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届高考语文复习-小说专题训练-陆涛声小说(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3届高考语文复习-小说专题训练-陆涛声小说(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42.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1-27 10:08:4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小说专题训练---陆涛声小说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古砚
陆涛声
年已古稀的舒启正书台上新添了一方古砚,用木盒装着。古砚是长方形,古朴的橙色,上沿儿有刘、关、张三顾茅庐的半身浅浮雕,凹处嵌有墨垢,看上去有了年代。舒老并不爱好收藏,对名砚古砚也没有深入研究,不过能认出这块是澄泥砚,是中国四大名砚中唯一用土陶烧制的。这是姚斌送的。
姚斌是一所高等职业学校的校长,爱好文学,写了一些生活随笔结集出版,请舒老作的序。舒老早就听说,姚斌善于接受新的教育理念,善于思考践行,对他早有几分欣赏,便乐意为他作序。送舒老古砚是表示谢意。
舒老早年曾做专业美术工作,三十多岁改行从事文学创作和艺术评论,在全国有些影响,业余时间还一直与书画做伴,书法也享誉一方,常有人求“墨宝”。早在二十年前当地有人出书就请他作序。十多年前他就听说,有些名家作序也有行情,得给润笔。舒老原本从事文学创作时,也长期做业余创作辅导工作,接受作序任务后,仍有辅导的习惯,总要认真看书稿,分析提炼,肯定长处,指出进一步提高的建议。舒老作序从不收润笔。也有人求他书法,他也没有要人酬谢的念头。不过,请他作序或写字的人也总会送点儿小物件、食品、茶叶、酒之类的礼物。他每回都拒收,然而对方大都坚持让他留下。姚斌送这方古砚,是在请舒老吃饭时,说:“是别人送我的,我不写书法不画画,给您才能派上用场。”
舒老万事力求简朴,写字不讲究砚台档次,书台上用的,是20世纪70年代末在文物商店买的歙砚,虽也属名砚,但只是普通级别。姚斌送这澄泥砚价值如何,他无法判断,推了几次推不掉,只好收下。吃饭时,舒老谈了些关于文学、书法的话题,姚斌边饮边听,似乎很佩服,激动地说:“我还有一块古砚,也是别人送的,上面雕着龙,是乾隆年间的,放在老家,我下次回去看老母亲时也取来送给您。”口气里显然有比澄泥砚还要珍贵的意思。
舒老忙说:“我哪用得了这么多砚台?千万不要。”
时隔不久,姚斌还是托人送来了。
这方砚台是不规则的圆形,灰黑色,沾满墨垢,上部雕刻着的深浮雕,其实并不是龙,而是麒麟,头似龙,纯写实造型,形很准;底部有一方雕刻的印章:“大清乾隆年制”。按颜色看,可能也是歙砚。舒老想,姚斌并不写毛笔字,人家送他只能是作为藏品的,可能是有孩子上学求他帮忙。舒老无意去探讨其中是非,又一次表示拒收。代送者却拒绝带走:“我受姚校长之托,得忠他之事,求您别为难我。”
舒老无奈,任其留下。他专心于写作,没有兴趣弄清它的价值,随手把它放到博古架上。
时隔半年,好友俞季年来访。俞季年是雕刻大师,对古玩比舒老内行,看到博古架上的古砚,便搬到书台上仔细鉴赏,拿起小刀在砚台背面边沿刮了刮,说:“是假的,而且不是一般的假,连普通天然石头都不是,是石头碾成粉末拌胶水后用模子压成的,根本经不起墨磨。这麒麟也不是用刀雕刻的,是模具压出来的。”
舒老也用小刀刮看,果真是。不过他认为,姚斌并不知道是假的,绝不会故意来欺骗他,而是受了别人的骗。他反而为姚斌鸣不平:“该把真相告诉姚斌。”
俞季年却说:“他好意送你,既然你相信他不是有意弄假骗你,你一说穿,他脸往哪儿搁?”
舒老只好作罢。
过后,他还是感到有点儿委屈:不向姚斌说明,姚斌还认为我收了名贵的真古砚,岂不冤!承受还是洗清?这种纠结不时缠绕着他的心。
舒老早年辅导的许多学写作的学生中,有两个已经退休的,定期来看望他,陪他聊天。闲聊间,他提起假古砚的事。
一个学生说:“说明真相,姚校长脸上确实难堪。”
另一个说:“是的,他还会觉得亏了你,会想法用别的方式再补情,这就更复杂了。”
舒老只好再次打消说明的念头,假古砚的事从此沉入记忆深处。
又过了六年,舒老年近八十,所过生活正是世人所羡的安度晚年。人生到这一步,渐生彻悟,觉得财富确实是身外之物,存有的古董、名人书画、雕刻艺术品,或为人写字或给人作序人家送的,也许值些钱,可是还要钱做什么!也不应该留给儿孙任其靠变卖这些物件享受。
舒老决定逐一归还原主。
姚斌送的砚台,这回两方一并归还,其中一方澄泥砚是真的,就不再有因为是假的才归还的嫌疑,不会伤及对方面子,也不会再涉及补不补情。
姚斌也已经退休在家,住在市郊。
这天,舒老叫一个曾经的学生开车,把两方砚台送到姚斌家。他本想在门口递给姚斌后就马上离开,姚斌偏要他进家坐坐喝口茶。他一坐下,率真本性便占了上风,觉得假砚台的事还是该告诉姚斌,免得姚斌当珍宝再送别人,便脱口说了。
姚斌先是惊呆继而尴尬:“那老兄也真是,怎么用假砚来糊弄我?”
