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
《土地的誓言》导学案
班级: 姓名:
【学习目标】
1.积累词语,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文中饱满、深沉的爱国热情。
2.揣摩、品味文中优美的语言、富有激情的语言,并理清作者行文思路。
3.培养和强化学生热爱故土、热爱祖国的感情。
【学习重点、难点】
精读重要语段,品味本文富有激情的语言;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学法指导】
这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文章,在语句之间充斥着作者浓浓的爱国情感,因而学习本文的基础是能有感情诵读全文,能从中找出哪些句子或词语最能表达作者的情感,分析这些句子是怎样表达出作者炽热的爱国情怀的,才能最终把握文章的主旨。
1.要养成良好的自主阅读习惯,学会圈点勾画、作批注等。
2.要使用适合的阅读方法,如朗读、默读、精读、研读、品读等,读得充分。
3.小组交流,要学会质疑分享、善于探究表达,为成果发布做好准备。
【预习积累】
1.知识链接
端木蕻良(1912—1996)现代著名作家、小说家,辽宁省昌图人,原名 ( http: / / baike. / view / 919949.htm" \t "_blank ) 。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科尔沁旗草原》《大地的海 ( http: / / baike. / view / 1482353.htm" \t "_blank )》《大江》《江南风景》,短篇小说集《憎恨》《风陵渡》,童话《星星记》,京剧《戚继光斩子》《除三害》,评剧《罗汉钱》《梁山伯与祝英台》及长篇历史小说集《曹雪芹》等。
九一八事变 1931年9月18日,日本制造“柳条湖事件”,发动了对中国东北的侵略战争。当晚10时许,日本关东军在沈阳北大营 ( http: / / baike. / view / 491222.htm" \t "_blank )南约800米的柳条湖附近,将南满铁路一段路轨炸毁,称是中国军队破坏铁路。日军以此为借口向中国东北军驻地北大营发动进攻。这就是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9月19日上午8时,日军几乎未受到抵抗便将沈阳全城占领。此后,日军迅速占领辽宁、吉林、黑龙江3省,东北人民家破人亡、流离失所。直至现在,9月18日在许多非正式场合都被称为“国耻日”。
我还知道 (自主查阅或小组交流补充的资料)
2.掌握字词
(1)给加点字注音,理解下列词语。
炽痛( ) 嗥鸣( ) 斑斓( ) 谰语( ) 蚱蜢( )
怪诞( ) 默契( ) 田垄( ) 污秽( ) 镐头( )
泛滥( ) 亘古( ) 蕻 ( )
(2)抄写上面的词语,并写下你积累的其他词语。
3、阅读感受
读完这篇文章,你是否倾听了作者的心声,写下你最想说的话:
4、大胆质疑
对于这篇文章,你还有什么疑问?
【感知课文】
1、标题是“土地的誓言”,土地会发出誓言吗?你怎样理解这一标题?
2、面对土地,作者发出了哪些誓言?(在文中找出相关语句有感情地读一读)
3、作者为什么会对土地发出这样的誓言?
提示:请在文中找出相关内容,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有感情地朗读出来,再谈一谈你的理由。
可用这一句式来谈:我从文中 (把相关语段读出来)可看出这是一方 的土地,……
例如:我从文中“碧绿的白桦林”“红布似的高粱”“金黄的豆粒”, 可看出这是一方美丽富饶的土地,如今它正被侵占,所以作者发出誓言要解救它。
【品析语言】
1、作者用诗一般的语言抒发爱国、思乡之情,感情深沉,境界优美,找出文中你认为最富有感情和最精彩的语句,有感情地朗读,联系文章背景理解揣摩。在书上作批注。
示例:我有时把手放在我的胸膛上……因为我常常感到它在泛滥着一种热情。
品析:“泛滥”一词是贬义褒用,这里是无法操纵与控制的意思,表达了作者无法控制的思乡之情。
2、组内交流,班内展示。
【合作探究】
作者运用了哪些手法把自己对故乡这种感情表达出来的?请举例说明。
【体验反思】
作为炎黄子孙,当我们聆听作者这忧伤、悲愤又坚定的誓言时,会有些怎样的感触呢?孩子们,“九·一八”已成过去,它是历史上中华民族的耻辱,我们是祖国的未来,我们绝不允许历史重演,让我们记住梁启超在《少年中国说》中说的一段话:
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
【拓展检测】
1、 你还知道哪些有关热爱祖国的故事、诗篇或歌曲?
