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届高考语文复习:文学作品专题训练民族文化心理(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3届高考语文复习:文学作品专题训练民族文化心理(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3.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1-27 21:05:3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文学作品专题训练----民族文化心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往事的酒杯
苏童
①我父亲不喝酒,他爱抽烟。家里除了黄酒瓶子,我几乎没见过其他酒瓶。
②但我的两个舅舅爱喝酒,他们不抽烟。我们三家人住互相紧邻的房子里,各家的空气似乎总忙着竞争,我们家有烟味,但我的两个舅舅家经常飘出酒香来,酒香自然轻松胜出。这是我小时候便懂得的常识。
③我大舅家家境较为富裕,讲究吃,我大舅妈擅长做红烧肉,做了红烧肉我大舅必然要喝一盅。他们家的晚餐桌上酒香与肉香齐飞,喧嚣着飞到我们家。我总是被肉香吸引,不能自已,便穿过天井,到大舅家打开大门,往大街上看一眼,然后匆匆地往回走,算是投石问路。我小时候便有羞耻心,羞于开口向人索要,但我的目光无法伪装,总是火辣辣地投向那碗红烧肉。每逢这时,我大舅便尴尬地微笑,他的目光看向我大舅妈,似乎在征询她的意见,但无论她的表情是否活络,舅舅就是舅舅,一块红烧肉会被我大舅夹在筷子上,然后我会听见一个天籁般的声音:“来,吃一块。”我现在一直在回忆一件事:我大舅当年喝的是什么酒?可我怎么也记不起来了。
④我三舅家住在隔壁。他家也清贫,餐桌上的东西与我家的差不多,白菜、青菜、咸菜之类的,无甚风景,但他人穷志不短咧,爱喝几口酒,喝的是五加皮酒。我之所以对这记得很清楚,原因也简单,我对他家的餐桌没兴趣,轻蔑地望过去,忽略一切,就记住了桌上的那个酒瓶子。
⑤我第一次喝酒是在北京上大学期间。有个黑龙江的同学来自体工队,爱吃朝鲜冷面,爱喝啤酒,冷的碰凉的。他带我们去府右街附近那家延吉冷面馆去吃冷面,饭馆就在当时的首都图书馆斜对面。一群大学生不进图书馆,一头扎进冷面馆,毫不汗颜。我们随同学点单,每次都各要一碗冷面,伴以一扎散装啤酒。当时习惯说一升。一升20世纪80年代的啤酒被装在大塑料杯里,泛着白色的泡沫。白色的啤酒泡沫一如虚荣的泡沫,要喝,喝下去太平无事,但就是没有实际意义,还肚子胀。我在回学校的公交车上一直想着教二楼的厕所,为什么呢?因为那是离北师大的大门最近的厕所。
⑥我第一次醉酒是在大四那年。春天的时候,学生们都下到河北山区植树劳动,大家天天觉得饿,吃了上顿惦记下顿。忘了是哪个同学饿得“揭竿而起”,提议大家抛下组织纪律,结伴去县城的饭馆打牙祭。我积极响应。我现在已经忘了在那个燕山山区的县城小饭馆里吃了什么,却记得席间的那瓶酒。那是当地小酒厂生产的粮食烧酒,名字竟然叫白兰地,极其洋气。我们都清楚那不是白兰地,但那烧酒给人一种美好的感觉,醇厚,颇有劲儿。恰逢我们的杨敏如老师刚刚在古典文学课堂上给我们讲过李清照。她太爱李清照了,或许也是爱喝几口的人,讲起“薄醉”,怕学生不懂其意蕴,竟然言传身教,在讲台上摇摇摆摆地走了几步,强调说,薄醉是舒服的醉,走路就像踩在棉花上!我们在小酒馆里谈论杨敏如老师与薄醉,大家都有点贪杯,要寻找薄醉的滋味。令人欣喜的是,走出小饭馆时,我脚下真的有踩棉花的感觉,头脑亢奋却清醒。我听见我的同学都在喊:“薄醉了,薄醉了!”