舒老顿时又后悔,连忙补救说:“我想,送你的人也不会故意骗你,可能也受了卖砚台的人骗。”他的分析又深了一层,也是为帮姚斌缓解窘迫。
姚斌愣了愣,似有所悟,感激地说:“真相在您老心里憋了这么多年,您背了这么久的包袱,反倒让我不安。幸好您今天终于告诉我真相,否则我还会无心地去糊弄别人。”
舒老想想也是,感觉轻松了,洒脱地说:“是呀,说明你我都需要真相,不要包袱。”
坐车回家的路上,舒老不由得回想,虽然有过几次想说明的冲动,但是别人认为不宜也就作罢,根子还是自己受“常理”的束缚,包袱背了这么多年,其实还是自己不敢放下;求真,还缺了点儿破茧而出的勇气!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舒老为人作序从不收润笔,别人求他的书法,他也拒收酬谢,这都表明舒老不把这当作交易,体现了他的淡泊。
B.俞季年对古玩比舒老内行,他的来访揭示了古砚的真相,俞季年从“常理”出发建议舒老不说出真相。
C.舒老最后决定把两方古砚一并归还给姚斌,目的是减轻自己的精神负担,同时教育姚斌做人要诚信。
D.小说结尾写舒老坐在车上回想起假砚的风波, 认为求真需要勇气,由事到理,深化了小说的主题,引人深思。
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理解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采用顺叙的手法,从舒老书台上新添的一方古砚写起,然后按时间顺序叙述了由此引发的一系列故事,条理清晰。
B.小说情节一波三折,跌宕起伏,将视角深入人物的内心世界,通过舒老的自我审视与反省推动情节发展,揭示主题。
C.小说对舒老的形象塑造,主要是通过其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来实现的,不同描写手法的运用使人物更加丰满。
D.小说语言很有表现力,比如用“先是惊呆继而尴尬”刻画姚斌得知古砚是假的这一真相时的神态,贴切传神。
3.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古砚”的作用。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银洋
陆涛声
江南小城毗陵有个姓汤的人,开了一爿小小的南北杂货铺子。他有个交情很深的老朋友,姓宋,在离城七八里的乡下种十亩水田,日子过得还算富裕,每逢上城来买点什么,总要到汤老板店里来坐坐聊聊天。汤老板也总要备一些小菜与他一道小酌两盅。老宋自酿的米酒,逢年过节总要给汤老板送上五斤十斤;汤老板到外地添货捎回上好的高粱烧,也总要给老宋留三两瓶。老宋早年曾走南闯北到过大半个中国,很有些见识。汤老板遇到什么疑难事,总要找老宋商量。
汤老板开了十年杂货店,段祺瑞当民国总统时,年终结算,积攒了三百块银洋。他想用这笔钱做市面大些的生意,究竟做什么好,拿不定主张。新年正月初五,老宋来拜年,汤老板想与老宋私下商议,特地在房内四仙台上备下小菜两人对酌。喝酒时,汤老板就向老朋友吐了心事,还兴冲冲地从枕头下取出用布卷着的银洋让老朋友也过眼。
老宋停杯凝望着银洋愣了好一会儿,说:“当年‘长毛造反’,江南被烧了不少屋,如今砌房造屋的人家逐渐多起来,需要用木材的多了,你这后门处就是城河,可以放木排,不妨到江西山里进一批木头开一家木行。这生意大进大出,赚钱快,又没有风险。”汤老板觉得是好主意,当即说:“过几天就到江西山里去买。”
老宋却又叫他莫慌,到江西去批货,路途遥远,这季节砍伐下的木头都还堆在山里,用人力往外运很麻烦,花用又大。不如等两三个月,雨季发水时,他们那边就会有大批木排顺山涧水流放出山,从河道撑运过来,沿河在各城镇兜售,经过我们这里。到时只要多留心河道里过的木排,就地收买,既方便成本也低。
汤老板又佩服又感激,收起三百块银圆放到枕头下,陪着老宋一杯又一杯喝了个痛快。一瓶酒不够,汤老板又出去到货橱里拿了一瓶。
眼睛一眨,三个多月过去了,果真有一批江西木排经过毗陵城河。汤老板和木材商谈妥交易,便到枕头底下去取那三百块银圆。哪知晓,翻遍床上床下,一卷银圆竟不翼而飞了!十年积蓄,一下丢失,怎么了得!
