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2张PPT)
《古诗三首·寒食》
小学六年级语文下册
学习目标
1.会写“宫、侯”2个生字,理解字义,识记字形。
2.了解诗歌大意,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诗歌。
3.想象《寒食》描绘的景物,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课堂导入
寒食节:通常在冬至后的第105天,大概是清明节的前1—2天为寒食节。据左传所载,晋文公火烧森林求介之推,没想到他却抱着大树活活被烧死,晋国人为了悼念他,每年的这一天禁火,只吃冷食,所以称寒食。
课堂导入
作者简介
韩翃:唐代诗人,“大历十才子”之一。建中年间,因作一首《寒食》而被唐德宗所赏识,晋升不断,最终官至中书舍人。韩翃的诗笔法轻巧,写景别致,在当时传诵很广泛。著有《韩君平诗集》。
自主预习
①读准每一个字的字音,圈出生字词;
②自由朗读古诗,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③借助注释、图片,了解、想象诗中描绘的景物。
④想一想:这首古诗的大意是什么?
自读提示一
我会写
宫
侯
注意间架结构
我懂意思
春城
指春天的京城。
御柳
皇城里的柳树。
汉宫
这里用汉代皇宫来借指唐代皇宫。
传蜡烛
指宫中传赐新火。
五侯
这里泛指权贵豪门。
古诗品读
春 城 无 处 不 飞 花。
寒 食 东 风 御 柳 斜。
这两句诗中描写的景物分别是什么?
古诗品读
“无处不飞花”能不能改成“处处飞花”?
“处处飞花”,只是一般性的概括,
“无处不飞花”,双重否定的句式加强了肯定的语气,有效地烘托出全城皆已沉浸于浓郁春意之中的盛况。
古诗品读
从“飞”字你能想到什么?
“飞花”,就是落花随风飞舞。“飞”字的动态强烈,有助于表现春天的勃然生机。
古诗品读
想象画面,说一说前两句诗的诗意。
春天,长安城处处飘飞着落花;
寒食节,东风把皇城里的柳树吹斜。
古诗品读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传蜡烛:虽然寒食节这天禁火,但公侯之家受赐赏,是
可以点蜡烛的。
轻烟:本来寒食节禁火,可是权贵豪门们却可以破例点
蜡烛,这是诗人对腐败的政治现象作出委婉的讽刺。
课文初读
傍晚,皇宫里忙着传蜡烛,袅袅青烟散入王侯贵族的家中。
诗的后两句,描绘了怎样的一幅风俗画?
古诗品读
一二句和三四句之间有什么联系?
一、二句是对长安寒食风光一般性的描写,三、四句则是这一般景象中的特殊情景。两联情景有一个时间推移,一、二写白昼,三、四写夜晚,“日暮” 则是转折。寒食节普天之下一律禁火,唯有得到皇帝许可,所以皇宫、贵近宠臣都可以得到这份恩典。
古诗品读
这首诗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
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
这首诗运用了白描手法,描写了宫廷寒食节的情况,揭露了封建统治阶级的特权及腐败,表达了诗人对宦官专权跋扈的不满和讽刺。
知识拓展
寒 食
孟云卿
二月江南花满枝,他乡寒食远堪悲。
贫居往往无烟火,不独明朝为子推。
课堂总结
这是一首讽刺诗。寒食节禁火,然而受的宦者,却得到皇帝的特赐火烛,享有特权。诗是讽宦者的得宠。首二句写仲春景色;后二句暗寓讽喻之情。诗不直接讽刺,而只描慕生活上的特权阶层,含隐巧妙,入木三分。
随堂检测
默写诗歌。
春城无处不飞花, 。
日暮汉宫传蜡烛, 。
寒食东风御柳斜
轻烟散入五侯家
随堂检测
《寒食》这首诗采用的写作手法是( )
A.借景抒情 B.托物言志 C.借古讽今
C
小作业
1.搜集有关寒食来历的传说和故事。
2.想象古诗画面,背诵古诗。
谢谢,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