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1张PPT)
第九单元 溶液
课题1 溶液的形成
知识点 1 溶 液
1.定义: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均一的、稳定的混合物。
蔗糖溶液
2.特征:
均一性(各部分性质相同)
稳定性(静置不分层)
混合物(不是纯水)
透明、有色或无色
油水、牛奶、泥水
不是溶液
3.溶液的组成:
溶液
溶质
溶剂
被溶解的物质
溶质可以是固体、液体或气体
能溶解其他物质的物质
水是最常用的溶剂
还有酒精、 汽油
食盐、酱油、CO2
·未指明是什么溶液,默认水作为溶剂
蔗糖溶液:溶质——
蔗糖
溶剂——
水
生理盐水:溶质——
食盐
溶剂——
水
碘酒:溶质——
碘
溶剂——
酒精
锌Zn和稀硫酸H2SO4完全反应后:溶质——
ZnSO4
溶剂——
水
Zn + H2SO4 == ZnSO4 + H2
氧化钙CaO溶于水后:溶质——
溶剂——
CaO + H2O == Ca(OH)2
Ca(OH)2
水
不同溶质在不同溶剂中的溶解性
碘+水
碘+汽油
高锰酸钾+水
高锰酸钾+汽油
碘几乎不溶于水,无明显现象
现 象
碘能溶于汽油,溶液呈棕色
同种溶质在不同溶剂中,溶解性不同
高锰酸钾能溶于水,溶液呈紫色
高锰酸钾不能溶于汽油,无明显现象
不同溶质在同种溶剂中,溶解性也不同
固体溶质的溶解时微观分析
加速溶质溶解的方法:
加热
搅拌
磨碎
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
内因:溶质、溶剂的性质
外因:温度
溶液、溶质与溶剂之间的量的关系:
溶液质量 = 溶质质量 + 溶剂质量
体积不一定相等,因为分子间有间隔(小于)
溶液有什么用途呢?
医药用品
无土栽培的植物在营养液中
溶质在溶液中分散成分子或离子,增加接触面积,使反应速率加快。若是药品或营养品变成溶液也更易吸收。
知识点 2 溶解时的吸热和放热现象
控制变量,用温度计测量氯化钠、硝酸铵、氢氧化钠固体溶解后的溶液温度。
氯化钠(食盐)NaCl等大多物质,溶于水后温度基本不变;
氢氧化钠NaOH、浓H2SO4溶于水后,会放热,使溶液温度升高;
硝酸铵NH4NO3溶于水后,会吸热,使溶液温度降低。
· 温度计不能用来搅拌。
知识点 3 乳化现象
1、乳浊液:小液滴分散到液体里形成的不稳定混合物。
不相溶的两种液体相混合,可形成乳浊液。
乳浊液:油+水
久置会分层,不是溶液
洗涤剂能使油分散成无数细小的液滴而不聚成大的油珠,可随水流走,洗净油污。这个现象就是乳化现象。洗涤剂又叫乳化剂。
乳化作用
(有洗涤剂)
2、悬浊液:小颗粒分散到液体里形成的不稳定混合物。
不溶于水的固体小颗粒在水里可形成悬浊液。
悬浊液:碳酸钙+水; 泥+水
久置会沉淀,不是溶液
【生活应用】
修汽车的工人,当他的手上沾满油污时,他常用汽油洗去手上的油污。这说明汽油与洗涤剂一样能去油污,那么二者去油污的原理是什么
答:汽油去油污是溶解原理;洗涤剂去油污是乳化原理。
氯化钠(食盐)NaCl等大多物质,溶于水后温度基本不变;
氢氧化钠NaOH、浓H2SO4溶于水后,会放热,使溶液温度升高;
硝酸铵NH4NO3溶于水后,会吸热,使溶液温度降低。
乳浊液
乳化现象
乳化剂
三、溶解时的吸热或放热现象
物质在溶解过程中有的吸收热量,有的放出热量。
二、乳化现象
一、溶液
课堂小结
溶液
溶质
溶剂
被溶解的物质
溶质可以是固体、液体或气体
能溶解其他物质的物质
水是最常用的溶剂
二、溶解时的吸热或放热现象
氯化钠(食盐)NaCl不变;氢氧化钠NaOH、浓H2SO4放热、升温;硝酸铵NH4NO3吸热、降温。
乳浊液
乳化现象
乳化剂
三、乳化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