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元活动 参与环境保护
课程标准 素养目标 任务设定
调查家乡的资源、环境问题,讨论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重要意义,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 1.运用相关资料,认识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区域认知)2.结合资料,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地理实践力)3.理解全面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采取的措施。(综合思维)4.结合资料,认识公众参与环境保护的重要性,树立积极参与环境保护的观念。(人地协调观) 1.为什么要保护生态环境?2.如何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3.国家“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三大举措是什么?4.公众如何参与环境保护行动?
一、认识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
1.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基础。“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
2.破坏生态环境会给人类带来深刻的教训。如历史上森林遍布、山清水秀,地宜耕植、水草便畜的黄土高原,因毁林开荒、滥砍乱伐导致生态环境一度严重恶化。
[特别提醒] 古中国、古巴比伦、古埃及、古印度四大文明古国,无一不发源于水量丰沛、森林茂密、田野肥沃、生态良好的地区。
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
1.我们必须树立、坚持和贯彻“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处理好发展与保护的关系。
2.秉持绿色发展理念,更多的地区将逐步走向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道路。
3.全面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
4.环境污染防治的三大举措
(1)坚决打赢蓝天保卫战,改善大气环境质量。
(2)着力打好碧水保卫战,保障饮用水安全。
(3)扎实推进净土保卫战,有效管控农业用地和城市建设用地土壤环境风险。
三、参与环境保护行动
1.公众是环境最大的利益相关人,拥有保护环境的最大动机。提高公众的环境保护意识,使环境保护成为全体社会成员共同的责任和使命。
2.公众参与环境保护,可以通过参加环保组织等社会团体,以参与立法、项目听证、环境监督、公益诉讼、志愿者活动等方式,践行环境保护理念。
3.我们应从关注身边的环境状况入手,从身边的小事做起,逐步树立人地和谐的理念,不断增强环境保护意识。
[特别提醒] 公众的环境保护意识是保护和改善环境、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所必需的思想和心理条件,是衡量公众参与环境保护程度的首要因素。
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
1.文明古国都起源于生态良好的地区。 ( )
2.碧水保卫战着力保障农业用水安全。 ( )
3.环境保护应成为全体社会成员共同的责任和使命。 ( )
4.中学生是环境保护生力军的重要组成部分。 ( )
提示:1.√ 四大文明古国(古埃及、古巴比伦、古印度、古中国)都分布在亚热带或暖温带的大河流域,这些地区气候温暖、地形平坦、水源丰富,土壤肥沃,生态环境良好。
2.× 碧水保卫战是保障饮用水安全,消除城市黑臭水体,减少污染严重水体和不达标水体。
3.√ 公众是环境最大的利益相关人,拥有保护环境的最大动机。提高公众的环境保护意识,使环境保护成为全体社会成员共同的责任和使命,
4.√ 广大青少年是环境保护的重要推动力量,是环境保护生力军的重要组成部分。
保护环境,留住绿水青山
2020年6月5日世界环境日,生态环境部、中央文明办共同发布了“美丽中国,我是行动者”2020年十佳公众参与案例。活动旨在充分展示社会各界参与生态环境保护、共建美丽中国的实践行动和丰硕成果,进一步引导和推动社会公众牢固树立生态文明理念,践行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生活方式。
问题1 (综合思维、人地协调观)保护生态环境有何重要性?
提示:(1)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基础。
(2)在我国,也有因破坏生态环境而带来的教训。
问题2 (综合思维、人地协调观)作为公民,如何参加环保实践?
提示:积极传播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理念,参加各类环保志愿服务活动,主动为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提出建议。
问题3 (综合思维、人地协调观)作为公民,怎样共建美丽中国?
提示:坚持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与工作方式,自觉做生态环境保护的倡导者、行动者、示范者,共建天蓝、地绿、水清的美好家园。
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良好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基础。“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
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 ①必须树立、坚持和贯彻“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处理好发展与保护的关系,推动形成绿色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②坚定不移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道路。③全面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坚决打赢蓝天保卫战;着力打好碧水保卫战;扎实推进净土保卫战
参与环境保护行动 ①提高公众的环境保护意识,自觉约束自身行为,协助政府推动环境保护。②公众参与环境保护,可以通过参加环保组织等社会团体,践行环境保护理念。更重要的是每个人都应采取有利于环境保护的工作和生活方式。③我们应从关注身边的环境状况入手,从身边的小事做起,逐步树立人地和谐的理念,不断增强环境保护意识,让环境保护的生活方式化为日常的自觉行为,为建设美丽中国做出自己的贡献
1.下图为丽水市铁路网布局规划图。据此完成第1题。
若在丽水采取下列产业发展措施,符合“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生态理念的是 ( )
A.开发水能资源,大规模引进高耗能工业
B.开垦荒地、坡地,大力发展水稻种植业
C.利用本地木材资源加快发展木玩产业
D.利用优美环境发展特色民宿和旅游业
D [用优美环境发展特色民宿和旅游业既可带动经济发展,又可以保护生态环境,故D正确。大规模引进高耗能工业易造成环境污染,故A错误。开垦荒地、坡地,大力发展水稻种植业易造成当地水土流失,引发生态问题,故B错误。利用本地木材资源加快发展木玩产业,易造成森林资源破坏,故C错误。]
2.2018年3月,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表示:对雾霾要铁腕治理,要坚决打赢蓝天保卫战。长沙积极响应号召,每周六晚的橘子洲烟花燃放叫停,对蓝天保卫战表明了自己的态度。下列措施对长沙打赢蓝天保卫战不具积极意义的是( )
A.积极倡导公交出行
B.城区禁放烟花爆竹
C.鼓励使用新能源电动车
D.扩大“三一重工”生产规模
D [“三一重工”属于重工业,对环境的污染较大,扩大其生产规模,会加重环境污染,对长沙打赢蓝天保卫战不具有积极意义;积极倡导公交出行、城区禁放烟花爆竹以及鼓励使用新能源汽车等均有利于减轻环境污染。故选D。]
地理实践力:城市垃圾
城市垃圾是城市中固体废物的混合体,包括工业垃圾、建筑垃圾和生活垃圾。生产的迅速发展使居民生活水平提高,商品消费量迅速增加,垃圾的排出量也随之增加,城市垃圾的处理便成为重中之重。在众多的垃圾处理方式中垃圾的分类回收为最经济、最有效的方式,2019年7月1日,《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正式实施。该条例对未按要求投放或处理垃圾的个人和单位从严处罚,号称“史上最严垃圾分类措施”。
我国人口众多,生活垃圾产生量巨大,迫切需要对垃圾进行无害化、资源化处理。近些年,某企业开发了厨余垃圾自动处理系统,并在全国很多城市推广。下图示意该厨余垃圾自动处理系统的主要工艺流程。据此完成(1)~(2)题。
(1)厨余垃圾是图示自动处理系统中的( )
A.肥料 B.原料
C.能源 D.产品
(2)符合图示自动处理系统局部工艺流程的是( )
A.废渣→生产沼气→沼气发电
B.工业油脂→提取生物油脂→有机渣
C.有机渣→生产沼气→废渣
D.生产沼气→有机渣→提取生物油脂
(1)B (2)C [第(1)题,读图可知,图中示意厨余垃圾自动处理系统的主要工艺流程,厨余垃圾自动处理系统中厨余垃圾是作为无害化、资源化处理的对象,是处理系统中最初阶段的输入物,即原料,B项正确。第(2)题,由上题分析可知,厨余垃圾是作为无害化、资源化处理的原料,图示自动处理系统工艺流程中从厨余垃圾开始分拣,其中最长的处理流程为:厨余垃圾→分拣→提取生物油脂→有机渣→生产沼气→废渣与沼气发电,结合选项可知C项正确。]
本组题以厨余垃圾自动处理系统为切入点,考查了进行垃圾无害化、资源化处理等相关问题,引导考生从身边小事做起,关心和保护环境,注重读图分析及运用地理知识分析生活中的环境问题,体现了地理学科的地理实践力。
课 堂 小 结 课 堂 速 记
1.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基础。在人类发展的历史长河中,文明古国都起源于生态环境良好的地区,但部分人类文明也由于生态环境遭到破坏而走向衰落。2.我们必须树立、坚持和贯彻“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处理好发展与保护的关系,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坚定不移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3.为防治环境污染,国家正着力采取三大举措:坚决打赢蓝天保卫战,着力打好碧水保卫战,扎实推进净土保卫战。4.公众参与环境保护,可以通过参加环保组织等社会团体,以参与立法、项目听证、环境监督、公益诉讼、志愿者活动等方式,践行环境保护理念。
题组1 认识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
读图,完成1~2题。
1.楼兰故城在两千多年前曾是塞外水乡、林草繁茂的绿色王国和丝路重镇。楼兰故城消失的最主要原因是( )
A.位于丝绸之路,战争频繁
B.位于大陆内部,降水稀少
C.灌溉用水增多,沙漠侵吞
D.风力大、风力侵蚀作用强
2.由古到今,该地区绿洲的空间演变趋势是( )
A.向河流的下游地区集中
B.由山区向平原集中
C.范围不断扩大
D.日益向沙漠边缘退缩
1.C 2.D [第1题,楼兰故城处于沙漠中的绿洲,形成的主要原因是有充足的水源,故楼兰故城消失的主要原因也应从水源的角度分析。人口增加,耕地扩张,灌溉用水增多,附近河流中的水资源被过度开采,最终河流断流,而楼兰故城也因水资源短缺,最终被沙漠侵吞。第2题,该地区气候干旱,水资源是限制经济发展及人口分布的主要因素。由于河流上游对水资源的利用越来越多,河流下游水量减少,绿洲向上游地区集中,A错;河流上游位于山区,所以绿洲的空间演变趋势是逐渐向山区集中,B错;由于水量减少,绿洲的范围不断缩小,C错;由于沙漠不断扩大,下游水量不断减少,使得绿洲不断向沙漠边缘退缩,D对。]
题组2 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
读某地区土地退化示意图,完成3~4题。
3.从气候特征的相似性来说,该图可以用来表示我国土地退化的区域是 ( )
A.黄土高原地区 B.华北平原地区
C.西北内陆地区 D.南方低山丘陵区
4.为避免土地进一步退化,应采取的有效措施是 ( )
A.加快城市化进程,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B.加大引水灌溉,发展农业生产
C.解决当地群众生活用能,严禁砍伐
D.大力植树造林,进行小流域综合治理
3.C 4.C [第3题,从图中成因来看,该区域风蚀作用较强,说明该地区降水较少,风力作用强,据此判定该区域地处我国西北内陆地区。第4题,西北内陆地区的土地退化主要表现为土地荒漠化,这与过度放牧、过度樵采、过度开垦有着密切联系,因此可以从解决当地群众生活用能、严禁砍伐、保护植被等方面解决。]
题组3 参与环境保护行动
公众参与是指环境保护中,任何公民都有依据一定法律程序,参与保护环境的权利和义务。据此回答5~6题。
5.下列关于公众参与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家庭是公众参与环境保护最基本的组织
B.公众参与必须具备正确的环境观念
C.公众参与高消费会促进经济发展,带来经济繁荣
D.公众参与就是青少年的参与
6.公众参与环境保护的程度,首先取决于( )
A.个人的环境意识 B.集体的环境意识
C.公众的环境意识 D.国家环保政策
5.B 6.C [第5题,人类要使自己的环境行为符合环境规律,在实施环境行为之前,必须具备正确的环境观念,即保护和改善环境的目的和动机。第6题,公众的环境意识是保护和改善环境、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所必需的思想和心理条件,因此是衡量公众参与环境保护程度的首要因素。]
参与环保,意识和渠道都重要
一方面,公众需要增强绿色低碳意识,更加自觉自发地采取实际环保行动;另一方面,各地各部门也应打开大门、畅通渠道,鼓励和支持公众参与生态环境保护。
一则“全国酒店一年丢弃香皂40万吨,造成极大浪费”的报道曾在网上引起热议。报道介绍,《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于2019年7月1日起施行,上海市旅游住宿业不再主动提供香皂、牙刷、梳子、剃须刀等一次性物品。大部分网友表示支持,纷纷点赞,但也有些反对的声音,认为自己携带洗漱用具比较麻烦,酒店理应为房客提供一次性用品。
对于酒店一次性物品的不同态度,凸显了当前公众环保意识和行动的参差不齐。近年来,公众环保权益意识在提高,遇到家门口水污染、楼下噪声污染等涉及自身利益的环境问题,越来越多的人会选择拨打环保热线、写信举报等方式,促进问题解决。与此同时,社会整体的环保责任意识仍有待加强。“反正空气已经这么糟了,我开个车能有多大影响?”“每天下班都关电脑多麻烦呀,开着也费不了多少电。”“家附近没有回收旧衣服的,干脆就扔垃圾桶吧。”……类似言行并不鲜见。
生态环境保护的公众参与度还不够,原因是多方面的。人们的文明素质在显著提升,但仍有一些人缺乏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意识,只图自己方便、风光,不管环境影响的现象,还时常可见。与此同时,一些地方公众参与环保的渠道狭窄甚至缺失。
可见,推进生态环境保护领域公众参与,“一个巴掌拍不响”。一方面,公众需要增强绿色低碳意识,更加自觉自发地采取实际环保行动;另一方面,各地各部门也应打开大门,畅通渠道,鼓励和支持公众参与生态环境保护。公众参与环保,意识和渠道都很重要。
选择绿色出行,为减轻空气污染出一份力;不只是“吐槽”白色污染,而且采取少用一次性餐具、塑料袋等实际行动;在办公室,也能做到随手关灯;看见冒黑烟的机动车,主动打电话给相关部门举报……每个人都可以从自己做起,从身边小事做起,主动选择绿色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聚沙成塔,集腋成裘。
值得注意的是,增强公众的环保意识及行动力,靠宣传、呼吁是远远不够的,也需要有完善的规章制度来加以约束、规范。在一些国家,人们可能会长距离开车,把废旧电器和家具等送到指定回收地点,一个重要原因是如果不这样做,他们就得向回收者付出费用。在垃圾分类、禁烧秸秆、阶梯水价等方面,制定科学完善的制度并严格执行,人们的环保意识才能逐步增强。
“民之所望,施政所向。”近年来,我国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不断满足人民对优美生态环境的需求。保护生态环境是为了人民群众,也离不开人民群众的积极支持和踊跃参与。在推进公众参与环保时,应完善法规制度,细化配套政策,拓宽公众参与渠道,建立高效沟通机制,注重信息公开和科学解释,让公众对环保的状况有充分了解,知情权、参与权得到充分保障。2019年1月1日起施行的《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办法》规定,环评报告未充分征求公众意见将被退回。制定完善类似制度并落到实处,对推进公众参与环保意义重大。
污染防治攻坚战,迫切需要更多“行动派”积极参战。生态文明是人民群众共同参与、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事业,每个人都是生态环境的保护者、建设者、受益者,没有哪个人是旁观者、局外人、批评家,谁也不能只说不做,置身事外。社会各界齐心协力,积极行动,每个人都贡献一点正能量,就能汇聚成建设美丽中国的磅礴之力。
(来源于《人民日报》,作者赵贝佳,有删改)
教材P95问题
(1)积极向公众宣传保护环境和合理利用资源的国策;(2)从身边的点滴小事做起,培养保护环境、节约资源的习惯;(3)积极同破坏资源、污染环境的行为作斗争。(言之有理即可。)
教材P96活动
古巴比伦消失的原因:①古巴比伦由于城市的发展,人口的增加,导致对耕地和木材的需求增大,于是开荒伐林,改森林为农田。②没有森林作固定水土作用,所以开始出现土地沙化、水土流失等问题,而农田也逐渐变为沙漠。③农田不足造成粮食不足,粮食不足又造成了国家的内乱,国家内乱使古巴比伦逐渐走向衰亡。
教材P97活动
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保护生态环境和发展经济是有机统一的,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生态环境质量直接决定着民生质量,改善生态环境就是改善民生,破坏生态环境就是破坏民生。改善生态环境,建设生态文明,突出体现了以人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2)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最为基础的条件,是我国持续发展最为重要的基础。
(3)生态环境还是人类文明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生态环境保护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业,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
