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届高三语文现代文阅读提升专练(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3届高三语文现代文阅读提升专练(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84.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1-28 10:15:0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23届高三语文现代文阅读提升专练
基础题组
现代文阅读I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为什么我们这个最基本的社会单位的名词会这样不清不楚呢?在我看来却表示了我们的社会结构本身和西洋的格局是不相同的,我们的格局不是一捆一捆扎清楚的柴,而是好像把一块石头丢在水面上所发生的一圈圈推出去的波纹。每个人都是他社会影响所推出去的圈子的中心。被圈子的波纹所推及的就发生联系。每个人在某一时间某一地点所动用的圈子是不一定相同的。
我们社会中最重要的亲属关系就是这种丢石头形成同心圆波纹的性质。亲属关系是根据生育和婚姻事实所发生的社会关系。从生育和婚姻所结成的网络,可以一直推出去包括无穷的人,过去的、现在的和未来的人物。我们俗语里有“一表三千里”,就是这个意思,其实三千里也不过指其广袤的意思而已。这个网络像个蜘蛛的网,有一个中心,就是自己。我们每个人都有这么一个以亲属关系布出去的网,但是没有一个网所罩住的人是相同的。在一个社会里的人可以用同一个体系来记认他们的亲属,所同的只是这体系罢了。体系是抽象的格局,或是范畴性的有关概念。当我们用这体系来认取具体的亲亲戚戚时,各人所认的就不同了。我们在亲属体系里都有父母,可是我的父母却不是你的父母。再进一步说,天下没有两个人所认取的亲属可以完全相同的。兄弟两人固然有相同的父母了,但是各人有各人的妻子儿女。因之,以亲属关系所联系成的社会关系的网络来说,是个别的。每一个网络有个“己”作为中心,各个网络的中心都不同。
在我们乡土社会里,不但亲属关系如此,地缘关系也是如此。现代的保甲制度是团体格局性的,但是这和传统的结构却格格不相入。在传统结构中,每一家以自己的地位作中心,周围划出一个圈子,这个圈子是“街坊”。有喜事要请酒,生了孩子要送红蛋,有丧事要出来助殓,抬棺材,是生活上的互助机构。可是这不是一个固定的团体,而是一个范围。范围的大小也要依着中心的势力厚薄而定。有势力的人家的街坊可以遍及全村,穷苦人家的街坊只是比邻的两三家。这和我们的亲属圈子是一样的。像贾家的大观园里,可以住着姑表林黛玉,姨表薛宝钗,后来更多了,什么宝琴、岫云,凡是拉得上亲戚的,都包容得下。可是势力一变,树倒猢狲散,缩成一小团。到极端时,可以像苏秦潦倒归来,“妻不以为夫,嫂不以为叔”。中国传统结构中的差序格局具有这种伸缩能力。在乡下,家庭可以很小,而一到有钱的地主和官僚阶层,可以大到像个小国。中国人也特别对世态炎凉有感触,正因为这富于伸缩的社会圈子会因中心势力的变化而大小。
(选自费孝通《乡土中国》)
材料二:
在中国的第三次跳跃中,随着乡村振兴,乡镇企业的发展,中国一大部分的农村开始了现代化道路的发展,土地本位让位给商本位,“差序格局”也有了新的因素。
中国传统社会中重视的是以父系血缘为主的关系社会,姻亲关系在传统社会伦理中并没有受到重视,正如谚语所说:“嫁出去的姑娘就像泼出去的水”,姻亲关系被看作是一切由姻缘与血缘关系联结起来,比较松散的一层较远的亲属关系。随着文字下乡的推进,城市化进程的发展,一系列的经济与政治改革削弱了传统以血缘为基础的宗族势力。现代社会,长辈与晚辈大多是分开住,女性的力量不亚于男性,这也促使了与丈人家庭交往关系加强,此外,姻亲之间直接挂钩的利益较少,所以姻亲互助模式在社会中大量出现。
随着经济利益的渗透,“差序格局”的边界再一次扩大,发展出拟似血缘的关系网络。简单来说,拟似血缘实际上就是:“感情+利益”的关系,以扩大经济利益中合作与共赢的范围和渠道。通过“认干亲”“拜把子”等行为将过去的业缘关系转化为非正式的血缘关系即拟似血缘,这种“差序格局”的关系网扩大意味着更浓重的“利益”色彩掺和其中。其主要表现在:首先,称呼上仍然用类似亲属称谓;其次,在单位或企业中的“裙带关系”;第三,在利益纠纷上采取“无讼”的方式。一旦成为“自家人”,上级与下级或平级之间的关系就亲近起来,各种事情便可以看人而定,各种利益也就“唾手可得”。
