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届高考语文复习:诗歌专题训练张九龄诗歌(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3届高考语文复习:诗歌专题训练张九龄诗歌(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3.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1-28 10:15:3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诗歌专题训练----张九龄诗歌
一、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和王司马折梅寄京邑昆弟①
张九龄
离别念同嬉,芬荣欲共持。
独攀南国树,遥寄北风时。
林惜迎春早,花愁去日迟。
还闻折梅处,更有棣华诗②。
【注】①开元四年(716年)秋,张九龄去官归养。居家期间,还一心为家乡办实事;与韶州王司马来往密切,诗酒唱酬,结为知己。②棣华诗,指三国东吴丞相陆凯折梅寄好友并赋赠的《寄梅》一诗。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人离别后常想起过去和兄弟一同嬉戏的情景;一“念”字可见兄弟情深。
B.“独攀”,与前文的“同嬉”“共持”形成鲜明的对比,更能突出思念之深。
C.颈联感叹梅林因春天即将来临而惜时盛开,梅花因日子过得太缓慢而忧愁。
D.全诗构思精巧,把抽象的感情与形象的梅花融为一体,含蓄而又意味深长。
2.古人离别时“折柳”相送,离别后“折梅”相寄。请结合全诗分析诗人“折梅”相寄的原因。
二、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送赵都护赴安西
张九龄
将相有更践,简心①良独难。远图尝画地,超拜乃登坛。
戎即昆山序②,车同渤海单③。义无中国费,情必远人安。
他日文兼武,而今栗且宽。自然来月窟④,何用刺楼兰。
南至三冬晚,西驰万里寒。封侯自有处,征马去啴啴⑤。
[注]①简心:语出《论语》“简在帝心”,表示被皇帝知晓、赏识。②昆山:昆仑山。此泛指西北边。序:排序,罗列。③渤海单:汉代龚遂为渤海太守,单车独行到府,治理有方,郡中安定。④月窟:泛指边远之地。⑤啴啴,牲口喘息的样子。
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的三、四句承接第二句“简心”一词,写赵都护熟悉边疆事务,才能出众,得到皇帝赏识并被破格提拔。
B.诗中借用龚遂单车赴边之典,表达对赵都护能力的信任,相信此次赴任一定能够将辖地治理得安定有序。
C.诗中“三冬”点明送别时令,“万里”写行程遥远,“寒”既写出边疆天气之寒,也写出诗人送别时内心凄凉。
D.末尾两句祝愿赵都护在安西建功封侯,以“征马啴啴”作结,暗含征途漫漫、任重道远之意,颇有韵味。
4.唐诗常运用“傅介子斩楼兰”之典,表达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本诗反其意而用之,请结合全诗,分析“何用刺楼兰”中蕴含的深意。
三、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旅宿淮阳亭口号
张九龄
日暮风亭上,悠悠旅思多。
故乡临桂水,今夜渺星河。
暗草霜华发,空亭雁影过。
兴来谁与语,劳者自为歌。
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从诗人所处的环境人手,点出题目。后三联即写“旅思”的内容。
B.“故乡临桂水,今夜渺星河”随感情而吟出,极为自然,却又句式工整。
C.诗歌的颈联借景抒情,“空”和“影”两个词写出了荒亭的凄冷和苍凉。
D.整首诗先叙事写景,后感怀抒情。尾联将旅途情思表达得含蓄蕴藉。
6.“口号”即“口占)表示随口号吟,即兴抒怀。分析这首诗中诗人所抒之怀。
四、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登城楼望西山作(节选)
张九龄
城楼枕南浦,日夕顾西山。宛宛鸾鹤处①,高高烟雾间。
仙井今犹在,洪崖②久不还。金编③莫我授,羽驾亦难攀。
檐际千峰出,云中一鸟闲。勿复尘埃事④,归来且闭关。
[注]①鸾鹤处:洪崖先生乘鸾休憩之处,下有炼丹井,被称为“洪井”②洪崖:上古仙人。③金编:传说中道教的宝书。④尘埃事:指世间的工作,这里指做官。
7.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全诗以景物描写开篇,中间以神话故事为主干内容,诗末表露出诗人心志。
