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届高考语文复习-诗歌专题训练-宋之问诗歌(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3届高考语文复习-诗歌专题训练-宋之问诗歌(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6.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1-27 10:10:0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诗歌专题训练----宋之问诗歌
一、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送别杜审言
宋之问
卧病人事绝,嗟君万里行。
河桥不相送,江树远含情。
别路追孙楚①,维舟吊屈平。
可惜龙泉剑②,流落在丰城。
【注】公元698年,杜审言坐事贬吉州(今江西吉安)司户参军,宋之问写此诗以赠。①孙楚:西晋文学家,名重一时,但“多所凌傲,缺乡曲之誉”,年四十始参镇东军事。②龙泉剑:传说在豫章丰城地下四余丈的地方,曾有一石函,光气非常。中有双剑,一曰龙泉,一曰太阿。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从题材上看,本诗是一首送别诗;从体裁看,是一首五言律诗。诗中“万里行”“不相送”“远含情”等内容都与诗题中“送别”相呼应。
B.一个“嗟”字,饱含诗人复杂心情:为朋友的遭遇而伤感,为即将到来的分别而惆怅,更为官场沉浮无定而感慨。为全诗定下了悲凉沉重的基调。
C.颔联寓情于景,诗人不能河桥相送,只能想象饯别结束后的场景:友人远去了,唯江边垂柳,临风依依。形象而含蓄地写出了两人深厚的情谊。
D.全诗不失自然朴素。前两联通俗晓畅,不事雕饰;后两联用典,熨贴工稳,并不晦涩。中间两联对仗工致,流走匀称,宛转如意。
2.诗中运用的典故有什么作用?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二、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登禅定寺阁
宋之问
梵宇出三天,登临望八川。
开襟坐霄汉,挥手拂云烟。
函谷青山外,昆池落日边。
东京杨柳陌,少别已经年。
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梵宇”就是“佛寺”,首联写禅定寺阁高耸入云、俯瞰八方的气势。
B.“开襟”,写诗人登阁劳累,坐下休息时顿感心胸开阔的那种感觉。
C.颈联写诗人远远望见青山之外的函谷关和夕阳下的昆明池,带有想象。
D.尾联写诗人想起了离开已有一定时间的洛阳,“柳”这一意象有离别之意。
4.谈一谈首联“出”字、颔联“拂”字的妙处。
三、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至端州驿见杜五审言沈三佺期阎五朝隐王二无竞题壁慨然成咏
宋之问
逐臣北地承严谴,谓到南中每相见。
岂意南中岐路多,千山万水分乡县。
云摇雨散各翻飞,海阔天长音信稀。
处处山川同瘴疠,自怜能得几人归。
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中的“逐臣”不仅指诗人自己,还包括端州驿题诗的杜审言、沈佺期等四位友人。
B.“南中”点明贬谪之地,其面积之辽阔、道路之阻隔让诗人和友人常相见的愿望成空。
C.“云摇雨散”“海阔天长”借景抒情,描写南中气候特点、地理状况,渲染悲凉气氛。
D.诗歌平易晓畅,但展现了诗人被贬途中的情感变化过程,写得波澜起伏、跌宕生姿。
6.这首诗题目中“慨然”二字包含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四、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题张老松树
宋之问
岁晚东岩下,周顾何凄恻。
日落西山阴,众草起寒色。
中有乔松树,使我长叹息。
百尺无寸枝,一生自孤直。
7.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首题画诗对景物的描写粗细兼具,情感的抒写浓淡相宜,风格朴素。
B.“岁晚”“东岩”写出画作中所描绘的时令和处所,点出了松树的生存环境。