(4)生态环境与生产力直接相关。自然界中的生态环境是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的基础和材料,因此是生产力直接的“构成要件”。只要保护好了生态环境,就可以发展生态产业、绿色产业,实现经济价值,变成真金白银。
教材P98活动
一是从重经济增长轻环境保护转变为保护环境与经济增长并重,把加强环境保护作为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重要手段,在保护环境中求发展。二是从环境保护滞后于经济发展转变为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同步,做到不欠新账,多还旧账,改变先污染后治理、边治理边破坏的状况;三是从主要用行政办法保护环境转变为综合运用法律、经济、技术和必要的行政办法解决环境问题,自觉遵循经济规律和自然规律,提高环境保护工作水平。
教材P100~101活动
学生根据实际情况自己选择。
教材P102~103活动
略。请根据下面的体系图快速回顾本单元内容,把各序号代表的含义填到对应的框内,构建出清晰的知识网络。
①生态系统
②共同
③生态系统
④生态问题
⑤措施
⑥八项
⑦国际
⑧生态环境
[学思心得]
环境污染
1.固体废弃物污染
(1)固体废弃物的危害
对大气环境的危害 细微颗粒随风飘逸,造成大气污染;垃圾分解,释放有害气体;垃圾填埋处理中逸出沼气;焚烧法处理时造成大气二次污染
对水环境的危害 倾倒垃圾污染水体,危害水生生物生存,缩减水面有效面积,降低排洪、灌溉能力;露天堆放和简单填埋,渗滤液造成地表水和地下水污染
对土壤环境的危害 风化、淋溶、径流侵蚀,破坏土壤生态环境;有害成分通过土壤在动植物体内蓄积,最终危及人体健康
其他危害 占用耕地,加剧耕地短缺;影响环境卫生,传播疾病;有害废弃物危害人体健康
(2)垃圾处理方法
处理方法 优点 缺点
填埋法 投资少,处理量大,技术要求不高 永久性占地面积大,造成污染的潜力大
堆肥法 通过微生物发酵,可将病原菌杀死,使垃圾变成有机肥 无法处理不可降解垃圾,露天堆放易造成大气污染、水污染
焚烧法 回收热能和垃圾减量最彻底,消灭各种病原菌体 耗资巨大,焚烧后所剩10%的灰烬是难以处理的部分;大气污染严重
2.水体污染的类型、成因及危害
根据污染物的差异,可把水体污染分成不同的类型,具体对比分析如下:
类型 水体富营养化 重金属污染 海洋石油污染
含义 因氮、磷等营养元素大量进入水体引起的水质恶化现象 各类重金属(汞、镉、铅、铬等)进入水体,经动植物生物链逐渐积累,对人畜造成伤害 近海石油的开采、加工和运输过程中,大量石油流失到海洋中,造成污染范围极广的现象
污染源 生产和生活污水中所含的氮、磷等营养物质 工业生产中排放的含重金属的污水和固体垃圾中重金属的淋溶污水 近海石油泄漏
表现 陆地水体称为“水花(水华)”,又称“藻花”;海洋水体称为“赤潮” 各种重金属引起的人畜病症 海洋上漂浮大量油膜和油块
危害 水体中植物死亡,鱼类死亡;湖泊演变为沼泽 重金属元素通过食物链放大,最终危害人类身体健康 海洋生物大量死亡;阻碍海藻光合作用;影响海洋底栖动物;石油氧化分解大量消耗水中溶解氧
案例 太湖的富营养化现象 日本的水俣病 瓦尔迪兹号油轮泄漏事件
3.大气污染及其防治
(1)大气污染的主要类型、成因及其危害
类型 成因 危害
酸雨 燃烧煤、石油、天然气,排放硫氧化物和氮氧化合物等酸性气体 河湖水酸化,危害生物;土壤酸化,危害农作物、森林;腐蚀建筑物和文物古迹;危害人体健康
光化学烟雾 排入大气的氮氧化合物和碳氢化合物等,受太阳紫外线作用,产生刺激性的浅蓝色烟雾 烟雾积聚不散,造成大气污染,危害人体健康
温室效应 燃烧化石燃料排放出的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增加了大气吸收地面辐射的能力 导致全球气候变暖,海平面上升;生态系统改变,自然灾害加剧等
可吸入颗粒物 降水量少,植被覆盖率低,土地荒漠化加剧;燃煤烟尘、建筑工地多、汽车尾气排放量大且缺乏标准或不达标 吸入颗粒物过多或颗粒物中含有毒有害成分时,就可能出现免疫功能障碍,危害人体健康,如传染病、“尘肺病”、恶性病变等
(2)大气污染的防治措施
1.下图为华东地区和东北地区的城市大气PM2.5和SO2多年平均浓度日变化曲线图。读图,回答(1)~(2)题。
(1)两地区的城市大气PM2.5浓度一般在10时以后下降,其主要原因是 ( )
A.户外活动减少,利于污染物沉降
B.降水频率增加,有利于空气净化
C.热岛效应增强,利于污染物扩散
D.汽车流量减少,尾气排放量减少
(2)华东地区大部分时段大气SO2浓度低于东北地区,主要的影响因素是( )
A.能源结构 B.人口密度
C.资源条件 D.出行方式
1.C 2.A [第(1)题,10时以后,随着气温的升高,城市上升气流增强,利于污染物扩散。而城市上升气流增强,与10时以后交通繁忙等人类活动导致的“热岛效应”增强密切相关。第(2)题,东北地区煤炭资源丰富,能源消费结构以煤炭为主,排放出的SO2多,大气污染较重;华东地区煤炭分布较少,能源消费构成中石油、天然气比重较大,且近年来核电比重上升较快,因此排放出的SO2相对较少。]
生态破坏
1.森林资源的生态功能
森林具有强大的生态效益,能为人类提供各种生态服务。森林尤其是原始森林被大面积砍伐,无疑会影响和破坏森林的生态功能,带来生态灾难。
2.草地退化的原因、危害及其防治措施
(1)草地退化的原因与危害
原因 自然原因 自然环境比较脆弱,易受外力破坏;气候变暖,降水减少,干旱灾害频繁发生;虫害与鼠害严重等
人为原因 人口增加;过度放牧;盲目开垦;乱采滥挖;捕杀野生动物等
危害 牧场退化,载畜量下降;草原生态恶化;土地沙化和盐渍化;草原动植物资源遭到破坏
(2)草地退化的防治措施:控制人口增长,改善经济结构,加速经济发展。
3.湿地的主要功能及其减少的原因
(1)湿地的生态服务功能
(2)湿地减少的原因
湿地的减少既有自然原因,又有人为原因,其中人为原因是主要原因。具体如下图所示:
(3)保护湿地
签署《湿地公约》,通过国际合作,保护重要湿地系统,对退化和受损湿地生态系统进行恢复和重建。
4.生物多样性保护
(1)物种灭绝的原因
自然原因 物种有发生、发育和消亡的过程,所以生物灭绝是一种正常的自然现象
人为原因 滥捕滥杀野生动物、森林破坏,湿地、草场退化等破坏了野生动物的生存环境;环境污染和外来物种的入侵都是导致生物多样性减少的人为原因
(2)保护措施
建立自然保护区,保护生态环境;把某些珍稀物种迁出原地,迁入适宜的环境进行特殊保护和管理;建立濒危物种种子库,动物精子库等,保护遗传资源;国家颁布生物保护的法律法规。
2.下图为我国某河源头地区不同海拔和坡向的草地退化率分布图。读图,完成(1)~(2)题。
(1)该河源头地区草地退化的最主要原因是 ( )
A.过度樵采 B.过度农垦
C.过度放牧 D,过度利用水资源
(2)当地人类活动最活跃的地区可能位于 ( )
A.东坡 B.西坡
C.南坡 D.北坡
(1)C (2)C [第(1)题,读图可知,该河源头地区是草地,草地为牧场的主要分布区,草地退化的最主要原因是过度放牧,C项对。过度樵采主要是林区的活动,A项错。高海拔地区不适宜种植业的发展,不存在过度农垦、过度利用水资源等问题,B、D两项错。第(2)题,根据图中退化率的坡向差异,最严重的是南坡或东南坡。所以当地人类活动最活跃的地区可能位于南坡,C项对。]第一节 碳排放与环境安全
课程标准 素养目标 任务设定
运用碳循环和温室效应原理,分析碳排放对环境的影响,说明碳减排中国际合作的重要性。 1.结合自然界碳循环示意图,了解自然界中碳循环的基本过程,结合实例说明温室效应的基本原理。(综合思维)2.结合碳循环和温室效应原理,分析碳排放对环境的影响。(综合思维)3.了解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国际公约,说明碳减排中国际合作的重要性。(人地协调观) 1.碳循环的基本过程是怎样的?2.温室效应的基本原理是什么?3.什么是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4.什么是碳交易?5.在碳减排中,中国的贡献有哪些?
一、自然界的碳循环与温室效应
1.碳循环
碳元素不断地在大气圈、水圈、岩石圈以及生物圈之间进行转移和交换,构成了自然界的碳循环。
2.碳循环过程
大气中的二氧化碳被植物吸收,通过光合作用形成有机碳固定在生物体内,有些生物在地壳运动中被掩埋,经过漫长的时间形成化石燃料,生物的呼吸作用、化石燃料的燃烧以及人类活动等,都能使有机碳转化为二氧化碳,重新回到大气中。
[特别提醒] (1)自然界未受到人类活动干扰的情况下,碳循环相对稳定,并维持着动态平衡。
(2)碳元素在不同圈层的主要存在形式
大气圈:主要是二氧化碳和甲烷等形式。水圈:主要是溶解碳酸盐等形式。生物圈:主要是有机物的形式。岩石圈:主要是碳酸盐岩和化石矿产的形式。
3.温室效应
(1)原理:近地面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和水汽等吸收地面长波辐射,并通过大气逆辐射将热量返还给地面。人们把大气的这种保温作用称为温室效应。
(2)对环境的影响:人类活动引起的温室气体含量的变化会影响地球的温室效应,导致地球表面温度等发生相应的变化。
[图表点拨] (1)教材第57页图2-1-3,该图展示出:
自然界碳循环的主要形式及过程。自然界碳循环的主要形式包括有机体和大气之间的碳循环(即碳的生物循环)、大气和海洋之间的二氧化碳交换、碳质岩石的形成和分解等,这些形式的碳循环是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的。
(2)教材第58页图2-1-5,该图展示出:
太阳辐射透过大气层到达地面,地面增温放出长波辐射,温室气体对太阳辐射吸收很少,主要吸收地面长波辐射,然后又以大气逆辐射将热量返回给地面,对地面起到了保温作用。
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
1.绝大部分碳贮存在大气、水和生物体中。 ( )
2.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来自植物的呼吸作用。 ( )
3.碳的生物循环周期约为10年。 ( )
4.人类活动对碳平衡几乎没有影响。 ( )
提示:1.× 99.9%的碳贮藏于岩石圈和化石燃料中,只有很少一部分分布在大气、水和生物体中。
2.× 生物的呼吸作用、化石燃料的燃烧以及人类活动等,都能使有机碳转化为二氧化碳。
3.× 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在碳的生物循环中的一个周期约需20年。
4.× 人类活动对自然界的碳平衡具有重要的扰动作用。
二、碳排放对环境的影响
碳排放加剧全球气候变暖。
1.全球变暖的原因
(1)煤、石油、天然气等化石燃料通过燃烧释放热能,并向大气中排放二氧化碳,使得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逐年增加。
(2)人类对森林、草原等的大规模破坏,导致植物对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吸收和贮存减少。
(3)由于地表水域逐渐减少,二氧化碳的吸收、溶解条件受到干扰。
2.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
(1)生态系统遭到破坏。
(2)全球海平面上升。
(3)极端天气频发
受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高温、干旱、强降水等极端天气频发,气象灾害加剧。
(4)威胁人类健康。
[特别提醒] (1)全球气候变暖对人类活动和社会的影响要从有利和不利两方面分析,总的来说是弊大于利,因此人类要加强对气候的保护,减少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排放。
(2)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合理措施
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提高清洁能源消费比重;发展清洁燃烧技术;开发利用新能源;调整产业结构等。
[微思考] 近年来有些地方出现了冷冬天气,有人认为“目前全球气候变暖”的说法是不对的。你认可这种观点吗?为什么?
提示:不认可。因为全球气候变暖是一种整体大趋势,并不是说地球上任何时间或任何地点温度都在上升。在全球气候变暖的大背景下,气候异常事件多发,某些地方甚至出现冷冬天气,这其实也是全球气候变暖的一种表现。
三、碳减排中的国际合作
1.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
(1)碳排放导致的环境问题往往具有全球性,因此应对气候变化是全球共同的责任。
(2)到目前为止,发达国家人均碳排放量仍是世界上最多的。此外,发达国家还通过产业转移的方式进行碳转移,这将进一步加重发展中国家的环境污染和碳减排负担。
①发达国家有义务在碳减排国际合作中承担更多的责任。
②发展中国家应妥善处理经济发展和碳排放的关系,不能为了发展而牺牲环境,也不能因为碳减排而延续贫困、制约发展。
2.国际合作中的碳交易
(1)碳交易:为了平衡各国利益,鼓励减少二氧化碳排放,《京都议定书》把二氧化碳排放权确定为一种商品,并在国家或地区间建立起二氧化碳排放权的“交易机制”,简称碳交易。
(2)原则:公平性原则,《京都议定书》对已经签署协议的发达国家的碳减排额有定量的强制要求,对发展中国家则没有。
(3)要求:发达国家为了在规定时间内完成碳减排指标,可以通过技术援助等措施帮助发展中国家实现碳减排,也可通过购买发展中国家的碳减排额抵消自身的碳减排指标。
3.碳减排中的中国贡献
(1)中国的承诺
2015年,我国政府向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秘书处提交了应对气候变化国家自主贡献文件《强化应对气候变化行动——中国国家自主贡献》。
(2)中国的合作
我国积极参与全球环境治理,推进气候变化、清洁能源、生态保护、低碳智慧型城市建设等领域的国际合作,为构建公平合理、合作共赢的全球气候治理体系作出重大贡献。
(3)中国的行动
为实现碳减排承诺,我国积极推进绿色发展,构建低碳经济体系。
(4)中国的成就
我国碳排放强度呈现逐年下降的趋势。
[微思考] 为抑制气候变暖的趋势,我国要实现21世纪中叶碳排放的目标,请你从能源开发和利用的角度献计献策。
提示:发展并推广先进的节能技术,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优化能源结构,减少化石燃料的使用,开发使用新能源;积极发展高效、洁净、低碳排放的煤炭利用技术,走“低碳经济”的发展道路。
碳排放与环境安全
材料一 据在南极考察的美国科学家考证,阿德利亚企鹅通常喜欢在海面浮动冰山的顶部群居生活。据统计,南极的平均气温近50年来升高了2.5 ℃,导致浮动冰山顶部的大量积雪融化,淹没了企鹅赖以产卵和孵化幼仔的地方,致使阿德利亚企鹅数量锐减。南极地区的阿德利亚企鹅数目已从1975年的1.5万对减少到了目前的9 000对左右。
材料二 新华社沈阳2003年9月14日电(记者张玫、沈科)中国科学家测量发现,世界之巅——珠穆朗玛峰峰顶覆盖的千年积雪30余年来正在不断融化变薄。使珠峰的雪面高程33年持续下降了约1.3米。
材料三 2020年2月19日拍摄的照片显示了南太平洋岛国图瓦卢的美丽海岸线。这个四季风景如画的南太平洋小国目前正面临被海水吞没的危险。
问题1 (地理实践力)上述材料所反映的是全球大气环境的什么问题?
提示:全球气候变暖问题。
问题2 (综合思维)该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是什么?有什么危害呢?
提示:原因:人为排放大量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人类大量地毁坏植被;地表水域逐渐减少,二氧化碳的吸收、溶解条件受到干扰。危害:生态系统失衡;海平面上升;极端天气频繁发生;威胁人类健康。
1.全球变暖的原因
(1)人为排放大量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
(2)人类大规模地破坏植被。
(3)地表水域逐渐减少,二氧化碳的吸收、溶解条件受到干扰。
2.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
影响 表现
生态系统失衡 遭受破坏的生态系统数量将有所增加,空间范围也将有所扩大
全球海平面上升 一些沿海地区面临被淹没的危险
极端天气频发 高温、干旱、强降水等极端天气频发,气象灾害加剧
影响国民经济 气候变化对农业产量、作物品种、耕作方式、农业生产的稳定性等方面,都会产生一定的影响;另外,气候变化对工业生产、交通运输和旅游业产生影响
威胁人类健康 全球气候变暖,使热带、亚热带地区极端炎热天气出现的频率增加,从而加快或者扰乱人体的新陈代谢;还会改变某些疾病传染媒介的活动范围,改变病原菌的滋生环境,威胁人类健康
3.应对全球变暖的对策
1.读全球气温变化曲线图,回答(1)~(2)题。
(1)1970~2000年,全球平均气温的总体变化趋势是( )
A.有时上升有时下降
B.总体变化趋势是上升
C.一直上升
D.一直下降
(2)导致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增加的最主要原因是( )
A.非洲人口迅速增加
B.火山、地震频繁发生
C.石油价格上涨,导致各国大量使用煤炭
D.森林的大量破坏和高耗能工业的飞速发展
(1)B (2)D [第(1)题,从图中可以看出,1970~2000年期间,全球平均气温总体变化趋势是上升的,B项正确。第(2)题,毁林使森林吸收的二氧化碳减少,高耗能工业燃烧化石燃料会释放二氧化碳,以上是导致二氧化碳浓度增加的主要原因,D项正确。]
碳减排中的国际合作
材料一 《京都议定书》规定,到2010年,所有发达国家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排放量要比1990年减少5.2%,而对发展中国家暂时不做减排要求;发达国家帮助发展中国家每分解一吨标准二氧化碳,就可多排放一吨相应气体,即获得一吨排放权。2008年,中国某公司与丹麦签署二氧化碳减排贸易协议,丹麦将向中国购买63万吨二氧化碳减排指标。
材料二 第二十五届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于2019年12月2日在西班牙首都马德里开幕,来自近200个国家和地区及国际组织的代表将就《巴黎协定》实施细则遗留问题等议题展开谈判,大会预计将持续至13日。本次大会的主要任务是完成《巴黎协定》实施细则遗留问题的谈判,其中,重点是关于《巴黎协定》第六条有关市场机制问题的谈判。
材料三 低碳经济是指在可持续发展理念指导下,通过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产业转型、新能源开发等多种手段,尽可能地减少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消耗,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达到社会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的一种经济发展形态。我国已将减排目标纳入“十三五”规划:“到2020年,我国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量要在2005年的基础上降低40%至45%,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比重要达到15%左右,同时要增加4 000万公顷的森林面积和13亿立方米森林蓄积量。”
问题1 (综合思维)碳减排中的国际合作的原因是什么?