汤老板一时急得浑身冷汗直冒。想来想去,这钱除了妻子只有老宋一人知道。记得那天把银圆摊在台上时,老宋一直盯着发愣。他又想起他把银圆放在枕头下时,老宋也看见的。他还想起,那天他出去添第二瓶酒时,姓宋的曾一个人留在房里的。汤老板想去报官,怎奈无据无凭。他便先叫木材商等两天,然后备了点酒菜,连夜赶到乡下,把老宋请来。三杯酒过后,他客客气气的说:“哎,宋兄,我枕头底下的三百块银圆,是你借去用的吧?”
老宋一脸愕然:“银圆?”
“嘿嘿,你当时……你当时可能跟我说了的,都怪我酒喝多了,记不清了。”
老宋愣愣地望着他,一言不发,嘴唇一直微微动着似在品酒。
汤老板又皱起眉头,苦苦哀求道:“老兄啊,你知道,我苦了十年,才积下那么点儿钱。刚才找不到,急的我正想投河上吊,想到是你老兄借的,才稍微放心。只是眼下与木材商谈好了交易,正等这笔钱用。”
老宋紧皱眉头,连喝了几口酒,突然笑着说:“老弟别急,三百块银圆……既然你有急用,我后天一早一定送来。”
果然,第三天老宋送来了三百块银圆。
汤老板买下几排木头,木行开张,生意兴隆,当年就赚了一大笔钱。自从有了三百块银圆的纠缠,他再也看不起老宋。老宋也不再露面。
汤记木行,越开越兴旺。三年之后,便着手扩大店面和改善住宅。拆除旧屋撬起地板时,汤老板突然发现地板下有个布卷,解开一看,三百块银圆一块不缺。原来房里的地板年久失修,床头下靠墙有一条三指宽的裂口。显然是他当时放的银圆,不知何时从床头落下掉了进去,而且滚到了另一块地板下。
汤老板醒悟到自己冤枉了好朋友,想想自己这几年生意发达,本是靠老宋指点,而且是用了老宋的本钱,万分愧疚,准备诚诚恳恳赔罪还钱。
汤老板带上三百块银圆,匆匆来到老宋住的村上,大吃一惊:三年前,老宋为凑足三百块银圆给他应急,除了倾一生积累,竟还卖掉了三间堂屋和十亩上好的水田,如今住着简陋的茅草屋,只种三亩薄田,生活十分清苦,人也苍老得多了。汤老板望着老朋友,悔恨不已,不由落泪,双膝一屈跪下,捧上银圆说:“老兄,我害苦了你,我真该死!这三百块钱你收下,我要加倍还你,还要……”
老宋连忙和蔼地把他搀起:“老弟不必这样。三百五百块钱,与你我之间交情相比又算得了啥?别再提它。我有三年不到你家喝酒了,走,上你家喝几杯。”
(有删改)
4.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头部分不避其繁,详写了汤老板和老宋密切交往的细节,与下文两人因丢失银洋出现“嫌隙”形成对比,将人物形象刻画得立体生动。
B.“嘴唇一直微微动着似在品酒”这一细节,表明老宋内心为选择替自己辩解还是选择隐忍不语成全朋友而作激烈地斗争。
C.小说以“银洋”为线索,通过老宋和汤老板对待“银洋”丢失一事的不同态度,揭示小说“银洋有价,友情无价”的主题。
D.“酒”是两人友情变化的见证,也是小说价值判断的窗口。文中三次写两人对饮,末次采用虚写,将把酒言欢、互吐衷肠的场景留与读者想象。
5.汤老板的银洋并非老宋所拿,这个结局可谓“情理之中”。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6.你认为本文的主要人物是哪一个?请结合文本说明理由。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挑脚
陆涛声
20世纪30年代的江南,上海等城市的“洋货”涌向乡下,乡下农副产品也销往城市,都越来越多。柳林镇店家进出货量大了,有了定期开往常州载客、带货的挂帆班船,搬运活儿也就多了。这一带称搬运工为“挑脚”。镇上的挑脚不断增多,有时活儿多人不够,有时活儿少就抢着干,常发生争执。
有个被人叫“老巴子”的,二十六七岁,个子瘦小,老被人欺得轮不上干活儿。这回东街外茧行里要挑蚕茧装船运送去苏州,老巴子事先找茧行王老板讲好,搬运也算他一个。
这天他头一个赶到。茧行原只要五个挑脚,却到了六个,多了个叫长根的大个子,事先并没有说好,硬要参加挑茧,要把老巴子挤掉。老巴子不买账,跟长根争吵起来。长根自恃身高力大,就伸手把老巴子推搡得趔趔趄趄,要赶他走。老巴子宁输拳头不输嘴,骂个不停。有个叫荣福的挑脚,正扛着扁担经过,不由停住脚看吵闹。他住得离老巴子家不远,知道老巴子家有个年近六旬的瞎眼老娘和两个还没有灶台高的孩子,全靠老巴子卖力养活,生活很艰难。荣福同情老巴子,为他不平。见长根揪住老巴子衣领,扬起拳头,要朝他面门砸去,荣福一个箭步冲上去,一把抓住长根握拳的那肘子:“欺弱小算什么好汉!放开他!”
