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7张PPT)
第五单元
晚清时期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
第18课 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
学习目标
认识社会各阶级为挽救危局所作的努力及存在的局限性;
概述晚清时期中国军民反抗外来侵略的斗争事迹,理解其性质和意义;
认识八国联军侵华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戊戌维新运动
一
材料1:甲午一战,日本以彻底的西学打败了中国不彻底的西学。这一事实非常雄辩地为西学致强的实效做了证明。在这一特定背景下,日本的榜样被有志于维新改良的人们放大了,洋务运动几十年间陆续出现的变法终于一步一步转化为一场社会变革运动。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1)政治:甲午中日战争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材料2:甲午战争后,清政府放宽了对民间办厂的限制,民族资本主义获得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开始登上历史舞台。 ——人教版必修二教材
(2)经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初步发展;
1.背景
(3)阶级:民族资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
一、戊戌维新运动
材料3:康有为把孔子装扮成“托古改制者”,尊孔子为教主,用孔教名义,提出维新变法的主张。在书中康有为以历史进化论附会公羊学说,宣称人类社会是按照“据乱世”、“升平世”和“太平世”的顺序演变的,相对应的是君主专制时代、君主立宪时代和民主共和时代,以此论证变法维新的必然性,要求因革改制。《新学伪经考》旨在动摇和破坏封建守旧顽固势力“恪守祖训”的观念,打击封建专制的理论基础。为扫除维新变法的障碍准备了条件。
(4)思想:早期维新思想的传播——康梁维新思想推动。
康有为《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宣传维新变法思想
——把儒家传统思想与西方政治学说相结合(托古改制)。
一、戊戌维新运动
一、戊戌维新运动
1.背景:
(1)政治:甲午中日战争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2)经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初步发展;
(3)阶级:民族资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
(4)思想:早期维新思想的传播——康梁维新思想推动。
知识点小结
顽固派指责康有为:“其貌则孔也,其心则夷也。”马克思说:“他们战战兢兢地请出亡灵,借用他们的名字、口号和衣服,以便穿着这种久受崇敬的服装,用这种借来的语言,演出历史的新场面。”
【拓展链接】康有为变法思想:《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
(托古改制 )
一、戊戌维新运动
中国的儒家思想+西方资产阶级民主思想
资产阶级软弱性、妥协性
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
顽固势力的强大
客观
儒家思想处于正统地位,借用儒家思想可以减少变法阻力。
1895年 “公车上书”
2. 开端:
3. 高潮:百日维新
(1)时间:1898年6月11日—9月21日。
(2)标志:光绪帝颁布“明定国是”诏书。
《明定国是诏》
一、戊戌维新运动
“数年以来,中外臣工,讲求时务,多主变法自强。……以圣贤义理之学,植其根本,又须博采西学之切于时务者,实力讲求,以救空疏迂谬之弊。专心致志,精益求精,毋徒袭其皮毛,毋竞腾其口说,总期化无用为有用,以成通经济变之才。”
— 摘自光绪帝诏书原文
主要内容:
政治:准许官民上书言事, 废除旗人寄生特权。
经济:保护农工商业的发展。
军事:改习洋操,实行征兵制。
文教:开办京师大学堂,兼习中西科;废除八股文,开设经济特科等。
思考:这些内容有什么好处,有什么坏处?