⑦学生时代结束,喝酒便名正言顺了。毕业参加工作之后,一桌巨大的社会大酒席召唤着你,一般来说,绕开它是很难的,何况你不一定想绕开它。“喝酒喝酒喝酒!干了干了干了!”无论走到哪里聚会、做客,那个声音都会像空气一样追随你,不同的人对那个声音有不同的好恶,要么觉得它像苍蝇,要么觉得它像福音。
⑦但我在青年时代其实怕酒。饮酒之事,在我看来更像一种刑罚,所谓薄醉的滋味,竟无法与之重逢。如果一个人想起酒来,想到的是酒臭与呕吐,不免令人沮丧,这是酒的遗憾,也是人的过错。我不怨自己的酒量,下意识地将其归咎于酒桌上的“恐怖主义”。具体地说,我认为很多地方的酒桌上没有李清照,只有“恐怖分子”。酒桌上的“恐怖分子”信奉酒文化。酒文化中一个重要的细节是劝酒。各地的劝法不同,各有规矩方圆,但基本目标是一致的,劝到客人酩酊大醉,劝到客人烂醉如泥,只要不喝出人命,都称其为喝好了、尽兴了。
⑧我在杂志社做编辑时经常随团去苏北采风。有一次采风途经六县,六个接待方都对我们热情如火,我们在每地停留两天,每天必喝两场酒。此地劝酒文化极其灿烂,灿烂得过分。每顿饭至少举杯三次,不算多,但每次举杯必须连饮三杯。你若是尊重地主、讲究礼仪之人,每一顿至少要喝九杯。九杯属于“多乎哉?不多也”的范畴,这不过是个基础。当地人的劝酒技术不会让一个小伙子只喝九杯了事。因此,同乡喝三杯,同龄喝三杯,属相一样喝三杯,姓氏一样喝三杯,最后是相同性别的要喝三杯。我记得当年我是多么友善,又是多么爱面子,明明已经被吓得不轻,却强充好汉,无奈酒量有限,十几杯二十几杯酒喝下去,只好摸着翻江倒海的胃冲去厕所,没有一醉方休的幸福,只有一吐方休的痛楚。我还记得那时候下苏北,总是这样一去一回,去的时候朝气蓬勃像张飞,回来的时候病歪歪的满腹怨言,真像李清照了。有一次,我坐汽车回南京,身边的朋友告诉我,我一直在睡觉,梦呓的声音很单调:“不喝了,不喝了。”
⑨往事不堪回首,其中有一部分往事是浸在酒杯里的。年复一年的酒,胜似人生的年轮,喝起来滋味不一样,但总是越来越沧桑、越来越绵厚的。有一年,前辈作家陆文夫到南京开会,晚上大家聚餐饮酒。我看见他独自喝酒,喝得似乎很孤独,便热情地走过去要敬酒,结果旁边一个同事拉住我说:“千万别去,他不接受敬酒,他很爱喝酒,但一向是自己慢慢喝的。”
⑩对于我,那是醍醐灌顶的一刻。原来一个人喝酒是可以与他人无关的,与傲慢无关,与自由有关。陆文夫坐在那里喝酒的姿态我至今难忘,如同坐禅。那种安静与享受,不是出于对酒最大的尊敬,便是最深的爱了。
⑾我爱酒多年,至今还经常奔赴各种酒席与朋友一起喝酒。无朋不成席,这是常识。但说到底,酒杯也是灵魂的容器之一。这容器的最深处,终究是一个人的快乐,一个人的哀愁,或者一个人的迷茫。很欣慰地发现,如今这也快成常识了。
1.请分析这篇散文是怎样借对日常生活的描写表达深沉的民族心理或民族文化的。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又见天香第一枝
艾雯【注】
①今年春早,除夕也是立春。一年的最后一天,竟又是春季开始的第一天。多么奇妙的巧合!尽管生活在尖锐化的科技时代,尽管以公历计算着时光的脚步,但对古老悠久的中国传统,我依然有许多偏爱和尊崇。就像我国的历法,配合四时节气,岁序不乱,真是宇宙大学问中的奇迹!尤其是二十四节气的命名,不仅时令准确,含义更是蕴藉无限。像“立春”“立秋”,以“立”字表示开始和来临,多么坚定有力;像“惊蛰”,春雷初震,地气上升,惊醒冬眠的昆虫,万物复苏,又多么生动而具震撼性。
②——噢,挚友,看我只顾在这里歌颂节令,让你好笑。而原来是趁着开春,要告诉你一个小小喜讯:终于我得到了梅花的消息。
③我不仅得到了梅花的消息,也寻着了梅花的踪迹。不在诗里,不在画上,不在梦中,而是真真实实,生长在泥土里,绽放在枝干上。
④我不仅寻到了梅花的踪迹,更欣赏了梅花的高洁标格、傲岸丰神。不在梅山,不在梨山,不在苏州邓尉,却在一幢庄严巍峨、轩敞宏伟的殿堂内。
⑤那天,闻讯而去孙中山纪念馆访梅的人汇成一股潮流。我们是三滴小水珠,溶入大潮中,我那两位随从转瞬不见了,原来他们留在门外,正一字一句研读那一大张有关梅花的介绍。说也是,不知多少像他们一样生长在亚热带宝岛的年轻人,还是第一次亲眼看到真正的梅花哩!