2、仿写句子:当 的时候,当 的时候,或者当 的时候,我会真切地感受到集体的力量,社会主义大家庭的温暖。
3、请你以“家乡”为写作内容,写一组排比句,赞美吟诵家乡的美丽富饶。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资料·第 2 页 (共 2 页)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共10张PPT)
21世纪教育网系列精品教学课件
实验中学名师精品
东北印象
白桦林
马群
蒙古狗
鹿
群
高粱
玉米
豆粒
东北物产丰富,
地大物博。
黑土地
山雕
煤块
广21世纪数痘
27世纪数育
www.
心6t699
06
(。
0
000t
00.(共41张PPT)
21世纪教育网系列精品教学课件
实验中学名师精品
——端木蕻良
年幼时,家是妈妈温柔的笑脸;
少年时,家是亲人幸福的相守;
再后来,家是那一方美丽的土地;
长大后,我们知道了,家就是国;
伟大的祖国是我们共同的家。
国家,国家,有国才有家啊;
一个无家可归者的呐喊
写作背景
因为觊觎我们的土地和资源,日本蓄意发动了九一八事变,拉开了大规模武装侵略东北的序幕,不到半年的时间,一百万平方公里的河山沦陷了,作者和几千万东北同胞流离失所,无家可归。在九一八十周年之际,作者满怀深深的爱国之情写下了此文。
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品味富有个性的语言。
2.感悟作者强烈的爱国之情。
炽痛( ) 嗥鸣( )
怪诞( ) 田垄( )
谰语( ) 斑斓( )
山涧( ) 镐头( )
污秽( ) 亘古( )
默契( ) 蚱蜢( )
chì
háo
dàn
lǒng
lán
lán
jiàn
ɡǎo
huì
ɡèn
qì
zhà měnɡ
掌握字词
积累词语
1.炽痛:
2.标直:
3.污秽:
4.斑斓:
5.泛滥:
热烈而深切。
笔直。
肮脏的东西。
色彩错杂灿烂的样子。
指江河水溢出,淹没土地。又引申思想事物到处扩散。
作者简介
端木蕻良(1912-1996),现代作家,是东北流亡作家群中的代表人物。辽宁省昌图县人,原名曹汉文、曹京平.
中国的30年代,是动荡不安的年代,曹京平为避免国民党迫害,决定给自己起个既不被人猜疑,又让人难以模仿的笔名。于是,用了“端木”这个复姓,又把他东北家乡红高粱的别称——“红粱”移作名字。这样他的名字就成了“端木红粱”。可是,他当时身处白色恐怖之中,公开使用“红”字,很容易招来嫌疑。于是改用谐音 “端木蕻良” 。
一.读——触摸语言
听录音并轻声跟读,读准文字,触摸语言下蕴含的作者的深情:
思考:标题是“土地的誓言”,土地会发出誓言吗?你怎样理解这一标题?
二.看——走进关东
跳读课文,看一看作者的家乡是一片怎样的土地?从第一段中找出描写故乡景物的句子。
作者在这段话中描写了哪些东北特有的景色物产?
齐读 品味
同学们能不 能想象出这些美丽的景象?下面大家看大屏幕,你看到屏幕上出现了文中描写到的景物时,说出它的名字来好不好?
参天碧绿、标直漂亮的白桦林
奔流似的马群
嗥鸣的蒙古狗
红布似的高粱
金黄的豆粒
黑色的土地
红玉的脸庞
黑玉的眼睛
斑斓的山雕
奔驰的鹿群
带着松香气味的煤块
赤色的足金
齐读 思考
然而,幸福生活被谁给破坏了?
九 一八
“九一八”事变后,日本侵略军在沈阳小西门随意搜查行人,并强迫被搜查者弯腰90度。
日本侵略者用我国同胞进行细菌试验。
图为日本侵略军屠杀中国人之后焚尸灭迹
日伪军屠杀东北抗日义勇军士兵
被日军残杀的同胞累累白骨是对
日本法西斯暴行无声的控诉
浏览课文,从文中找出作者来自心灵深处的对土地发出的铮铮誓言。
三.听——聆听誓言
我要回到她的身边,我答应过我一定会回去。为了她,我愿付出一切。我必须看见一个更美丽的故乡出现在我面前——或者我的坟前。而我将用我的泪水,洗去她一切的污秽和耻辱!