提示:碳排放导致的环境问题具有全球性和共同性。
问题2 (人地协调观)材料二反映出国际环境保护合作应遵循什么原则?
提示: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
问题3 (地理实践力)简述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合作并进行二氧化碳排放权交易的制度对抑制全球气候变暖的意义。
提示: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合作并进行二氧化碳排放权交易的制度,可以控制二氧化碳的总排放量,增强各国的环保意识,促使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转让环保技术,并能促进各国进行清洁生产和可持续发展。
碳减排与国际合作
碳减排 概念 碳减排主要是通过人类活动,防止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持续上升
核心 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增加碳汇
低碳发展 低碳发展一方面要降低二氧化碳排放,另一方面要实现经济社会发展。它的基本特征是低能耗、低排放和低污染
主要手段 第一,理念更新、保护现有碳库;第二,政策指引;第三,技术支持;第四,国际合作
碳减排国际合作 《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 面对全球变暖的威胁,联合国于1992年制定了《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
《京都议定书》 这标志着国际社会进入了实质性减排的阶段。人类发展史上首次提出一个国际法律框架,用来限制人类活动对地球系统的碳循环和气候变化的干扰
《巴黎协定》 2015年12月12日,巴黎气候变化大会通过关于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新协议——《巴黎协定》,《巴黎协定》标志着碳减排国际合作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它的重要性在于以下四个方面:第一,奠定了世界各国广泛参与碳减排的基本格局;第二,《巴黎协定》确立了2020年后以“国家自主贡献”目标为主题的国际应对气候变化机制;第三,《巴黎协定》标志着国际气候谈判将从宏观的机制谈判向具体的低碳行动和政策谈判转移;第四,《巴黎协定》标志着多元治理将成为全球气候治理的新亮点,城市和企业在低碳发展进程中的表现突出
意义 从长远来看,碳减排符合各国的共同利益,这是建立国际合作的基础。国际合作通过公约及法律框架约束合作国家积极兑现碳减排的承诺,是碳减排行动的必然途径
2.2005年2月16日,《京都议定书》正式生效。《京都议定书》是1997年在日本京都召开的《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三次缔约方大会上通过的。然而美国政府于2001年宣布将不履行《京都议定书》所规定的义务。据此完成(1)~(3)题。
(1)《京都议定书》要解决的问题是( )
A.臭氧层破坏问题
B.污染物跨境转移问题
C.酸雨问题
D.温室气体的排放问题
(2)发达国家率先履行减排的义务,技术能力差、经济水平较低的发展中国家暂时没有减排的强制要求,这是因为( )
A.环境问题是地区性问题
B.国际环保合作必须遵循共同的责任原则
C.地球上二氧化碳的增多主要是由已完成工业化的发达国家造成的
D.目前,发展中国家是世界上非可再生资源的主要消费者和重要污染源
(3)美国不履行《京都议定书》所规定的义务说明( )
A.美国没有承担起相应的责任
B.温室气体对美国没有影响
C.经济发达国家不需要承担责任
D.《京都议定书》不具有法律约束力
(1)D (2)C (3)A [第(1)题,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京都议定书》主要要求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所以其要解决的问题是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排放问题,故选D。第(2)题,地球上二氧化碳的增多主要是由已完成工业化的发达国家造成的,因此发达国家率先履行减排的义务,技术能力差、经济水平较低的发展中国家暂时没有减排的强制要求,故选C。第(3)题,美国不履行《京都议定书》所规定的义务,说明美国没有承担起相应的责任;温室气体对美国也有影响;发达国家有义务在碳减排国际合作中承担更多的责任;《京都议定书》是国际上第一个具有法律约束力的碳减排文件,但是对违法者缺乏有效的制裁手段。]
综合思维:透过树木年轮分析气候
在伐木后的树桩上可以看到许多同心圆,这就是树木的年轮。长在自然状态下的树木,其年轮记录了它们生长时的环境状况,如气温的高低、降水的多少等。我们一旦能够确定树木年轮的确切年份,就可以了解当时的气候了。
读下图,完成(1)~(2)题。
(1)若甲、乙两图分别示意同一地区同一树种的两棵树木及其年轮,则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
A.1860~1890年间该地区气温较1840~1860年间气温有明显下降
B.甲图中树木生长的年代与图乙中树木生长的年代约有45年重合
C.通过对比甲、乙两图,可以分析该地区前后约40年的气候情况
D.乙图中树木约在1900年前后停止生长
(2)下列关于树木年轮的说法,正确的是 ( )
A.在我国森林和草原的过渡地带,树木年轮的宽窄主要受热量状况的影响
B.与同纬度的温带海洋性气候区相比,温带季风气候区的树木年轮表现得更加宽窄均匀
C.在干旱的山区,迎风地带树木的年轮往往比背风地带的窄
D.厄尔尼诺现象发生时,美国西南部冬季更加湿润,树木会形成更宽的年轮
(1)C (2)D [第(1)题,图中1860~1890年间树木年轮较1860年之前的密集,表明该地区气温下降明显;观察甲、乙两图可知,两图中树木生长年代约重合45年;通过对比甲、乙两图,可以分析该地区前后约60年(1840年至1900年)的气候变化;乙图中树木在1900年前后年轮结束,说明其停止生长(可能被砍伐)。第(2)题,我国森林和草原的过渡地带,树木年轮的宽窄主要受水分状况的影响;温带季风气候区气温、降水季节变化大,降水的年际变化也较大,树木年轮宽度比同纬度的温带海洋性气候区的树木年轮宽度变化大;在干旱的山区,迎风地带降水较多,树木的年轮往往比背风地带的宽。]
本题组通过树木年轮能够记录生长时的环境状况,如气温的高低、降水的多少等,了解当地气候情况,体现了地理学科的地理实践力。年轮的疏密程度变化反映了气候的变化情况。不同的气候,降水季节变化不同,年轮的宽窄也不同。
课 堂 小 结 课 堂 速 记
1.自然界的碳循环的大致过程是:大气中的二氧化碳被植物吸收,通过光合作用形成有机碳固定在生物体内,有些生物在地壳运动中被掩埋,经过漫长的时间形成化石燃料。生物的呼吸作用、化石燃料的燃烧以及人类活动等,都能使有机碳转化为二氧化碳,重新返回到大气中。2.近地面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和水汽等吸收地面长波辐射,并通过大气逆辐射将热量返还给地面。人们把大气的这种保温作用称为温室效应。3.应对气候变化是全球共同的责任,但各国由于历史责任和现实能力不同,在具体担负的责任上应有所区别。4.为了平衡各国利益,鼓励减少二氧化碳排放,《京都议定书》把二氧化碳排放权确定为一种商品,并在国家或地区间建立起二氧化碳排放权的“交易机制”,简称碳交易。 5.我国积极参与全球环境治理,推进气候变化、清洁能源、生态保护、低碳智慧型城市建设等领域的国际合作,为构建公平合理、合作共赢的全球气候治理体系作出重大贡献。
题组1 自然界的碳循环与温室效应
下图为自然界碳、水循环示意图。读图,回答1~2题。
1.人类对碳循环过程的影响是造成目前全球气候变暖的主要原因,人类影响最大的环节对应图中的( )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2.图示碳循环过程可以说明( )
①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是碳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 ②地理环境中的碳循环往往跨越圈层 ③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是相互独立的 ④自然环境中的物质和能量处在不断的循环之中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1.B 2.A [第1题,全球气候变暖的主要原因是人类燃烧化石燃料排放大量温室气体,或人类大量砍伐森林,减少了植物对温室气体的吸收,即③④,选B。第2题,图中碳循环说明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③错;碳循环是物质循环,图中没有体现能量循环,④不选。]
题组2 碳排放对环境的影响
读某年部分国家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统计图及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二氧化碳排放总量比例图,回答3~4题。
两类国家二氧化碳排放总量比例
3.下列关于图中相关国家二氧化碳排放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法国排放总量远大于中国
B.经济越发达,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越小
C.德国是世界上最大的二氧化碳排放国
D.发达国家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一般大于发展中国家
4.各国大量排放二氧化碳,可能产生的影响是 ( )
A.陆地淡水资源储藏量增加
B.地球上陆地面积减小
C.森林特别是热带雨林减少
D.世界各国不会再出现粮食短缺问题
3.D 4.B [第3题,读图可知,法国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大于中国,但中国人口总量远大于法国,故法国二氧化碳排放总量小于中国,A项错误。发达国家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远高于发展中国家,B项错误。德国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小于美国,且德国的人口总量也小于美国,故德国不是世界上最大的二氧化碳排放国,C项错误。发达国家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一般大于发展中国家,D项正确。第4题,各国大量排放二氧化碳,会加剧全球气候变暖。全球气候变暖会加剧两极地区及陆地上高山冰雪融化,陆地淡水资源储藏量减少,A项错误。全球气候变暖会促使海水温度升高、体积膨胀,也会使两极地区及陆地高山上的冰雪融化,从而导致区域和全球的海平面上升,一些沿海地区面临被淹没的危险,地球上陆地面积减小,B项正确。森林特别是热带雨林减少不是各国大量排放二氧化碳产生的影响,C项错误。全球气候变暖,使得极端天气频发,气象灾害加剧,进而可能会影响各地的农业发展条件,出现粮食短缺问题,D项错误。]
题组3 碳减排中的国际合作
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17次缔约方会议在南非德班召开,《京都议定书》第二承诺期的存续问题,是德班大会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经过近两周“马拉松式”的谈判,会议当地时间11日凌晨在南非德班闭幕,大会通过决议,建立德班增强行动平台特设工作组,决定实施《京都议定书》第二承诺期并启动绿色气候基金。据此完成5~6题。
5.下列最急切盼望《京都议定书》第二期承诺能早日执行的国家是( )
A.俄罗斯 B.美国
C.中国 D.马尔代夫
6.发达国家率先承担先减多减限制的义务,说明( )
A.地球上二氧化碳的增多都是由已完成工业化的发达国家造成的
B.发展中国家经济水平低,不承担减排限排的义务
C.国际环保中,无论国家大小,承担的责任是相同的
D.国际环保中,应遵循“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
5.D 6.D [第5题,马尔代夫属于地势低平的岛国,全球变暖引起的海平面上升,四国中对其危害最大。第6题,从工业革命到现在,发达国家排放的二氧化碳多于发展中国家,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中更应该承担大的责任。]
气候变暖的原因与危害
1.全球气候变暖的原因
引起气候系统变化的原因有多种,概括起来可分成自然的气候波动与人类活动的影响两大类。前者包括太阳辐射的变化、火山爆发等;后者包括人类燃烧化石燃料以及毁林引起大气中温室气体浓度的增加、硫化物气溶胶浓度的变化、陆面覆盖和土地利用的变化等。
气候系统所有的能量基本上来自太阳,所以太阳能量输出的变化被认为是导致气候变化的一种辐射强迫,也就是说太阳辐射的变化是引起气候系统变化的外因。
另一个影响气候变化的自然因素是火山爆发。火山爆发之后,向高空喷放出大量硫化物气溶胶和尘埃,可以到达平流层高度。它们可以反射太阳辐射,从而使其下层的大气冷却。
人类活动引起的全球气候变化,主要包括人类燃烧化石燃料,硫化物气溶胶其中浓度的变化,陆面覆盖和土地利用的变化(如毁林引起的大气中温室气体浓度的增加)等。
2.危害的基本介绍
(1)气温升高所带来的热能,会提供给空气和海洋巨大的动能,从而形成大型甚至超大型台风、飓风、海啸等灾难。每年所遭受和面临的灾难越来越多,损失的生命和金钱数目越来越大,越来越让人难以接受。台风、海啸等灾难不单直接破坏建筑物和威胁人类生命安全,也会带来次生灾难,尤其是台风、飓风等灾难所带来的大量降雨,会导致泥石流、山体滑坡等,严重威胁交通安全和居民生活安全。
(2)气温升高不单会从海洋直接吸取水分,还会从陆地吸取水分,使得内陆地区大面积干旱,从而导致粮食饲料减产。粮食和肉类食品将面临匮乏,直接威胁国家稳定。为食物而引起的恐慌和争斗,将不再是落后村落中才会发生的事。
(3)气温升高所融化的冰山,正是我们赖以生存的淡水最主要的来源。我们的地下淡水储备很大部分来自冰山融水。在气温平衡正常时,冰山的冰雪循环系统,即冰山夏天融化,流向山下,流入地下,给平原地区积累淡水,并起到过滤作用。冬天水分以水蒸气的形式回到山上,通过大量降雪重新积累冰雪,也是过滤过程。整个循环过程使得我们的淡水有了稳定平衡的保障。而如今全球变暖使得冰山冰雪的积累速度远没有融化速度快,甚至有些冰山已不再积累,这就断绝了当地的饮用淡水。这将会带来因缺水而产生的冲突和战争。
(4)气温升高使得自然界食物链逐渐断裂。
(5)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上升,会导致海洋中二氧化碳含量上升,使海洋碳酸化,这会杀死大量微生物。海洋温度上升也会破坏大量以珊瑚为中心的生物链。最底层的食物消失,使海洋食物链从最底层开始,向上迅速断裂,并蔓延至海洋以外。由于没有了食物,将会有大量海洋生物,和以海洋生物为食的其他生物死亡。海洋中大量生物死亡,将会污染海洋,加速其他生物的死亡;同时释放大量温室气体,加速全球变暖,形成恶性循环。
(6)温度上升,无脊椎类动物,尤其是昆虫类生物提早从冬眠中苏醒,而靠这些昆虫为生的长途迁徙动物却无法及时赶上,错过捕食的时机,从而大量死亡。昆虫们提前苏醒,因为没有了天敌,将会肆无忌惮地吃掉大片森林和庄稼。没有了森林,等于无形当中增加了二氧化碳的含量,加速全球变暖,形成恶性循环;没有了庄稼,就等于人类没有了食物。
(7)蜜蜂数目的大量减少,也是自然界食物链彻底崩溃的前兆。没有了蜜蜂帮助传播花粉,植物将无法繁殖。也就是说,庄稼无法繁殖,无法结果,人类将没有食物。全球人类将面临食物短缺,为争夺食物而引发的战争将越来越多,越来越近。而供人类争夺的食物,也将越来越少。
(8)全球变暖导致陆地水分大量流失,随时会有“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现象发生。不光是森林中的山火,城市中的火灾也将会非常频繁。大火无情,我们的家将24小时处于危险当中,就是说即使在夜间也会有发生火灾的可能。
(9)全球变暖所能确定并公开的最大威胁,是冰河时代的突然降临。
(10)气温升高会给人类生理机能造成影响,生病概率将越来越大,各种生理疾病将快速蔓延,甚至滋生出新疾病。眼科疾病、心脏类疾病、呼吸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类疾病、病毒类疾病、细菌类疾病……社会在医疗上所支付的金钱会越来越多,死于非命的人会越来越多。癌症,将越来越普及;猝死,将会越来越普遍。
(11)气温升高,冰川消融,海平面升高会引起海岸滩涂湿地、红树林和珊瑚礁等生态群丧失,海岸侵蚀,海水入侵沿海地下淡水层,沿海土地盐渍化等,造成海岸、河口、海湾自然生态环境失衡,给海岸带生态环境带来灾难。
(12)水域面积增大,水分蒸发也更多了,雨季延长,水灾正变得越来越频繁。遭受洪水泛滥的机会增大、遭受风暴影响的程度和严重性加大,水库大坝寿命缩短。
(13)病菌通过极端天气和气候事件(厄尔尼诺现象、拉尼娜现象、干旱、洪涝、热浪等),扩大疫情的流行,对人体健康危害很大。
(文章摘至网络,有删改)
教材P56问题
特点:全球气温波动上升,并呈现加速上升的趋势。
原因:人类开发利用化石燃料,向大气中排放大量二氧化碳;对森林、草原等的大规模破坏,导致植物对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吸收和贮存减少;同时,地表水域逐渐减少,二氧化碳的吸收、溶解条件受到干扰等,使得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逐年增加,温室效应增强,全球气候呈变暖趋势。
教材P58活动
人类大量开采使用化石燃料,使岩石圈中的碳被活化,重新参与到碳循环过程中,导致大气中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浓度升高,从而导致温室效应增强,地表温度升高。
教材P59活动
碳排放使的大气中的二氧化碳的含量增加,破坏了自然界中原有的碳循环和碳平衡,增强了大气的温室效应,加剧了全球气候变暖。
教材P61活动
发达国家的说法是错误的。应对气候变化是全球共同的责任,但各国由于历史责任和现实能力不同,在具体担负的责任上应有所区别。大气中人为增加的二氧化碳主要是由西方国家的工业化带来的,广大发展中国家在很大程度上是受害者。到目前为止,发达国家仍是世界上人均碳排放量最多的国家。此外,发达国家还通过产业转移的方式进行碳转移,这将进一步加重发展中国家的环境污染和碳减排负担。因此,发达国家有义务在碳减排国际合作中承担更多的责任。
教材P63活动
1.《京都议定书》把二氧化碳排放权确定为一种商品,并在国家或地区间建立起二氧化碳排放权的“交易机制”,简称碳交易。广西壮族自治区隆林县林业开发有限公司通过植树造林减少温室气体在大气中的浓度而获得可观的碳汇收入。
2.(1)生态效益:涵蓄水源、保持水土;净化空气,调节气候;改良土壤。
(2)经济效益:获得碳汇收入;提供木材、能源、食物。
教材P65活动
略。第二节 自然保护区与生态安全
课程标准 素养目标 任务设定
结合实例,说明设立自然保护区对生态安全的意义。 1.结合所在区域的地理背景,分析设立自然保护区的目的和对生态安全的意义。(区域认知)2.结合实例,了解自然保护区的内部结构和设立自然保护区后的成效。(地理实践力、综合思维)3.结合实例,了解三江源地区独特的生态系统及其出现的问题,说明三江源自然保护区对生态安全的意义。(地理实践力、人地协调观) 1.什么是自然保护区?2.自然保护区的内部结构由哪几部分组成?3.什么是生态安全?4.自然保护区有何作用?5.为什么说三江源自然保护区具有独特的生态系统?