⑥人挤,光线暗。只能随着潮流缓缓移动,点数着小盆小盆的红梅。高不盈尺,却也根株蟠虬,点缀着点点纤柔的深红花朵。人潮涌到大厅中间忽然分流四溢,这才豁然露出一片璀璨的白,绵绵不尽围绕在孙中山座前。全是一人高的白梅。花光莹洁耀眼,幽香暗暗浮动。庄严的殿堂洋溢着早春的氤氲,玉蝶梅清癯疏瘦,娇小的花朵白里泛着浅浅的粉,仿佛羞晕轻染。时梅丰腴雍容,晶莹圆润的花朵繁密地攒集在秀挺的枝梢,俯偃生姿,翘扬独秀。虽然是年轻的新生代,已颇具坚忍卓绝的精神、高洁超凡的标格。最难得的是习惯于严寒酷冷、凌霜傲雪之姿,竟也能在潮湿的亚热带深植成长。真是,有土地就有我们的国花!
⑦徘徊在梅丛间,我忍不住三番两次凑近最高枝的花朵,深深地吸着气,那清清幽幽、淡淡约约、若有若无的芳馨,是那样熟悉、那样亲切,唤醒了我最早的记忆,也唤回了往日情怀……
⑧若有若无的幽香中,我是那个短发覆额的小女孩,老棉鞋踏过皑皑白雪,仰头望着那林老梅桩,光秃秃的枝丫上,开着碧光盈盈的绿梅,比母亲发髻上的碧玉簪还晶莹。父亲双手笼在狐皮袍子的袖口里痴痴地欣赏。雪悄悄地飘下来,沾在他帽檐上。
⑨淡淡约约,清清幽幽,也是梅展,在天寒地冻的日子,在水榭亭阁的林国,展示一盆盆淡雅俊逸的绿萼梅、古雅名贵的檀香梅、色泽如杏的杏梅、结实成双的鸳鸯梅……有的苍劲古朴,有的奇倔突兀,有的狂放豪迈,有的仙风道骨。那些爱梅成癖的梅痴围着梅花仔细品题,柱上壁际挂着些咏梅的对联诗词,有一幅松青篆刻的竹屏似乎最具代表性,诗题:“江南素垂一枝春,艳好国花自有真。万紫千红齐仰止,冰肌铁骨见精神。”那是苏州人一年一次的盛会,我跟父亲去过好几次,留下好深好深的印象。
⑩还有一株闻名的梅花,你一定比我更熟悉,那就是你们苏州艺专对面图书馆里的那株铁板红梅。历史悠久,树龄古稀,枝干朴拙道劲。耸峭之气凛然。真是铁骨嶙峋!花开时,枝丫间、树梢上,却繁花密蕊,盛开着胭脂般的红梅。树是如此古朴苍劲,花是如此妩媚温润。正是“千年老干屈如铁,一夜东风都作花”。自然,看梅花最好的去处还是邓尉,“邓尉山上梅花林,玉雪为骨冰为魂”。方圆二十里的梅林,千万株一齐怒放,蔚成一片香雪海!远远望去,仿佛天际垂云,山巅积雪,待走进梅林,就像投身在白云掩映间,陶醉在“飞来香雾都成雪,寻人梅花不见人”的美妙境界。
——“嘀嗒”一响,镁光闪闪,将我拉回现实。孩子们让我和梅花留下了依偎的情景。从前虽然没有人替我和梅花摄下可贵的镜头,但在我们内心,却保留着最隽永的一份。不是吗?那孤傲幽雅的仙姿,高洁坚贞的丰神,深深镌刻在我们心版上,稍一敛神凝注,便又清晰地呈现在脑中,永不磨灭,永不褪色!