四.说
——体悟情感
浏览课文,找出文中最能打动你的抒情句,深情地读出来,并概括:
这是一片令我 的土地。
我的誓言
我爱我的家乡,
我更爱我的祖国!
我要:为中华之富强而读书!
布置作业
写——写一写“我可爱的家乡”
《松花江上》视频歌曲(共4张PPT)
21世纪教育网系列精品教学课件
实验中学名师精品
创作背景:
1941年9月18日,九一八事变已经过去了整整十年,抗日战争正处于十分艰苦的阶段,流亡在关内的东北人依然无家可归。作者怀着难以抑制的思乡之情写下了这篇文章。
作者简介
端木蕻良(1912-1996),现代作家。辽宁省昌图县人,原名曹汉文、曹京平.
中国的30年代,是动荡不安的年代,曹京平为避免国民党迫害,决定给自己起个既不被人猜疑,又让人难以模仿的笔名。于是,用了“端木”这个复姓,又把他东北家乡红高粱的别称——“红粱”移作名字。这样他的名字就成了“端木红粱”。可是,他当时身处白色恐怖之中,公开使用“红”字,很容易招来嫌疑。于是改用谐音 “端木蕻良” 。
他与萧军、萧红等人习惯上被称为“东北作家群”,开了抗日文学的先声,第一次把作家的心血与东北广袤的黑土,铁蹄下的不屈人民、茂草、高粱,搅成一团,以一种浓郁的眷恋乡土的爱国主义情绪和粗犷的地方风格震动着人们的内心。
广21世纪数痘
27世纪数育
www.
2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
土地的誓言
教学目标:
(一)、积累文中的生字生词;学习作者采用的人称变化、呼告、排比比喻等表现手法;揣摩欣赏精彩段落和语句。
(二)、以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学习的意识和探究精神。
(三)、在熏陶感染中让学生感受到旧中国的苦难,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文章内容,体会作品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品味作者的抒情方式;揣摩欣赏精彩段落和语句。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
你认识这个字吗?【幻灯3】对,这就是象形字——家!你看它多形象:在一个有顶盖有围墙的地方养一只猪就是家了。所以家的要点之一是要有房子,让你不受日晒雨淋;要点之二是要有或多或少的财物,让你不至于忍饥挨饿。随着年龄的增长,家的含义也在发生着变化:年幼时,家是妈妈温柔的笑脸【4】;少年时,家是亲人幸福的相守【5】;再后来,家是那一方美丽的土地【6】;长大后,我们知道了,家就是国【7】,伟大的祖国是我们共同的家。国家,国家,有国才有家啊【8】。同学们,你爱你的亲人吗? 爱我们美丽的家乡吗? 爱我们伟大的祖国吗? 那就让我们把这一份深爱化为具体的行动,好好学习吧!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散文《土地的誓言》,【9】老师给它加了一个副标题——一个无家可归者的呐喊,你知道老师为什么称作者端木蕻良是一个无家可归的人吗?(学生回答,有预习过的可能知道九一八事变)引入
二、写作背景:
因为觊觎我们的土地和资源,日本蓄意发动了九一八事变,拉开了大规模武装侵略东北的序幕,不到半年的时间,一百万平方公里的河山沦陷了,作者和几千万东北同胞流离失所,无家可归。在九一八十周年之际,作者满怀深深的爱国之情写下了此文。【10】
三、学习目标:【11】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品味富有个性的语言。
2.感悟作者强烈的爱国之情。
四、检查自学:
1.字音:内容见幻灯【12]
炽痛(chì) 嗥鸣(háo) 山涧(jiàn) 田垄(lǒng)
谰语(lán) 斑斓(lán) 怪诞(dàn) 默契(qì)
污秽(huì) 镐头(ɡǎo) 亘古(ɡèn) 蚱蜢(zhà měnɡ)
2.词语:见[13]
炽痛:热烈而深切。
标直:笔直。
污秽:肮脏的东西。
斑斓:色彩错杂灿烂的样子。
泛滥:指江河水溢出,淹没土地。又引申思想事物到处扩散。
3.作者简介:幻灯【14】
端木蕻良(1912-1996),现代作家,是东北流亡作家群中的代表人物。辽宁省昌图县人,原名曹汉文、曹京平.