一、什么是自然保护区
1.概念
自然保护区是指国家或地区对有代表性的自然生态系统、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物种的天然集中分布区、有特殊意义的自然遗迹等保护对象所在的陆地、陆地水体或者海域,依法划出一定面积予以特殊保护和管理的区域。
[易错提醒] 广义的自然保护区是指受国家法律特殊保护的各种自然区域的总称,不仅包括自然保护区,还包括国家公园、风景名胜区、自然遗迹等各种保护地。
2.自然保护区的内部结构
名称 分布范围 人类活动
核心区 保存完好的天然状态的生态系统以及珍稀濒危动植物的集中分布地 区内严禁一切干扰活动
缓冲区 环绕核心区的周围地带 只准进入从事科学研究观测活动
外围区(实验区) 位于缓冲区的周围 可以进入从事科学试验、教学实习、参观考察、旅游以及驯化、繁殖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等活动
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
1.自然遗迹不是自然保护区。 ( )
2.已经遭受破坏的生态系统不再设为自然保护区。 ( )
3.世界上第一个自然保护区是我国的鼎湖山自然保护区。 ( )
4.自然保护区的核心区只能进行科学研究。 ( )
提示:1.× 按照保护区的对象来划分,自然保护区可以分为生态系统类型保护区、 生物物种保护区、自然遗迹保护区三类。
2.× 已经遭受破坏但经保护能够恢复的同类自然生态系统区域,可设为自然保护区。
3.× 世界上第一个自然保护区是美国的黄石公园。
4.× 自然保护区的核心区内严禁一切干扰活动。
二、设立自然保护区的意义
1.生态安全
(1)概念:是指一个国家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生态环境处于不受或少受破坏与威胁的状态。它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基本安全需求,是其他安全的载体和基础。
(2)维护生态安全的必要性:由于自然原因和不合理的人类活动,在不同的生态系统背景下产生了不同的生态环境问题,多种珍稀动植物资源及其生存环境受到威胁,直接影响到国家生态安全,严重制约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3)保护生态安全的有效手段:设立自然保护区。
2.设立自然保护区对保护生态安全的重要意义
(1)保护自然本底
①通过设立自然保护区,把地球上颇具代表性的自然生态系统保留下来,可为今后合理利用,改造自然指出一条应遵循的途径,促使人类能够按照需要寻求科学的发展方向。
②同时,也为衡量人类活动结果的优劣提供了评价的标准,还可以预测人类活动可能引起的后果。
(2)贮备物种
自然保护区是生物物种的贮备地,更是拯救濒危生物物种的最佳庇护所。
(3)保护生物多样性
设立自然保护区可以有效保护多种多样的生物物种和生物群落,并能维护地区生态平衡。
(4)提供生态服务
自然保护区内的多种生态系统可持续为人类提供生态服务,可以保障人类的生存及生活质量。
(5)自然保护区也是研究各类生态系统和物种生态特性、开展科学实验、进行环境监测的重要基地,是开展生态旅游、公众环保宣传教育的良好场所。
[特别提醒] 生态退化对其服务功能的影响
自然生态系统可持续为人类提供涵养水源、保持土壤、防风固沙、净化空气、调节气候等生态服务功能。因此,生态退化必然会导致生态环境的调节、供给服务功能逐步下降,导致干旱、洪涝等自然灾害发生的频率与强度增加,造成可再生资源的数量短缺,稳定性降低和更新障碍等问题。
[微思考] 生物多样性的价值有哪些?
提示:(1)生态价值:维系能量的流动、净化环境、改良土壤、涵养水源、调节小气候等。丰富多彩的生物与它们的环境共同构成人类赖以生存的生态系统。
(2)经济价值:提供食物和木材、纤维、油料、橡胶等重要的工业产品。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归根结底依赖于自然界各种各样的生物。
(3)食用价值:许多野生生物营养丰富,味道鲜美,是上等食品。
(4)药用价值:许多野生生物能为人类提供重要的药材。
(5)科研价值:仿生学、动植物品种的改良都需要野生生物。
(6)社会价值:千姿百态的生物给人以美的享受,是艺术创造和科学发明的源泉。人类文化的多样性在很大程度上起源于生物及其环境的多样性。
三、案例:三江源自然保护区
1.三江源地区独特的生态系统
三江源地区作为青藏高原高寒环境的典型代表,构成了一个独特的高寒草原—草甸—湿地生态系统。
(1)三江源地区高寒草原—草甸—湿地生态系统对江河源区的水源涵养作用极其重要,是我国重要的水源涵养地,素有“中华水塔”之称。
(2)三江源地区是世界高海拔地区生物多样性最集中、生态最敏感的区域。
(3)三江源地区地理环境具有独特性、原始性和脆弱性,部分地区仍保持着原始景观;种类繁多的野生动植物资源,对于地球物种的贮备、生物多样性的保护而言,也具有独一无二的价值。
2.三江源地区凸显的生态问题
(1)众多湖泊、沼泽萎缩甚至干涸,河流流量减小,三江源地区的生态服务功能减弱。
(2)出现了水土流失加剧、草场退化严重、虫鼠猖獗、野生动物锐减等问题,当地生态环境和生物多样性受到威胁。
3.设立自然保护区后的成效
(1)设立自然保护区
①设立时间:2000年8月,三江源自然保护区正式成立;2003年1月,三江源自然保护区晋升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②保护对象:主要是湖泊湿地、高寒草甸草原、原始森林、高寒灌丛、珍稀野生动植物等自然生态系统。
(2)保护措施
①采取了退牧还草、保护沼泽湿地、全面禁猎、禁采砂金、鼠害综合防治、实施天然林和天然牧场保护工程等一系列措施。
②实施异地搬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发展生态畜牧业和生态旅游业等措施。
(3)成效
①生态服务功能逐步增强,水资源明显增加,湖泊面积不断扩大。
②独特自然本底的原真性、完整性得到保护,各类草地覆盖度和产草量明显增加,土壤侵蚀量逐渐减少。
③生物多样性得以恢复。
④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迈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新模式。
[微思考] 我国建设三江源自然保护区有何生态意义?
提示:保护水源地的生态系统;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护水源,涵养水源。
生态退化及其对生态安全的影响
2018年年末,有消息称,世界上又一处森林保护告急,位于肯尼亚东部印度洋沿岸的基利菲县阿拉贝科索科克森林,是东非地区最大的海岸森林,该森林正受到美国一家名为CAMAC的能源公司的石油和天然气勘探计划的威胁。自从该公司获得了这一地区进行开发勘探的许可证之后,森林被采伐出了一条条宽阔的土路,并计划下一步将会在森林各处安装数百个爆炸装置以进行地震测试,自然资源保护主义者警告说,这有可能会导致东非地区的大规模物种灭绝。
问题1 (综合思维)森林具有哪些环境效益?
提示:具有调节气候、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风固沙、过滤尘埃、净化空气、释放氧气等环境效益。
问题2 (综合思维)结合材料,分析森林遭到严重破坏的原因。
提示:森林遭到破坏的原因主要是人口增加和工农业的发展,使林地转化为耕地和其他建设用地,对木材的需求量增加也使森林被大量砍伐,另外还有历代战争破坏和森林火灾等自然灾害,也使森林减少。
问题3 (人地协调观)原始森林资源的破坏会带来哪些生态环境问题?
提示:会造成当地和相邻地区的生态失调、环境恶化,导致洪水频发、水土流失加剧、土地沙化、河道淤塞、生物多样性减少以及全球温室效应增强等问题。
1.生态退化
原因 随着工业化进程加快和人口快速增长,人类对自然的干预和破坏不断加强,其后果之一就是导致生态退化
主要表现 森林破坏、土壤侵蚀、土地荒漠化、物种灭绝等
特征 通常是长期渐进的,不同区域表现各异
危害 导致自然环境服务功能逐步下降 自然环境的调节服务功能降低,会导致干旱、洪涝等自然灾害发生的频率增加、强度加大等后果
自然环境的供给服务功能降低,会造成可再生资源的数量短缺、稳定性降低和更新障碍等问题
2.生态退化对国家安全的影响及其措施
对国家安全的影响 生态退化的危害是逐步累积的,一旦严重到某种程度,就会动摇国家安全的自然环境基础,演变为威胁人民福祉、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区域乃至国家安全问题
应对措施 →→
1.下图示意我国局部地区土地利用类型。读图,完成(1)~(2)题。
(1)①②③三地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分别是 ( )
A.森林破坏、土地荒漠化、水土流失
B.土地荒漠化、水土流失、森林破坏
C.水土流失、森林破坏、土地荒漠化
D.土地荒漠化、森林破坏、水土流失
(2)针对③地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应采取的合理措施是( )
A.开辟水源,合理灌溉
B.植树造林,保持水土
C.保护草场,合理放牧
D.合理采伐,及时抚育
(1)A (2)B [ 第(1)题,读图可知,①地位于我国东北大兴安岭林区,森林破坏严重;②地位于内蒙古草原区,草场退化,土地荒漠化严重;③地位于黄土高原区,水土流失严重。第(2)题,③地为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应采取退耕还林、植树种草、改坡为梯等保持水土的措施。]
自然保护区与生态安全
上海崇明东滩鸟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长江口规模最大、发育最完善的河口型潮汐滩涂湿地,主要保护以鸻鹬类、雁鸭类、鹭类、鸥类和鹤类为代表性物种的迁徙鸟类及其赖以生存的河口湿地生态系统。保护区有记录的鸟类有290种,其中39种为国家重点保护的一、二级鸟类。
在崇明东滩鸟类自然保护区内,分为核心区、缓冲区和实验区三个功能区(下图2)。
图1 崇明东滩地理位置
图2 崇明东滩鸟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功能区划
问题1 (区域认知)说出崇明东滩鸟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地理位置。
提示:大致位于东经121°50′~122°05′,北纬31°25′~31°38′之间,上海市崇明岛的最东端,南北濒临长江的入海口,向东伸向东海,并与南北大陆遥遥相对。
问题2 (综合思维)阐述崇明东滩鸟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生态价值。
提示:①维护生物多样性:为各种生物提供良好的生存条件,是候鸟迁徙的重要驿站和越冬地,也是珍稀濒危鸟类的重要栖息地;水生生物的产卵场所和洄游通道。②调节气候。③净化水质。④抵御风暴潮等自然灾害。
问题3 (人地协调观)以崇明东滩鸟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例,说明自然保护区分为核心区、缓冲区和实验区的目的和意义。
提示:①核心区:鸟类生态类群保存最好和珍稀濒危鸟类集中分布区,区内严禁一切干扰,以保护为主。②缓冲区:只准进入从事鸟类科学研究观测活动,防止和减缓外界对核心区的影响和干扰。③实验区:探索鸟类保护与可持续利用有效结合的途径,在有效保护的前提下,对资源进行适度利用,并成为带动周围更大区域、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示范地。
1.生物物种减少的原因
(1)自然原因
物种和它的个体一样,也有发生、发育和消亡的过程,物种的平均寿命为500万年。
(2)人为原因
人类活动使物种灭绝的速度不断加快,全世界损失的物种大部分是植物和昆虫,其中相当一部分尚不为人所知,这主要是由于人口增长对自然环境的影响加剧。
①滥垦、滥伐、滥牧,使森林、草地等生态环境发生改变。
②滥捕、滥猎、开发和走私野生动植物。
③环境污染对生物的生存环境造成破坏。
④外来物种入侵,使原生物种受到威胁。
⑤工业、城市和交通的发展,也破坏了野生动植物的生存环境。
2.设立自然保护区的意义
(1)原因
各种生态系统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生态系统服务与人类的福祉有着密切的关系。但是,人类正以前所未有的规模和强度破坏着自然生态系统,尤其是不合理的资源开发利用,打破了原有的生态平衡,引发了各种生态问题。
(2)意义
内容 意义
保护自然本底 ①通过设立自然保护区,把地球上颇具代表性的自然生态系统保留下来,可为今后合理利用、改造自然指出一条应遵循的途径,促使人类能够按照需要寻求科学的发展方向;②为衡量人类活动结果的优劣提供了评价的标准,以及预测人类活动可能引起的后果
贮备物种 设立自然保护区可以为濒危生物物种提供相对安全的避难所,使其最大限度地存活,恢复种群规模
保护生物多样性 设立自然保护区可以为多种多样的生物物种和生物群落提供有效保护,保障其正常生存、繁衍和进化,并能维护地区生态平衡
提供生态服务 ①自然保护区内的多种生态系统可持续为人类提供生态服务;②自然保护区也是研究各类生态系统和物种生态特性、开展科学实验、进行环境监测的重要基地,是开展生态旅游、公众环保宣传教育的良好场所
2.淇河发源于太行山南段山西省陵川县棋子山,具有较高的水源涵养和水质净化能力,是流域内居民生活及工农业生产的重要水源。近年来人类活动逐渐向山区扩展导致淇河流域生态环境逐渐恶化。下图示意淇河流域2000~2015年土地利用变化情况。据此完成(1)~(3)题。
(1)2000~2015年淇河流域( )
A.耕地比重持续减少
B.林地比重变化最大
C.草地比重持续上升
D.建设用地比重增加最多
(2)2000~2015年淇河流域土地利用变化的影响是( )
A.地表径流汇流速度增加
B.夏季降水量增加
C.径流季节变化减小
D.河流含沙量增加
(3)当地政府准备设立棋子山自然保护区。其目的主要是保护棋子山的( )
A.自然本底 B.稀有物种
C.生物多样性 D.生态服务功能
(1)C (2)C (3)D [第(1)题,由图可知耕地比重先变大后变小,林地比重变化不大,草地比重持续上升,建设用地比重增加但是没有草地增加得多。故选C。第(2)题,从图中可以看出,淇河流域耕地比重整体呈现减小趋势,草地比重持续上升,可知该地进行了生态退耕,植被覆盖率上升,地表径流汇流速度减小,径流季节变化减小,河流含沙量减小,C正确;地表植被的变化对降水量影响不大。第(3)题,棋子山是淇河发源地,设立棋子山自然保护区主要是为了保护棋子山的水源涵养、水质净化等生态服务功能,D正确。]
人地协调观、区域认知:绿色奇迹:塞罕坝
塞罕坝位于河北省最北部,地处内蒙古高原浑善达克沙地南缘,冬季风强劲,属半干旱区到半湿润区的过渡地带。历史上塞罕坝曾开围放垦,导致原始森林几乎绝迹。20世纪60年代初,内蒙古的风沙紧逼首都北京。为了抵御风沙南侵,1962年塞罕坝林场正式组建。塞罕坝的自然条件比同纬度的大部分地区更不适宜林木生长,树木生长缓慢。近几十年来,塞罕坝人在极其恶劣的环境下建成了世界最大的人工林,创造了从荒原到林海的绿色奇迹,同时也发展了经济,诠释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
下图示意塞罕坝林场及周边区域。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1)说出塞罕坝原始森林被破坏后,风沙紧逼北京的原因。
(2)从气候的角度分析塞罕坝林场树木生长缓慢的原因。
(3)简述塞罕坝生态环境恢复对当地的有利影响。
[解析] 第(1)题,塞罕坝原始森林被破坏后,风沙紧逼北京的原因主要从沙源、冬季风方面进行分析。据图可知,北京距离浑善达克沙地近,浑善达克沙地为北京风沙天气提供了沙源;冬季风的发源地在蒙古、西伯利亚,北京距离冬季风源地近,风力强劲,加上该地区的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在塞罕坝原始森林破坏后,北京失去了绿色屏障,强劲的西北风长驱直入,导致风沙南侵。第(2)题,从气候的角度分析,即从气温、降水等角度进行分析。结合材料可知,该地地处我国内蒙古高原南缘,地势较高,热量条件不足(或生长期较短);该地位于半干旱区到半湿润区的过渡地带,降水较少,树木生长水源不足;该地离冬季风源地近,冬季风强劲,树木易受低温冻害影响。第(3)题,塞罕坝生态环境恢复对当地的有利影响,可从经济发展、生态环境等方面进行分析。“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塞罕坝生态环境恢复,森林覆盖率提高,能促进当地林业的发展;生态环境恢复,生物多样性增加,局地小气候改善,有利于形成独特的旅游资源,促进当地旅游业的发展,促进经济发展。
[答案] (1)北京距离浑善达克沙地近;(距离冬季风源地近,)冬季风强劲;塞罕坝原始森林被破坏后,北京失去了绿色屏障(冬季风长驱直入,导致风沙南侵);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利于风沙南侵。
