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4 唐诗三首
积累运用
1.下列加点字的读音正确的一项是( )
A.八月秋高风怒号(hào)。 B.老翁逾(yú)墙走。
C.翩翩两骑(qí)来是谁 D.系(xì)向牛头充炭直。
2.下面句中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秋天漠漠向昏黑(接近) 高者挂罥长林梢(挂结)
B.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高耸的样子) 忍能对面为盗贼(狠心)
C.卖炭得钱何所营(经营) 晓驾炭车辗冰辙(天刚亮)
D.回车叱牛牵向北(吆喝) 长夜沾湿何由彻(怎能、如何)
3.下列选项中含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茅飞渡江洒江郊 B.娇儿恶卧踏里裂
C.系向牛头充炭直 D.如闻泣幽咽
4.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高者挂罥长林梢 长夜沾湿何由彻
B.卷我屋上三重茅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C.八月秋高风怒号 高者挂罥长林梢
D.下者飘转沉塘坳 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5.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划分有误的一项是( )
A.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 B.风雨/不动/安如山。
C.卖炭/得钱/何所营 D.独与/老翁别。
6.根据提示默写诗句。
(1)《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通过写景渲染诗人惨淡的处境的诗句是:“ ____________ , 。”
(2)《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体现诗人博大胸襟和崇高理想的诗句是:“ , !”
(3)《卖炭翁》中揭示卖炭老翁悲苦处境和矛盾心情的诗句是:“ , 。”
(4)《石壕吏》中表明差役凶暴,老妇凄苦的诗句是:“ ! !”
(5)《卖炭翁》中刻画卖炭翁艰辛衰老形象的诗句是:“ , 。”
(6)《石壕吏》中暗示老妇被抓走的诗句是:“ , 。”
7.下列对诗句的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诗句中的“千余斤”,点明炭的数量,暗示卖炭翁付出的血汗之多;“惜不得”,诗人运用心理描写表现了卖炭翁的勇敢反抗精神。
B.“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这两句诗是全诗的主旨所在,写出了诗人饱尝民生疾苦、体察人间冷暖的济世情怀和舍己为人、至死不悔的可贵精神,表现了诗人的博大胸襟和崇高理想。
C.“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这两句诗,诗人由自己联想到他人,忧国忧民的情怀让他不禁发出了这样的呼喊,表现了诗人从“床头屋漏”等痛苦的生活体验中迸发出的激情和希望。
D.“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诗句中的两个“一何”,既运用了反复手法,又引出了吏与妇情绪的强烈对比,加重了感彩,有力地渲染出差役的如狼似虎和老妇的哀苦可怜,并为老妇下面的诉说制造悲愤的气氛。
8.班级开展以“走近杜甫”为主题的专题学习活动,请你参与并完成下面的任务。
(1)请你仿照示例,写一段话介绍杜甫这位“文学大师”。
示例:屈原——中国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之一,创造了“香草美人”的传统审美意象。其代表作《离骚》是中国古代诗歌史上最长的一首浪漫主义政治抒情诗。
(2)请根据本次活动的主题,策划自己小组的专题学习内容和专题学习任务。
(3)请你参与杜甫诗作飞花令环节的比拼,以“夜”为关键字,用杜甫所写的诗句继续作答。
(飞花令:在规定时间内说出含有关键字的诗句即可)
我方: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对方: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我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理解
一、课内精读
阅读《卖炭翁》,回答问题。
1.下列对这首诗歌的理解和赏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本诗既是一首讽喻诗,也是一首叙事诗。诗人有自注云:“《卖炭翁》,苦宫市也。”我们可以看出诗的主题在于揭露唐朝宫市的公开掠夺性。
B.“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是脍炙人口的名句。“身上衣正单”,自然希望天暖,因此卖炭翁埋怨天气寒冷;诗人用“可怜”二字倾注了无限同情,催人泪下。
C.本诗完整地记述了卖炭老人伐薪烧炭、运炭和卖炭的经过,刻画了卖炭老人受压榨、受欺凌,但敢于反抗的人物形象。
D.“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运用了记叙,“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则运用了说明。全诗笔法简洁,富有表现力。
2.本诗中运用对比手法来塑造人物形象,请找出诗中有哪几处对比,并谈谈其作用。
3.《卖炭翁》与《石壕吏》中的老翁各有不幸,诗人借以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
二、类文拓展
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
观刈①麦
[唐]白居易
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
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②。
妇姑荷箪食③,童稚携壶浆,
相随饷田④去,丁壮在南冈。
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
力尽不知热,但惜⑤夏日长。
复有贫妇人,抱子在其旁,
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
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