4.结果:必然失败
4.结果:戊戌政变与“戊戌六君子”(失败)
(1)戊戌政变:1989.9.21 慈禧太后将光绪皇帝囚禁,再次临朝训政。
(2) 戊戌六君子:谭嗣同、杨锐、刘光第、林旭、杨深秀、康广仁六人,被杀于北京菜市口。
(3)变法措施除京师大学堂得以保留外,均被废止。
京师大学堂
狱中题壁
谭嗣同
望门投止思张俭,
忍死须臾待杜根。
我自横刀向天笑,
去留肝胆两昆仑。
戊戌六君子
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今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不昌者也。有之,请从嗣同始。
一、戊戌维新运动
戊戌变法:资产阶级变法
戊戌政变:封建宫廷政变
(1)政治:是一次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激发人民的爱国思想和民族意识。(爱国性)
(2)思想:近代中国第一次思想解放的潮流,有利于资产阶级思想文化的传播。(启蒙性)
7.历史教训:
6. 历史意义
(3)经济:有利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进步性)
资产阶级的改良道路在半殖半封的中国行不通。
一、戊戌维新运动
义和团运动
二
1. 背景:
二、义和团运动
(1)西方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危机日益加剧。
(2)民教冲突与反洋教斗争。
2. 兴起:
时间:19世纪末
口号:“扶清灭洋”
地域范围:河南、山东、天津、直隶等北方省份和地区。
平肥教案:1899年义和团大刀会成员将英国传教士卜克斯抓住,在肥城和平阴的界碑处将其枭首,毓贤因此被撤职,袁世凯审理此案,并赔偿白银9000两。
有利于争取官兵支持;容易放松对清政府的警惕;
能动员广大民众反帝;但带有笼统排外的局限。
3.性质:农民阶级的反帝、爱国运动。
正确区分西方文明和西方侵略;学习世界一切优秀民族的长处,理性爱国。
4. 评价:
积极:(1)展现了中国人民不畏强暴的牺牲精神;
(2)粉碎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企图。
消极:存在明显的盲目排外行为,由于没有先进阶级的领导,义和团运动无法阻止中国滑向半殖民地的深渊。
材料1:义和团把“灭洋”当作“扶保中华”的头等大事,表明了人民群众在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民族危机空前严重的时刻,为了挽救国家民族的危亡而把斗争集中对准帝国主义,这是中华民族不甘屈服于帝国主义的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的集中体现。 — 《有关评价义和团运动历史地位的几个问题》
材料2:中国人民“含有无限蓬勃生气”,“无论欧美日本各国,皆无此脑力与兵力可以统治此天下生灵四分之一”,“故瓜分一事,实为下策”。
— 瓦德西给德皇威廉二世的报告
二、义和团运动
(1)主观:农民阶级的局限性(没有先进阶级领导);
(2)客观: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绞杀。
材料一:“义和团实为肇祸之由,今欲拔本塞源,非痛加划除不可。”“严行查办,务净根株。”
—《上谕》1900年9月7日
材料二:8月中旬,八国联军攻入北京。慈禧太后挟持光绪地逃往西安,在途中下令清军“铲除"义和团,并请求八国联军“助剿"。义和团运动失败了。
5.失败原因:
二、义和团运动
太平天国运动 义和团运动
相同点 都是以近代农民为主体的运动 都被中外反动势力联合绞杀 都表明农民阶级不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不能领导中国革命走向胜利
不同点 背景 鸦片战争后阶级矛盾的激化 甲午中日战争后,西方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危机加深,民族矛盾激化
斗争对象 清王朝 帝国主义列强
组织形式 有统一领导核心,军事组织、指挥及革命纲领 基本处于自发、分散的状态,没有统一的领导和指挥,没有革命纲领
政权及斗争时间 建立了政权,斗争时间长 未建立政权,斗争时间短
对西方态度 平等外交,在反抗列强侵略的同时,主张学习西方 存在盲目排外行为
历史作用 动摇了清朝的统治基础,同时打击了列强的侵略 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粉碎了列强瓜分中国的企图
二、义和团运动
八国联军侵华
三
1 .原因
根本原因:
为进一步侵略瓜分中国,维护在华利益
直接原因:
镇压义和团运动
2.经过
①开始:1900年5月,英美等八国决定联合出兵。
②廊坊阻击战:1900年6月10日,英国海军中将西摩尔率领第一批联军从天津向北京进发,在廊坊遭到义和团和清军顽强抗击,被迫退回天津。
③天津保卫战:6月中旬,八国联军攻陷大沽炮台,向天津进犯,义和团和清军奋起投入天津保卫战。
◎八国联军侵华形势图
三、八国联军侵华(1900-1901)
三、八国联军侵华
④清政府宣战:6月21日,慈禧太后向各国“宣战”
⑤形势恶化:7月14日,天津陷落。8月中旬,北京失陷,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仓皇出逃,后到西安。
◎慈禧出逃西安
◎八国联军的侵华罪行
◎八国联军的侵华罪行
⑥趁火打劫:俄国军队趁机侵占中国东北
三、八国联军侵华(1900-1901)
皇城之内,杀戮更惨,逢人即发枪毙之,常有十数人一户者,拉出以连环枪杀之。以致横尸满地,弃物塞途,人皆踏尸而行。皇城以外地区的情况亦皆如此。
——《庚子大事记》七月二十一日记
思考:仔细阅读教材,寻找相关材料,皇城危急,此时南方诸省是何反应?