(2)地势较高,热量条件不足(生长期较短);属半干旱区到半湿润区的过渡地带,降水较少;冬季风强劲,易受低温冻害影响。
(3)塞罕坝生态环境恢复,能促进当地林业的发展;增加生物多样性,调节局地小气候;(形成独特的旅游资源,)促进当地旅游业的发展。
本题通过塞罕坝林场及周边区域图,考查了生态退化对国家安全的影响。塞罕坝的事实告诉我们,守住绿水青山,就是守住金山银山,为此我们要实施生态修复,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生态整体修复,保护自然生态,让良好生态环境成为人们幸福生活的增长点、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支撑点。也体现了地理学科对区域认知,人地协调观的素养要求。
课 堂 小 结 课 堂 速 记
1.自然保护区是指国家或地区对有代表性的自然生态系统、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物种的天然集中分布区、有特殊意义的自然遗迹等保护对象所在的陆地、陆地水体或者海域,依法划出一定面积予以特殊保护和管理的区域。2.自然保护区的内部结构一般由三部分组成:核心区、缓冲区、外围区。3.生态安全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基本安全需求,是其他安全的载体和基础。4.自然保护区的作用:保护自然本底、贮备物种、保护生物多样性、提供生态服务。此外,自然保护区也是研究各类生态系统和物种生态特性、开展科学实验、进行环境监测的重要基地,是开展生态旅游、公众环保宣传教育的良好场所。5.三江源地区作为青藏高原高寒环境的典型代表,有保存完整的高原面、星罗棋布的湖泊和沼泽群,也有发育良好的草甸土和草原、草甸,以及种类繁多的珍稀动物,构成了一个独特的高寒草原—草甸—湿地生态系统。
题组1 什么是自然保护区
自然保护区是指对自然界中有代表性保护对象所在的区域,依法划出一定面积予以特殊保护和管理的区域。据此完成1~2题。
1.下列对于自然保护区的认知,正确的是( )
A.采取特殊保护和管理的区域就是自然保护区
B.建立自然保护区是保护生物多样性最有效的措施之一
C.鼎湖山自然保护区是世界上第一个自然保护区
D.除建立自然保护区外,没有其他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方法
2.下列关于自然保护区内部结构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外围区一般为基本农田保护地带
B.核心区内禁止个人单独活动,主要是防止动物受伤害
C.核心区和缓冲区内,不得建设任何生产设施
D.实验区内,不得建设道路、桥梁、通信等基础设施
1.B 2.C [第1题,采取特殊保护和管理的区域不一定是自然保护区,如军事重地、危险区域等,A错误;建立自然保护区是保护生物多样性最有效的措施之一,B正确;1872年美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国家公园——黄石公园,C错误;1956年,我国在广东肇庆建立了濒危物种的种子库,以保护珍贵的遗传资源,D错误。第2题,自然保护区一般由核心区、缓冲区、外围区三部分组成,没有基本农田保护地带,A错误;核心区内严禁一切干扰活动,这样是为了保护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环境,B错误;核心区和缓冲区内,只能从事科学研究、观测等活动,不得建设生产设施等,C正确;外围区即实验区内,不得建设污染环境、破坏资源或者景观的生产设施和其他项目,D错误。]
题组2 设立自然保护区的意义
地处长江口的上海九段沙湿地自然保护区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据此回答3~4题。
3.下列属于九段沙湿地的生态功能的是 ( )
A.净化水质 B.调蓄洪水
C.涵养水源 D.发展航运
4.目前,我国在长江口相继建起了崇明东滩鸟类自然保护区、九段沙湿地自然保护区与长江口中华鲟自然保护区等。其主要目的是 ( )
A.发展第三产业 B.增加入海径流
C.丰富旅游资源 D.保护河口生态
3.A 4.D [第3题,长江河口及以上河段沿岸工业、农业发达,城市众多,生产和生活废水排放量大,九段沙湿地具有净化水质的功能,A项正确。由图可知,九段沙湿地位于长江口地区,不具有调蓄洪水的功能,反而因其为浅滩地区,不利于洪水排泄,B项错误。九段沙湿地位于河口地区,涵养水源意义不大,C项错误。发展航运不属于生态功能,且九段沙湿地水浅,不利于发展航运,D项错误。第4题,建立自然保护区的作用主要是生态安全保护,主要体现在保护自然本底、贮备物种、保护生物多样性、提供生态服务等。在长江口建立自然保护区的主要目的是保护河口生态,D项正确。]
题组3 案例:三江源自然保护区
五一过后,小明在家人的陪伴下,坐着火车从济南去了日喀则,途中经过了三江源自然保护区。读图,回答5~7题。
5.在三江源地区设置自然保护区是为了( )
①发展旅游增加收入 ②保护高原湿地 ③保护高海拔地区生物多样性 ④恢复草场植被,发展畜牧业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
6.下列措施不利于三江源地区环境保护的是( )
A.退耕还林、还草 B.禁止过度放牧
C.大力发展采矿业 D.设立自然保护区
7.下列关于三江源的描述,正确的是( )
①被誉为“中华水塔”,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②长江、黄河、珠江上游最主要的水源涵养区 ③雪山、冰川的融水是江河的最初水源 ④湖泊和沼泽是三江源地区重要的调蓄器
A.①② B.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
5.D 6.C 7.B [第5题,设立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的目的是保护高海拔地区生物多样性、保护高原湿地。第6题,本题考查三江源地区的保护措施。采矿业的发展会破坏三江源地区的植被和野生动物的生存环境。第7题,读图可知,青藏高原上的青海省是亚洲多条大江大河的发源地,被称为“中华水塔”,但这里的水源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不合理的开发和利用,源头的河流会干枯的,故①叙述错误。三江源地区是指长江、黄河、澜沧江,珠江不发源于此,故②叙述错误。这里雪山、冰川的融水是江河的最初水源,故③叙述正确。青藏地区的湖泊多为内流湖,湖泊和沼泽是三江源地区重要的调蓄器,故④叙述正确。故选项B正确。]
如何强化对自然保护区的保护和管理
我国自1956年建立第一处自然保护区以来,保护区类型从单一到全面,数量从无到有,面积从小到大,已基本形成类型比较齐全、布局基本合理、功能相对完善的自然保护区体系。在自然保护区内,全国典型的生态系统类型,包括大熊猫、金丝猴、朱鹮、丹顶鹤、银杉、水杉、珙桐等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以及重要的自然遗迹及景观均得到了有效保护,自然生态系统功能也得到了充分发挥。如今,生物多样性保护已上升为国家战略,法规制度逐步完善,能力建设持续增强,自然保护区为维护我国的生物多样性、筑牢国家生态安全屏障打下了坚实基础。
一、部分自然保护区仍存在突出问题
尽管我国的自然保护区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仍存在一些问题,自然保护区建设和管理尚面临多重挑战。“十二五”期间,原环保部联合中科院开展了全国生态环境十年变化(2000~2010年)调查预评估。结果显示:89.7%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状况有所改善或维持不变;10.3%的自然保护区有所退化,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矛盾突出,存在一些自然保护区被经济开发破坏的困境。另外,根据现有统计结果,仍有约10%至15%的重要生态系统和保护物种未纳入保护区体系。
从近几年的中央生态环保督察和“绿盾”专项行动中也不难看出,有些地方盲目开发,不断蚕食保护区土地,造成生境破碎、物种数量和种类锐减;一些保护区管理机构“责权利”不对等,弱化了保护管理职能;现有保护管理体系不完善,部分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没有独立的管理机构,或者虽然成立了管理机构,但编制偏少,缺乏专业技术人员和经费保障,野外巡护、资源监测等工作不规范。
此外,我国的自然保护区大多位于“老少边穷”地区,它们同时也是我国脱贫攻坚工作的重点地区。生态补偿制度的不完善和自然保护区的保护优先,与区域内贫困人口的扶贫开发和脱贫要求产生了很大矛盾,大大增加了地方工作的压力,也给保护区的未来长远发展带来严峻挑战。
二、从国家和地方两个层面完善管理机制
1.国家层面
(1)深化体制机制改革。根据2018年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各部门“三定方案”已确定。建议尽快推动自然保护区管理体制机制改革,各类自然保护区由国家林业草原局牵头统一管理,由生态环境部负责监督执法。
(2)积极推动立法工作。抓紧开展生态环境保护法规、规章、司法解释和规范性文件的全面清理工作,对不符合不衔接不适应中央精神、时代要求、法律规定的,应及时废止或修改。在自然保护区立法的大框架下,对《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条例》进行全面修订,对不适应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或有保护空缺,涉及自然保护区的相关法律法规进行废改立,并与其他相关法律、法规有效衔接。
(3)严格自然保护区监督管理和执法。加强涉及自然保护区建设项目的环境管理,严肃查处各类违法行为。继续以“天地一体化”的遥感监测管控体系和完善的政策法规体系为手段,持续深入开展“绿盾”专项行动,提高监管和执法能力,为国土空间生态安全和生态环境质量提升提供坚实保障。
(4)优化自然保护区空间布局。依法依规、科学合理调整自然保护区,解决历史遗留问题,避免“带病”调整,确保全国自然保护区总体面积不减少、功能不降低。
(5)科学合理划分自然保护区功能分区。根据管理目标修订完善自然保护区的科学分区、分类管理制度,切实强化对自然保护区的保护和管理。
(6)强化自然保护区的建设和管理。完善自然保护区网络空间布局,加快推动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区体系,加大典型生态系统、物种、基因和景观多样性保护力度,全面提高自然保护区管理系统化、精细化、信息化水平。
(7)建立健全自然保护区生态补偿和转移支付机制。建议尽快制定生态环境补偿条例,使当前分散于各领域实施的生态补偿性政策文件统一为国家级别的综合性法律规章制度。推动跨部门、跨行政区域、跨流域的生态补偿机制,让需要大力保护的地方做到严格保护,让因保护生态环境而牺牲经济发展的区域生活水平不降低、脱贫攻坚任务不受阻。
(8)完善自然保护区划定、晋升方式。根据近两年的情况来看,申请晋升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数量越来越少,再加上新形势下自然保护区的严格监督执法,今后各地申请晋升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积极性会更低。为了避免保护空缺,建议成立专家委员会向国家和地方提出建议,将确实需要保护的区域划建为新的保护区,或者提高保护级别。
2.地方层面
(1)进一步提高政治站位。各地党委政府、有关部门和自然保护区管理机构要进一步提高生态保护意识,避免违规撤销、调整自然保护区,严格限制涉及自然保护区的开发建设活动,做到“不欠新账,快还旧账”。
(2)加快做好自然保护区的生态修复。部分自然保护区存在违法违规的开发建设活动和历史遗留问题,已对自然保护区的生境造成了不同程度破坏,需要尽快开展生态恢复,但应因地制宜、以自然恢复为主,避免不当的人工干预对生境造成二次破坏。
(3)全面落实勘界立标,明晰自然资源产权。尽快完善自然保护区土地用途和权属的规定,在补充完善埋设界碑界桩的同时,研究划定自然保护区界线。如湖北南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创新管理方式,在进出保护区的道路上划定保护区边界线,并在地面标注明显的文字提示。
(4)加强社区共建。各级党委政府和有关单位应积极引导周边社区绿色发展,优先安排生态环境综合整治项目,积极宣传生态产品并提升其附加值。
(5)加强自然保护区的建设管理。地方政府在资金安排、人员编制等方面应给予自然保护区更多支持,科学优化其功能分区,补充完善其空间布局。
我国的自然保护区建设已经走过了抢救性建立、数量和面积快速增长的阶段,现阶段应加强科学调整和严格管理。相信在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下,未来我国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区体系建设必将取得辉煌成绩,自然保护区作为推进生态文明、构建国家生态安全屏障、建设美丽中国的重要载体将长期发挥积极作用。
(来源于《光明日报》,作者罗建武、全占军,有删改)
教材P66问题
四川卧龙大熊猫自然保护区主要保护西南高山林区自然生态系统及大熊猫等珍稀动物,江苏盐城湿地珍禽自然保护区主要保护丹顶鹤等珍稀野生动物及其赖以生存的滩涂湿地生态系统,黑龙江五大连池自然保护区主要保护火山活动形成的自然遗迹。
设立自然保护区的意义参见探究点2·归纳提升中设立自然保护区的意义。
教材P68活动
生态系统类型保护区:广东鼎湖山自然保护区,保护对象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甘肃连古城自然保护区,保护对象为沙生植物群落;吉林查干湖自然保护区,保护对象为湖泊生态系统。
生物物种保护区:黑龙江扎龙自然保护区,保护以丹顶鹤为主的珍贵水禽;福建文昌鱼自然保护区,保护对象是文昌鱼;广西上岳自然保护区,保护对象是金花茶;四川的卧龙、王朗、九寨沟自然保护区主要是保护大熊猫等生物(金丝猴、藏雪鸡、牛羚、白唇鹿、珙桐、水青树、连香树)。
自然遗迹保护区:山东的山旺自然保护区,保护对象是生物化石产地;湖南张家界森林公园,保护对象是砂岩峰林风景区;黑龙江五大连池自然保护区,保护对象是火山地质地貌。
教材P71活动
第一个困惑:野生物种基因在医疗、食品、农业等诸多方面具有潜在应用价值,地球上许多过去曾广泛分布的物种,由于环境的变化或人为的干扰,目前已灭绝或处于濒临灭绝的状态,这将导致野生物种潜在基因的意义受到威胁。设立自然保护区可以为濒危生物物种提供相对安全的避难所,使其最大限度地存活,恢复种群规模。
第二、三个困惑:建设自然保护区可以保护自然本底;贮备物种;保护生物多样性;提供生态服务;自然保护区也是研究各类生态系统和物种生态特性、开展科学实验、进行环境监测的重要基地;是开展生态旅游、公众环保宣传教育的良好场所。
教材P74活动
(1)保护三江源地区生态环境,可以保证我国及世界人民生存和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三江源地区是亚洲和我国大部分地区的“生命之源”,保护三江源地区就是保护我们自己水源和生命。
(2)保护世界生物物种的多样性。三江源地区是世界上海拔最高面积最大的高原湿地区,为人类生产、生活提供多种资源;在调节气候等方面也有着其他生态系统不可替代的作用,具有巨大的生态功能;三江源地区是我国西部地区的肾脏和生命摇篮,关乎动植物物种的多样性和局部小环境的稳定。
(3)促进三江源地区的社会发展,改善当地人民生活状况。三江源地区的生态环境状况不仅对当地人民的生存和经济社会的发展至关重要,还影响三江源中下游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安全,关系到全中国未来的可持续发展和人文生态的平衡。所以,保护三江源地区的生态,不仅是西部大开发的重要要求,也是中国乃至全世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条件。
教材P75活动
造成河流源头退缩、水土流失加剧、河流含沙量增加、河流径流变化加大。
教材P76活动
结合具体自然保护区收集资料,填图表。第三节 污染物跨境转移与环境安全
课程标准 素养目标 任务设定
结合实例,说明污染物跨境转移对环境安全的影响。 1.通过案例探究,能够从区域的视角来分析污染物跨境转移的主要形式及原因。(区域认知、综合思维)2.通过案例探究,分析污染物跨境转移对环境安全的影响,并提出可持续发展的对策。(人地协调观)3.结合资料,分析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污染物跨境转移应遵循的原则、国际合作的措施,以及我国采取的应对措施。(地理实践力) 1.什么是污染物?2.污染物跨境转移主要有哪两种形式?3.污染物跨境转移对环境安全产生什么影响?4.如何解决污染物跨境转移带来的问题?5.我国应对污染物跨境转移的措施有哪些?