业缘关系是人们由职业或行业的活动需要而结成的人际关系。由于大机器生产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执行,基本温饱解决,农村出现多余劳动力,于是这些多余劳动力流向了城市,形成了一股潮流---“民工潮”。在城市发展好的老乡往往会带着刚来的老乡一起发展,形成“老乡带老乡”的场景,抑或是企业中高管帮亲戚“走后门”的裙带关系。但受传统的“差序格局”的影响,当矛盾发生在他们中间,只能采取“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的方式去解决问题,在利益为尺度的情况下,这明显损害了其核心利益,于是为了避免矛盾发生,企业往往会回避其亲缘关系。表现为拒绝亲友来企业工作或是对到企业工作的亲友明确提出规章制度,实行非特殊主义的安排,团体格局渗入到了差序格局中。
在《乡土中国》中,费孝通所提到的“差序格局”到今天仍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农村经济体制的改革,传统“差序格局”的范围也不断扩大,城乡二元对立的格局逐渐消解,“差序格局”从农村迈向城市。尽管“利益”开始成为“差序格局”中决定关系亲疏的一个重要尺度,但是无法改变“血浓于水”的思想。
(选自辛勇亨《浅析费孝通“差序格局”理论》,有删改)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我们每个人都有一个以亲属关系布出去的网,但是没有一个网所罩住的人是相同的,因此以亲属关系所联系成的社会关系的网络是个别的。
B.在乡下,家庭可以很小,而一到有钱的地主和官僚阶层,可以大到像个小国,可见中国传统结构中的“差序格局”具有伸缩能力。
C.在中国的第三次跳跃中,随着乡村振兴,乡镇企业的发展,中国的农村开始了现代化道路的发展,“差序格局”有了新的因素。
D.拟似血缘的关系网络往往渗透着更浓重的“利益”色彩,其目的是扩大经济利益中合作与共赢的范围和渠道。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两则材料均围绕“差序格局”开展研究,但研究的背景和结论有所不同,材料二对费孝通的研究作了进一步的拓展补充。
B.现代保甲制度曾与传统结构格格不入,而今“团体格局”渗入到“差序格局”中,使“差序格局”有了新的内涵。
C.传统结构中的“差序格局”虽然让人特别对世态炎凉有感触,但“利益”尚未成为“差序格局”中决定亲疏关系的重要尺度。
D.亲属关系是根据生育和婚姻事实所发生的社会关系,在传统社会伦理中人们更重视以生育而形成的社会关系。
3.综合材料一和材料二,以下不能说明“差序格局”的同心圆波纹特征的一项是( )(3分)
A.兼相爱,交相利。(《墨子》)
B.君子笃于亲,则民兴于仁。(《论语》)
C.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
D.夫礼者,所以定亲疏。(《礼记》)
4.材料一在论证上有何特点?请结合文本简要说明。(4分)
5.请结合材料二,概括“差序格局”在新时代的特点。(4分)
现代文阅读II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擀面杖的故事
铁凝
我父亲作为一个长于西画的画家,却特别喜爱中国民间的“俗物”,擀面杖是其中之一。他搜集的擀面杖,多半来自乡间农户,木质、长短、粗细各有不同,他对它们没有特别的要求,他的原则是有意思就行。当他有机会去农村的时候,他喜欢串门。那时主人多半是好客的,他们通常会大着嗓门邀他进屋。他进了屋,便在灶台、水缸、案板之间东看西看起来。遇有喜欢的,或直接买到手,或买根新的去以新换旧。有一次他为了“磨”出一根他看上的擀面杖,在一个村子耽搁了大半天。而他进村的时候,不过是想画些钢笔速写。这样,画速写用去二十分钟,“磨”擀面杖却花了五个小时。为了达到目的他能忍住饥饿,忍住焦渴。他的顽强以至于惊动了那村的全体村干部。而看热闹的村人越发以为那家的擀面杖是个稀有的宝贝,便撺搬着主人将价格越抬越高。最后还是村干部从中说合,我父亲以近两百元人民币的价格将擀面杖买下。我没有问过父亲这值不值,我知道“喜欢”这两个字的价值有多高。
那年初秋,我随父亲去太行山西部写生,他在一户人家发现了中意的擀面杖。照我当时的看法,这根擀面杖其貌不扬,木质也一般。但也许正是它那种不太圆润的样子吸引了父亲,他小声对陪同我们前来的镇长说了买擀面杖的意图。镇长说这也叫个事儿?这也用买?先拿走,回头我让人上供销社给他们送根新的来!
