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4张PPT)
《红楼春趣》
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
学习目标
1.认识11个生字,正确认读本课生字新词。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能根据文前“阅读提示”,自主学习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4.学习分析鉴赏小说中的人物形象。
激趣导入
春天是放风筝的好季节,放风筝是放飞自己内心的快乐、幸福。今天我们也要学习一篇有关放风筝的文章——《红楼春趣》,宝玉、黛玉等在大观园里放风筝祈福的故事。
自主预习
观看101微课,了解《红楼梦》及课文大意。
(1)读准每一个字的字音,圈出生字词;
(2)读通每个句子,读不通顺的多读几遍;
(3)给每个自然段写上序号。
(4)想一想:文章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自读提示一
我会读
认真读哟
恰 屉 嫣 讳 晦 墩
钗 敞 雯 袭 喇
qià tì yān huì huì dūn
chāi chǎng wén xí lā
喇
lā(呼喇)
lá(哈喇子)
多音字
注意
字音
lǎ(哈喇子)
理解词语
【窗屉子】
【丫鬟】
【小器】
【忌讳】
【晦气】
【籰子】
窗户上糊冷布或铁纱等用的木框子。
婢女,也作丫环。
即小气,吝啬。
因风俗习惯或个人原因而形成的禁忌。
不吉利,倒霉。
绕丝、纱、线等的工具。
理解词语
【横竖】
【送饭的】
【促狭】
【荒郊野外】
【睃眼】
反正。
放风筝的一种附加物,俗呼为“送饭的”。风筝放到空中以后,将它挂在线上,随风鼓起,沿线而上,有的上面系有爆竹在空中鸣响,有的则附有各种绚丽的彩饰。
爱捉弄人;刁钻。
没有人类居住的荒山野岭,很少有人去的地方。比喻在无人居住的野外。
睁大眼睛注视。
曹雪芹,清代小说家,著名满族文学家。
名沾,字梦阮,号雪芹,又号芹溪、芹圃。他出生于一个“百年望族”的大官僚地主家庭,后因家庭的衰败而饱尝了人生的辛酸。在人生的最后阶段,他以坚忍不拔的毅力,历经十年创作了《红楼梦》并专心致志地做着修订工作,死后遗留《红楼梦》前八十回稿子。
走近作者
《红楼梦》,中国四大古典名著之一,章回体长篇小说,原名《石头记》《情僧录》《风月宝鉴》《金陵十二钗》等。《红楼梦》是一部具有高度思想性和艺术性的伟大作品,作者具有初步的民主主义思想,他对现实社会、宫廷、官场的黑暗,封建贵族阶级及其家庭的腐朽,封建科举制、封建婚姻等级制度及社会思想等都进行了深刻的批判,并且提出了朦胧的带有初步民主主义性质的理想和主张。
红楼梦
用一句话概括文章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这篇课文讲述的是宝玉、黛玉等在大观园里放风筝的故事。
课文初读
课文初读
边读边思考:文章按什么顺序写的?了解事情的经过、起因、结果。
按事情发展的顺序
起因:大家听到声响,原来是一个风筝挂在竹捎上。
经过:大家拿出各式各样的风筝放起来。
结果:风筝断线飞走,大家也都回去了。
课文初读
课文中出现的人物很多,都有谁呢?作者对哪个人物描写最多?
宝玉、黛玉、紫鹃、探春、宝钗、宝琴、翠墨、李执、雪琴。
中心人物——贾宝玉
第1段
一语未了,只听窗外竹子上一声响,恰似窗屉子倒了一般,众人吓了一跳。
(1)这句交代了什么?
写出了风筝撞在竹子上发出的巨大响声。
(2)这句话有什么作用?
既是比喻,又是夸张,风筝触竹发出巨大声响,必将引出丫鬟出门观看,引出下文放风筝。
第1段
紫鹃笑道:“难道天下没有一样的风筝,单他有这个不成!”
反问句表现了人物怎样的性格
反问句表达了肯定的意思,且语气更为强烈,表现了人物直爽的性格特点。
第1段
探春笑道:“紫鹃也太小器了。你们一般有的,这会子拾人走了的,也不嫌个忌讳。”黛玉笑道:“可是呢,把咱们的拿出来,咱们也放晦气。”
从对话中,我们知道什么?
从探春、黛玉的话,我们知道放风筝可以放晦气,捡拾掉落的风筝是忌讳。
第2段
小丫头们听见放风筝,巴不得一声儿,七手八脚,都忙着拿出来:也有美人儿的,也有沙雁儿的。丫头们搬高墩,捆剪子股儿,一面拨起籰子来。
你从众人忙乱地准备放风筝的工具,体会到了什么?
小丫头们兴高采烈地准备着放风筝的工具。从中体会到她们听说要放风筝时的快乐心情。
精读感悟
宝琴笑道:“你这个不好看,不如三姐姐的一个软翅子大凤凰好。”宝钗回头向翠墨笑道:“你去把你们的拿来也放放。”
从宝琴所说的话可以看出她性格直爽。
第2段
宝玉道:“再把大螃蟹拿来罢。”丫头去了,同了几个人,扛了一个美人并籰子来,回道:“袭姑娘说:昨儿把螃蟹给了三爷了,这一个是林大娘才送来的,放这一个罢。”宝玉细看了一回,只见这美人做的十分精致,心中欢喜,便叫:“放起来!”。
从宝玉的言行上可以看出他是一个怎样的人?