挚友!可还记得许多年前,我也曾给你看过一篇怀念梅花的小文,开头摘录了四句引子——年年海角天涯,萧萧两龚生华;又是天寒时节,何处可看梅花?很高兴如今再也不必为“无处可看梅花”而惆怅。羁居宝岛数十载,从未上阳明山专门为看樱花。不是对花有所歧视,却是耿耿于它所代表的不祥事物。期盼着来年,我们可以相偕去阳明山赏梅,也可以结伴返家园重访故居梅花。
最后且让我抄下我最喜欢的梅花颂,作为明日梅花之约的见证,效法梅花精神的期许!
万花敢向雪中开,一树独先天下春。唯渠不变霜节操,千古风标只自知。
(有删改)
【注】艾雯,台湾作家。
2.艾雯是深受中国传统文化影响的作家,请结合文章内容分析,哪些选材体现了民族文化的审美情趣。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小题。
牛车队快走出夏季新草场的山口时,一辆“嘎斯”轻型卡车,卷着滚滚沙尘迎面开来。还未等牛车让道,“嘎斯”便骑着道沿开了过去。在会车时,陈阵看见车上有两个持枪的军人,几个场部职工,和一个穿着蒙古单袍的牧民。牧民向他招招手,陈阵一看竟是道尔基。看见打狼能手道尔基和这辆在牧场打狼出了名的小“嘎斯”,陈阵的心又提到了嗓子眼。
刚走到草甸,从小组车队方向跑来一匹快马。陈阵认出是毕利格阿爸。老人气喘吁吁,铁青着脸问道:你刚才看见那辆汽车上有没有道尔基?
陈阵说看见了。老人对陈阵说:你跟我上旧营盘去一趟。
陈阵跟老人顺原路疾跑。老人说:道尔基准是带人去打狼了。他汉语好,当上了团部的打狼参谋,成天带着炮手们开着小卡车打狼。前几天还带师里的大官打了几条大狼,成了全师的打狼英雄了。有马信告诉我,说道尔基带人带车去旧营盘了,我一猜就知道他干啥去了。
陈阵问:他去干啥?
老人说:去各家各户的旧营盘下毒、下夹子。额仑草原的老狼、瘸狼、病狼可怜呐,自个儿打不着食、只能靠捡大狼群吃剩的骨头活命,也捡人和狗吃剩的东西,饥一顿,饱一顿。每次人畜一搬家,它们就跑到旧营盘捡东西吃。什么臭羊皮、臭骨头、大棒骨、羊头骨、剩饭剩奶渣,还刨出死狗、病羊、病牛犊吃。老牧民都知道这些事。牧民信喇嘛,心善,看那些老狼病狼可怜,没人会在那儿下毒下夹子。
老人叹了口气说:可自打一些外来户来了以后,时间长了,他们也看出了门道。道尔基一家,就喜欢搬家时给狼留下死羊,塞上毒药和下夹子,再回来杀狼剥狼皮。他家卖的狼皮为啥多?就是他家不信喇嘛,不敬狼,什么毒招都敢使,杀那些老狼瘸狼也真下得了手。你说,狼心哪有人心毒啊……
老人满目凄凉,胡须颤抖地说:这些日子,他们打死了多少狼啊。打得好狼东躲西藏,都不敢出来找东西吃了。我估摸大队一走,连好狼都得上旧营盘找东西吃。道尔基比狼还贼呐……再这么打下去,额仑草原的人就上不了腾格里,额仑草原也快完了。
两人翻过山梁。向旧营盘跑去。果然看见汽车车轮印。两人走进营盘,再不敢贸然前行,生怕钢夹打断马蹄腕。两人下了马,老人看了一会儿,指指炉灰坑说:道尔基下的夹子很在行,你看那片炉灰,好像是风吹的,其实是人撒的,炉灰底下就是夹子,旁边还故意放了两根瘦羊蹄。要是放两块羊肉,狼倒会疑心。瘦羊蹄本来就是垃圾堆里的东西,狼容易上当。我估摸他下夹子的时候,手上也是沾着炉灰干的,这样就盖住了人味。只有鼻子最灵的狼能闻出来。可是狼太老了,鼻子也老了,就闻不出来……
