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1张PPT)
三黑和土地
新课导入
谁能说说:在地上播种、收获是一种什么样的体验?
这节课,让我们走近三黑,看看他最珍惜的东西。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说说三黑是怎样看待土地的,读了这篇课文,你对脚下的土地有了什么新的感受?
三黑和土地
阅读提示
这首诗可以分成几个部分?每部分在写什么?请给每个部分加个标题。
整体感知
第一部分:(1-6 小节)农民三黑有了土地,视若珍宝, 把整个生命投入到土地上,翻地、耙地。 标题:翻地耙地
第二部分:(7-12 小节)三黑把荞麦种到地里,听到蝈蝈 叫,想起童年的生活。
标题:想起童年生活
第三部分:(13-15 小节)三黑展望美好的未来。 标题:展望未来 .
解放以前,很多农民没有自己的土地,农民们终年辛勤劳动,生活却不得温饱。1947年土地改革运动后,终于让农民们翻身做了主人。他们重新拥有了属于自己的土地。
写作背景
苏金伞(1906年-1997年),
原名苏鹤田,河南睢县人,是中
国“五四运动”以来最杰出的诗
人之一,1946年,《大公报》介
绍苏金伞时说:“他的诗讽刺深
刻得体,当世无第二人。” 1949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曾任河南省文联第一届主席,著有诗集《地层下》《窗外》《入伍》等。
作者简介
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诗歌的第一部分(1--6)小节。
读一读:从哪里感受到了农民的喜悦之情?
课文解读
农民一有了土地,
1 就把整个生命投入了土地。
活像旱天的鹅,
一见了水就连头带尾巴钻进水里。
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展现了农民对土地的渴望与热爱。
①农民一有了土地,
就把整个生命投入了土地。
活像旱天的鹅,
一见了水就连头带尾巴钻进水里。
②恨不得把每一块土,
都送到舌头上,
是咸是甜,
自己先来尝一尝。
③恨不得自己变成一粒种子
躺在土里试一试
看温暖不温暖
合适不合适
三黑就是这样地翻着土地。
从东到西,从南到北,
4 每一寸土都给翻起,
每一块土疙瘩都给细细打碎。
“每一寸”“每一块”写出了三黑对土地特别用心,对土地格外珍惜,翻土劳作时充满干劲且十分细心。
课文解读
地翻好,又耙了几遍,
5 耙得又平又顺溜,
看起来
好像妇女们刚梳的头。
这个比喻生动地写出了三黑翻、耙过的地的平整,反映了三黑在土地上所下的功夫之大。
课文解读
这么松散的地,
简直是一张软床,
6 叫人想在上面打滚,
想在上面躺一躺。
“软床”这个比喻也说明三黑对自己耙过的地特别喜爱,我也感觉到了这张软床。两个比喻生动形象地写出了三黑在自己的土地上精耕细作,也表达了他的开心和喜悦。
你还喜欢哪些语句呢?
试着说一说吧。
课文解读第二部分
课文解读
这么好的床,
8 麦籽儿躺下去挺舒服,
就想发芽,
赶紧钻出来吸些雨露。
麦籽儿想发芽,三黑的辛勤劳作有了回报;“钻”表现了麦籽儿旺盛的生命力。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写麦籽儿,表达了三黑对美好生活充满了希望。
三黑一边耙地,一边想着:
15 翻身的人儿心里真甜。
他笑嘻嘻的,连嘴都合不上。
地里的蝈蝈儿也叫得更欢。
结合课文内容,想想“翻身的人儿心里真甜”这句诗表达了什么。
合作探究 第三部分
是啊,三黑的心里是甜的,所有农民的心里也是甜的;
他们获得土地翻身做主心里是甜的,他们翻地 耙地愉快劳作的心也是甜的;
今昔对比,今胜于昔,心里依然是甜的,展望未来,生活更美好,他们的心里更是甜滋滋的;
一个“甜”字道出了所有农民的心声。
改革开放之后,中国农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农民的生活越来越好,用一句歇后语来说,那就是芝麻开花----节节高。阅读链接《在希望的田野上》是陈晓光谱写的歌词,反映了当时人民群众发自心底的喜悦,让我们一起来听一听这首歌吧!
在欢快昂扬的旋律中,在幸福喜悦的歌词里,同学们是否感受到农民心中澎湃的激情?是否感受到土地带给农民的梦想与希望,结合今天的阅读,结合你自己的生活体验,您是否对土地有了新的感悟?
是啊,一切希望和未来都建立在土地上,所以我们要更加珍惜,更加热爱养育我们的这片土地。
课后
作业
1. 摘抄课文中喜欢的句子。
2. 推荐阅读诗歌《最好的早晨》
(作者: 苏金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