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5张PPT)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龚自珍
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
——欧阳修
惜春长怕花开早,何况落红无数。
——辛弃疾
落红满路无人惜,踏作花泥透脚香。
——杨万里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朱 熹
红
花
导入本课
说“木叶”
—林 庚
学习目标
知识与能力:
品味文中诗句,理解古代诗歌中“木叶” 意象的意蕴;比较 “(落)木(叶)”与“树(叶)”的不同,把握“木”的艺术特征。
过程与方法:
了解诗歌语言具有潜在暗示性的特点,运用文中阐述的知识和道理指导学生进行诗歌意象品味练习 。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初步培养学生感悟诗歌中意象所表现出的丰富意蕴,提高诗歌的阅读欣赏能力。
林庚(1910— )字静希。我国现当代著名学者,诗人,文史学家。1933年毕业于清华大学中文系。1933年出版了第一本自由体诗集《夜》。
林庚先生历任厦门大学,燕京大学,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出版过《春野与窗》《问路集》等六部新诗集及古典文学专著《诗人李白》《中国文学简史》等。
走进作者
识词释义
1.词语认读
袅袅
灼灼
涔阳
窸窣
褒寒
砧
言筌
(niǎo)
(zhuó)
(cén)
(xī sū)
照浦
亭皋
万应锭
迢远
(tiáo)
(pǔ)
(gāo)
(dìng)
(bāo)
(zhēn)
(quán)
袅袅——形容微风吹拂的样子。
灼灼——明亮鲜艳的样子。
寒砧——秋后的捣衣声。诗词中常用来象征凄
凉萧瑟的景象。砧,捣衣石。
亭皋——水边的平地。亭,平;皋,水旁地。
窸窣——象声词。此处指叶落的细小的声音。
冉冉——形容枝条柔弱下垂的样子。
2.词语理解
检查学生预习课文情况,要求学生整体把握课文结构,画出思维导图。
读懂课文
检查学生预习课文情况,要求学生整体把握课文结构,画出思维导图。
读懂课文
检查学生预习课文情况,要求学生整体把握课文结构,画出思维导图。
读懂课文
请同学们快速阅读课 文,找出有关“树叶” 和“落叶” 、“木叶”和“落木”的诗句。并思考引用这些诗句的目的是什么
读透课文
请同学们快速阅读课 文,找出有关“树叶” 和“落叶” 、“木叶”和“落木”的诗句。并思考引用这些诗句的目的是什么
读透课文
1.“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屈原《九歌》)
2.“洞庭始波,木叶微脱。”(谢庄《月赋》)
3.“木叶下,江波连,秋月照浦云歇山。”(陆厥《临江王节士歌》)
4.“秋风吹木叶,还似洞庭波。”(王褒《渡河北》)
引出“木叶”这一意象
请同学们快速阅读课 文,找出有关“树叶” 和“落叶” 、“木叶”和“落木”的诗句。并思考引用这些诗句的目的是什么
读透课文
“后皇嘉树,橘徕服兮。”(屈原《橘颂》)
“桂树丛生兮山之幽。”(淮南小山《招隐士》)
“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无名氏古诗)
说明“树”这一意象在古诗中被使用
请同学们快速阅读课 文,找出有关“树叶” 和“落叶” 、“木叶”和“落木”的诗句。并思考引用这些诗句的目的是什么
读透课文
①“叶密鸟飞碍,风轻花落迟。” ( 萧纲《折杨柳》 )
② “皎皎云间月,灼灼叶中华。”( 陶渊明《拟古》 )
