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下册语文第一课《社戏》同步练习(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八年级下册语文第一课《社戏》同步练习(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8.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1-26 22:48:4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八年级下册语文第一课《社戏》同步练习
一、基础与运用
下列字音、字形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A.凫水(fù) 棹船(zhào) 潺潺(chán) 松懈(xiè)
B.家眷(juàn) 怠漫(dài) 不惮(dàn) 船橹(lǔ)
C.窜掇(duo) 一撮(cuō) 桕树(jiù) 归省(xǐng)
D.皎洁(jiǎo) 絮叨(xù) 好歹(dǎi) 旺相(xiàng)
下列词语的释义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归省:从外地回到家乡探亲。 行辈:辈分。
B.委实:实在。 弥散:向四外扩散。
C.自失:丢失了自己。 依稀:模模糊糊。
D.絮叨:仔仔细细地说。 旺相:茂盛。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保护并了解“社戏”这种传统艺术,是每个中国人义不容辞的责任。
B.我们是否能弘扬传统文化,关键在于各级部门的重视。
C.《社戏》的作者是闻名世界的中国作家鲁迅的作品。
D.生活有多么广阔,语文世界就有多么广阔。我们不仅要在课堂上学习语文,还要在生活中学习语文。
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A.鲁迅先生的“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这句名言,流传到今天至少有九十年了。
B.语言,人们用来抒情达意;文字,人们用来记言记事。
C.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发散出来的清香,夹杂在水气中扑面的吹来。
D.双喜看上去才十二、三岁,一副善良、热情的样子。
下列各句中没有使用修辞手法的一项是
A.月还没有落,仿佛看戏也并不很久似的,而一离赵庄,月光又显得格外的皎洁。
B.这一次船头的激水声更其响亮了,那航船,就像一条大白鱼背着一群孩子在浪花里蹿。
C.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但我却还以为船慢。
D.晚上看客少,铁头老生也懈了,谁肯显本领给白地看呢?
下列对课文内容理解或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A.小说写船头看戏的感觉,表现“我”对社戏的陶醉;写月夜归航的情景,表现孩子们欢快的心情和摇船的本领。
B.小说的标题是“社戏”,这就点明了它的中心事件是“看社戏”,因此,作者花了很多笔墨来写社戏的内容。
C.课文成功地刻画了众多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最突出的是双喜和六一公公。
D.这篇小说中,月下行船、船头看戏、月夜归航这三个片段写得富有诗情画意,充满了江南水乡的生活气息。
二、拓展训练题
“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课文的最后一段和前文的叙述视角有何不同?作者在文中运用这两种叙述视角分别有何作用?
文章虽题为《社戏》,但是写“看戏”的篇幅不多,倒是在平桥村的乐事以及看戏前的波折和看戏后的“偷豆”“送豆”等情节上不惜笔墨,作者这样写是不是详略不当?请说说你的看法。
学校举办“福瑞呈祥,民俗传承”活动,请你完成下面的任务。
小龙的奶奶对民俗非常讲究,春节期间,要求他年夜饭一定要吃韭菜,大年初一要早起、不能说晦气的话。他不胜其烦,向好友抱怨起奶奶的迂腐。如果你是小龙的好友,你会怎么劝说他?
《社戏》描写了丰富多彩的童年生活,请你仿照画线句子,写出你对“童年”的感受。
童年是什么?童年是上树采摘的那枚桑果,让人咀嚼不尽;童年是那只折叠的纸船,让人遐想万千;童年是 , ;童年是 , 。
下面这段文字是为“京华水韵”展览拟写的结语。根据语境,画线的句子表达欠妥,请你帮助修改。
①“坚持节水优先,建设幸福河湖”,是 2020 年“中国水周”的主题,也是北京治水工作的重要内容。②坚持节水优先,并非简单地限制用水,而是合理用水,高效用水。③治理河湖,也并非单纯地治污补水还包括用生态的方法解决生态问题,让河湖成为人们的幸福源泉。④建设幸福河湖,满足百姓美好生活愿景;节约用水,助力首都水资源保障。⑤请和我们一起节约用水,共绘幸福河湖画卷,让首都北京水韵绵长。
请用简练的语言概括泰山皮影的主要特点。(不超过 20 字)
中国皮影的表演方式繁多,一般都需要多人进行合作演出。但泰山皮影的表演方式很是独特,一台戏最多需要两个人,即一人伴奏、一人操纵影人表演,必要时一个人演出一台戏,这就是皮影界的古老绝活:“十不闲”。所谓“十不闲”指在皮影戏表演时,同一时间内一个人脚上伴奏,手里操作,口中歌唱,把全身都调动起来,一个人身兼数职,独自完成一整台戏的演出,这就需要表演者有相当厚的表演功底。
大汶口文化的流风余韵、东夷殷商文化的交融、齐鲁文化的传承,在泰山演绎流变,形成了泰山民俗的基因,形成了泰山民俗率真昌明的特点,天神、地祇(qí),人鬼的祭祀,使泰山民俗具有了神秘莫测的特点。从自然造化到灵气之源,从地理大山到心灵神山,从灵石崇拜到石敢当信仰,从巡狩柴望到封禅大典,体现了礼俗杂糅的泰山山石崇拜民俗。所有这些,都为泰山皮影的成长提供了肥沃的土壤。
三、阅读理解题
阅读下面的《社戏》选段,回答问题。
月还没有落,仿佛看戏也并不很久似的,而一离赵庄,却又如初来未到时候一般,又漂渺得像一座仙山楼阁,很悠扬;我疑心老旦已经进去了
不多久,松柏林早在船后了,船行也并不慢,可知已经到了深夜。他们一面议论着戏子,或骂,一面加紧的摇船。这一次船头的激水声更其响亮了,那航船,连夜渔的几个老渔父,也停了艇子看着喝彩起来。
(1) 请简要概括选文的主要内容。
(2) 品析下面句中加点的词语。
回望戏台在灯火光中,却又如初来未到时候一般,又漂渺得像一座仙山楼阁
(3) 选文画线句“连夜渔的几个老渔父,也停了艇子看着喝彩起来”,写老渔父停了艇子“喝彩”有什么作用?