长根先是一愣,随后冷冷地盯着他:“要你多管什么闲事!”
荣福松了手,轻蔑地一笑:“路不平,众人铲。”
长根放开老巴子,冷笑着说:“你想跟老子交交手?”挑明要较量的意思。
“不服就试试!”荣福立马应战。
茧行王老板怕闹出大祸,忙劝阻:“都是为要活儿干,是小事,不必争了,今天我就多用一个人。”随后又说:“你们挑脚里最好有个头儿,每天歇工时把第二天要干的活儿排排,轮流分配,省得老难为主家。”
挑脚们都赞成王老板说的。
“你们说,这个领头的该让哪个当?”长根急切地问挑脚们,盼别人提他。
“我!”荣福不等别人开口就硬声硬气接应。
“你?”长根大有横枪立马之势,“那先得比试比试!”
王老板又忙把两人隔开,想出一个主意:“你们都要靠力气赚钱过日子,万一哪个伤了,会连累家小受苦。不如用干活儿比力气定高下。”
于是,歇工后众挑脚到徐记茶馆,定下比赛办法和规则,并立了字据。
这比赛的消息一下传开,第二天清早,小镇上的人纷纷拥到河边码头围观。
是比挑小麦上船。小麦用麻袋装好的,有五十斤和二十斤两种,挑时用麻绳络子兜着,随挑者装。荣福和长根都找来了最粗壮最硬的扁担。
先是由长根挑,他装了二百四十斤,从河岸上走向码头,一步一步踏下十四级石阶,走过跳板踏上船头,把跳板压得微弯,船头也压得微低。他在船头上慢慢转了个身,回头又走过跳板,蹬十四级石阶跳到岸上,稳当放下担子。
轮到荣福了,他不动声色,装了三百二十斤,他弓下身把扁担搁上肩,两腿摆成坐马势,用劲儿一挺,身子站直挑了起来。正要迈步,“嘎巴”一声,扁担断成了两截,显然,没有一根扁担可以经得起三百斤。他早备了一根茶缸粗的毛竹扛棒。围观人中有好些人劝他,别意气过盛压伤身子。他一言不发,用扛棒挑起了担子。论个子他没有长根高,可他的身板阔达达厚墩墩,像是铁铸铜浇的;那三百多斤的担子犹如搁在一块厚厚的石碑上。他一步一步跨下码头石阶,跳板随他移步下晃。他踏上船站定后,故意耸耸肩晃了晃担子,把船头压得连连点头,河面泛出一圈圈波纹。他稳笃笃转过身,再走过跳板蹬着石阶回到岸上,不紧不慢把担子放下,两条粗臂交错在胸前望着长根,气都不喘。
镇上人原都知道荣福从小练甩石锁,力气大,究竟大到怎样并没有数,这回一见,都惊讶不已。
长根脸发了红,面上掠过一丝尴尬的神色,迟疑了一会儿,突然上前托起荣福放下的担子,身子一挺,挑得站了起来,踉踉跄跄向码头石阶跨去。人们都大吃一惊。王老板发急说:“你就别再挑啦,万一弄坏身子,老婆儿子就都得跟你受罪呀!”
长根还是不听,强着要下石阶。
荣福从长根挪出两三步的样子,就掂量出他根本没能耐挑着下完十四级台阶。听王老板一说,心倒软了几分:不可怜长根,还得可怜他的家小,便不声不响快步抢到长根前头,连冲下五六级石阶,等着长根挑担子下来。
长根摇晃着沿石阶往下跨着,荣福也一级一级往下退。长根跨出第五级石阶时,忽然一晃,担子一头拖撞到石阶,频时失去平衡,要往下跌。眼看就要出大事闯出大祸,荣福跨上一步,双臂猛地抱住长根身子,右肩侧着往上一挺顶住了扛捧,随后就接过担子挑回岸上。长根一下瘫软地坐到石阶上,面孔发白,气喘得呼呼响……
荣福当了挑脚班头。过后,老巴子问荣福:“你怎么还帮长根?”
荣福反问:“你怎么不问我干吗要帮你?”
