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届高考专题复习:诗歌专题训练李益诗歌(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3届高考专题复习:诗歌专题训练李益诗歌(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6.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1-27 10:05:4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诗歌专题训练----李益诗歌
一、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下列问题。
过五原胡儿饮马泉
李益 〔唐代〕
绿杨著水草如烟,旧是胡儿饮马泉。
几处吹笳明月夜,何人倚剑白云天。
从来冻合关山路,今日分流汉使前。
莫遣行人照容鬓,恐惊憔悴入新年。
注:李益(约750-约830),唐代诗人,大历四年(769年)进士,初任郑县尉久不得升迁,李益曾为幽州节度使刘济幕府,居边塞十余年。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描写五原上杨柳拂水,丰草如烟,风光绮丽,春意盎然,“旧是”二字抚今追昔,情韵深厚。
B.颔联写夜宿五原的所见所闻,明月皎皎,笳鸣声声,动静结合,营造了塞外之地空旷、辽阔的意境。
C.颈联通过“从来”和“今日”的景色比较,严冬与阳春之景,艰难与欢畅之情,形成鲜明的对照。
D.这首诗作者摄取典型形象,运用多种方法,描写了多个画面,皆体现其哀伤低回的风格。
2.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哪些情感?请结合诗句分析。
二、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竹窗闻风寄苗发司空曙
李益
微风惊暮坐,临牖思悠哉。
开门复动竹,疑是故人来。
时滴枝上露,稍沾阶下苔。
何当一入幌,为拂绿琴埃。
3.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中诗人以一“惊”字,生动贴切地引出微风,使自然景物与人的心理融合在一起。
B.颔联中傍晚微风是实景,“疑是故人”属遐想;一实一虚,疑似恍惚;一主一辅,交织写来。
C.颈联中诗人用动词“滴”和“沾”,为清幽静谧的氛围增添一丝动感,更显清雅的月色风韵。
D.尾联中诗人思念的朋友终于现身,他掀开帘帷,进屋坐定,拂动琴弦,带给诗人无限惊喜。
4.本诗以“微风”开头,并贯穿全篇,请对此作具体分析。
三、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送韩将军还边
李益
白马羽林儿,扬鞭薄暮时。独将轻骑出,暗与伏兵期。
雨雪移军远,旌旗上垄迟。圣心戎寄①重,未许让恩私。
【注】①戎寄:指所交托的军务。
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诗一反送别的伤感,既写出韩将军被皇帝委以重任,也暗含作者对他的羡慕与激刷之意。
B.首联点明时间,照应标题,以简练之笔展现出羽林将士意气风发之姿。
C.颔联暗用典故,借李广率少量骑兵智退匈奴的典故来刻画韩将军的形象。
D.“旌旗上垄迟”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了还边军队人数之多和行军的迟缓。
6.孙武认为,“将者,智、信、仁、勇、严也。”你认为诗人笔下的韩将军具备“将者”的哪几个特点?请结合诗句分析。
四、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赴邠宁[注]留别
李益
身承汉飞将,束发即言兵。
侠少何相问,从来事不平。
黄云断朔吹,白雪拥沙城。
幸应边书募,横戈会取名。
[注]邠宁:唐代方镇名,治所在邠州(今陕西彬县)。
7.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自言为飞将军李广之后,年少就习兵法,流露出对军事才华的高度自信。
B.侠少的问询,激起了作者对世道不公的愤慨,暗示了前往邠宁从军的缘由。
C.作者庆幸能响应招募、前往边镇征战,并坚信自己将横戈沙场、赢得功名。
D.作者前往边镇之际作诗留别,却不为离别而感伤,慷慨豪迈之情溢于言表。