B.一、二句开篇照应题目,并形象地交待出了城楼与西山的大体位置关系。
C.三、四句中,“宛宛”“高高”两个叠词来描摹景物,富有环复的音律之美。
D.九、十句中,“千峰”“云中”等意象营造出了一幅缥缈冷寂的西山晚景图。
8.这首诗抒发了诗人哪些情感?请简要概括并分析。
五、阅读下面作品,完成第下面小题。
溪行寄王震
唐 张九龄
山气朝来爽,溪流日向清。
远心何处惬,闲棹此中行。
丛桂林间待,群鸥水上迎。
徒然适我愿,幽独为谁情。
9.下面对本诗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诗题的“寄”与“夜雨寄北”的“寄”字意相同
B.从诗中所写的景物来看,本诗描写的是早春景色
C.前四句写景,后四句抒情,由景而情,情景交融
D.作者写山溪中划船所见的景物,描绘得有声有色
10.从本诗来看,作者的情感经历了变化,试结合具体词语加以分析。
六、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小题。
赋得自君之出塞
张九龄
自君之出矣,不复理残机。
思君如满月,处处减清辉。
注:“机”,指织布机。
11.这首诗塑造了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
12.诗歌的后两句,诗人采用了哪种修辞手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答案】
C“梅花因日子过得太缓慢而忧愁”错误,这理解不合情理。颈联的意思是,梅林因春天即将来临而惜时盛开,梅花因过去的日子太多(日子过得太快)而忧愁凋落。作者寄梅,表达的不只是思念与问候,亦有对韶光易逝、美景无常的感叹,以及应珍惜时间,让生命像梅花一样适时开放的愿望。
2.①折梅共赏是过去兄弟间共有的经历,离别后却只能独自攀折;折梅相寄是为表达孤独与思念之情。
②梅林惜春盛开,梅花为过去的日子太多(或:日子过得太快)而忧愁凋落;折梅相寄是要向兄弟表达美景无常(韶光易逝),珍惜时光的愿望。
③古人有折梅相寄的先例(或:三国东吴丞相陆凯折梅寄好友并赋赠的《寄梅》一诗),折梅相寄更能体现真挚情谊与高雅之趣。
3.C“也写出诗人送别时内心凄凉”错,结合上文“车同渤海单”,诗人借用典故,表达对赵都护能力的信任,相信他一定能够将辖地治理得安定有序;结合下文“封侯自有处”,诗人在末尾祝愿赵都护在安西建功封侯;全文基调昂扬向上,恶劣的环境完全不能阻挡朋友赴边的脚步,所以“寒”字恰恰表达了诗人渴望建功立业的豪情。
4.①“何用刺楼兰”,一反“斩楼兰”之意,表示不运用武力征服西域;②诗人相信赵都护依靠文韬武略之才、宽严相济之德,自然可以不劳师动众,使远人前来归顺,使边境安定;③“何用刺楼兰”,不再仅着眼于个人的建功立业,更能表现诗人的宽广胸襟和盛唐的大国风范。
5.D“尾联将旅途情思表达得含蓄蕴藉”错误。“兴来谁与语,劳者自为歌”,后方的好友已经远离,前方的亲朋还不能相见,即使有些高兴的事,也没有人能够分享。一路走来,艰难与困苦无数,空虚与寂寞交袭,也只能独自一人默默承担,姑且哼几声小调来调节一下自己的心绪吧。尾联直抒胸臆。
6.(1)思乡之情。“故乡临桂水,今夜渺星河”,遥望濒临桂水的故乡,渺若星河,遥不可及,空间的遥隔也表明归期的遥远,思乡不可遏制。(2)孤独之感。暗草结霜,正如诗人如霜的鬓发,年岁已大,却仍在异乡漂泊,只有空亭陪伴,倍感夜色之寒,孤独之深。
7.D“营造出了一幅缥缈冷寂的西山晚景图”说法错误,“冷”并未在诗句中体现。
8.这首诗抒发了诗人倦于仕宦、质疑求仙的抑郁苦恼之情;同时也抒发对归隐的向往之情。诗中,面对开阔缥缈的西山晚景,诗人联想到洪崖先生的求仙之事,并提出了对“求仙”一事的疑惑,进而产生了郁闷苦恼的情感;另外,末两句中,“勿复”“且闭关”等语又流露出诗人对归隐生活的向往。
9.A
B项,“本诗描写的是早春景色”不正确,“山气朝来爽,溪流日向清”写的是早上来到山上,空气清新爽人,向着太阳流淌的溪水也是清澈无比,可知本诗写的应是秋天的景色。C项,“前四句写景,后四句抒情”不正确,诗歌首联和颈联写景,颔联和尾联抒情。D项,“描绘得有声有色”不正确,诗中既没有写声音也没有写颜色。
10.全诗前六句所写山气、溪流、丛桂、群鸥等景清新、恬静,表现出一种闲适、惬意之情,后两句情感直转,这美好的景虽是“我”喜欢的,但是没有知音相伴,从而透露出一种孤独、怅然之情,表达了对友人王震的思念之情。
11.塑造了一位因为丈夫远出久而未归,内心空虚,无心劳作,日益憔悴的思妇形象。
12.诗歌的后两句采用比喻的手法。写出了思妇因为日夜的思念,容颜憔悴,宛如那圆圆的明月,在逐渐的减弱其清辉,逐渐变成了缺月。写得极含蓄委婉,又真挚动人,给人以鲜明的美的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