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 土壤——动植物的乐园
设计者 审核者 执教者 使用时间
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本节课的基本指导思想是依据崔允漷教授提出的将新教案定位在助学支架上,课堂上应以生为中心。在这一理论的指导下,学生通过“动机激发→认知冲突→自主建构→应用迁移”的过程,鼓励学生将课堂关于土壤的观察与记录的方法迁移到真实生活情境中,认识到土壤是动植物的乐园。 教学背景分析: 对课标的理解 本节课聚焦《科学标准(2022年版)》中“宇宙中的地球”这一核心概念。《科学标准(2022年版)》指出,1-2年级重点学习“9.3陆地表面大部分覆盖着土壤,生存着生物。” 学生情况分析 本课学生需要在室外进行观察熟悉而陌生的土壤“乐园”。说熟悉是因为土壤非常常见;陌生是因为学生可能从未细致地去统计、观察生活在土壤中的动植物。同时,学生的活动场所会从室内到室外再回到教室内,在这过程中学生会非常兴奋,他们可能会出现出教室后过于兴奋而忘记观察任务,或只顾着和小动物玩却淡化观察重点等现象。因此,教师在活动前要明确观察任务,强调观察的重点是土壤中的动植物,明确要按照一定的顺序,细致、全面的进行观察,并引导学生形成在观察中要保护动植物,观察后要恢复动物的生存环境等意识。 重要概念的建构 本单元共有7课,每课间的编排逻辑是这样的:整体认识(第1课)→具体认识(第2——6课,具体从地球家园的土壤上的动植物、地球周围的太阳和月球的变化、地球家园上的天气以及四季变化三方面展开)→讨论升华(第7课)。具体来说,第1课从整体上引导学生认识地球家园中和地球家园周围有什么;第2课引导学生具体探索地球家园中的一种重要资源——土壤;第3、4课引导学生具体探究天空中的太阳和月球的变化现象,使学生能够根据太阳在天空中的位置判断东西南北方向和描述月相的变化现象;后面课程分别引导学生具体探索地球家园的天气和四季变化,认识这些变化对动植物和人类生活的影响;引导学生在学习了前面内容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人类与大自然的关系,要做大自然的孩子,感谢大自然的恩赐,保护动植物,爱护大自然。 核心概念学段学习内容宇宙中的地球1-2年级陆地表面大部分覆盖着土壤,生存着生物
教学手段: PPT、实地调查、小组讨论和板书相结合。 教学目标: 通过观察和记录土壤,知道土壤表面和深处生存着生物。 通过实地观察和记录,会记录和描述土壤。 根据记录单上的内容,思考如何观察和记录。 表现出观察和记录的兴趣,认识到细致观察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 对在土壤表面和土壤中生活的动物和生长的植物进行细致、全面、有一定顺序的观察和记录。(包括土壤上的动植物残骸)
教学难点: 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并交流对土壤以及生活生长在土壤上的动植物的发现。 (说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引导学生观察动植物的残骸,推测它们的生活和生长情况,并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和交流自己的发现。)
教学准备: 学生准备:笔、纸等。 教师准备:土壤相关图片,教学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图片引入、聚焦问题 师出示一张校园小草照片,提出问题:这些小草生活在哪里?(预设:土里。) 师播放蚯蚓日记的短视频,提出问题:蚯蚓在哪里“钻地道”?(预设:土里。) 师引导学生知道:土壤是地球家园的重要资源。小草们和蚯蚓们的生存离不开土壤。 师进一步提问:除了小草们和蚯蚓们,土壤上还有哪些“居民”?(这里,学生说到一些动植物的名称,教师可以在黑板上进行适当记录) 师:今天我们就来拜访一下校园花坛土壤上的“居民”。 