一、污染物的跨境转移
1.污染物
(1)概念:污染物是指进入环境后使环境正常组成发生变化,直接或者间接危害人类健康和生存的物质。
(2)来源:人类生产和生活活动中产生的,如工业“三废”、生活垃圾等;也有自然界释放的物质,如火山爆发喷射出的气体、尘埃等。
2.污染物的跨境转移
(1)概念:当污染物从一国的管辖地区转移至另一国或者不属于任何国家管辖的地区,就会造成污染物的跨境转移。
(2)形式
①在空气和水等自然力的作用下,使一国发生的污染扩散到邻国或周边地区。
②一些发达国家或地区通过贸易,把一些可利用的污染物作为商品输出到远离所在国或地区的欠发达国家或地区。
[特别提醒] 污染物跨境转移的形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通过自然环境中的介质扩散转移;另一种是通过人为的方式进行运输转移。
[微思考] 污染物跨国转移的实质是什么?
提示:其实质是污染后果和治理责任的跨境转移。
二、污染物跨境转移对环境安全的影响
1.基于自然因素发生的污染物跨境转移
(1)危害:没有明确的目的地,临近或不临近的国家和地区都有可能受害,从而使污染物的污染范围扩大。
(2)动力:大气运动、水循环、洋流等。
2.基于人为因素发生的污染物跨境转移
(1)转移方向:主要以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出口污染物为主。
(2)原因:①为降低企业生产成本,减少污染物处理费用,发达国家通过商品贸易的形式将污染物转移到发展中国家。②发展中国家为了降低原料成本,不得不进口发达国家的污染物。③发展中国家环保法规不健全,一些不法经营者将发达国家的污染物偷运到发展中国家。
(3)影响:①发展中国家对跨境转移的污染物不能进行及时有效的处置,导致当地生态遭到破坏,环境污染加重,并危害人们的健康,甚至还可能引发区域性环境危机。②发达国家跨境转移污染物,使污染物没有得到应有的处理和处置而扩散到环境之中,必然会对全球环境造成危害。
[特别提醒] (1)污染物跨境转移的影响应从输出国和污染接受国两个方面分析。
(2)污染物的转移包括直接输出和国际产业转移发生的污染物间接输出,包括国际贸易和产业转移。
[微思考] 导致污染物人为跨境转移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提示:国家之间的经济发展水平不平衡,在环境保护和污染控制领域的制度建设、市场监管、治理成本和公众参与等方面都存在差异。
三、污染物跨境转移的防控
1.国际合作
(1)原因
环境污染具有全球性,污染物跨境转移使得这一问题更加突出。
(2)《巴塞尔公约》
1989年3月22日,世界上第一个旨在控制有害废弃物跨境转移的国际公约——《巴塞尔公约》获得通过。
2.我国应对污染物跨境转移的措施
(1)在国际贸易中充分利用国际公约与污染物出口国或地区进行交涉,更好地维护国家的环境权益;
(2)逐步健全法规体系,加强对污染物跨境转移的控制,认真对待我国外资准入中的污染转移,全面禁止洋垃圾入境;
(3)强化资源集约利用,全面提升国内固体废弃物无害化、资源化利用水平,逐步补齐国内资源缺口;
(4)积极引导公众参与,努力营造全社会共同支持的良好氛围。
[特别提醒] 应对污染物跨境转移国际合作的必要性:环境污染没有国界,许多环境污染事件超越本国国界,甚至影响到全球。造成污染的国家应当根据形成污染的份额承担其消除影响的责任。因此,环境管理必须进行国际合作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微思考] 我国政府严厉打击“洋垃圾”走私活动的原因是什么?
提示:“洋垃圾”中普遍存在大量病菌,传染性很强,可能导致病毒的传播,给中国人民的健康带来巨大的危害;洋垃圾会造成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
污染物的跨境转移
2020年7月15日,由温州海警、海关、公安等部门组成的联合专案组日前在温州海域破获一起重大走私案,现场查获涉嫌走私船舶3艘,查扣集装箱13个,内装有含电子产品在内的“洋垃圾”等大量走私货物,抓获犯罪嫌疑人44人。
问题1 (综合思维)上述“洋垃圾”属于污染物跨境转移的哪种方式?
提示:废弃物跨境转移。
问题2 (综合思维、区域认知)说出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污染物跨境转移的方向和形式。
提示:主要由发达的工业化国家或地区向落后的发展中国家或地区转移,包括了污染物的直接输出,以及伴随国际产业转移而发生的污染物间接输出。
问题3 (综合思维、人地协调观)简述污染物跨境转移的影响。
提示:污染物跨境转移减少了输出国的资源损耗和污染物排放,降低废弃物的治理成本,缓解了国内的公众舆论压力,但这种行为可能使污染物接收国的环境安全和公众健康受损。
1.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转移污染物
2.发展中国家接受污染物转移
3.污染物跨境转移对环境安全的影响
(1)污染大气、水体、土壤等,影响人体健康,破坏生物多样性。
(2)部分国家或者地区环境污染程度逐步加重。
(3)使污染向异地蔓延和扩散。
(4)引发次生污染,危及其他国家、地区乃至全球的环境安全。
1.2017年7月18日,中国环境保护部(现为生态环境部)在送交WTO的文件中表示,发现大量的高污染垃圾与危险性废物混合在可回收的固体垃圾中,这严重污染了中国的环境。为保护中国的环境和人民群众的健康,我们要紧急调整进口固体废物清单,禁止高污染固体废物的进口。据此完成(1)~(2)题。
(1)大量固体垃圾从境外进入我国的主要方式是( )
A.随空气和水自然流动
B.正常废物贸易
C.走私废物
D.超过保质期的进口商品
(2)高污染垃圾与危险性废物影响我国的环境安全,主要表现有( )
①利用不当 ②堆放占用大量土地 ③污染大气、水体、土壤 ④直接影响食品卫生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1)B (2)B [第(1)题,大量固体垃圾进入我国主要通过正常贸易活动,B正确。注意“大量”二字,走私废物为违法行为,数量一般不多。第(2)题,高污染垃圾与危险性废物混合在可回收的固体垃圾中,主要危害有占用大量土地,严重污染大气、水体、土壤,影响环境卫生,危害人体健康等。]
污染物跨境转移的防控
莱茵河是欧洲最大的河流之一,流经了六个国家。莱茵河既为上千万人提供饮用水源和工农业用水,也接纳着沿岸排放的生活和工农业污水,同时承担重要的航运任务。20世纪莱茵河不断受到沿岸各国的污染,曾一度成为“欧洲下水道”,沿岸各国的矛盾不断激化。1986年,瑞士桑多兹大火,导致大量农药进入莱茵河,从巴塞尔到德国科布伦兹之间的莱茵河全部被严重污染,鱼类几乎灭绝,下游40多家饮用水厂被迫停止取水,严重影响到两岸居民的日常生活。这起事件引发了欧洲公民的震惊和愤怒,同时也引起了各国政府对污染防治的重视。
问题1 (地理实践力)污染物跨境转移的途径有哪些?
提示:途径主要有两种:一种是污染物通过河流、海洋或大气等自然环境中的介质进行转移,如大面积酸雨区的形成、海上石油泄漏、跨境河流的水污染等;另一种是污染物通过人为的方式进行转移,如污染物的直接出口、污染设备和产品的转移,以及污染行业的输出等国际贸易和国际投资行为。
问题2 (综合思维)结合所学,你认为沿岸各国该如何解决莱茵河污染物跨境转移的问题?
提示:(政治、法律、技术、宣传)控制污水排放,建设污水处理厂;研发减排和污水处理技术;进行国际合作,共同治理;建立预警机制;建立健全法律法规;提高人们环保意识。
1.跨境污染问题的防控
跨境污染问题的应对需要从污染物的源头防范、事中风险控制和事后治理等环节采取措施,但主要措施是针对污染物的跨境转移方式“对症下药”,如下图所示:
2.中国应对污染物跨境转移的措施
一直以来,我国积极响应国际社会的共同守则,在污染物跨境转移的防控上多措并举,取得了积极成效。详见下表:
领域 举措
国际贸易 充分利用国际公约与污染物出口国或地区进行交涉,更好地维护国家的环境权益
法制 逐步健全法规体系,加强对污染物跨境转移的控制,认真对待我国外资准入中的污染转移,全面禁止洋垃圾入境,切实维护国家生态安全和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
资源利用 强化资源集约利用,全面提升国内固体废弃物无害化、资源化利用水平,逐步补齐国内资源缺口
公众参与 积极引导公众参与,努力营造全社会共同支持的良好氛围
2.2020年9月8日,在大连市大窑湾海关监管下,21.5吨“洋垃圾”在大窑湾港码头退运出境。此批“洋垃圾”在进口时申报品名为煅烧氧化镍,海关关员在现场查检时发现包装内为蓝绿色粉末状固体,疑似为工业废渣,随即进行取样送检。据此完成(1)—(2)题。
(1)出口有害废弃物的行为,违反的国际公约是( )
A.《巴黎协定》
B.《巴塞尔公约》
C.《京都议定书》
D.《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
(2)该批“洋垃圾”在大窑湾港码头退运出境的主要原因最可能是其( )
A.属于我国禁止进口的固体废弃物
B.严重污染了大连市的大气、水和土壤环境
C.存在大量细菌和病毒
D.价格偏高导致相关企业效益低下
(1)B (2)A [第(1)题,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出口有害废弃物的行为违反了《巴塞尔公约》,B正确。第(2)题,该批“洋垃圾”被退运出境,原因最可能是其属于我国禁止进口的固体废弃物,故选A。]
人地协调观:电子垃圾的价值与危害
材料一 广东省汕头市贵屿镇被称为“电子垃圾拆解第一镇”,每年成千上万的货船满载着来自欧洲、日本、北美的电子垃圾来到这里。贵屿镇地势低洼,属于严重的内涝区,农业生产基本没有保障,对镇上的大部分人来说,电子废品的回收手艺既是他们的谋生手段又是发家之路,国外的研究报告称,电路板里的贵金属比产量最高的矿山还集中,1吨电子板卡,可以分离出286磅铜、1磅黄金、44磅锡,仅1磅黄金就价值6 000美元,贵屿人通过这个行业迅速积累财富。据统计,贵屿拆解电子垃圾鼎盛时期每年产值近10亿元,占全镇工业总产值的90%以上,上缴税收1 000万元。
材料二 贵屿也为急速发展的经济繁荣付出了巨大代价。电子垃圾含有大量重金属等有毒有害物质,手工拆解、焚烧、填埋等方式使得污染物质进入环境中。研究表明,铅过量会损伤血液系统、神经系统和肾脏,镉过量会损伤肺部、肾脏和骨骼。2010年的一项研究显示,贵屿6岁以下的乡村儿童有81.8%都患有铅中毒病症,当地癌症多发,妇女流产率是其他地区的6倍。据统计:一些危险废品在非洲处置大约需40美元一吨,而在欧洲需要4~35倍的费用,在美国为12~36倍的费用。电子产品的拆解是专业性很强、技术含量很高的工作,而通过废品国际贸易,发达国家在节省处理费用的同时还可以获得巨额利润。
电子垃圾是指废弃的电子产品。近年来,世界上许多国家和地区电子垃圾产生量逐年增长。某些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大量进口废旧电子产品,并进行简单的手工拆卸,利用酸洗等方法提取贵重金属,废液不经处理直接排放;废料露天堆放或焚烧、填埋处理。据此完成(1)~(2)题。
(1)材料中“某些发展中国家”的做法直接损害了本国的( )
A.社会安全 B.生态安全
C.经济安全 D.政治安全
(2)为了减少电子垃圾手工拆卸带来的影响,发展中国家应( )
①科学分类回收 ②对零部件或原料进行专业化处理 ③废液运送公海排放 ④采取直接焚烧或填埋措施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1)B (2)A [第(1)题,由材料可知,大量进口废旧电子产品并进行简单的手工拆卸可以获取一些贵重金属,获取较高的经济效益,提供就业机会,因而不会直接损害经济安全和社会安全,A、C错误;由材料“废液不经处理直接排放;废料露天堆放或焚烧、填埋处理”可知,会产生环境污染问题,损害本国的生态安全,B正确;环境问题不会直接损害政治安全,D错误。第(2)题,电子垃圾含有大量重金属,填埋、堆放后经雨水淋洗,重金属随废液下渗到地下,进入水循环,会造成水污染,危及人类身体健康,造成生物多样性减少;废料堆放还会带来土壤污染;燃烧废料会污染大气,给居民日常生活和身体健康带来危害。因此,对于电子垃圾要科学分类回收,对零部件或原料进行专业化处理,实行废液达标排放,严禁露天堆放、直接焚烧或填埋。]
本题组以电子垃圾的处理为背景材料,考查了污染物的跨境转移对环境安全的影响以及应对污染物转移的措施,体现了地理学科对人地协调观学科素养的要求。
课 堂 小 结 课 堂 速 记
1.污染物是指进入环境后使环境正常组成发生变化,直接或者间接危害人类健康和生存的物质。2.污染物跨境转移主要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在空气和水等自然力的作用下,使一国发生的污染扩散到邻国或周边地区;另一种是一些发达国家或地区通过贸易,把一些可利用的污染物作为商品输出到远离所在国或地区的欠发达国家或地区。3.污染物的跨境转移,使原本在一国或一个地区发生的污染,转移至其他国家或地区,它不仅没有从根本上消除污染,反而使污染向异地蔓延和扩散,并形成新的污染危害,危及其他国家或地区乃至全球的环境安全。4.应对污染物跨境转移带来的问题,需要世界各国站在全球的角度,广泛开展国际合作。5.我国应对污染物跨境转移的措施主要有:(1)在国际贸易中充分利用国际公约与污染物出口国或地区进行交涉,更好地维护国家的环境权益。(2)逐步健全法规体系,加强对污染物跨境转移的控制,认真对待我国外资准入中的污染转移,全面禁止洋垃圾入境,切实维护国家生态安全和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3)强化资源集约利用,全面提升国内固体废弃物无害化、资源化利用水平,逐步补齐国内资源缺口。(4)积极引导公众参与,努力营造全社会共同支持的良好氛围。
题组1 污染物的跨境转移
据加拿大测定,引起加拿大酸雨的污染物至少有60%是由美国产生,然后越界飘移过来的,受其影响,魁北克大部分地区的雨水比一般雨水酸度高7~21倍,每年酸雨形成的硫酸盐沉积物每公顷超过20千克。据此完成1~2题。
1.引起酸雨的污染物进入加拿大的主要途径是( )
A.大气环流 B.河流径流
C.正常贸易 D.非法走私
2.加拿大出现酸雨频率最高的季节是( )
A.春季 B.夏季
C.秋季 D.冬季
1.A 2.B [第1题,污染物具有可移动性,其在一地生成之后,会在自然或人为因素的作用下发生移动。美国境内产生的硫氧化物或氮氧化物等酸性气体在大气环流作用下进入加拿大上空,并与水汽发生反应产生酸雨;或者酸性气体与水汽发生反应产生酸性水汽,酸性水汽在大气环流作用下进入加拿大境内后降落,A正确。第2题,加拿大位于美国北部,酸性气体或酸性水汽需要在偏南风作用下入境,而夏季的偏南风湿润且比较强盛,因而夏季是当地酸雨出现频率最高的季节。]
题组2 污染物跨境转移对环境安全的影响
甲国位于赤道地区,属于发展中国家,曾和发达国家乙国签订合同,甲国将在未来一段时间内接收来自乙国的有毒废物,而乙国给予甲国一定金额的现金补偿,该合同后因某种原因而取消。据此回答3~4题。
3.基于人为因素的污染物转移的实质是 ( )
A.经济发达程度差异问题在国际环境关系中的体现
B.资源短缺
C.不合理利用自然资源
D.任意排放废弃物
4.下列有关污染物转移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不会带来危害,甲国属热带气候,环境自净能力强
B.甲国地广人稀,少量的污染不会引起环境问题
C.获得巨额的经济赔偿,促进甲国长远的经济发展
D.倾倒的污染物会给甲国带来环境污染
3.A 4.D [第3题,甲国作为发展中国家,接收发达国家乙国的有毒废物,这其实是两国间经济发达程度差异问题在国际环境关系中的体现,A项正确。第4题,甲国属热带气候,转移的有毒废物更容易污染环境,产生未知的环境问题;获得的经济赔偿可能会促进甲国短期的经济发展,但其带来的负面影响可能远大于经济效益。D项正确。]
题组3 污染物跨境转移的防控
2018年1月,我国洋垃圾禁令正式生效,世界固体垃圾的进出口格局随之发生了很大变化。在此之前,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废弃物进口国。据此回答5~6题。
5.我国禁止洋垃圾进口后,下列行业压力最小的是( )
A.钢铁行业 B.塑料行业
C.报纸杂志 D.家具行业
6.我国积极响应国际社会的共同守则,在污染物跨境转移的防控上多措并举,我国颁布的相关禁令属于( )
A.充分利用国际公约与污染物出口国交涉
B.健全法律法规体系
C.强化资源集约利用
D.积极引导公众参与