8.本诗颈联有何作用?请结合作品简要赏析。
五、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诣红楼院寻广宣①不遇留题
李益
柿叶翻红霜景秋,碧天如水倚红楼。
隔窗爱竹无人问,遣向邻房觅户钩②。
【注】①广宣:一位善诗的僧人,与李益诗酒唱和,过从甚密。②户钩:开门的工具。
9.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句写诗人进入红楼院后,看到眼前的柿叶经霜后都已变红,秋日的园林充满了绚丽的色彩。
B.次句写诗人仰望湛蓝的天空,感觉它像水洗过一般明净,把红楼衬托得更加壮丽。色调瑰丽,语言清新。
C.第三句中,“爱”字流露出诗人对竹林的倾羡之情,表现出诗人高雅的情趣;“无人问”则非常自然地引出下文。
D.末句写诗人访友不遇,并不急于返回,反而反客为主,设法开门,乍看不合情理,细思却极富韵味。
10.本诗与贾岛的《寻隐者不遇》(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都运用了侧面描写的手法,试比较异同。
六、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上汝州郡楼①
李益(唐)
黄昏鼓角似边州,三十年前上此楼。
今日山川对垂泪,伤心不独为悲秋。
注释:①这首诗作于唐德宗贞元二十年,当时淮西节度使李希烈的叛乱尚未平定,时年57岁的诗人曾于三十年前进士及第时登临过此楼。
1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句“黄昏鼓角”写的是目所见、耳所闻,“似边州”写的是心所感。“似边州”三字看似淡笔一描,实则寄慨无穷,贯穿全篇。
B.首句从空间回忆那遥远的边塞生活,而“三十年前上此楼”则从时间回忆那漫长的已逝岁月,寄寓了抚今思昔的无限感怀。
C.城郭依旧,人事全非,诗人三十年间仕途不得志,又远走边塞,过了长时间的军旅生活,第三句诗人当时面对山川怆然泣下,百感交集。
D.最后一句,诗人的感触既无法在这首小诗中表达得一清二楚,也不想把话讲得一干二净,最后以“不独为悲秋”来结束诗篇,流露出厌世之情。
12.诗歌以“伤心不独为悲秋”结尾,具有什么特点?“不独为悲秋”,那么诗人还因何而“悲”?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七、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将赴朔方①早发汉武泉②
李益
弭盖③出故关,穷秋首边路。
问我此何为,平生重一顾④。
风吹山下草,系马河边树。
奉役良有期,回瞻终未屡。
去乡幸未远,戎衣今已故。
岂惟幽朔寒,念我机中素。
去矣勿复言,所酬知音遇。
【注】①朔方:唐方镇名,治所在灵州(今宁夏吴忠市北)。②汉武泉:泉名,在长安城南。③弭盖:控驭车驾徐徐而行。④一顾:《战国策·燕策二》有经伯乐一顾而马价十倍之说,后以“一顾”喻受人引举称扬或提携知遇。
1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歌一、二句,叙述诗人离开故乡首次踏上去往边关的道路,“弥盖”“穷秋”分别点明出行方式和季节。
B.“风吹山下草,系马河边树”,这两句以白描的手法展现出赴边途中的情景,暗示了途中跋涉的艰难和劳苦。
C.诗人说此次赴边是奉命而行,必须按期达到,因此,诗人离开家乡,匆忙赶路,并未一步三回头地回望故乡。
D.诗人到达寒冷的朔方,看到身上的戎衣已经破旧,思乡之情顿生,想起了家里正在为自己赶制寒衣的妻子。
14.请简要分析“去矣勿复言,所酬知音遇”的作用。
八、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春夜闻笛
【唐】李益
寒山吹笛唤春归,迁客相看泪满衣。
洞庭一夜无穷雁,不待天明尽北飞。
夜上受降城闻笛
【唐】李益
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15.下列选项中,不正确的两项是()()
A.《春夜闻笛》一诗前二句写闻笛。此时,春方至,山未青,夜犹寒,而山上有人吹笛,仿佛是那羌笛凄厉地呼唤春归大地,这正是典型的边塞诗的特点。
B.“洞庭一夜无穷雁,不待天明尽北飞”,相传每年秋天,大雁从北方飞到湖南衡山回雁峰栖息过冬。来年春天便飞回北方。诗人正是引用了这个传说。