(有删改)
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头对上世纪30年代江南城乡间商品流通情况的交代,既介绍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也为后面挑脚之间的争斗做了铺垫。
B.小说善于以细节传神,文中写老巴子“骂个不停”,写长根“揪住老巴子衣领,扬起拳头”,都是以外在细节刻画人物内在特征。
C.小说以老巴子与荣福的对话作为故事的结尾,既让两人的想法构成鲜明对比,突出荣福的义举非常人所及,又让作品充满余味。
D.小说写比赛消息传出后“小镇上的人纷纷拥到河边码头围观”,一方面烘托出比赛场面的热闹,另一方面折射出小镇的人情世态。
8.文中画线部分是荣福挑小麦上船的情节,请结合上下文分析荣福的人物形象。
9.请从小说整体构思的角度,简要分析茧行王老板这一次要人物独特的艺术作用。
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古玉
陆涛声
秋天的一次晚饭后,老作家舒启正与老伴儿散步,走在街上,看到一家古玩店,下意识地摸了摸腰上系的古玉佩,便进店请老板鉴定鉴定。
古玩店老板接过去,先双手合着捻摸,又拿出放大镜,细细观察了一会儿,把玉佩托在手心里,以意外的口气说:“老先生,恭喜你,这是真的,是春秋时的,本埋在地下,该是宋代出土的。”老板还请求给玉佩拍了照,叮嘱说:“这可要好好保管呀!”
其实舒启正也早知道它是古货……
早在十年前,舒启正还在职时,比他小六岁的好友赵自安第一本随笔集出版,是他作的序。赵自安在把新书送给他时,从腰里皮带上解下这块古玉佩递给他说:“你看看这东西怎样?”
舒启正平时对玉并没有兴趣,接过来礼节性地看了看。
舒启正料想是赵自安的父亲留下的,不过说不出名堂,只说:“是块古玉。”
赵自安问:“你喜欢不?”
舒启正生性淡泊,对古玩并没有浓厚兴趣,再说为朋友作个序,岂能接受回报!他把玉佩放到对方手里说:“你家传的,这我可不要。”
“送给你。”赵自安再次把玉佩放到舒启正办公桌上。
舒启正知道,赵自安是个十分谨慎的人,送这玉佩实是来表示谢意的。面对赵自安的真诚,舒启正觉得却之不恭,便任凭赵自安把玉佩留下。
之后,舒启正也像赵自安那样常把玉佩系在皮带上,时间一久习惯了当成自己的东西。
古玉佩如今被行家这样肯定,在舒启正心里加重了分量。他就用一个精致的手镯盒装上锁在柜子里。
转眼又过了五年,舒启正年过七十,成了 “舒老”。他参加一次市佛教文化研究会的活动时,遇上了一个三十年前他辅导过的业余作者倪臻。倪臻告诉他,这些年自己一直从事古玉古瓷器研究。不久,倪臻又来看望舒启正,舒启正便从柜子里取出玉佩让倪臻再鉴定一次。
倪臻随身带着放大镜,拿着玉佩走到窗前最亮处看了一会儿,也说:“是春秋时的,可值钱呢。”
舒老好奇,便问:“值多少钱?”
倪臻想了想,说:“二十万。”
值这么多钱!大出舒老意料。
倪臻随口又问:“舒老是否有意出手?如果出手,就让给我。”
舒老觉得这玉得慎重对待,说:“朋友送的,哪能卖钱?”
倪臻做了估价,古玉佩已不再是玉,而是金钱,成了一块压在舒老心头的重石:再留着,岂不是贪占朋友之财!于是,他决定归还赵自安。
可是,赵自安也退休四五年了。他找了好几个人才打听到,赵自安手机已换成上海的号,便约赵自安再回故地时来他家小聚一次。他还约另一位老同事老金到时作陪,其实是为还玉时让老金在场做个见证。
在等待赵自安期间,一天黄昏时分,舒老看电视,看到央视《鉴宝》节目展示出一块秦代古玉佩,样子颜色与他这块玉佩非常相似,专家鉴定后估价竟高达千万元,他惊得目瞪口呆。《诗经》曰:“言念君子,温其如玉”,现在“君子”竟成天价商品!他更加急切地盼着赵自安早日来。
终于,赵自安和老金一同来了。舒老便把玉佩递给了赵自安,以谐趣的口吻说:“代你保管了十五年,现在完璧归赵,保管的责任就交给你了。”
赵自安愣了愣神,没有说话,收下了玉佩。
因为老金在场,舒老没有展开关于玉佩的话题,赵自安也没再提。两人留下吃过饭,便告辞,舒老特意送出小区,直到公交车站。等老金先上另一路公交车离开后,舒老把古玉两次鉴定过程和二十万出价,以及央视《鉴宝》中所见,坦荡地全对赵自安说了。这时刻,他被自己的真诚无私深深感动,自觉得有神圣感,回家的路上,他觉得一身轻松,也有灵魂洗涤一净的舒爽,还有人格升华的自豪。
过了些日子,有两个早年被舒老辅导过的作者来看他。闲谈时,他把还玉佩的事告诉了他们。
两人都说了敬佩的话,年纪偏小的一个忽然问:“你还给他,他推了没有?”
舒老说没有。
年纪偏大的也问:“他该说些感激话吧?”