5.D 6.B [第5题,禁止洋垃圾进口后,我国再生钢材、再生塑料、再生纸等再生材料生产失去了廉价的原料来源,国内废品回收成本也会有所上涨,钢铁、塑料等产业直接受到影响,行业压力大,A、B项错误。而我国报刊杂志用纸多为再生纸,受洋垃圾禁止进口的间接影响,生产成本也有明显上升,行业压力大,C项错误。我国家具多为木质家具,原料以木材为主,受洋垃圾禁止进口影响小,行业压力小,D项正确。第6题,我国在污染物跨境转移的防控上多措并举,我国颁布的相关禁令属于法律法规,是为了健全法律法规体系,加强对污染物跨境转移的控制。]
“洋垃圾”阻击战三年考:固体废物进口量
连续两年减半,两个月内退运900余吨
2020年6月底,深圳海关所属皇岗海关发现了一批“特别”的货物:外表是塑料包装簇新的机械硬盘,拆开包装一看,硬盘外壳上却有明显的划痕和污渍。经过实验室检测,这5 000台旧机械硬盘被鉴定为国家禁止进口的固体废物,也就是电子“洋垃圾”。
近年来,随着中国对“洋垃圾”打击力度的增大,走私的手法也越来越五花八门,有夹带在车厢里的,有融化成块状、粉状的,还有伪装成普通货物的。不过,这并不能逃过海关人员的“火眼金睛”。据《华夏时报》记者不完全统计,最近两个月,广东、浙江、江苏、河北、辽宁等地的海关已经合计退运了超过900吨“洋垃圾”出境。
自2017年国务院办公厅下发《禁止洋垃圾入境推进固体废物进口管理制度改革实施方案》以来,生态环境部、海关总署等部门重拳出击,加强固体废物进口管理,严厉打击洋垃圾走私。生态环境部新闻发言人介绍,生态环境部将继续会同各有关部门和地区坚决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继续大幅度削减固体废物进口数量,确保到2020年年底前基本实现固体废物零进口。
一、严把入境关
合计 6.25 吨的5 000台机械硬盘,并不是皇岗海关近期查获的唯一一批“洋垃圾”。据深圳海关消息,6月初皇岗海关在口岸查获的一批1 242块废旧台式电脑主板被鉴定为我国禁止进口的固体废物,并在海关监管下被退运出境。5月初,皇岗海关查获的20吨进口物料被鉴定为铁氧体生产或加工过程中产生的下脚料、边角料、残余物、扫地料等,也属于国家禁止进口的固体废物。
为了逃过海关的“法眼”,“洋垃圾”们纷纷乔装改扮,企图蒙混过关。例如6月3日大连海关今年退运的首批306吨“洋垃圾”,申报品名为土壤调理剂,实则有大块黏结态物质、蛋壳、羽毛残渣混入其中;7月13日石家庄海关退运的24.17吨“洋垃圾”,申报名为壁纸,实际上无独立包装,款式、颜色、规格不一,而且存在不同程度的变色、污渍、磨损等现象,是以旧充新的固体废物。
此外,还有一些“洋垃圾”被退运是因为固体废物含量不合格。按照2018年修订的《进口可作原料的固体废物环境保护控制标准—废纸或纸板》规定,进口废纸中应限制其他夹杂物的混入,总重量不应超过0.5%。近期几批重达百吨的废纸,都是因夹杂物超过了这一限值而被退运的。例如,5月27日江门海关所属新会海关退运的104.12吨废旧报纸,其中塑料包装盒、食品包装盒等夹杂物含量为0.53%;6月4日,杭州海关退运了204.3吨“旧瓦楞纸箱”,因其一般夹杂物含量达2.06%而被退运。
为了打击走私“洋垃圾”行为,6月10日在海关总署统一指挥下,广东分署以及12个直属海关在天津、山东、广东、云南等9个省市同步开展“蓝天2020”第一轮集中收网行动,查证废矿渣、污油水等涉案货物104.14万吨。
二、三年阻击战
早在20世纪80年代,为了弥补国内的资源短缺,中国允许企业从境外进口固体废物作为生产原料,但同时也带来了生态环境方面的严重隐患。例如,旧服装容易沾染各种病菌,往往成为疾病的潜在传染源;而最为一本万利的进口废旧电子产品含有大量重金属,如果被直接填埋或焚烧时会对地下水和土壤造成严重污染。
为此,过去三年内,中国展开了一场轰轰烈烈的“洋垃圾”阻击战。2017年7月,国务院办公厅下发《禁止洋垃圾入境推进固体废物进口管理制度改革实施方案》,提出全面禁止洋垃圾入境,完善进口固体废物管理制度,力争到2020年年底前基本实现固体废物零进口。随后,生态环境部会同有关部门制定并实施了三年行动方案(2018~2020年),先后三次调整了《进口废物管理目录》。2017年8月,将生活来源废塑料、未经分拣废纸、废纺织品、钒渣等4类24种环境危害大、群众反应强烈的固体废物调整为禁止进口,自2017年12月31日起执行。2018年4月调整了两批目录:一次将废五金、废船、废汽车压件、冶炼渣、工业来源废塑料等16种固体废物调整为禁止进口,自2018年12月31日起执行;另一次将不锈钢废碎料、钛废碎料、木废碎料等16种固体废物调整为禁止进口,自2019年12月31日起执行。2019年1月,将废钢铁、铜废碎料、铝废碎料等8个品种固体废物从《非限制进口类可用作原料的固体废物目录》调入《限制进口类可用作原料的固体废物目录》,自2019年7月1日起执行。
4月29日,新修订的《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审议通过,明确了逐步实现固体废物零进口的法律要求。事实上,过去两年逐步减少“洋垃圾”的工作卓有成效。根据生态环境部公布的数字,2020年1~5月,全国固体废物进口量为322.6万吨,同比减少45.3%。而2018~2019两年间,全国固体废物进口总量分别同比下降了46.5%和40.4%,也就是说连续两年接近减半。
2020年是禁止洋垃圾入境、推进固体废物进口管理制度改革的收官之年。生态环境部新闻发言人表示,自2021年起,我国将全面禁止固体废物进口,生态环境部也将不再受理和审批固体废物进口相关申请。
(来源于《华夏时报》,作者刘诗萌,有删改)
教材P77问题
危害:核废料会对大气、水、土壤产生放射性污染,严重危害人体健康。有毒废料会污染大气、水、土壤,并通过食物链影响人类健康。
措施:加强国际合作,严禁企业和个人转移或走私核废料和有毒废料;增加科技投入,提高核废料和有毒废料处理的技术水平;发展中国家加强宣传教育,加强立法,坚决拒绝核废料和有毒废料入境等。
教材P79活动
泄露的石油随海水的洋流运动扩散到附近沿岸地区。
影响:会长期污染海域,造成浮游植物光合作用减弱、数量减少,以之为食的浮游动物数量也随之减少,整个海洋生态平衡被破坏,严重影响渔业和养殖业。
教材P80活动
两种观点都有道理。
第一种观点,发展中国家确实经济困难,进口有经济价值的废弃物可减缓环境资源短缺状况,还可以获得经济效益。前提是要控制进口数量,积极治理带来的环境污染。那么发展中国家可以有选择的进口废弃物,这些废弃物要有价值,并且能利用,而且要加强环境污染的治理和促进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第二种观点,由于发展中国家基本上都缺乏处理和处置废弃物的技术手段和经济能力,这些污染物不能得到及时有效的处置,导致当地生态破坏、环境污染加重,并危害人们的健康。这种污染的损害具有长期性,并可能会产生连锁反应,引发区域性环境危机。因此应严格禁止废弃物的进口。
教材P80~81活动
1.当地经济发展落后,人们为了解决温饱问题而从事电子垃圾处理。
2.电子垃圾对环境的危害相当大,会造成大气污染、土壤污染、地下水污染,严重危害人类健康。
教材P82活动
措施:成立工作组;加强信息的沟通与联络;加强国家间的合作和立法工作;控制河流污染源;建设污水处理厂。
启示:参考思考交流问题2。
教材P83~84活动
1.“洋垃圾”中往往夹杂着很多有毒有害物质,以非正规渠道入境后,大部分流向“散乱污”企业进行分解。这些企业的不恰当处理会对环境造成破坏,加重环境负担;同时“洋垃圾”中含有细菌和病毒,会影响人们的身体健康。
2.略。第四节 环境保护与国家安全
课程标准 素养目标 任务设定
举例说明环境保护政策、措施与国家安全的关系。 1.结合实例,了解我国环境政策保护体系,说明三大环境管理政策和八项环境管理制度的贯彻实施与国家安全的关系。(地理实践力)2.结合实例,分析了解我国环境保护措施及成效。(综合思维)3.结合我国保护事业的发展和环境生态文明建设的推进,培养学生保护环境的可持续发展观。(人地协调观) 1.我国的环境保护的基本政策是什么?2.我国环境管理的“八项制度”的内容是什么?3.我国环境保护的措施是什么?4.我国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政策导向是什么?5.我国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具体要求是什么?
一、我国的环境保护政策体系
1.环境保护政策制定的原因
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国家,面临着严峻的环境压力。
2.三大环境保护的基本政策
(1)预防为主,防治结合。
(2)谁污染,谁治理。
(3)强化环境管理。
通过强化政府和企业的环境治理责任,扭转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片面追求局部利益和短期利益的倾向,我国才能控制和减少因管理不善带来的环境问题。
3.环境管理的主要手段
行政手段、法律手段、经济手段、教育手段和技术手段。
4.环境管理的“八项制度”
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三同时”制度、排污收费制度、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度、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定量考核制度、排污申报登记和排污许可证制度、限期治理制度、污染集中控制制度。
[特别提醒] (1)环境影响评价制度
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是指对可能影响环境的重大工程建设、规划或其他开发建设活动,事先进行调查,作出预测和评估,论证工程能否立项建设,并最大限度地防止和减少对环境的负面影响。
(2)“三同时”制度
“三同时”制度是指一切建设项目中防治污染的设施必须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使用。
5.制定环境法律法规的重要性
(1)使我国环境保护政策和措施更具有法律规范性、权威性和约束力。
(2)在法制轨道上规范了企业和公民行为,为实现环境安全乃至国家安全保驾护航。
[图表点拨] 教材第88页图2-4-5,该图展示出:
(1)我国的根本大法——宪法中有环境保护方面的条文。
(2)在宪法的统领之下,国家制定了各种环境法律法规。《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是我国环境保护的基本法,其属于综合法。在此基础上,制定了环境保护单行法律(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等),环境保护行政法规、地方法规,其他相关法规等。
(3)有些环境问题在性质上具有普遍性和共同性,因而环境保护是世界各国的共同责任,我国参加了一系列国际环境保护公约。
二、我国的环境保护措施及成效
1.措施
国家坚持污染防治与生态保护并重、生态保护与生态建设并举的环境保护措施。为了进一步加强对生态环境保护、治理和监管工作的统一领导、组织和协调,2018国家新组建了生态环境部。
2.成效
(1)全力推进污染治理,改善环境质量。
(2)持续加大生态保护力度,生态环境明显好转。
[特别提醒] (1)化学需氧量(COD)和氨氮浓度是衡量水污染的指标,二氧化硫浓度和氮氧化物浓度是衡量大气污染的指标。
(2)实践证明,制定符合国情的环境保护政策,采取严格有效的环境保护措施,是改善生态环境状况、维护国家生态安全的重要途径。
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
1.污染限期治理就是对重点环境问题进行限定时间的治理。 ( )
2.对污染企业罚款依据的是“谁污染,谁治理”政策中的“排污收费制度”。 ( )
3.环境管理的主要手段是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 ( )
4.自20世纪60年代,我国就建立和实行了环境管理的“八项制度”。
( )
5.生态环境部的职责是对污染企业进行行政处罚。 ( )
提示: 1.× 这种认识是错误的,它曲解了污染限期治理制度的含义。污染限期治理制度既对重点环境问题作了治理时间的限定,也对治理内容和治理效果作了限定。
2.√ 对污染企业罚款依据的是“谁污染,谁治理”政策中的“排污收费制度”,即对超过排放标准向大气、水体等排放污染物的企业单位征收超标排污费,专门用于污染防治。
3.× 环境管理的主要手段有行政手段、法律手段、经济手段、教育手段和技术手段。
4.× 自20世纪80年代起,我国建立和实行了环境管理的“八项制度”。
5.× 生态环境部的主要职责是对生态环境保护、治理和监督工作的统一领导、组织和协调。
三、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
1.提出背景
我国环境形势依然严峻,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造成了巨大经济损失,危害人民群众健康和公共安全,可能影响社会稳定、损害国际形象和对外贸易。
2.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政策导向
(1)国家适时作出了“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决策部署。
(2)提出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的战略位置,全面促进资源节约利用,加大环境保护力度。
(3)大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倡导绿色生活,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3.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具体要求
(1)在思想上,树立经济、社会、生态协调发展的观念。
(2)在政策上,把环境保护放在突出重要位置。
(3)在措施上,实行最为严格的环境保护制度。
(4)在行动上,动员全社会力量共同参与环境保护。
4.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义
通过推进绿色发展、着力解决突出环境问题、加大生态系统保护力度、改革生态环境监管体制等举措,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为全球生态安全做出贡献。
[拓展延伸] 生态文明建设中的绿色发展
(1)加快建立绿色生产和消费的法律制度和政策导向,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
(2)构建市场导向的绿色技术创新体系,发展绿色金融,壮大节能环保产业、清洁生产产业、清洁能源产业。
(3)推进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
(4)推进资源全面节约和循环利用,实施国家节水行动,降低能耗、物耗,实现生产系统和生活系统循环链接。
(5)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反对奢侈浪费和不合理消费,开展创建节约型机关、绿色家庭、绿色学校、绿色社区和绿色出行等行动。
[微思考] 简述受生态保护红线保护的区域的重要性。
提示:该类区域通常包括生态功能重要区域以及生态环境敏感脆弱区域,是最重要、最核心的生态空间,是最需要保留的“绿水青山”,也是维护国家生态安全的“底线和生命线”。
我国的环境保护政策体系
材料一 2005年1月18日,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宣布停建因违反《环境影响评价法》的30个违规建设项目,涉及总投资1 179.4亿元。这在中国刮起了“环保风暴”,使得中国的环保问题再次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此次叫停的30个项目中,有26个是电力项目,叫停的这些项目均为未经环境影响评估,而提前上马或不应该上马的工程。
材料二 2020年3月23日,兰溪市综合行政执法局曝光,3月23日,市综合行政执法局云山中队队员巡查中发现,郑某擅自往云山街道凯旋路与永进路交叉口中医院建设用地地块倾倒建筑垃圾。郑某的行为违反了《城市建筑垃圾管理规定》相关内容。市综合行政执法局责令郑某立即将乱倾倒的建筑垃圾进行清理,并依法对其做出罚款200元的行政处罚。
问题1 (综合思维)什么是《环境影响评价法》?体现了环境管理中的什么政策?
提示:《环境影响评价法》是将可能对环境造成影响的人类活动事先做出预测和评估的法律。论证工程建设项目能否立项建设,体现了“预防为主”的政策。
问题2 (地理实践力)对郑某在交叉路口倾倒建筑垃圾做出罚款的依据是环境管理体系中的哪条制度?