C.落日的余晖映照在画上,成为画面背景的凄冷色调,让人因此心生感伤。
D.颈联点题并插入个人反应,表现诗人对画中景象的主观感受,画面因此更显生动。
8.本诗的尾联受人称道,请简要赏析。
五、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江亭晚望
宋之问
浩渺浸云根,烟岚出远村。
鸟归沙有迹,帆过浪无痕。
望水知柔性,看山欲断魂。
纵情犹未已,回马欲黄昏。
9.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上句写出了烟波浩渺,浸透了天边的云的深处;下句写村中炊烟冉冉,远远地飘出宁静的村庄,写出江村的宁静之美。
B.颔联将“鸟归有迹”与“帆过无痕”进行对比,由远及近地写出浩渺江面鸟归巢和千帆过的黄昏之景。
C.颈联写诗人一“望”一“看”,并没有明写“山”之壮美,而是以“水”之“柔性”衬托“山”之壮美。
D.尾联写诗人被眼前的景象感染,回去时已到黄昏时分,让诗人顿生遗憾,表达了诗人对韶华易逝的感慨。
10.有人说宋之问的这首诗含有深刻的哲理,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六、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下面小题。
奉使嵩山途经缑岭
宋之问
侵星发洛城,城中歌吹声。
毕景至缑岭,岭上烟霞生。
草树饶野意,山川多古情。
大隐德所薄,归来可退耕。
1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中的“歌吹”一词以点带面,勾勒出一幅歌舞升平,民乐安康的繁盛之景。
B.缑岭之上,云蒸霞蔚,颔联点题,从视觉写出了诗人经过缑岭时所看到的动态之美。
C.先交代一天行程,再由眼前之景触发历史之感,后写心里所想,本诗层次分明
D.因为大隐品行不被人们理解。所以诗人决定归隐田园,尾联表达了诗人的人生取向。
12.请结合全诗,赏析颈联的丰富意蕴。
七、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早发始兴江口至虚氏村作①
宋之问
候晓逾闽嶂,乘春望越台②。
宿云鹏际落,残月蚌中开。
薜荔摇青气,桄榔翳碧苔。
桂香多露裛③,石响细泉回。
抱叶玄猿啸,衔花翡翠来。
南中虽可悦,北思日悠哉。
鬒发俄成素,丹心已作灰。
何当首归路,行剪故园莱④。
【注】①本诗作于诗人贬官南行途中。②越台:即越王台,又作粤王台,昔尉陀于广州越秀山立台,以朝汉室,号为“朝台”。③裛(yì):通“浥”,沾湿。④莱(lái):草名,即藜。
13.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开头四句,点题中的“早发”,交代了时间是在“春”、“晓”,并以晨空特有的“宿云”、“残月”极力渲染早发时的景象。
B.“南中虽可悦,北思日悠哉”两句承上启下,“虽”字是句中之眼,“南中可悦”四字总括前面写景的笔墨,“北思日悠”转入情感抒发。
C.“鬒发俄成素,丹心已作灰”两句说明贬谪对诗人的打击,黑发俄顷变白,丹心已成死灰,并暗示官场荣辱无常,增强人生沧桑之感。
D.“何当首归路,行剪故园莱”两句的感情直承上二句,并与“北思”二字相呼应。诗人含蓄委婉地表达自己思乡之情和归隐田园之意。
14.后人评价此诗描写南国景物很出色,请结合全诗分析诗人描写景物的技巧。
八、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见南山夕阳召监师不至
宋之问
夕阳黯晴碧,山翠互明灭。
此中意无限,要与开士说。
徒郁仲举思,讵回道林辙。
孤兴欲待谁,待此湖上月。
【注】仲举:即陈蕃,陈蕃礼贤下士,求贤若渴,《滕王阁序》中有“徐孺下陈蕃之 榻”之语。
15.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首联描绘群山苍翠,云霞明灭的南山夕照美景,既照应文题“见南山夕阳”,又借景抒情,表达对田园风光、隐逸生活的无限喜爱。
B.颔联中的上句“此中意无限”直抒胸臆,夸耀眼前景色美不胜收;下句表达了对开士前来共同欣赏美景,向开士倾诉心中愉悦的期盼。
C.颈联运用典故,诗人以仲举自况,表明此行目的,以及对监师才能的赞许,并运用反问来提醒监师不要再隐居山林,应及时入仕。
D.全诗写景、叙事脉络清晰。诗歌情感随事件的变化而自然变化,由先前的喜悦、期盼而转变为失望、孤寂,情感饱满,感人至深。
