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版步步高《学案导学设计》北师大版历史选修一第五章欧洲宗教改革 章末检测

文档属性

名称 2013版步步高《学案导学设计》北师大版历史选修一第五章欧洲宗教改革 章末检测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81.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其它版本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4-03-04 07:48:5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章末检测(五) 欧洲宗教改革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在中世纪的欧洲,教皇确立大一统神权统治的主要原因是 (  )
A.封建王权需要借助教会的支持
B.封建割据,王权衰微
C.教皇实力强大
D.人们大都是教会的子民
2.教皇英诺森三世说:“教皇权力好比太阳,国王权力犹如月亮,它的光是向着太阳借来的。”这句话反映了 (  )
A.封建君主的权力是从教皇的权力中分化出来的
B.天主教迫使各国统治者听命于教皇,取得政治上的神权统治
C.罗马教会统治一切,影响世俗社会的每一个方面
D.人们既是国家的臣民,也是教会的子民
3.观察右图,在中世纪的欧洲存在的很多这种“异端”裁判所,
主要是为了 (  )
A.维持社会安定
B.压制各国王权
C.维护教会权威
D.打击各种犯罪 “异端”裁判所
4.16世纪初,罗马教廷每年从德国榨取的财富达30万古尔登,这个数目比神圣罗马帝国皇帝的年均收入高出好几倍,等于1497年德皇所征税额的21倍。这种现象从本质上表明 (  )
A.德意志为教皇贡献了许多财物
B.神圣罗马帝国皇帝的社会地位较低
C.德意志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较高
D.罗马教廷对德意志进行疯狂的掠夺
5. 右图反映了罗马教廷兜售赎罪券的情景。有关该图的历史阐释正确
的是 (  )
①罗马教廷在德意志常常通过这种方式搜刮财富,故德意志被称为
“罗马教皇的奶牛” ②对这种行为进行公开抨击的是《九十五条
论纲》,这样揭开了欧洲宗教改革的序幕 ③这种兜售赎罪券的行为
阻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④这一历史事件是导致德意志宗教改革的
根本原因 兜售赎罪券
A.①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
6.马丁·路德认为:人的“原罪”使得人的本性败坏,只有内心信仰虔诚,才能与上帝直接沟通,去恶向善,获得上帝的拯救,外在的一切苦修与事功都达不到这个目的。马丁·路德这一主张的意义在于 (  )
A.否定了天主教会的作用及其神学权威
B.确立了“教随国定”的原则
C.打击了罗马天主教会的势力
D.维护了德意志各阶层的利益
7.1555年,德意志确定了“教随国定”的原则,这说明 (  )
A.新教与旧教矛盾消除
B.天主教派获得了合法地位
C.路德教派取代了天主教会的地位
D.基督教在德意志的地位下降
8.下图中文献产生的影响有 (  )
马丁·路德把《圣经》翻译成德文时的手稿
①有利于宗教改革的扩展 ②打击了天主教势力 ③推动了德意志民族语言的发展 ④直接确立了路德教派的合法地位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②③
9.加尔文教认为:上帝自创世以来,就把人分为“选民”和“弃民”,前者注定得救,后者注定沉沦。这种学说实质上反映了当时 (  )
A.封建贵族的世袭思想
B.封建社会的等级思想
C.人文主义思想
D.原始积累时期的资产阶级思想
10.加尔文宗教改革主张传播到欧洲许多地区,日内瓦成了宗教改革一个重要的国际中心,被称为“新教的罗马”。加尔文宗教改革主张之所以能够在西欧广泛传播,主要是因为
(  )
A.他宣传信仰得救,反对天主教的等级观念
B.他否定教皇统治人民的权力
C.他的“先定论”将上帝摆到了至高无上的地位
D.他的学说符合当时新兴资产阶级的愿望
11.英国亨利八世的宗教改革和加尔文宗教改革的相同点是 (  )
A.摆脱罗马教皇的控制 B.建立民主色彩的教会
C.简化复杂的宗教仪式 D.清除教会的封建势力
12.16世纪的哲学家罗素指出:16世纪的宗教改革,是一次心灵追求自由的运动。下列材料能够佐证罗素这一认识的是 (  )
A.“每个人都是自己的牧师”
B.“当钱币在钱柜中叮当作响时,增加的只是贪婪和利己之心”
C.“上帝的恩典并不是毫无分别地把得救的指望赐给所有的人”
D.“教皇没有免除任何罪孽的意志和权力”
二、非选择题(第13题17分,第14题18分,第15题17分,共计52分)
13.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出售赎罪券    火刑宗教异端  教皇为皇帝加冕