这个上午,这家当时只有一位年近五十的妇女。当她得知我们要买她的擀面杖时,显然觉得这是一件不可思议的事。她明确表示了她的不情愿,她说其实那不是地道的擀面杖,那年她当家的和兄弟分家的时候,他们家没分上擀面杖。他当家的在院里捡了根树棍,好歹打磨了几下权作了擀面杖,其实这擀面杖不过是个普通的树棍子。这位妇女想以这擀面杖的不地道打消父亲想要它的念头,我却接上她的话说:“既是这样,就不如让我买一根真正的擀面杖送给您吧。”哪知那妇女听了我的话,又立刻调转话头,说起这擀面杖是多么的好使,说再不地道也是用了多少年的家伙了,称手啊,换个别的怕还使不惯哩……这时镇长不由分说一把将擀面杖抓在手里,半是玩笑半是命令地说这擀面杖归他了,他让妇女到镇供销社拿根新的,账记在他身上。妇女仍显犹豫,却终未敌过镇长的意愿。我们自是一番千谢万谢。一出她的院门,父亲富有经验地说,应该尽快离开这个村子,以防主人一会儿反悔。
我们随镇长来到镇政府,在他的办公室聊天,镇长对我讲起了他的一些宏伟计划。我们的聊天被一阵高声叫嚷打断,原来是刚才那家的闺女前来讨要擀面杖了:“把我那擀面杖还给我!把我那祖传的擀面杖(明显与其母说法不符)还给我!”镇长上前想要制止她的大叫,说我们不是白要,不是让你娘去供销社拿新的么。但这女儿显然不吃镇长那一套,她“哼”一声冷笑道:“别说是新的,给根金的也不换!快点儿,快把擀面杖拿出来,正等着擀面呢(也不一定),莫非连饭也不叫俺们吃啦……”我和父亲只感到很惭愧。毕竟这其貌不扬的擀面杖是一户人家用惯的家什,用惯的家什,确能成为这家庭的一员。那么,我们不是在“掠夺”人家家中的一员吗?我父亲不等这女儿再多说什么,赶紧从屋里拿出擀面杖交给她。谁知这女儿接了擀面杖,表情一下子茫然起来,有点像一个铆足了劲儿挥拳打向顽敌的人突然发现打中的是棉花;又仿佛她并不满意这痛快简便的结局,愣了一会儿,她才攥着擀面杖骑车出了镇政府。
过后父亲对我说,这没什么,比这艰难的场面他也碰见过。我知道他要说起一个名叫走马驿的山村。两年前他就在那儿看上了一根擀面杖,却未能得手。两年之间他又去过几次走马驿,并且间接托了朋友,每次都是败兴而归。但父亲在概念里早已把那擀面杖算成了他的,有时候他会说:“走马驿还有我一根擀面杖呢。”
我经常把父亲心爱的擀面杖排列起来欣赏,它们长短参差着被我排满一面墙,如管风琴一般。它们的身上沾着不同年代的面粉,有的已深深滋进木纹;它们的身上有女人身上的力量、女人的勤恳和女人绞尽脑汁对食物的琢魔。每一根擀面杖,都有一个与生计依依相关的故事。在“信息高速公路”时代,在物欲横流的今天,正是这些凡俗的生活用具,使我能够找到离人心、离自然、离大智慧更近的路。
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父亲收藏擀面杖并没有统一的标准,他更看重擀面杖有没有意思,可见他收藏擀面杖并不是为了这些藏品将来能进一步增值。
B.“我”特别能理解父亲对擀面杖的痴迷,也自然能理解父亲以画速写或写生为借口,深入乡村农户,寻找擀面杖的动机。
C.那位年近五十的妇女,之所以不情愿转让她的擀面杖,是因为这个擀面杖见证了她当家的与兄弟当年分家后一段特殊的经历。
D.父亲对最终没能弄到年近五十的妇女家的擀面杖也能坦然接受,他为自己有可能影响到人家的日常生活感到惭愧。
7.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本文使用第一人称,使“我”成了父亲搜集擀面杖的见证者。结尾写自己对这些擀面杖的欣赏,深化了作品的主题。
B.那段妇女的闺女到镇政府追要擀面杖的情节,语言生动有趣。她拿回擀面杖时茫然的表情,写出她真正目的没有达到的一点失落。
C.本文对镇长虽然着墨不多,但是读者分明可以看到他是一个工作简单粗暴,喜欢夸夸其谈,对村民不够尊重的官僚形象。