中国的30年代,是动荡不安的年代,曹京平为避免国民党迫害,决定给自己起个既不被人猜疑,又让人难以模仿的笔名。于是,用了“端木”这个复姓,又把他东北家乡红高粱的别称——“红粱”移作名字。这样他的名字就成了“端木红粱”。可是,他当时身处白色恐怖之中,公开使用“红”字,很容易招来嫌疑。于是改用谐音 “端木蕻良” 。
五、授课过程:
(一)读——触摸语言【15】
听录音并轻声跟读,读准文字,触摸语言下蕴含的作者的深情。思考:标题是“土地的誓言”,土地会发出誓言吗?你怎样理解这一标题?(放录音,大约六分钟)
放完录音后,老师简评:录音中的朗读非常动情,他是通过文字走进了作者的内心,把作者蕴含在字里行间的深情充分诠释了出来。老师希望同学们今后在朗读课文时,也能带着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对作者感情的揣摩,有感情的朗读。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这一标题比较独特,从文章来看,这誓言是作者对着土地发出的。作者在文章末尾壮怀激越地发誓:“我要回到她的身边……为了她,我愿付出一切。我必须看见一个更美丽的故乡出现在我的面前——或者我的坟前。”这种掷地有声的誓言读者自可强烈地感受到。因此,这一标题应该理解为“作者面对土地发出的誓言”而不是“土地本身发出的誓言”。
过渡:那究竟是一片怎样的土地呢?让我们再次走进文章。
(二)看——走进关东【16】
跳读课文,看一看作者的家乡是一片怎样的土地?从第一段中找出描写故乡景物的句子。(这一环节是本堂课的重点,我设计的是由老师逐一提出问题的方式,而没有把问题打出来,我觉得那样的话会太死板)
1.学生读课文,找出句子,回答。
2.提问:作者在这段话中描写了哪些东北特有的景色物产?【17】
学生很容易回答,找出“参天碧绿、标直漂亮的白桦林、奔流似的马群
、嗥鸣的蒙古狗、红布似的高粱、金黄的豆粒、黑色的土地、斑斓的山雕、奔驰的鹿群、带着松香气味的煤块、赤色的足金等”
3.作者用了大量的词语来形容这些景物,你觉得哪些词语用得好,能引起你丰富的联想?(这一环节给学生思考发言展示的空间,让他们自己品味,他们的回答很丰富,有他们年龄的特点,有些是老师想不到的。可以多叫几个人。之后教师点拨“参天碧绿 标志漂亮 金黄 黑色 斑斓”等形容词把景物的特征生动形象地展现了出来;“红布似的,黑玉的,红玉的”这些比喻更是让人联想到高粱成熟时的美丽丰收的景象,以及东北人的勤劳,朴实,健康的形象。)
4.齐读,品味[18]
5.同学们能不能想象出这些美丽的景象?下面大家看大屏幕,你看到屏幕上出现了文中描写到的景物时,说出它的名字来好不好?【19——29】
6.看完图片后,老师问:通过作者的描写,你觉得这是一片怎样的土地?
学生基本都能说出美丽、 富饶、生机勃勃、神奇等词语。
7.提问:对于这样美丽富饶的土地,作者又是有着怎样的感情呢?
学生都能答出热爱,引导学生体会“炽痛的热爱”,以及流离失所后对家乡深深的思念,体会“泛滥”这一词语。(“泛滥”一词是贬义褒用,这里是无法操纵与控制的意思,表达了作者无法控制的思乡之情。)
8.有家不能回,作者只能用回忆填补思念的煎熬,那么,同学们,在这块土地上,作者有着怎样美好的回忆呢?读课文第二段,找出描写“故乡美好生活的句子”(在故乡的土地上,我印下我无数的脚印。在那田垄里埋葬过我的欢笑,在那稻颗上我捉过蚱蜢,在那沉重的镐头上留着我的手印。我吃过我自己种的白菜。故乡的土壤是香的。在春天,东风吹起的时候,土壤的香气便在田野里飘扬。河流浅浅地流过,柳条像一阵烟雨似的窜出来,空气里便有一种欢喜的声音。原野到处有一种鸣叫,天空清亮透明,劳动的声音从这头响到那头。秋天,银线似的蛛丝在牛角上挂着,粮车拉粮回来,麻雀吃厌了,这里那里到处飞。稻禾的香气是强烈的,辗着新谷的场院辘辘地响着,多么美丽,多么丰饶------)
9.你觉得作者在故乡的生活是怎样的?你会用哪些词语来描绘眼前所出现的画面?
