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专题训练----张说诗歌
一、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幽州新岁作
张说①
去岁荆南梅似雪,今年蓟北②雪如梅。
共知人事何常定,且喜年华去复来。
边镇戍歌连夜动,京城燎火彻明开,
遥遥西向长安日,愿上南山寿一杯。
【注】①张说:前后三次为相,执掌文坛三十年,唐代开元前期一代文宗。这首诗是作者迁为幽州都督时因岁序之改有感而作。②蓟北:指幽州。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分别写江南与北地两地物候,以雪喻梅,又以梅喻雪,颇有意趣。
B.诗人慨叹人事无常,不能自主,但面对新春去而复来,还是感到欣慰。
C.颈联写诗人耳听戍歌,目睹彻明烛火,新年伊始,京都边塞,普天同庆。
D.诗人暗自祝祷,待到重返长安的那一天,举杯献酒,敬祝皇上寿比南山。
2.请简要概括这首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二、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巡边在河北作
张说
抚剑空余勇,弯弧遂无力。
老去事如何,据鞍长叹息。
故交索将尽,后进稀相识。
独怜半死心,尚有寒松直。
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以“抚剑”和“弯弧”两个特定动作,展现了一位巡视边防的军人形象。
B.诗人慨叹年老体衰,回想当年英勇杀敌,而今不能征战沙场,哀叹不已。
C.颈联两句诗人深深感慨老朋友几乎不再来往,而年轻一辈的又很少认识。
D.诗人心灰意冷,略显颓然,在结句以寒冬中挺直的青松自喻,意味深长。
4.请简要概括这首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三、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与赵冬曦、尹懋、子均登南楼①
张说
危楼泻洞庭,积水照城隅。
命驾邀渔火,通家②引凤雏。
山晴红蕊匝,洲晓绿苗铺。
举目思乡县,春光定不殊。
[注]①南楼,即岳阳楼。开元三年(715年),张说被贬岳州。在岳期间,张说常与文人好友在南楼宴请唱和。②通家,指彼此世代交谊深厚,如同一家。
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二联主要写人们的游乐之趣和友情之深:邀上几个好友,荡起几条小船,其乐融融。
B.第三联以色彩映衬的手法来写景:红蕊环绕,绿苗铺展,显出了周围景色的妖娆多姿。
C.尾联作者抒发对家乡及岳州的喜爱之情,这与杜甫《登岳阳楼》的沉郁情感是不同的。
D.全诗写景空间广阔,由远及近,描写作者与众人登上南楼,从楼上眺望所看到的湖景。
6.“危楼泻洞庭,积水照城隅”中“泻”“照”两字极有功力,所写景物生动传神,请做简要分析。
四、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南中别蒋五岑向青州①
张说
老亲依北海,贱子弃南荒。
有泪皆成血,无声不断肠。
此中逢故友,彼地送还乡。
愿作枫林叶,随君度洛阳。
【注】①据《全唐诗》载,武后时,诗人“忤旨,配流钦州”。在这里他遇见故友蒋五岑,但不久蒋又回到北方老家青州去了,于是诗人写下了这首诗。
7.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歌首联“弃”“荒”两字写出诗人在流放地生活的凄惨悲哀。
B.诗歌颔联表达含蓄蕴藉,格律谨言,不假雕琢,使读者如见其面,如闻其声。
C.诗歌讲述了诗人被流放的不幸遭遇:骨肉分离,日日唯有以泪洗面。
D.诗歌尾联表达诗人希望与朋友相伴相随和重回朝廷做官的愿望。
8.这首送别诗感情真挚深沉,请赏析诗歌的表达技巧。
五、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深渡驿①
张说
旅泊青山夜,荒庭白露秋。
洞房②悬月影,高枕听江流。
猿响寒岩树,萤飞古驿楼。
他乡对摇落,并觉起离忧。
[注]①本诗作于张说被贬岳州赴任途中。深渡驿:驿站名。属唐代江南东道歙州(今安徽歙县)。②洞房:本指内宅深处之房,此指驿舍。
9.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深渡驿位于青山之间,庭院内呈现出一派荒凉萧瑟景象。“旅泊”二字贯串全诗。