阅读语段,完成下面小题。
第二天,我向午才起来,并没有听到什么关系八公公盐柴事件的纠葛,下午仍然去钓虾。
“双喜,你们这班小鬼,昨天偷了我的豆了罢?又不肯好好的摘,踏坏了不少。”我抬头看时,是六一公公棹着小船,卖了豆回来了,船肚里还有剩下的一堆豆。
“是的。我们请客。我们当初还不要你的呢。你看,你把我的虾吓跑了!”双喜说。
六一公公看见我,便停了楫,笑道,“请客?——这是应该的。”于是对我说,“迅哥儿,昨天的戏可好么?”
我点一点头,说道,“好。”
“豆可中吃呢?”
我又点一点头,说道,“很好。”
不料六一公公竟非常感激起来,将大拇指一翘,得意的说道,“这真是大市镇里出来的读过书的人才识货!我的豆种是粒粒挑选过的,乡下人不识好歹,还说我的豆比不上别人的呢。我今天也要送些给我们的姑奶奶尝尝去……”他于是打着楫子过去了。
待到母亲叫我回去吃晚饭的时候,桌上便有一大碗煮熟了的罗汉豆,就是六一公公送给母亲和我吃的。听说他还对母亲极口夸奖我,说“小小年纪便有见识,将来一定要中状元。姑奶奶,你的福气是可以写包票的了。”但我吃了豆,却并没有昨夜的豆那么好。
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
(1) 请分析文段画线句中破折号的作用。
(2) 课文最后作者说“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那夜的豆真的好吃吗?那夜的戏也真的好看吗?说说你的理解。
阅读《社戏》节选,回答问题。
①不多久,松柏林早在船后了,船行也并不慢,但周围的黑暗只是浓,可知已经到了深夜。他们一面议论着戏子,或骂,或笑,一面加紧的摇船。这一次船头的激水声更其响亮了,那航船,就像一条大白鱼背着一群孩子在浪花里蹿,连夜渔的几个老渔父,也停了艇子看着喝采起来。
②离平桥村还有一里模样,船行却慢了,摇船的都说很疲乏,因为太用力,而且许久没有东西吃。这回想出来的是桂生,说是罗汉豆正旺相,柴火又现成,我们可以偷一点来煮吃的。大家都赞成,立刻近岸停了船;岸上的田里,乌油油的便都是结实的罗汉豆。
③“阿阿,阿发,这边是你家的,这边是老六一家的,我们偷那一边的呢?”双喜先跳下去了,在岸上说。
④我们也都跳上岸。阿发一面跳,一面说道,“且慢,让我来看一看罢。”他于是往来的摸了一回,直起身来说道,“偷我们的罢,我们的大得多呢。”一声答应,大家便散开在阿发家的豆田里,各摘了一大捧,抛入船舱中。双喜以为再多偷,倘给阿发的娘知道是要哭骂的,于是各人便到六一公公的田里又各偷了一大捧。
⑤我们中间几个年长的仍然慢慢的摇着船,几个到后舱去生火,年幼的和我都剥豆。不久豆熟了,便任凭航船浮在水面上,都围起来用手撮着吃。吃完豆,又开船,一面洗器具,豆荚豆壳全抛在河水里,什么痕迹也没有了。双喜所虑的是用了八公公船上的盐和柴,这老头子很细心,一定要知道,会骂的。然而大家议论之后,归结是不怕。他如果骂,我们便要他归还去年在岸边拾去的一枝枯桕树,而且当面叫他“八癞子”。
⑥“都回来了!那里会错。我原说过写包票的!”双喜在船头上忽而大声的说。
⑦我向船头一望,前面已经是平桥。……
⑧第二天,我向午才起来……“双喜,你们这班小鬼,昨天偷了我的豆了罢?又不肯好好的摘,踏坏了不少。”我抬头看时,是六一公公棹着小船,卖了豆回来了,船肚里还有剩下的一堆豆。
⑨“是的。我们请客。我们当初还不要你的呢。你看,你把我的虾吓跑了!”双喜说。
⑩六一公公看见我,便停了楫,笑道,“请客?——这是应该的。”于是对我说,“迅哥儿,昨天的戏可好么?”