D.本文行文点面结合,开合有度。先是总体介绍了父亲有搜集擀面杖的喜好,然后集中笔墨写购买一妇女人家擀面杖的故事。
8.文中父亲的形象有什么特点?请简要概括。(4分)
9.有人评价铁凝的散文:“坦诚以及时不时冒出来的俏皮取代了穿透与悲悯,文字中饱含对生活的情意,蕴含着蓬勃之美,现了一种美善惊人的力量。”你同意这种观点吗?请结合本文内容,简要谈谈你对这种“美善惊人的力量”的理解。(6分)
能力题组
现代文阅读I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和而不同”是宇宙万物存在的基本样态,符合天之“道”。宇宙是一个和合相生的整体,在天地间的“云行雨施,品物流形”中,“量子求和”是万物演化的构成性本质。现代物理学证明,量子是万象宇宙的最小“构件”,所有的物质与生命都是量子的聚合体,而量子世界里每个粒子具有无数条路径穿越“设定”测试通道实现其“求和”式聚合的特性,量子纠缠的“远距相关、瞬间同步”正是其“求和”本质的昭示。
“和而不同”是社会融合发展的文化基因,符合人之“道”。世界是一个和合共生的家园,在人类社会的历史发展中,“类群求和”是呈现“战争-竞争-竞合-和合”演进轨迹的总体性规律。人类作为具有“类群”规定性的“类存在”,在共时态上是“共生”“共建”“共享”的,在历时态上是有着从暴力转向非暴力的“和合性”趋向的。数千年文明史,已使人类一步步从相互残杀与争斗中超拔出来,不断构建起“地球村”中和合共生、和衷共济的多种样式的命运共同体。
“和而不同”对“量子求和”规律的昭示与“类群求和”价值的彰显,既表达了中国人追求“保合太和”“万国咸宁”的社会理想,也表达了中华文明对于其他文明形态的包容性与互鉴性。中国人历来重视“和实生物,同则不继”,承认文明的共生多样;也历来重视“合羹之美,在于合异”,提倡文明的交流互鉴。在与世界共处中,中华文明的最大特征是内敛与防御,“重和”多于“尚争”,追求“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历史学家阿诺德·汤因比的《历史研究》一书用“挑战-应战”模式解释了数十种文明兴衰之因,发现正是“和而不同”的生存方式促成了中华文明“有挑战又能应战”式的绵延与昌盛。
(摘自余潇枫《“和而不同”:中国式全球化的探索》)
材料二:
当代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世界历史叙事逻辑作为对马克思历史辩证法的继承和创新,开辟了“后形而上学时代”历史辩证法的人类生存向度。
当代西方世界历史理论仍然受制于传统的形而上学思维方式,坚持“非此即彼”的两极对立思维方式,在当代集中体现在“零和博弈”理论中。与此不同,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坚持的是辩证法的思维方式,最大的特点在于承认矛盾并扬弃矛盾。对立统一是辩证法的基本规律,它坚持对立性是以统一性为前提,而统一性则以对立性为前提,两者互为前提。这在中国哲学中的表述是“求同存异”。正是这一辩证法的“对立统一”原理,构成了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认识论基础。
世界各国都有自己的核心利益。但是,各个国家或民族之间彼此利益交织在一起,因而每个国家的利益都是与其他国家利益相关联的。但这种相关并非以“零和博弈”的形而上学方式发生;相反,要以求同存异的辩证法思维方式去把握,其结果就是“合作共赢”。而所以要超越这种两极对立的形而上学思维方式,乃是因为人类都有共同命运和共同价值追求-可持续生存和发展。“可持续生存和发展”是使人类命运联系在一起的共同价值承诺。辩证法的合理性也就在于,它扬弃了“你死我活”“零和博弈”的形而上学对立思维方式。形而上学思维导致的结果是人类无法实现“共生”,必有一方灭亡,因而不符合马克思世界历史永久和平的叙事主题。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认为,世界各国作为独立的利益主体,是以彼此利益的相互承认为前提的,而不是为了自己的利益而否定他国的利益,因而