宝玉是一个性格随和,待人宽厚,易与相处的人。
第4段
宝玉说丫头们不会放, 自己放了半天,只起房高,就落下来,急的头上的汗都出来了。众人都笑他,他便恨的摔在地上,指着风筝说道:“要不是个美人人,我一顿脚跺个稀烂!”
(1)运用了哪些描写方法?
(2)从这里表现了人物怎样的性格特点?
通过对宝玉动作、语言、神态的描写,突出了宝玉天真、顽皮、率直的性格特点。
神态、动作、语言描写。
第4段
黛玉笑道:“那是顶线不好。拿去叫人换好了,就好放了。再取一个来放罢。
这几句说明了什么?
这句话说明黛玉是个放风筝的高手,知道问题出在顶线不好。与下文“那一年不放几个子”相照应。
第5段
一时风紧,众丫鬟都用绢子垫着手放。黛玉见风力紧了,过去将籰子一松,只听“豁喇喇”一阵响,登时线尽,风筝随风去了。
从这一系列动作描写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风紧力大”之时放风筝是最困难的,这时候黛玉却动作娴熟,说明黛玉是一个放风筝的高手,与上文“那是顶线不好。拿去叫人换好了,就好放了。”呼应。
怕线割伤了手
动作娴熟
第5段
那风筝都飘飘飖飖随风而去。一时只有鸡蛋大,一展眼只剩下一点黑星儿,一会儿就不见了。
风筝在天空随风风飘荡的样子
突出了风筝随风而去后,在天空飞行的速度很快。
写出了风筝在天空中迅速飞去直到消失的过程,作者抓住了风筝的姿态和形状,写得十分生动具体,表达了贾宝玉等放风筝时异常欢快的心情。
第5段
众人仰面说道:“有趣,有趣!”这句有何作用?
与题目《红楼春趣》呼应,点明主题。
精读感悟
文中的春趣表现在哪里?
(1)黛玉提议放风筝,小丫头们急忙七手八脚地去拿风筝,准备放风筝的工具。
(2)众人都拿自己的风筝来放,独有宝玉的风筝飞到房子那么高便落下来了,急得他头上出汗,众人都笑他。
(3)风劲过来时,黛玉接过风筝来放,感受放风筝的乐趣,绞断风筝线,放走了晦气。
(4)众人一齐收线,结果风筝线断,飘飘飖飖飞去,热闹非凡,十分有趣。
想一想
思考:你能写出文中人物所放的风筝吗?
嫣红:大蝴蝶风筝
宝玉:美人风筝
黛玉:美人风筝
探春:软翅子大凤凰
宝琴:大蝙蝠
宝钗:一连七个大雁
精读感悟
思考:根据你的理解,写一写本文中的主要人物,给你留下的印象?
贾宝玉:
善良多情
骄纵天真
林黛玉
身体娇弱
多愁善感
薛宝钗
稳重平和
贾探春
深明大义
精读感悟
从“放风筝”这件事可以体会出什么?
体会出贾宝玉等人放风筝时的自由快乐,表达了他们对自由生活的热爱和向往。
概括课文的主题。
主旨感悟
本文记叙了贾宝玉和众姐妹、丫头们在大观园放风筝的经过,突出了他们放风筝时的自由快乐,表现了大家对大观园美好生活的热爱。
拓展阅读
中国传统工艺风筝
风筝发明于中国春秋时期,至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相传墨翟以木头制成木鸟,研制三年而成,是人类最早的风筝起源。后来鲁班用竹子,改进墨翟的风筝材质,更而演进成为今日的多线风筝。相传“墨子为木鹞,三年而成,飞一日而败”。到南北朝时,风筝开始成为传递信息的工具;从隋唐开始,由于造纸业的发达,民间开始用纸来裱糊风筝;到了宋代,放风筝成为人们喜爱的户外活动。宋人周密在《武林旧事》中写道:“清明时节,人们到郊外放风鸢,日暮方归。”“鸢”就指风筝。北宋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宋苏汉臣的《百子图》里都有放风筝的生动景象。
公元1600年,东方的风筝(菱形)传到了欧洲。
1.画掉括号里错误的字。
忌(讳 违) 宽(敝 敞)
手(帕 怕) (诲 晦)气
2.根据下列句子描述的人物性格,写出所描写的人物。
①体弱多病,美貌多情,心态复杂,言行小心谨慎。( )
②无故寻愁觅恨,有时似傻如狂。纵然生得好皮囊,腹内原来草莽。潦倒不通世务,愚顽怕读文章。行为偏僻性乖张,哪管世人诽谤。( )
③处事淡然,做事无情。稳重平和,恭顺体谅。圆滑隐忍,深明大义。( )
课堂测试
林黛玉
贾宝玉
薛宝钗
课文总结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同学们接触到了四大古典名著,有兴趣的同学可以读一读《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原著,也可以读其他古典名著。希望同学们有一个好的读书习惯,边读边作批注,也可以在日记本上写出读后的感受。
小作业
小练笔:写一写自己放风筝时的情形。
谢谢,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