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课 红军长征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2课 红军长征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7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川教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4-03-05 08:58:2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28张PPT。复习巩固:1、“八一”南昌起义的时间、主要领导人和历史意义?2、“八七”会议的召开的时间、地点、主要内容?3、湘赣边秋收起义的时间和领导人?4、井冈山会师的时间、地点、意义?5、到1930年,革命根据地、红军的发展情况怎样? 面对红军和根据地的发展,背叛革命的国民党蒋介石反动政权会怎样?学习目标 讲述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故事,体会红军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知道遵义会议,认识其在中国革命史上的地位。组卷网 自学指导红军为什么要进行长征?
长征的历程、意义?
长征经历了怎样的艰难险阻?
长征表现了怎样的精神和气概?
遵义会议的时间、内容、意义? 井冈山会师(油画)  井冈山会师,形成了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支坚强的部队。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成为中国革命的中心。到1930年,全国建立革命根据地15个,红军发展到10多万人。zxxkw红军长征的原因由此可见:战争的胜败,不在于力量的悬殊,而是取决于正确的军事思想和战略战术方针思考:红军反“围剿” 胜败的主要原因由于党中央主要领导人在军事指挥上犯了严重的“左”倾错误,导致第五次反“围剿”的严重失利,红军被迫进行战略转移。蒋介石在20世纪30年代以来采取的各项措施
如:“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全力“围剿”红军,法西斯统治的加强等。第五次反“围剿”失败www.skqkw.cn 苏科全科网敌强我弱组卷网“左”倾冒险主义错误思考:
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利的原因有哪些?最根本的原因是什么?结果怎样?客观:主观:王 明博 古 第五次反“围剿”的失利,红军不得不退出革命根据地。被迫实行战略转移—— 长征。www.skqkw.cn 苏科全科网瑞金1934年10月中央红军开始长征冲破四道封锁线,渡过湘江强渡乌江遵义会议(转折点)四渡赤水(乱敌追剿计划)巧渡金沙江(跳出包围圈)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爬雪山过 草地吴起镇1935年10月中央红军到达陕北会宁、静宁将台堡会师(三大主力)长征胜利结束(1936年10月)长征胜利经历了艰苦的历程江西瑞金 1934.10突破封锁 线占领遵义 城遵义会议 1935.1四渡赤水 河巧渡金沙 江强度大渡 河-飞夺泸定桥翻越大雪 山走过烂草 地陕北吴起 镇1935.10甘肃会宁1936.10湘鄂西根据地红二方面军红一方面军川陕根据 地红四方面军红军长征出发地:江西瑞金长征中的战役:强渡乌江遵义会议的地址:贵州遵义长征中的战役:四渡赤水长征中的战役:巧渡金沙江长征中的战役:飞夺泸定桥翻雪山,过草地1935年10月陕北第一次会师会宁会师塔会宁会师标志着红军长征的胜利!www.skqkw.cn 苏科全科网80000?6000遵义会议会址遵义会议(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遵义会议背景:战略转移初期,由于实行了退却中的逃跑主义,中国共产党、红军极度削弱,频临绝境时间:1935年1月地点:贵州遵义内容1、批判了党中央领导人在军事上、组织上的错误2、肯定了毛泽东关于红军作战的基本原则3、增选毛泽东为政治局常委意义:1结束了“左”倾冒险主义在党中央的统治
2确立了毛泽东在党和红军中的领导地位
3.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毛泽东周恩来张闻天王稼祥朱德参加遵义会议的主要领导人遵义会上及会后支持毛泽东的人们
后排左起:罗瑞卿、程子华、陈光、邓小平;前排左起:王首道、杨尚昆、聂荣臻、徐海东红军长征史上一组令人惊叹的数字
红一方面军翻越山脉18座,跨越大河48条,历经11省25000里;
长征途中,红军穿越数十年来没有一支军队经过的少数民族聚居区,突破国民党中央军和10个地方军阀武装的围追堵截,几乎每天都有一次遭遇战。
红军三大主力在长征中牺牲的营以上干部超过数百人,牺牲的战士就更多了。
红军过草地时,一次就有七八百红军战士饿死在草地上。不怕牺牲、前仆后继的精神;
勇往直前、坚韧不拔的精神;
众志成城、团结互助的精神;
百折不挠、克服困难的精神。
坚定理想、充满信心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长征精神史海拾贝彝海结盟红军在彝族区的标语“红军不杀番人”中国工农红军在彝族区颁发的布告www.skqkw.cn 苏科全科网思考:红军长征途中遇到哪些困难和问题?敌人的围追堵截;
恶劣的自然条件;
缺少粮食给养;
复杂的民族关系。www.skqkw.cn 苏科全科网 长征是宣言书。它向全世界宣告,
红军是英雄好汉,宣告了帝国主义和蒋介石围追堵截的破产。
长征又是宣传队。它向11个省内大约两万万人民宣布,只有红军的道路,才是解放他们的道路。
长征又是播种机。它散布了许多种子在11个省内,发芽、长叶、开花、结果,将来是会有收获的。毛泽东说---------www.skqkw.cn 苏科全科网小结:
创建第一支革命军队:
开辟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
成立第一个红色政权:
中共第一次独立自主处理党内分歧:
红军第一次战略大转移:
南昌起义井冈山根据地中华苏维埃共和国
遵义会议
二万五千里长征
学习测评1.1935年10月,毛泽东写的《七律·长征》中有“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
 过后尽开颜”的诗句。诗中的“三军”指的是(   )。
 A.陆、海、空军         B.红一、二、四方面军
 C.红一方面军          D.红二方面军
2.以下是长征中的重要历史事件,它们的先后顺序应是(   )。
 ①遵义会议    ②飞夺泸定桥    ③会宁会师
 A.①②③    B.②③①    C.①③②    D.③②①
3. 4.遵义会议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是(   )。
 A.政治路线和思想路线      B.政治路线和党的作风
 C.军事问题和组织问题      D.组织问题和思想路线
4.遵义会议后,红军化被动为主动的首次重大军事行动是(   )。
 A.强渡乌江   B.巧渡金沙江  C.四渡赤水   D.飞夺泸定桥CACC5.万里长征是工农红军进行的伟大战略转移,这里“转移”指(   )。
 A.党的工作重心发生转移     B.中国革命的性质发生转移
 C.革命中心地区发生转移     D.中国革命的任务发生变化
6.八七会议和遵义会议的相同点在于(   )。
 ①从政治上、军事上、思想上全力纠正了错误
 ②毛泽东参加了会议并提出正确主张
 ③在危急关头挽救了党
 ④党开始独立自主地解决自己的问题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②③
7.你认为红军长征胜利的原因有哪些?伟大的“长征精神”包含着怎样深刻的内容?CD  毛泽东等为领导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全党全军和军民之间的大团结,红军战士坚定的革命信念和为实现理想不懈的奋斗精神等。  长征精神包括:革命英雄主义精神;革命乐观主义精神;革命集体主义精神;革命艰苦奋斗精神等。2.“会议认为一切事实证明我们在军事上的单纯防御路线,是我们不能粉碎敌人第五次‘围剿’的主要原因。”这个会议是( )
A.中共一大 B.国民党一大
C.八七会议 D.遵义会议
【解析】选D。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能力。题干中的关键信息是“第五次‘围剿’”。第五次“围剿”发生在1933年,A项发生于1921年,B项发生于1924年,C项发生于1927年,1935年的遵义会议从军事上批判了“左”倾冒险主义错误。3.“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这是毛泽东在1935年2月写下的《忆秦娥·娄山关》中的一句,其中“从头越”反映了( )
A.南昌起义,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
B.进军井冈山,“农村包围城市”
C.遵义会议,红军获得新生
D.长征胜利,红军开始抗战
【解析】选C。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能力,题干中的关键词为“1935年”。A、B发生于1927年,D发生在1936年。4.某校八年级举行红色歌曲歌咏比赛,他们选择了下列歌曲,如果按歌曲反映的历史事件的时间顺序出场,正确的是
( )
①《四渡赤水出奇兵》 ②《飞越大渡河》
③《遵义会议放光辉》 ④《过雪山草地》
A.①②③④ B.③①②④
C.②③①④ D.③②①④
【解析】选B。本题考查学生再认再现历史知识的能力。遵义会议后,红军采用灵活战术,四渡赤水河、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过雪山草地、三大主力甘肃会师,长征胜利结束。6. 长征途中,红军变被动为主动的首次军事行动是( )
A.强渡乌江 B.巧渡金沙江
C.四渡赤水 D.强渡大渡河
【解析】选C。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遵义会议后,红军一反过去的被动局面,在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正确领导下,红军声东击西,四渡赤水打乱了敌人的追剿计划,从而取得了军事上的主动权。7.陕北民歌《山丹丹花开红艳艳》中唱道:“一道道的那个山来吆一道道水,咱们中央红军到陕北……”歌词描述的场景发生于( )
A.井冈山 B.吴起镇
C.遵义 D.会宁
【解析】选B。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和理解能力。由题干中的关键词“咱们中央红军到陕北”,再结合所学知识,即可判断该场景发生在陕北吴起镇。1.遵义会议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是( )
A 政治路线和思想路线
B 政治路线和党的作风
C 组织问题和军事问题
D 组织问题和思想路线
C2.万里长征是工农红军进行的伟大战略转移,
这里的“转移”指( )
A 党的工作重心发生转移
B 中国革命的性质发生转移
C 革命中心地区发生转移
D 中国革命的任务发生变化
C3.1934年10月,中央红军开始长征,其目的是( )
A、北上抗日 B、将革命进行到底
C、保存革命力量,实现战略转移
D、实现革命重心转移C4、1935年10月,毛泽东在写《七律 长征》中有“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的诗句。
诗中的“三军”指的是( )
A、陆、海、空军 B、红一、二、四方面军
C、红一方面军 D、红二方面军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