赵自安没有说一句与玉佩有关的话。
不过舒老没有回答。
偏小的为舒老鸣不平:“对老师这种高尚的举动竟不当回事了。”
偏大的也说:“缺点儿礼貌。”舒老的心弦也被两人的话拨动,还玉时他也曾觉得赵自安欠点儿礼貌,心里曾隐隐不适,这时这种不适又加重了。
过后舒老冷静下来:古玉本就是赵自安的,何况二人是好友,怎还在意这些呢?他推与不推,与我要归还的心愿又有什么关系呢?难道我在乎的是那点儿客套?
他觉得自己的灵魂还有隐垢,心生惭愧。
(选自《百花园》2020年第1期,有改动)
10.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第三段承上启下,由现实转入回忆,接下来的几段插叙不仅交代了古玉佩的来历,也使小说的叙述方式富于变化,行文摇曳多姿。
B.“回家路上,他觉得一身轻松,也有灵魂洗涤一净的舒爽,还有人格升华的自豪”的心理描写,生动刻画出舒启正归还古玉后的内心感受。
C.结尾处写到舒启正在两位记者挑拨下心里严重不适,这有损于他在读者心目中的美好形象;小说在“人格升华的自豪”处结束会更好。
D.舒启正散步时看到一家古玩店,引出对古玉的初次鉴定;活动时遇到倪臻,引出对古玉的再次鉴定,此情节设置有巧合意味,蕴含了作者的匠心。
11.舒启正有什么不完美之处?小说为什么要这样写?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12.小说以“古玉”为题,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五、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怪 厨
陆涛声
民国初年,江南有个姓孙的厨子,专做鱼肴,得了祖传绝技,用鲤鱼能烧出上桌时满身还冒火焰的“火龙”,用草鱼能烧出像成串葡萄的“葡萄鱼”,用青鱼能做出像朵朵菊花的“菊花鱼”,至于南北各地风味烧法,没有一样不精通。他凭这身本事,在长江边的小城毗陵开了一爿鱼菜馆,既当老板,又当厨师,烧三江五湖捉来的各种鲜鱼,迎南来北往上下三等客人。毗陵驿是苏南通往苏北的重要渡口,在曹雪芹《红楼梦》中贾宝玉与贾政最后一别便是在毗陵驿外。这里过客多,尝了孙老板烧的鱼,都赞不绝口,有人说他烹做鱼肴堪称绝世无双。他一开心,也就叫裁缝缝制了一面长条旗幡,绣上“绝世鱼肴”四个大字,天天高挂在店门口。他的名声便不再仅在毗陵小城,而是扩散到大江南北。
一天清早,孙老板开店门挂“绝世鱼肴”旗幡时,有个衣衫褴褛的老叫花子来到他面前,说无家可归,求他收留在店里当个帮工。孙老板想回绝,却又觉得可怜。心想行点善积点德吧,他当下叫个伙计找来一套干净旧衣裳,让老叫花子洗澡剃头。
老头在店里过了一段安定日子,精神渐渐好起来。孙老板叫他专门烧火,他烧得认真、专心,锅里要什么火候,他就烧到什么程度,一点不出差错。他平时很少说话,难得说上一句两句,声音很低,从来不提自己的身世姓名。
那绣有“绝世鱼肴”的旗幡每天早升晚降,本来是孙老板亲自动手。店里事越来越忙,就想把这事交给老叫花子。不料,老头不但不敢接受,还劝他那旗不要再挂。孙老板老大不开心,问他为啥。老头没有直接回答,只讲了个故事:
十年前,还是清光绪年间,扬州有个名厨,也是专做鱼肴,“火龙”、“菊花鱼”、“葡萄鱼”烧得都极出色,最拿手的绝技是烧“神仙鱼”,人家吃了都想象不出是怎么烧出来的,竟有人传说他的手有仙气。他的名气越传越大,竟传到慈禧太后耳朵里。老佛爷也馋“神仙鱼”吃,金口一开,把他召进皇宫当了御厨。他在宫里,终年不能与家人团聚。这事还小,没满两年,无意中得罪了一个管事的太监,惹下横祸,冤落个想毒害老佛爷的罪名,便从宫中御膳房消失。后来,有人说他被杀了头,也有人传说太后身边有个好心的太监偷偷放他逃出了皇宫。到底生死如何,没人说的清楚。反正,连累全家老小遭了杀身之祸是确实的。
这故事,孙老板年少时也曾听父亲讲过,他听出老头讲这故事的意思,想听从,一时放不下面子,他既不责怪,也不强求,依旧照旧天天自己挂和收。