③ “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曹植《野田黄雀行》)
说明“树叶”这一意象在古诗中被使用
请同学们快速阅读课 文,找出有关“树叶”“树” 和“落叶” 、“木叶”和“落木”的诗句。并思考引用这些诗句的目的是什么
读透课文
①洞庭始波,木叶微脱。
②木叶下,江波连,秋月照浦云歇山。
③秋风吹木叶,还似洞庭波。
“木叶”是诗人钟爱的形象
请同学们快速阅读课 文,找出有关“树叶” 和“落叶” 、“木叶”和“落木”的诗句。并思考引用这些诗句的目的是什么
读透课文
亭皋木叶下,陇首秋云飞。
九月寒砧催木叶,十年征成忆辽阳。
说明“木叶”这一意象在诗歌创作中的重要作用
请同学们快速阅读课 文,找出有关“树叶” 和“落叶” 、“木叶”和“落木”的诗句。并思考引用这些诗句的目的是什么
读透课文
①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②辞洞庭兮落木,去涔阳兮极浦。
③落木干山天远大,澄江一道月分明。
表明”落木”出现并非偶然
请同学们快速阅读课 文,找出有关“树叶” 和“落叶” 、“木叶”和“落木”的诗句。并思考引用这些诗句的目的是什么
读透课文
①秋月照层岭,寒风扫高木。
②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
说明“木”与“树”作为意象时,“木”与“树”的区别及木的显著特征
请同学们快速阅读课 文,找出有关“树叶” 和“落叶” 、“木叶”和“落木”的诗句。并思考引用这些诗句的目的是什么
读透课文
①美女妖且闲,采桑歧路间。柔条纷冉冉,落叶何翩翩。
②静夜四无邻,荒居旧业贫。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
突出木叶属于风、晴空,是“清秋”的性格。
请同学们快速阅读课 文,找出有关“树叶” 和“落叶” 、“木叶”和“落木”的诗句。并思考引用这些诗句的目的是什么
读透课文
日暮风吹,叶落依枝。
体现”叶”的缠绵
请同学们根据课文第4自然段至第6自然段的相关信息,比较课文中“木”与“树”不同。
体会意象
意象 场合 外形 颜色 质感 意味 联想
(落) 木 (叶)
树(叶)
春夏之交
秋风叶落
脱尽
叶子
枝叶繁茂
绿(叶)
褐绿
(干)
干燥
饱含水分
空阔疏朗
饱满绵密
离人的叹息
游子的漂泊
清秋的性格
密密层层
浓阴满地
枯黄
木
树
叶落
树干
微黄
干燥
疏朗、秋风、
晴空的清秋气息。
叶茂
枝叶
碧绿
湿润
饱满、繁茂、
浓阴的春夏气息
风雅颂是诗,古乐府是诗;三闾大夫的狂放是诗,诗仙太白的神游是诗;大江东去是诗,把酒临风也是诗;诗,可以静静的坐下倾听;也可以在微雨街头温柔吟唱……
爱诗,其实是在爱着,我们的生活。希望同学们在今天品味诗句的审美体验之后,能更加热爱我们的传统文化,读诗,学诗,爱诗,爱生活,爱美好,成为有激情,有诗意的人。
课堂小结
只要提到“木”字大家就会想到在瑟瑟秋风中凋零的树木,引发人们的感伤情怀。
古诗中有许多耐人寻味的意象,它们如“木叶”一样,成为难以言传的精妙语言。
月:寄托对家乡、亲人思念;怀古之情。
梧桐:悲秋,愁,凄苦之情。
折柳:喻送别。
杜鹃:悲苦,渲染哀怨悲凄的气氛或思归的心情;乡愁乡思。
鸿雁:指书信。相思之情。
松:象征孤直的品格。
梅:象征高洁的品格。
竹:象征君子的品德修养。
菊:表现隐逸、不随流俗、坚贞不屈的品格。
荷花:象征纯洁、清高。
白云:见月怀人,望云思友;寓归隐。
蝉:指餐风露宿的雅士高人。高洁象征。
芳草:常喻离恨;喻离别忧愁。
落花:代表生命的短暂,惜春、伤时的惆怅 和对于死亡的焦虑、忧伤。
南浦:水边送别之所。喻离别。
长亭:陆上送别之所。喻离别漂泊。
西楼:相思之所。喻思念、忧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