是在“个体利益”基础上形成的“合作共赢”。这是“后形而上学时代”历史辩证法的生存论向度。
每个国家都是作为独立的文化价值主体而存在的。然而,在世界历史理论唯物史观范式下,马克思预见到因为文化交融而最终导致“民族消亡”的前景。如果说国家的消亡是以阶级消亡为前提的,那么,民族消亡则是以民族文化融合为前提的。“民族的消亡”是指,各个民族之间因为废除了资本逻辑的冲突,随着文化的交融,而达成了民族之间的真正的和解,从而民族之间的矛盾和冲突都消失了。在唯物史观范式下,民族消亡是在保持其自身的文化价值观独立性的基础上实现的真正的共同体。人类命运共同体不是把各个国家和民族的文化独特性废除了以后形成的共同体,而是在尊重各自文化独立性和彼此差异性基础上构建的共同体,因而是辩证法意义上的“有差别的统一”。
(摘编自吴宏政《21世纪马克思主义世界历史观的叙事主题》)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对“量子求和”规律的昭示,对“类群求和”价值的彰显,说明“和而不同”既符合天之“道”,也符合人之“道”。
B.对于其他文明形态,中华文明讲求包容性与互鉴性,在与世界共处中,内敛与防御是中华文明的最大的特征。
C.因为“可持续生存和发展”是人类的共同命运和共同价值追求,所以要超越“零和博弈”的形而上学对立思维方式。
D.唯物史观认为,民族消亡终将成为现实,人类一切的矛盾和冲突都消失了,民族文化融合为一,实现真正的共同体。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材料一与材料二都谈到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但二者论述的出发点不同,前者重文化借鉴,后者重历史辩证法的遵循。
B.“和而不同”的生存方式促成了中华文明的绵延与昌盛。数千年文明史也证明,“和而不同”是人类发展的规律和趋势。
C.各国都有自己的核心利益,彼此利益相关,因而不能采用“零和博弈”的方式去处理,“零和博弈”将导致人类无法“共生”。
D.每个国家都是作为独立的文化价值主体而存在的,“民族消亡”的唯物史观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论并不否认这一点。
3.下列选项,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 )(3分)
A.《春秋左传·昭公二十年》中说:“若以水济水,谁能食之?若琴瑟专一,谁能听之?”
B.瑞士联邦大厦穹顶上刻着的拉丁文铭文:“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C.车前子《苏州慢》:“黛瓦在粉墙头上不露声色地一压,粉墙的白就白得从容、谦虚。”
D.梁濑溟认为:文化之本义,应在经济、政治,乃至一切无所不包。
4.为什么说当代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世界历史叙事逻辑开辟了“后形而上学时代”历史辩证法的人类生存向度?请根据材料二分条概括。(4分)
5.西方国际象棋是通过不断地“吃子”,令对方走投无路,而绝对地“获全胜”;中国围棋通过不断地“占空”,令双方都有活路,而相对的“积小胜”。请结合上述材料的观点,谈谈你对这一现象的看法。(4分)
现代文阅读II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文本一:
聊赠一枝春
赵利辉
江南的梅花,随处都有,我独爱江苏南京梅花山的梅。
梅开的时节,大抵都是腊梅已经开过了。江南地暖,花时绵延无尽,开起来早早晚晚、缠缠绵綿。凋谢时,却不很决然。不像北方,一夜西风,便是落红无数。江南的花朵和人一样, 都有着拖沓的性子,要谢了,犹在枝头上香。所以,远远地闻着香来,蓦然看见清癯枝干上,绽放着几朵腊梅,透出一股清冷,我心中就生出无限的欢喜来。
“闻道梅花坼晓风,雪堆遍满四山中。何方可化身千亿?一树梅前一放翁。”看梅花,最 好是一个人,像陆游那样满山胡转悠,把酒梅花下,脑海里就出现幻觉,每树梅花前都有一个 我。若要风雅,又最好是同一位女子,一起踏雪而行。即便寻不到梅花,回头望时,女子罩一件大红羽纱白狐狸里的鹤敞,脚上蹬掐金挖云红香羊皮小靴,站在雪地里,冷艳如傲雪红梅, 那就是寻着了。《红楼梦》里写,贾母看黛玉这般模样儿,忽见宝琴披着凫靥裘站在山坡上遥 等,身后一个丫鬟抱着一瓶红梅,喜地忙笑道:“你们瞧,这山坡上配着她这个人品,又是这件衣裳,后头又是梅花,像个什么?”鸳鸯笑道:“像老太太屋里挂的仇十洲画的《艳雪图》。”
江南看梅的地方,平冈亦是个好去处。这里土厚石多,因自然增累成冈。水滨沙洲,遍植梅花,别无杂树。花开时节,蔚然如洁白落雪,故名“平冈艳雪”。从前的人种梅花,非得成 林,方才尽兴,于是才有了这样一处赏梅之地。平冈多白梅,似乎单调了些,终不及梅花山的品种多。从腊月到正月,梅花山上的红梅、宫梅、青梅、墨梅、朱砂梅次第开了,置身花海,清 冽之气萦绕,人也觉得脱尘出俗。山上多小树,梅枝横斜疏瘦,贵气如大观园里的女孩儿家。故而梅花山的梅,以韵胜,以格高。晚明张岱的小品文里,曾录有一首佚名诗:“云意不知沧 海,春光欲上翠微。人间一堕千劫,犹爱梅花不归。”这无名氏,大约是一个游方人士,功名利禄,于他都是很无趣的吧,唯有每年的梅花,是他逗留在此的最大乐趣和寄情。
宋人范石湖爱梅,写过一本《梅谱》,把天下梅花按花色产地成谱。他说:“学圃之士,必 先种梅,且不厌多。他花有无多少,皆不系重轻。”他的玉雪坡上,栽有数百株梅。第二年又治了一个范村,以其地三分之一种梅。“吴下栽梅物盛,其品不一,今始尽得之。”
我也曾养过梅花,盆是无锡的紫砂盆,讨梅花山的苗枝。一个冬天里,埋下了朱砂梅、绿萼梅、腊梅、宫梅。为了些膏腴好土,平日里的厨余全部摇身一变,奇货可居。将鱼骨、贝类、 虾壳、豆渣埋进土里,渐渐地沤成花肥。就连法海和尚“藏身”的蟹壳,据说也是极好的花肥。为收集这些肥料,我很费了 一番心思。每日里,洗鱼剁肉的荤腥水、淘米水,也要沉淀下来, 傍晚端到院子里去浇灌花木。第一年,新梅的枝干尚没有姿态,却眼见得花苞满身了。第二年,到了数九天,寒月照着,疏影映照墙壁,那梅株也不曾有什么旁逸斜出,然而却勾得我一 曰里去看上几回。到末了,俗务缠身,一月看一回,渐渐地不再相见。自我辞了南京的工作,回到西安后,曾托邻居去探望过我种梅的院子。她说花圃里的梅株,早已干涸枯朽,无一物 可取,就是紫砂盆,也给猫儿撞下了窗台,摔碎了。我与梅花终是无缘,不如石湖之尽得其趣。
所幸的是,她每年都会去梅花山赏梅,愿意将她的视频分享给我。这令我不禁想到,有一年早梅初开,陆凯给长安的范晔寄去一枝梅花,并附了一首诗:“折花逢驿使,寄与陇头人。 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
文本二:
临水而栖是需要勇气的,远山幽水,村野桥边,原是寂寞所在,更兼雪虐风饕,浪击涛打,环境往往奇诡险恶,而梅似乎并不理会这些,依旧临水兀立,默默蓄积起对春的憧憬。这使 人常常想起一些清雅的身影。那位“梅妻鹤子”的林和靖先生,隐居于西子湖畔的孤山下,以种梅养鹤为人生乐趣。而一生颠沛流离的陆游,尽管遭受种种邪恶势力的排挤打击,却宁肯 “零落成泥碾作尘”,也决不向权贵卑躬屈膝。“一枝清影写横斜”,做一棵水边的寒梅,寂寞固然是寂寞了点儿,但有雪磨砺它凌寒的气节,有水勾画它不屈的傲骨,又怎能说不是一个 刚毅博大的灵魂。