一晃五年过去,老头已年过花甲。有一天,老头主动提出,他已风烛残年,故土虽没有亲人,还是想叶落归根。孙老板见他去意已决,便不再挽留,有心接济他一把,对他说,要多少盘缠,还要点什么,只管说。老人却说,盘缠不计较多少,但要求临走前能痛痛快快喝顿酒。这点要求,孙老板满口答应,说是你要吃什么鱼,我亲自烧。老头说他吃的鱼他自己烧,只要给他一条一斤重的鲜活鲈鱼。
孙老板依了他。第二天,老头打点好包袱,就动手在江上送来一批新鲜鲈鱼里挑了一条,进了厨房。孙老板正忙,没顾上他。
不一会,老头儿端了一碗酒和了烧好的鱼,在殿堂的角落里一张空桌子边坐下。那鲈鱼依旧是整条的,放在大菜盘子里,肚着盘底背朝天,头抬着,口微张,尾巴翘起,四鳍伸开,像在江河里游的神态,身子颜色还像没有烧煮过的活鱼。老头儿喝口酒,一直不动筷子夹鱼肉吃,只把嘴凑到鱼嘴上吮一口,像张着茶壶嘴饮茶。他喝着吮着,在旁边桌上吃饭、饮酒的客人看了,都当老头是个痴子,神经有毛病。
老头喝尽一碗酒,就拎起身边的包袱。也不向谁告别,自顾自出门向江边走去。那条鲈鱼还完完整整伏在盘子里,还在散出一股淡溜溜的香味。好奇的客官们都围着桌子大惊小怪议论起来,引来老板,也引来伙计。一个伙计说鱼肯定不是生的,他看见老头放到锅里去烧的。这个伙计想尝尝,用筷子轻轻一夹,鱼身竟就破了,原来只留有一层薄薄的皮和一副骨头,鱼肉已一丝都不剩。在场所有人都惊呆了。
孙老板猛想起,父亲在世时说到的“神仙鱼”好像就是这样。难怪那老头会讲出还有逃出皇宫的说法。他自己分明就是那死里逃生的厨师。孙老板原当“神仙鱼”烧法已经失传,想学恨没门。恨自己粗心大意,名师就在身边,这么多年都没能发现。他二话没说,就冲出店门朝老头走的方向追去。
他到江边,不见老人,找人一打听,说是坐小船过江去了。他失望了,悔恨不已。
孙老板回到家,伙计交给他一张字条,是在老头吃过的鱼盘子下发现的,用毛笔写了两句话:“虚名终是虚,绝招必绝己”。孙老板心微微一震,望望挂在门口的“绝世鱼肴”旗幡,心一悸背一凉,随即把它降下,从此不再悬挂。
13.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第一段提到《红楼梦》中的毗陵驿,突出毗陵驿是重要渡口,丰富了文章意蕴。
B.老头儿来到孙老板的店里一段时间后,精神渐渐变得好起来,说明他得到孙老板的照顾,老头儿在这过得比较安定。
C.老头儿是个知恩图报的人,他被孙老板收留,在店里待了五年,所以落叶归根时,他想要将“神仙鱼”的做法传授给孙老板。
D.老头儿给孙老板讲清光绪年间扬州名厨的故事,是以名厨做菜招来杀身之祸劝诫孙老板不要挂“绝世鱼肴”旗,不要过于张扬。
14.小说中的孙老板有怎样的性格特点?
15.“怪厨”的真实身份被人们发现之前,小说中多处埋下了伏笔,请结合小说内容列举三处并加以分析。
【答案】
1.C“同时教育姚斌做人要诚信”错误。由原文“不过他认为,姚斌并不知道是假的,绝不会故意来欺骗他,而是受了别人的骗”“连忙补救说:‘我想,送你的人也不会故意骗你,可能也受了卖砚台的人骗。’他的分析又深了一层,也是为帮姚斌缓解窘迫”可知,舒老主要是要向姚斌说明真相,而不是教育他。
2.A“采用顺叙的手法”错误,文章开头从舒老书台上新添的一方古砚写起,再写古砚的由来,采用的是倒叙的手法。
3.①“古砚”是小说的线索,贯穿全文。小说围绕姚斌送给舒老的两方古砚展开,层次清晰,结构严谨。
②通过“古砚”塑造人物形象。如小说通过“送砚”“还砚”等情节,塑造了舒老不重名利、简朴、坦诚、洒脱的形象。
③通过“古砚”表达主题。小说通过舒老“还砚”,表达了对老一辈知识分子不慕名利、向善求真的高尚品格的赞美。
D“‘酒’是两人友情变化的见证,也是小说价值判断的窗口”错误,应该是“银元”,标题“银洋”是行文线索,是“银洋”检验出了好友之间的友谊是否坚不可摧,是“银洋”的失而复得让汤老板与老宋的性格充分显现。
5.①第一段写老宋见多识广,既有经营之道又有商业本钱,却未自己做木材买卖发财,说明此人淡泊名利。
②汤老板索要银圆时老宋“一脸愕然”,可见他也是突然听到这一消息并十分震惊。
③“既然你有急用,我后天一早一定送来。”老宋未承认是自己所拿,也未加以辩解。
6.示例一:汤老板。
①人物形象方面:汤老板是作者着墨最多的人物,小说从心理、语言、神态、动作等多方面,刻画了汤老板精明干练,知错能改的形象。