学生一般能答出幸福 快乐等,老师引导学生体会这段描写,如诗如画的意境,自由和平 宁静美好的生活,勤劳的东北人民在自己的土地上春种秋收,生活幸福而美好。
10.齐读,思考【30】
11.然而,幸福生活被谁给破坏了?先看九 一八视频【31】,再幻灯出示九一八日本屠杀中国人的图片【32——36】
侵略者的铁蹄践踏我们的土地,掠夺我们的资源,残杀我们的同胞,犯下了滔天的罪行。同学们看到的仅仅是几张图片,还有更多血腥的屠杀是你不知道的甚至都想象不出来的。我们看到的这一切都让我们充满了愤怒和憎恨,而生长在这一片土地上的作者,又会是怎样的痛苦和愤恨呢?他又会发出怎样的呐喊?
(三)听——聆听誓言【37】
浏览课文,从文中找出作者来自心灵深处的对土地发出的铮铮誓言。
学生读,不难找出:我要回到她的身边,我答应过我一定会回去。为了她,我愿付出一切。我必须看见一个更美丽的故乡出现在我面前——或者我的坟前。而我将用我的泪水,洗去她一切的污秽和耻辱!之后老师让学生品味,你从作者的誓言中能感受到他什么感情?
通过作者激情的倾诉,我们看到他要为解放家乡而奋斗,甚至献出生命也在所不惜的感情。强烈的爱国情感,解放家乡的坚定信念。体会“要”“一定”“必须”所传达出的坚定。
体会之后齐读
(四)说——体悟情感【38】
浏览课文,找出文中最能打动你的抒情句,深情地读出来,并概括:
这是一片令我 的土地。
(这一环节让学生自由发言,教师给以肯定,并引导,体会作者在文中对家乡的思念 热爱 眷恋的深情。)
六、小结:
本节课,我们一起聆听了端木蕻良面对美丽富饶的关东原野所发出的解放家乡、誓死斗争的铮铮誓言,从中我们感受到作者强烈的爱国情感。作者对家乡的热爱、思念、眷恋是通过自己个性化的语言表现出来的,有生动的描写,有娓娓的述说,也有激情的倾诉,作家的语言深深的感染了我们,同学们最课文的学习不应该止步于课堂,还应该通过课下的继续品读来进一步深化。
七、我的誓言【39】
如果说鲁迅的杂文是插入敌人心脏的一把匕首,那么端木蕻良的散文就是呼唤人们起来斗争的号角,它必然会唤起人们的反抗意识,奋起斗争赶走侵略者,迎来解放。四年之后,这一切成为了现实。我们取得了抗日战争的胜利。
而今,战争已经成为了历史,生活在和平年代的我们中学生们,要怎样热爱我们的祖国呢?是的,好好读书!当年周恩来曾许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誓言,现在我们中华民族已经昂然屹立于东方民族之林,我们希望我们的祖国更加繁荣富强,那么,就让我们一起许下我们年轻的誓言吧:
我爱我的家乡,
我更爱我的祖国!
我要:为中华之富强而读书!
八、作业
【40】布置作业:写——写一写“我可爱的家乡”
九、播放歌曲《松花江上》【41】
最后,让我们在歌声中结束本课的学习吧。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资料·第 5 页 (共 5 页)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共16张PPT)
21世纪教育网系列精品教学课件
实验中学名师精品
背景介绍
九一八事变是1931年9月18日在沈阳发生的由日本关东军精心策划的侵华事件,这一事件的发生揭开了日本帝国主义大规模武装侵略中国东北的序幕。在不到半年的时间内,整个东北三省100万平方公里的大好河山和3000万同胞陷于日寇铁蹄的蹂躏之下。几千万东北同胞由此开始了14年亡国奴生活。
1931年9月18日晚10时20分,日本关东军炸毁沈阳北郊柳条湖地段的南满铁路,反诬是中国军人所为,并以此为借口,进攻北大营。
这是“柳条湖”事件中被炸死的中国人
这是“九一八”当晚,南京国民党政府采取“不抵抗”政策,日军很快攻占东北军驻地沈阳北大营。
日军进沈阳
“九一八”事变后,日本侵略军在沈阳小西门随意搜查行人,并强迫被搜查者弯腰90度。
日本侵略者用我国同胞进行细菌试验。
图为日本侵略军屠杀中国人之后焚尸灭迹
日伪军屠杀东北抗日义勇军士兵
被日军残杀的同胞累累白骨是对
日本法西斯暴行无声的控诉
我要妈妈
广21世纪数痘
27世纪数育
www.