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
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
吏禄三百石,岁晏⑥有余粮。
念此私自愧,尽日⑦不能忘。
[注]①刈(yì):割。②覆陇黄:小麦黄熟时遮盖住了田埂。覆,盖。陇,同“垄”,指农田中种植作物的土埂,这里泛指麦地。③荷(hè)箪(dān)食:担着用竹篮盛的饭食。荷,抗、担。箪食,装在竹篮里的饭食。④饷(xiǎng)田:给在田里劳动的人送饭。⑤惜:珍视。⑥岁晏:年将尽的时候。晏,晚。⑦尽日:整日,终日。
1.下列对这首诗歌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是一首叙事诗,虽着墨不多,但把割麦者和拾麦者夏收时那种辛勤劳碌而又万分痛苦的生活情景和内心感受描绘得真切生动,带有强烈的讽喻色彩。
B.本诗歌描绘了妇姑童稚送饭、丁壮南冈割麦、贫妇抱子拾麦三幅画面。
C.“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两句的意思是力气用尽了,热得不知怎么办才好,只是叹息夏天实在太长了。这两句诗形象地写出了劳动人民抢割麦子时的辛苦景象。
D.诗人不仅把劳动人民的贫困、善良与地主阶级的奢侈、暴虐做了对比,还把自己的舒适与劳动人民的穷苦做了对比,深刻地揭示了繁重的赋税压迫下农民生活的艰难,表现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2.“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中,“蒸”“灼”二字用得好,请说明理由。
3.请描述“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这两句诗营造的画面。
4.“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中“此”指什么 从这两句诗中,我们可以看出诗人是个什么样的官员
素养培育
综合性学习。
新华中学八年级(1)班准备举办主题为“走近古诗,与诗人对话”的综合性学习活动,假如你是该班的学生,请你按要求完成下列任务。
1.[任务一]为营造活动氛围,请给本次活动拟写一条宣传标语。
2.[任务二]活动的成功举办离不开合理的安排,你们班语文老师已经设计好了一个活动环节,请你再补充两个环节(字数要相等)。
环节一:分门别类辑古诗。
环节二: 。
环节三: 。
3.[任务三]请选择一位你最喜欢的古代诗人,仿照示例,写一写你想对他(她)说的话。
示例:刘禹锡——你一生坎坷,风雨中,你依然高歌“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你的豁达与乐观,融入我的心灵,给予我许多温暖。
参考答案
积累运用
1. B [解析]A项中“号”应读“háo”,C项中“骑”应读“jì”,D项中“系”应读“jì”。
2. C [解析]“营”的意思为“谋求”。
3. C [解析]“直”同“值”,价钱。
4. B [解析]A项中前一个“长”的意思是“高”,后一个“长”指时间长。B项中两个“三”都表示多数。C项中前一个“高”表示程度,深;后一个“高”表示上下距离大。D项中前一个“下”的意思是“下面,低”;后一个“下”表示一定范围。
5. A [解析]A项,正确的朗读节奏划分为“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
6.(1)俄顷风定云墨色 秋天漠漠向昏黑 (2)安得广厦千万间 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3)可怜身上衣正单 心忧炭贱愿天寒 (4)吏呼一何怒 妇啼一何苦 (5)满面尘灰烟火色 两鬓苍苍十指黑 (6)天明登前途 独与老翁别
7. A [解析]“惜不得”,写出了卖炭翁忍气吞声、无可奈何的心态,并没有表现出卖炭翁的勇敢反抗精神。
8.示例:(1)杜甫——唐代现实主义诗歌的代表人物,其诗因反映当时的社会动乱和人民疾苦,被称为“诗史”。其作品“三吏”“三别”是现实主义诗歌的代表作。 (2)专题学习内容:“诗圣”杜甫。专题学习任务:了解杜甫的生平,搜集杜甫的相关诗作,感受杜甫忧国忧民的情怀。(3)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
阅读理解
一、1. A [解析]本题考查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B项,“身上衣正单”,自然希望天暖,但卖炭翁希望天气再寒冷些。这一极度反常、扭曲的心理,真实地反映出卖炭翁的悲惨境遇,而不是“埋怨天气寒冷”。C项,“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描写的是,对于宫使的掠夺,卖炭翁是百般不舍但又无可奈何,全诗刻画了卖炭翁受压榨、受欺凌却不敢反抗的人物形象。D项,作者以白描的手法,成功地塑造了卖炭翁这一人物形象。“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运用的是描写,而不是说明。故选A。
2.本诗中,将卖炭翁的悲愤无助与宫使的骄横无礼进行对比,将伐薪烧炭的艰辛不易与宫使的巧取豪夺进行对比,揭露了“宫市”掠夺的残酷,以及劳动人民生活的艰难与不幸。
3.相同点:两首诗都表达了对老百姓悲惨遭遇的同情(或:对民生疾苦的关怀)。不同点:《卖炭翁》借老翁来表达对“宫市”罪恶的控诉,《石壕吏》借老翁来表达对战争罪恶的控诉。
二、1. C[解析]C项中“力气用尽了,热得不知怎么办才好,只是叹息夏天实在太长了”的表述不正确。“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的意思是大家虽然已经精疲力竭,但仍不觉得天气炎热,因为大家珍视夏日天长,可以多干点活儿。
2.“蒸”的意思是“用热气蒸”;“灼”的意思是“烧,炙”。这两个字用在这里,突出了麦收时节天气的酷热,表现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3.示例:天近中午,妇女和孩子们给在地里割麦的人送饭来了。妇女们担着用竹篮盛的饭食,后面跟着的孩子们则提着水壶。尽管天气炎热,孩子们还是跑前跑后地跟着劳动,非常高兴。
4.“此”指农民辛苦悲惨的生活状况和自己无功而获得俸禄的事。我们可以看出诗人是一个忧国忧民但无力改变现状的官员。
素养培育
1.示例:汲取古诗营养,品味古诗芬芳。
2.示例:妙趣横生演古诗 别出心裁品古诗 展纸挥笔画古诗 引吭高歌唱古诗(任选其二)
3.示例:李清照——你拥有“沉醉不知归路”的豪情,你爱国,有“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的远大志向,你憎恶朝廷的苟且偷安,你让我懂得,一个人最应该爱的就是国家!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