②故事情节方面:全文主要故事情节“失银圆—索银圆—还银圆”发生在汤老板身上,使其成为矛盾冲突产生和结束的关键人物。
③主旨方面:汤老板的所作所为及情感变化最能体现小说主旨,即真正的友谊是对朋友的信任与真诚。
示例二:老宋。
①物形象上,小说虽然对老宋着墨不多,但从语言、神态、动作等方面细致刻画,令人印象深刻;通过汤老板的言行衬托老宋淡泊名利,重友轻财的人物形象。
②故事情节上,由老宋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汤老板遇到问题时由老宋解决,汤老板只起到牵线搭桥的作用。
③小说主题上,以老宋对汤老板的怀疑与忏悔的包容揭示了主旨,真正的友谊是对朋友的信任与真诚,发人深思。
B“都是以外在细节刻画人物内在特征”错误,“骂个不停”不是细节描写。
8.①挑三百二十斤的小麦,并事先准备了一根茶缸粗的毛竹扛棒,表明荣福对比赛可能遇到的困难有充分的预想和准备,可见他对这场比赛充满信心;
②挑小麦踏上船站定后,故意耸肩晃担子,表现出荣福将三百多斤小麦挑到船上去之后的轻松自得;
③挑小麦从船上返回岸边的不紧不慢,以及放下担子后望着长根的神气,表达了荣福对力压长根,拔得头筹的满足与自豪。
9.①充当故事情节的“缀结链”。通过王老板提出选挑脚班头的建议,引出荣福和长根的比赛;接着又通过王老板发急劝阻长根不要逞能弄坏身子连累家小,引出荣福帮长根躲过大祸,增强了情节的曲折感。
②展现人物活动的社会环境。通过王老板与柳林镇人们之间的相互关系,表现出当地民风的淳朴,乡邻间的友善与关爱。
③表达和丰富小说的主题。王老板虽然是茧行的老板,却能体恤挑脚的辛苦,这种体恤弱小的仁厚同主要人物的举动一起,丰富着小说的主题。
C“在两位记者挑拨下心里严重不适”错误,首先,记者并非“挑拨”,小说中只是说“舒老的心弦也被两人的话拨动”;“心里严重不适”也不恰当,小说中说“心里隐隐不适,这时这种不适又加重了”,“小说在‘人格升华的自豪’处结束会更好”没有道理。
11.第一问:①舒启正任凭赵自安把玉佩留下,时间一久把它当成自己的东西,下意识里有据为己有之意。②他归还了原本就属于赵自安的古玉,自觉有神圣感,其还玉之举多少有点刻意。③他还玉时觉得赵自安没说感激的话欠点儿礼貌,心里隐隐不适,而且在别人为他鸣不平时这种不适又加重了,多少有点计较。④他把还玉佩的事告诉给两个早年被他辅导过的作者,有想得到别人赞扬之嫌。
第二问:①使人物形象更加真实、立体、丰满。②更能突出舒启正克己省察的修养和完善自己人格的追求。③更好地表达小说对君子品格的推重、赞美。
12.①作为线索,串联全文:小说以古玉为线索,通过叙述受玉——鉴玉——还玉的故事,逐步展开情节。②一语双关,耐人寻味:既指那块春秋时的古玉佩,有象征着舒启正“温其如玉”的君子之风。③展现形象,揭示主题:小说在对古玉故事的叙述中逐步展开主人公的性格特点,凸显其美好品质,从而揭示小说主题。
13.C“他想要将‘神仙鱼’的做法传授给孙老板”理解有误。从文中信息看,老头儿临走时做“神仙鱼”应该是为了告诉孙老板自己的身份,没表明传授技艺。
14.(1)厨艺高超。小说开头说孙老板得了祖传绝技,能做“火龙”、“葡萄鱼”、“菊花鱼”,对南北各地风味烧法也很精通。(2)好面子。当老头儿讲故事劝孙老板不让他挂旗时,他想听从老头的建议,但又一时放不下面子,依旧天天自己挂收旗幡。(3)懂得悔悟。在明白老头儿就是曾经的名厨后,看到挂在门口的“绝世鱼肴”旗幡,心一悸,背一惊,从此不再悬挂“绝世鱼肴”的旗幡。(4)善良。他收留衣衫褴褛的老头儿,还给他找来衣裳,让他洗澡剃头,老头儿要离开时,给他盘缠。
15.(1)老头儿烧火时烧得非常认真、专心,能准确把握火候,不出一点儿差错,此处表现了老头对厨房事物的熟悉,为后文写他的“怪厨”身份埋下伏笔。(2)平时难得说话,从来不提自己的身世的老头儿讲了关于扬州名厨的故事,暗示了老头儿的身份。(3)不接受孙老板让挂“绝世鱼肴”旗的命令,劝说孙老板不要挂旗子,透露出他不同寻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