B.“白露秋”既点明时令,又透出深夜白露滋生之凉意,有助于烘托诗人当时心境。
C.夜宿驿舍而能目睹月影、飞萤,耳闻江流、猿啼,这样巧妙暗示出诗人夜不成寐。
D.前三联写景,动静结合,有声有色,意境幽寂而优美,尾联寓情于景,含蓄蕴藉。
10.请简要概括本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六、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小题。
幽州夜饮
张说
凉风吹夜雨,萧瑟动寒林。
正有高堂宴,能忘迟暮心。
军中宜剑舞,塞上重笳音。
不作边城将,谁知思遇深。
[注]据《新唐书·张说传》,张说因与姚元崇不和,罢为相州刺史,又贬岳州刺史,后又任幽州都督。
1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全诗紧扣题目,以“夜饮”二字为中心,逐步展开写景、叙事和抒情。
B.秋夜风凉,冷雨交加,凄恻动人的萧瑟之声,尽显边地之夜的荒凉景象。
C.诗歌颔联化用《离骚》中名句,遥想家中双亲,流露出诗人迟暮衰老之感。
D.诗歌颈联写壮士舞剑、胡笳悲音,豪壮欢愉后诗人心情变得沉重,思潮难平。
12.清人姚范评论尾联“托意深婉”,请对此作具体分析。
七、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小题。
送梁六自洞庭山作①
张说
巴陵一望洞庭秋,日见孤峰水上浮。
闻道神仙不可接,心随湖水共悠悠。
【注】①此时诗人谪居岳州,友人潭州刺史梁知微,时途经岳州入朝。
13.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A.首句写景简淡,由此可以看出诗人因友人入朝由衷高兴,故毫无凄婉之意。
B.“孤峰”虽不说是诗人自譬,但由峰之孤见人之孤,有意无意中当有此层意。
C.“浮”明写湖水的波动使人产生浮动之感,暗写自己谪居后飘摇不定的处境。
D.第三句由虚转实,由写景转抒情,以神仙“不可接”暗指入朝如登九重天。
E.尾句写友人远去,暗合上句“不可接”,诗人心潮自是随湖水一样悠悠不息。
14.有人评价此诗虽为送别诗,但送别之意似无迹可求,你如何理解?
答案:
C“目睹彻明烛火”错,诗人身在边镇,想象朝廷燃起的彻夜不息的烛火。所以“目睹彻明烛火”是诗人虚写的情景,并非实景。
2.①对仕途沉浮的感叹和无可奈何的自我宽慰。②对时序周而复始的喜悦和新的一年到来的期待。③对尽快回到朝廷,再次受到君王信任的企盼。
3.B“回想当年英勇杀敌”错误。作者没有回想英勇杀敌,“据鞍长叹息”是跨着马鞍长声叹息,表达了壮志难遂的悲凉。
4.年老体迈的无奈,壮志难酬的遗憾,朋友稀少的孤独,正直高洁的孤傲。
5.D“由远及近”错误,根据诗歌内容可知,首联写危楼,颔联写众人前来赴宴,颈联写远山与水中小洲,尾联写举目远眺思乡,故而应该是由近及远。
6.①“泻”字写出了洞庭湖水涨之际从天边直逼南楼的气势,具有动态美。②“照”字运用比喻,把洞庭湖水面比作镜子,生动贴切地描写出了水面清晰地映照出城墙的情景。③二者动静结合,把单独矗立的南楼与苍茫一体的湖色融为一体,描写传神。
7.B“诗歌颔联表达含蓄蕴藉”错误。颔联的意思是“相隔万里,对年迈的双亲甚是思念,自己泣泪成血,伤心断肠,悲痛万分”。作者直抒胸臆,“泪”“断肠”等词直接抒发出作者思念家乡与亲人的深刻感情。
8.①衬托。诗歌前两联渲染他在荒凉之地的悲惨遭遇,从而衬托出与故友重逢的欣喜。②对比。“此中逢故友,彼地送还乡”,一聚一别,一悲一喜,在鲜明的对比中推动感情的变化。③借物抒情。诗人以枫叶相赠,以物自喻,情深意切,词近旨远。
9.D“尾联寓情于景,含蓄蕴藉”赏析不正确。尾联是在前三联写景的基础上直抒胸臆,感情直白。
10.①被贬岳州、仕途失意的抑郁苦闷之情;②独居驿舍、长夜难眠的孤独寂寞之情;③漂泊异地他乡、面对萧瑟秋景而产生的离愁别绪。
11.C“遥想家中双亲”一说错误。“高堂宴”指高敞的厅堂中举行夜宴,“高堂”不是指家中双亲。
12.最后一联意为:如果我不做这边城的将领,怎么知道皇上对我恩遇之深呢。表层意蕴是一扫愁苦,感激皇恩,以在边城作将为乐为荣;实则上在这看似感激的话语中隐藏着对朝廷不辨是非贤佞的牢骚和怨愤。语意深挚,措辞婉曲不直露(反话正说)。
13.AD
A项,“毫无凄婉”之意过于武断。D项,由实转虚。
14.本诗字面似与送别相去甚远,实则寓情于景。前两句写景,景中含情,写送别友人之时所见洞庭秋色,点出诗人心中的凄凉之感和孤独寂寞之情;后两句抒情,情景交融,以心与湖水相比,流露出莫名的惆怅和对友人无尽的思念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