E.诗歌构思精巧,描绘待监师而监师不至的生活琐事却曲折有致。诗歌语言质朴平实,如话家常,读起来亲切自然。
16.本诗最后一联为什么要写月?请简要分析。
【答案】
D“中间两联对仗工致”错。“不相送”“远含情”不对仗。律诗要求中间两联对仗,此诗的第二联对偶虽不甚工致,但流走匀称,宛转如意,说明作者于此重在达意抒情,而不拘泥于形式上的刻意求工。
2.①孙楚因性情孤傲而不得志,贾谊因遭嫉妒被贬,途径湘江写下《吊屈原赋》,凭吊因谗言被贬的屈原。诗人化用孙楚和贾谊的典故既暗点友人的贬谪及行踪,又以这些才华横溢,却横遭贬谪的前人来喻指友人才学高超,却仕途坎坷,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同情和惋惜,以及对世道不公的愤慨之情。
②以龙泉剑的流落喻友人才学高超却怀才不遇,以龙泉宝剑的失而复得,暗指有朝一日,友人终会被有识之士发现,脱颖而出,再得起用,表达了诗人于愤懑不平中对友人的安慰与期待之情。
3.C“带有想象”错误。诗人登上高耸入云的禅定寺阁,远远望见了青山之外的函谷关和夕阳下的昆明池,并不是想象。
4.①“出”,“超出,高出”的意思,禅定寺阁比三天还要高,突出了禅定寺阁的高,形象的描绘了禅定寺阁的高耸入云。
②“拂”,“擦拭,拂去”的意思,挥手拂去云烟,表达了诗人面对如此壮阔的景象,一扫心中的不快,顿时心胸开阔。
C“‘云摇雨散’……描写南中气候特点”错。“云摇雨散”并非写景,而是比喻分离;此外这里的“云摇”有暗指皇威或政治势力之意,后者使他们像雨点般散落四方,“翻飞”也含有命运不测之意。
6.①被贬岭南的惶恐感伤。②对友人的思念以及不能与友人相见的孤独寂寞、凄苦愁虑。③对朋友的担忧和对未来的迷惘忧惧。
7.C“落日的余晖映照在画上,成为画面背景的凄冷色调”赏析不正确,诗中的“日落”是画作中的景象。
8.①尾联是说:这株松树高耸百尺,且树干笔直,没有杂生的树枝,它一生就是这样的挺直。②诗人运用象征(或托物言志)手法,以松树的高且无旁枝的形象,象征人孤高耿直的品格。③表现诗人对松树的敬慕之情,同时表达自己的人生理想:做人正要像这株松树一样,不惧困难,始终坚守孤直的节操。
9.B“由远及近”说法错误,应是由近及远,近处写鸟儿归巢,远写千帆竞过的情景。
10.①以“沙有迹”“浪无痕”写人生的虚无;②以“水之柔性”写“山之壮美”,写人生的刚柔并济;③以“纵情未已”“回马黄昏”写人生苦短,韶华易逝。
11.D“因为大隐品行不被人们理解,所以诗人决定归隐田园”错误,“归隐田园”的原因不是“大隐品行不被人们理解”,“决定”不准确,“归来可退耕”的意思是“(若)我不做官了,我会隐居山林”。
12.①内容上,颈联上句写小草和山林充满了山野意趣,下句写古人通过山川来寄托自己的情怀;②手法上,由眼前的“野意”联想到曾经的“古情”,由眼前景拓展到历史层面,外延丰富;③手法上,草木饶有野趣,欣欣向荣,诗人触景生情,由此陷人思考,生发了深沉的感慨。④情感上,颈联寄寓着诗人对猴岭的喜爱之情和历史之感,为尾联的表情达意做了铺垫。
13.D“含蓄委婉”错误,从诗中来看,“何当首归路,行剪故园莱”意思是“仕进的路已绝,不如回头返故乡去剪来草过日子罢了”,这是直接表达自己思乡之情和归隐田园之意,应是“直抒胸臆”。
14.①联想。“宿云鹏际落”一句诗人借助联想,看见云收而联想鹏落,生动地表现出说宿云渐渐消散,天空变得明朗起来的情状。
②比喻。“残月蚌中开”一句中,诗人运用比喻手法,写出了春天早晨,月亮渐圆,就好象蚌慢慢张开一样,珠光闪现在蚌中,把云敛月圆的清晨写得极富于生机。
③动静结合。“薜荔摇青气,桄榔翳碧苔。”两句中,前一句描写碧绿的薜荔如青气在摇动,是动景,“摇”字生动描画出枝叶攀腾,扶摇直上与青气勃勃的情态;后一句描写茂密的桄榔树遮蔽着碧苔的情景,是静景,一动一静,动静结合,形成一幅盎然生趣的画面。
④多角度描写(嗅觉、听觉、视觉相结合)。“桂香多露裛,石响细泉回”描写桂花带露开放,香气袭人,是从嗅觉的角度;流水打击溪石,叮咚有声,是从听觉的角度;回环流转的细流,是从视觉的角度。多角度描写展现了宁静清新的环境。
15.AC
A项,“表达对田园风光、隐逸生活的无限喜爱”于文无据。C项,“提醒监师不要再隐居山林,应及时入仕”错误,颈联下句表达的是诗人未能等到监师,不愿归去的意思。
16.①由观夕阳到待月,表明等待时间之长,等待心意之坚 。②月越湖面,明月朗照,与首联美景相呼应,结构严谨。③由监师不至的孤独寂寥、失望,到对美丽月景的期盼,情感起伏变化,摇曳生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