提示:对郑某在交叉路口倾倒建筑垃圾做出罚款可让郑某承担其治理责任,体现了“谁污染,谁治理”的环境政策。
1.环境管理的基本手段
(1)行政手段:主要指国家和地方各级行政管理机关,根据国家行政法规所赋予的组织和指挥权力,制定方针、政策,建立法规、颁布标准,进行监督协调,对环境资源保护工作实施行政决策和管理。
(2)法律手段:是环境管理的一种强制性手段,依法管理环境是控制并消除污染,保障自然资源合理利用,并维护生态平衡的重要措施。
(3)经济手段:是指利用价值规律,运用价格、税收、信贷等经济杠杆,控制生产者在资源开发中的行为,以便制止损害环境的社会经济活动,奖励积极治理污染的单位,促进节约和合理利用资源,充分发挥价值规律在环境管理中的作用。
(4)技术手段:是指借助既能提高生产效率,又能把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控制到最小限度的技术以及先进的污染治理技术来达到保护环境目的。
(5)教育手段:指利用多种形式,向公众传播环境科学知识,宣传环境保护的意义以及国家环保方针、政策等,从而提高公众的环保意识,促使公众自觉参与环保行动。
2.我国三大环境保护政策的主要内容
1.排污交易权的主要思想是建立合法的污染物排放权利,即排污权(这种权利通常以排污许可证的形式表现),并允许这种权利像商品那样被买入和卖出,以此来进行污染物的排放控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1)~(3)题。
(1)“排污交易”依据的是________制度( )
A.征收排污费 B.污染源限期治理
C.三同时 D.环境影响评价
(2)“排污交易”对________类企业有利( )
A.造纸 B.钢铁
C.有色冶金 D.微电子
(3)“排污交易”是环境管理中的________手段( )
A.法律 B.教育
C.经济 D.行政
(1)A (2)D (3)C [第(1)题,“排污交易”交易的排污权,增加了污染企业的生产成本,类似于征收污染费。第(2)题,微电子属于污染较少或没有污染的企业。第(3)题,“排污交易”是通过排污权的“买入和卖出”实现的,属于经济手段。]
我国环境保护的措施及成就
截至2020年8月,我国已批准加入30多项与生态环境有关的多边公约或议定书,与100多个国家开展了广泛的环境保护交流,与60多个国家、地区和国际组织签署近150项生态环保合作文件,进行深入的环境保护协同互助。与此同时,我国还积极拓展与联合国、世界银行等国际组织的环境合作。
问题1 (人地协调观、区域认知)与发达国家进行环保合作对我国有何意义?
提示:可以借鉴先进的环保理念和经验,促进环保技术水平提升和环保产业的发展。
问题2 (人地协调观、区域认知)我国积极倡导和推动资源、环境领域的南南合作有何意义?
提示:坚持互利共赢,为发展中国家提供支持,分享破解发展和环境之间矛盾的经验,共同促进可持续发展。
问题3 (综合思维、人地协调观)我国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十三五”规划重要内容,有何意义?
提示:在推动我国成为一个更加绿色环保国家的同时,为其他国家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有益借鉴,从而更好地推动国家之间开展环境保护合作。
国家坚持污染防治与生态保护并重、生态保护与生态建设并举的环境保护措施,深入实施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积极推进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环境保护事业取得显著成效。
1.组建生态环境部
为了进一步加强对生态环境保护、治理和监管工作的统一领导、组织和协调,2018年国家新组建了生态环境部。其主要职责如下图所示:
2.全力推进污染治理,改善环境质量
主要污染问题 重污染天气、黑臭水体、垃圾围城等问题
应对措施 国家陆续发布实施了《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等,以大气、水、土壤污染治理为重点,加快环境治理工作
取得成效 近年来,四项主要污染物——化学需氧量(COD)、氨氮、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的排放量持续大幅下降,大部分地区空气质量和主要江河水域环境质量逐步好转
3.持续加大生态保护力度,生态环境明显好转
主要生态环境问题 森林、草地、湿地等生态系统退化以及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等
应对措施 国家逐步健全主体功能区制度,积极推进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大力实施天然林资源保护、退耕还林、退牧还草等生态修复工程;划定生态保护红线
取得成效 森林覆盖率由21世纪初的近16.6%上升为2020年底的23.04%,草场植被逐步得到恢复,水土流失、土地沙化面积逐渐减少,典型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得到有效保护
2.生态保护红线是指对生态、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而且能够提高环境的自我净化能力,必须严格管理的空间边界线,是生态环境安全的底线。下表为某年南京市部分生态保护红线区域面积统计表。据此回答(1)~(2)题。
类型 总面积(km2) 类型 总面积(km2)
风景名胜区 373.16 生态绿地 134.70
洪水调蓄区 32.61 饮用水水源保护区 221.85
森林公园 211.30 重要湿地 127.42
(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生态保护红线区兼有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
B.设置生态保护红线的主要目的是划定城市边界
C.生态保护红线区决定南京资源环境承载力
D.设置生态保护红线区会阻碍南京城市面积扩大
(2)保护生态保护红线区对南京城市环境的意义是( )
A.调节城市气候,扩大昼夜温差
B.影响城市水循环,使地表径流变化增大
C.保护生物多样性,改变植被类型
D.提高环境自净能力
(1)A (2)D [第(1)题,据材料可知,生态保护红线对生态、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而且能够提高环境的自我净化能力,说明了生态保护红线区兼有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故A正确;设置生态保护红线的主要目的是保护城市生态,促进可持续发展,B错误;生态保护红线区不是南京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决定因素,C错误;设置生态保护红线区有利于南京市城市的发展,不会阻碍城市面积扩大,D错误。故选A。第(2)题,保护生态保护红线区有利于调节城市气候,缩小昼夜温差,A错误;影响城市水循环,使地表径流变化减小,B错误;保护生物多样性,维护(而非改变)植被类型,C错误;据材料可知,生态保护红线对生态、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而且能够提高环境的自我净化能力,D正确。]
地理实践力:环境保护的政策体系
2016年12月7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修正案(草案)》。针对水污染防治中存在的问题,草案中提出:对违法排污企业来说,可能面临更高的罚金。例如现行法律规定,在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内设置排污口的,除限期拆除外,处十万元以上五十万元以下的罚款。但新修订的水污染防治法草案将把罚金提高到二十万元以上一百万元以下。
2015年8月6日,广西贺州市发生水体镉、铊等重金属污染事件。事件发生后,当地政府表示:“将组织对所有可能影响饮用水安全的化工企业进行全面排查整治,实行最严厉的措施,确保饮用水源安全。”据此完成(1)~(2)题。
(1)在对污染企业惩罚的措施中,“罚款”依据的环境管理制度是( )
A.征收排污费制度
B.污染限期治理制度
C.“三同时”制度
D.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
(2)事件发生后,贺州市政府贯彻的环境管理政策有( )
①预防为主,防治结合 ②谁污染,谁治理 ③强化环境管理 ④考核决策者的政绩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1)A (2)C [第(1)题,“罚款”是对污染企业浪费环境资源的一种惩罚措施,依据的是征收排污费制度。第(2)题,“排查”是“防”,“实行最严厉的措施”贯彻的是“强化环境管理”政策。]
该题组通过对污染企业浪费环境资源的一种惩罚措施,体现了地理学科的地理实践力。本题组主要考查了三大环境管理政策和八项环境管理制度。“预防为主,防治结合”“谁污染,谁治理”和“强化环境管理”是我国环境保护的三项基本政策。“罚款”是对污染企业浪费环境资源的一种惩罚措施,依据的是征收排污费制度;“排查”是“防”,“实行最严厉的措施”贯彻的是“强化环境管理”政策。
课 堂 小 结 课 堂 速 记
1.确立了“预防为主,防治结合”“谁污染,谁治理”和“强化环境管理”三大环境保护的基本政策。2.自20世纪80年代起,我国建立和实行了环境管理的“八项制度”,即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三同时”制度、排污收费制度、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度、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定量考核制度、排污申报登记和排污许可证制度、限期治理制度、污染集中控制制度。3.国家坚持污染防治与生态保护并重、生态保护与生态建设并举的环境保护措施,深入实施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积极推进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环境保护事业取得显著成效。4.国家适时作出了“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决策部署,并提出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的战略位置,全面促进资源节约利用,加大环境保护力度,大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倡导绿色生活,使蓝天常在、青山常在、绿水常在,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5.我国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具体要求(1)在思想上,树立经济、社会、生态协调发展的观念;(2)在政策上,把环境保护放在突出重要位;(3)在措施上,实行最为严格的环境保护制度;(4)在行动上,动员全社会力量共同参与环境保护。
题组1 我国的环境保护政策体系
实施环境管理的手段包括法律手段、行政手段、经济手段、技术手段和教育手段等。据此回答1~2题。
1.20世纪80年代我国制定了“预防为主,防治结合”“谁污染,谁治理”以及“强化环境管理”三项环境保护的基本政策。这属于环境管理手段中的 ( )
A.行政手段 B.法律手段
C.经济手段 D.技术手段
2.我国早在1978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就已经规定:在中国,凡污染和破坏生态环境从而对公众的健康、安全、生命以及公私财产等造成危害的行为均为公害。公害是一种应负刑事责任的罪过。这属于 ( )
A.通过行政程序直接管理环境
B.运用法律武器,依法治理环境
C.运用税收、有偿付费等手段间接管理环境
D.环境技术管理
1.A 2.B [第1题,“政策”是关键词,说明三大环境保护政策是国家制定并监督执行的,属于行政手段。第2题,“《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国家的基本法,其对公害的界定属于法律范畴。]
题组2 我国的环境保护措施及成效
面对日益严重的农业污染,人们正在积极采取各种防治措施。据此回答3~4题。
3.下列关于农业污染物及其造成的环境污染,搭配不正确的是( )
A.农业机械粉尘及工业烟尘——大气污染
B.化肥、农药等农用化学品——农作物和土壤污染
C.废旧塑料——“白色污染”
D.人畜粪便等有机肥料——水体污染
4.下列能够防治农业污染的措施有( )
①水体富营养化 ②生物方法防治害虫 ③发展有机农业 ④预防为主、防治结合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3.A 4.C [第3题,工业烟尘造成的大气污染不属于农业污染,选择A项。农业生产过程中大量使用化肥、农药等农用化学品,会直接或间接对农作物和土壤造成污染。废旧塑料在农业生产领域使用且不能有效回收,会导致废弃塑料污染土壤,造成“白色污染”。人畜粪便等有机肥料的使用经灌溉或降雨天气后随地表径流流入水体,会产生水体污染。第4题,水体富营养化是人类排放含氮、磷等物质的污水、废水导致的水体污染现象,不属于防治农业污染的措施,①错误。对于农作物害虫,采用生物防治方法可避免农业污染,②正确。有机农业是不使用化学合成的农药、化肥、生长调节剂、饲料添加剂等物质的农业生产方式,可有效减少农业污染,③正确。预防为主、防治结合可有效避免农业环境污染,④正确。选择C项。]
题组3 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必须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生态环境保护已成为越来越多人的共识。据此回答5~6题。
5.下列环境问题中,属于生态破坏的是 ( )
A.轧钢厂的噪声影响附近居民
B.氮肥厂的废水排入河流
C.焦化厂的废气排到大气中
D.植被破坏加剧水土流失
6.下列做法中,符合生态文明建设要求的是 ( )
①西北地区林地、草地开垦为耕地 ②构建生物多样性保护网络 ③发展清洁生产和循环经济 ④湖泊区大力发展水产养殖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5.D 6.B [第5题,生态破坏是指人类不合理地开发、利用造成森林、草原等自然生态环境遭到破坏,从而使人类、动物、植物的生存环境发生恶化的现象。环境污染主要是由于人类过度排放废弃物所致。轧钢厂的噪声影响附近居民、氮肥厂的废水排入河流、焦化厂的废气排到大气中均属于环境污染;植被破坏加剧水土流失属于生态破坏。D项正确。第6题,我国西北地区自然环境脆弱,林地、草地开垦为耕地会造成生态破坏;构建生物多样性保护网络、发展清洁生产和循环经济符合生态文明建设要求,②③正确;湖泊区大力发展水产养殖易造成湖泊水体富营养化。选择B项。]
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发展态势
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和根本大计。从战略高度深化对新时代我国生态文明发展态势和阶段特征的总体认识,把握大势、顺势而为,全方位、全地域、全过程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才能不断开创人与自然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深入人心、广泛传播、落地生根、开花结果。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立足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适应和把握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趋势性特征,着眼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高瞻远瞩、总揽全局,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顶层设计、系统决策,深刻回答了“为什么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什么样的生态文明”“怎样建设生态文明”等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从实践到认识发生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形成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人与自然关系学说的历史性篇章,既以“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揭示人类史与自然史交融互动、人与自然对立统一的一般规律,还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揭示新时代社会主义建设实现绿色发展的特殊运行法则;既提出“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的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民生观,又从战略高度不断强化包括生态文明建设在内的“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
以生态价值观念为准则的生态文化体系加快形成。中华民族向来尊重自然、热爱自然,绵延5 000多年的中华文明孕育了丰富的生态文化,形成了中华民族天人合一、道法自然、与天地参的崇高追求,素有仁民爱物、仁者乐山、智者乐水的仁爱之心和自然情怀。“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天不言而四时行,地不语而百物生。”自党的十八大以来,受中华传统文化滋养和浸润的中国人民,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指引下,在新时代大力弘扬尊重自然规律、维护生态平衡的中华优秀传统生态文化,持续生动诠释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成为新时代中华儿女追求自然财富、生态财富、社会财富和经济财富的“心经”、生态道德经、绿色发展经。拒绝奢华和浪费,追求简约适度、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生活风尚成为人民群众社会生活的主流文化。
生态文明建设体制机制改革取得重大突破,顶层设计和制度体系建设加快形成。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蹄疾步稳全面推进生态文明体制机制改革,改革全面发力又纵深推进、多点突破又突出主要矛盾,制度出台频度之密前所未有,执法督察尺度之严前所未有,生态文明建设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着力增强,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一是由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制度、空间规划体系、资源总量管理和全面节约制度、资源有偿使用和生态补偿制度、环境治理体系、环境治理和生态保护市场体系、生态文明绩效评价考核和责任追究制度等八项制度构成的主体框架基本确立;二是生态文明建设试验区、省以下环保机构监测监察执法垂直管理、按流域设置环境监管执法机构、国家公园体制等改革试点有序推进,为全面深化改革积累了丰富经验,生态文明建设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明显提高;三是高度重视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推动解决了一大批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生态环境“老大难”问题,有力推动了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和经济高质量发展。
绿色发展方式逐步培育、渐成常态,生态文明经济体系建设潮流涌动、势不可挡。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绿色发展是构建高质量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必然要求,是解决污染问题的根本之策。今天,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并驾齐驱、比翼双飞。传统重化工业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产业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发展方式转变成效显著,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加速推进,发展质量和效益不断提升;绿色生态产业化、规模化渐成常态,新型工业化进程明显加快,高端制造、清洁能源、新能源汽车、新材料加工、电子信息、人工智能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方兴未艾,数字经济等新兴产业蓬勃发展,“互联网+”推动第一、第二、第三产业深度融合发展;农业现代化稳步推进,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逐步培育,绿色无公害产品深受市场青睐;生态旅游、健康养老等产业加快发展;区域绿色发展协调性显著增强。
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大气、水、土壤污染等突出问题有所缓解。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生态文明建设始终饱含深厚的民生情怀和强烈的责任担当。各地区各部门深入贯彻落实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补齐民生领域生态产品供给短板,着力推进重点行业和重点区域大气污染治理,着力推进颗粒物污染防治,着力推进流域和区域水污染防治,着力推进重金属污染和土壤污染综合治理,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三大行动计划深入实施,生态环境治理明显加强,环境状况得到改善。京津冀及周边地区、长三角、珠三角等重点区域大气污染联防联控取得初步成效;水污染防治、七大重点流域干流沿岸重化工项目有效控制,城市黑臭水体整治全面推开,“河长制”全面推行;土壤污染治理和修复迈开步子,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开始加强,农作物秸秆和畜禽养殖废弃物全量资源化利用加快推进。人民群众切实感受到城乡环境更宜居、人民生活更美好。
如今,中国生态文明建设进入了快车道,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进入一个必须紧紧抓住并且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与此同时,放眼全球,展望未来,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的大变局。随着逆全球化和霸权主义、强权政治抬头,国际社会面临的新课题、新挑战也与日俱增。人类再次站在了历史的十字路口。中国倡导的生态文明建设和世界可持续发展理念、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对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目标相近、理念相通,有最大利益契合点和最佳合作切入点。我们必须以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建设增强制度自信,持续保持战略定力,做好全面建设生态文明的大文章,不断推动我国生态文明迈上新台阶、全球生态文明建设行稳致远。
(来源于《红旗文稿》,作者黄承梁,有删改)
教材P85问题
近几年,我国大部分地区“蓝天白云”天数明显增多。各地为了改善大气环境质量都采取了相应的措施,如机动车尾气污染防治,大力推广清洁能源,严格控制大气污染排放量等。
教材P87~88活动
没有遵循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和“三同时”制度。没有事先进行预测、评估和论证,没有改造污染防治设施就投入生产,会使排放不达标,造成环境的污染。
教材P91活动
1.用环境质量的考核奖惩来激发各市的污染防治的积极性。
2.生态保护区与受益地区之间的补偿机制:通过自愿协商建立横向补偿关系,如采取资金补助、对口协作、产业转移、共建园区、技术和智力支持、实物补偿等方式。
教材P93活动
制定符合国情的环境保护政策,采取严格有效的环境保护措施,是改善生态环境状况、维护国家生态安全的重要途径。
教材P94活动
从思想、政策、措施、行动四个方面来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