我点一点头,说道,“好。”
“豆可中吃呢?”
我又点一点头,说道,“很好。”
不料六一公公竟非常感激起来,将大拇指一翘,得意的说道,“这真是大市镇里出来的读过书的人才识货!我的豆种是粒粒挑选过的,乡下人不识好歹,还说我的豆比不上别人的呢。我今天也要送些给我们的姑奶奶尝尝去……”他于是打着楫子过去了。
待到母亲叫我回去吃晚饭的时候,桌上便有一大碗煮熟了的罗汉豆,就是六一公公送给母亲和我吃的。听说他还对母亲极口夸奖我,说“小小年纪便有见识,将来一定要中状元。姑奶奶,你的福气是可以写包票的了。”但我吃了豆,却并没有昨夜的豆那么好。
(有改动)
(1) 用简要的语言概括选文的主要事件。
(2) 结合选文的具体内容分析双喜的形象特征。
(3) 简要赏析选文第①段画线句子在文中的表达特色。
(4) 说说选文结尾处“但我吃了豆,却并没有昨夜的豆那么好”这句话的深刻含意。
(5) 选出对选文的内容解读错误的一项
A.选文基本上是按照时间顺序来展开主要内容叙写的。
B.第⑤段“而且当面叫他‘八癞子’”里“八癞子”加上引号是表明特定称谓。
C.选文中的六一公公是一位热情好客、淳朴善良的老人,并不是真的“小气鬼”。
D.选文主要是以小时候的鲁迅的视角来记录这些人和事的,所以显得很真切。
答案
1. D
2. B
3. D
4. D
5. A
6. B
7. 示例:结尾处作者用的是现在回忆过去的视角,这样写是为了表达自己对于一去不复返的童年时光的怀念,以及对人与人之间的亲密和谐关系的赞美。
8. 示例:我认为详略得当。因为文章要表现的是理想的人际关系,即人与人之间互相关爱、热情无私、真诚善良,所以能表现这个中心的材料要详写,与中心关系不大的就略写。写平桥村的乐事,既多方面表现出那段生活的乐趣,又为写最大乐事——看社戏做好铺垫。看戏前的波折正是为了衬托伙伴们的热情,所以详写;看戏后的“偷豆”“送豆”都是为了表现这种美好的人情,所以详写。
9. 示例:小龙,奶奶这么要求是出于祈求平安幸福的美好愿望。大过年的,大家都想图个吉祥不是吗?我们应该理解和尊重她。让老人家开开心心的,也是我们晚辈该做的啊。
10. 示例:那曲优美的童谣;让人陶醉其中;那场有趣的游戏;让人久久怀想
11. 节约用水,助力首都水资源保障;建设幸福河湖,满足百姓美好生活愿景。
12. 【示例】以表演者少著称,多取材于泰山民俗文化。
13.
(1) 月下归航
(2) “回望”表现出“我”依依不舍的心情。
(3) 侧面描写,写出了船行速度之快。
14.
(1) 示例:这里破折号的作用是停顿。六一公公听说摘豆是为了请客,停顿后马上说“这是应该的”,与上文六一公公责备孩子们偷豆时不好好摘,踏坏了不少形成对比,体现了六一公公淳朴热情。
(2) 示例:“我”所难忘的是平桥村的老人孩子的那份朴实、真挚的情感和那特有的农村风光、自由的空气、人与人之间和谐亲密的关系。“我”通过对这段往事的深情回忆,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
15.
(1) “我们”看戏回途中偷煮罗汉豆吃,六一公公佯装责怪后送豆并夸赞“我”。
(2) 双喜形象:聪明,考虑问题比较周到。根据“双喜以为再多偷,倘给阿发的娘知道是要哭骂的”“双喜所虑的是用了八公公船上的盐和柴,这老头子很细心,一定要知道,会骂的”来分析可知双喜是一个聪明、考虑问题比较周到的孩子。
(3) 运用比喻和衬托(或正面描写、侧面衬托、比喻)的手法,写出他们驾船技艺的高超和急切返回的心情。
(4) 一方面是偷豆吃的紧张刺激与有趣兴奋令人回味;另一方面是难忘小伙伴们的天真淳朴与自由率真。
(5) 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