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是故乡明》课件(共2个课时,共35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3《月是故乡明》课件(共2个课时,共35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3.3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1-27 13:44:1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5张PPT)
《月是故乡明》第1课时
小学五年级下册
学习目标
1. 会认“徘、徊、渺”等15个生字,掌握1个多音字“燕”;重点理解“浩渺、澄澈、旖旎”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整体把握文章内容,理清文章结构,把握行文线索。
自主预习
(1)读准每一个字的字音,圈出生字词;
(2)读通每个句子,读不通顺的多读几遍;
(3)给每个自然段写上序号。
(4)想一想:说说哪句话是对“月是故乡明”的阐释?
自读提示一
我会读
认真读哟
徘 徊 渺 篝 萌 澄 澈 旖
旎 瑞 莱 垠 顷 峨 燕 缀
pái huái miǎo ɡōu ménɡ chénɡ chè yǐ
nǐ ruì lái yín qǐnɡ é yān zhuì
(燕山)
yàn (燕子)
理解词语
不可胜数:
恍然大悟:
浩渺:
乐此不疲:
萌动:
不能数尽。形容数量极多。
忽然一下子明白醒悟过来。
水面辽阔无边。
因喜欢做某件事而不知疲倦。形容对某事特别爱好而沉浸其中。
①(植物)开始发芽。②(事物)开始发生。
理解词语
澄澈:
旖旎:
烟波浩渺:
风光旖旎:
美妙绝伦:
茂林修竹:
清澈透明。
柔和美好。
形容水面辽阔。文中指季老先生故乡的小村子的几个大苇坑在他眼中水面也是很辽阔的。
形容景色柔和美好,风光美丽动人。文中指瑞士莱蒙湖的景色很迷人。
形容非常美妙,没有什么可以比得上它。文中指作者在故乡以外的地方看到的月亮也很美。
指茂密高大的树林竹林。
季羡林,(1911年—2009年),山东省聊城市临清人,字希逋,又字齐奘。国际著名东方学大师、语言学家、文学家、教育家等。 其著作汇编成《季羡林文集》。
走近作者
默读课文,说说哪句话是对“月是故乡明”的阐释?
每个人都有个故乡。每个人的故乡都有个月亮。人人都爱自己的故乡的月亮。
课文初读
自由读课文,说一说,除了故乡的月亮外,作者还写到了哪些地方的月亮?作者分别用什么词语形容了那些地方的月亮?
外国的月亮
北京的月亮
美妙绝伦
奇景
课文初读
课文初读
月亮。文章虽然写了很多看似无关的事物,但却都是紧紧围绕月亮展开的,这就是散文,形散而神不散。
本文是一篇抒情散文,它的抒情线索是什么呢?
课文初读
梳理课文层次,概括段落大意。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月是故乡明”是一种普遍的感受。
第二部分(第2、4自然段):对故乡和童年的回忆。
第三部分(第5、6自然段):对比他乡之月与故乡之月。
第四部分(第7自然段):呼应开头,突出主旨。
一、加点字读音有错误的一项是( )。
A.渺小(miǎo) 篝火(gōu) 萌发(méng)
B.澄清(chéng) 清澈(chè) 莱茵(lái)
C.旖旎(ní) 祥瑞(ruì) 无垠(yín)
D.顷刻(qǐng) 巍峨(é) 燕山(yān)
C
.
.
.
.
.
.
.
.
.
.
.
.
课堂测试
2.阅读划线句子,联系前后句意,写出四字词语。
(1)最多的是山和水,什么“山高月小”“三潭映月”等等,数也数不完。( )
(2)以后到了济南,见到山,一下子明白了,山原来是这个样子的。( )
(3)我在故乡只待了六年,以后就离开家乡到外地,漂泊天涯。( )
恍然大悟
不可胜数
背井离乡
课堂测试
课文总结
今天这节课上,我们主要学习了生字和词语,朗读了课文,同时概括了课文的主要内容,划分了段落层次,了解了月是故乡明的涵义。
小作业
摘抄、积累文中自己喜欢的词句。
《月是故乡明》第2课时
学习目标
1.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 学会品味语言,理解重点词句的含义。
3. 体会作者对故乡永恒的思念与牵挂之情,感受作者的家国情怀。
激趣导入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生字,了解了月是故乡明的涵义。这节课让我们继续和作者一起走进课文,仔细体会作者对赋予月亮的情感。
合作交流
学习第二部分。(第2~4自然段)
1.作者的家乡没有山,为什么还写山呢?
