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美丽的小兴安岭
一、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15个生字,能通过、联系上下文的形式,弄懂词语的意思;
2、了解小兴安岭一年四季的美丽景色、丰富的物产。
3、能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学习作者抓住小兴安岭每个季节景色的特点进行观察的方法。
二、教学重难点
1、准确理解课文描写小兴安岭四季景色的词句,体会作者用词造句的准确。
三、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兴趣导入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学习一篇新的课文,来齐读课题。你们了解过小兴安岭吗?知道他在哪里吗?
师:今天我们就要一同领略美丽的小兴安岭,来同学们再次齐读课题。
(二)回顾单元,初读课文
师:在学习本单元的时候,我们用到了一个很好的方法:抓住课文中的关键语句来理解一句话的意思,这样我们就能很清楚的知道课文写了什么,帮助我们读懂课文。这节课,我们继续用这样的方法学习课文,请同学们自由默读课文,找一找你认为哪些句子是全文的关键语句。
预设:第一段和最后一段
师:找的非常准确,很会读文章。同学们再看一看这两句话在文章中的句子,说一说从这两句话中你读到了小兴安岭的哪些特点?(板书)
板书:小兴安岭
绿色的海洋
美丽的大花园
巨大的宝库
总结:这两个长句子一个在文章开头,一个在文章的结尾,而且独立成段,总地介绍了小兴安岭的特点。你们看,原来抓住关键语句那么重要,不仅可以理解一段话的意思,还可以帮助我们知道整篇文章的主要内容。
师:那同学们再快速地浏览一遍课文,边浏览边思考:课文围绕首尾两端,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小兴安岭的呢?
预设:时间顺序,春夏秋冬
总结:没错,我们抓住课题中的“美丽”,发现课文用首尾两段总地介绍了小兴安岭的特点。围绕这两段,作者按照春夏秋冬的顺序来具体写了小兴安岭是“美丽的大花园”和“巨大的宝库”。
(三)创设情境,抓住关键语句,品读课文。
过渡:现在让我们走进春天的小兴安岭。
1、学习第2自然段,提炼方法
(1)自由朗读,把你看到的景物圈出来。
(2)课文一句话写一样景物,边读边分析。(树木,小鹿)【想一想这句话主要写了什么?读一读】
(3)春天的小兴安岭,万物复苏,冰雪融化,小鹿可爱,想象着这样的画面,有感情地朗读第2自然段。
总结:游览小兴安岭的春天,我们是先找出春天的景物,抓住关键词语想象画面,通过朗读,我们感受到春天的小兴安岭就像一座美丽的大花园。
2、迁移学法,自主学习第3-5自然段
过渡:我们继续浏览夏天,秋天以及冬天的小兴安岭,边浏览边圈出景物或者物产。
【夏天】(树木、雾、太阳、野花)
(1)读一读:“树木长得葱葱茏茏....”
① 哪些词语特别能表现夏天树木的特点?这些叠词体现了树木什么特点?(枝繁叶茂)
② “封”字你能读出什么?(一个“封”字,既形象地表现了树木枝叶遮天蔽日、又密又厚的景象,又显示出了树木在夏天的勃勃生机)
③ 分析用这几个字的好处,朗读这一句话。
(2)读一读“早晨,雾从山谷里升起来,整个森林浸在乳白色的浓雾里。”
① 试分析哪一个字用得最好。(说一说浸的意思,浸说明小兴安岭的雾很多很浓,范围跟森林一样广,使整个森林都浸在雾中。)
(3)读一读“太阳出来了,千万缕耀眼的金光穿过树梢,照射在工人宿舍门前的草地上。”
① 试分析哪一个字用得很生动。(阳光很有穿透力,很热烈)
总结:同学们一起来读一读第三自然段,感受夏天小兴安岭的美丽。
【秋天】
师:谁来说一说小兴安岭的秋天,作者描写了哪些景物?
(1)白桦和栎树的叶子变黄了,松柏显得更苍翠了。秋风吹来,落叶在林间飞舞。(完成ppt上的内容)
总结: 秋天的色彩不再是深浅不一的绿,开始变得五彩斑斓起来。静态美与动态美相互衬托,更显其美。
师:那这一段还写了一些什么内容?(看ppt上的图片自主说一说,森林向人们献上了哪些物产)
总结:这一段不但写出了秋天景色诱人,还写出了小兴安岭物产丰富,是一座巨大的宝库。
【冬天】
师:终于来到了小兴安岭的冬天,冬天有哪些景物?(树木,白雪,西北风,紫貂,黑熊,松鼠)
师:谁先来读一读描写风雪的语句?
(理解“刮”,表示用刀等贴着物体的表面移动。用“刮”而不用“吹”使人仿佛能看到西北风的凌厉之态,说明了小兴安岭的冬天很冷,风很大。)
过渡:在如此美丽的雪景之下,还有很多活泼可爱的小动物,谁来读一读。
(从你读的内容当中感受到了小动物们的可爱)
(四)总结全文,理解中心
师:这节课我们跟随文字浏览了小兴安岭,找到了每个季节独特的景物,同学们觉得它美吗?难怪作者说....(全文最后一段)
提问:谁来说一说美丽的大花园指的是什么?巨大的宝库指的又是什么呢?(总结结尾段的作用)
追问:如果你到小兴安岭去旅游,你会选择哪个季节?为什么?
总结:本文描述了我国东北的小兴安岭一年四季的美丽景色和丰富的物产,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山河的热爱和赞美之情。