由此看来,古往今来,人们踏雪寻梅,总是向往“临水看幽姿”,也就不难理解了。其实,山远水幽,险道盘山,崖危壁绝,临水看幽姿也并非轻而易举。故此,往往只有那些志趣高洁 的文人雅士,才肯冒着飘舞的雪花、凛冽的寒风,手持竹杖,顶多骑一头瘦骨嶙峋的毛驴,踏着昏黄的初月,一颤一拐地步入幽谷芳洞。而当他们历尽千辛万苦,伫立于溪岸的梅树下, 望见水中的寒枝疏影时,他们感受到了梅的高洁,梅的坚贞,梅的神韵。他们才那样神采飞扬,手舞足蹈,不能自已。寒士寒梅,同是一寒,感情与心灵也就容易沟通了。而那天景天 趣,无限的江山风月,自然而然会化作胸中的诗文与丹青,升华着人生的追求与理想。
(节选自方叶《临水而栖:》)
6.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作者运用叠词“早早晚晚、缠缠绵绵”写江南的梅花开起来不分早晩、连续不断,旨在突出江南地气温暖的特点。
B.文章引述《红楼梦》中贾母与鸳鸯的对话,是以雪中宝琴衬红梅的画面与《艳雪图》侧面 赞美梅花之美,十分巧妙。
C.作者为表现自己对梅花的喜爱之情,交代了自己种梅的情况:选用无锡的紫砂盆、梅花山的苗枝,沤有营养的肥。
D.文章最后一段引用陆凯的诗,一方面以之类比朋友向自己分享赏梅视频的事,另一方面照应题目,使文章结构严遵。
7. 下列与文本有关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两个文本都引用了陆游的诗,写陆游爱梅赏梅,其目的截然不同,文本一强调赏梅的态度、做法,文本二则赞美梅的品格。
B.文章引用张岱小品文里录有的佚名诗,赞美了张岱对待功名利禄的态度,同时指出了赏梅对于有品位的人而言是极大的乐趣。
C.范石湖就是宋代诗人范成大,他辟土地搜罗各种梅树栽种之事,他写的《梅谱》,以及他 对梅的看法,都突出了他对梅的爰。
D.林和靖的名句“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很恰切地对应了“临水看幽姿”之意,表现了梅花的高洁与坚贞。
8. 两个文本都提到“踏雪寻梅”,其所寻之“梅”各主要代表什么?请简要回答。(4分)
9.文本一多处运用了对比手法,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6分)
2023届高三语文现代文阅读提升专练答案与解析
(第143练)
基础题组
现代文阅读I
1.【C】以偏概全,选项中的内容“中国的农村开始了现代化道路的发展”错误,原文为“中国一大部分的农村开始了现代化道路的发展”。
2.【D】在传统社会伦理中,人们更重视的是以父系血缘为主的社会关系。
3.【A】墨子主张“无差别地爱”,不分厚薄亲疏,这与“差序格局”提倡的以“己”为中心、讲究关系亲疏的观点相矛盾。
4.①观点明确,结构清晰。采用总分的论证结构,第一段提出观点,我们社会格局呈现“同心圆水波式”的性质;第二、三两段分别从亲属关系、地缘关系两个方面展开论述。②论证方法多样。先后采用了喻证法(第一段以“同心圆水波式”设喻)、引证法(第二段引民间俗语“一表三千里”)、例证法(第三段以大观园中的人物为例)等,使论证有力,说理透彻。③论证语言准确严谨,如“最基本”“最重要”“再进一步说”“不但······也”“不是······而是”等词句的运用,体现了学术类著作的科学性。(每点2分,答出任意两点即可)
5.①姻亲互助模式在社会中大量出现。②发展出拟似血缘的关系网络。③产生“业缘”关系。④差序格局逐渐从农村迈向城市。⑤尽管“利益”开始成为“差序格局”中决定关系亲疏的一个重要尺度,但是无法改变“血浓于水”的思想。(每点1分,答出4点满分)
现代文阅读II