2.作者追忆了哪些童年趣事?题目是写故乡的月,文中为什么写了童年趣事,这样写是否多余?为什么?
合作交流
认真读哟
进行过渡,文章第2自然段中说中国古代诗文写月亮需要山水的陪衬,所以下面提到了山,还写到了水。
作者的家乡没有山,为什么还写山呢?
合作交流
作者追忆了哪些童年趣事?题目是写故乡的月,文中为什么写了童年趣事,这样写是否多余?为什么?
数星星、抓知了、看月亮、梦月亮。
不多余。故乡之月,是思乡(乡愁)的载体,取其团圆和美之意。只有在故乡才能与家人共享天伦之乐,因此人们常常用它来表达对故乡的思念。作者早年离家,童年趣事深刻在记忆中,不管走到哪里,都成了他思乡的回忆内容,而这些趣事,都是在月下或跟月亮有关,因此不多余。
合作交流
学习第三部分。(第5~6自然段)
1.为什么除了写故乡的月亮,作者还写了那么多地方的月亮?既然这些地方的月色都很美,岂不让故乡的小月亮相形见绌?
2.那在作者眼中,思乡到底是什么滋味?
3.为什么在第5自然段作者写“我的小月亮,我永远忘不掉你”?改故乡为第二人称“你”有什么表达效果?
合作交流
为什么除了写故乡的月亮,作者还写了那么多地方的月亮?既然这些地方的月色都很美,岂不让故乡的小月亮相形见绌?
对比,文章明确提到了“对比之下”,这样写更能突出作者对故乡月色的喜爱,更能表达作者对故乡的眷恋,以及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合作交流
那在作者眼中,思乡到底是什么滋味?
故乡不是一个抽象的名词,而是由许多人、景物、故事和场景构成的,是融汇了许多内容的情感和记忆。因此,即使许多平常的人事景物也会因为融汇了乡思而具有了特别的意味。
合作交流
作者为什么要把故乡的月亮形容为“小月亮”?
用“小”字来修饰月亮,使故乡的月亮显得更加平凡,更加可爱;并且“我”故意拿故乡的小月亮和见过的广阔世界的大月亮对比,形成了强烈的反差,更加强烈而真挚地表达出对故乡深厚而独特的情感,故乡哪怕再平凡,也永远是“我”的最爱。
精读感悟
为什么在第5自然段作者写“我的小月亮,我永远忘不掉你”?改故乡为第二人称“你”有什么表达效果?
此刻作者感情强烈到极点,为便于直接抒情,改故乡为第二人称,抒发作者对故乡的思念与挚爱之深情。
合作交流
学习第四部分。(第7自然段)
精读感悟
本文用“月是故乡明”作为结尾,作用是什么?
首尾呼应,使文章结构更完整;点明主题,使主题得以深化。
探究
“月是故乡明”出自杜甫的《月夜忆舍弟》,诗的上一句是什么?文章以此为题的作用是什么?
不落俗套,新颖脱俗,增加了文化底蕴,富有亲切感。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探究
“月是故乡明”,在作者眼中,异乡的月亮再大再圆再美,也比不上家乡的明月,在你的现实生活中,有没有类似的例子?
回忆能让你想到家乡的事物,然后表达出自己的感受,如家乡的槐花、家乡的小河等等。
拓展延伸
积累关于思乡的诗词名句。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唐]张九龄《望月怀远》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唐]崔颢《黄鹤楼》
蝴蝶不传千里梦,子规叫断三更月。
——[南宋]辛弃疾《满江红·点火樱桃》
课堂总结
离家千万里,最忆是故乡,因为那里是我们的根,是我们生长的地方。季羡林先生对故乡就怀着这样的深情。尽管他在外漂泊几十年,阅历丰富,见识广博,但最思念的仍是故乡的那个小月亮。故乡就是有这样的魅力,它像一根无形的线将我们牵绊,让我们永远无法忘怀。
1. 加点字选出正确的读音。
那位耄(māo mào)耋(dié dé)老人,一个人住在乡下。夏天,他的小院儿充满绿色,各色花朵点缀(zuì zhuì)其间,风光无疑是绝妙的。
2. 在括号里加上表示数量的词语。
一( )月亮 一( )柱子 几( )大苇坑
一( )明月 一( )知了 几( )土山
随堂检测



个 个 个
轮 群 座
小作业
小练笔:大雨倾盆的时刻,野花绽放的瞬间,落叶飘零的刹那,或许都会引发你的情思,请运用借景抒情的方法,描绘某个画面或情境,写一个小片段。
谢谢,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