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会先抑后扬的表现手法——以《阿长与<山海经>》为例 教学设计
教师姓名 单位名称 填写时间
学科 语文 年级/册 七年级下册 教材版本 部编版初中语文
课题名称 体会先抑后扬的表现手法——以《阿长与<山海经>》为例
教学目标 欲扬先抑是一种写作手法,“扬”是褒扬的意思,“抑”有贬低的含义,掌握这样写作手法,需要结合具体的事情通过对比,同时抓住作者真正要表达的情感来理解,所以难。
都说学生有三怕,其中一点就是怕周树人,本篇课文内容较长,作者的情感不断变化,学生需要掌握的知识点比较多,同时七年级的学生是第一次学到欲扬先抑的写作手法,掌握起来比较困难。
教学重难点 这是本节课最重要的方法,通过知识点的讲授,让学生对需要掌握的知识点先有一个系统的了解。 结合列举文中的具体事情,找到作者情感的变化,更容易理解欲扬先抑的手法
教学环节 教学过程
导入 各位同学大家好,欢迎收看本节微课,这节课要讲的知识点是:体会《阿长与<山海经>》欲扬先抑的表现手法。《阿长与<山海经>》这篇课文选自鲁迅先生的回忆性散文集《朝花夕拾》,鲁迅的作品中曾多次出现长妈妈的影子,长妈妈是作者童年时的保姆,这篇课文就是作者45岁时为了纪念长妈妈专门所写。文章的结尾以“仁厚黑暗的地母啊,愿在你怀里,永安她的魂灵!”一句,抒发了作者对阿长深深的敬佩、感激以及思念之情。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作者对阿长的敬佩及感激之情并不是一开始就有,而是通过几件事情使作者的态度发生了转变,下面我们一起回忆这几件事情。
知识讲解 (难点突破) 第一部分: 课文讲了七件事,分别是 喜欢切切察察 睡觉摆“大”字 元旦的古怪仪式 有许多的规矩和道理 讲长毛的故事 谋害我的隐鼠 给我买《山海经》,通过这七件事我们了解到阿长是一位好事粗俗 、愚昧落后 、但又积极热情 、善良仁慈的典型农村妇女,那鲁迅先生是怎样刻画出这样一个活灵活现的人物形象的呢?鲁迅先生应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使阿长的形象丰满鲜活的呢? 第二部分: 这就是今天我要和大家分享的一种特殊的表现手法——欲扬先抑。那什么是“欲扬先抑”呢? 欲扬先抑,也叫先抑后扬,就是当作者想褒扬某个人物时,却不从褒扬处落笔,而是先从相反处也就是坏处下笔。先写人物的弊端,然后再赞扬长处,这样写能使情节多变,形成鲜明对比,容易使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产生恍然大悟的感觉,留下比较深刻的印象。就好像山峰要用低谷来衬托一样,那这篇课文是怎样使用这种写作手法的呢?我们从作者对阿长的情感变化和作者描写阿长的这七件事来着手。 第三部分: 先来看课文的抑笔处,文章3—18自然段,讲的就是长妈妈的坏习惯和我小时候讨厌长妈妈的事例。通过长妈妈喜欢切切察察和睡觉摆“大”字可以看出长妈妈是一个好事粗俗,不拘小节的人,这点从课文的第三自然段对长妈妈喜欢切切察察时的动作特点和睡觉时的样子可以分析概括出来。此时我对长妈妈的感情是:不大佩服。这是文章的一个抑笔处。接下来,我的情感变化为“不耐烦”。 作者同样叙述了两件事,在课文的7—12自然段,作者写了阿长在元旦的古怪仪式和在平时的生活中有许多的规矩和道理,作者应用了大量的感叹句和对话描写,表现出了阿长愚昧落后的性格特点,但其中也能看出阿长的积极热情,我对她的情感后来又达到了空前的敬意,因为她给我讲了长毛的故事。 在文章的13-17自然段,鲁迅先生用了大量的语言描写,描写了阿长的语言粗俗和思想可爱。而这种敬意事实上并不是作者对阿长真正的敬意,而是作者以一个孩子的角度听故事时表现出来的敬意,后来这种敬意逐渐淡薄,并完全消失,变得憎恶和怨恨阿长,在课文18自然段交代了原因是知道阿长谋害了我的隐鼠。以上就是文章的抑笔处。 第四部分: 文章的19—29自然段是扬笔处,作者重点写了阿长为我买《山海经》这一件事,我的情感是“发生新的敬意”,作者用了较大的篇幅写这件事,可见这件事是文章的重点,是令作者难以忘怀的事,通过这件事我们可以看出长妈妈的积极热情、善良淳朴的本质特性。这篇文章讲了7件事,前6件事都是贬义的,是以一个儿童的视角来描写的,这种感情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性格特点,第七件事是长妈妈积极热情、善良淳朴的本质特性。
小结 通过对这篇文章欲扬先抑手法的分析和总结,我们已经基本上掌握了这种写作手法,这种写作手法有什么好处呢? 首先,就是使情节多变,跌宕起伏,形成鲜明对比 ,其次,通过这种对比,能使人物形象更高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