引出课题:土壤——动植物的乐园。(师板书课题) 二、探索:土壤中的“居民” 1.校园中熟悉的动植物 师出示校园花坛的一角:我们可以在这个花坛上拜访土壤中有哪些“居民”?在拜访之前,同学们,你们来说一说,校园中你熟悉的动植物。 (预设:狗尾巴草、桂花树、樟树、樱花树、枇杷树、桑树、竹子、蚂蚁、蜗牛、蚯蚓等)(教师适当板书) (说明:教师可以用照片引导学生初步认识一些动植物,例如紫薇、茶梅、紫花地丁、梨花、文旦、鸡爪槭、蠼螋(qu sou)等,有助于学生观察记录) 2.拜访土壤“居民”的注意点 师:动物和植物是我们的好“邻居”,为了更好地拜访这些邻居,我们需要注意什么? (预设:拜访时,要保持安静,不打扰动物的活动;不追逐不打闹,注意安全;不采花不摘草,不伤害小动物等) (说明:这里教师可以适当引导学生,有助于学生知道观察的纪律。) 3.观察土壤动植物的注意事项 师播放观察土壤动植物的视频,引导学生观察时需要注意的事项: (1)细致:有耐心、仔细地观察土壤中的动植物及其特点。 (2)全面:全面地观察土壤中的动植物,包括土壤上的和土壤里的。 (3)按一定的顺序观察,建议:先观察土壤表面直接可以看见的;再观察树干上、花朵上、落叶下面的;最后观察土壤里的(可以用小铲子挖土)。 (说明:教师可以边播放视频边引导学生观察时需要注意的问题。这是学生观察有效性的关键,需要引导好。) 教师出示工具:放大镜、小铲子、小木棍、活动手册和铅笔。 师引导学生:四人为一个小组,小组有2个放大镜、2个小铲子、2根木棍,每人准备好活动手册和铅笔。 师引导学生说一说放大镜、小铲子和小木棍的用途。 (预设:放大镜用来观察细小的东西;小铲子用来挖土、观察土壤里的动植物;小木棍可以用来引蚂蚁、方便观察,可以松土等等。) 师提示:使用小铲子时,注意安全。 4.其他疑问 师:同学们,我们马上要去拜访土壤“居民”,你们还有什么疑问? 预设:遇到不认识的动物或植物,怎么记录? 师引导学生: (1)简单画图记录; (2)问老师; (3)难以确认的动植物,通过老师手机拍摄,用“形色”app、“百度图片” 等方法查询。 师再次强调观察注意事项: (1)细致、全面、有一定顺序地观察; (2)边观察边记录; 校园土壤“居民” 日期: 动物或植物的名称数量发现地点
(说明:教师引导学生记录时,关于“数量”的记录,如果遇到量很多的动植物,数不清楚,可以用“很多”记录;如果动物在移动,没有固定地方,比如蚂蚁,在地面上爬、又在树干上爬等,“发现地点”记录“地面上、树干上”等等。) (3)用小铲子挖土,观察完成后,记得把土再填回去,并填平; (4)不要伤害动植物; (5)不要用手直接去触摸树洞等未知的地方以及未知名的昆虫或其他动植物。 5.探索土壤的动植物 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利用合适的工具,观察土壤动植物,并记录。 三、研讨:土壤中的“居民” 教师引导学生小组合作交流:(围绕下面2个问题交流) (1)我们发现了多少种依靠土壤生长和生活的植物和动物? (2)描述周围的土壤上生长着的植物和生活着的动物。(主要特点) 教师适当板书。 (说明:这一环节教师要给予学生足够的时间交流。) 四、拓展:制作饲养盒,观察蚯蚓活动 师播放制作饲养盒的视频,引导学生制作:用防水胶、木条、有机玻璃做一个扁的透明观察盒,往观察盒里倒满土并注意保持土的湿润。把四五条大蚯蚓放到土上,再铺一层嫩草和树叶。观察蚯蚓活动。 师引导学生写一篇蚯蚓观察日记。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写一篇蚯蚓观察日记的方法:①生简单画图、简单文字描述;②生拍照记录,家长协助整理成册或者老师在钉钉建立一个观察群,生把照片传到这个群里,师生定期在群里进行交流;③拍视频,老师在钉钉建立一个观察群,生把视频传到这个群里,师生定期在群里进行交流。)
板书设计: 土壤——动植物的乐园 动物:蚂蚁、蚯蚓、西瓜虫(鼠妇)、蜗牛、…… 植物:狗尾草、桂花树、樟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