三、八国联军侵华(1900-1901)
3.东南互保
“东南互保”协议
义和团运动兴起后,英国深恐波及属其势力范围的长江流域,便策动两江总督刘坤一、湖广总督张之洞等与列强合作,经买办官僚盛宣怀从中牵线策划,由上海道台余联沅出面,于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6月,与清朝南方各省督抚达成“东南互保”协议,东南督抚与各国驻沪领事商定《东南保护约款》和《保护上海城厢内外章程》,规定上海租界归各国共同保护,长江及苏杭内地均归各省督抚保护。慈禧向十一国宣战后,两江总督刘坤一、湖广总督张之洞、两广总督李鸿章和闽浙总督许应骙、四川总督奎俊、铁路大臣盛宣怀、山东巡抚袁世凯,即和各参战国达成协议,称东南互保。
严重动摇了清政府统治的根基。
三、八国联军侵华(1900-1901)
民族危机的加深
四
四、民族危机的加深
材料1:慈禧太后以光绪皇帝的名义发布上谕:“仍电饬该全权大臣将详细节目悉心酌核,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今兹议约,不侵我主权,不割我土地。念友邦之见谅,疾愚暴之无知,事后追思,惭愤交集。”
材料2:光绪二十七年七月二十五日,奕劻、李鸿章代表清政府在北京与英、美、法、德、俄、日、意、奥、西、荷、比11国公使在《最后议定书》(即《辛丑条约》)上签字,共12款,19个附件。
1. 过程
(1)议和
1900年12月,列强向清政府提出《议和大纲》,后又订立详细条款。由于各国利益不同,谈判旷日持久。
(2)签约
1901年9月7日,清政府被迫与联军8国及西班牙、荷兰、比利时共11国签订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
◎李鸿章参加和议的合照
四、民族危机的加深
2 .《辛丑条约》
内容 影响
政治 1.惩办“首祸诸臣”,涉及中央和地方大臣百余人 清政府沦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
经济 2.赔款白银4.5亿两,分39年还清,本息共计9.8亿两 加剧了中国的贫困和经济的衰败
外交 3.划定北京东郊民巷为使馆区,中国人不得居住,各国可派兵驻守。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 使馆实际成为“国中之国”
军事 4.拆毁大沽炮台等,各国可在重要地区驻扎军队 严重破坏中国主权完整
文化 5.禁止华北科举考试5年,禁止中国人成立或加入任何“与诸国仇敌之会”。 精神和文化上征服中国
清政府沦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
四、民族危机的加深
3. 影响
①是中国近代史上主权丧失最严重、赔款数目最庞大的不平等条约。
②标志着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拓展提升】近代前期列强侵华的方式和趋势
(1)方式
①经济侵略:倾销商品,掠夺原料,输出资本。
②政治侵略:控制中国的内政和外交。
③文化侵略:在中国传教、游历等。
④军事控制:驻扎军队,控制京津。
(2)趋势
①赔款数量越来越多。
②割地面积越来越大。
③通商口岸由沿海延伸到内地。
④经济侵略由商品输出为主到资本输出为主。
⑤侵华方式由直接侵华到“以华治华”。
四、民族危机的加深
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形成的历程
项目 程度
第一次鸦片战争《南京条约》
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第二次鸦片战争《天津条约》《北京条约》
使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程度进一步加深
中日甲午战争《马关条约》
八国联军侵华《辛丑条约》
使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程度大大加深
使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
【总结归纳】
“中国人”
四、民族危机的加深
本课思维导图
诱因
借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