陈阵一时惊愕而气愤得说不出话来。
老人又指了指牛犊粪旁边的半只病羊说:你看那羊身上准保下了药。他们从北京弄来了高级毒药,这儿的狼闻不出来,吃了下去,一袋烟的功夫准死。
陈阵说:那我把羊都拖到废井里去。
老人说:你一个人拖得完吗?那么多老营盘呐。
两人骑上马又陆陆续续看了四五个营盘,发现道尔基并没有在每个营盘上做手脚。有的下毒,有的下夹子,有的双管齐下,还有的什么也不下。真真假假,虚虚实实。而且总是隔一个营盘做一次手脚,两个做了局的营盘之间往往隔着一个小坡。如果一处营盘夹着狼或毒死狼,并不妨碍另一处的狼继续中计。
两人还发现,道尔基下毒多,下夹子少。而下夹子又利用灰坑,不用再费力挖新坑。因而,道尔基行动神速,整个大队的营盘用不了大半天就能完成布局。
再不能往前走了,否则就会被道尔基他们发现。
毕利格老人拨转马头往回走,自言自语地说:只能救这些狼了。两人走到一处设局的营盘,老人下马,小心翼翼地走到半条臭羊腿旁边,从怀里掏出一个小羊皮口袋,打开口,往羊腿上掸出一些灰白色的晶体。陈阵立刻懂了老人的意图,这种毒药是牧场供销社出售的劣质的毒兽药,毒性小,气味大,只能毒杀最笨的狼和狐狸,而一般的狼都能闻出来。劣药盖住了好药,道尔基就白费劲了。
陈阵心想,老人还是比道尔基更厉害。想想又问:这种药被风刮散了怎么办?
老人说:不会。这毒药味儿就是散了,人闻不出来,狼能闻出来。
老人又找到几处下夹子的地方。老人让陈阵捡了几块羊棒骨,用力扔过去,砸翻了钢夹。这也是狡猾的老狼对付夹子的办法之一。
两人又走向另一处营盘。直到老人的劣等药用完之后,两人才骑马回返。
陈阵问:要是过几天他们来溜夹子,发现有人把夹子动过了怎么办?这可是破坏打狼运动的行为啊,那您可就要倒霉了。
老人说:我再倒霉,哪比得上额仑的狼倒霉。狼没了,老鼠野兔翻天翻地,草原完了,谁也逃不掉啊……我总算救下几条狼了,救一条算一条吧。额仑狼,快逃吧。逃到那边去吧……道尔基他们真要是上门来找我算账,更好,我正憋着一肚子火没处发呢……
登上山梁,半空中几只大雁凄惶哀鸣,东张西望地寻找着同类。形单影孤地绕着圈子。老人勒住马抬头看,长声叹道:连大雁南飞都排不成队了,都让他们吃掉了。老人回头久久望着他亲手开辟的新草场,两眼噙满了浑浊的泪水。
陈阵想起跟老人第一次进入这片新草场时的美景,才过了一个夏季,美丽的天鹅湖新草场,就变成了天鹅野雁和草原狼的坟场了。他说:阿爸,我真想大哭一场……
老人说:哭吧,哭出来吧,你阿爸也想哭。狼把蒙古老人带走了一茬又一茬,怎么偏偏就把你老阿爸这一茬丢下不管了呢……
老人仰望腾格里,老泪纵横,呜呜……呜……像一头苍老的头狼般地哭起来。
(节选自《狼图腾》,有删改)
3.《狼图腾》被视为草原游牧民族文化、草原生存哲学的历史真实再现。从本文中你可以看到什么样的草原游牧文化和生存哲学?