心6t699
06
勿忘国耻
KINAUA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
《土地的誓言》类文阅读
黎明的眼睛 端木蕻良
三月清晨,把窗子推开,第一片阳光便飞到人们的全身,对着阳光带进来的新鲜空气,任谁都要深吸一口,说:春天来了!
就这样,春天从窗口走近了我们。
但是,可不要忘记,不是从有房子那天起,我们就有窗子的呢!
我们的兄弟,爱斯基摩人用冰块建筑的房子,像个白玉的钟罩一般,是没有什么窗子的,过去的鄂伦春兄弟们住的“神仙柱”,因为没有屋顶,在屋里,到晚上可以看到头上的月亮和星光,也就无须开窗子了。
最早的人类山顶洞人走下山来,不知住过多少代,才懂得造个窝儿的时候,他们也只会模仿岩洞,把地挖个半截坑,上面再搭上个顶篷。至于窗子,就谈不上了。
房墙上开窗子是后来的事。随着窗子的开凿和扩大,人类文明的曙光也随着扩大。
窗子,自从出现的那天起,它就成为阳光的眼睛,空气的港口,成了自然和社会的纽带。
随着时间的流逝,层楼的加多,窗子也越来越多了。看到高层的建筑,就会惊叹窗子是房屋最鲜明的象征。没有窗子的房子,几乎也就没法把它唤作屋子了。
有谁未曾享受过开窗的喜悦呢 打开窗子,突然见到青山闯了进来,打开窗子,看到柳色的清新,小燕的飞来……
窗子开了,用不着打招呼,新的空气就会猛扑进来。
当然,随之而来的,也有风沙飞入屋中,还有,眼睛看不到的微尘,还有很难发觉的细菌,有的是当面拜访,有的是偷偷地混了进来……
从古到今多少诗人赞美过窗子,多少歌手歌唱过窗子,多少情人的眼睛凝望过窗子……
窗子的变化,是值得人们考察一番的。小小的窗子,几乎可以说,是文明的眼睛。在今后的日子里,窗子的变化会更加多种多样了。
窗子的玻璃会随着时钟,自动调和射进室内的光线,窗子会随着明暗变换颜色,窗框上装有循环水,它可以为居室的主人带走很多发觉不到的天敌,又可以送进来他需要而又不易得到的芳香和养分……
有的窗子不需开合,便能做到通风透光,它还可以把你不愿意听到的声音关在外边,但是悦耳的琴声,它是不会阻拦的……
打开窗子吧!现在开窗子就不光是为了迎进阳光、空气,或者远眺青山的青、新柳的绿、燕子飞来的掠影……而是迎接一个新的世纪!
鉴赏要点
同一位作家,在不同的时代,作品呈现出不同的面貌,细细思考,其精神本质又渗在其中,缓缓流过。
问题探究
1.文章以什么为线索 这一线索是如何贯串全文的 突出了怎样的主题
2.在“打开窗子,突然见到青山闯了进来”一句中,把“闯”换成“走”,好不好 为什么
3.第十四自然段有何寓意
4.为什么说“打开窗子……是迎接一个新的世纪”
附:参考答案
1.以窗子的发展过程为线索。由人类过去不懂得开窗,到窗子成了现代房屋的象征、文明的眼睛,突出了人类在文明道路上不断前进的主题。
2.不好。一个“闯”字,意象鲜明,把静态写成动态,突出了青山扑面而来的气势;换成“走”就表现不出这种气势。
3.社会开放是一个进步,但也要警惕外来文化的污染。就这点看,可以说本文具有科学小品的特点。
4.所谓“打开窗子”就是“睁眼看世界”,面向现代化。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资料·第 2 页 (共 2 页)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