料三,概括作者的观点。这种观点对吗?请阐述理由。(6分)
答案
1.B 2.D 3.C 4.A 5.D 6.D 7.C 8.D 9.A 10.A 11.D 12.B
13.答案  (1)冗官。
(2)农田水利法,方田均税法。农民得以安心生产(保证生产时间);政府财政收入大为增加。
(3)主要原因:损害了大官僚大地主的利益,引起他们的反对。
其他原因:新法在执行时存在着危害百姓的现象;变祖宗之法,遭到保守派阻挠。
(4)持肯定意见:王安石变法增加了国家收入,减轻了农民负担,对于改变北宋“积贫”状况起到一定作用。
持否定意见:王安石变法既损害了大官僚、大地主的利益 ,也在一定程度上损害了百姓的利益,其变法的理念与措施脱离了当时实际。
14.答案 (1)表现:①积贫:冗兵、冗官、冗费,财政入不敷出。
②积弱:宋在与辽、西夏的战争中连年战败。
(2)特点:重视商品货币作用。措施:①青苗法:限制高利贷盘剥,增加政府收入,农民负担仍很沉重;②募役法:减轻了农民负担,保证了生产时间。触动了大官僚、大地主和富商的利益,遭到他们的激烈反对。(学生无论选什么,只要能从成功和失败两个方面分析,即可得分。)
(3)平衡各阶级的利益,减少变法阻力。加大宣传力度,统一认识,解决内部纷争。(答出一方面或言之有理即可。)
15.答案 (1)商鞅:提高粮食价格以增加农民收入,对工商业征收重税。王安石:减轻农民差役负担,保证农民生产时间。
(2)商鞅:主张抑制商业的发展。原因:引导人民从事农业,发展小农经济,确立封建制度。王安石:主张限制大商人对市场的控制和操纵。原因:北宋统治中期出现积贫局面,为增加政府收入,挽救封建统治。
(3)观点:变法帮了腐败的忙。
第一种答案:不正确。因为评价改革要放到当时特定的时代背景中去,从当时来看,变法是必要的,也取得了一定的效果,至于腐败,这不是王安石变法本身造成的,腐败的根源是由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决定的。第二种答案:有一定道理。因为在新法推行过程中,出现了用人不当的现象,危害百姓的利益,引起人民的反抗,这是变法失败的原因之一。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