四、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面小题。
雨落槐花点地
六七月,群芳谢尽,却正是北京槐花盛放的日子。往往一场骤雨过后,槐花打落一片,如筛过的黍米,细细簌蔌、密密匝匝铺满一地,浅白、微绿、轻黄砌在一起,合着零星小雨,透着清雅的香,实为盛夏北京一道胜景。
说起槐树,人们往往会在前面缀上一个“老”字,这讲的不仅是情怀深,更直接的就是指年岁大,槐树生命力极强,根深蒂固,苍干虬枝,似乎掩藏着朝代更迭的密码。农谚有“千年松,万年柏,不如老槐歇一歇”,说的是松柏虽能活千年,却不及槐树“歇一歇”的功夫。这是说槐树有“休眠”的特性,一旦树龄太老或者生理病变,就会进入“自我保护”状态,表面看枯死一样,但待时机成熟又会重萌新枝、举树芳华。因此,古槐不死,枯木逢春,向来被视为吉祥的象征。
槐别名挺多,如金药材,六年香等,但民间叫得多的是“家槐”“老槐”“护屋树”。也许正是源于槐之“老”,槐之“旧”,槐之“大”,槐才成为人们内心家园故土当之无愧的象征,成为中华儿女慎终追远的共同图腾。槐者,怀也。人们立于高槐浓阴之下,举目四望,俯仰天地,不免逸兴遄飞,思接古今,神游万端,于是一股忠恭、慎远、望怀之情自然升腾。这时天和地、家与国、故乡与远方,悄然贯通联结为一体,实现了天地君亲师的统一。槐寄托太多,国人选择把槐树作为社树,甚至拜为神树,意蕴家族香火承继,社稷长治久安,其情结之重也就理所当然了。
槐树高擎俊朗,伟岸壮硕,枝繁叶茂,荫盖广间,加之多植于北国,“凌凌可耐冬”,又多了坚韧不拔的个性,因而自古常被人们认为“有君子之风”。孔庆镕在《五柏抱槐》中就有赞誉:“曲径阴遮署,高槐翠减浓。天然君子质,合傲岱岩松。”槐在北京,实乃一介具有磁化力的“清流”“雅秀”,纵然时风浮躁,但每每走到槐阴下,人心也自然安凉;即便胡同逼仄,但只要,有了高大盛槐,心境也自然高远。
老北京有着悠久的植槐史,从幽燕至今,槐与北京如风雨伉俪,一伴千年。在老北京庭院中,总不乏那些上了年岁的老槐树的身形,而在北京街巷上,你要见到没有槐树的胡同更是极少。张恨水在《五月的北平》中描述“尤其槐树,不分大街小巷,不分何种人家,到处都栽着有。在五月里,你如登景山之巅,对北平城作个鸟瞰,你就看到北平市房全参差在绿海里。这绿海就大部分是槐树造成的……”北京人爱槐、敬槐、种槐,槐之于京,实为储存于历史和人心中的一份特有“资产”,正如梧桐之于金陵,凤凰木之于南粤,已经成为古都北京千年风雅薪火相传的“活化石”与历史特号。
老槐树下是生活。“一树紫阴澹古姿,秋来黄叶点阶墀,月明贪玩疏疏影,坐到露凉人睡时。”每逢得暑,夏雨初歇,当微风拂过,槐花落英缤纷的时候,街头巷尾、胡同深处、朝暮之间,总能生出北京人对过往最温暖的记忆。这时,人们纷纷溜出屋来,趿拉着拖鞋,晃摇着蒲扇,耷拉着白毛巾,一家人或邻友围在老槐树下听广播、侃大山、下象棋,或者吃西瓜、喝啤酒、撸烤串,那是最快意的事儿。此情此境,让人不禁想到宋人洪皓在《咏槐》中所描述的,“弛担披襟岸帻斜,庭阴雅称酌流霞,三槐只许三公面,作记名堂有几家”。
身边一位北京长大的朋友说,小时候听来的故事多半是姥爷在大槐树下讲的,现在斯人已去,对他而言,老槐树就是姥爷和自己的童年,过去日子清苦,人们就地取材,对槐树“无所不用其极”,春天采槐米,夏天吃槐花,酿槐花蜜。秋天收槐豆,晒药材,如果槐树枯死了,枝干又成为制作农具桌凳的材料。50年代闹饥荒,老人们甚至还把槐豆制成酱油和醋调剂生活。作为80后,我听罢顿觉口舌酸涩,然而说的人脸上,洋溢的分明却是芬芳……斗转星移,今非昔比,然而作为网评的“新燕京八景”之一,“呼童采槐花,落英满空庭”,“槐花满地无人扫,半在墙根印紫苔”,仍是当代北京人内心无法离舍的美好情愫,这是人们找寻“北京”的一条弥足珍贵的线索。