C.《夜上受降城闻笛》一诗前两句描写了一幅边塞月夜图。烽火台下一片无垠的沙漠,在月光的映照下如同积雪的荒原。高城之外月光皎洁,如同深秋的寒霜。
D.“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这似雪的沙漠和如霜的月光使受降城之夜显得格外明亮和干净,让人强烈地感受到当时自然环境的美好。
E.《夜上受降城闻笛》一诗把诗中的景色、声音、感情三者融合为一体,将诗情、画意与音乐美熔于一炉,组成了一个完整的艺术整体,意境浑成。
16.结合相关诗句,分析品味“洞庭一夜无穷雁,不待天明尽北飞”一联(用“前者”代称)和“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一联(用“后者”代称)在表情达意上的不同之处。
【答案】
D“皆体现其哀伤低回的风格”错误,首句描写了在五原的田野上,杨柳拂水,绿草如烟的景象,营造了明丽静谧的氛围,没有体现哀伤低回的风格。
2.①为国担忧之情。身处中唐,过五原听到“笳声”,对眼前国力犹弱、边防未固现实的深深忧虑。
②年华消逝之悲。值此新春伊始,“莫遣”、“憔悴”等词写出作者不愿再用这面镜子对照自己失去的青春。
③功业未成之痛。“恐惊”二字,写出了诗人怕回首往事功业未成的沉痛心情。
④欣慰愉悦之感。“旧是”说明五原曾是胡儿占据的地方,如今的五原丰草映目,景色怡人,透露出诗人庆幸此地收复的欣慰之情。
3.D“终于现身”错。注意“何当”二字,尾联的意思是,风什么时候能掀开窗帘进屋,为我拭去绿琴上久积的尘埃。诗人的朋友并未现身。
4.首联以“微风”开头,并贯穿全篇:颔联写微风吹开门,吹动竹子,引起怀念故友之情;颈联写微风吹落枝上露水,滴在阶下青苔上;尾联写希望微风吹进帐幔,拂去琴上尘埃。全诗以“微风”为线索,句句有微风,通过微风的形象,表现诗人的孤寂落寞和对故人的思念。
5.D“比喻的修辞手法”错误。“旌旗上垄迟”中“旌旗”代指军队,这是“借代”手法。
6.①“独将轻骑出”可以看出韩将军“勇”的特点,勇敢坚毅,胆识过人。②“暗与伏兵期”可以看出韩将军“智”的特点,心思缜密,谋略出众。③“圣心戎寄重”可以看出韩将军“信”的特点,深受信任,忠心报国。
7.B“激起了作者对世道不公的愤慨”理解有误。“事不平”本意为打抱不平,“从来事不平”一句指诗人一直以来都有抗击邪恶、铲除不平的正义感,也指前往边镇、抗击外敌入侵、保家卫国的正义行为。
8.内容上:①展开想象(通过虚写),描绘了烈烈北风吹散黄云、皑皑白雪掩映沙城的奇伟壮阔/雄浑的边镇风光,②营造了苍凉壮阔的意境/渲染了苍凉壮阔的氛围,③抒发了对戍边征战的向往。
结构上:为尾联抒发建功立业的豪情作铺垫。
A“诗人进入红楼院后”错,结合诗题分析,李益来到红楼院,适值广宣外出,不得入内,但又不忍离去,遂于门外观赏院内景色。
10.相同点:①都使用环境描写来烘托主人公的品格。李诗写出广宣所居的红楼的清新雅静,烘托出广宣的高雅洒脱;贾诗写出隐者采药的山之高深,烘托出隐者的脱俗。②都从“不遇”人手,为侧面描写巧妙设置缘由。不同点:①李诗对环境的描写注重渲染,红叶、碧天、红楼与翠竹掩映生姿;贾诗对环境纯用白描,用笔俭省。②李诗在环境烘托之外,还通过对自己动作的描写,借自己貌似唐突的“觅户钩”之举,间接写出了广宣的不拘俗格(洒脱、豪气),突出了二人的亲密无间;贾诗则通过与童子问答的形式,暗喻自己对隐者的渴慕,也表现出隐者的飘逸绝尘。
11.D“流露出厌世之情”错误,三十年后重登此楼,作者寄寓了很多的感慨,其中既有感于个人的身世遭际,更为国家前途命运而忧痛。但不能说是“厌世之情”,选项曲解了文意。
12.特点:抒情作结,戛然而止,隽永含蓄,引发读者的思索。
情感:既为自己人生遭际、岁月更迭而伤怀;也为国运衰微、战乱频仍、国家前途命运而忧痛。
13.D“诗人到达寒冷的朔方”理解有误,整首诗都是在描写赴边途中的情景和感受,并未交代已经到达朔方。
14.①与第四句“平生重一顾”形成呼应,使结构严谨。
②解答了题目“将赴朔方早发汉武泉”的目的。
③表达了诗人为酬报知遇之恩毅然离乡赴边关的坚决态度。
15.AD
A项,这首诗并不是一首边塞诗;D项,这似雪的沙漠和如霜的月光使受降城之夜显得格外空寂惨淡,也使征人格外强烈地感受到置身边塞绝域的孤寂。
16.(1)表现手法不同:前者用了衬托的手法,借大雁春来北飞而衬托迁客欲归不得的郁闷;后者直接描写,表现了征人对故乡的思念;(2)表达的情感不同:前者表达了谪迁在外的人渴望立即回到家乡的急切心情;后者抒发了戍边将士浓烈的乡思和满心的哀愁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