材料二 马丁·路德是16世纪宗教改革的倡导者……他的神学思想强调“因信称义”;灵魂得到拯救的人在上帝面前被称为“义”,要想称“义”,即灵魂得到拯救,不在于遵守教会规条,不在于本人的善行所积下的功德,而在于上帝的恩典和个人对上帝的信仰……
材料三 马丁·路德说:“世俗权力是受上帝的委任来惩治奸邪,保护善良的,因此我们应当让世俗政权在整个基督教中执行它的职务,不要加以任何阻碍。无论什么人,不管他是教皇、主教、传教士,或是修士、修女,世俗权力都有权来管他。”
——《中世纪晚期的欧洲》
材料四 托马斯·闵采尔说:“贫苦的百姓如果不愿让自己和子子孙孙在贫困中生活,就应行动起来摆脱宗教和世俗的统治等压在大家身上的沉重的担子。在现存的条件下,不流血就不能达到这个目的。” ——《书简纲领》
请回答:
(1)史学界有句俗语:“中世纪的欧洲是黑暗的欧洲”,请结合材料一中提供的信息加以说明。(6分)
(2)为挽救“黑暗”的欧洲,马丁·路德进行了宗教改革,根据材料二归纳其改革的主要主张。(3分)
(3)根据材料三指出路德认为世俗权力与神权应当是什么关系?这一主张会得到哪个阶层的支持?(3分)
(4)材料三和材料四观点的不同之处是什么?产生这种分歧的原因是什么?(5分)
14.中世纪晚期,随着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西欧出现了资本主义、民族主义和人文主义等进步的历史潮流。根据宗教改革的相关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以马丁·路德的宗教主张为例,说明宗教改革如何顺应了民族主义和人文主义的发展潮流?(6分)
(2)以加尔文的宗教改革主张为例,说明宗教改革如何顺应了资本主义的发展潮流?(4分)
(3)宗教改革促进了西欧资本主义、民族主义和人文主义的发展。请从这三者中任选一个加以说明。(8分)
15.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罗马天主教会鼓吹“因行称义”的修道信条。所谓因行称义,是指一个基督徒靠其修事行为而成为符合上帝意愿的义人,灵魂得以升入天堂。因此,必须绝色弃欲、积功行善,诸如持斋、守贞、安贫、乞食、忍让、施舍、服从教会、遵守教规、购买赎罪券等,而入修道院修道是最佳途径。
材料二 马丁·路德提出“因信称义”说。他认为,灵魂得救只须靠个人虔诚的信仰,根本不需要教会的烦琐仪式。上帝的恩典是上帝给人的礼物,只有上帝才能赦免罪人。信徒得救不靠行为,全凭信心。要得救上天堂,不靠教会或行善,更不靠赎罪券。
材料三 加尔文主张“信仰得救”。他认为得救在于信仰而不在于善行;而且得救与否取决于上帝预先的安排。上帝事先早已把人分为“选民”和“弃民”:选民发财致富,万事顺利,死后进入天堂,弃民则相反。
请回答:
(1)据上述材料,马丁·路德和加尔文的基本主张的相同点是什么?与罗马天主教会的主张有何不同?他们为什么要提出与天主教会不同的思想?(9分)
(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宗教改革与社会变革之间的关系。(8分)
答案
1.B 2.B 3.C 4.D 5. D 6.A 7.D 8.B 9.D 10.D 11.A 12.A
13.答案 (1)天主教会利用教权聚敛财富,是西欧最大的封建主;教会控制人们的精神世界,压制进步思想;教会干涉国家政治,控制世俗君主。教会的黑暗统治是欧洲各种矛盾的焦点。
(2)提出“因信称义”,否定了天主教会的神学说教。
(3)关系:世俗权力应该高于神权。阶层:得到世俗封建主的支持。
(4)不同:材料三仅反对教会特权,材料四不仅反对宗教神权,还反对世俗封建主的压迫,并主张用暴力手段达到目的。
原因:两人所代表的阶级利益不同:马丁·路德代表世俗封建主和新兴资产阶级的利益;闵采尔代表的是下层劳动人民的利益。
14.答案 (1)民族主义:德语翻译的《圣经》广为流传,成为德国的标准语言,促进了民族意识的发展。人文主义:主张“因信称义”,强调个人的作用,是人文主义精神的体现。
(2)先定论符合早期资产阶级积极进取的奋斗精神;对社会生产的严格限制和规定,有利于早期资产阶级的资本原始积累等。
(3)促进资本主义发展:为早期资产阶级革命提供了思想武器,为早期的资本主义政治制度规划了蓝图,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促进民族主义的发展:增强了欧洲各国的民族意识,促进了民族国家的诞生。促进人文主义的发展:打破了天主教会的思想垄断,进一步促进了西欧的思想解放。
15.答案 (1)马丁·路德和加尔文都主张信仰即可得救,即“因信称义”。罗马天主教会主张“因行称义”。动摇天主教会的神学统治和权威,建立适应资产阶级需要的民族教会。
(2)在宗教改革运动中,天主教会被剥夺的财产很大一部分落到新兴资产阶级手中,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否定了罗马天主教会的权威,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为资本主义的兴起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