槐树与胡同巷陌分不开,也就与市井民生分不开。槐下生活琐碎且认真,正如槐米一样朴素细密,也如槐花一样粲然芬芳,所有的平凡与珍重,都一一化入人们的衣食住行和恩怨情仇里。从初春洋槐春讯,到盛夏国槐花开,再到秋凉槐黄子落,大半年的光景里,槐带给人们更多的是不灭的希冀,无声的见证和长情的陪伴。
槐不择水土,一旦扎下根,便与时光俱老。在北京千余年的历史沿革中,老槐树以生生不息的顽强以及对脚下大地的执着坚守,见证着人们的喜怒衰乐,演绎着时空流转……
北京七月,繁华褪尽,月季将息。如果你在大街上见到那些缀满黄花的树,那就是国槐了。
(取材于宁显福的同名文章)
4.本文叙写了槐树的特点,种植情况,以及槐树与人们生活的关系,反映出作者对北京风土人情和民族文化心理的理解与感悟。请谈谈文学作品中自然景物与作者审美感悟有怎样的关系?并结合你阅读过的一篇作品(体裁不限,不包括本文)分析。
【答案】
1.①富裕的大舅家,晚餐桌上酒香和红烧肉香齐飞;清贫的二舅家青菜咸菜也要配五加皮酒;这些体现了我们“民以食为天”的民族文化。
②大舅不管大舅妈是否愿意,还是会夹一块红烧肉给“我”,舅舅就是舅舅,这一日常细节体现出“血浓于水,亲情至上”的民族心理。
③大四那年我在河北某县城的小饭馆,和同学们一起喝“白兰地”,寻找老师说的薄醉滋味;工作后某次去苏北采风,喝得“一吐方休”;既说明“小饮怡情,大饮伤身”的民族心理,也可以从中感受到我们民族丰富的饮酒文化,不同的地方各具特色的酒桌文化。
④大学喝酒及采风之事能体现我们认为酒是感情的融合剂,无酒不成席。
⑤薄醉的细节体现出酒对中国文人的重要作用,文化渊源深厚,喝酒更多的是一种感觉,一种灵魂的释放。
2.①文章以梅喻人,表达了作者对高洁品质的追求和赞美,这和“梅”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寓意是一致的。②文章开篇写了二十四节气,表达了作者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偏爱和尊崇。③文章多处引用古典诗词,而古典诗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④文章多处描写典型的中国建筑和环境布置,这些都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⑤文章的语言有大量整句,广泛吸收了古代散文的骈文句法,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明显。⑥文章抒发了浓浓的思乡怀友之情,这种情怀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常见内容。
3.①草原上人与狼看似互为敌人,其实彼此依赖,互相成就:草原狼吃掉病弱的牛马羊,为草原除去鼠兔之害,保障草场的正常生产,维持草场的生态平衡;牧民们痛恨草原上的狼群袭击牲畜,都锻炼成了打狼高手,但又怜悯狼们老弱病的处境,在搬家时常给它们也留下一线生机。
②草原上的传统牧民敬畏自然,有朴素的信仰。比如文中提到的“信仰喇嘛”,主张做人要善良;信仰腾格里(长生天/天神),比如文中提到的“再这么打下去,额仑草原的人就上不了腾格里”;蒙古人的天葬习俗,文中提到的“狼把蒙古老人带走了一茬又一茬”,即这种习俗的体现。
③朴素的生态发展理念,选文中夏季草场的迁徙即是这种体现。草原上冬季草场和夏季草场的迁徙,让草场得到轮流休养,更好地可持续发展。
4.自然景物是作者审美感受的触发点,是审美感受的依托和凭借。“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一句中,“无边”的落木,“不尽”的江水,是诗人审美感受的凭借和依托,诗人从秋叶中感受到光阴易逝,从江水中感受到人生短暂,从而产生了凄凉之感。诗人借“落木”“流水”这一具有传统美学意蕴的意象,表达长年飘泊的无尽感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