6.B父亲是画家,画速写与写生并不是借口
7.C镇长只是认为买村民擀面杖是一件小事,并答应给妇女买新擀面杖,这不能叫简单粗暴;镇长对乡镇的发展有宏伟计划,不能叫夸夸其谈;镇长对人热情豪爽,朴实接地气,根本不是官僚形象。
8.懂艺术,喜爱民间俗物。能磨,顽强,有韧劲。了解农民也尊重农民。(答出一点给1分,答出两点给3分,答出三点给4分。意思对即可)
9.写出人性纯真。表现了村民的热情好客,以及朴实的生活状态。善于抓住生动的细节,展示民间生活的情趣,以及器物背后历史厚重感。用善意与包容的笔触,描写那些不乏小农意识的村民,没有批评与责怪。对百姓真诚的爱意令人感动。(每点2分。不拘于答案,考生言之成理即可)
能力题组
现代文阅读I
1.(答案】D
【解题思路】D项,“人类一切的矛盾和冲突都消失了”偷换概念,文中指“民族之间”不是“人类一切的”:“民族文化融合为一”曲解文意,原文的“一”指“有差别的统一”。
2.【答案】C
【解题思路】C 项,强加因果,“各国都有自己的核心利益,彼此利益相关”不是“不能采用'零和博弈’的方式去外理”的必然原因。各国利益相关联,是采取何种处理方式的背品事实,西方受制于形而上学对立思维方式,采用“零和博弈”的方式,是错误的;而“合作共赢”是求同存异的辩证法思维方式的体现,是正确的。“'零和博弈’将导致人类无法'共生’”。严格来讲,表达也不精确,有曲解之嫌,原文是“形而上学思维导致的结果是人类无法实现'共生’”,“形而上学思维”的概念要大于“零和博弈”,两者是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
3.【答案】D
【解题思路】D项是对文化含义的一种解释,并不能证明中国文化“和而不同”的特点及对全球化探索的意义。
4.【参考答案】1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对“零和博弈”形而上学思维方式的超越。②人类命运共同体追求的结果是“合作共赢”,实现可持续发展,而非形而上思维导致的无法“共生”。
③人类命运共同体在文化上坚持“有差别的统一”的辩证法思维方式。(评分标准:答出以上3点中的任意2点即给4分。)
5.【参考答案】①棋道背后体现的是中西文化传统的差异。中国文化“重和”名干“尚争”讲究和合共生;西方文化重个人,讲竞争。②棋道背后体现的是中西思维方式的差异。中国人擅长用求同存异的辩证法思维方式去处理事务;西方坚持“非此即彼”的两极对立思维方式。所以,体现在棋道上,国际象棋是“你死我活”的“零和博弈”;中国围棋是并不赶展杀绝的留有余地。(评分标准:答出2点给4分,若从其他角度分析言之成理,亦可酌情给分,若完全脱离材料的观点,随意发挥则不给分。)
现代文阅读II
6.(3分)A【解析】错在“旨在突出江南地气温暖的特点”,突出的是江南的梅“花时绵延无尽”。
7.(3分)C【解析】A项错在“其目的截然不同”,其最終目的是相同的,都是赞美梅花。B项错在“赞美了张岱对待功名利禄的态度,同时指出了赏梅对于有品位的人而言是极大的乐趣”,引用佚名诗,赞美的是无名氏对待功名利禄的态度,而且赏梅是极大的乐趣,也是说这位无名氏的。D项错在“表现了梅花的高洁与坚贞”,这两句诗可以表现梅的高洁,但表现不了梅的坚贞。
8.①文本一中的“梅”主要代表的是美的意境。②文本二中的“梅”主要代表的是不屈的傲骨、刚毅博大的灵魂。(每点2分,共4分。意思对即可。)
9.①将江南之梅与北方之梅进行对比,突出了江南梅花开得缠绵、凋得緩慢。②将平冈之梅与梅花山之梅进行对比,突出了梅花山之梅的品种多,开起来有繁复之美。③将“我”种梅与范石湖种梅进行对比,突出了“我”难以尽得赏梅之趣,从而表达对梅的喜爱之情。(每点2分,共6分。意思对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